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共90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共90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共90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共90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共9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清末新政的内容标准答案:清王朝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还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逐步推出各项“新政”,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改革官制。1901年7月,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设商部、练兵处、设巡警部、学部;先后裁撤了一些冗官冗衙。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制至此瓦解。2.改革兵制。1901年,清廷下谕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决定裁汰部分绿营和防勇,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泛称“新军”。“新军”军官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士兵具有一定知识,从而使“新军”成为一支反清力量。3.改革学制。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从1902年开始,各省科举考“策论”,废八股;将各级书院改设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并制定了一套学堂行政管理规章。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并于当年12月设立学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4.奖励工商。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在大、中城市,新的“商绅”阶层开始崛起。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综观“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拖沓。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官制改革只是裁并一些旧衙门,增设一些新衙门,而体现中央集权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丝毫没有触动,这套机构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从消除。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述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一)经过。1936年12月12日,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进行抵抗的蒋介石卫兵的武装,将蒋介石扣留,并移送西安新城大楼。十七路军同时行动,控制了西安全城,拘捕了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十多名军政要员。当天,张杨联合发出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事变进行了反复研究、讨论之后,否定了杀蒋的意见,确定了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12月22日,南京方面正式派出谈判代表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经过两天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担保内战不再发生等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二)历史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对推动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评《大日本帝国宪法》。(东北师范大学1998年世界近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天皇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亦称“明治宪法”。这部宪法是以德国宪法为蓝本制定的,它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召开和解散议会、批准法令、任免官吏、对外宣战与媾和、统帅陆海军等。国家立法权属于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帝国议会。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选议员”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根据宪法,只有缴纳直接国税(地税和所得税)15日元以上、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在1890年第一次选举时,选民仅占全国人口的1.24%。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牛效。财政预算案由内阁提出,如果被议会否决,政府可按上一年预算行事。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其中,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天皇身边还设有一个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名义上它是天皇的咨询机构,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宪法还规定了“臣民”在“法律范围内”的一些基本人权,包括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信教、迁徙等自由,以及担任公职和非依法律不受逮捕、监禁、处罚等权利。(二)评价。《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它是东亚地区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并确立了立宪君主制。但是日本没有实现男子普选权,没有实行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权力重心仍握在官僚寡头和军阀手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德国统一的历史影响。标准答案: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德国迅速成为欧洲和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统一的完成也为德国工人阶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对资本主义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后的德意志继承了普鲁士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得以保存,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知识点解析:德意志面临两大任务:一是统一,二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5、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标准答案:(1)区别:①雅尔塔体系是指根据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等会议上所确立的处理战后问题的原则而形成的战后世界秩序,其范围是整个世界,包括两大阵营和第三世界。②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对抗的形式包括“冷战”和“热战”。③“冷战”是指美、苏之间或两大阵营之间除了战争以外的对抗手段。(2)联系:①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下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两极格局从属于雅尔塔体系。③“冷战”是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和主要特征。“冷战”从属于两极格局。④苏东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也就是“冷战”的结束,也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瓦解知识点解析:这三者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总体上构成了20世纪中后期国际政治格局。6、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标准答案:改定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整顿财政的重要措施,也是南京国民政府顺从帝国主义的重要体现,是一次软弱的外交活动。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只是在承认不平等条约的前提下进行若干条款的修订,其内容仅限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自1928年7月起,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美、意、英、法、日等国签订关税新约,并在1929年至1934年间,先后四次修订税则,使海关税率有所提高。但关税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税率的提高也有所限制,中国的关税仍不能完全自主。关于领事裁判权的问题,意、比、葡、丹、西等条约期满的五国在同南京政府所定的新约中,同意取消领事裁判权,但有重大保留,即中国对五国行使司法权的方式须经双方同意,且须待多数国家同意废除领事裁判权方能实施。南京国民政府还向美、英、法、日、意等国发出吁请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照会,但始终未得结果。虽然南京国民政府宣称撤销领事裁判权,但列强不予理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也成为一纸空文。总之,通过“改定新约”运动,使中国一些长期丧失的主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增加了国家收入,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这次“改定新约”运动的实质,一方面,是南京国民政府为缓和人民反帝和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以制造国家独立自主的假象;另一方面,是以此取得各国的承认。