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期中复习_第1页
高三历史期中复习_第2页
高三历史期中复习_第3页
高三历史期中复习_第4页
高三历史期中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鞅变法

【选修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

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

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旧贵放势力开始分化,有的没落,有的向新型地主转变;(2)政治上,以选贤任能、奖励军

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城邑制,以中央集权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失致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1.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

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

争。

2.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不满足自己的封号,纷纷改称“王,

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

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选修1】公元前445年,魏国魏文侯即位。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主要内容包括:

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

3.秦国的商鞅变法

(1)变法的开始【选修1】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

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害国强兵。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他热衷于法家学说。

卫鞅投身于卫国丞相公叔瘗的门下。奋叔瘗赏识卫鞅的能力,去世前曾向魏惠王举荐卫鞅

接替自己执政,并表示魏国如果不重视此人,还不如趁早杀掉他,免得他日后被别国所用,

危及魏国。可是,魏惠王没有理睬公叔瘗的建议。

此时,秦孝公到处招揽人才。卫鞅投奔秦国,向秦孝公提出治国的主张,建议秦孝公进

行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2)变法的措施:【选修1]第一,为增强经济实力,商鞅变法采用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措

施: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免除摇役;限制工商

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情而陷入贫穷的,全家大小都要投入官府充当奴婢。

③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

第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在当时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

取得优势。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

用。人们按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禁止和处罚私斗者。

②度除“世卿世禄制”。商鞅规定,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封夺其贵族身份。

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

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它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

受同样的惩罚,依此强化统治。

普遍推行县制。秦国在春秋时已经设县。商鞅分全国为31县,由君主直接委派县令进行

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儒家思想。

⑤此外,商鞅还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进行了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

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

征收户口税。

(3)变法的结局和影响[选修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

烈抵制和抗拒。贵族保守势力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商鞅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

贵族。

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曾受到商鞅惩罚的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

文主下令捉拿商鞅。商鞅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自杀。

商鞅虽死,但他“度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保留下

来。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

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对后世产生

深远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民族融合的高潮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选修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

权。魏晋之际,拓跋部游收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古一带。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山

西北部地区),不久被前秦吞并。漉水之战以后,前秦瓦解。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改

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迁都平城。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城,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局面。

(2)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选修1]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户制,豪强地主乘

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拓拔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关系,

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措

施主要有:

第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可以任意搜刮百性。吏治黑暗,

贪污成风。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凡贪

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第二,领布均田令。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政府拉

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

农民耕种,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设立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他的职责是

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实行三长制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

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

了国家对于人民有效的控制。

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

租调。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第四,迁都洛阳。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都城平城己经远远不能适应

社会发展的雷要。(1)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

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也显得太远。(2)经济上,平城

偏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3)军事上,

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洛阳。

迁都遭到许多鲜卑贵族大臣的反对。孝文帝设计以“南伐”为名迁都。493年,孝文帝

统帅20万大军,南下伐齐。大军抵达洛阳后,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大臣和诸多将士都

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见时机已到,遂将自己迁都洛阳的打算和盘托出,并表示你们只能

在南下伐齐与迁都洛阳之间作出选择。群臣虽然都不愿意迁都,但是相比之下,觉得迁都比

南征好,只好同意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往洛阳。

第五,移风易俗。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推

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易服装。孝

文帝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服。(2)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

语”,要求群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他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仍

可讲鲜卑话。(3)改姓氏。皇族拓拔氏改姓为元氏,为全国首姓,门第最高;其余鲜卑姓氏也

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

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自己带头将汉族大地主之

女纳入后宫;又为他的几个弟弟娶中原汉族女子为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

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第六,仿效汉族政治制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模仿汉族官制。

(4)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选修1】第一,改革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经过孝文帝的改革,

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1)农业生产比以前进步;(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绢布的产

量大为增加,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3)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在洛阳出现了许多大的市场。

北魏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都有商业往来。

三、王安石变法

1.北宋的政治改革

(1)中央集权的加强及其影响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

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

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修1]宋朝建国后,赵匡胤和他的继承者们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灭亡

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皇帝的专权统治。首先,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理

军队,调兵的没有统兵权,统兵的没有调兵权。其次,集中行政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为北宋理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宰相权力的削弱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

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北宋的危机和改革

(1)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选修1]北宋初年的改革,加强了皇帝专权,加强了统治。

但对北宋政权来说,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第一,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

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第二,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当时,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形成

了冗官局面。

第三,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一方面是对辽和西夏战争的需要;另一方面

是由于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

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弱”局面。

(2)庆历新政【选修1]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范仲淹进行改革。改革主要

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客包括:规定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恩荫制”,防止权

