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4(共90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4(共90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4(共90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4(共90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4(共9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4(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国会请愿运动标准答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使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大为振奋。在国内,1906年12月,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商学界200多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推福建郑孝胥为会长。随后,各地成立了宪政筹备会、宪政公会等。在海外,康有为将保皇会改名为中华国民宪政会;梁启超等在东京组织了政闻社,遥相呼应。这些团体的共同宗旨是:拥护清政府“预备立宪”“劝告”和“要求”清政府加快立宪的步伐,反对革命,从此,资产阶级改良派遂被称为“立宪派”。政闻社提出四大纲领:(1)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2)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3)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4)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清政府的“官制改革”遭到立宪派的非议。“满族内阁”的出台,遭到了许多人的抨击,从1907年秋起,立宪派开始把请愿速开国会作为推动立宪的近期目标,他们通过联名上书等方式敦促清政府速开国会。各种立宪社团及各省立宪代表齐集北京,递交国会请愿书,且请愿书都征集了许多签名,使运动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群众性。国会请愿运动使清朝统治者大为震惊。他们认为这是“民气喧嚣”“横议干政”的表现,给政闻社安上一系列罪名,通令全国,严行查禁。这是“杀鸡给猴看”,请愿运动暂时被压了下去。谘议局的设立使立宪派取得了代表“民意”的合法资格,他们于是以谘议局为基地,再次掀起国会请愿运动。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书》,并策动督抚代奏,游说各省。1910年,各省谘议局代表相继到达北京,呈递联名请愿书,请求速开国会。但清廷以“国民知识不齐”为理由拒绝了请求,第二次请愿宣告失败。1910年10月,资政院正式开会。请愿代表团呈递请愿书,请资政院迅速提议于宣统三年内召集国会,以救危亡。同时,各省督抚在压力之下也奏请开国会。资政院一致通过了《陈请速开国会具奏案》。清廷不得不做些“让步”,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张謇等认为目的已达,停止请愿活动。其他一些立宪派人士不满足于这些成就,准备举行第四次请愿活动,但遭到了军警弹压,第四次请愿于是流产。国会请愿运动具有民主运动的性质。立宪派企图通过和平请愿的形式,迫使清政府开放政权,迅速转入民主政治的轨道。清政府虽然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但丧失了人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苏州大学2013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标准答案: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一)它把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二)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这就为17、18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三)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打破了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四)文艺复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神学,但它造成的思想解放却动摇了教会精神统治的根基,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不免有一些缺陷。首先,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到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其次,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了下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及其扩展。(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建立。战后美国实施“遏制战略”、推行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即为筹建北约。1948年3月22日至4月1日,美、英、加三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通过了“五角大楼文件”,提出扩大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另外缔结北大西洋区域集体防务协定。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举行北约签字仪式。公约由“序言”和14条条款构成,其中主要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其他缔约国应立即协商,以便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条约有效期暂定为20年。1949年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宣告成立。(二)扩展。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2月加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加入。西班牙于1982年2月加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与之对抗的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扩展影响。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2004年3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七个国家加入该组织。2009年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加入,使北约成员国扩大到二十八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东林党。标准答案:明朝万历后期,官事废弛,吏治败坏,阉宦专权,朝臣党争激烈。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人为挽救王朝危机,缓和社会矛盾,要求改良朝政。他们关怀世道,于东林书院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江南许多坚守道义、违背时俗、退处林野的士大夫“闻风响附”,一部分在朝官员也“遥相应和”。他们主张皇帝“无所不统”,加强君权;希望通过“京察”“廷推”等手段为正直的官员争取参政机会;强烈反对“矿监”“税使”对城镇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公开掠夺。东林党积极参与的宫廷斗争有争国本、移宫案、与宦官斗争等,尤其是与宦官的斗争非常激烈。朱由校即位后,改元天启,是为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上疏,参奏魏忠贤二十四“大奸恶”,群僚响应,一时间弹劾魏忠贤的奏章不下百余。次年,宦官反击,诬陷辽东经略熊廷弼曾贿赂杨涟、左光斗,大兴党狱,对东林党人实行全面彻底的打击。东林党是明末政治昏暗之际由一批高风亮节的士大夫组成的一个群体,志在改良政治,改变明末腐败的政治局面,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明末政治。答案应当从东林党的性质、主要活动以及对东林党的评价等方面论述。5、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标准答案: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英勇的民族抗争和全民族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⑤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抗日战争。答案中应当从五个方面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标准答案:(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凡属中国抗日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而革命统一战线是上述前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而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3)合作方式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内合作。(4)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由国民党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有军队和政权。(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革命统一战线中充满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6)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破裂,导致了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尽管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了抗战的全面胜利。(7)两个统一战线的任务不完全相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8)从所处的国际环境看: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他反动势力则持敌视、反对的态度。