所以,南京政府称之为“外交新纪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创立过程中起了哪些作用?标准答案:首先,穆罕默德一手创立了伊斯兰教,把古来西部落的主神安拉奉为宇宙的唯一之神,抛弃了多神信仰,以天地间最高的神安拉统一了原有的芜杂繁多的神灵世界,排除了解体中的原始巫术和自然崇拜,从而开创一神教。他向阿拉伯民族宣布:安拉是全世界的真主。其次,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安拉,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世界万物,都是按照安拉的意志安排的。人的一切也都是安拉赐予的,只有生前服从安拉,行善济贫,死后才能进入天堂;生前作恶,死后就会被打入火狱。第三,穆罕默德自称为安拉的使者。由于自己是安拉的第一个信徒,所以他就是信徒的先知,是安拉派到人间的使者,传达安拉的旨意。信仰安拉的人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伊斯兰教有着严格的教规,教义的核心就是服从安拉,服从先知。所以在传教伊始,穆罕默德就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伊斯兰教的显著特点。穆罕默德强调教徒绝对服从教义,主要是为了统一人们的信仰和思想,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穆罕默德教育教徒必须要顺从,无论身处何种处境,都要安分守己,因为一切都是安拉的安排,自己是无法改变的。第四,穆罕默德还确立了宣礼制度。他和弟子们商量的办法是:由一个人站在高处唱诵礼词两遍,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礼词是:“安拉至大!安拉至大!我作证,除安拉外,别无他主!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快来礼拜吧!快来走获救之路吧!安拉至大!安拉至大!除安拉外,别无他主。”第五,穆罕默德制定了一项英明的决策:穆斯林结为兄弟即用结拜兄弟的办法加强穆斯林之间的团结。可以说,兄弟情谊成了伊斯兰文明的基石。此外,穆罕默德颁布了伊斯兰教社团的章程,建立了神权国家,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进入麦加之后,他清除了克尔伯神庙中所有的部落神,只保留了那块陨石,作为全体穆斯林的圣物,又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并规定,每一个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到这里朝圣一次。总之,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和传播伊斯兰教信仰以及建立伊斯兰宗教制度等方面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标准答案:(1)从时间上: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又存在了近千年,成为跨越古代、与其他中世纪新兴国家并行发展的又一大文明。(2)从地理上: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拜占庭帝国是欧亚大陆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位于黑海海峡上的君士坦丁堡更是扼守这个通道的咽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3)在经济上:几百年来拜占庭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它的货币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通用媒介。(4)在文化上:①拜占庭文化本身兼收并蓄,长期呈现出繁荣灿烂之势,其在宗教、文史、建筑艺术等领域中所取得的诸多成就,是人类中古文化长河中熠熠闪光的珠玉,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②拜占庭文化对斯拉夫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斯拉夫人不仅确立起类似拜占庭的政教体制,还在其影响下创立了自己的文字。③作为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和保存者,拜占庭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它给近代西欧带来政治观念、法律原则、文学艺术形式、学术精神和生活方式,特别给西欧人文主义者提供了文化来源和复兴古典文化的重要形式,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中世纪早期开始,意大利在文化上就受到拜占庭的影响。尤其是十字军东征之后,拜占庭对西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君士坦丁堡成为西方翻译运动的一个中心,许多古希腊典籍和拜占庭新柏拉图主义者的著作通过它译介到西方。西方的罗马式建筑艺术和哥特式建筑艺术都受到了拜占庭的影响。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批拜占庭学者来到意大利,带来了大批的希腊古典书籍,并在各地教授希腊语,传播古希腊文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战后西欧经济由严重衰落几近崩溃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重又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第一,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大环境看:(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2)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的适应性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能力空前增强。(3)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世界市场迅速扩大。第二,从西欧的自身环境来看:(1)西欧的传统产业布局和劳动力素质的基础优势明显,为恢复经济提供了重要保证。(2)西欧国家垄断资本在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显著影响。(3)国家垄断资本的国际联合为西欧经济充分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4)依赖于廉价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资源,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从十月革命胜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俄(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演变的基本情况。标准答案: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退出一战。而协约国的英、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退出一战。而协约国的英、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进入2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对苏俄武装干涉的失败,苏俄同帝国主义进入了一种均势,开始了和平建交。1921年苏俄同英国签订了《英苏贸易协定》,相互保证放弃任何反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和宣传、恢复贸易等。以此为契机,德国、挪威、奥地利、意大利、瑞典等国也先后与苏俄签订了类似的双边贸易协定。在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开辟了苏德长达10年的友好合作时代。到1924~1925年,资本主义各国纷纷从法律上承认了苏联,除美国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同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20年代后期,英国中断同苏联的外交关系,但未能带动其他国家一起联合反苏。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旧保留了和苏联的友好关系。30年代前期,建立了法西斯统治的德国积极反对布尔什维主义,苏联与德国的关系恶化。但苏联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深。1933年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形成了第二个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1934年加入国联,并于1935年同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此后同其他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而为集体安全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30年代后期,英法对法西斯势力推行绥靖政策,不愿同苏联真正地合作,试图将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苏联与英法的关系恶化,而与德日法西斯势力达成协定,在欧洲于1939年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退出了反法西斯联盟,退出了英法的阵营。在亚洲于1935年同日本达成协定,承认伪满洲国。但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对日本的挑衅坚决回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准答案:克利斯提尼也是像梭伦一样出身贵族却支持平民的民主政治家,他针对梭伦改革尚未深入触动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作了较彻底的改革。内容是:1.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这就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使他们依靠旧的氏族血缘关系影响选举成为不可能,雅典的国家组织也由于完全摆脱了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2.以10个部落各选50人组成500人会议,取代400人会议。所有公民不分等级都可担任。选举办法是,各选区基层单位按人口比例确定的名额在合格候选人中抽签产生。3.将以前按血缘部落征兵的方法改为按地区部落征兵。每部落提供一队重装步兵、若干骑兵及水手,而且选举一名将军为统领。10名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将军只能由选举产生,可以连选连任。4.实行陶片放逐法。按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因投票时将定罪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而得名。只要出席人数达到6000而某人获多数票就要流放国外10年,但不动其财产。