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神经系统1组成:脑脊髓周围神经控制、调节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思维、意识和语言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概述(p155-161)组成:脑功能:概述(p155-161)2一、神经系统的分部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3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一)中枢神经系统

(二)周围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分部4(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

1.脑Brain

端脑:调节各种功能的最高级中枢间脑:丘脑(感觉换元中转站)、

下丘脑(功能多)脑干:中脑:有对光反射中枢脑桥:有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延髓(生命中枢):

有心血管、呼吸、吞咽等小脑:调节肌紧张、随意运动、位置2.脊髓Spinalcord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31节(颈8、胸12、腰5、骶5、尾1)(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5(二)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

1.按与中枢的联系脑神经(12对)与脑相连

脊神经(31对)与脊髓相连(二)周围神经系统6脑神经(12对):

嗅神经

视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Ⅵ外展神经

面神经

Ⅷ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I.II.III.IV.VI.V.VII.VIII.IX.X.XI.XII.脑神经(12对):I.II.III.IV.VI.V.VI7内脏感觉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神经躯体神经2.按外周分布

内脏、心血管等内脏感觉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神经躯体8神经系统的区分表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脑脊髓

周围神经

按部位分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按分布分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神经系统的区分表

中枢神经脑脊髓

脑神经19(一)神经元Neurons

1.形态胞体Body

树突Dendrite

轴突Axon

2.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冲动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由神经组织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一)神经元Neurons

1.形态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0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3.分类(1)按突起数目分类假单极神经元3.分类11(2)按功能分为类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2)按功能分为类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124.神经元间的联系突触Synapse:轴-树、轴-轴、树-树、轴-体突触突触前部突触后部突触间隙4.神经元间的联系突触突触前部突触后部突触间隙13(二)神经胶质Neuroglia1.特点数量很多;无树、轴突之分;无传导冲动的功能。2.功能支持、营养神经元;防御、修复损伤;参与血脑屏障构成。胶质细胞神经元(二)神经胶质Neuroglia胶质细胞神经元14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Reflex: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膝反射)。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5反射弧Reflexarc: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Reflexarc:16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皮质和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皮质以外,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团或称柱,成为神经核。2.白质、髓质和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称为纤维束。3.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部,除了界线明显的神经核和长的纤维束外,还有一些灰质和白质纵横交错而成的网状结构。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分为感觉神经节和内脏运动神经节5.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皮质和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17

脊髓

Spinalcord脊髓18一、脊髓位置、外形二、内部结构三、脊髓的机能四、脊髓损伤主要内容(P404-413)主要内容(P404-413)19

脊髓概述■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少、功能较低级的部分,仍保留着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与31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脊髓概述■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20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21硬脊膜蛛网膜软膜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位于椎管内,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外包有三层被膜。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

相连,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1-S3)。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向下

延为终丝。C1T1T12L5S1延髓脊髓圆锥终丝马尾全长42~45cm,最宽处横径为l.0~

1.2cm

硬脊膜蛛网膜软膜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位于椎管内,前后22L1腰穿示意图L3L4L1腰穿示意图L3L423

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后中间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前根后根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后正中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前外24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围

或高度,称一个脊髓节段。

后根根丝前根根丝脊神经脊髓节段

脊髓的节段:

脊髓外形上没有明显节段性

因为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有31个节段: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1个尾节(Co)。c1T1L1S1Co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25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31个脊髓节段:C8、T12、L5、S5、Co1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骶神经尾神经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C1~4-0;与同序数椎骨相对C5~T4-1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T5~T8-2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T9~T12-3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L1~5T10、11与第10~12胸椎相对S1~CoT12、L1与第一腰椎相对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31个脊髓节段:C8、T12、L26

脊神经感觉支节段性分布躯干的节段分布比四肢典型,按神经序列,自上而下排列:

T2平胸骨角平面

T4平乳头平面

T6平剑突平面

T8平肋弓平面

T10平脐平面

L1平腹股沟平面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27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液,此管向上通第4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

室。40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中央管周围是“H”形或蝴蝶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白质。灰质白质中央管中央管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白质中央管中央管28脊髓各节段中的内部结构大致相同,但不同水平切面有所差异,表现在于:1.形态和大小不一;2.灰质结构和配布不同;3.灰质和白质量的相对比例不同.

