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1439-2017备案号: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intelligentsystem
of
building2017-06-29
发布 2018-01-01实施 Code
for
intelligent
design
DB11/T
1439-2017主编单位: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日期:2018-01-0前言《关于印发
号)的要求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原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BJ01-615-2003
进行全面修订的基础上而成。本规范在过程中,组遵循国家规和技术标准的调查,认真总结了我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取了先进的科研求了设计、、施工制检验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
20
章和
3
个附录。术语、符号、系统架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会议系统、扩声系统导引布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系统机房路敷设、供雷、接压防护等。本次规范修订是一次全面修订原规程基本框架、保留合理内容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改,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一章,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架构和配置做总体。2. 将信息网络系统从原规程的通信网络系统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写一章,系统设计设备和传输介质设计、操作系统软件与服务器选择、网络应用规划、无线局域网等内容,使全面,更加符合实际需要。3. 取消原规程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将相关内容纳入信息网络章节。4. 取消原规程住宅小区智能化一将相关内容分散到其他章节编写。使规范整体是按照类型来,不专门针对的建筑类型来编制。5. 增加扩声一章,分别对室内扩声和室外作出详细规6. 增加一章,提出能源管理的相关要求。本规范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管理,由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体技术内容的本规范执行过,各工程实践认真总注意资料,随时将有关议反馈给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
12
号,邮政编码:10012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起草人和主要人:主编单位: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究所中国中元国际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北京邮电北京奥特维科技有限公司天富通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技主要起草人:高青峰 张路明 顾克明 崔广中 王
健 刘 静 王洪波 吴晓海徐
华田思雨赵 芃 刘 芳(大)李 楠刘 芳(小)李媛敏郭红艳 郑红梅祁 元吕 花 陈 丹 沈
蓉 杨旭东主要审查人:孙成群 陈 琪 钟景华 朱 侯士彦 陈建华 黄小兵目次 总则 术语、符号 系统架构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广播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系统小区访客控室
通信网络系统
入网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系统
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
频道
10 公共广播系统
11会议系统
系统系统
系统系统系统
12扩声系统
选择选择理设
13 信息显示和发布系统
路敷1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5能源管理系统
16智能化集成系统
17智能化系统机房
18线路敷设
路敷
路敷
19 系统供电
20防雷、接地及过电压防护
骚扰附录
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指标附录
公共广播系统架构
附录
厅堂、体育建筑扩声系统电声性能指标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Contents
and
Engineer
alarm
Fire
alarmSecurity
alarm
Videosurveillance
and
Visitor
Security
network
Wirelessnetwork
medium
Choice
WirelessGeneric
Backbone
EquipmentMCampusDCable
ervice
Networkand错误!未定义书签。Bandand
division错误!未定义书签。 Cableend
supply Ppeline
andsecurity10Public selectionand
publicand11
Sound
Speech
andand
publishing
in
hall
halL
12SoundThe
indoor
sound
and
andand
equipment Sound
and
house
(FOH)
supply13
selection,
and
and14Building
15
16
17and
18Line
Indoor
line
U
line
19
supply20and
Elcment
earthing
Appendix
public
Appendix
public
Appendix
hall
and
this
1总则1.0.1为了加强对北京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管理,保障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1.0.3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统一规划、节约、保护的设计原则,保证系统的性、可靠性、开放性、高效性、实用性、先进性。1.0.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术语2.1.1 无线接入网 wireless
固定用户全部或部分以无线的方式接入到通信交换机。2.1.2 核心层
layer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高速骨干部分,为优数据功能。2.1.3 接入层 access
layer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接或访问分。2.1.4 层
layer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位于接入层和核也称作汇聚层。提供基一的互联性义网络边界。2.1.5 紧急
公共广播为应对突共事件而向发布的号、指导公众疏散的信息和有关部门现挥的2.1.6 业务
announcement公共广播向其服务区播送的、需要被全部或部分听众收听的日常发布通知、新闻、信息、语声文件、时等。2.1.7 背景
公共广播向其服务区播送渲染环境气氛的背景音乐和各种场合的背景音响(声)2.1.8 广播优先级
airingpriority广播信号源播出的优先等级。2.1.9 强插
强行用某些广播内容覆盖正在广播的其它信号;或强行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广播系统,发布紧急广播。2.1.10 分区强插
有选择地向某个或多个广播分区进行强插而不影响其它广播分区的运行状态。2.1.11 应备声压级
sound
公共广播在广播服务区内,应能达到的有效值广播声压级的平均值。2.1.12 最大级
ma
sound
pressure
扩声完成调试区各测量点产生的稳态最大级的平均值大声压级可以用规定峰值因数信号的有效值声压级、峰值声压级或准峰值声压级表示。2.1.13 传输频率特性
frequency
response扩声在稳定工作状态下,听众区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的平均值相对于设入端的电平的幅频响应。2.1.14 传声增益
gain扩声高可益状态时,听众区测量点稳态与扩声系统器处级的,单位:dB。2.1.15 声场不均匀度
听众区内各测量点的稳态声压级的最大,单位:dB。2.1.16 系统总噪声级
noise