综上所述,克利斯提尼改革继梭伦之后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了高峰。此后,雅典城邦的民主洪流便不可逆转地向前猛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伯罗奔尼撒战争标准答案:希腊世界中最强大的两个城邦分别是雅典和斯巴达,雅典是提洛同盟的控制者,借助同盟推行霸权;而斯巴达则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首领,也一直在谋求霸权。两强相争,必有一战,希腊世界终于爆发了历时二十余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的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31年开始,至公元前421年休战为止。斯巴达同盟袭击雅典盟友普拉提亚,是为战争的导火索。在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军侵入雅典,战争遂全面爆发。伯里克利采取了全面的御敌措施,但是,当斯巴达军占领郊区农村时,农民纷纷逃入城中,密集的人口和恶劣的卫生条件使得瘟疫流行,全城1/4居民染疾而死,包括伯里克利。瘟疫大大减弱了雅典的战斗实力。最后雅典主和派得势,双方遂缔结和约,规定各自退出占领对方的领土,交换战俘,保持50年和平。战争第二阶段发生于公元前415~公元前404年,以雅典发动西西里远征开始。雅典想以空前规模的海上远征夺取斯巴达的同盟叙拉古,结果事与愿违,全军覆没。这次惨败使雅典元气大伤,特别是海军受损最巨,再也无力恢复。公元前405年的羊河之役,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只好屈膝求和。伯罗奔尼撒战争虽然是希腊人之间的内战,但其牵涉之广、损失之大、杀戮之残酷却较希波战争尤有过之。此后希腊历史进入城邦危机阶段,希腊古典文明亦由全盛走向衰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梭伦改革的内容与意义。(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一)改革内容。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按谷物、油、酒等收入总计达500麦斗以上;第二等级是收入300麦斗以上者;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与执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3)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等。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各级公民都可通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二)历史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公民社会的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的健康发展、形成自主独立的公民意识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使政体向着民主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改革采取与斯巴达截然不同的措施,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分析八旗制度兴衰的原因。标准答案: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的过程中,陆续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在氏族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女真人出猎,按氏族而行。每十人为一单位,称为一牛录,其头目称牛录额真。满族称这种组织为牛录。努尔哈赤建立奴隶制国家之后,将这种原始狩猎组织改变为统辖三百人的基本行政单位和军事单位。改编之后,每三百人称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固山就是一旗,共设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旗,故称“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个固山额真,即八旗旗主,即是军事统帅,又是政治首领。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女真人的军事、行政、管理更加有效。(1)八旗制度兴盛之因:八旗制度是在女真族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一定的组织基础。适应了女真社会经济、政治的需要。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兼有行政、军事、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女真社会经济、政治基础相适应的。建立之初八旗兵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扩大军事力量的需要。皇太极称帝之后,对军事编制进行改革,除原有的满洲八旗之外,又添置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合为二十四旗,扩大了军事力量。将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收归自己统辖,开创了清帝直接控制“上三旗”的制度。皇太极的改革,为清政府向关内发展,夺取全国的政权奠定了基础。八旗制度的转型适应了新的形势需要。后金政权迁入辽河流域后,耕地面积扩大,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化过程加速。八旗制度由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逐渐演变成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以旧的形式承担了新的内容,起了质的变化。随着发展,八旗完全演变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皇太极直接控制了“上三旗”,削弱了与他实力相当的三大贝勒。清人关之后,经过顺治、康熙改革,到雍正时代,胤稹大杀满族亲贵,严禁八旗贵族与外吏勾结,削弱了旗主的权力。下令八旗人民必须尊奉皇帝为至高无上的君主,脱离与旗主的直接隶属关系。从此,八旗制度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旗兵驻防都市城镇之后,军事职能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八旗军作为国家的正规军队,成为清朝封建政权的军事支柱。(2)八旗制度衰败之因:清军人关建立政权之后,以八旗兵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八旗兵驻防都市城镇之后,表面上仍是军政合一的组织,但军事职能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八旗人民被迫世代当兵,依靠粮饷为生,脱离了生产劳动,出现了八旗生计问题,造成了满旗不可挽回的衰落。清定都北京之后,驻守北京的八旗兵就占全部八旗兵总数的八分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因兵有定数,饷有定额,多数旗人不能去当兵,成为闲散余丁,作为八旗兵的候补人员。清政府为了保证兵源,规定闲散余丁的安排也都要从属于八旗军队的需要。他们不能自谋生计。于是,数十万旗人因困守京城,他们不读书、不做工、不生产粮食、不经营商业,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靠朝廷拨给的房地和口粮为生,完全过着寄生生活。八旗是清廷的根本,朝廷对八旗生计十分关切和重视,先后采取过赏赐银两、增加兵额、京旗移垦等具体办法进行解决,但是收效甚微,八旗生计问题越来越严重,爆发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甚至还有旗兵的集众反抗。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标准答案:(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①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世界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具有打开中国大门的物质条件。②鸦片战争前夕的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道路.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政治上封建专制登峰造极,官吏昏庸,政风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激烈,赋税繁重,社会危机加剧;军事上,军制落后,军备废弛;思想文化方面,推行文化专制高压政策。总之,整个帝国满目疮痍,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③1837年至1838年,英国正面临着第二次经济危机的困扰。为了摆脱困境,转嫁危机,英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④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借口。林则徐的禁烟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将久有的蓄谋变成现实的借口。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海军少将乔治?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1840年6月,懿律率“东方远征军”,相继从印度、开普顿等地到达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开始。(2)鸦片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与战争的起因密切相关,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以维护鸦片贸易为借口而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上英国资产阶级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积极地对外侵略,争夺殖民地的需要,因此,其不可避免地带有极强的侵略性,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鸦片是一种昂贵而又使人堕落的毒品,罪恶的鸦片走私给殖民者带去的是暴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却是无比严重的灾难。第一,鸦片走私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出超地位,使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收入减少。第二,鸦片泛滥,中国社会有限的购买力大量被鸦片吸收,造成了城乡工商业的凋敝,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第三,腐朽了清王朝的官僚机构,加重了政治上的腐败。第四,摧残了中国人的心灵和肌体,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中世纪德国长期分裂的原因。