C4C8T2T12L4S3脊髓各节段中的内部结构C4C8T2T12L4S329灰质graymatter灰质30(一)灰质graymatter

灰质连合胶状质后角网状结构中间带侧角前角中央管后索外侧索前索

前角(柱)

anteriorhorn(column)

后角(柱)posteriorhorn(column)

中间带intermediatezone

侧角(柱)lateralhorn(column)

灰质前、后联合anteriorandposteriorgray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

(一)灰质灰质连合胶状质后角网状结构中间带312.前角

(1)前角的神经元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α–运动神经元:大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

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骨骼肌收缩

γ–运动神经元:小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

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运动神经元2.前角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32中间神经元: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名叫Renshaw(闰绍)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其发出的轴突与同一个或其它-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运动神经元起反馈抑制作用。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运动33按神经元位置分:内侧群:支配颈肌、躯干肌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前角的核团按神经元位置分:前角的核团34屈肌运动神经元伸肌运动神经元

前角运动神经元

a.从内侧到外侧:躯干肌、肢端肌;屈肌、伸肌。

b.最后公共通路(Finalcommonpath)c.弛缓性瘫痪屈肌运动伸肌运动前角运动神经元35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

3.后角的核团

(1)后角边缘核:

见于脊髓全长。内含大、中、小神经元。(2)胶状质:

见于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

这两个神经核团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3)后角固有核(***)

见于脊髓全长。此核为脊髓丘脑束的起源核,传导痛、温、触和压觉的信息。

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3.后角的核团36脊髓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

脊神经节中枢突形成后根(初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有三个去向:①上传最终至大脑皮质,形成意识性感觉;②上传至小脑,形成非意识性感觉,不能觉察但参与运动调节;③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联系(腱反射)或间接联系,形成节段内反射弧或节段间反射弧。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脊髓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37后角固有核胸核中间内侧核4.中间带的核团***(1)胸核(背核或Clarke柱)

仅见于C8~L3,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为脊髓小脑后束的起源核。

(2)中间内侧核

见于脊髓全长。为内脏感觉信息的中继核。后角固有核胸核中间内侧核4.中间带的核团38

(3)中间外侧核

位于T1~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位于S2~S4节段的中间带外侧部,称为骶中间

外侧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

属内脏运动神经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胸核T12T2(3)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胸核T139BrainstemSpinalcordintermediolateralnucleus中间外侧核内脏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sympathetictrunk交感干sacralparasympatheticnucleus骶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内脏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BrainstemSpinalcordintermedi40灰质前角:前角运动神经元后角: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仅见于C8至L3节段中间带:侧角:中间外侧核位于T1~L3节段的侧角骶中间外侧核在S2~4节段的侧角

后角边缘核中间内侧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前角内侧核前角外侧核灰质前角:后角边缘核中间内侧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前角内侧41白质whitematter白质42(二)白质

(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所组成)

三索前索:后索外侧索三类纤维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纤维束一般按其起止命名。(二)白质

(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所组成)

三索起止、43后索外侧索前索后索外侧索前索44

上行传导束(感觉上传到脑)薄束楔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

下行传导束(脑下传到脊髓)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素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网状脊髓束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固有束上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45内侧部外侧部背外侧束脊神经节IIIIIIIV

脊神经后根的纤维成分内侧部:为粗的有髓纤维。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外侧部:为细的薄髓和无髓纤维,在背外侧束上升或下降1~2节。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内侧部外侧部背外侧束脊神经节IIIIIIIV46薄束楔束脊神经节细胞后索位置:后索内,薄束位于内侧,楔束位于外侧行程:薄束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央突,

楔束成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央突。

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功能:传导来自同侧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

和皮肤的精细触觉、压觉信息。

(1)薄束和楔束fasciculusgracilis&cuneatusT2T121)上行传导束

薄束楔束脊神经节后索位置:后索内,薄束位于内侧,楔束位于47fasciculusgracilis薄束fasciculuscuneatus楔束nucleuscuneatus楔束核nucleusgracilis薄束核脊髓T4脊髓C8脊髓L3延髓Spinalganglion脊神经节fasciculusgracilis薄束fasciculu48(2)脊髓小脑后束post.spinocerebellartract