扩声达最高可益,听众区各测量点由扩声系统所产生的各频带的噪声声压级(扣除环境背景噪声影响)平均值,以
NR-曲线。2.1.17 总噪声级
noise
扩声达最高可益,无有信号输入时,听众区各测量声声压级的平均值,以
NR-曲线。2.1.18 早后期声能比
sound
energy
扬声器系统发出猝发声过,测量点在规定时间以内声能与规定时间以后的声能之比。单位:dB。2.1.19 语言
speech
index(STI)它是一个物理量,示与可有关的语言传输质量。
是由调制转移函数()的评价语的客观参量。从
到
的最主要是,将调制指数的作信噪比来,采用加权平均求出平均表观信,经归一化后导出语言传输指数。2.1.20 扩声语言
speech
index
for
public
address
(STIPA)它是语言法(
法)在某些条的一化形式,适用于扩声系统的房间声学的语言传输质量。它受包括扩声系统的房间声学失真的。2.2 符号A-TDMA——高级时分多址
advanced
division
multiple
AC——无线控制器
access
point
AP——无线接入点
pointAVS音视频编码标准
audio
video
coding
BER——误码率
bit
error
rateBGP网关协议
C/CSO——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
second
order
C/CTB——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
triple
beat
ratioC/N——载噪比
carrier
noise
ratioCAPWAP——无线接入点的控制和配置协议
control
and
access
points
protocol
specificationCIF——常用视频标准化格式
DDC直接数字控制
DVB数字视频
video
DVI数字视频接口
interfaceFTTD光纤到桌面
to
FTTH光纤到户
fiber
to
the
HDMI晰度多媒口
definition
interface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
hybrid
fiber-coaxial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nstitute
engineersIETF网工程任务组
the
forceMAC介质控制
access
controlMCU控制单元
control
MER调整误差比
modulation
error
ratioMSTP——多业台
multi-service
transter
platformOSI
system
OSPF最短路径优先
firstQAM——正交振幅调制
amplitude
modulationQPSK——正交移相键控
phase
shift
RIP路由信息协议
RTCP
控制协议
control
protocolRTP协议
real-time
transport
RTSP流传输协议
real
streaming
S-CDMA——同步码分多址
synchronized
SDH同步数字系列
SIP会话协议
SVAC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编解码技术标准
surveillance
video
and
audiocodingUPS不间断电源,
Power
System/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VLAN虚拟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VoIP网络电话
voice
over
protocolVPN虚拟
——甚小天线地球站
very
small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
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infrastructureWDM波分复用
3系统架构3.0.1 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物的化应用需求;2
应支持各智能化系统的信息关联和功能汇聚;3
应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4
应适应智能化系统综合技术功能的不断完善。3.0.2 搭建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化应用的基础设施层;2
应建立具有运营和管理等综合支撑功集成管理平台层;3
应形成展现和协同效应的信息化层。3.0.3 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层对应的智能化系统宜包括信网络系统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会议、系统导引及发布系统,建筑设备监控、建筑能效管理系统系统技术防范系统、智能化系统工程;2
与集成层相对应的信息设施智能化系统宜包括:智能化信息集成系统;3
与化应用设施层应宜包括公共、智能卡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3.0.4 应预留与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接入接口。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1 一般规定4.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除应本规范规定外,尚应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城镇设计规范》、《城镇燃气报警控制系统技术规程》CJJ/T146、
房设计规范》GB50041
及其它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4.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必须国家法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应CCCF
认证。4.2 火灾自动报警及应急广播系统的设置4.2.1 高层公共,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除游泳池等个别性小的部位外,应在该建筑内各个房间、等处全部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4.2.2 二类高层公共,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有火灾危险的房间和走廊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4.2.3高度
及以上或
35
层及以上的建筑应设,其公共部位和套内除卫生间之外的房间,均应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4.2.4 高度大于
但不大于
的高层住宅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公共部位应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住宅套内宜设火灾探测器。4.2.5 高度大于
但不大于
类高层住宅,其公共宜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2.6
当二类高层或多层建筑公共未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套内设置了家用火灾探测器和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时,可将住宅套内的探测器和可燃气体探测器的报警输出信号接入访客对讲与家用火灾报警合用的控制器中,通过联路传输到物业管理中心。4.2.7 任一层建筑面于
㎡或总建筑面于
㎡的丙类厂房,应设火灾自动报警。4.2.8 每座占地面积大于
㎡或总建筑面于
㎡的丙类物品仓库、存储型物流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2.9 在变配电室、配电小间、弱电间等场所,应设感烟探测器。在电缆夹层顶部宜设感烟探测器主干供电梯架、和槽盒处宜设感温探测器。4.2.10 表间、燃气锅炉房、燃油锅炉房、机房等可能散发可燃气体和蒸汽的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并应设置火灾探测器。4.2.11 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射器与接收器应避免梁、吊车等固定和活动物体遮挡。发射器与接收设置在固定的墙或构件应构件振号传递的。4.2.12
高度超过
的丙类物品立体仓库内,应工艺情况分层设置火灾探测器,宜采用点型感烟探测器层布置,每间隔
4m~6m
布置一层,屋顶应设置点型感烟探测器或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采用高灵敏度吸感烟探测器货架内部的垂直方向每隔
12m