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范仲淹等人受

到各种攻击,被迫离职。新法被宣布废止。

3.王安石变法

(1)变法的开始【选修1】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他在多年的地方官上任职,兴修水

利,把库存的粮食贷给百挂,防止高利货盘剥,博得百性的尊敬,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了解。

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要求变法。

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决定启用王安石。王安石认为,

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到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主张抑制兼并。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支持变法。

(2)理财措施【选修1】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政策。

第一,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货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货盘剥。

第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第三,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

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第四,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第五,方田均税法。丈量核实人户的占地数量,据此征收赋税。

第六,均输法。发运使采购物资应减省费用。

(3)强兵措施[选修1]为改变积弱局面,加强军事力量。

第一,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

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第二,将兵法。北宋统治者为了防范武将,平时兵将分离,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实行

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丰富

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

(4)培养人才的措施【选修1】王安石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用了以下措施:

第一,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科。

策二、整顿太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还设置武学、医学、

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5)变法的结局和影响【选修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守

旧派的激烈反对。王安石坚持自己的“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

之法不足守”。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农田水利法颁布后,单是水利工程一项,在熙宁年间就兴修了上万处,使36万多顷土地

得到灌溉之利。政府鼓励垦荒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北方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在河渠沿岸,

淤灌出大量淤田,使贫瘠的土地变成良田。

市易法使原归大商人的巨额利润转归国家所有,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免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

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粉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善。保甲法的实施,强化了封

建统治秋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寓兵民于兵,即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有些变法措施却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青苗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对政收入,但在推

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货;二是利息偏高,成

为借货者的负担。

四、维新变法运动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选修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欧美列强趁机扩

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同时,列强在中国抢

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

19世纪末,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时代的要求,

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雄新变法运动。

2.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选修1】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

外国进行商战;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粱启超、严

复等。

(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选修1]为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将封

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为变法创造舆论。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

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者。他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这两部著作,系统

阐发了变法理论,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预言人类社会要经过“据乱世”“升

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强调当时的中国应该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

(3)梁启超的维新思想[选修1]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提出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这一主张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谭嗣同的维新思想[选修2]谭嗣同在维新思想家中的思想尤为激进,带有比较明

显的民主革命色彩。他的代表作是《仁学》,对封建专制和纲常名教进行了猛烈抨击,号召人

们勇敢的“冲决君主之罗网”,“冲决伦常之罗网”。

(5)严复的维新思想【选修2]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传雄新思想,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他宣传的社会进

化论观点,影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代知识分子。

3.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选修1】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界人士

的强烈反应。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捉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二

上书还强调变法维新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主张改革内政外交,设“议郎”,议郎

由府县民选产生,可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在社会

上产生了极大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维新运动的展开【选修1】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康有为和一些维新人士还在北京、

上海、湖南、天津等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强学会以研习西学,

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参加的既有维新派也有一些开明人士,包括洋务派、传教士等。不久,

康有为又成立上海强学会,南北呼应,使东南地区的维新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1896年,北

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指出如再不下决心彻底变法

自强,清朝将面临灭亡。上书产生了重大影响。总理衙门将康有为阐述变法主张的一份新奏

疏转呈光绪皇帝,即《上清帝第六书》,主张进行全面改革。帮助光绪皇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

新变法的决心。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以救亡

图存相号召,制定详细章程,准备在北京、上海建立总会,各省设立分会,在保国会的影响

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戊戌变法

(1)变法的开始【选修1】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

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变法法令[选修1]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

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兴办工厂,奖励创新发明;

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等。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加强海军实力。

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

张。

新政的许多措施内容切中时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并给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可能性。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3)变法的结局【选修1]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

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开始不久,他强迫光绪以皇帝的名义

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和的职务,还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光绪为贯彻改革措施,任命谭嗣同、

刘光第、杨锐和林旭为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慈禧极为恼怒慈禧加快政变步伐,与荣禄勾结,

企图扑灭新政。

光绪帝和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和列强身上,希望得到支持。但袁世凯却与慈禧太

后和守旧势力密切勾结,列强同样没有结果。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28日,谭嗣同、

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光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

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4)新政的影响[选修1]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

危机,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

意识,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捉倡新学,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运动留下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

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更成为中

华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五、梭伦改革

1.希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1)爱琴文明古希腊文明始于大约公元前20——公元前12世纪的爱琴文明时代,它的

中心最早在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后转移到希腊半岛南的迈锡尼城。公元前12世纪,北方的

