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全文详细解读PP T课件_第1页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全文详细解读PP T课件_第2页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全文详细解读PP T课件_第3页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全文详细解读PP T课件_第4页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全文详细解读PP 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全文详细解读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军人死亡抚恤第三章军人残疾抚恤第四章优待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PART0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国家对军人的抚恤优待,激励军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献身精神,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明确抚恤优待的对象本条例明确规定了享受抚恤优待的军人范围,包括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等,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抚恤和优待。制定抚恤优待的标准根据军人的不同情况,如伤残等级、服役年限等,制定不同的抚恤优待标准,以保障军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对军人的抚恤优待通过抚恤优待政策的实施,让军人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和尊崇,从而激发他们的献身精神。彰显军人荣誉抚恤优待政策不仅是对军人付出的回报,更是对他们未来建功立业的鼓励和支持。鼓励军人建功立业激励军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献身精神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抚恤优待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军民之间的信任和支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提升军队战斗力通过保障军人的合法权益,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军人社会地位通过抚恤优待政策的宣传和实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军人的付出和牺牲,从而提高军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导社会价值观抚恤优待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引导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让人们更加尊重和支持军人职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抚恤优待对象包括:(一)军人;(二)服现役和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三)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四)军人家属;(五)退役军人。在役军人正在服现役的军人,包括军官、士兵等。预备役军人已经退出现役但仍在预备役期内的军人。(一)军人服现役的残疾军人在现役期间因战、因公或因病致残的军人。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已经退出现役但仍有残疾的军人,包括退役后新发现或因原有伤病加重而被评定为残疾的军人。(二)服现役和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烈士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和兄弟姐妹。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和兄弟姐妹。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和兄弟姐妹。病故军人遗属(三)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010203与军人有婚姻关系的另一方。军人的配偶军人的子女军人的父母军人的直系后代,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军人的亲生父母或者依法承担了军人抚养义务的养父母、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四)军人家属退役后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兵。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退役后被政府安排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士兵。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退役后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或供养条件的士兵,如年老体弱、因病残疾等无法再就业的情况。退休、供养的退役士兵(五)退役军人第三条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待遇与贡献匹配、精神与物质并重、关爱与服务结合的原则,分类保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抚恤优待制度城乡统筹,健全抚恤优待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抚恤优待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相适应。010203根据军人在服役期间的表现和贡献,给予相应的抚恤优待,以体现公平和激励。对于在作战、训练、抢险救灾等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军人,应给予更高的抚恤优待。抚恤优待的标准和范围应根据军人的军衔、职务、服役年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待遇与贡献匹配在给予军人物质抚恤优待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上的抚慰和嘉奖。精神与物质并重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奖章等方式,表彰军人的英勇事迹和突出贡献。加强对军人的心理疏导和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健全军人抚恤优待服务体系,为军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保障。关注军人的家庭和生活状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加强与军人的联系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抚恤优待政策。关爱与服务结合010203加强对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关注和服务,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针对不同类别的军人,制定不同的抚恤优待政策,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对于因战、因公致残或牺牲的军人及其家属,应给予重点保障和优先照顾。分类保障,突出重点010203第四条国家保障抚恤优待对象享受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公民普惠待遇,同时享受相应的抚恤优待待遇。在审核抚恤优待对象是否符合享受相应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条件时,抚恤金、补助金和优待金不计入抚恤优待对象个人和家庭收入。抚恤优待对象有权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就业、住房等。这些普惠待遇是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抚恤优待对象不因身份特殊而被排斥或限制。抚恤优待对象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待遇除了普惠待遇外,抚恤优待对象还可以享受特定的抚恤优待待遇。抚恤优待待遇的标准和发放方式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这些待遇包括但不限于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等,用于弥补因公或因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活困难。抚恤优待待遇审核过程中,相关部门将综合考虑抚恤优待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审核抚恤优待对象条件在审核抚恤优待对象是否符合享受相应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条件时,抚恤金、补助金和优待金不计入个人和家庭收入。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抚恤优待对象能够真正享受到相应的待遇,避免因收入过高而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之外。010203第五条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中央和国家有关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有关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职责制定和完善军人抚恤优待政策、法规和标准。监督和指导全国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实施。协调解决全国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全国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宣传和教育。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具体实施。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军人抚恤优待对象的认定、审核和发放工作。落实和执行上级军人抚恤优待政策、法规和标准。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职责010203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做好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制定和执行与军人抚恤优待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监督和指导本系统、本行业内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实施。中央和国家有关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有关部门职责地方各级有关机关职责010203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做好军人抚恤优待工作。