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9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9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9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9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9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共9套)(共99题)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材料二国际联盟有两项基本宗旨。首先,谋求通过集体行动维护和平,各国之间发生争端要提交国联理事会进行仲裁和协调,必要时可以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制裁。换句话说,国联成员保证保护其他成员免受侵略。国联的第二个宗旨是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促进国际合作。国际联盟设立了组织机构,主要为国联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国联大会由全体成员国组成,每年9月在日内瓦总部举行常会,必要时还可召开特别会议。每个成员国可派3名代表,但只有1票表决权。国联大会是一个大论坛,国家无论大小,都有权发表意见,但实际上所起的作用不大。《国联盟约》中……规定大会和理事会的一切决议只有经过全体成员国的同意方可生效。材料三《国联盟约》规定,“联盟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成员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以抵御外来侵犯的义务”,一个成员国对另一个成员国发动侵略,“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成员国的战争行为”。被侵略国可以向国联理事会提出申诉,或者诉诸常设国际法院。一旦侵略行为被确定,国联成员国就要对侵略者实行集体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制裁。当时很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纯粹是由几件偶然事件引发的,因而国际联盟制止武装冲突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冷处理”。盟约规定,冲突双方不论是将争端诉诸常设国际法院还是国联理事会,在3个月之内都不许使用武力,这就是所谓的“延缓原则”,即通过一个“冷静时期”使冲突热点降温,最后恢复和平。由于国际联盟没有设立国际警察部队,它惩罚侵略者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制裁。从1920年到1939年,国联理事会共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如1925年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发生纠纷,希腊军队进占保加利亚南部,后者提出申诉,理事会经过调查后作出裁决,要求希腊撤军并支付22.5万美元赔偿金。但是对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国际联盟却束手无策。请回答:1、国联由美国倡导建立,为何美国最终未加入?标准答案:美国未加入的原因:由于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他们认为凡尔赛条约以及《国联盟约》对于美国来说没有好处,反而会使美国卷入欧洲的纷争,于是在威尔逊向国会递交和会有关内容后,他们竭力阻挠和反对美国参加国联,最后美国参议院否决了美国参加国联的决议,宣布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对国际联盟性质和地位的认识。标准答案:性质:由于英法两国掌握着国际联盟的大权,战后初期它成为确保大国既得利益、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地位:积极方面: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国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一般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所依据的法律原则、概念和制度,是同前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国际交往的经验相联系的;它的组织形式和某些程序规则,也吸取了过去国际组织活动的重要经验并有所发展。其次,在促进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消极方面:①在组织上它一开始就没有包括某些大国在内,始终缺乏一个世界性组织所要求的普遍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行动的效能。大会与行政院的职权没有明确区分,决议的通过又以一致表决为原则,这些也给国联活动的灵活性带来了困难。②尽管国际联盟的宗旨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但是在实际中,国联往往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势力范围与殖民利益、执行绥靖政策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国联的瓦解。它于1946年4月召开最后一届大会,正式宣告解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键后的日子里,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生活的经济谅解——遍及世界各地。第四是不虞恐惧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出于能对别国采取有形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摘自《罗斯福选集》)材料二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简述罗斯福强调“不虞匮乏的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的时代背景。标准答案: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对抗经济危机;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世界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标准答案:历史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国共重庆谈判。意义:有利于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取得国际支持;有利于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和平建国的目标。知识点解析:本题将世界史与中国史相结合,有效考察了考生的整合能力。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旱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材料二(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方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材料三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英国人民和他们盟友们今天正在对这个非神圣同盟进行着一场积极战争。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斗的结局……在我们援助不列颠的决心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狭路”的。请回答:5、据材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标准答案:孤立主义盛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实行中立政策。原因是:①民众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美国过多地卷入欧洲事务,在法西斯扩张的时候,虽然有些人看到了法西斯的危险性,但大多数民众认为,法西斯不会危及到它们的安全和利益,因此要求中立,孤立主义盛行。。②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③虽然实行了罗斯福新政,但是由于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危害还没有真正恢复,政府专注于克服危机而无暇他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4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标准答案: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偷袭珍珠港,激发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的热情,孤立主义在美国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放弃中立,援助英国,反对纳粹。