标准答案:中世纪德国没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经济方面,德国生产力发展起步较晚,到12世纪才完成封建化过程。但即使如此,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有些地区,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各公社之间几乎没有经济联系,更谈不上共同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德国城市兴起比法国和意大利晚两百多年,而且主要在边境地区,主要经营对外贸易,没有一个城市能像英国的伦敦那样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同盟主要是独立城市间的松散联盟,目的是保护局部地区的利益,并不关系国家的统一。第二,德国封建主阶级所奉行的侵略扩张政策是没能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原因。其扩张的目标有两个对象,一个是意大利,一个是斯拉夫居住的东欧地区。皇帝和封建主都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国内,结果使得王权彻底衰落,一再断送统一良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犹太民族自迁居迦南(今巴勒斯坦)至西罗马帝国覆灭前在异族统治下所遭受的几次灾难。标准答案:(1)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攻陷以色列王国的首都撒马利亚,掳走27290人,从此,以色列王国灭亡。(2)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陷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几乎犹太的所有富裕阶层,许多手工业者,包括一部分贫民,被掳到巴比伦,称为“巴比伦之囚”。(3)公元前63年,罗马攻占耶路撒冷后,巴勒斯坦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犹太人多次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4)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图斯率军攻陷犹太起义的中心耶路撒冷。城内居民在殊死抵抗中牺牲。城陷之日,7万居民被卖为奴,古城耶路撒冷惨遭蹂躏,神庙珍品被洗劫一空。犹太人遭屠杀,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至于“没有地方再立十字架,没有十字架再钉人”。(5)公元131年,罗马皇帝哈德良禁止犹太教徒举行割礼和阅读犹太律法,并下令在耶路撒冷建立殖民地和罗马神庙,将犹太人赶走。次年,犹太人爆发起义,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20余万起义者在西门(绰号“星辰之子”)的领导下英勇作战,他们杀死罗马殖民者,攻城陷镇。罗马费时3年,毁灭巴勒斯坦50座城市和近千个村庄,屠杀了58万犹太居民。犹太人经过这次浩劫,田园荒芜,庐舍为墟。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流散异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伊凡四世为建立俄罗斯封建专制统一帝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标准答案:(1)改组国家机关,巩固和完善中央集权。1550年,他颁布新法典,将已经取得的国家集权化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法典增强了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僚的作用,限制了地方长官的司法特权。1555年,废除总督制。在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司法机关,由居民选出地方官和法官。地方官和法官承担审判案件和征收租税的职责。1549年,他还设立了掌管外交事务的外交衙门。1554年,又设立了管理财政收支的大度支衙门。次年,设立了管理地方事务的领地衙门、执掌军务的军务衙门、负责治安的警务衙门。(2)在军事方面,他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提高小贵族在军队中的地位,并且实行“一长制”领导原则。1550年,他把莫斯科和附近各县土地分给一千多名小贵族,加强了小贵族的经济地位,也加强了他们与皇权的联系。1555年,颁布“兵役法”,规定每个世俗封建主必须按土地面积的大小率相应的骑兵队为沙皇服役。此法取缔了大贵族免服兵役的特权,并且将过去的封建家兵改为沙皇手中的军队。(3)建立沙皇特辖区和设立沙皇特辖军团。他把全国土地都分成两部分:沙皇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设在土地肥沃的中部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主要河川和沿海城市。其余属于普通区。凡是未经批准在特辖区居住的贵族和领主都必须迁到普通区去,在那里领取土地。对贵族反对派则没收其世袭领地。伊凡四世成立了镇压政治反对派和人民的沙皇特辖军团。特辖军团采用一切恐怖手段刑讯和处决大贵族,有时成批地血洗大贵族的家族和村庄。1570年,伊凡四世亲率特辖军团血洗诺夫哥罗德达6个星期之久,数以千计的大贵族被杀掉并投入河里。因他杀人如麻,因此获得了“恐怖的伊凡”(“伊凡雷帝”)的称号。另外,他还下令把反对实行特辖制的主教绞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标准答案: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行动,争取尽快打败法西斯,重新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务而先后召开了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1)1943年底,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进行。德黑兰会议商讨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会议还就彻底歼灭德国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建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后通过的《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2)第二次大国首脑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败局已定、二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情形下召开的。1945年2月,三大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就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的疆界及其政府、联合国的机构及安理会国家组成、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基本达成协议。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加快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确保早日打败法西斯,建立联合国都起到了进步作用。不足之处是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美苏双方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有关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交易的秘密协定,暴露了雅尔塔会议的强权色彩。(3)第三次大国首脑波茨坦会议是在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在垂死挣扎的情形下,于1945年7月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的。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等问题,还讨论了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期间了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这是二战期间召开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综观这三次会议,尽管大国首脑会议均有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划分势力范围、争利争霸的倾向,但二战期间大国首脑会议在主流上都是为了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从而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溃败,积极推动了二战的早日全面胜利结束,并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做了必要的准备,因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试述十月革命的特点、道路和意义。标准答案:(1)特点:①十月革命走的是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②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③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④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2)道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这是由当时俄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革命力量,致使革命不可能和平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只能采取装夺权的方式;彼得格勒的革命武装力量强于反革命的武装力量。因此,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比较顺利地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迅速掌握国家政权。这一行动很快辐射到莫斯科等其他中(3)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②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③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④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资本主义萌芽”曾是研究的热点,但近年来遭到质疑。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北京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中国吏)真题)标准答案:(一)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于力量微弱,它只是在封建社会内部稀疏地存在着,处于萌芽状态。