应设一层采样管网。4.2.13 各种点型探测器置数量,应同时满足面积和保护半径的要求,并应均匀设置。4.2.14 、感温复合型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感烟、感温两种探测器分别相“与”的信号去启动气体灭雨淋灭火等。4.2.15 声光均匀设置,级应高于背景噪声
,应设置在每个楼层的楼梯口等处,可与手动报警按钮成对配套设置。4.2.16 客房应设应急广播扬,公共建筑内进深大于
10m
的房间,应设应急广播扬,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
。4.2.17
消防应急和普通广播系统宜合用。用于应急的扬声器应采用阻燃材料或带阻燃后罩。4.2.18
控制器电源应有明显的性标志,并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使用电源插头连接。4.3 消防联动控制4.3.1 对空通风风管中防火阀控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一报警内两个感烟探测器或任意两个报警装置报警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联锁关闭有关风管上的带电控装置的阀、接收其信号,并联锁关闭有关空调机、通风机。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接收各防火阀受温度控制而动作的反馈信号,作为联动触发信号,联锁关闭有关空调机、通风机,并联动控制其他消防。4.3.2 民用建筑和厂房、仓库内的门应由所在防火分区内任意两个感烟探测器或任意两个报警装置的报警信号,作为门下降的联动触发信号,控制卷帘门一步归底。卷帘门应配声光装置,下降时报警。4.3.3 着火时,火灾自动报警制所有电梯归首转换层,应由电梯到位信号控制切断非消防电梯的电源,不应在电梯归首转换层之前切断电梯电源。4.3.4视频监控系统的机及其控制、显示设备,火灾时应作为确认火灾用,其电源不应随其它非消源被切断。4.3.5 对于雨淋灭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必须联动控制雨淋阀的开启;对于预作用灭火系统必须联动控制预作用阀的开启。湿式、灭火系统的压力开关报警信号应直接启动喷淋泵。4.3.6 消火栓系统除消火栓按钮编程启泵、消防控制室直接还应由消防出水干管低压压力开关、高位消防出水管上设置的流量开关或阀压力开关等信号直接启动消火栓泵。4.3.7 动控制打开该防烟分区内的自动排烟窗排烟,控制电动下降。4.3.8 确认火灾后,火灾自动报警动控制打开疏散通道上平时由出入口控制系统控制的疏散门和紧急逃散门。4.3.9 消防应急和普通广播系统合用时,应具有强制切入应急广播的功能。对于扩声、会议扩声系统译系统应设控制接口,应能急广播信号接入其中放应急广播信息。4.3.10
消防控制设接的外线电话,并应设数据,火灾报警应能实时向北京城市消防远控或上级消防主管部门传送火灾报警、故障、运营号。4.4 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的设置4.4.1
建筑内可能散发可燃气体、蒸气的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4.4.2
在下列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1
物内的封闭式燃气调压间、间;2
地下室、半地上封闭的的房间;3
管道;4
地下室、半地引入管穿墙处;5
有燃气管道的管道层。4.4.3
可燃气体探测器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设置于燃气表、阀门等可能泄漏点的附近装高度应根据所测燃气的密度确2
当检空气轻的时,可燃气体探测燃具或阀门的水平距得大于
,安装高度应距顶棚
以内,且不得设在燃具上方。3
当检空气重的时,可燃气体探测燃具或阀门的水平距得大于
,安装高度应距地面
以内。4
可燃气体探测器应与排风扇等排气设锁。4.4.4 民用业建筑中的燃气表间等甲、乙类爆炸危险区域,应设防爆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关闭切断阀的控制模块应防爆接线盒4.4.5
燃气锅炉房、直燃机房、公共厨作间等使用的房间,应设可燃气体探测器。4.4.6
可燃气体浓到爆炸下
20%时,可燃气体应报警并联锁启动通风;可燃气体浓到爆炸下
50%时,应联锁关闭紧急切断阀。4.4.7 可燃气体探测立布线,不应直入火灾报警总线,电缆截面应按电压降等要求计算。可燃气体报警信号可通过可燃气体报警点纳入火灾报警,并联锁启通风、关阀等措施。4.4.8 高层厨设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二类高层建筑的厨房宜设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可燃气体报警后宜控风和关闭本户的阀,或采用自闭阀等安全措施。4.4.9老年人建筑中每户的厨房,应设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并风和关闭本户的燃气阀,或采用燃气自等安全措施。5 安全5.1 一般规定5.1.1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需置,并综合运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手段可靠、经济、配套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5.1.2 防范系统的设计及其子系统的配置应满足先进、可靠理、适用的原则,并应现行国家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的相以家现行建设标准和规范的规定。5.1.3系统的设计应以化、模块化、规范化的方式实现,应能适应工程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的需要。5.1.4 系统的配置可用户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5.1.5 行业应依据其行业的相关标准进行设计。5.1.6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使用须国家法规和现关标准的要求,并经检验或认证合格。5.1.7 安全防应下列:1
系统的防护等级与被对象的风险等级相适应;2 技物防、人防相结合,探测、延迟、反应相协调;3
防护的纵深性均衡性抗易损性要求;4
系统的安全性磁兼容性;5
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与维护保障性要求;6
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展性要求;7 满足系统的经济性、实用性。5.2 系统设计5.2.1 设计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确应的防范级别,满足纵深防护和局部纵深防护的设计要求,以达到所要求的安全防范水平。5.2.2 防范系统宜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1
入侵2
视频监控3
出入口控制系统4 电子巡查管理系统5
汽车库(场)6 住宅()访客对讲系统5.2.3 防集成应下列规定:1
应通过统一的通信平台和管理软件将安防监控室的设备与安全防范子系统设备联网,实现由安防监对安全防范系统集成的化管理;2
系统集成管理时,应能对各安全防范子系统的运行状态监测和控制,应能对系统运行状况和数据等进行记录和显示;3
系统的应用软件应是成熟可靠的;4
应具有可扩展性,宜采用总线型、星型或两者相结合的拓扑结构;5
应设数据库,数据库应的;6
应采户登录操,实行分级的操作权限;7
重要防护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服务器及网络核心交换设备宜采用双机热切换互为备用的方式;8
系统应提供离线分析用的报表功能,包括报警记录、事件记录和人员档案,操作人员可和过滤报表数据;9
可提供动态报表书写器模块,允许用户创建自定义报10
重要部门应建立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为辅的监控室应能对信息传输系统进行检测,并能与所有重要部位专用通信联络;11
应预留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计算机;12
有向外部公安报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13
接上算机,以实大规模的智能化系统集成。5.3 入侵报警系统5.3.1 根据各类安全防范部位的具体要求和条件,应分别或设置周界防护、建筑物内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目标防护系统。5.3.2 入侵应下列要求:1
无漏报警,少误报警;2
采用纵深防护;3
具有防拆及防功能;4
可以;5
探测无盲区;6
具有模式鉴别功能;7
与实体防护系统有机;8
适应当地的物理与条件。5.3.3 入侵报警应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和控制显示、处理、记录设备。前端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探测器,当采用多个探测器探测同一区域时,探测器应具有不同的探测原理;传输设备包括电缆或数据采集和处理器(或地址编器/发射接收装置);控制设备包括控制器或中央控制台,控制器/中央控制台应包含控制主板源、声光指示、编程、记录装置以及信信接口等。5.3.4 入侵应对下列可能的入侵行为进行准确、实时的探测并产生报警:1