起自同侧的胸核,上行经小脑下脚终止于小脑皮质。

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信息至小脑,

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胸核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2)脊髓小脑后束post.spinocerebella49

*起自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上行经小脑上脚终止于小脑皮质。*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3)脊髓小脑前束ant.spinocerebellartract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胸核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起自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大部50前束后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神经节前束后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神经节51(4)脊髓丘脑侧束lat.spinothalamictract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连合脊髓小脑前束

*起自对侧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升经延髓、脑桥,终止于丘脑。

*传导由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

*损伤后表现:对侧伤面水平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4)脊髓丘脑侧束lat.spinothalamict52

(5)脊髓丘脑前束ant.spinothalamictract

*起自对侧的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在前索上升,经延髓、脑桥,终止于丘脑。

*传导由后根内侧部粗纤维传入的粗略的触、压觉信息。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连合脊髓小脑前束(5)脊髓丘脑前束ant.spinothalamic53lateralspinothalamictract脊髓丘脑侧束anteriorspinothalamictract脊髓丘脑前束nucleusproprius后角固有核Brainstem脑干spinothalamiclemniscus脊髓丘系Spinalganglion脊神经节脊髓丘脑束lateralspinothalamictract脊髓54

2).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下行纤维束是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前庭脊髓束

2).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55

*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纤维下行至延髓锥体后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脊髓侧索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

(1)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tract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中脑脑桥延髓脊髓*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1)皮质脊髓束c56

皮质脊髓侧束lat.corticospinaltract

在脊髓侧索后部下行至骶节,纤维逐渐终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小脑后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延髓锥体交叉脊髓皮质脊髓侧束lat.corticospinalt57

皮质脊髓前束ant.corticospinaltract

由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组成,仅达胸节。大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小脑后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延髓锥体交叉脊髓皮质脊髓前束ant.corticospinalt58Barne束不交叉的皮质脊髓前外侧束2%

2%Barne束2%593种纤维行径和终止情况表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接受对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但也接受来自同侧的少量纤维。

支配上、下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侧半球来的纤维支配躯干肌的运动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肢体的肌肉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

(1)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tract3种纤维行径和终止情况表明:(1)皮质脊髓束cortic60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2)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tract

起自对侧中脑红核,交叉后下行,经脑桥、延髓到脊髓,经后角的中间神经元中继后,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此束的主要功能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2)红核脊髓束rubr61

(3)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tract起自中脑上丘,向腹侧行,纤维交叉越边,在前索内下行,终止于上颈髓段Ⅵ、Ⅷ。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可能与传递视、听反射活动有关。

网状脊髓束固有束前庭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3)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tract62固有束(3).脊髓固有束fasciculusproprius

局限于脊髓内,联系脊髓各节段内节段间甚至

脊髓全长纤维束组成。由此束完成脊髓的节段间反射。

横断时:介导所有的内脏运动功能。

(几乎所有的发汗,血管活动,肠道和膀胱和功能)固有束(3).脊髓固有束fasciculuspropr63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脊髓丘脑束5.

各传导束纤维的局部定位排列当脊髓受损时,会引起各种传导束的功能障碍。临床上,对脊髓疾病诊断意义最大的是锥体束(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和薄束、楔束。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脊髓丘脑束5.各传导束纤维的64脊髓的机能Thefunctionofspinalcord脊髓的机能Thefunctionofspinalco651.传导功能感觉脊髓脑脑脊髓躯干四肢运动,大部分内脏运动2.反射功能躯体反射

1)深反射2)浅反射内脏反射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纤维中间神经元骨骼肌传出神经纤维脊髓1.传导功能感觉神传入神经纤维中间神经元骨骼肌传出神脊髓661、牵张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肌肉、肌腱脊神经后根α-运动神经元脊神经前根肌肉收缩深反射(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张反射临床上经常检查的腱反射有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等。1、牵张反射肌肉、肌腱脊神经后根α-运动神经元脊神经前根肌肉-67-2.内脏反射排尿和排便的反射中枢在脊髓的腰、骶部,当脊髓腰、骶部损伤时,可出现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皮肤竖毛肌骨骼肌脊神经节血管内脏运动纤维躯体运动纤维2.内脏反射皮肤竖毛肌骨骼肌脊神经节血管内脏运动纤维躯体运动-68-脊髓反射可分为:浅反射是指刺激一定区域的皮肤而引起相应的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浅反射除了经过脊髓的反射弧外,可能还受脑的控制。所以,大脑皮质或皮质脊髓束受到损害时,浅反射将减弱或消失。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深反射是指由肌、腱、骨膜、关节内的深部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如膝反射)。生理条件下,大脑皮质对深反射有抑制作用,当大脑皮质或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出现深反射亢进。脊髓反射可分为:69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701.脊髓空洞症1.脊髓空洞症712.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2.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72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733.Brown-Sequard综合征常见于脊髓的髓外硬膜内占位性病变,如神经鞘膜瘤,先从一侧压迫脊髓;也可见于脊髓刃器损伤