学界主流观点认为:(1)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某些地方某些手工业中出现,如在苏州丝织业中最为明显。当时出现了机户雇佣机工从事生产的情况。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自由雇佣关系。(2)清代,江南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地生长。江宁、苏州等地富有的机户,经营着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开设“帐房”或“行号”,以从事资本主义的经营。其他行业也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1)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顽强存在,使商品经济很难发展;(2)封建政府多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及内外贸易的发展;(3)商业资本多半用于购置土地,很少投诸于手工业生产。(二)学界的不同观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从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史学界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发表的论著大量出现,其中尚钺著《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等著作影响较大。进入19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进行反思。质疑观点主要围绕:(1)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模糊,即问题研究的前提没有解决。(2)把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产生当作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而两者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1)“情结论”。李伯重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情结是一种主观的愿望。从感情基础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的民族心态的表现。(2)“死结论”。王家范认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死结”。因为资本主义一词在西方早不再用作社会形态的指称。(3)“假问题论”。王学典把资本主义萌芽看作一个“假问题”,他认为包括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在内的“五朵金花”的纷争产生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话语背景下,在既定的话语背景下,这些命题有其特定意义,而今随着话语系统的根本转换和语境的巨大变迁,这些命题本身能否成立早已成为问题,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为“假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南京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历史合力论。最早由恩格斯提出:“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现在一般认为,“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其基本的作用方式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描述这种合力作用的理论叫‘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是对历史规律作用方式的形象表达”。(二)辛亥革命与历史合力论。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揭示晚清政治崩溃的原因时,指出“激烈的革命派”“温和的君宪派”和“袁世凯的实力派”三者共同作用颠覆了清政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由历史合力推动的。在这股合力中主要有三种势力:革命派、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和立宪派。“推翻帝制、创立民国"是辛亥革命的既定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1)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之前连续发动十次起义;与改良派论战,在一定范围内宣传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武昌革命党首义并建立了军政府;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并颁布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2)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是清政府内部的实力派,1911年12月初,与革命军达成停战协议,实现和议;1912年2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逼迫清帝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袁世凯赞成共和。(3)立宪派发起保路运动,客观上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制造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时立宪派人士以地方士绅、实力派的身份,转而附和革命,宣布各省“独立”,摆脱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节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分析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标准答案:(1)经济生活: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比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发明了铜器,生产力提高。第二,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手工业技术有了提高,出现了冶铜业、丝织和漆木等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陶器制造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轮制技术;玉骨器的制造是这一时期手工业的突出成就。手工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2)社会组织: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为单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单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以后又发展成部落联盟。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一般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选举贤能有德者担任,这种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到阶级社会产生前夕,这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首领的继位方法实际上是在激烈的争夺中进行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概述汉代从“黄老之学”到“霸王道杂之”的思想演变。(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标准答案:(一)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统治,就采纳了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适应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以制定政策,将新建王朝稳定了下来。汉初的无为而治方针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缛节,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老”即老子,“黄”指黄帝。因战国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名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作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二)但是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跃,以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政治,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改组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南京大学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改组派即“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1927年后在国民党内形成的、以汪精卫为精神领袖的反蒋政治集团。1927年冬,汪精卫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遭到失败后,汪系骨干陈公博、顾孟余等人,利用国民党内外对新内战政策不满、要求改革的思想,打出“改组国民党”的旗号,掀起反蒋运动。1928年5—6月,陈公博、顾孟余先后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和《前进》杂志,宣传改组国民党的主张。是年冬,“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在上海正式成立。由王乐平负责,在上海、南京、江苏一带活动。参加改组派的主要是大学生和国民党党政机关的职员。改组派的主要口号是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重新“确立农工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战线”,复活“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国民党。他们对待共产党及其他政治派别如第三党、西山会议派、无政府主义者、国家主义派等均采取排斥和反对的态度。改组派的活动遭到蒋介石的坚决镇压,它在各地的刊物相继被查封。其领导机关被封闭,许多成员被捕。1930年2月18日,蒋介石又使用暗杀手段,指使特务在上海暗杀了改组派的实际负责人王乐平,使其受到沉重打击,活动渐趋消极。