打开门、窗、空调窗等;2
用暴力通过门、窗、板、墙及其它建筑结构;3
;4
在建筑物内部移动;5
接触或接近保险柜或重要物品;6
紧急装置的触发。5.3.5 入侵探测器的设远离探测器工作的电磁辐射、声能、射、光辐射气象条件等环境,或采护措施。5.3.6 影响室外探测器工作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与铺装地野生动物、本底噪声、天气与气候等,应点时采取措施减少其。5.3.7 室内入侵探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用于周界防护的探测器宜选用:机电探测器、红外探测器、震动探测器、电容型探测器、光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等;2
用于室内运动的探测器宜选用:微波探测器、微波—红外双测器、视频移动探测器、超声探测器、声控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等类型;3
用于接近实物目标的探测器宜:电容型探测器、压力探测器、光纤探测器等类型;4
用于出入口部位的探测器宜选用:微波探测器、红外探测器、复合探测器、磁开关探测器等。5.3.8 室外入侵探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用下埋设的探测器宜选用:压力探测器、震动探测器、磁场探测器、泄漏电缆探测器、光纤探测器等;2
用于与屏障有关的探测器宜:扰动探测器、机械压力探测器、张力探测器、电场探测器等;3
独立设置的探测器宜:主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微波探测器、复合探测器、视频移动探测器等类型。5.3.9 探测器的设置应下列规定:1
每个/对探测器应设为一个独立防区;2
周界的每个独立防区长度不应大于
200m;3
防护对象应在入侵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范围探测器覆盖范围边缘与防护对象间的距离宜大于
5m;4
当多个探测器的探测范围交叉覆盖时,应相互干扰。5.3.10 控制器除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条件》
有关规定外,尚应具有如下功能:1
应能按时间、、任意编程撤;2
应能对设备运行状态和信号线路进行检测,及时发出故障报警并故障位置;3
应具有防功能,测器被拆或线路被切断时,应发出报警;4
应能显示和记录报警部位和有关警情数据,并提供与其它子联动的控制接口信号;5
在重要区域和部位发出报警时,应能对报警现场的情况进行复核;6
应自成网络,可独立运行,有输出接口,可用手动、自动方式向外报警;7
需要,系统除应具有本地报警功能外,还宜具有异地功能。5.3.11 入侵安全技术防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联5.3.12 入侵安全技术防监控室联监控室对该进行集中管理制的有关要求。5.3.13 入侵除定外,尚应现行国家入侵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及其它现行国家5.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5.4.1 根据各类物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对现场情况有效的监视和记并可对各类报臀信号及时、迅速和可靠的复核手段。5.4.2 视频监控可由下列部分组成:1
机及镜头;2
照明;3
信号;4
同步;5
画面处理系统:覆盖范围宾馆办公楼商住楼公寓别墅活动中心出入口√√√√√√主要通道√√√√√√大堂√√√√-√总服务台√√√√-√电梯√√√√-√电梯厅√√√√-√室外广场√√√√√√车库出入口及转弯处√√√√√√自动扶梯口√√√--√避难层√√√√-√停机坪√√√---收银处√√---√贵重物品存放处√----√指标项目指标值模拟复合视频信号1V±黑白机水平清晰度≥
线彩色机水平清晰度330
线回放图像中心水平清晰度≥
线灰度≥8
级模拟机信≥45dB数字视频信号单路画面像素数量≥数字视频信号单路基本帧率≥25fps系统峰值信噪比(PSNR)≥32dB数字音视频记录失步≤图像等级图像损伤主观评价5不察觉损伤或干扰4可察觉损伤或干扰,但并不令人3有较明显损伤或干扰,令人感到2损伤或干扰较,令人相当讨厌1损伤或干扰极,不能观看
6
视频切换控制系统;7
视频监视器;8
视频记录。5.4.3
视频监控应符合下列要求:1
机在照度下,指标应符合表
5.4.3-1
要求。
2
机在正常条,视
2
机在正常条,视频监控图像不应低于表5.4.3-2中4级的要求,
3
在建立彩色电视系统时,应照度和光源色温要求,确保彩色重现。5.4.4
3
在建立彩色电视系统时,应照度和光源色温要求,确保彩色重现。环境照度摄像机的最低照度(F/1.4)黑白彩色11lx~30lx≤0.1lx≤30lx~50lxllx~≥50lx≤覆盖范围宾馆办公楼商住楼公寓别墅活动中心餐厅、洒吧、咖啡茶座√√√√-√多功能厅√√√√-√商场√√√√-√休息大厅√√√√-√财务室√√√√-√卸货处√√√--√
注:√此表为一般安装摄像机的部位,设计中可根据具体工程需要选5.4.5
注:√此表为一般安装摄像机的部位,设计中可根据具体工程需要选1
摄像机宜优先选用定焦镜头。镜头焦距的可根据视场大小和镜被摄目标的距离而定。镜头的焦距可按公式(5.4.5算:f= (5.4.5)式中: f——焦距A——像场高或宽L——镜头至被摄目标的距离H——视场高或宽(L、H
应采用相同度)2
对景深大角范围广的区域,宜采用带云台的摄像机,
6
倍以上的遥控变焦镜头。当采用定焦镜头的机时应采区机;3
摄像机应选用自动光圈镜头,在电梯轿厢等照度恒定或变化较小的场所可选用手动光圈镜头。4
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镜头,应根据轿厢体积的大小选用水平视场角等于或大于
度的广角镜头。5.4.6 照度的关系应下列规定:1
照度应表
5.4.6
的要求。
2
机时,其最低照度不应小于
2
机时,其最低照度不应小于
3Lx(F1.4)。用于室外安装的彩色摄像机,3
然光不足的场所和夜间,应为电视监控系统和警卫人员提供必照明;4
视频监控区域照明的明暗比宜为
4大不超过
6;5
在环境照明不能满足要求时,宜自带光源的摄像机,或外。5.4.7 机安装应下列规定:1
室外带有防护罩,并应安装在被保护区的内侧;2
在重要场所使用多台机时,应使一个机在另一个机的视野内;3
摄像机镜头应顺光源方向对准被摄,当只能逆光安装时,应选用具有逆光补偿的摄像机;4
电梯内的机宜安装梯轿厢门的左或右侧上角;5
车库区域的机宜所充电桩位;6
机的安装高度,室内应距地面
2.5m~5m,室外应距地面
3.5m~10m。5.4.8 信号传输应符合下列规定:1
信号系统的频带宽度应与摄像机视器分辨力相匹配;2
电视基带信号在
5MHz
点的不平坦度、彩色电视基带信号在
5.5MHz
点的不平坦度大于
时,宜加电缆均衡器;大于
6dB
时,电缆均衡放大器;3
长距离传输线路为电磁,宜采用方式;4
视频信号采用同轴电缆时,应选用衰减小、屏蔽、弯曲性能好、且具有
6MHz点测试参数符合标准的
——5
型的同轴电缆;5
数字视频信号宜采用综合布线对绞电缆或光缆,并应《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的相定。设备与监控中心控制设备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大于
2s,与客户端的时间不应大于
4s。5.4.9 图像显示与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监视图像和声音应具有原始完整性;2
宜采用同步信号分配,向系统内的每频设备提供同样的同步信号;3
视频切换可手动或自动,并应具有任意编程功能;4
对出入口、大堂总服务台、收银处及电梯等重点部位,应配置双工多画面视频处理器;5
监视器之间可按下列比例配置:部分摄像机配置双工多画面视频处理器时,不应大于
4:1;50%以上的摄像机选用双工多画频处理器时,不应大于
9:1;全部摄像机配置双工多画理器时,不应大于
:1;6
采台监视器排序显示多个机的图像时,应使每幅图像显示时间应不少于
2s;7
采用多台监视器时,应按照不同图像的重度分级管理,重要程度一致的监视器的图像应以相同的速度切换;8
监视器的画面应有摄像机的编号、部位、时间、等;9
监视器的水平清晰度不应低于
线,彩色监视器的水平清晰度不应低于
线;10
监视器的屏幕尺寸不应小于
″,序图像记录用监视器的屏幕尺寸不应小于19″,双工多画频处理器用监视器的屏幕尺寸不应小于
″。设在监视器机架或屏组合使用时,宜
20″及以上规格视器画面分割或单独使用时,宜选用
″及以上的监视器;11
监控入侵报警系统应联动,当发生时,应自动对报警现场的图像和声音进行复核,并自动切换到指定的监视器上和录像频切换应具有处理多重事件的不同时间和不同优级的图像的和记录控制功能;12
对重要部门和设施的特殊,应能进行长时间录像并应设置视频报警系统;13
电梯内摄像机的视频信号宜与电梯运行楼层信号叠加,并在监视器的图像画面上;14
记录的图像信息应包像编号/地址、记录时的时间和日期;15