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处在二战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英美帝国主义也赞同国共合作。这对我党建立和坚持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利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卢梭的主要思想。标准答案:第一,哲学思想。卢梭是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者,他认为感觉是沟通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枢纽;引起认识的东西是独立于个人身外并对感官发生作用的物质;人先有感觉,后有思考,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卢梭的理论解决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缺陷。第二,自由主义思想。卢梭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之一,个人不受他人的压迫和支配,同时也认为自由是有限制的,法律既是实现自由的保证也是对自由的一种必要的限制。第三,天赋人权思想。卢梭强调人的自由权、平等权和反抗的权利,他认为私有财产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了保护自己的平等权利,人们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包括暴力。第四,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国家是人民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因此人民才是国家权力的最终体现者,国家的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人民主权必须通过立法权属于人民来保证,因此,立法权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中心。他还认为,人民的主权是不可转让和分割的,因此,他反对代议制度,并反对将国家主权分割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他认为人民拥有对国家行为的评判权和反对权,当国家权力被滥用并危害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时,人民就有权起来反对它,甚至通过革命推翻它。第五,法制思想。卢梭认为法是人民的公意的表现,是用于保护人民的意愿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的,要建立一种法治社会,而做好立法工作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立法应遵循以下原则:谋求人民的最大幸福原则;人民掌握立法权原则;专门人员制定法律原则;顾及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原则;立法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此外,他还把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宪法、民法、刑法和习惯法。第六,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实行“自然教育”,以批判经院式教育。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评凯恩斯主义。标准答案: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他主张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摆脱危机,这一主张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建立了“有效需求”的理论,对“福利国家”型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做了系统而有力的论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反危机理论。凯恩斯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下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已基本丧失,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来消除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对凯恩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理论,应予正确和公正的评价:第一,这种思想和理论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是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的。第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说的发展,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的,对摆脱危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凯恩斯主义没有找到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逐渐受到各国冷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产生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标准答案:1959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戴高乐任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在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法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政策提出的背景:(1)战后法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法国在经济、政治上受到美国的限制,希望能有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2)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美苏冷战使法国感受到安全的威胁。(3)戴高乐个人同美国关系不好。美国二战期间没有支持戴高乐。其政策基本内容:(1)促进法国外交上独立自主。反对美国的霸权,维护民族的独立,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主要反对美国大西洋联盟的霸主地位;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张建立三位一体的核力量,1960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2)加强法德合作,推动两欧的联合。戴高乐认为德国的分裂及美苏对峙对德的控制使德国不能成为法国的威胁,而且欧洲联盟的建立也不能缺少法德。1963年,法德签订《法德合作条约》,实现历史上的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3)调整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对苏联既保持警惕,又希望建立缓和谅解的合作关系,扩大法苏经贸合作,通过向苏联靠拢摆脱美国的控制。(4)非殖民化的问题,使法国赢得有利的国际地位。其政策的意义: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两欧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戴高乐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雄心很大,经济不足是其弱点,不可能使法国从根本上改变其国际地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分析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改革停滞不前的原因。标准答案: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从1965年起推行“新经济制度”的改革,初期取得一定成效,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经济改革趋于停顿,趑趄不前,国民经济不断滑坡。主要原因是:(1)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束缚。由于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对苏联所处的社会阶段作了错误的估计,在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观点把市场调节当作“市场社会主义”加以否定,这就从根本上阻塞了改革的深人发展,使其无法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只能在旧框架中打转,在集体与分权的层次上摇摆。(2)改革缺乏宏观的整体性,各项措施未能综合配套,而是零敲碎打,应急而就。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产生严重负效应,或衍生新的矛盾,或初始有一定效应,因无其他措施相配合而难以为继,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3)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同经济改革相协调,勃列日涅夫片面追求“稳定”,政治改革步伐严重落后于经济改革,没有触动过分集权的政治体制。勃列日涅夫一方面批判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大谈加强集体领导,另一方面又把权力集中在个人手中,大搞个人崇拜,独断专行。党政领导机关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日盛,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情绪蔓延滋长,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腐败现象成风,国家管理的正常运转失灵。