一支希腊人南下征服大多数希腊城邦,迈锡尼文明毁灭。公元前11——9世纪被称为“荷马

时代”(又称“黑暗时代

(2)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的发物和兴盛以海洋为依托。天然良港众多,航海

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3)城邦和公民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

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

社会矛盾尖锐。

【选修1】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政治上,贵族占据

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因为

长老会议在战神山举行,所以通常又称“战神山议事会议”。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利机关,

但没有实际权利。经济上,贵族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通过放高利货、土地兼并等方式盘

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贷,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所有的借款或租地都要以人身作为抵

押,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

(2)雅典城邦的政治派别【选修1]梭伦改革前,贵族因为占有平原地区的大片沃土,被

称为“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下层平民深受债务奴役之苦,他们大都住在山区,

被称为“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统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工商业者一般住在沿海

地区,被称为“海岸派”。“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的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

(3)梭伦改革[选修1]梭伦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因家道衰落,外出经商谋生,考

察了各种社会制度,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公元前594年,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内战一触即发。在这危机关头,梭伦

当选为首席执政官,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利。

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改革措施如下:

第一、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

高,权利越大。

【选修1】根据梭伦改革的立法,年收入500麦斗以上为第一等级,年收入达到300麦斗

为第二等级,年收入达到200麦斗为第三等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为第四等级。

等级高的公民享受的权利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财产等级制度的改革虽然没有带来真

正的平等,但它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第二,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选修1]为了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梭伦推行了国家权利机构改革。恢复公民大会作

为最高权利机关。

第三,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选修1]梭伦还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一个“四百人会议"四

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足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

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第四,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选修1】在司法制度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贵族对司法审利权的

长期垄断被打破。

第五,废除债务奴隶制。

[选修1]梭伦上台后推行的第一个重大改革,就是颁布著名的“解负令二法令规定:

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货以人身作抵押;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

第六,鼓励发展工商业。

【选修1】梭伦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

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

在农业方面: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的出口;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

生活的稳定。

在手工业方面:大力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于学会一门手艺。吸引

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对携带家属移民雅典的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

在商业方面: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推动雅典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4)梭伦改革的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

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选修1】“解负令”巩固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对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

治权利,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梭伦改革实行后,贵族和平民都有许多不满。“平原派”企图恢复旧秩序;“山地派”不

满足梭伦的改革措施,要求进一步推行改革;“海岸派”继续拥护梭伦的新政策,但希望建立

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消除纷争。梭伦被迫出走,雅典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5)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改革基本铲除了

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选修1]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沿着梭伦开辟的道路进行的政治改革,进一步

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克里斯提尼把雅典划分为10个地城部落,取代过去的4个氏族部落。在每个部落中选

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克里斯提尼推行“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如果认为某人危害城邦利益,就把它的名字写

在陶片上,当写有某人名字的陶片达到一定的数量,他就要被放逐国外。这些措施进一步打

击了贵族势力,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

3.雅典民主制的黄金时代

(1)伯利克里时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

时代二

【选修1】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推行改革,促进了推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2)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是,雅

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六、宗教改革

(1)中世纪教会的强大势力【选修1111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

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的东部和西部地

区。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

欧的神权统治。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在政

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就是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

一个典型例证。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

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胃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

罪过二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室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在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也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

又是教会的子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当时,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利的挑战。教会对“异端”严

厉镇压.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

(2)马丁璐德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

还通过征收什一税、出售赎罪券及教会职务等方式,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

被称为“教皇的奶牛二

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这种

编人的谎言激起了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的极大反感,他在当地教堂门口贴

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选修1】马丁•路德认为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因为教会无权赦免,只有上帝才有赦免权。

人们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才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

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教会开除他的教籍,宣布他的学说为“异端”,要他在60天内承认错

误。路德坚持斗争,将教会训令当众焚毁,表示与教立的决裂。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

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选修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因信称义”。只有内心信仰虔诚,

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

的。因此,他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他还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马丁•路德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抑的神圣权威。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人们

与上帝沟通的中介。为了方便德意志人阅读《圣经》,他将其译成德文,既有利于宗教改革,

也推动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3)加尔文宗教改革[选修1]加尔文(1509——1564)出生于法国,因宣传马丁・路

德的主张,遭法国天主教会指控为异端,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他发表了《基督教原理》

等论著。1536年、他来到瑞士的日内瓦,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日内瓦政权,

邀请加尔文主持宗教改革。

加尔文和路德一样,坚持《圣经》最高权威,反对盲从天主教会,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信仰得救。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核心是所谓的“先定论”。主张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