应具有系统信息存储功能供电中断或关机所有编程信息和时间信息均应保持;16 每路的图像分辨率宜与前端摄像机分辨率相匹配,且不应低于
D1,每路时间少于
7×24h,存储时可结合视频移动侦测等技术做帧率调整。对于重要场所,图像记录速度不宜小于
25fps,对于场所,记录速度不宜小于
6fps。5.4.10 机数量在
点(含)的视频安防监控可采用数字硬盘录像机作为主机;机数量在
点以上的视频监控宜采用数字,并相应的管理及存储系统。5.4.11
当视频安防监控采用字系统时,其数据传输应配置数据结构独立的专用网络、或采用
VLAN
的独立网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系统应满足图像的原始完整性和实时性的要求;2传输的图像质量不宜低于
D1
,单路图像占用
IP
带宽不宜低于
2M;3 视频编码设备应采用
、,,
或
编码标准频图像分辨率应支持
CIF
x288)
以上并可调,宜支持
音频编标准;4 视频设备持各种视频编码格式,并具有以太网接口,支持
协议,宜扩持
SIP,、,
等网络协议;5视频设备应只有报警联动功能。当收到报瞥联动信息时,应能向动切换到对应的视频通道上;6 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带宽设计应能满足前端设备接入监控中心、用户终端接入监控中心的带宽并留有余量;7 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能对系统中所有接入设备的。重要场所或时,应有保证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能,还应使用墙、漏洞扫描工具侵检测系统等证通信的安全性;8 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并预留与有关部门联网的合
GB/T28181
标准的上联端口。5.4.12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除定外,尚应现行国家视频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DB11/T
等其它国家现行规范的规5.5 出入口5.5.1 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通道、财务室、金库、重要办公室等处宜设入口控制装置。5.5.2 出入口控制系统宜由出入口对象识别装置,出入口处理、控制、通信装置和出入口控制执行机构等三部分组成。5.5.3 出入口人员识别装置应具有核实个人识别卡号的功能。重要部门和设施的特殊部位还应具备人员身份识别功能。5.5.4 根据特殊需要,可在出入口设置设置金属探测器、X
射线包裹检查仪、爆炸物探测器等装置。5.5.5 出入口识别装执行机构联锁。控制主机应监视执行机构的状态(开启、关闭、闭锁、解锁)。执行机构控制应紧急撤离功能要求。5.5.6 应对被设防的位置、通象和通过时间等进行记录。5.5.7 系统的信息处理装置应能对系统中的有关信息自动记录、打印、贮存,并应有防篡改和防销毁等措施。5.5.8 应具有下列功1
路径;2
人员管理;3
时间;4
权限管理;5
执行机构模式;0.50mm
。6
0.50mm
。7
所有操作的记录和;8
;9
自诊断功能。5.5.9 应具有防反传和防重入的功能。5.5.10 软件应界面友好,操便,易于扩展。5.5.11 出入口控制系统应与监控侵报警联动;当与火灾自动报警联动时有火警时应能打开公共通道上的安全门。5.5.12 当供电不正常、断电时,系统地密匙()及各记录信息不得丢失。5.5.13 设备与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用信号线宜采用多芯屏蔽双绞5.5.14门磁开关及出门按钮与控制其之间的通信用信号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宜小于5.5.15 控制执行机构之间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宜小于
。5.5.16 控制管理主机之间的通信用信号线宜采用双绞铜芯绝缘导其线径距离芯最小截面积不宜小于
0.50mm。5.5.17 执行部分的输缆应在该出口的对应受控区、同级别受或高级别受外的部分,应,其保护结构的抗拉伸、抗弯折强度低于镀锌钢管。5.5.18 出入口控制系统设计除按照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出入口控统工程设计规范》
及其它现行国家定。5.6 电子巡查管理系统5.6.1巡查点应设置在巡更路线上,宜设在出入口、主要通道、紧急出入口和各主要部门。5.6.2 保安人员的巡查报告方式可以采用在线或离线方式性高的项目宜采用在线方式。5.6.3 巡查软件应在预先设定的巡查图中,对保安人员的巡查活动状态进行监督和记录,并应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报警。5.6.4 巡查记录应包括、时间、巡查编号、巡查人员档案等。5.6.5 巡查软件应根据巡查计划的修改。5.6.6 巡查系统宜独立设置,也可以与出入口控制系统、入侵系统或无线通信联合设置。5.6.7 独立设置的保安人员巡查安防监控室联网,满足安防监控室对该系统进行集中管理。5.7 汽车库(场)5.7.1 宜具有下列功能:1
入口处车位显示(适用于公共停);2
出入口及场内通道的行车指示;3
控制出入门;4
计费与收费金额的显示,并可语音提示,票据打印;5
多个出入口组的联网与监控;6
整个停车场收费的统计与管理;7
分层车辆与车显示;8
车辆号牌拍照识别;9
意外发生时应有功能。5.7.2
出、验票机或读卡器配置的选择应视汽车库(场)的性质确定。短期或临时用户可采用出票机或智能车别式。长期定用户宜采用读卡器或智能车牌识别的管理办式。5.7.3 在汽车库(场)的入口区应设票机、读卡器或智能车别设备;并应在汽车库(场)的出口区设置验票机、读卡器或智能车别设备。5.7.4 车辆出入口两侧应设置地感线圈,与挡车动,并设防砸车装置以防车辆被砸损伤。5.7.5防范等级高的场所.应选用防冲撞装置(防挡车器、液障器等)。5.7.6 宜独立设置电视监控系统或报警系统,当条件不允许时可采取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联动的方式。5.7.7 应与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室联网,满足安防监对该系统进行集中管理与控。5.8 住宅(小区)5.8.1 住宅楼入单元入口应设置对置,住户应设置对讲分机,并附有紧急报警按钮。当投资允许时,宜采用可置。住户对讲分可对所对应入口位置的人员出入管控远程开门操作。5.8.2 所往楼内部的通,包括地下车库直接通向楼内的通道均应安装与楼门相同的访客对置。5.8.3 访客对讲应于小区安防监内设置管理主机,并能与所辖区域内住户对讲机进行双向通讯。5.9 安防监控室5.9.1 监控室应设置为禁区。5.9.2 监控室的门应采用防盗门,窗应采取防止入侵的物理隔挡措施。5.9.3 安防监控室的出入口应设入口控制装置,自动或由安防监内人员手动控制门的开启。5.9.4 安防监控室应能在接收报警信同时立即识别报警的部位和性质,并在屏幕上显示;打印记录及存储报警的时间、、性处置预案。5.9.5 监控室内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5.9.6 进行住宅建筑规划总图没,应以独立管理的小区、独立管理的楼群为单位设置面积于
20
㎡(含卫生间)的报警值班室(安防监),并应有保证值班人员正常工作的响应辅助设施。5.9.7 监控室宜防控制室设置在相同楼层,满足环境噪磁弱的要求,并有安全防范和消防措施;监控室可与消建筑设备监控室等合用,但操作区域应相对独立。5.9.8 安防监控室应设置直拨中心的外线电话,重要目标的安防监控室宜设置经由
2个不同路由的直拨中心的外线电话。6 通信网络系统6.1 一般规定6.1.1通信网络应适应北京市建设与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建筑或建筑群中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综合业务通信网络建设,用户对通信业务的需求,并实现共享,避免重复。6.1.2 通信网络可通信接、用户电话交换、无线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6.1.3通信网络或建筑群同步进行。6.1.4 通信网络接入公网的技术方案,应符合北京市政规划规定,并应满足用户使用需求。6.1.5
通信设备应满足通信网的进网条件及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各项通信标准的规定。6.2 通信接入网6.2.1 接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安全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便于新业务、新技术的引入,向物内用户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多种通信业务。6.2.2 接入网可分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6.2.3 有线接入网应采用光纤接入方式,其接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6,《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5139