总之,以上种种严重阻碍了经济改革的深化,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晚年,苏联的经济改革近乎偃旗息鼓,经济陷于停滞,社会矛盾激化,人民不满情绪增长,国家处于危机前的困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标准答案:首先,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其次,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第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的表现。标准答案:经过唐初统治者的改革,励精图治,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第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表现在:①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唐政府在中央工部之下设有水部司,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又设有事务机关都水监,置都水使者二人,掌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政府还制定了《水部式》,对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事做出法律规定。唐前期兴修了多处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②生产工具的进步。在耕犁方面,唐朝农民在丰富的生产经验基础上,将旧式的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在灌溉工具方面,除桔槔、辘轳、翻车外,劳动人民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新工具。先进灌溉工具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灌溉效率。③户口数的逐渐上升。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永徽三年(652)上升到380万。户口数的上升也反映了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安定富裕。④耕地面积的增加。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耕作,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甚至在河套、天山南路等边远地带,农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⑤畜牧业的发展。唐朝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在京西北的草原地带,建立了不少国营牧场。民间的百姓也纷纷养马,形成了官私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第二,手工业的发展。唐代的手工业,有官营和私营两类。唐政府建立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来管理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工匠和丁夫。私营手工业主要是个体农民所经营的家庭副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政府又常征调工匠服役,因而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与官营手工业相比,处于次要的地位。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纺织业。唐前期基本上还保持着北方织绢,江南产布的格局,同时江南的丝织品、关陇和江南的麻纺织品、桂州(今广西桂林)和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的棉纺织品也有了较三种。(2)陶瓷业发展到了新水平。唐代的白瓷、青瓷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最著名的是唐三彩,它是唐代陶器的杰出代表,在白地陶胎上刷一层无色釉之后,以黄、绿、白、赭、蓝等颜色绘成花纹图案,再烧制而成,有各种人物和动物等图案,色彩鲜丽,造型生动,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3)矿冶业的发展。唐王朝建立后,规定除西、北缘边诸州禁置铁冶及采矿外,其余地方在政府优先经营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营。但是所得的铜及其他物品要由政府一手买断,后来政府由加强了对私营矿冶业的征税管理,也强化了官营矿冶业的经营管理。(4)铸造业的发展。武德四年(621),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直径八分,每枚重一钱,十枚重一两,这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造船业的发展。官营造船业和私营造船业都有了发展。江南的扬州、洪州、宣州、金陵等地,都是当时造船业的中心。造船业的发达,使得各地经济交流活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第三,商业的繁荣和交通的发达。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主要表现在:(1)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西京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内的商业活动非常发达。东都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商业活动亦十分繁荣。洛阳还是运河漕运的中心,唐政府有许多粮食、绢帛囤积于此。长江北岸的扬州,当南北交通要冲,是长江下游的商业都会,是漕米、海盐、茶叶的集散地。(2)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这种集市贸易又称为草市、虚市、野市、蚕市等,多分布在水陆交通的要冲。农村集市有些发展成为后来的重要市镇。(3)商人队伍的庞大。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邸店、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他们是各地市场贸易的主宰人物。(4)茶叶贸易的兴起。我国是茶树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种茶的国家。唐时期,我国在茶树栽培、茶园管理及茶叶制作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茶叶在当时已迅速成为重要商品,茶叶贸易热闹非凡,茶叶贸易的兴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为了巩固统治和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唐政府很重视交通的畅达。当时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几条主要的交通干线:水路方面,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道,各地的航运事业也空前发展起来。水陆交通的发达还表现在政府陆驿、水驿的设置及私人邸店的普遍上。唐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致每30里置一驿站,陆驿备有马,水驿备有船,以供官吏往还和官府文书的传递。在交通要道上除官府驿站外,还有许多私人开设的邸店,接待行商等各类商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宋朝是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其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户籍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唐中期以后,随着两税法的施行,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起来。宋王朝适应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在建国初制定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土地转移的速度,使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2)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租佃契约关系。佃户必须按照契约规定向地主缴纳地租,期满后有退佃起移的权力,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减弱,劳动积极性有了提高。在手工业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手工业者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3)宋朝的户籍制度规定,佃农(客户)直接编入国家户籍,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获得了人身自由,人口流动加快。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宋代经济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迅猛发展。宋朝政治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一个从总体上看比较有利于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政治环境。①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民纷纷南迁。带去了劳动力、技术和财物,使南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靖康之难”后,又发生了一次人口大迁移,结果不仅使政治中心南迁,经济中心也南迁了,南方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终于超过了北方。②宋朝对中原和南方的统一,特别是立国后所采取的各种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使中央政府的力量空前加强,它改变了过去战乱不已、地区隔阻、交通不畅、政令与赋税不统一的混乱局局面。因此,国内环境安定,使得百姓安心生产,土地得到开垦,人口数量激增;南北交通障碍被消除,为商品、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条件。③宋代统治者实行的“守内虚外”政策,使宋朝把主要力量放在国内,较有效地维持了国内的长期稳定,使社会经济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列举鸦片战争时期爱国官兵的抗英斗争。