落实和执行上级军人抚恤优待政策、法规和标准,确保各项抚恤优待措施落到实处。协助开展军人抚恤优待对象的认定、审核和发放工作,确保抚恤优待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第六条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军人抚恤优待所需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适度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减轻基层财政压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经费予以保障。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军人抚恤优待所需经费和工作经费,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确保经费充足中央财政作为军人抚恤优待经费的主要来源,能够确保经费的充足性和稳定性。体现国家责任中央财政负担主要经费,体现了国家对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中央财政负担主要经费省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能够减轻基层财政的压力,确保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顺利开展。减轻基层压力省级财政的投入有助于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均衡省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保障工作经费提升工作水平充足的工作经费有助于提升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确保工作落实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经费予以保障,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加强对军人抚恤优待经费的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确保军人抚恤优待经费的安全性和合规性。0102加强外部监督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能够加强对军人抚恤优待经费使用情况的外部监管力度。促进公开透明接受监督有助于促进军人抚恤优待经费使用的公开透明,增强社会信任度。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第七条国家鼓励和引导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依法通过捐赠、设立基金、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军人抚恤优待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全社会应当关怀、尊重抚恤优待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营造爱国拥军、尊崇军人浓厚氛围。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国家鼓励和引导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军人抚恤优待工作,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的体现。多种支持方式社会力量可以通过捐赠、设立基金、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军人抚恤优待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汇聚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深入开展。全社会应当关怀抚恤优待对象全社会应当关怀、尊重抚恤优待对象,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尊重军人的具体体现。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可以进一步营造爱国拥军、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浓厚氛围为了营造更加浓厚的爱国拥军、尊崇军人的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爱国热情和拥军情怀,为军人抚恤优待工作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第八条国家推进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信息化,加强抚恤优待对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信息共享,实现对抚恤优待对象的精准识别,提升军人抚恤优待工作服务能力和水平。国家建立享受定期抚恤补助对象年度确认制度和冒领待遇追责机制,确保抚恤优待资金准确发放。通知与证明书的发送军队有关部门或单位需向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发送相关通知书和证明书。具体包括《烈士评定通知书》、《军人因公牺牲通知书》、《军人病故通知书》以及《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军人病故证明书》。烈士证书的颁发需按照《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执行。烈士证书的颁发《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军人病故证明书》由本条规定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发给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因公牺牲和病故证明书的发放特殊情况的户籍处理若遗属均为军人且无户籍,则将军人单位所在地视为遗属户籍地,进行相关通知与证明书的发放。第九条对在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是否全面、准确、及时地执行了军人抚恤优待相关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落实政策成效是否在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创新实践情况所做工作是否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提升了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社会认可度。社会影响力显著成绩的评判标准010203表彰和奖励的种类物质奖励除了荣誉称号外,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奖金、奖品等,以激励单位和个人继续努力。其他奖励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奖励,如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以满足不同单位和个人的发展需求。荣誉称号对在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可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如“全国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先进个人”等。030201推荐申报各级军人抚恤优待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和推荐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向上级部门申报。审核评定上级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评定,确定表彰和奖励的对象及等级。公示公告对审核通过的表彰和奖励对象进行公示公告,接受社会监督。颁发证书奖品最终确定的表彰和奖励对象将获得相应的证书和奖品,以资鼓励。表彰和奖励的程序PART02第二章军人死亡抚恤第十条烈士遗属享受烈士褒扬金、一次性抚恤金,并可以按照规定享受定期抚恤金、丧葬补助、一次性特别抚恤金等。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享受一次性抚恤金,并可以按照规定享受定期抚恤金、丧葬补助、一次性特别抚恤金等。烈士褒扬金的发放标准和程序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烈士褒扬金的发放对象为烈士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等遗属。烈士褒扬金是对烈士英勇事迹的肯定和嘉奖,体现了国家对烈士精神的崇高敬意。烈士褒扬金一次性抚恤金是对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遗属的一次性经济补偿。一次性抚恤金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标准根据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的军衔、职务等因素确定。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有助于缓解遗属的经济困难,体现了国家对军人家庭的关怀和支持。定期抚恤金定期抚恤金的发放旨在保障遗属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军人家庭的稳定和尊严。定期抚恤金的发放标准和条件由国家相关部门规定,通常与遗属的生活困难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定期抚恤金是对符合条件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遗属提供的长期经济援助。010203丧葬补助和一次性特别抚恤金丧葬补助是用于帮助遗属承担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的丧葬费用的专项补助。一次性特别抚恤金是在特定情况下,如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在执行特殊任务或做出特殊贡献时,给予遗属的额外经济补偿。丧葬补助和一次性特别抚恤金的发放标准和程序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以确保公平、合理、及时地给予遗属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第十一条军人牺牲,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评定为烈士:(一)对敌作战牺牲,或者对敌作战负伤在医疗终结前因伤牺牲的;(二)因执行任务遭敌人或者犯罪分子杀害,或者被俘、被捕后不屈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折磨牺牲的;(三)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公民生命财产或者执行反恐怖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牺牲的;(四)因执行军事演习、战备航行飞行、空降和导弹发射训练、试航试飞任务以及参加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牺牲的;(五)在执行外交任务或者国家派遣的对外援助、维持国际和平任务中牺牲的;(六)其他牺牲情节特别突出,堪为楷模的。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维持国际和平、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等任务中失踪,被宣告死亡的,按照烈士对待。