和《宽带光纤接入工程设计规范》
相关规定。6.2.4 无线接入网宜采用宽带无线接入方式,其接入可作为有线接入方式的补充,并向用户提供宽带业务。6.2.5 有线接入网采用光纤接入方式时,应将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室外接入至光纤用户接入点设置的光纤配线设备上。6.2.6 有线接入网中光纤到建筑群和建筑物通信设施工程的设计,必须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楼内用户可对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者。6.2.7 新建住宅区和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6.3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6.3.1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可按业求分为用户电话交换机系统度交换系统、会议电话系统和呼叫中心。6.3.2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应根据使用需求,在国政机关、企业或商务办公、金融、交通、商场、宾馆、媒体、医院、学校、工业厂区关建筑或建筑群内设置。6.3.3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的通信设备应具有国家电信管理部门颁发的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6.3.4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622
的相关规定。6.3.5 用户交换机系统设备机房的选址、设计与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体宜设置在建筑物首裙楼地下一层(建筑物有地下多层时)时宜靠近线缆间、弱电间或电信间并方便各类管线进出置。2
群的宜设置在建筑群平面中心的位置。3
当物为投资方自用建筑时,机房应与自建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统筹考虑设置。4
机房按功能包括、控制室、配线室、电源室、进线室、辅助用房,以及调度系统的调度室或呼叫中心的室。5
机房内各个功能房间可独立设置或可合设源室宜独立设置。当内各个功能房间合设时,用户电话交换系统的话务员室或调度系统的调度室或呼叫中心的坐席主机室之间应设置双层隔墙。6
机房应按照各自运行管理方式、容量、设备及辅助用房规模等因素进行设计,其总面积应符合系统设备近期为主,远期扩容发展的要求。7
当系统主机设备及配套设备尚未选型时,合设时的总使用面积除辅助用房使用面积宜符合表
的规8
调度室、呼叫人员室可按每人
5
㎡配置,辅助用房可按
30
㎡~
㎡配置。9
物的间宜独立设置,使用面积应不小于
10
㎡。10
位置的选择及对和土建等专业的要求,尚应符合本规范第
17
章定。6.3.6 用户电话交换供电应下列要求:1
系统设备机房的供电电源应不低于所服务本建筑物的最高供电负荷等级,其配置及供电电源质量,还应符合本规范第
章的有关规2
当机房内系统设备需交流不间断和无瞬变供电要求时,应采用
UPS
不间断电源供电。3
系统通信设备采用直流供电系统时,应由整流配电设备和蓄电池组组成,可采用分散或集中供电方式供电。当直流供电设备安装在内时,宜采用开关型整流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4
通信设备的直流供源应采用充电方式,并以全浮充制运行。5
通信设备使用直流基础电源电压为,其电压变动范围和杂音电有关规定。6
当的交流电源不可靠或用户电话交换源有要求时,应增加蓄电池放电小时数。7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设备的蓄电池容量应为最大容
倍。8
内蓄电池池放电小时数,应按机房供源负荷等级确定。6.3.7 用户电话交换防雷与接地应符合本规范第
章的有关规定。6.3.8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的组网与中继方式、业务性能与功能、信令口、中继电路与带宽计算、编号与
IP
地址、网络管理与计费方式等尚应现行国家标准《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622
的有关规定。6.4 无线通信系统6.4.1 建筑物与群中可采用移动通信信号室内覆盖系统、数字无讲机系统、VSAT卫星通信地球站通无线系统的接入方式。6.4.2 无线通信系统的设备应具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核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和入网许。6.4.3 移动通信信号室内覆盖应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物与群移动通信信号室内覆盖系统,应满足室内移动通信用户,利用蜂窝室内分布系统实现语音及数据通信业务需求。2
室内宜在下列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公共建筑中使用:1)建筑总面积
20000
㎡及以上的公共民用;2)建筑总面积
㎡及以上的地下建筑;3)建筑高度超过
且单层建筑面积
㎡及以上共民用;4)对移动通信信号遮挡损耗较强或产生多处信号通信屏蔽盲区的场所且需要优良通信质量的公共。3
室内、合路设备、宽带信号设备和辅助等设备组成。4
室内频率范围为
800MHz~2500MHz
频段。5
室内系统的接入应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频段接入。6
移动通信信号室内系统设计尚应国家现行有关移动通信标准的规定。6.4.4 数字无线对讲机应下列规定:1
数字无线对讲机系统可采用
1
台或多台固定数字中继台及或采用多个手持台(数字手持对讲机)进行组网。2
数字无线对讲机宜采用
400MHz
专用频段或采用当地无管理部门对数字手持对讲机的规划频段。3
建筑物与群数字对讲机信号遮挡损耗较强或产处对讲机信信屏蔽盲区的场所,应采用
1
台或多台固定数字中继台及天馈无线通信组网。4
固定数字中继台及系统宜由
1
台或多台固定数字中继台信道、合路器、干线放大器、功率分、耦支器、同轴射频电缆、室内天线、数字对讲机等设备组成。5
数字中继台输出功率建筑规模际需求设计配置,其功率可采用
5W~30W,并留有一定的扩展裕量。6
数字中继台应具有
24h
连续发射力,其内部接口应能支持内置方双工器,外部接口应能支持与多种第三连。7
数字中继台应具有多信道容量道之间的频率间隔应不大于
12.5kHz;每个信道宜设置
1
个或
2
个时隙。8
数字中继台信道的工作频率应采用双频组网方式,其收发频率间隔应为
。9
收发天线宜采用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吸盘天线和泄漏电缆。当采用全向吸顶天线或吸盘天线时,其天线输出口有效最大发射功率不应大于
每载波。10
系统中室内天馈布线系统下行信号宜不低
95%。11
系统中天馈布线电缆宜采用直径不小于
英寸、50Ω
低损耗同轴射频电缆,其缆线宜采毒低烟阻燃型护套缆12
室内开阔大空间、住宅小区、学校园区和对数字对讲机信号损耗较弱的多层建筑及室外空旷场所,宜采用多个数字手持对讲机无线通13
数字手持对讲机在室内使用时,其防护等级低于
IP54;在室外使用时,其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防水防尘。14
系统的供电、防雷和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中继台设备的供电电源应不低物的最高供电负荷等级。电源宜采用
UPS
不间断电源供电方式;2)系统的防雷和接地应符合本规范第
章的有关规6.4.5 当采用
VSAT
卫星通信(小型地,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卫星通信可由通信卫星、地面中心站(主站)、终端站和系统网施组成。2
系统网络的控制、监测、卫星通信的信道分配信链路的建立应由地面枢纽中心站完3
系统建立的点对点或点对信网络于专用业务网。4
系统建立的话音网、数据网和多媒体业务网应能完音通数据传递、文件交换、图像等多媒体通信业务。5
应根据用户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大小、通信质量、响应时间等要求设计,应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并满足现有业务新增业务量的需求。6
接口应具有支持接口信协议力,并用户具体要求协议转换、操维护。7
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国家现行行业内卫星通信小型地
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相关规定。6.4.6