根本目的:维护美国国家安全,抵抗法西斯的侵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作简要评价。标准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使全世界遭到法西斯更严重的侵略威胁。美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放弃中立政策,增加对西欧的援助,成为二战的战略物资提供者。美国调整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材料三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材料四中国军民自1937年起牵制和吸引了包括关东军在内的约180万以上的日军。停战时,日本在中国大陆仍驻有110万左右的军队,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274万人(不包括关东军)的1/2弱。侵华八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区伤亡人数之首。日本用于侵华的战费约121亿美元,相当它全部战费的35%。请回答:8、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标准答案:中国抗战不仅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表,而且在战争爆发后,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兵力不足。由于兵力不足,日本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对美、英的打击,澳大利亚、夏威夷、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才得以保存,为太平洋战区的盟军反攻创造了条件。这是中国坚持抗战为盟军取得最后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材料三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未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打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结合材料三、材料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标准答案: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人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抗战,才使反法西斯联盟“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施。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波罗的海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引自丘吉尔“铁幕”演说材料二: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引自杜鲁门致国会咨文材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向复兴之路。——引自马歇尔的演说材料四: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引自《北大西洋公约》请回答:1、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是指哪些?标准答案:丘吉尔所谓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东欧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东德、匈牙利、阿尔巴尼亚这些后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地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标准答案: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政策及美国的霸权政策。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对立的两极。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和军事力量急剧扩张,与之相适应,美国也开始谋求世界霸权,对苏联则实行冷战政策。这与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与中立主义政策有很大的区别。控制与扶植欧洲是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重要一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材料二表达的思想主张称什么?有何主要影响?标准答案:材料二指的是二战后美国所采取的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消除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杜鲁门主义也是美国战后对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材料三表达的思想主张称什么?目的何在?标准答案:材料三表达的思想主张是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是一项援助西欧复兴的计划,到195l西欧经济在美国的扶植下再次复兴。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为了在对苏冷战中掌握西欧这样一个重要的阵地,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向西欧推销战争期间膨胀了的美国经济实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材料四表明美国在欧洲建立了什么组织?导致了怎样的后果?标准答案:材料四表明美国在欧洲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一个军事性组织,由北美与西欧的12个国家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军事上把北美与西欧国家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军事同盟集团,标志着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北约的形成与其后对德国的重新武装,是战后两个阵营形成及世界格局的分裂中举足轻重的事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在其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更多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民主。”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摘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材料二:苏共党内的“强硬派”认为:改革应在苏共领导下进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畴,……改革是创造,不是否定,不能把苏联的历史描写成充满错误。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已取得的成就,在策略上主张稳健、渐进地推行改革。——摘自孙卫东等《从联盟到独联体》请回答:6、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如何认识它的本质?标准答案:1986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经济改革的原因、原则、政策和目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企业实行“三自一全”,即“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劳动集体自治”和“完全经济核算制”,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相适应,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包括取消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实行大部分生产资料自由买卖,改革价格体制、财政信贷体制和工资制度等等。在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完善社会主义”的范围内进行的。1988年7月至1990年初,改革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作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1990年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从“完善社会主义”转为更新社会主义——从“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在党的地位和作用上,放弃苏共对国家的领导权,实行多党制;在政治体制上,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在经济体制上,赞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国家结构上,走向主权国家的革新联盟;在社会发展总目标上,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在实际执行中变成了绝对民主化和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在否定历史和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引导下,苏联社会掀起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浪潮,导致社会全面混乱和动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针对“新思维”,强硬派采取了什么斗争措施?