标准答案:鸦片战争时期,在英侵略者面的进攻面前,清军爱国官兵和东南沿海的广大爱国群众奋起抵抗,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林则徐1839年6月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1841年1月7日,英国侵略者突袭广东沙角、大角炮台,炮台守将陈连升父子及600余名官员英勇还击,以身殉国;1841年2月25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400余人战死虎门;1841年8月27日,英军进攻厦门,总兵江继芸力战阵亡;9月在浙江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官兵5000余人与英军血战6昼夜,最后壮烈牺牲;1841年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海,两江总督裕谦与敌浴血奋战,镇海失守,裕谦悲愤投水殉国;1842年6月,年近七旬的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吴淞口牺牲;7月,满族副都统海龄在镇江战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评析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标准答案:《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统筹全局的方案。政治上,主张立政的关键,惟在设法用人得当,反对“结党联盟”;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金融事业,主张奖励民间开矿,制造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在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主张设学馆、医院,举办福利事业,废除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俗,批判了华而不实的学风;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一大进步。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洪仁歼的认识超过了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但洪仁歼的思想主张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再加上战争环境,在当时没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如何看待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标准答案:辛亥革命之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1)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刺激了人民的投资热情。旨在发展实业的各种团体纷纷建立,全国范围内顿时掀起了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②1914年~1918年,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同时,帝国主义对粮食等战备物资的需求,刺激了民族工业中的相应产业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部分重工业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涨,特别是1915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所掀起的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成为各阶级人民的共同要求。④这一时期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对近代工业品需求的增长,也是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2)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特点: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轻工业,在轻工业中又主要是棉纺织业和面粉业。②随着轻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在这一时期内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时机。银行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逐渐出现了代替钱庄而居金融业主要地位的趋势。③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地区不断扩大,已从沿海逐渐发展到内地城市。资本积累在这一时期也较为迅速。(3)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仍然很浓。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民族工业是趁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压迫的空隙中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重工业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很小生产技术也很落后,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在资金、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②中国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虽然出现了一些上百万元的大公司,但发展较快的还是中小企业和工场手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外国资本占主导地位。③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④封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仍占绝对优势,许多资本主义企业不仅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与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4)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意义:①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在一些企业和地区,不断发生工人罢工的事件。②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的统治措施。标准答案:查士丁尼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他在内政、外交、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有所建树。(1)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①镇压尼卡起义:君士坦丁堡民众因在赛车场上分别支持不同服色的车队,而形成蓝党和绿党。蓝党主张中央集权,信奉正教,上层多系元老贵族和地主;绿党主张地方自治,倾向一性派,上层多系富商和高利贷者。在532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层发动起义,因起义者高呼“尼卡”(希腊语“胜利”)而得名尼卡起义。起义目的是反专制、反贪污、反苛税。起义者冲进市政厅和帝国政府;捣毁监狱,释放犯人;袭击皇宫,拥立新帝。最后被查士丁尼用阴谋手段血腥镇压。②组织力量编纂《民法大全》。为总结古罗马统治经验,整理罗马法,查士丁尼成立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的法典编纂委员会,先后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汇集罗马共和国以来到公元534年间历代罗马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共10卷;《学说汇纂》,汇集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共50卷;《法理概要教材;《新律》,汇集534年后查士丁尼所颁布的新法令。这些法律文献合称《民法大全轧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③推行专卖制度,增收附加的土地税,充实国库。(2)对外:积极扩张,力图恢复古罗马版图,重建奴隶制大帝国。查士丁尼对西方发动了大规模征服战争,先后灭亡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他在被征服地区明令恢复罗马旧制,但收效甚微。征服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积极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一战的后果和影响。标准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参战国达30多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磨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上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终生残疾。另外,大战期间因饥饿和瘟疫而死的大约有1000万。从经济的角度估计,大战带来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由于生产遭到严重打击,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第二,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格局。从全球的观点来看,一战的主要后果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第三,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的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在各交战国中,腐朽的沙俄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了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1918~1919年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第四,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相互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殖民地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加之一战使殖民地人民开阔了眼界,致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一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这当然是战争的发动者所始料未及的。