设在建筑物屋顶上的天线应采取防止因地震导致设备或其部件损坏后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7 信息网络系统7.1 一般规定7.1.1 应用户需求,并在用户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网络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7.1.2用户调查宜包括用户的业务性质与应用类型、用户规模及前景、环境要求、数据流量需求、可靠性、网络安全和投资7.1.3 需求分析应包括网络功能需求分析和性能需求分析,并应下列规定:1
应通过网络功能需求分析来确定网络体系结构,内容宜拓扑结构与传输介质、网络物理及虚拟边界域划设备的配置、网络互联和网接2
应通过网络性能需求分析确定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内容宜网络的传输速率和广域网接入效率设备配置和链路程度和可管理程度、网络带宽需求的计算等内容。7.1.4 网络逻辑应确定网络、网络与安全策略、操作系统、网络、广域网接口等。7.1.5 网络物理设计应包括网络体系和结构的确定、网络介选择和网络设备的配置等。7.2 网络系统设计7.2.1物或群的信息网络宜设置局域网,局域网宜采用星型;对于有高可靠性要求的系统,网络应采用容错架构组网。7.2.2 局域网宜采用以太网技术组网。7.2.3 应用需求,一个建筑物内可一个或多个局域网;多个物划分为一个局域网。7.2.4 局域网层数结构宜按需物理条件来设计;可按核、分布层和接入层三层结构设计;按核、接入层二层结构设计或按核心层一层结构设计。7.2.5 局域网的核心层应具有数据度、协议转换和设备监控等功能,并应具有为层、接入层提供优化的网络数据传输能力。7.2.6 核心层核心单元配置应按网络的规模确定。7.2.7 核心单元宜采用物备的主从后备模式组成冗余式核心,亦可采用协同工作方式高性能核心。7.2.8 核心层设计应具有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带宽及性能宜适度超前,核心层的所有设备应具分的可到达性的控制策略应在核心层设置。当采用二层时,核心层设备还应
条的相关规定;当采用一层时,核心层设备还应7.2.12~7.2.13
条的相定。7.2.9层应确定网络的边界,并提供基于同一的网络互联接口。分布层应具有上联核、下联接入层的功能。7.2.10 层应具有延展和划分功能。并应具有地址、广播域/多自传输域设置、
路由设置、介质转换和控制等功能。分布层应满足以下要求:1
层设有足够的带宽和满足实际场景需交换表项;2
层应具有三层和多层交换特性;3
层应具有灵活多样的业务能力;4
层应具有和负载均衡能力。7.2.11 层宜采用支持第三层或三层以上网络协议的连接设备。7.2.12 接入层应为网络最终途径,应具有网络带宽共享、带宽、
地址过滤、网段微分(VLAN)等功能。7.2.13 接入层设适应网络应用终揣的多样性,并应提供接高密度和支持
技术的有线网络设备或无线接入点(AP
)。接入层设备应具有较强的执行网络策略的能力,应具有可扩展性,可实现平滑升级。7.2.14 有线接入层设备之间宜采用堆叠技术相以级联相连。7.2.15 当有保密要求时,应分别设置内部局域网和外网局域部局域网和外网局域网应采用物理隔离方式域网立设置,并应采取必保密措施。7.2.16 内部局域网应仅限于内部用户;内远程用户要通过公网方式接入内网时,必须身份认证后才能访问内部局域网。外来应部用户授权登记才能接7.3 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设计7.3.1 连接部件应包括网络适、交换机和路由器。7.3.2 适配器的计算口类型相匹配,并应与网始体系结构相适应。7.3.3 机的体系结构相适应。7.3.4 交换机的设置,应根据网络中数据的流量需求和网络应用需求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核心层交换机应采用高速、高带宽、高可靠性、支持不同网络协议和容错结构的多层交换机;并应具有较大的交换容量,且宜便于升级和扩展。2
层交换机应采用支持链路聚
路控制等功能,并具有高速上连端口的交换机。可采用第二层或第三层交换机;3
接入层交换机应采用支持
划分等功独立式或可虚拟化、可网管式交换机,宜采用第二层交换机。在稳定性要求高的网络环境下,该交换机应支持双模块化电源。7.3.5 路由器的设置,应根据求来确定,应选择可扩展性、性能稳定的设备。7.3.6 当具有下列情况时,应采用路由器或层交换机:1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连接;2
两个及以上局域网间的连接;3
有多个子网的局域网中,需要提供较高安全性和遏制风暴时。7.3.7 当局域网与广域连时,宜采用支持多协议的路由器。7.3.8 各层交换机链路应下列规定:1
层与接入层交换机之间宜采用单链路或冗余链路连接;2
在容错冗余网络结构中,核心层与层、分布层与接入层交换机应采用链路连接。3
在核心层多个核心层交换机时,核心层交换机之间宜采用虚拟化技术虚拟成为一台机。7.3.9 核设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机房内。核机宜单独安装在一个网络机柜中,并留有足够的扩展空间。7.3.10 层设设置在弱电相应备间与核心设备的间距应符合连接介质传输距离7.3.11 接入层设入时可采用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当采用铜缆时,交换机与终端设备的距离应小于
当采用无线接入时,覆盖半径应符合所采用无线网技术的要求。7.3.12 在下列场所宜采用无线局域网,并应
IEEE802.11
定:1
用户经常移动的区域或流动用户多的公共;2
布局中无法预计变化的场所;3
物内及建筑群中困难的。7.3.13 介质的选择应根据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流量级别、距离和经济性等方面因素综合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数据安全性和抗干扰性要求不高时,接入层可采用非屏蔽对绞电缆
UTP;对数据安全性和抗干扰性较高时,宜采用屏蔽对绞电缆
FTP
或光缆;2
在长距离传输的网络中应采用光缆。3
接入层至层,分布层至核应优先采用,或具体情况可采用冗余铜缆。7.4 操作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7.4.1 客户端宜采用能支持相同网络通信协议的计算机操作系统。7.4.2 应支持中所有客户端的通信协议。7.4.3 网络操作系统应安全因素、服务器的性能和兼容性、价格因素、第三方、市场占有率等综合性能来确定。7.4.4 操作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
设备的系统固件,应包括对网络设备的系统;2
文件应包括对数据、文件和程序的存储进行有序管理和备份;3
应包括对网络设备进行相关的参数配置、网络策略设置;4
故障应包括对网络设备和线路发生的故障预设报警和处理;5
控制应包括通过身份、密码、权限等验证;6
性能管理应包括网络的运行、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期调将等;7
优化应分析和优化网络性能。7.4.5网络安全应具有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可控性及网络审计等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应包括安全对象和安全机制,其中安全对象应包括: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信息安全、设备安全、信息介质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2
体系层次应按照
OSI
的七层模型,网络安全应贯穿于整个七层。3
网络安全设计应与信息网络同步步设计。7.4.6 网络安全应对非授权、信息或丢失、数据完整性、拒绝服务攻击和病毒传采取防范措施,具体可包括以下措施:1
采取防护、辐射防护、电磁兼容防护等物理;2
采用容错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病毒防范等系统安全措施;3
设置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双宿主机防火墙等的防火墙;4
采取入网控制、网络权限控制、属性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控制等网络控制;5
数据加密;6
采取报文保密整性及互相证明等安全协议;7
采取消息确认、身份确认、数字、数字凭证等信息确认措施。8
对于用户流量采为审计、实名认证、应用控制的功能,可优化。9
定时对重要信息进行数据备份。7.4.7 网络边界应采用串接的专用防火墙设备、入侵检测设备病毒设备。同时出口设备应具备的功能,实现链路冗余可靠。7.4.8网络安企应网络的安全性需求,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25058等进行系统定级,并制应的防范策略。7.5 网络服务器选择7.5.1 网络服务器应根据网络需规模,按照服务器的性能、高稳定性、实用性、最佳性价比等原则来适当选用塔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或式服务器。7.5.2 当具有高性能计需要快速响,可采作为服务器。7.5.3 当有云计算需求时,可根据需要配置虚拟机。云提供商应提供机制来保护一组虚拟机的安全,并控制流入和流出该组信流量。7.6 网络互联设计7.6.1 局域下列时,应设置广域网连接:1