结果如何?标准答案:在1991年8月20日正式签署新联盟条约的前夕,苏联爆发了“8.19”事件。这是戈尔巴乔夫周围的传统派力量在危急关头为挽救联盟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一次冒险的尝试。这次事变的失败沉重地打击了苏共和联盟中央,壮大了聚集在叶利钦周围的激进派和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势力。苏共被强行解散,戈尔巴乔夫成了名义上的总统。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联盟条约进一步修改,联盟名存实亡。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改革以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而终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却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布克哈特材料二: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三:“当钱投入钱柜里叮叮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基督教的正道”。“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买赎罪卷,也同样可得以赎罪或全部免罪”。——《九十五条论纲》材料四: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五: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仍然还能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8、材料一中所说的“纱幕”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反映了中世纪思想领域怎样的特征?在意大利“最先烟消云散”的背景和条件是什么?标准答案: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在中世纪的思想领域,教会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是西欧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意大利是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必然在思想领域里有所反映,因而在意大利首先出现文艺复兴运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材料三是针对什么事件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哪些主张?这些主张和他以后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标准答案:材料三是马丁.路德针对教皇兜售“赎罪卷"的事件提出的。在《九十五条论纲》中他痛斥出卖“赎罪券”的做法,并且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1520年,他又连续写了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在《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他建议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实际上是德意志独立的宣言。他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一书中,宣传每个信徒都有读《圣经》的权利,可以直接同上帝交流,凭着虔诚的信仰可以得救,而神职人员是多余的。路德还主张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无疑,这样做将使所谓“拯救人类”的教皇、教会和教律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据材料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格局有怎样的影响?标准答案:罗马教皇维护封建制及其地位的神学理论支柱主要有三点即教皇最高权威论、“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教士特权论。正是这三根支柱禁锢了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而宗教改革时产生的新的宗教观则让人又重新获得自由。首先,针对教皇最高权威论,路德提出了新的教皇观。他认为基督教的首领是基督而不是教皇。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另外,加尔文也以上帝的绝对权威论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其次,针对“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路德指出了圣礼观,主张减少和简化圣礼,而对“善功”赎罪论,路德提出了“唯信得救”;最后,否定了教士特权。由此,路德剥下了教士神圣的外衣,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这样,宗教改革就首先从思想上解除了当时人们的禁锢,而思想的解放则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使人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这个变化了的世界,并从思想上为人们接受新的政治制度打下基础,提供了可能。宗教改革也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在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同时,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摁意识方面的准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的掠取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唯一自然基础。——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二: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至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1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殖民扩张在美、非洲的表现。标准答案:一是种族灭绝。西欧殖民者到北美后,数以百万的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奴役;拉美一些地区的土著人也被屠杀殆尽。二是抢劫和掠夺。这是殖民剥削的基础和主要方法,也是早期殖民的主要特点。三是贩卖黑奴。当印第安人被杀尽的时候,黑奴贸易应运而生,罪恶的黑奴贸易给非洲大陆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殖民扩张对欧洲和殖民地造成了什么不同后果?标准答案:对殖民国家来说,殖民扩张、殖民战争、建立特殊的商业垄断公司、贩卖黑奴等一系列聚敛财富的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积累了资本。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手工工场不能满足需求,工业革命提上了日程。这一切促进了欧洲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和奴役,打断了亚、非、拉美等洲的历史进程。东西方的历史进程拉开了距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周礼.地官.小司徒》)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标准答案: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井田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对以上制度进行简要介绍。标准答案: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长宽约为一里(500米),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渐衰落。知识点解析:要注意两段材料中的核心词语“井”,同时材料又谈到公田,由此判定此处说的正是西周的井田制,继而可以将此题看作关于井田制的简答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而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材料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国语.