中原大战后,改组派宣告瓦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为什么说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标准答案: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这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方面:第一,三省六部制的定型。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定型,唐朝时仍承袭隋制,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隋朝建立之初,就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等中央机构。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三公是一种代表荣誉的虚职;五省即尚书、内史、门下、秘书、内侍,但实际上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关,长官令、左右仆射。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工部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职同秦汉时期的宰相,历史上一般称为三省制度。三省之名在魏晋时早已存在,而三省并立,各有分工,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始于隋,三省六部制自隋定型。唐朝建立后依然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第二,隋炀帝时期,设置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十一寺,为事务机构。到唐朝时,十一寺演变为国子、少府、军器、将作、都水五监和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第三,在地方官制上,隋初沿齐、周时的州、郡、县三级制。之后又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隋炀帝时又实行郡县二级制。唐代时沿袭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县下设乡、里。第四,科举制度的创立。南北朝后期,士族把持选举的局势开始发生变化,选举已不全凭门第,开始注意到才干。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州县地方官荐举人才的办法,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人才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至隋炀帝时,又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出现了读书、应考、任官三位一体的选官方法。科举制度为唐朝及其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提高了政治效率,同时也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第五,制定《开皇律》。隋文帝即位后,令人在以前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制成《开皇律》,共十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开皇律》在制定的过程中废除了一些酷刑,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世望宽平、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唐律》就是直接沿袭《开皇律》而来的。第六,改革府兵制。府兵制始于西魏、北周时期,隋文帝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兵农合一,把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起来,加强了主要是用来镇压人民的封建武装力量,也加强了对农民服兵役的控制。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垦种田地,“一与民同”,从事生产;一面仍保留军籍,轮番宿卫。设置十二卫统率府兵,每卫置大将军,总隶于皇帝。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兵府,到隋炀帝时改称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唐朝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府兵制,府兵的基本单位改为折冲府,府兵轮番到京城宿卫,折冲府在设置上贯穿“内重外轻”的原则,府兵的调遣权力由尚书省兵部掌握,调兵必须有皇帝的敕书和兵部的符契,将士和士兵的关系也并不是固定的,防止将帅拥兵跋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这些大都是沿袭隋朝的府兵建制而来。第七,经济上,隋朝实行的均田制也是沿袭前代而来。隋文帝即位之后,立即颁布均田令。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京官、外官各有职分田,官署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皆依北齐制度,丁男另有桑田或麻田20亩,是为永业田。奴婢依良人办法受田。唐朝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与均田制相适应,隋朝沿袭北朝以来的租、调、力役制度并进行了改革。丁要负担赋役,老则免去赋役。租调负担,一般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来计算。丁男一床,每岁出租粟三石,调视桑田和麻田不同而异,桑田调绢一匹,另加绵三两;麻田调布一端(当时六丈为一端),麻三斤。未婚丁男和奴仆租调减半。力役负担,仍依北周制度,每岁服役一个月(即十二番)。唐朝在隋朝赋役制度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租庸调制。由此可见,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的一系列制度,既承接着前朝而来,又对唐朝甚至是以后朝代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产生了重要影响,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中国近代出现了哪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标准答案:(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1905年~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二战后美国杜鲁门主义的运用包括哪些内容?标准答案:杜鲁门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盖美国全球扩张。(1)对苏联,美国公开宣布苏联为敌手和对苏实行“遏制”和“冷战”政策。(2)对西欧,美国在以欧洲为战略重点的思想指导下,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三部曲”。(3)对亚非拉,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首先,巩固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其次,支持法国、荷兰、英国对亚洲的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发动殖民战争,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最后,美国抛出“第四点计划”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拉拢亚非拉国家和人民。这是美国由杜鲁门主义开始所走过的一条外交轨迹,从开始就预伏了侵蚀自身的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试分析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形成的原因。标准答案:“冷战”(ColdWar)是指二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采用的除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二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形成的标志。美苏冷战贯穿了二战后近50年历史,直到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冷战才最终结束。冷战对二战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世界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二战后冷战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绝大部分学者都承认冷战的起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二战引起的世界力量对比变化为两大阵营的出现以及美苏两大国干预全球事务的可能性提供了条件;主观上,美苏两国(尤其是美国)凭借其在二次大战中取得的优势地位企图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影响或建立安全地带,从而引起与另一强的利益冲突和战略目标的对抗。美苏双方决策者都过多地局限于自己的局部利益,激化了彼此的矛盾。由于兵戎相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战争刚刚结束这样一种外在的环境,冷战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看,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是美苏双方共同促成的。美国在其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美国这种霸权野心受到了来自苏联、东欧和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的强烈反对。正是由于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了二战期间美苏同盟的瓦解和美国对苏联“冷战”遏制的产生。对于苏联来说,冷战的产生也与其在战后初期所实行的“安全带”政策有关。苏联为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插手干预,从而在苏联与西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建立了一个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地带,从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力、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苏联的安全带政策必然与美国的全球扩张策略产生矛盾,冷战也就不可避免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最初主要表现在哪些问题上?