但是,战后世界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战败的德国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更难容忍被踩在英、法脚下;苏俄要打破封锁包围,推进世界革命;中欧、东欧地区新诞生的国家还很脆弱,彼此间存在着众多矛盾和纠纷。此外,还有欧洲地位的下降,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衰落。所有这些都足以表明:一战后的世界将面临一个动荡时期和调整时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标准答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却是出现了一成一败。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两国的具体国情和外部条件有密切联系。(1)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的不同:第一,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为有利一些。第二,中围封建结构与日本相比更为坚固。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比较坚同,并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又是一种弹性的封建社会,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相比之下,日本的封建制度发展不充分,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使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阻力也比日本大得多。第三,日本与中国相比,更容易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在中国,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学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很难分化出与统治营垒相对抗的革新势力;在日本,商品经济的冲击、民族危机的意识和欧洲近代科学文化的影响,使日本在被迫开国后就形成了一支主张倒幕维新的革新势力,维护封建旧制度的幕府陷于极端孤立的地位。(2)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外部条件的不同:第一,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遭受到的殖民侵略的压力比日本大得多,使日本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中国的巨大市场和丰富资源相比,日本的吸引力微不足道,因此,西方列强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中国的侵略上,日本遭受的侵略压力比较小。第二,中国早期的受侵略过程,唤醒了日本先进人士的民族意识,他们把中国当做落后挨打的借鉴,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改革救亡的迫切性。因此,日本的改革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在相当程度上直接牵制了欧美列强对日本的侵略行动,从而在客观上支援了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第四,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其他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也迫使西方殖民者汲取了某些教训,从而使他们对日本的人民起义和反幕府势力采取了较为慎重的态度。因此,英法列强在日本的倒幕运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敢于公开地进行武装干涉,从而使日本的社会变革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试述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及意义。标准答案:(1)背景: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了墨西哥社会经济,原料生产因世界市场萎缩大量减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大跌,社会矛盾尖锐。②在墨西哥革命爆发后的最初十几年中,由于地方考迪罗势力的重新崛起,墨西哥曾再度陷入军阀混战的政治危机之中,摆在墨西哥革命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彻底摧毁考迪罗主义政治传统,实现政治现代化,为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③封建庄园经济存在,大量农民由于债务失去土地,大量的资源被国外企业控制。④卡德纳斯提出“六年计划”的竞选纲领,得到广泛拥护。1934年7月,在他当选为总统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内容:①土地改革:政府没收本国和外国人拥有的大地产,分配给农民,废除债役制,试行农场合作制。②国有化运动:将外国垄断资本控制的铁路和石油公司收归国有。③鼓励工会的发展,修订全国劳工法,把分散的劳工组织合并成墨西哥劳工联合会。④教育改革:全国推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扩大和普及教育,并专设印第安人事务司,加强印第安人教育事业的发展。⑤巩固民主政体,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党,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族政治体制。(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4)意义: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自1910年以来最为激进的一次社会改革,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大地产制,基本上摧毁了封建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社会过渡到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为墨西哥比较稳定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从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标准答案:1.西汉时期的土地制度有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汉政府将大量土地分给自由民耕种,允许其自由买卖,这就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土地的自耕农所有制。西汉也沿袭了周朝的封建制,在分封诸侯国的同时也将部分土地分给他们,,各诸侯国再租给农民耕种,是为封建租佃制。另外,皇帝直接控制的土地,全国的荒地、森林、河流以及没收的土地,这些土地归政府所有。2.东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前期沿袭西汉的土地制度,从中期开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豪强地主所有的田庄制度最终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田庄规模大、多种经营,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且聚族而居,宾客相附,拥有一定的私人武装。与自耕农经济相比较,具有很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3.三国时期,曹魏实行屯田制度,即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耕种,分民屯和军屯。民屯采用了军事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为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是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政府对屯田民收取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田租。军屯主要由士兵及其家属耕种,大多设在有军队驻扎和“士家”聚集的地区。孙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行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蜀汉只有军屯。4.两晋时期实行占田制。包括:(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2)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3)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5.北魏时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是:(1)男子年15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2)百姓原有土地为桑田,桑田是世业,不在还授之列。无桑田者,依制受田;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3)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限4牛。(4)宽乡之民可任力耕种,不受限制;狭乡之民可往宽乡受田。(5)官吏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6.隋朝以及唐朝前期也一直沿袭均田制,只是略有变动而已。隋均田令规定:(1)每丁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人受露田40亩。受田人死后露田归还政府,永业田可自由买卖,可传之子孙。奴婢受田与平民同,但亲王之家限300人,平民之家限60人。耕牛受田60亩,限四牛。(2)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从百顷到30顷不等。京官皆给职分田,从五顷到一顷不等。官署授给公廨田,收成充作办公经费。7.唐前期实行均田制。(1)对百姓授田的规定:18~59岁男子每人受田百亩,其中口分田80亩,身死还官;永业田20亩,可传之子孙。老男、笃疾、废疾者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道士、和尚受口分田30亩,女冠、尼姑20亩;工商业者授田减半,若在狭乡则不给。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授田。