晋语四》请回答:3、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经济现象?标准答案: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的官府手工业非常的完善和发达,材料中的“百工”就是泛指许多从工之族,包括在朝为官的公官及其下属的工奴。从商代开始,这些从工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生产。到了西周时,在管理方面,除沿用商代的“百工”制度外,新设有“司工”一职,管理制度比商代更严密。在官府手工业内部,分工也更加发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经济现象?标准答案:“公食贡”,剥削的实现需要对被剥削者的直接人身控制,“大夫食邑”直接就控制着一定数量的人;“士食田”对“田”的控制本身就意味着以某种方式对一定数量人身的控制,则这三种方式的剥削在本质上完全一样,只是形式和程度有差别而已。依照孟子的定义,“公田”是专门用以实现剩余劳动的土地。士还通过“食田”则可以实现对一个邑剥削的分割,即几个士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一个邑的联合剥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手工业和商业什么样的趋势?标准答案: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之所以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春秋战国之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格局。但是“工商食官”对于后世的影响可谓巨大,尤其是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不利于社会进步,极大地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自由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商周时期的经济生活的掌握。考生必须首先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解题信息。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孟子.滕文公上》请回答:6、材料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标准答案:由“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制度。标准答案:井田制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最初来源于氏族社会末期到国家产生之初的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是由氏族社会公有土地演变来的,保留着公有的名义,实质变成贵族剥削农业劳动者的一种方式。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给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分份的,并跟着份地的变动而迁居,即所谓的“三年一换土易居”。说明劳动者对私田只有占有权、使用权,私田和公田一样为国家所有。劳动者占有、使用公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概括地说,井田制的实质就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由于生产力低下,成员需要共耕公田,耕种私田时也要经常协作,产品也要互相调剂,这也就是井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独立,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强,井田制的消亡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秦汉以下,许多政治家为了解决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往往乞灵于“复井田”,不少王朝的土地制度也的确受到了井田制的若干影响。然而,真正的井田制最终仍只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也就是井田制。考生需要从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得出这是井田制的特征,也是解题的前提,不然只有文不达意。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魏文侯问于李克曰:“昊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兵以此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刘向《说苑.政理》问题:8、史料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的什么政治事件?标准答案:以上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请对此次事件进行一个整体的述评。标准答案:李悝,法家鼻祖。战国七雄中魏国率先实施变法。魏文侯当政时,以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有四个方面:①用人方面,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原则,废除世卿世禄制。②推行“尽地力之教”的重农政策。所谓尽地力,就是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发挥土地的潜力。杂种、勤除草,住宅周围种桑、种菜,田地间空隙种瓜果。③实行平籴法。当年收成好,由官府平价收购粮食;收成坏,由官府平价出售,稳定农作物价格,促进农业发展。④制定法律。李悝编《法经》,分为六篇,分别为《盗》(惩办偷窃财产)、《贼》(惩办杀伤人身)、《囚》(断狱)、《捕》(捕亡)、《杂》(惩办越城、赌博、欺诈、贪污)、《具》(加刑或减刑)。《法经》的颁布与实施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知识点解析:通过魏文侯和李悝(李克)的对话,可以断定此题考查的就是李悝变法。此题还可转化为考查李悝变法的简答题。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问题:10、以上史料代表着先秦时哪一家学派的思想,具体是谁的思想?标准答案:材料主要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是《论语》中的重要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对这一思想家的思想及其影响进行简要述评。标准答案:孔子,名丘,字仲尼,商汤后裔,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孔子的思想以“仁”“礼”并重。“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孔子为了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仁”指人与人的关系,主张在消极方面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同时在使用民力时,主张“使民以时”,反对“暴政”,反对“非礼”。孔子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主要记载在《论语》当中,2000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知识点解析:通过两段基本材料可以断定其出自《论语》,所以其反映的必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接下来对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述评即可。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办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意印度卑躬屈节、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材料二: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弗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返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材料三: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村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竟然停止了,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全都表示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两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际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即令如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说,我们在警察极度挑衅下还能十分斯文呢?即令我们办得到,但是那些打进我们运动中来的暗探内奸采取暴力行动或煽动别人从事暴力运动……那么非暴力的抵抗办法必然失败。”