评定烈士,属于因战牺牲的,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工作部门批准;属于非因战牺牲的,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政治工作部门批准;属于本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情形的,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批准。010203涵盖战争、战役、战斗等行动中的牺牲情形包括直接参与作战以及为作战提供支援的军人负伤后在医疗期内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也视为对敌作战牺牲(一)对敌作战牺牲,或者对敌作战负伤在医疗终结前因伤牺牲的(二)因执行任务遭敌人或者犯罪分子杀害,或者被俘、被捕后不屈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折磨牺牲的执行任务过程中遭遇意外情况,如被敌人或犯罪分子袭击01被俘、被捕后坚守气节,因抗拒敌人而牺牲02包括在执行侦察、巡逻、警戒等任务时遭遇的上述情况03123在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抢救和保护财产与生命执行反恐怖任务,如解救人质、排除爆炸物等处置突发事件,如群体性事件、重大交通事故等(三)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公民生命财产或者执行反恐怖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牺牲的参加武器装备科研试验,如新武器测试等,过程中发生的牺牲在军事演习中因意外情况牺牲战备航行飞行、空降等高风险训练中发生的牺牲(四)因执行军事演习、战备航行飞行、空降和导弹发射训练、试航试飞任务以及参加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牺牲的010203(五)在执行外交任务或者国家派遣的对外援助、维持国际和平任务中牺牲的在驻外使馆、领事馆等外交机构执行任务时牺牲01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如联合国维和部队等02对外提供援助,如医疗队、救援队等,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牺牲03在非战争状态下,因执行特殊任务或表现出特别的英勇行为而牺牲其牺牲情形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被公认为楷模包括在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六)其他牺牲情节特别突出,堪为楷模的010203第十二条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确认为因公牺牲:(一)在执行任务中、工作岗位上或者在上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死亡的;(二)被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后因旧伤复发死亡的;(三)因患职业病死亡的;(四)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的;(五)其他因公死亡的。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维持国际和平、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以外的其他任务中失踪,被宣告死亡的,按照因公牺牲对待。军人因公牺牲,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工作部门确认;属于本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情形的,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政治工作部门确认。意外事件定义非人为故意造成的、不可预见的事件,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确认要点需证明军人是在执行任务、工作岗位或上下班途中遭遇意外事件导致死亡。(一)在执行任务中、工作岗位上或者在上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死亡的因战、因公致残定义军人在执行军事任务或公务中受伤导致残疾。旧伤复发死亡确认要点需有医学证明显示死亡原因与旧伤复发有直接关系。(二)被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后因旧伤复发死亡的因长期接触某种职业环境而引起的疾病,如尘肺病、职业性中毒等。职业病定义需有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诊断证明,并确认该职业病与军人职责有直接关系。确认要点(三)因患职业病死亡的猝然死亡定义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非外力导致的死亡。确认要点(四)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的需有医学证明显示死亡是突然的,且发生在执行任务或工作岗位上。0102其他因公死亡的情形确认要点需证明军人的死亡与其公务行为有直接关系,且非因私人原因造成。包括但不限于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遭遇暴力袭击、因公感染疾病等。第十三条军人除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情形以外,因其他疾病死亡的,确认为病故。军人非执行任务死亡,或者失踪被宣告死亡的,按照病故对待。军人病故,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工作部门确认。因其他疾病死亡除了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情形外,军人如果因为其他疾病导致死亡,应被确认为病故。非执行任务死亡如果军人在非执行军事任务的情况下死亡,无论何种原因,都应按照病故来对待。失踪被宣告死亡军人如果失踪并经过法定程序被宣告死亡,也应视为病故进行处理。军人病故的确认情形确认机构军人病故的确认工作应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的政治工作部门负责。这些部门在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尽快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认。军人病故的确认程序确认依据在进行军人病故确认时,应依据医学诊断证明、死亡证明等相关材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同时,还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确认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确认结果一旦军人被确认为病故,相关单位应及时通知其家属,并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落实相应的抚恤优待政策。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对确认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以备后续查询和参考。第十四条军人牺牲被评定为烈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后,由军队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向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发送《烈士评定通知书》、《军人因公牺牲通知书》、《军人病故通知书》和《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军人病故证明书》。烈士证书的颁发按照《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执行,《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军人病故证明书》由本条规定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发给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遗属均为军人且无户籍的,军人单位所在地作为遗属户籍地。通知与证明书的发送军队有关部门或单位需向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发送相关通知书和证明书。具体包括《烈士评定通知书》、《军人因公牺牲通知书》、《军人病故通知书》以及《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军人病故证明书》。烈士证书的颁发需按照《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执行。烈士证书的颁发“《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军人病故证明书》由本条规定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发给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因公牺牲和病故证明书的发放若遗属均为军人且无户籍,则将军人单位所在地视为遗属户籍地,进行相关通知与证明书的发放。特殊情况的户籍处理第十五条烈士褒扬金由领取烈士证书的烈士遗属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按照烈士牺牲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倍的标准发给其遗属。战时,参战牺牲的烈士褒扬金标准可以适当提高。军人死亡,根据其死亡性质和死亡时的月基本工资标准,由收到《烈士评定通知书》、《军人因公牺牲通知书》、《军人病故通知书》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按照以下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烈士和因公牺牲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40个月的基本工资;病故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40个月的基本工资。月基本工资或者津贴低于少尉军官基本工资标准的,按照少尉军官基本工资标准计算。被追授军衔的,按照所追授的军衔等级以及相应待遇级别确定月基本工资标准。烈士遗属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发放部门烈士牺牲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发放标准褒扬金标准可适当提高。战时参战牺牲烈士烈士褒扬金的发放发放标准:发放情形:军人死亡,包括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病故: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40个月的基本工资。发放部门:收到相关通知书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烈士和因公牺牲: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40个月的基本工资。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低于少尉军官基本工资标准按照少尉军官基本工资标准计算。被追授军衔按照所追授的军衔等级以及相应待遇级别确定月基本工资标准。