(2)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有封爵的贵族受永业田从100顷至5顷;品官受永业田从60顷递减至2顷。另有职分田和公廨田,前者收入作为官员个人俸禄,后者收入用作办公费用。(3)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卖永业田。从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每一朝代都有每一朝代的特点,且朝代间沿革、借鉴的痕迹也是非常明显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析共产国际与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关系。(南开大学2013年中国历史真题)标准答案: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历史事件上:(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对各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指导思想。1922年,中共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二)国共合作和中国国民党改组。共产国际在中国所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没有离开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在中国找到苏维埃的朋友和支持力量。他们不仅需要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支持,也需要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国民党人的支持,因此,建立苏俄援助下的国共合作,就成为共产国际在东方的一项战略决策。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宣言,并就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1922年7月18日,共产国际根据派赴中国的代表马林的报告,确定在中国采取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行两党合作。1923年1月,共产国际正式发出《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杜鲁门政府的遏制理论和实施。(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2)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3)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凯南“遏制”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使苏联的内政、外交按西方的意愿发生变化。(二)杜鲁门政府对“遏制”理论极为重视,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1)确定大西洋政策,以欧洲为重点,同苏联全面对抗。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等,是其所采用的主要战略步骤。(2)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经济上封锁的敌视政策。扶植日本,缔结《美日安全条约》。(3)在亚、非、拉地区推行“第四点计划”,以援助为名扶植亲美独裁政权,搞新殖民主义,镇压民族解放运动,扮演“世界宪兵”的角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标准答案:西汉初年,政治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王国问题、财政问题等。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孤立诸侯王;“酎金夺侯”,剥夺106人的爵位。采取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一方面将地方豪强迁徙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一方面任用酷吏诛杀豪强。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地方行政体制逐渐由郡国并行向郡县制转化。第二,政治体制层面。限制丞相权力,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选拔中下层官员作为高级侍从和助手,形成“内朝”与“外朝”之分,“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关;颁行新的选拔官吏的方法,即察举、征召及选用博士弟子,选拔有才能的人充实官僚机构.力口强军队,中央常备军中增设八校尉、期门军及羽林军,此外,又增楼船(水军)等军种,加强了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的力量;此时的法律也更为严密烦苛。第三,实行新的财经政策。①改革币制,铸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和均属平准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收入,防止地方豪强势力做大。③颁布“算缗”和“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诺曼征服的过程及其影响。标准答案:征服过程:1066年,英王信教者爱德华去世,诺曼底公爵威廉以有姻亲关系为由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但英国的贤人会议推举英国人哈罗德为王。诺曼底公爵率约5000人的军队进攻英国,同年9月,在英格兰南部登陆,在10月14日的哈斯丁斯战役中英军战败,哈罗德战死,威廉进入伦敦,加冕称王,即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征服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首先,这一征服为英格兰王权确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1086年,威廉完成了对全国土地的赋役状况的调查、登记、造册工作,确立了英国的封建土地均受国王的观念。其次,这一征服为英格兰王权奠定强大的阶级基础,确立了不同于大陆的封建原则:“我的附庸的附庸还是我的附庸”。再次,威廉一世通过王室法庭将王权的统治范围扩大到全国。知识点解析:诺曼征服开始了英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6、简述维新思想主要内容及特点。标准答案: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和新的经济、阶级关系的出现,逐步产生了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了中国早期的维新派,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中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①要求学习西方。不但要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政治、经济制度。②谴责外国侵略,主张中国在加强兵备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③政治上要求采用西方国家君主立宪的议会制政体来代替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早期维新思想的特点:首先,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其次,他们在反对外国侵略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登上政治舞台前夕的政治心态和政治要求。然而,这些思想家毕竟刚从洋务派的营垒中脱胎出来,具有浓厚的封建士大夫气息,还不能摆脱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再加上他们对西方的政治理论、政治思想重视不够、介绍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主张,尚未在哲学、政治学等方面进行全局性的理论建设,从而表现出其思想行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古埃及的宗教崇拜。标准答案:作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埃及法老特别借重宗教力量来强化专制统治。古埃及的宗教崇拜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古王国初期及其以前。鹰神荷鲁斯是王权的主要保护神。自古王国的第五王朝开始,法老被尊奉为“太阳神拉的子孙”,拉神自然成了王权的保护神。(2)中王国时期。阿蒙神和拉神合称“阿蒙一拉神”,被奉为埃及最高的神。同时农业神和冥世神奥西里斯在全国受到崇拜。(3)新王国时期。埃及崇拜的是阿蒙神。埃赫那吞改革时期,阿蒙霍特普四世恢复对拉神的崇拜。阿吞神被尊奉为全国唯一的神;埃赫那吞死后,又恢复了对阿蒙神的崇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谈一谈你对西欧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的认识。标准答案:经济上,天主教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一般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向全体教民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并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政治上,垄断意识形态,而且拥有自己的行政系统、税收和法律制度,拥有自己的军队和监狱。有时教皇甚至可以废除国王,将其土地转赠别人。由于教会与世俗权力之间的争斗,意大利、德意志等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罗马教廷发动十字军东侵,向东方国家掠夺财富,给近东地区和西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文化上,天主教会推行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阻止与宗教无关的世俗文化的发展,摧残古典文化,导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衰落。中古前期,特别是城市学校和大学兴起以前,天主教会完全垄断了西欧的教育。学校都设立在教堂和修道院中,训练教士和封建统治需要的人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洛克的政治思想。标准答案:第一,自由主义思想。洛克将自由看做人类的自然权利之一,同时,他又认为自由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第二,天赋人权思想。洛克将人的生命权利、自由权利、财产权利和惩罚权利作为主要内容。