——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标准答案:材料一中显示,甘地选择非暴力的理由是他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真正的原因是:甘地认为,印度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法与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相比;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均遭到失败;另外印度的宗教信仰、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因此适合采取非暴力的斗争手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根据材料二,分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不合作”的范围涉及哪些部门或领域?标准答案:斗争目标是争取自治。范围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教育、手工业、税务等部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根据材料三,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出现了哪些问题?标准答案:国大党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非暴力抵抗的办法不适合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并简要说明你的看法。标准答案:不同意。非暴力抵抗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范围和手段,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一种较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它对于团结印度各个阶层的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不是逃避斗争,非暴力抵抗运动给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这种斗争的方式是由印度落后的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所决定的。知识点解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过程中采取的一种独特的斗争方式,经常会受到暴力革命的影响。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无人走过。——《中世纪晚期的西欧》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哥伦布的遗嘱》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捕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一文中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材料二“美洲和东印度洋的发现,扩大了交往……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请回答:5、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路,而走向西的海路”?标准答案:奥斯曼帝国控制地中海东岸后,东西方商路受阻,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标准答案:材料一所述的目的是为了解东方风土人情并使东方人皈依基督教、建立海外殖民统治、掠夺黄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为什么材料二说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国远洋航海业起步早,但为何未能使我国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准答案: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经济利益,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下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是以侵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形式;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所以说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国航海业的发展从经济方面看缺乏强劲的驱动力(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从政治方面看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重农抑商、闭关政策)。知识点解析:答案仅为要点,考生可以自由补充发挥,第(3)小题第一问只要讨论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然后总结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上来即可,第二问考生只要从经济、政治两方面考虑,体会到我国自然经济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即可。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却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材料二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请回答:8、材料一中所说的纱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在意大利最先烟消云散?标准答案:纱幕指天主教会的神学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在意大利发生,所以在意大利最先烟消云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西欧资产阶级初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显著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标准答案:特点:采取宗教异端形式。原因:中世纪欧洲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资本主义兴起之初,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材料二指的是什么运动?分析这一运动的性质和意义。标准答案:材料二中的运动是指宗教改革。性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和推动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试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运动的异同,并说明其反封建性质。标准答案:时代背景:相同点:都发生于西欧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不同点: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集团,在领地享有政治、经济特权,采取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集中反对的目标,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使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繁盛于西欧各国。结果:相同点:都有力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教会,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同点:宗教改革,引发出了由闵采尔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16世纪50年代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在德意志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迅速波及西欧各国,宗教自由逐渐盛行;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人们去探索、创新,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摘自《从曼彻斯特到硅谷》材料二①《权利法案》,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是英国宪法中重要的一部法律,由威廉三世于1689年签署,威廉三世被宣布为“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的前提就是必须接受由议会所提出的这部《权利法案》。