月基本工资的计算第十六条服现役期间获得功勋荣誉表彰的军人被评定为烈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的,其遗属在应当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按照下列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一)获得勋章或者国家荣誉称号的,增发40%;(二)获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单独或者联合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三)立一等战功、获得一级表彰或者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权的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四)立二等战功、一等功或者获得二级表彰并经批准的,增发25%;(五)立三等战功或者二等功的,增发15%;(六)立四等战功或者三等功的,增发5%。军人死亡后被追授功勋荣誉表彰的,比照前款规定增发一次性抚恤金。服现役期间多次获得功勋荣誉表彰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其中最高的增发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获得勋章或国家荣誉称号这是军人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因此增发比例也是最高的,达到了40%。这意味着如果军人因公牺牲或病故,其遗属将获得比基础抚恤金高出40%的额外抚恤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荣誉这些荣誉同样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因此增发比例为35%,仅次于获得勋章或国家荣誉称号的军人。一等战功、一级表彰等荣誉这些荣誉代表了军人在战斗或非战斗行动中的卓越表现,增发比例为30%。功勋荣誉与增发比例这些荣誉也是军人在执行任务中表现出色的证明,增发比例为25%。二等战功、一等功等荣誉功勋荣誉与增发比例这些功勋体现了军人在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增发比例为15%。三等战功、二等功即便是较低级别的功勋,也代表了军人的努力和付出,因此增发比例为5%。四等战功、三等功军人死亡后被追授功勋荣誉表彰的,其遗属同样可以享受增发一次性抚恤金的待遇。这一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军人贡献的认可和对其遗属的关怀。追授功勋荣誉的增发规定对于多次获得功勋荣誉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将按照其中最高的增发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这一规定确保了遗属能够获得最大的抚恤支持,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军人卓越贡献的肯定和尊重。多次获得功勋荣誉的增发规定第十七条对生前作出特殊贡献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除按照本条例规定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外,军队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发给其遗属一次性特别抚恤金。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为完成任务作出突出贡献。战斗英勇在军事科研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对提升军队战斗力有显著贡献。科研创新在执行重大军事任务或抢险救灾等行动中表现突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重要贡献。重大任务执行特殊贡献的认定010203根据贡献程度确定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生前作出的特殊贡献越大,其遗属获得的一次性特别抚恤金就越高。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发放标准会综合考虑军人的军衔、职务、服役年限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一次性特别抚恤金的发放标准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遗属需要向所在部队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遗属提出申请所在部队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上报至上级军事机关。部队审核上报上级军事机关对申请进行最终审批,并确定一次性特别抚恤金的发放金额和方式。上级审批发放申请与审批流程重要意义彰显荣誉通过发放一次性特别抚恤金,彰显了对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生前特殊贡献的认可和荣誉。抚慰遗属激励后人对于失去亲人的遗属来说,一次性特别抚恤金不仅是一种经济补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和支持。通过表彰和奖励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特殊贡献,激励后人积极投身国防事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第十八条烈士褒扬金发给烈士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一次性抚恤金发给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遗属的范围按照前款规定确定。特定条件的兄弟姐妹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烈士,其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以及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烈士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烈士的父母(抚养人)烈士的亲生父母或者依法承担抚养义务的抚养人。烈士的配偶与烈士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配偶。烈士的子女包括烈士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烈士褒扬金的发放对象包括烈士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以及符合特定条件的兄弟姐妹。烈士遗属因执行公务而牺牲的军人的遗属,范围同上。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因病或非因公原因死亡的军人的遗属,范围同上。病故军人遗属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对象010203排除无关人员与军人无直接血缘关系或扶养关系的人员不在遗属范围之内。根据前款规定即按照烈士褒扬金的发放对象规定来确定遗属的范围。包括直系血亲和部分符合条件的旁系血亲如父母、配偶、子女以及特定条件的兄弟姐妹等。遗属范围的确定第十九条对符合下列条件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由其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依据其申请,在审核确认其符合条件当月起发给定期抚恤金:(一)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二)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三)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定期抚恤金标准应当参照上一年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确定,具体标准及其调整办法,由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条件一: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无劳动能力指父母(抚养人)、配偶由于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自身劳动获得生活来源。无生活费来源指父母(抚养人)、配偶没有固定的工作或经营收入,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指父母(抚养人)、配偶的收入明显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生活困难。子女未满18周岁指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子女尚未成年,无法独立生活。条件二: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指子女虽已成年,但因接受全日制教育(如大学、研究生等)而无法获得生活来源。已满18周岁但因残疾无生活费来源指子女因身体残疾无法工作,导致没有生活来源。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指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兄弟姐妹尚未成年,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指兄弟姐妹虽已成年,但因接受全日制教育而无法获得生活来源,且之前由该军人生前供养。条件三: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参照上一年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确定指定期抚恤金的标准会根据上一年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进行调整,以确保抚恤金的实际购买力。具体标准及其调整办法由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指具体的抚恤金标准和调整办法会由相关部门进行制定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定期抚恤金标准第二十条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生前的配偶再婚后继续赡养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父母(抚养人),继续抚养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生前供养的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无劳动能力且无生活费来源的兄弟姐妹的,由其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继续发放定期抚恤金。条例内容解读抚恤条件配偶必须继续赡养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同时还需要继续抚养他们生前供养的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无劳动能力且无生活费来源的兄弟姐妹。抚恤发放部门抚恤金的发放由抚恤对象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抚恤对象此条例明确规定了抚恤对象为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配偶,且这些配偶在再婚后仍需继续承担赡养或抚养责任。030201条例意义此条例确保了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配偶在再婚后,仍能获得定期抚恤金,从而保障了他们的基本权益。保障优抚对象权益通过继续发放抚恤金,国家表达了对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家庭的深切关怀和支持。体现国家关怀此条例有助于减轻优抚对象的经济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核申请抚恤金的资格,确保只有符合条件的配偶才能获得抚恤金。