高校现代国际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视角_第1页
高校现代国际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视角_第2页
高校现代国际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视角_第3页
高校现代国际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视角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现代国际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视角摘要:现代国际观是指国家公民或社会成员对国际社会国家间关系总体情况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具体问题的看法或立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国际观教育整体上存在知识零碎化、异文化陌生化、认知简单化、反应情绪化、政治冷漠化、全球视野模糊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有直接关系。更新理念和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将是促进大学生国际观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 :大学生;现代国际观教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改革

一、目前高校国际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国际观是指国家公民或社会成员对国际社会国家间关系总体情况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具体问题的看法或立场,它以国际理解、多元差异尊重、合作共赢、人类共同体意识等原则为导向。可以说,拥有成熟的现代国际观既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我国,国际观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始,在教育三个面向精神的指引下,国际观教育逐渐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1994年,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下简称“当代”)课,这门课程遂成为国际观教育的核心课程。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这门课的内容和体系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与内容基本趋于稳定,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方式方法日益成熟与多样化,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目前该课程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然而,高校大学生国际观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当代”课程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存在种种不足不无关系。

具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国际观存在的问题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知识零碎化。“当代”课程是以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国际政治(历史与理论)、世界经济(历史与理论)、国际法、外交礼仪、军事战略学、民族与文化等学科综合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其内容和体系特点可谓复杂多样,庞大宏阔。这种繁杂多样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往往零碎不整,缺乏系统性。同时,学生的信息大多源于互联网,而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他们往往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2)对异文明和文化的陌生化。从数量上看,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超过了200个,每个国家都由单一或多个民族组成,相应地具有单一或多种语言文化,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学生对大部分国家的文明或文化很少有直接接触的机会,间接了解的也十分有限,基本上处于陌生半陌生状态,这无形中对学生深入理解与这些社会相关的政治经济问题构成了障碍。(3)国际问题认知上的简单化。国际知识零碎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往往在看待国际问题时表现出单向性倾向,即对于复杂的国际问题,能从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维视角加以审视的不多,大多只抓一点,不计其余。(4)敏感事件特别是涉华事件反应上的情绪化。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和国家利益日益向全球延伸,涉及中国利益的国际事件越来越多。部分大学生本着朴素的爱国热情,往往对这些事件持不理性的态度。比如,在中美、中日关系方面,为数不少的学生言辞激烈,甚至行为过激,2024年因钓鱼岛问题引发的全国性抗议示威中发生的打砸抢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5)国际政治冷漠化。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主观上认为国际问题事不关己,故抱持冷漠或麻木不仁态度,对国际问题兴味寡然。还有一部分学生,似乎是出于本能地反感“政治”,连带对国际政治避而远之。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政治就是统治、斗争、流血,就是权谋,就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冷酷。因为就连倍受尊敬的罗斯福总统都公开表示:“政治就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一种艺术。”①果真如此,政治课难以得到年轻学子的好感就不难理解了。(6)全球视野模糊化。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需要具备清晰的全球视野或全球意识,以严格的标准衡量,现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普遍淡薄,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当代大学生还远未养成全球思维的习性。因为全球意识与全球思维紧密相关,全球意识是形成全球思维的基础,全球思维是全球意识之核。可以肯定地说,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成功崛起离不开具有全球意识的高素质的国民。

二、基于课程教学的原因分析

“当代”课程是理论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统一。②这“四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如下原因很难得到实现。

1.教学理念的不到位

从教学理念看,主要症结有三:其一,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全球共同体意识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当代”课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世界,反观中国。其实,要做到这一点,视角还得要高,即要有从卫星或月球俯瞰全球的视野,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二,对问题的理论分析上不是意识形态简单化,就是刻意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当代”作为一门理论课,自然要涉及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对不同制度作非此即彼的对立性评判,甚至是简单化的否定;二是干脆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只是简单地进行“事实”叙述,使理论课没有了理论性。其三,没有把“国际理解”纳入教学目标范畴,没有真正树立尊重和促进多元世界的价值观念,没有把不同制度和社会形态相互依存的思想确立为重要教学理念。

2.教学方式与方法存在种种不足

从方法上看,虽然各高校的“当代”课程教学早已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单一“灌输”模式,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广为普及,网络教学也在向纵深持续推进,但教学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不足,“灌输”式课堂教学仍居主导;其二,讨论式教学应用得较少,而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极有效手段;其三,专题研究式教学虽然早就有人提出,但现实中应用者较少。其四,多媒体课件技术应用上总体处于低端层次,多半只是板书文字转换,丰富多彩的声像资料没有得到恰当的利用。总体上看,大学生现代国际观教育效果不彰,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代”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3.教学安排与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时不断缩减。“当代”同大多数公共政治理论课一样,课时从36学时减少到了32学时,教学内容与课时不对称的情况十分明显。其次,大班上课,规模过大。由于是公共课,几乎各高校都采用多班级合班上课的方式安排教学,一般规模在4个班(120人)左右,有的则在5-6个班规模,人数超过200人的大班也不在少数。众所周知,大班上课效率是远不能与小班相比的。再次,文科必修,理工科选修,事实上导致高校理工科学生免修。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高校都只在文科院系开设“当代”课程,而从高校学生专业结构上看,理工科生要占一大半以上,结果是,一大半学生处于必须的国际观教育缺失状态。事实上,国际观教育方面,理工科学生由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知识背景相对弱于文科生,“当代”课程对于他们更具重要性与紧迫性。此外,还有教材更新周期长,无法紧扣瞬息万变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21世纪初教育部社科司主持编写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自2024年首版至今,已经印刷了38版,内容虽有所变动,但依然给人以与现实脱节之感,因为近10余年的世界政治经济情况与之前可谓天壤之别。

三、基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点滴思考

1.要为“政治”正名,恢复政治的健康形象

首先,要向学生阐明政治的本质不是恶,而是善。古希腊圣哲亚里斯多德指出,““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人类为寻求美好生活从而对自身关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就是政治。因此,政治的本质不是权术,不是倾轧,不是虚情假意,巧取豪夺,而是调和与关怀,是携手合作,共历艰危,共赴辉煌。其次,政治不是个别人的事,是大众之事。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1再次,政治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两会”上的提案,虽然不是每个人参与提出与讨论,却都是事关大众切身利益与生活的议题,关心政治,就是关心与自身和他人福祉息息相关的事。

2.以培养学生全球意识为导向,把现代国际观教育作为“当代”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这方面,课程教学理念的重构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具体而言,需要做两件事:其一,要把塑造学生的人类共同体意识纳入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当代”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宽广的胸怀从人类共同体的立场看待世界政治与经济,以真切的人文关怀理解和尊重千姿百态的文明与制度文化,在不否认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间对抗性的同时,要强调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合作与相互借鉴,对立与冲突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其二,要培养学生的大国意识和全球使命意识。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性大国,而作为大国自然多了份全球责任,作为年轻一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全球大国意识,同样要有全球责任和使命感,要养成从全球角度思考的习惯。

3.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双方的平等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具体方法有:其一,创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网络平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所具有的匿名性、自主性、自由性、互动性使参与者没有压力与紧张,能有效调动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其二,充分应用拟剧性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境感受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相关国际事件,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事件的情景,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事件的认知,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探讨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其三,把专题教学、研究型讨论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是应对大班教学和课时不足的最佳形式。最后,建议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情形把“当代”课程重新纳入理工科院系必选修学分体系,使现代国际观教育不让每一个大学生拉下。一些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当代”课程是抱有厚望的,③执教者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不断探索改革,现代国际观教育的宗旨并不难实现。

引文注释

①蒋丽君.何谓政治,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