第三,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洛克认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只出让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而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权利,如财产权、对政府的监督权和反对权,因此,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唯一拥有者,不管是立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若违背人民的意志,人民就没有必要再服从这样的政府,更应该起来推翻这种政府,并订立新的契约,建立新的政府。他还论述了国家政体的三种形式,他认为,立法权属于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政体是民主制政体,属于少数人的政体是寡头政体,属于一个人的政体是君主制政体。他坚决反对君主制政体,赞成实行立宪君主制政体,并明确表示国家的目的应该是保护人们的各种权利并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取社会福利。第四,三权分立思想。洛克认为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三种。后两种实际上可合为一种,即行政权。他认为立法权是最重要的权力,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防止专政。三权分立思想对美国三权分立制政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五,法治思想。洛克坚决主张实行法治,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的权利。洛克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洛克的自由主义被美国奉为神圣,成为民族理想。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托马斯.杰斐逊等美国政治家,并且在美洲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洛克的影响在法国则更为激烈。伏尔泰是第一个将洛克等人的思想传到法国去的人,法国后来的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都与洛克的思想有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美国内战的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标准答案:美国内战的背景:(1)美国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前期,美国通过领土扩张和海外掠夺,这些都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90年,美国进入工业革命阶段,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四位;农业资本主义也有很大发展,北部和西北部的小农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过渡。(2)南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发生后,棉花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南部种植园奴隶制恶性发展,奴隶制不断扩打棉花种植面积,并大量贩入黑奴,建立新的蓄奴州。(3)南北两种经济制度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南北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冲突: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南部将奴隶禁锢在种植园;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为工业原料,南部奴隶制经济却具有殖民地经济性质,产品多输往英、法及其他欧洲国家;北部需要南部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南方的奴隶却没有任何购买力;北部需要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南部奴隶制极力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国外商品。南北的矛盾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领土的扩大、废奴运动的发展和黑人的反抗斗争的加强而日益激化。这以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54年的“堪萨斯内战”和1857年的“德雷德.斯科特判决”为典型。(4)19世纪50~60年代,奴隶主政治优势的丧失和反奴隶制的共和党的崛起。首先,西北部的成长。西部农民在争取土地、发展小农经济的问题上与南方奴隶主破裂,转而支持反对奴隶的斗争;其次,共和党的崛起。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以反对奴隶制为目标的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及黑人的联合组织,并获得了全国各派反对奴隶制势力的支持,严重威胁着奴隶制的政治统治;最后,民主党内部分裂。北部民主党人坚持“居民主权原则”,堪萨斯内战引起了第一次分裂,1858年关于奴隶制的大辩论中,裂痕进一步扩大,1860年,公开分裂为南、北两个民主党。(5)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林肯作为共和党人,明确宣布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扩张,意味着奴隶制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的希望完全破灭,也意味着奴隶制面临着灭亡的前景。为了挽救奴隶制,南方决定发动叛乱。美国内战的意义:(1)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内战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联邦的统一,消灭了奴隶主阶级控制联邦政权的局面,以资产阶级专政取代了资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联合专政,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此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2)美国内战同样也存在巨大的局限性,黑人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放,仍受到种族歧视和迫害。黑人问题仍是长期影响美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他们争取真正解放的斗争还要继续下去。(3)内战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美国一国的范围。这次战争是19世纪50~60年代世界性民族民主运动的组成部分,它与英国政治改革、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等汇合成强大的历史洪流,扫除了欧美残留的封建主义的最后阵地,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统一。美国从此以大国身份加入到世界体系中,参加了对列强的瓜分,将世界一体化进程推向新的历史时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评议西周分封制与秦汉郡县制。(北京大学2002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二)秦汉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这样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实行薪俸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更替的线索.并评价这个时期的政权情况。(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的孙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格局,220年后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263年蜀汉亡于魏,280年吴亡于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建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南朝历经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起义,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之后分别自立为北齐与北周。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北周武帝死后,政权逐渐掌握在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关于全盘西化和“本土文化”之争。(吉林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标准答案:(一)争论内容。20世纪30年代,由于政府当局的保守倾向,思想文化界分流也日趋明显,这使始之于20年代的东西文化之争带上了政治色彩。围绕文化抉择的讨论,出现了立场大相径庭的两派:一为“西化派”,一为“本位派”。“西化派”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全盘西化”是他们在论争中提出的口号;“本位派”则以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十位教授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建设中国本位文化”的口号。“西化派”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和时代性,“本位派”则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特殊性。论争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根本问题上:一是已经步入现代的中国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文明与文化?二是如何来建设为现时所需要的新文明和新文化?(1)“中国本位文化”论。1935年1月10日,陶希圣、萨声武等十位教授在上海《文化建设》月刊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这就是所谓的“十教授宣言"或“一十宣言”。