严格审核资格一旦审核通过,相关部门应及时发放抚恤金,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得到保障。及时发放抚恤金政府应加强对抚恤金发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滥用职权、违规发放等情况。加强监督和管理实施注意事项010203第二十一条对领取定期抚恤金后生活仍有特殊困难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增发抚恤金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予以困难补助。经济困难遗属本人或其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或者存在残疾等特殊情况,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或需要高额医疗费用的。重大疾病或残疾其他特殊情况如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领取定期抚恤金后,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特殊困难的认定标准根据遗属的实际困难程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增发抚恤金,具体标准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程序遗属需要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民政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并报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增发抚恤金的标准与程序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难遗属的救助工作,如慈善组织、志愿者服务等。临时救助对于突发的、暂时性的困难,政府可以提供临时救助,包括发放救助金、提供生活必需品等。专项救助针对特定的困难情况,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救助资金,为遗属提供必要的帮助。其他困难补助方式第二十二条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死亡的,继续发放6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按照遗属原享受的定期抚恤金标准,继续发放6个月作为丧葬补助。发放金额在遗属死亡后的6个月内,按月发放。发放时间丧葬补助的发放标准丧葬补助的申请与审批审批流程申请人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民政部门审核相关材料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发放丧葬补助。申请材料需要提供遗属的死亡证明、与遗属的关系证明以及定期抚恤金领取证明等相关材料。010203体现国家对军人遗属的关怀与优待,抚慰遗属的心灵创伤。减轻遗属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度过难关。彰显军人抚恤优待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军人及其家庭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丧葬补助的意义与作用第二十三条军人失踪被宣告死亡的,在其被评定为烈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后,又经法定程序撤销对其死亡宣告的,由原评定或者确认机关取消其烈士、因公牺牲军人或者病故军人资格,并由发证机关收回有关证件,终止其家属原享受的抚恤待遇。战争或执行任务期间失踪军人在执行军事任务或参加战争期间,因各种原因失踪,经过一定时间和程序后被宣告死亡。和平时期因意外事件失踪军人在和平时期因意外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等)失踪,同样可能经过法定程序被宣告死亡。军人失踪被宣告死亡的情形评定或确认机关的职责负责根据事实和证据,对失踪军人进行评定或确认,决定其是否为烈士、因公牺牲或病故。评定或确认的依据包括军人的职务、行为、事迹、伤亡情况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评定或确认烈士、因公牺牲或病故的程序VS一旦法定程序撤销对军人的死亡宣告,原评定或确认机关将取消其烈士、因公牺牲军人或病故军人的资格,并由发证机关收回相关证件。终止抚恤待遇同时,家属原享受的抚恤待遇也将被终止。这是因为抚恤待遇是基于军人死亡的事实而给予的,既然军人并未死亡,那么抚恤待遇自然应当停止。取消资格与收回证件撤销死亡宣告后的处理如果撤销死亡宣告后,军人仍然处于失踪状态,那么其家属可能无法继续享受任何抚恤待遇。此时,相关机关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处理。军人仍处于失踪状态如果撤销死亡宣告后,发现军人存活但已经伤残,那么其将按照伤残军人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括评定伤残等级、给予相应的抚恤和优待等。发现军人存活但伤残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原则PART03第三章军人残疾抚恤第二十四条残疾军人享受残疾抚恤金,并可以按照规定享受供养待遇、护理费等。残疾抚恤金残疾军人根据其残疾等级和性质,享受相应等级的残疾抚恤金,以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抚恤金的发放标准和调整机制由相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供养待遇对于无法自理或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残疾军人,可以按照规定享受供养待遇。供养待遇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康复服务等,以确保残疾军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护理费对于需要护理的残疾军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护理费。护理费的发放标准和条件由相关部门制定,并根据残疾军人的实际需求和护理成本进行调整。综上所述,第二十四条规定了残疾军人可以享受残疾抚恤金,并根据实际情况享受供养待遇和护理费。这些待遇的发放标准和调整机制由相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残疾军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这些规定旨在保障残疾军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还规定了其他相关待遇和优惠政策,如医疗保障、住房优待等,以全面保障军人的权益和福利。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军人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十五条军人残疾,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因战致残:(一)对敌作战负伤致残的;(二)因执行任务遭敌人或者犯罪分子伤害致残,或者被俘、被捕后不屈遭敌人伤害或者被折磨致残的;(三)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公民生命财产或者执行反恐怖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致残的;(四)因执行军事演习、战备航行飞行、空降和导弹发射训练、试航试飞任务以及参加武器装备科研试验致残的;(五)在执行外交任务或者国家派遣的对外援助、维持国际和平任务中致残的;(六)其他因战致残的。军人残疾,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因公致残:(一)在执行任务中、工作岗位上或者在上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致残的;(二)因患职业病致残的;(三)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受伤致残的;(四)其他因公致残的。义务兵和初级军士除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以外,因其他疾病导致残疾的,认定为因病致残。对敌作战负伤致残:指军人在战场上直接与敌人交战过程中受伤导致的残疾。遭敌人或犯罪分子伤害致残:军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遭到敌人或犯罪分子的袭击或伤害,导致身体残疾。抢救和保护财产、执行反恐怖任务致残:军人在执行抢救和保护国家、集体财产以及公民生命财产的任务,或执行反恐怖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受伤导致的残疾。执行军事任务致残:包括军事演习、战备航行飞行、空降和导弹发射训练等任务中受伤导致的残疾,以及参加武器装备科研试验过程中发生的残疾。执行外交或国际任务致残:军人在执行外交任务或国家派遣的对外援助、维持国际和平任务中受伤导致的残疾。因战致残认定情形0102030405军人在执行任务、工作岗位或上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导致的残疾。意外事件致残军人因长期接触某种职业环境而患职业病,进而导致身体残疾。职业病致残军人在执行任务或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等),并因此受伤导致的残疾。突发疾病受伤致残因公致残认定情形义务兵和初级军士因病致残对于义务兵和初级军士,如果因除职业病和突发疾病以外的其他疾病导致残疾,将被认定为因病致残。这类疾病可能包括但不限于遗传性疾病、慢性疾病等。因病致残认定情形第二十六条残疾的等级,根据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确定,由重到轻分为一级至十级。残疾等级的具体评定标准由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规定。劳动功能障碍程度主要评估军人在工作中因伤残导致的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评估军人在日常生活中因伤残导致的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程度。残疾等级划分依据军人或家属需向相关部门提交残疾等级评定申请。提交申请由专业医疗机构对军人进行医学鉴定,评估其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医学鉴定根据医学鉴定结果,结合评定标准,确定军人的残疾等级。等级评定残疾等级评定流程010203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制定部门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01负责制定和执行退役军人相关政策,牵头制定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02负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参与制定残疾等级评定标准中有关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的部分。卫生健康部门03负责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提供专业的医疗鉴定意见,参与制定残疾等级评定标准中有关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部分。军队有关部门04代表军队参与制定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确保评定标准符合军队实际情况和需求。第二十七条军人因战、因公致残经治疗伤情稳定后,符合评定残疾等级条件的,应当及时评定残疾等级。