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

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必定贫穷苦难。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人的祈祷

没有意义。

加尔文还在日内瓦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废除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

规定市议会负责世俗事务,教会负责宗教信仰和道德生活,但实际上两者已结为一体。加尔

文成为这一政教合一政权的最高领袖。

在加尔文的统治下,讲道和阅读《圣经》成为日内瓦人的日常宗教活动,赌博、歌舞、

酗酒、卖淫与奇装异服等都遭到取缔。同时,加尔文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著名的西

班牙人文主义科学家塞尔维特就因为不同意加尔文的观点被处以火刑。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

(4)亨利八世宗教改革【选修1】16世纪初,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英国社会各阶

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教会的情绪不断高派,英王亨利八世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

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之妻凯瑟琳是西班牙公主,没有生儿子,亨利八世决定离婚再娶。按照当时教

会规定,这事要经罗马教皇批准,才算合法。教会拒不批准亨利八世离婚、再娶,双方矛盾

激化。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

教会事务;该法案还宣布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后来,亨利八世又下令封闭

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贵重物品及其他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进一步打击

了教会势力。

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称为英国国教。英国国教会是英国民族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

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5)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选修1]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波及原来天主教统治下欧洲

广大地区。尽管这些改革的动机、方式与目的不尽一致,但都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

的影响,推动了社会交革和历史进步。

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奠定

了基础。

通过宗教改革,出现了许多断的教派,统称为新教。

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1861年改革前的俄国经济和社会

(1)农奴制及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选修1】18世纪以后,俄国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

化农奴制。彼得一世甚至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

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奴。农奴每周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

四天。然后才能利用其他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

据统计,1860年,俄国的蒸汽动力不到英国的十二分之一,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八分之

一,铁路长度仅是英国的十分之一强。

(2)新思潮的涌动[选修1]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

发展的重要障碍。

19世纪初,俄国参加了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一些青年军官到了西欧国家,感受了西欧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还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1825年,他们发动了武

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但遭到了残酷镇压。这次起义发生在俄历

十二月,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其主要代表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3)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选修1】1853年,俄国派军队侵入奥斯曼帝国。俄国的军事行

动侵犯了英国和法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不久,英、法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派

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参战。因此这场战争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英、法联军很快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在经过近一年的围困后,塞瓦

斯托波尔要塞沦陷,俄军战败。第二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在黑

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1855年,俄军败局已定,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身亡。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面对内忧外

患的局势,不得不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酝酿【选修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

亚历山大二世吸取了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

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随着

社会舆论对农奴制批评的增加,一些封建地主看到农奴制的废除已经是大势所趋,表示愿意

有条件地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见条件成熟,立即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

(2)改革的措施和局限性[选修1]J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

的法令和宣言。因为这一天是俄历二月十九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统称为“二一九法

令”,又称解放法令。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法令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

通常低于农民在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地主在割让土地时,将肥沃的好地留给了自己,

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

实际价格二三倍,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只有

当还清本息后,农民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同时还规定,每个男劳动力前两年每年必须服

40天的劳役,之后将转化为代役租并一直持续到他付清赎金为止。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农民虽然不再受

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大规模掠夺。因此,改革后不久,广大农民就发觉自

己上当受骗,纷纷举行暴动。

3.改革的影响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选修1]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

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农奴制改革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

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但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政治的缓慢变革【选修1]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

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

用,但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在司法制度方面,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

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是,在广

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不公正待遇。

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

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3)1905年革命【选修1】1905年底,莫斯科十多万工人罢工,不久演变成武装起义,全

国其他很多地方工人纷份罢工以示声援。1905年革命遭封沙皇的镇压,数万起义者被捕入狱。

这次革命严重动摇了沙皇专制统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

八、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

(1)幕府统治下的政治结构【选修1】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德川家族对日

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现的,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全国某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

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他必须听命于将军。京都,是日本的首

都,但幕府驻地却在江户。将军和大名都养有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

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他们构成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2)幕府统治下的社会和经济状况【选修1]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

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只允许同中国、朝

鲜和荷兰等国通商。闭关锁国时期的日本,经济在缓慢发展。

(3)西方列强的侵略[选修1]19世纪中期,亚洲许多国家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日本也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目标,俄国、英国等国都曾试图打开日本的国门。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

易,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故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二

1854年.佩里再次率舰队来到日本,同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西方

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条约的内容包括: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不久,英

国等国也迫使日本签定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日本被迫承认西方列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

甚至连关税也要接受所谓的议定关税制度,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2.推翻幕府统治的斗争

(1)“尊王攘夷”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