②《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有:英国人民拥有不可被剥夺的民事与政治权利,包括了国王不得干涉法律;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人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人民有佩带武器以用以自卫的权利;人民有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人民有不遭受残酷与非常惩罚的自由;人民有在未审判的情况下不被课罚金的自由;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请回答:12、分析材料一中提到的事件,你认为材料中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标准答案:材料一所反映的事件是工业革命的扩展道路。一旦工业革命开始传播,某些因素就决定了传播的方式。自然资源、尤其是钢铁的充分供应和不受行会限制或封建义务妨碍的、自由的流动劳动人口,是非常重要的。①比利时满足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有待工业化的国家。这一过程在1830年以前开始,进行得非常迅速。②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固,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要快得多。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不过,工业化的确逐渐影响了法国,1870年以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最为迅速。③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的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一格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④到1914年时,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也已发展了巨大的工业,其中最重要的国家是俄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海外国家中,美国已以非凡的速度前进,而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美国,凭借其独特的有利条件,到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到1914年,工业革命已从它在不列颠群岛的最早的中心地大大地向外传播。西班牙、葡萄牙未从工业革命受益的原因是:①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的封建国家,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力量的阻碍较其他国家要大得多。②西班牙、葡萄牙在早期的殖民掠夺中获得了大量资金,供王室挥霍,对于新兴的技术革命的需求很小。③西班牙、葡萄牙属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新技术进步较快的领域都属于先进的工业领域,二者的差距较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的文献与材料一之间的相互影响。标准答案:一方面,《权利法案》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此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实现国家政治统一,推翻封建制度,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工业革命所必需的社会政治条件。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腾飞,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新生的政治体系有了更稳固的经济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5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阅读下列有关士族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斡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曲掌机要。——《颜氏家训.涉务篇》材料二: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置之度外。——《颜氏家训.勉学篇》材料三: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颜氏家训.寒素篇》材料四: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加长车,跟高齿屐……——《颜氏家训.勉学篇》材料五:……因晋中兴,南渡江,率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末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颜氏家训.涉务篇》回答: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说明了士族的哪些特点(不得摘抄原文)?标准答案: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空虚和堕落,沉溺于清谈,用脱离实际的空谈玄学,来掩盖精神的空虚。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交友、通婚、共坐。士族无真才实学,徒享高官厚禄而不理政事,享受荣华而不能治产,骄奢淫逸,极端腐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东晋时,士族(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进一步发展,东晋地权就是在北方乔姓大族王、庾、桓、谢与南方吴姓大族朱、张、顾、陆共同扶植下建立的,因而在东晋政权的保护之下,门阀势力达到鼎盛。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势力的上升。门阀世族完全控制了东晋政权,经东晋一朝一直是由王、庾、桓、谢四大门阀轮流执政,政出豪门,皇权衰微。官职有清浊之分,高官厚禄的清职,由于士族担任,寒人不得染指,寒人所居的低级官吏为浊职,士人不屑一顾。另外,士族的政治特权也有提高,政治上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准则,使门阀特权高于法律之上。第二:经济实力增强。东晋时期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门阀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田庄规模不断扩大,荫客人数更是大大增加,除私属、部曲之外,还拥有大量奴隶,因而封建依附关系进一步发展。第三:社会地位悬殊。门阀世族为炫耀社会地位,实行清浊隔离,严禁与庶族通婚、同俗、同衣、同食、同往、同处。严格家谱编撰和礼法门风,防止清浊混流,以维护其特殊的社会地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综合上面五则材料,说明士族、士族制度衰落的根本原因。标准答案:自东晋末,门阀世族走向腐朽、江河日下,南朝时全面衰落。门阀世族的衰落首先是由于自身的腐朽所造成的,士族在政治上虽高官厚禄,却不理政事,大倡清议之风,不务庶务。因而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自命清高,生活极端腐化,出则乘车,人则扶持,吃喝玩乐,醉生梦死。逐步丧失了政治能力,堕落成腐朽的寄生阶层。第二,以军功起家的寒门新贵的兴起。东晋末年,战乱不止,世族门阀遭到重创,庶族地主因军功而地位上升,刘裕出身寒门,因而掌握政权后,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重用寒门,于是庶族地主,纷纷参政,门阀所担任的清流雅职,虽高官厚禄却无实权,而寒人所担任的如中书舍人之类的官职,品位虽低,但参与机要,出纳王命,具有实权。终宋、齐、梁、陈四朝,军政实权,均有寒人掌握,门阀土族独揽朝政的局面被打破了。第三,门阀经济实力的削弱。由于南朝时期家族关系的变化,门阀大土地所有制也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转化,财富的分散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削弱,使门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第四:门阀世族的腐朽,使其失去了应变能力,因而在战乱中坐以待毙,在侯景之乱中,京都大族被消灭殆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俄历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六日,瑷珲。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国东悉毕尔将军岳福,在瑷珲城议定和约三条: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域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船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问题:4、判断以上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准答案:材料出白《瑷珲条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该国近代以来对中国的侵略。