义务兵和初级军士因病致残经治疗病情稳定后,符合评定残疾等级条件的,本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或者所在单位应当及时提出申请,在服现役期间评定残疾等级。因战、因公致残,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至十级的,享受抚恤;因病致残,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至六级的,享受抚恤。评定残疾等级的,从批准当月起发给残疾抚恤金。提交申请所在单位或者相关部门应当对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核,确保材料真实、完整。材料审核组织评定军人因战、因公致残后,经治疗伤情稳定并符合评定残疾等级条件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单位或者相关部门提交评定残疾等级的申请。评定结果应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审核通过后,由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残疾等级评定。评定流程结果公示因战、因公致残,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至十级的军人。抚恤对象抚恤标准发放时间根据残疾等级和军人工资标准,确定相应的残疾抚恤金标准。从批准当月起发给残疾抚恤金。抚恤待遇特殊情况处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代为申请评定残疾等级和领取残疾抚恤金。残疾等级变化军人残疾等级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调整残疾抚恤金标准并重新发放。义务兵和初级军士因病致残义务兵和初级军士因病致残经治疗病情稳定后,符合评定残疾等级条件的,本人或者所在单位应当及时提出申请,在服现役期间评定残疾等级。因病致残,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至六级的,享受抚恤。030201第二十八条因战、因公、因病致残性质的认定和残疾等级的评定权限是:(一)义务兵和初级军士的残疾,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认定和评定;(二)军官、中级以上军士的残疾,由军队战区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认定和评定;(三)退出现役的军人和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军士需要认定残疾性质和评定残疾等级的,由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认定和评定。评定残疾等级,应当依据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残疾军人由认定残疾性质和评定残疾等级的机关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义务兵和初级军士因战、因公、因病致残,需由所在军队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进行初步认定;残疾等级评定将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认定过程中,需会同相关部门,如军事、政治、后勤等,进行联合评估;评定结果将作为给予相应抚恤优待的重要依据。(一)义务兵和初级军士的残疾,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认定和评定;(二)军官、中级以上军士的残疾,由军队战区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认定和评定;军官、中级以上军士因战、因公、因病致残,需由所在军队战区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进行认定;认定过程中,同样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评估,确保评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和程序与义务兵和初级军士相同,但考虑到军官、中级以上军士的职责和地位,评定过程可能更加严格;评定结果将直接影响其抚恤优待的待遇和级别。对于退出现役的军人和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军士,如需认定残疾性质和评定残疾等级,应由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将出具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作为评定残疾等级的重要依据;认定和评定过程将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经认定和评定后,残疾军人将由相关机关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作为其享受相应抚恤优待的凭证。(三)退出现役的军人和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军士需要认定残疾性质和评定残疾等级的,由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认定和评定。第二十九条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未及时评定残疾等级,退出现役后,本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应当及时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凭原始档案记载及原始病历能够证明服现役期间的残情和伤残性质符合评定残疾等级条件的,可以评定残疾等级。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或者因体内残留弹片致残,符合残疾等级评定条件的,可以补办评定残疾等级。军人被评定残疾等级后,在服现役期间或者退出现役后原致残部位残疾情况发生明显变化,原定残疾等级与残疾情况明显不符,本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申请或者军队卫生部门、地方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提出需要调整残疾等级的,可以重新评定残疾等级。申请调整残疾等级应当在上一次评定残疾等级1年后提出。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未及时评定残疾等级,在退出现役后,应由本人(若本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则由其监护人)及时向相关部门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本人或其监护人负责申请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时,需凭原始档案记载及原始病历,以证明服现役期间的残情和伤残性质符合评定残疾等级的条件。原始档案与病历作为证明及时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职业病与残留弹片的认定军人如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或因体内残留弹片致残,且这些情况符合残疾等级评定条件的,可以补办评定残疾等级。评定依据与流程评定过程中,将依据相关医学诊断、鉴定结果以及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确保评定的公正与准确。职业病与残留弹片致残的评定残疾情况变化时的申请与调整军人被评定残疾等级后,若在服现役期间或退出现役后原致残部位残疾情况发生明显变化,且原定残疾等级与残疾情况明显不符时,本人或其监护人可以申请调整残疾等级。同时,军队卫生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调整建议。重新评定的时限与要求申请调整残疾等级应当在上一次评定残疾等级1年后提出。重新评定时,将按照最新的残疾情况和评定标准进行审核,以确保残疾等级的准确性与公正性。残疾等级的调整与重新评定第三十条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或者向政府移交的残疾军人,应当自军队办理退役手续或者移交手续后60日内,向户籍迁入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申请转入抚恤关系,按照残疾性质和等级享受残疾抚恤金。其退役或者向政府移交当年的残疾抚恤金由所在部队发给,迁入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从下一年起按照当地的标准发给。因工作需要继续服现役的残疾军人,经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批准,由所在部队按照规定发给残疾抚恤金。自军队办理退役手续或者移交手续后60日内。申请时限户籍迁入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申请部门退役或移交证明、残疾证明、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所需材料抚恤关系转入申请010203享受对象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或向政府移交的残疾军人。享受标准按照残疾性质和等级享受相应的残疾抚恤金。残疾抚恤金享受条件特殊情况因工作需要继续服现役的残疾军人,经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批准,由所在部队按照规定发给残疾抚恤金。发放起始时间从户籍迁入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批准转入抚恤关系的下一年起。发放标准按照当地的标准发放残疾抚恤金。残疾抚恤金发放规定残疾军人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申请转入抚恤关系,以确保能够及时享受到应有的抚恤待遇。在申请抚恤关系转入时,应当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明材料,如有虚假情况,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理。残疾抚恤金是对于残疾军人的一种优待政策,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于抚恤金的监管力度,确保其能够真正用于改善残疾军人的生活状况。注意事项第三十一条残疾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应当参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确定。残疾抚恤金的标准以及一级至十级残疾军人享受残疾抚恤金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对领取残疾抚恤金后生活仍有特殊困难的残疾军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增发抚恤金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予以困难补助。残疾军人抚恤金标准的确定由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这保证了抚恤金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使得标准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参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这一规定确保了残疾军人的抚恤金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了残疾军人的生活水平。残疾等级评定根据残疾军人的残疾程度,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等级评定,以确定其享受残疾抚恤金的等级。