皮质脊髓束受损,同侧肢体运动障碍(硬瘫)薄、楔束受损,同侧本体感和精细触觉消失脊髓丘脑束受损,对侧损伤平面1~2个节段以下痛、温觉、粗触觉丧失,但由于对侧精细触觉正常,粗触觉的障碍不易被察觉。脊髓小脑前、后束损伤:表现为平衡、协调运动障碍。

3.Brown-Sequard综合征常见于脊髓的髓外硬膜74神经系统

脑干

BrainStem神经系统脑干75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脑干一、脑的分部脑brain(或encephalon)一般可分为6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处连接脊髓。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脑干一、脑的分部76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蓝斑髓纹前庭区面神经丘界沟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楔束结节薄束结节听结节内侧隆起楔束薄束一、脑干的外形垂体视束灰结节乳头体视神经视交叉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锥体交叉锥体舌下神经橄榄脊髓延髓脑桥沟第一颈神经闩小脑中脚三叉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脚间窝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蓝斑髓纹前庭区面神经丘界沟舌下神经迷走77脑神经出脑部位动眼神经oculomotorn.滑车神经trochlearn.三叉神经trigeminaln.展神经abducensn.面神经facialn.前庭蜗神经vestibulocochlearn.舌下神经hypoglossaln.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n.迷走神经vagusn.副神经accessoryn.脑神经出脑部位动眼神经oculomotorn.滑车神经tr78实验室见!GOGO

GO!实验室见!GOGOGO!79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神经系统80组成:脑脊髓周围神经控制、调节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思维、意识和语言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概述(p155-161)组成:脑功能:概述(p155-161)81一、神经系统的分部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82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一)中枢神经系统

(二)周围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分部83(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

1.脑Brain

端脑:调节各种功能的最高级中枢间脑:丘脑(感觉换元中转站)、

下丘脑(功能多)脑干:中脑:有对光反射中枢脑桥:有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延髓(生命中枢):

有心血管、呼吸、吞咽等小脑:调节肌紧张、随意运动、位置2.脊髓Spinalcord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31节(颈8、胸12、腰5、骶5、尾1)(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84(二)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

1.按与中枢的联系脑神经(12对)与脑相连

脊神经(31对)与脊髓相连(二)周围神经系统85脑神经(12对):

嗅神经

视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Ⅵ外展神经

面神经

Ⅷ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I.II.III.IV.VI.V.VII.VIII.IX.X.XI.XII.脑神经(12对):I.II.III.IV.VI.V.VI86内脏感觉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神经躯体神经2.按外周分布

内脏、心血管等内脏感觉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神经躯体87神经系统的区分表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脑脊髓

周围神经

按部位分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按分布分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神经系统的区分表

中枢神经脑脊髓

脑神经188(一)神经元Neurons

1.形态胞体Body

树突Dendrite

轴突Axon

2.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冲动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由神经组织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一)神经元Neurons

1.形态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89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3.分类(1)按突起数目分类假单极神经元3.分类90(2)按功能分为类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2)按功能分为类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914.神经元间的联系突触Synapse:轴-树、轴-轴、树-树、轴-体突触突触前部突触后部突触间隙4.神经元间的联系突触突触前部突触后部突触间隙92(二)神经胶质Neuroglia1.特点数量很多;无树、轴突之分;无传导冲动的功能。2.功能支持、营养神经元;防御、修复损伤;参与血脑屏障构成。胶质细胞神经元(二)神经胶质Neuroglia胶质细胞神经元93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Reflex: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膝反射)。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94反射弧Reflexarc: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Reflexarc:95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皮质和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皮质以外,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团或称柱,成为神经核。2.白质、髓质和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称为纤维束。3.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部,除了界线明显的神经核和长的纤维束外,还有一些灰质和白质纵横交错而成的网状结构。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分为感觉神经节和内脏运动神经节5.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皮质和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96