标准答案: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就伺机不断蚕食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土地,公然破坏中俄《尼布楚条约》,在《瑷珲条约》(1858)中,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在《北京条约》(1860)中,占领中国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千米土地。在《中俄勘分两北界约记》(1864)中,夺取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44万平方千米土地;中俄《伊犁条约》(1881)中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两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后来通过《中俄密约》将侵略势力深入我国东北地区。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近代俄国对中国的侵略。通过分析条约的重要信息,判断此条约为中俄《瑷珲条约》,然后简要叙述近代俄国对中国的侵略。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凡一军:典分田二,典刑法二,典钱谷二,典入二,典出二,俱一正一副,即以师帅、旅帅兼摄。当其任者掌其事,不当其事者亦赞其事。凡一军一切生死黜陟等事,军帅详监军,监军详钦命总制,钦命总制次详将军、侍卫、指挥、检点、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奏天王,天王降旨,军师遵行。功勋等臣世食天禄,其后来归从者,海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凡田分九等:其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为尚中田,可出一千斤者为尚下田,可出九百斤者为中尚田,可出八百斤者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为下尚田,可出五百斤者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为下下田。尚尚田一亩,当尚中田一亩一分,当尚下田一亩二分,当中尚田一亩三分五厘,当中中田一亩五分,当中下田一亩七分五厘,当下尚田二亩,当下中田二亩四分,当下下田三亩。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如十六岁以尚分尚尚田一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尚尚田五分:又如十六岁以尚分下下田三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下下田一亩五分。问题:6、判断此文件的名称。标准答案:《天朝田亩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此文件的内容以及其意义。标准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关于土地的纲领性文件。①主要内容: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把土地分为九等,无论男女,十六岁以上都可以分得一份土地,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②意义:《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方案,反映了当时贫困民众对土地的强烈渴求以及建立一个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愿望;《天朝田亩制度》将贫苦民众的愿望具体化和纲领化,这也标志着农民战争新的高峰。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又是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物,具有严重的落后性和空想性;试图消灭私有制、平均社会财富的社会要求又与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趋势相背离;绝对的平均主义也必然会挫伤民众的劳动积极性,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太平天国政治纲领。从文献中可以得出其为《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然后对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分别予以论述。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艰,黑帝乃降精而救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世作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乃据乱世而立三世之法,而垂精太平。乃因其所生之国,而立三世之义,而注意于大地远近、大小若一之大一统。乃立元以统天,以天为仁,以神气流形而教庶物,以不忍心而为仁政。合鬼神山川、公侯庶人、昆虫草木一统于其教,而先爱其圆颅方趾之同类,改除乱世勇乱战争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其道本神明,配天地,育万物,泽万世,明本数,系末度,小大精粗,六通四辟,无乎不在。此制乎,不过于元中立诸天,于一天中立地,于一地中立世,于一世中随时立法,务在行仁,忧民忧,以除民患而已。《易》之言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其书,口传七十子后学为其言。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问题:8、以上史料是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中的内容?标准答案: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试述该著作的主要思想以及影响。标准答案:它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1898年刊行。1892年开始,康有为在陈千秋和梁启超等的协助下精心撰写此书。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茫无可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他自己创造的尧、舜、文、武的政教礼法,作为“六经”,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宣传孔子自己“托古改制”的主张。康有为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春秋》公羊派的学说,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的演进。所谓“据乱世”,就是君主号制时代;“升平世”就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就是民主共和时代,尽管这种附会并不是科学的历史观,但他明确指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所取代,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永远不可更改的传统说教,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该书出版后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戊戌变法失败后被禁。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根据材料中的“三世说”等信息判定材料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然后对其具钵内容进行论述。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日:“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一一《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迨神宗末年,讹言朋兴,群相敌仇,门户之争固结而不可解。……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庄烈帝之定逆案也,以其事付大学士韩爌等,因慨然太息日:“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痛乎哉,患得患失之鄙夫,其流毒诚无所穷极也。一一《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请回答:10、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样的史实?标准答案:材料反映了有明一代宦官专权的趋势愈演愈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这种史实是如何演变的?标准答案:①朱元璋时期对宦官的防范很严,宫中树立铁牌,警诫宦官。但是在维护皇权的关键时候,宦官总比大臣更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充当皇帝的耳目。②明成祖以藩王取得皇位之后,常依靠宦官刺探情报,控制局面。宦官机构逐渐定型为“二十四衙门”,各机构主管称太监。其中的司礼监以其批红之权,成为帮助皇帝裁决政务的枢纽。③明朝宦官专权始于成祖,成于英宗,极于天启。明朝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年间始。英宗以后宦官专宠擅权,宦官专权的局面因此形成。汪直在宪宗时权倾天下,掌握特务机关——西厂,以残酷迫害朝臣和地方官员著称。刘瑾在武宗朝主掌司礼监,并创立特务机构内行厂,国家政事一决于瑾。