抚恤金发放根据评定的残疾等级,按照相应的标准发放残疾抚恤金,确保残疾军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一级至十级残疾军人享受残疾抚恤金的具体办法对于领取残疾抚恤金后生活仍有特殊困难的残疾军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发抚恤金,以提高其生活水平。增发抚恤金除了增发抚恤金外,政府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提供医疗救助、就业援助等,以帮助残疾军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其他方式予以困难补助对领取残疾抚恤金后生活仍有特殊困难的残疾军人的补助第三十二条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致残的残疾军人因旧伤复发死亡的,由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因公牺牲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其遗属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待遇。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对其遗属继续发放12个月其原享受的残疾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其中,因战、因公致残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其遗属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待遇。指残疾军人退出现役后,因原有的战斗或公务所造成的伤残部位再次受伤导致死亡。定义按照因公牺牲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发放一次性抚恤金。抚恤金标准遗属可享受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待遇。遗属待遇因旧伤复发死亡的情况010203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特殊待遇因战、因公致残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其遗属可享受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待遇。丧葬补助对其遗属继续发放12个月其原享受的残疾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遗属需向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提交申请主管部门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申请人资格及抚恤金标准。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主管部门将按照规定发放抚恤金,并定期发放遗属抚恤金。发放抚恤金抚恤金和遗属待遇的申请流程申请人应确保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如有虚假,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材料真实性抚恤金应专款专用,用于保障遗属的基本生活需求。抚恤金的使用遗属应在规定时限内向主管部门提交申请,逾期将可能影响抚恤金的发放。申请时限注意事项第三十三条退出现役时为一级至四级的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其中,对需要长年医疗或者独身一人不便分散供养的,经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集中供养。退出现役时为一级至四级的残疾军人,这些军人因战、因公或因病导致重度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需要国家供养。供养对象国家通过财政拨款、社会福利等方式,为这些残疾军人提供生活、医疗等全方位的保障。供养方式根据残疾军人的残疾等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医疗保障标准,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供养标准国家供养终身的规定申请条件需要长年医疗的残疾军人,或者独身一人不便分散供养的残疾军人,可以向当地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以实行集中供养。长年医疗和独身一人不便分散供养的集中供养审批流程申请人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如残疾军人证、医疗证明等,经县级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批准。集中供养机构集中供养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和生活设施,为残疾军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和生活服务。同时,集中供养机构应当加强对残疾军人的管理和照顾,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第三十四条对退出现役时分散供养的一级至四级、退出现役后补办或者调整为一级至四级、服现役期间因患精神障碍评定为五级至六级的残疾军人发给护理费,护理费的标准为:(一)因战、因公一级和二级残疾的,为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50%;(二)因战、因公三级和四级残疾的,为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40%;(三)因病一级至四级残疾的,为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30%;(四)因精神障碍五级至六级残疾的,为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25%。退出现役并移交地方的残疾军人的护理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发给。未退出现役或者未移交地方的残疾军人的护理费,由所在部队按照军队有关规定发给。移交政府安置的离休退休残疾军人的护理费,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执行。享受护理费的残疾军人在优抚医院集中收治期间,护理费由优抚医院统筹使用。享受护理费的残疾军人在部队期间,由单位从地方购买照护服务的,护理费按照规定由单位纳入购买社会服务费用统一管理使用。退出现役后补办或调整为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服现役期间因患精神障碍评定为五级至六级的残疾军人退出现役时分散供养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护理费发放对象护理费标准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50%因战、因公一级和二级残疾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40%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25%因战、因公三级和四级残疾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30%因病一级至四级残疾01020403因精神障碍五级至六级残疾移交政府安置的离休退休残疾军人护理费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执行退出现役并移交地方的残疾军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发给未退出现役或未移交地方的残疾军人由所在部队按照军队有关规定发给护理费发放部门护理费使用规定享受护理费的残疾军人在部队期间,由单位从地方购买照护服务的护理费按照规定由单位纳入购买社会服务费用统一管理使用享受护理费的残疾军人在优抚医院集中收治期间护理费由优抚医院统筹使用第三十五条残疾军人因残情需要配制假肢、轮椅、助听器等康复辅助器具,正在服现役的,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负责解决;退出现役的,由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负责解决,所需经费由省级人民政府保障。针对截肢残疾军人,根据残情和个人需求,定制适合的假肢,以恢复其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假肢对于下肢残疾或行动不便的残疾军人,提供轮椅作为代步工具,方便其出行和参与社会活动。轮椅针对听力受损的残疾军人,配制适合的助听器,以改善其听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助听器康复辅助器具的配制正在服现役的残疾军人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负责解决康复辅助器具的配制问题,确保现役残疾军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辅助。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由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负责解决,提供必要的康复辅助器具,并保障所需经费。现任役与退役残疾军人的不同解决方案经费保障省级人民政府承担退役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制的经费,确保退役残疾军人得到妥善的安置和优待。经费使用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PART04第四章优待第五章第三十六条抚恤优待对象依法享受家庭优待金、荣誉激励、关爱帮扶,以及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交通、文化等方面的优待。家庭优待金根据抚恤优待对象的类别和等级,制定不同的家庭优待金标准,确保其经济待遇与贡献相匹配。优待金标准家庭优待金通过银行转账等方式定期发放,确保及时、足额、便捷地到达抚恤优待对象手中。发放方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家庭优待金标准,确保其实际购买力不降低。动态调整授予荣誉称号对在军事行动、国防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抚恤优待对象,授予相应级别的荣誉称号,彰显其荣誉地位。颁发纪念章宣传表彰荣誉激励根据抚恤优待对象的服役年限、参加重大任务等情况,颁发不同级别的纪念章,以资鼓励。通过媒体宣传、举办表彰大会等方式,广泛宣传抚恤优待对象的先进事迹,营造崇尚英雄、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建立帮扶机制针对抚恤优待对象面临的实际困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帮扶机制,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帮扶服务。心理咨询服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抚恤优待对象缓解心理压力、调适情绪状态,促进其身心健康。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抚恤优待工作,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方式,为抚恤优待对象提供更多关爱和帮助。020301关爱帮扶教育优待为抚恤优待对象子女提供教育优待政策,如加分录取、减免学费等,确保其接受良好教育。医疗优待完善抚恤优待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优先就医、优惠购药等服务,确保其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就业优待为抚恤优待对象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服务,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交通、文化优待养老优待建立健全抚恤优待对象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和服务项目,确保其安度晚年。