脊髓

Spinalcord脊髓97一、脊髓位置、外形二、内部结构三、脊髓的机能四、脊髓损伤主要内容(P404-413)主要内容(P404-413)98

脊髓概述■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少、功能较低级的部分,仍保留着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与31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脊髓概述■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99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100硬脊膜蛛网膜软膜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位于椎管内,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外包有三层被膜。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

相连,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1-S3)。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向下

延为终丝。C1T1T12L5S1延髓脊髓圆锥终丝马尾全长42~45cm,最宽处横径为l.0~

1.2cm

硬脊膜蛛网膜软膜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位于椎管内,前后101L1腰穿示意图L3L4L1腰穿示意图L3L4102

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后中间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前根后根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后正中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前外103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围

或高度,称一个脊髓节段。

后根根丝前根根丝脊神经脊髓节段

脊髓的节段:

脊髓外形上没有明显节段性

因为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有31个节段: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1个尾节(Co)。c1T1L1S1Co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104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31个脊髓节段:C8、T12、L5、S5、Co1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骶神经尾神经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C1~4-0;与同序数椎骨相对C5~T4-1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T5~T8-2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T9~T12-3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L1~5T10、11与第10~12胸椎相对S1~CoT12、L1与第一腰椎相对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31个脊髓节段:C8、T12、L105

脊神经感觉支节段性分布躯干的节段分布比四肢典型,按神经序列,自上而下排列:

T2平胸骨角平面

T4平乳头平面

T6平剑突平面

T8平肋弓平面

T10平脐平面

L1平腹股沟平面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106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液,此管向上通第4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

室。40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中央管周围是“H”形或蝴蝶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白质。灰质白质中央管中央管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白质中央管中央管107脊髓各节段中的内部结构大致相同,但不同水平切面有所差异,表现在于:1.形态和大小不一;2.灰质结构和配布不同;3.灰质和白质量的相对比例不同.

C4C8T2T12L4S3脊髓各节段中的内部结构C4C8T2T12L4S3108灰质graymatter灰质109(一)灰质graymatter

灰质连合胶状质后角网状结构中间带侧角前角中央管后索外侧索前索

前角(柱)

anteriorhorn(column)

后角(柱)posteriorhorn(column)

中间带intermediatezone

侧角(柱)lateralhorn(column)

灰质前、后联合anteriorandposteriorgray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

(一)灰质灰质连合胶状质后角网状结构中间带1102.前角

(1)前角的神经元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α–运动神经元:大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

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骨骼肌收缩

γ–运动神经元:小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

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运动神经元2.前角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111中间神经元: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名叫Renshaw(闰绍)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其发出的轴突与同一个或其它-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运动神经元起反馈抑制作用。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运动112按神经元位置分:内侧群:支配颈肌、躯干肌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前角的核团按神经元位置分:前角的核团113屈肌运动神经元伸肌运动神经元

前角运动神经元

a.从内侧到外侧:躯干肌、肢端肌;屈肌、伸肌。

b.最后公共通路(Finalcommonpath)c.弛缓性瘫痪屈肌运动伸肌运动前角运动神经元114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

3.后角的核团

(1)后角边缘核:

见于脊髓全长。内含大、中、小神经元。(2)胶状质:

见于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

这两个神经核团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3)后角固有核(***)

见于脊髓全长。此核为脊髓丘脑束的起源核,传导痛、温、触和压觉的信息。

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3.后角的核团115脊髓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

脊神经节中枢突形成后根(初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有三个去向:①上传最终至大脑皮质,形成意识性感觉;②上传至小脑,形成非意识性感觉,不能觉察但参与运动调节;③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联系(腱反射)或间接联系,形成节段内反射弧或节段间反射弧。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脊髓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116后角固有核胸核中间内侧核4.中间带的核团***(1)胸核(背核或Clarke柱)