标准答案:“遏制”从1941年起就充斥于华盛顿官员的头脑,1945年,杜鲁门上台,加紧把罗斯福纸上的“蓝图”转变为全面展开的称霸活动,为制定一条以苏联为敌手的“冷战”和“遏制”政策进行了紧张的准备。(1)抓住东欧大做文章。美国拒不承认在苏联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波兰人民代表会议、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2)利用苏联和伊朗的争端扩大事态。二战期间,伊朗宣布独立,但德国人却在伊朗活动,苏英两国军队分别占领伊朗。二战结束后,苏联拒绝撤兵。伊朗政府在美国默许下向联合国控诉苏联干涉伊朗事务,后苏军撤出伊朗,美军立即趁虚而人,大举渗入伊朗,结果伊朗成了美国对苏军事威慑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3)利用苏联和土耳其的纠纷扩大事态。1945年,苏联向土耳其提出缔结苏土新条约的要求,遭到了土耳其政府的拒绝,两国关系紧张起来。美国向土耳其提供贷款,抛售船舶,企图通过土耳其去控制海峡。所有这些行动都是在“遏制”苏联的旗号下进行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问题。(2010年统考真题)标准答案:(一)背景。(1)秦统一后确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分封制仍有强烈的影响。(2)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他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同时,刘邦在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于是,西汉初年,郡县制与诸侯王国并行的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二)措施。(1)文帝即位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中央为加强集权,开始削弱诸侯王势力。面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就是要将王国分割为若干小国,以削弱其力量。文帝起初很重视贾谊的建议,但有些犹豫不决;后来形势更加严重了,才把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立齐王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又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立淮南王长的三个儿子为王。(2)景帝时,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区。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削楚王戊的东海郡,削赵王遂的常山郡,削胶西王印的六个县。这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免除了各诸侯王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削减了王国官吏,改称王国的丞相为相。从此以后,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政权。(3)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西汉王朝不用黜陟的办法而使王国的辖地缩小。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又采取“酎金夺爵”的措施,削夺列侯的爵位。《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比较汉唐明宦官擅权的异同。(清华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相同点: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二)不同点。(1)东汉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出现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朝政的局面。东汉前期,皇帝很注意外戚干政,严格限制他们的政治权力,不使权势过大。章帝死后,和帝十岁即位。以后的继位皇帝也多是小儿,太后临朝听政,实际是依靠娘家的父兄掌权,因之往往形成庞大的外戚权力集团,左右朝政。小皇帝多非太后亲生,年长之后,畏忌外戚的权势,怕被废黜,就以身边的宦官为心腹,伺机除掉外戚集团,宦官又掌大权。(2)唐代宦官区别于东汉及明代宦官的主要特点是宦官掌兵权。唐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元和初年,宪宗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宣宗时出现了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再下有枢密院史,各级机构已相当完善。中尉掌军和枢密掌政,为唐后期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3)明代的宦官专权。一是明代宦官极端受制于皇权。与以往历代宦官专权不同,自始至终明代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有意或者无意给予的,这也因此决定了明代宦官的权力无论多大都不能超越皇权,而是极端受制于皇权,始终都只能是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二是宦官权力的非法定地位。在整个明代,宦官的权力或大或小,都一直处于权力体系中非法定状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怎样看待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标准答案:经济变革:春秋时期,铁农具使用渐多和牛耕逐步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同时,水利灌溉事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公田以外出现了许多私田,“田里不鬻”制度被破坏,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产生了封建地主和依附农民这两大对立阶级。政治变革:春秋时期,王室无力统驭天下,大诸侯国相继而起,充当诸侯之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控制中小诸侯,西周时代“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卿大夫与公室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事件层出不穷。斗争的结果,使各国的公室不同程度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有的甚至灭亡了公室。春秋后期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潮流,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总之,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新兴力量崛起,权力下移,社会更趋活跃,奴隶改变身份、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增大,新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正在形成中。最大的意义在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进一步冲破“血缘”的锁链,民意也依托“天意”得到充分的肯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开元之治。标准答案: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用姚崇、宋璨、张嘉贞、张九龄等人为相,针对武周政治所造成的时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善吏治,奖励生产,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唐朝进人最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具体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从武周开始便选官冗滥,玄宗即位后,裁汰冗官,精简机构,并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还颁布了《大唐六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2)抑制食封贵族。封家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封家在京城或州治领取;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户数减十分之二。(3)压制佛教势力。武周时期崇佛过度,导致了佛教势力的恶性发展。开元二年(714),玄宗下令淘汰僧尼,强制还俗;又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和抄写佛经,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5)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针对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兼并和农户逃亡日益严重的情况,玄宗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在各地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6)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开元时,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里有里学,全国在校生达六万余人;玄宗还令人进行大规模图书整理和编辑工作等。唐玄宗通过上述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精简了机构,改变了过去官吏冗滥的状况;抑制了食封贵族,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度;压制了佛教势力,增加了政府税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检田括户使政府控制了更多的土地和户籍,增加了税收;推动了教育的大力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知识点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盛唐政治。答案应当从唐玄宗的重要政治措施入手,同时对取得的效果进行简要述评。5、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战场战略性转折的时间及其代表性战役。(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苏德战场。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此次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力量,迫使其在主要方向上转入战略防御。同时,德国的国际地位开始动摇,其仆从国开始对希特勒丧失信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二)北非战场。