主张今后文化建设应是“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同年5月,又发表《我们的总答复》,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时此地的需要”,即“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其结论是“不能赞成完全模仿英美”,也反对模仿苏俄。(2)“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正面对立的是“全盘西化”论。“全盘西化”一词,是胡适首先使用的。主张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序经。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回顾六七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的变更,指出复古派、折中派“各有其不足”,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强调要“彻底地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此为救治中国目前危亡的根本”。(二)影响。(1)在讨论中,“中国本位文化”论与“全盘西化”论两极对立的观点有互相吸收的趋向。“全盘西化”派放弃了“全盘”的提法,而“本位文化”派也不断充实对“本位”的解释,提出建立“中国本位意识”的观点。(2)“中国本位文化”论者与“全盘西化”论者在讨论中逐步达成一种共识,即用“现代化”这个概念来取代“西化”“本位文化”等概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西北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标准答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一)乡村建设的主要流派。(1)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1926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主持实验的机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了《平民千字课本》等进行识字扫盲运动;积极推广合作组织,传授农业科技;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2)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成立,并选定邹平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它们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和乡民的自治团体。为了克服分散农民的弱小问题,组织了农村合作社。(3)黄炎培主持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建设。黄炎培于1928年4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主持乡村改进事业。乡村改进会公布了《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对徐公桥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普及教育;推广优良品种及新农具;提倡公共卫生,修桥筑路,禁绝烟赌等。(二)意义。(1)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一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意义。(3)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抛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走上了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论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北京大学1999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中国全面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问题,是长期以来抗战史研究中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一种意见笼统地认为,敌后战场是主战场;一种意见认为,正面战场始终是主战场;一种意见认为,两个战场都重要,不必去区分主次。根据战争的发展,分析其在各战略阶段担负对日作战的不同情况,考察其地位作用的发展变化,综合分析不同阶段的主战场。1937年9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成立。国民党在正面抵抗日军进攻,形成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统一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陆续开赴抗日前线。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华南抗日武装力量,也在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形成敌后战场。(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以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二)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整体上的抗战仍还比较积极努力。(三)1941年至1943年,是中国战场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其特点是军事上相持。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战场转移到南太平洋战场,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固占领区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频繁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清乡”,敌后战场开始独立承担抗击日军的重任,并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正面战场的作用开始下降到次要位置。(四)1944年至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处于在时间上先后不一,地域上此起彼伏,规模上由局部反攻向全面反攻过渡,作战形式融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于一体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战略反攻形态。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反攻作战缺乏主动性、全面性,只局限于西南一小隅。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担负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任务,分别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全面冷静地看待两个战场的作用和关系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论述西欧一体化的进程标准答案:西欧一体化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战之后,面对严重衰弱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发出了要求一体化的呼声。实现欧洲统一的障碍是交恶已久的法德矛盾,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德、意、卢、荷、比、法六国签订《煤钢联营协定》,德法和解。由于煤钢联营获得成功,欧洲政治家对欧洲联合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1957年,德、意、卢、荷、比、法六国在罗马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上述六国又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所属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为组织完备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而欧共体自成立之后,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也在不断。1973年,欧共体接纳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三国成为成员国,八十年代接纳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欧国家联合取得重大成果。西欧一体化给西欧国家带来了内部市场扩展和对外贸易竞争力加强的新优势,推动了经济发展。而在政治上,西欧一体化对于维持欧洲均势与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世界格局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试述辛亥革命的意义。标准答案: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传统社会的最高权威一一皇帝,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丁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政府还大力整顿社会秩序,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答案应当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以及其世界意义方面来阐述辛亥革命的意义。8、试比较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并阐述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标准答案: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1)民族主义:旧民族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2)民权主义:1日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政体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博爱”等空洞口号;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