仅见于C8~L3,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为脊髓小脑后束的起源核。

(2)中间内侧核

见于脊髓全长。为内脏感觉信息的中继核。后角固有核胸核中间内侧核4.中间带的核团117

(3)中间外侧核

位于T1~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位于S2~S4节段的中间带外侧部,称为骶中间

外侧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

属内脏运动神经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胸核T12T2(3)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胸核T1118BrainstemSpinalcordintermediolateralnucleus中间外侧核内脏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sympathetictrunk交感干sacralparasympatheticnucleus骶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内脏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BrainstemSpinalcordintermedi119灰质前角:前角运动神经元后角: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仅见于C8至L3节段中间带:侧角:中间外侧核位于T1~L3节段的侧角骶中间外侧核在S2~4节段的侧角

后角边缘核中间内侧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前角内侧核前角外侧核灰质前角:后角边缘核中间内侧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前角内侧120白质whitematter白质121(二)白质

(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所组成)

三索前索:后索外侧索三类纤维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纤维束一般按其起止命名。(二)白质

(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所组成)

三索起止、122后索外侧索前索后索外侧索前索123

上行传导束(感觉上传到脑)薄束楔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

下行传导束(脑下传到脊髓)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素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网状脊髓束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固有束上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124内侧部外侧部背外侧束脊神经节IIIIIIIV

脊神经后根的纤维成分内侧部:为粗的有髓纤维。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外侧部:为细的薄髓和无髓纤维,在背外侧束上升或下降1~2节。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内侧部外侧部背外侧束脊神经节IIIIIIIV125薄束楔束脊神经节细胞后索位置:后索内,薄束位于内侧,楔束位于外侧行程:薄束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央突,

楔束成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央突。

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功能:传导来自同侧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

和皮肤的精细触觉、压觉信息。

(1)薄束和楔束fasciculusgracilis&cuneatusT2T121)上行传导束

薄束楔束脊神经节后索位置:后索内,薄束位于内侧,楔束位于126fasciculusgracilis薄束fasciculuscuneatus楔束nucleuscuneatus楔束核nucleusgracilis薄束核脊髓T4脊髓C8脊髓L3延髓Spinalganglion脊神经节fasciculusgracilis薄束fasciculu127(2)脊髓小脑后束post.spinocerebellartract

起自同侧的胸核,上行经小脑下脚终止于小脑皮质。

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信息至小脑,

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胸核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2)脊髓小脑后束post.spinocerebella128

*起自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上行经小脑上脚终止于小脑皮质。*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3)脊髓小脑前束ant.spinocerebellartract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胸核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起自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大部129前束后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神经节前束后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神经节130(4)脊髓丘脑侧束lat.spinothalamictract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连合脊髓小脑前束

*起自对侧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升经延髓、脑桥,终止于丘脑。

*传导由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

*损伤后表现:对侧伤面水平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4)脊髓丘脑侧束lat.spinothalamict131

(5)脊髓丘脑前束ant.spinothalamictract

*起自对侧的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在前索上升,经延髓、脑桥,终止于丘脑。

*传导由后根内侧部粗纤维传入的粗略的触、压觉信息。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连合脊髓小脑前束(5)脊髓丘脑前束ant.spinothalamic132lateralspinothalamictract脊髓丘脑侧束anteriorspinothalamictract脊髓丘脑前束nucleusproprius后角固有核Brainstem脑干spinothalamiclemniscus脊髓丘系Spinalganglion脊神经节脊髓丘脑束lateralspinothalamictract脊髓133

2).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下行纤维束是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前庭脊髓束

2).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134

*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纤维下行至延髓锥体后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脊髓侧索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

(1)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tract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中脑脑桥延髓脊髓*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1)皮质脊髓束c135

皮质脊髓侧束lat.corticospinaltract

在脊髓侧索后部下行至骶节,纤维逐渐终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小脑后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延髓锥体交叉脊髓皮质脊髓侧束lat.corticospinalt136

皮质脊髓前束ant.corticospinaltract

由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组成,仅达胸节。大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小脑后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延髓锥体交叉脊髓皮质脊髓前束ant.corticospinalt137Barne束不交叉的皮质脊髓前外侧束2%

2%Barne束2%1383种纤维行径和终止情况表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接受对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但也接受来自同侧的少量纤维。

支配上、下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侧半球来的纤维支配躯干肌的运动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肢体的肌肉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

(1)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tract3种纤维行径和终止情况表明:(1)皮质脊髓束cortic139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