1942年10月23日,英军向德军发动了进攻,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在英军强大的攻势下,德军向西节节败退,于1943年2月退至突尼斯边境固守。1943年5月7日,盟军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5月13日,无路可退的德意军队全部投降,北非战事至此结束。突尼斯之战的胜利和阿拉曼战役一起,彻底扭转了北非和地中海战场的形势。这是反法西斯阵营继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转折之一。(三)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美两国舰队在中途岛海面展开了一次海空大战。日军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22架飞机。美方损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各1艘、飞机147架。开战以来,日本赖以取胜的航空母舰以及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员,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惨重,日本从此丧失了中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述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及其意义。标准答案:隋朝统一南北,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原因有:第一,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进行统一战争准备了条件。同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从而为其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这种政治上的南北统一,进而造成经济上的南北统一,是完全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的,是完全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的。第二,自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各少数民族基本上被汉族所同化,南北方都出现了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情景。自秦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羯、氐、羌、鲜卑、乌桓、丁零各族,到了北朝末年,已经和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骨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中国北方的统治权,也已经由鲜卑贵族移转到汉族大地主手里(尽管这些汉族大地主带有鲜卑化的成分)。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已经缓和了下来,南北朝间的民族矛盾对抗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南北部很容易地统一起来了。第三,北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在统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北朝均田制的继续推行,自耕小农大大地增多,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也由于他们的经济比较稳固,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因而兵源增多,战斗力加强;比较南朝自耕小农经济日益衰颓,兵士身份日益低落,国力也因以不振,最终导致了南朝为北朝所并。第四,南北在政治上的对立和斗争,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给两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此,要求结束南北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南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五,隋文帝杨坚在南北统一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杨坚是北周贵族,周静帝即位后,他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逐步控制了北周军政大权。他革除了周宣帝的一些暴政,用法较为宽大,提倡节俭,颇得民心。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汉族官僚和汉化鲜卑贵族的有力集团。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位之后,他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大超过了南方的陈,进一步打破了南北均势,为隋朝统一南北提供了条件。589年,隋灭陈,实现了南北的统一。意义:统一南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使社会发展步入正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唐朝的强大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明初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效果如何?标准答案:元朝末年的长期战乱,使人口逃亡,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1)恢复奴婢自由。规定凡因战乱流散为奴隶的,要立即放还;因饥荒而典卖为奴隶的,政府代为赎还。这样就增加了社会的劳动力。政府还承认了元末农民战争之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的事实。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对明初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2)鼓励垦荒。元末农民战争中,不少地主或逃或亡,留下大批荒田。洪武元年(1368),太祖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原业主若返乡,地方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这就否定了逃亡地主对抛荒田的所有权,排除了垦荒地障碍,也调动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为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移民屯垦。为了迅速激活农村经济,太祖实行移民屯垦的政策。主要有民屯、军屯、商屯三种。民屯有利于荒田的进一步开垦和劳动力的更充分利用;军屯的实行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商屯也是为了解决边军粮饷不足的问题而设立的。(4)兴修水利。明初洪武年间,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如修复广西灵渠、陕西洪渠堰等,对灌溉周边土地起了重要作用。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5)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明太祖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明太祖规定,有田5亩至10亩者,重桑、麻、棉各半亩,田多者照此比例递增。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下令规定,山东、河南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栽种的桑、枣果树,一律不再起科。这些措施,有利于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为棉、丝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6)普查人口,清丈土地。经过元末农民战争,户口、土地簿籍已与实际情况大不相符。为了有效地管理户口,掌握劳动力,保证封建政府服役的征调和避免服役负担的严重不均现象。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口普查和土地清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这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①耕地面积明显扩大,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田赋有所增加。据《明史》记载,洪武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达到元末耕地面积的四倍。税粮的收入,洪武末年较元代时增加两倍。②经济作物总产量有明显提高。棉花的种植比宋、元时期更加普遍,不仅闽、粤、赣、江南、湖广,就连山东、河南、北直(河北)等地也开始大量种植。另外,桑、枣果木的种植也很普遍。永乐时,布帛、丝绢、棉花绒和果钞已成为明朝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当时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总之,明朝初年恢复和发展的农业社会生产的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的发展效果明显。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评析国民革命时期的国际形势。标准答案:国民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1924年1月,随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国共双方共同努力,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全国出现大革命高潮。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以及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背叛革命,加之,当时共产党的部分领导人坚持右倾错误。最终,国民革命失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动,必然要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涉和世界形势以及国际格局的影响,中国革命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分析这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必然涉及一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苏联的建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