到魏忠贤专权的天启年间,宦官及其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残酷迫害东林党,宦官专权达到了顶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这种史实反映了明朝政治生活中什么样的特点?标准答案:明朝的皇权和官僚体制都已经高度成熟,宦官权力只是皇权的延伸,一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可一世,但只要皇帝决定铲除他们,很容易办到。明朝宦官的权力十分广泛,凡是国家官僚系统所到之处,就有宦官势力的存在。宦官的人数庞大,这是明朝国家结构和政治生活的一大特色,是明朝皇权极端强化和“我家天下我自为之”的政治文化带来的结果。知识点解析:中国历史上,宦官参预政治,只有汉朝、唐朝、明朝表现最突出,而且三个朝代又是各有不同,考生应该比较它们的异同特色,在比较中掌握,效果会更好。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6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朕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日西师,一日南巡。”——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材料二雍正在鄂尔泰密折上朱批:“准噶尔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所以圣祖明见事之始末厉害,立意灭取准噶尔、安定西藏者,圣知灼见,不得已,必应举者也。”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什么样的政治大战略?标准答案:清朝统治者胸怀带有连续性的明晰的治国方略——“西师”“南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实行这种战略的原因何在?标准答案:①“西师”是指“平定准噶尔之役”、准噶尔之役的余波,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前后持续了六七十年,贯穿康雍乾三帝。其原因:第一,漠西蒙古武力强悍,明瓦刺是其前身。噶尔丹时,统一各部,雍乾之际,噶尔丹策零为其首领时最强盛,既与清对抗,还与沙俄对抗,有雄心、有实力作中国的主人,且其对于西藏的影响较大,可以控制达赖喇嘛;第二,从全国来看,准噶尔一日不灭,西藏蒙古一日不宁。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就会腹背受敌,要统治汉人,必须以蒙古为长城,稳定满蒙联盟。②康熙和乾隆认定,要确立对汉族的统治,关键之处在于能否使江浙地区的汉人,特别是那里的汉族知识分子稳定服帖下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最早在黄河流域,但经过晋末永嘉之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及金朝武力征服北方半个中国等战乱,经济中心渐渐南移到江浙等江南地区,随着衣冠士人举族纷纷南渡,自然也把华夏传统文化带到了那里。在“士为四民之首”的古代,华夏文化正统所在的江浙士人领袖对清廷的态度,是关乎整个汉族人心向背、清朝治乱安危的头等大事。所以,康熙、乾隆的六下江南虽不能说完全没有游山玩水的成分在内,但主要还是基于清醒的政治战略方面的考虑,千方百计想怎样才能把那里的汉族老百姓、士人,尤其是那些精英人物安抚好。为此,他们祖孙俩特地在明太祖孝陵前三跪九叩,频频接见声望夙著的江南耆老宿儒,各处阅视河工海塘,更不用说豁免江南、浙江民间田赋积欠以及赐举人、增学额等显而易见的羁縻笼络的那些举措了。③“西师”“南巡”都是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两者互为依托。第一,依托汉族丰富的物力、财力,分化瓦解蒙古。平准之役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后方实力;第二,依托蒙古,巩固对汉人的统治。在客观上较好地解决了如何维护大一统的问题,铸就了超越千古的大一统的丰功伟业。知识点解析:本题是对于清的治国方略的考查,需要考生有着较高的历史综合能力,通过基本的史实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晚年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巅尽行耕种,朕常以为忧也。”雍正继位时说:“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欠,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材料二乾隆初政十余年间,萦环于心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养活日益繁衍的人口,君臣以“养民”为议题,深入探讨了缓解人口压力的各种方案。乾隆五年为解决“各省生齿日繁,地不加广,穷民资生无策”这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朝廷宣布“嗣后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悉听本地民夷垦种”。乾隆三十一年,将滇省一切“山头地角、坡侧旱坝、水滨河尾地土,听民开垦,不必从中区别,概免升科”。请回答:3、通过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其原因何在?标准答案: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到人口压力在康乾盛世的起步阶段就已经隐然显现,到了乾隆中期,18世纪60年代以后负面作用日益严重。出现人口问题的原因是:平定三藩之后到乾隆三十九年清水教起义,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保证了社会稳定;这一个时期的国家统计效率提高;国家传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起着重要的影响;制度改革,摊丁入亩,人民不再考虑隐瞒户口;气候条件适宜;食物结构发生改变,传播新品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根据当时的情况,你认为有几种解决办法?标准答案:根据当时情况可以有如下对策:以鼓励垦荒为主,辅以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完善仓储赈济制度等,以达到最大限度增加土地资源,养活被现有耕地挤压出去的过剩人口的目的;发展工商业、城镇服务型行业和农村手工业以及其他副业来吸纳过剩人口,这是摆脱了传统思路的以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人口压力的崭新对策;还有海外移民和海外殖民的特殊途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根据材料二,可知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标准答案:康雍乾时代国家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最终采取了以垦荒为主的传统型对策。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进行规定。政策手段,对于零星土地“概免升课”;法律手段上规定,过去开垦的土地隐匿下来,禁止各省清丈土地,不许举报隐匿。这策略不是积极的进取的,而是默许、消极的,但是非常有效、务实。其效果:国家财政并未随着土地的开垦而增加,而是将开垦利益让给因人口压力被排挤出来的移民。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只是量的积累,在质的方面,产品结构没有改变,发展没有潜力、后劲。知识点解析:18世纪的人口问题、物价的持续上涨和失去制衡的专制皇权是康乾盛世的三大隐患,清朝衰败的根源也在于此。考生应该能够准确把握其原因、影响、背景。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盖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慕天颜:《请开海禁疏》请回答:6、试分析慕天颜的奏疏提出的背景。标准答案:明清之际,战争频仍,中外贸易受到严重的摧残。顺治元年,为了缓和沿海因兵燹造成的困难,一度允许外国人到澳门贸易。嗣后为了封锁沿海人民同郑成功等海外抗清势力的联系,实行了严厉的迁海、禁海政策,在经济上造成了严重的消极的影响,成为清初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康熙年间强烈要求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慕天颜就是其中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概述清朝的海外政策。标准答案:清朝统一前后,害怕汉人反抗,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顺治十六年颁布了“迁海令”,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移50里;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设闽、粤、浙、江四海关,用以主管海外贸易事务;康熙五十六年下达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的命令;雍正时期开放了南洋之禁,但是却加强了对中国商人出海的一系列严格限制,中国商人无法得到清政府给予来华外商同等的政策待遇;18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船队直接前来浙海关所在地宁波贸易,乾隆帝感到担忧,决定禁止外国商船来宁波,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分析清朝海外政策实行的原因。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