文化优待为抚恤优待对象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和服务项目优惠措施,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交通优待为抚恤优待对象提供交通出行便利措施,如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便其日常出行。住房优待根据抚恤优待对象的住房需求,提供购房优惠、租房补贴等住房保障政策,确保其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交通、文化优待第六章第三十七条国家完善抚恤优待对象表彰、奖励办法,构建精神与物质并重的荣誉激励制度体系,建立抚恤优待对象荣誉激励机制,健全邀请参加重大庆典活动、开展典型宣传、悬挂光荣牌、制发优待证、送喜报、载入地方志、组织短期疗养等政策制度。加强表彰、奖励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举办颁奖仪式等方式,增强表彰、奖励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抚恤优待对象的荣誉感。明确表彰、奖励的条件和标准根据抚恤优待对象的贡献和表现,制定明确的表彰、奖励条件和标准,确保公平、公正。设立多层次的表彰、奖励体系从国家级到地方级,设立不同层次的表彰、奖励项目,以充分肯定和激励抚恤优待对象的优异表现。完善抚恤优待对象表彰、奖励办法构建精神与物质并重的荣誉激励制度体系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在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如颁发荣誉证书、授予荣誉称号等。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等方式,确保荣誉激励制度体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抚恤优待对象的荣誉激励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邀请参加重大庆典活动:制定具体政策,明确邀请抚恤优待对象参加重大庆典活动的范围和程序,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尊重。01开展典型宣传:深入挖掘抚恤优待对象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引领风尚。02悬挂光荣牌、制发优待证:为符合条件的抚恤优待对象悬挂光荣牌、制发优待证,彰显他们的荣誉身份,提高社会认可度。03送喜报、载入地方志:将抚恤优待对象的优异表现以喜报形式送达其家庭,并载入地方志,记录他们的历史功绩。04组织短期疗养:定期组织抚恤优待对象进行短期疗养活动,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关怀和帮助。05健全相关政策制度第七章第三十八条国家建立抚恤优待对象关爱帮扶机制,逐步完善抚恤优待对象生活状况信息档案登记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充分利用退役军人关爱基金等开展帮扶援助,加大对生活发生重大变故、遇到特殊困难的抚恤优待对象的关爱帮扶力度。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主动了解本行政区域抚恤优待对象的生活状况,及时发现生活困难的抚恤优待对象,提供协助申请、组织帮扶等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做好抚恤优待对象的走访帮扶工作。鼓励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作用,为抚恤优待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抚慰、法律援助、人文关怀等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条件和支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登记内容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登记方式定期更新抚恤优待对象的生活状况信息,以及时掌握其动态变化。信息更新抚恤优待对象生活状况信息档案登记制度010203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用于开展帮扶援助工作。基金设立主要用于对生活发生重大变故、遇到特殊困难的抚恤优待对象进行关爱帮扶。基金使用建立健全的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基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监督管理退役军人关爱基金的设立与利用走访了解及时发现生活困难的抚恤优待对象,提供协助申请、组织帮扶等服务。困难发现与帮扶上报与反馈将走访了解的情况及时上报,为上级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并反馈帮扶效果。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主动了解本行政区域抚恤优待对象的生活状况。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与作用01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抚恤优待对象的关爱帮扶工作,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作用发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为抚恤优待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等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关爱帮扶工作的效果。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参与与贡献0203第八章第三十九条国家对烈士遗属逐步加大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交通、文化等方面的优待力度。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关心烈士遗属的生活情况,开展走访慰问,及时给予烈士遗属荣誉激励和精神抚慰。烈士子女符合公务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考录、聘用条件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或者聘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设立专项奖学金,资助烈士遗属子女完成学业。鼓励高等院校对烈士遗属子女进行定向招生,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烈士遗属子女在入学、升学方面享受优先录取、加分等优惠政策。教育优待123烈士遗属享受优先医疗服务,包括优先挂号、优先检查、优先取药等。对烈士遗属实行医疗费用减免政策,减轻其经济负担。建立烈士遗属健康档案,提供定期免费体检服务。医疗优待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优先为烈士遗属提供就业服务,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优先考虑烈士遗属,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对自主创业的烈士遗属,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就业优待010203养老优待烈士遗属享受优先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政策。01对居家养老的烈士遗属,提供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02建立烈士遗属养老保障制度,确保其晚年生活无忧。03住房优待烈士遗属在购买住房时享受优先购买政策,包括优先选房、优惠贷款等。01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烈士遗属,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02实施农村烈士遗属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其居住条件。03交通优待0302烈士遗属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享受免费或优惠政策。01鼓励出租车、网约车等交通服务行业对烈士遗属提供优先服务。在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设立烈士遗属优先通道,提供便捷服务。010203烈士遗属在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时享受免费或优惠政策。定期组织烈士遗属参加文化活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文化企业为烈士遗属提供定制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优待第四十条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军人子女,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征兵条件的,优先批准服现役;报考军队文职人员的,按照规定享受优待。123符合条件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军人子女,在应征入伍时,将享有优先批准服现役的待遇。这一政策旨在表彰和照顾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过贡献的军人和他们的家庭,同时也是对军人家庭的一种特殊关怀。通过优先批准服现役,可以激励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国防事业,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贡献力量。优先批准服现役通过给予这些特殊群体报考军队文职人员的优待,可以进一步体现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是对他们家庭牺牲和奉献的一种认可。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军人子女,在报考军队文职人员时,将按照规定享受优待。这种优待可能包括加分、优先录取等,具体政策会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调整。报考军队文职人员享受优待010203第四十一条国家兴办优抚医院、光荣院,按照规定为抚恤优待对象提供优待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因地制宜加强优抚医院、光荣院建设,收治或者集中供养孤老、生活不能自理的退役军人。参战退役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和军人家属,符合规定条件申请在国家兴办的优抚医院、光荣院集中供养、住院治疗、短期疗养的,享受优先、优惠待遇。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优先接收抚恤优待对象。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和军人家属,符合规定条件申请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优抚医院和光荣院的建设国家将兴办优抚医院和光荣院,这些机构将专门为抚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