内部用户有因特网需求;2
用户外出需访问其所属的局域网;3
在分布较广的中拥有多个需连接域网;4
当用户需与物理距离遥远的另一个局域网共享信息。7.6.2 在每个需互连的边界上应设置支持相同网络协议的路由器。7.6.3 局域网的广域网连接应根据带宽、可靠性和使用价格等因素作综合考虑,宜采用下列方式:1
裸光纤;2
虚拟网(VPN);3
同步数字体系();4
基于
的多业务传台(MSTP);7.6.4 广域网连采由协议,宜采用以下路由协议。1
静态路由;2
动态路由;3
动态路由;4
动态路由。7.6.5 域网连接中,如果特定业务需要做业务隔离,应采用基于
技术的方案。7.7 网络应用规划7.7.1 应用应包括下列几种类型:1
企业办公化系统;2
企业对内、对外业务;3
因特网接入;4
增值。7.7.2 当用户有应用需求时,应构建满足所有应用需共用网络,设置相应的服务器,并采取网络安全与防范措施。7.7.3 当内部网络数据有安全性要求时,内域网应采取必物理隔离及屏蔽措施,并应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7.7.4 在子网多散或主干和广域网数据流量大的网络中,宜采用网络分段和子网数据驻留式,控制流经主干上的数据流,提高网络主干的传输有率。7.7.5 服务器应其执行的任务合置应用中,宜设置文件与打印服务器、邮件服务器、
服务器、代理服务器录服务器等。7.8 无线局7.8.1 宜采用无线局域技术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与延伸,各类智能终端设线接入的需求。7.8.2 无线网络应满足接入高速度、转发高容量、频谱能防护可管控、准入无感知、终端可识别、控制虚拟化的设计要求。7.8.3 无线网络应遵守
IEEE
802.11
族标准、
标准及
的可控无线接入点和协议
。7.8.4 无线局域设支持
或
。7.8.5 在有高速无线局域网络需求时,可采用
IEEE802.11ac
标准的无线设备。7.8.6 无线局域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无线接入点(
)上完成接入认证和控,应采立的
(胖
AP
)。2
在大规模的无线局域中,应采用基于无线控制器的
AP
架构(瘦
架构)。3
在瘦
AP
架构无线局域网络中,应根据网络覆盖和设备与用户点,选择集中式、分布二者混合的
设置模式。7.8.7 无线
AP
的布置方案应平面、用户密度等因素,骤确定:1
应根据用户捉供的平面图和所选用产品的技术参数虑无线
AP
在室覆盖的差异,形成初步覆盖方案;室外
AP
应
;2
对覆盖区域的,应采用设备实测,根据结果调整方案;3
件限定不测的区域,应人工勘测,并最终确定覆盖方案。7.8.8 无线局域网设计尚应满足国家现业无线局域网工程设计规范》YD5214
的相关规定。8综合布线系统8.1 一般规定8.1.1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除满足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定。8.1.2 设计时应建筑使用的特点析其功能、性质及环境条件,根据用户对造价的承受能力虑综合布线规划和系统配套设备。应满足为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业务的需求,按照各的传输优化设计。8.2 系统设计8.2.1 综合布线应采用开放式星型网络拓朴结构,系统设计时应群或园区网络规划的需求。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覆盖的区域应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业务信息传输需要,公共的传输介平台,宜与信息网络系统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等的配线作统筹。按照项目的设计需求,可参考下列七个子系统进行设计:1
区;2
配线子系统;3
干线子系统;4
设备间;5
间6
;7
。8.2.2 应根据建筑使用与服务的对象,决定其综合布线系统采用非屏蔽系统或屏蔽。通常对有保密需求的专高频电磁干扰强的宜采用屏蔽。若设计中采用屏蔽系统,则必须保证传输信道全程屏蔽的一致性,且屏蔽层应良好接地,且主要干线应与其他导体保持一定安全距离。8.2.3
综合布线系统对于网络传输需求不高或系统构成不大的建筑物(通常指信息点数量在
200
点点覆盖面积的半径在
90m
以内)
可采用对绞电缆方案于综合配置较高或较大(通常指信息点数量在
点以上,信息点覆盖面积的半径大于90m
范围)的建筑物,宜采用铜芯对绞电缆和混合组网的解决方案,建筑群之间的混网的解决方案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不宜大于
2000m。8.2.4 用户要求对数据传输速率较高或具有信息涉密要求的场所,宜采用光缆至桌面(FTTD解决方案。光信道可采用设备光缆—光跳线(BD)—楼层光纤端接点—光纤信息插座模块(TO)—桌面终端设备(TE)光纤链路。8.2.5 对于建筑物中部分不易设置插座的场合,宜采用无线网络的解决方案。8.2.6 系统的和缆的长度限值应符合图
8.2.6
所示的规8.2.6
注
、B、C
、D、E
、F
表示相关区段线缆或跳线的长度,其中A
+
B≤
D
≤
F≤30m8.2.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所选用的电缆、、各种连接电缆、跳以及配线设备等应为定型的产品,并经国家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格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产品。8.3工8.3.1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语音或数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区。工作由插座到设备终端的连接缆线、插座模块、插头及(电/光)适配器组成。8.3.2 每个区的基本配置宜按
1
个双孔信息插座(1
孔用于数据,另
1
孔用于语音)设置,增强宜按
1
个双孔信息插座和
1
个双工端口光缆插座设置,或
2
个双孔插座设置。8.3.3 每个用于数据的插座模块到设备终端的连接电缆或光缆,应为
1
根
8
芯对绞电缆或
1
根
2
芯。8.4 配线子8.4.1 配线子系统应由区的信息插座插座至间(弱电间)配线设备(FD)
的配线电缆或光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8.4.2 采用对绞线进行配线时,每个单孔信息点(数据或语音)应配
1
条
8
芯对绞电缆;采用光缆进行配线时,每个光纤连接器(一个双工模块或
2
个单工模块)应按照
2
芯光缆配置。工作区信息点数量至配线子系统水平光缆芯数的比例应按照
,配线子至干线子光纤容量除满足点光缆芯数总容量的需要应预少于
10%的余量。8.4.3 配线应能支持不级传输速率的应用要求,配线子系统当采用铜缆时其配缆的长度不应超过
90m,距离超过
90m
时应考虑光纤链路。8.4.4 插座的每个插孔应采用
8
位模块式的通用型或双工光缆插座模块。8.4.5 配的数量宜将语音配线架、数据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分开计算于容量较小(数量小于
48
口)的系统可以按共个综合配线柜来考虑;垂直(主干)连接和水平连接应分别计算。8.4.6 每层信息点少于
点的公用建筑的系统,可距离要求和信息点的多少,多个楼层合设一个配线间,且配线间的位置宜设置在多个楼层的居中楼层。配线间的面积不应小于
5
㎡,宜为
,如的信息点超过
个时,应适当面积。8.4.7 配线设备交叉连接的跳线应选用专用的插跳跳线应是
2
芯光缆,并应同室内布线系统应用的光缆为同一类型。在语音中宜
2
芯跳线。8.5 干线子8.5.1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
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电信间的干线大对数电缆和组成,应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与缆线格,并应留有备份容量。8.5.2 干线子系统电缆和光缆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语音垂直干线电缆容量宜按语音点数不少于
1.1
倍对数计算三类大对数电缆容量;2
数据垂直干线线器()或交换机(SW)群数量为虑电缆/光缆的芯数,宜按每
24
个信息插座配一根
8
芯
6
类及以上的对绞电缆。8.5.3 干线子系统光缆配置应下列规定:1
数据垂直干线线器()或交换机(SW)群数量为虑电缆/光缆的芯数,宜按每
24
个数据点配
2
芯,并在计算所得的总芯数基础上再增加
2
芯作为备用选择光缆。8.6 设备间8.6.1 设备间是在每栋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的场地。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群配线设备、以太网机话交换机、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入口安装在设备间。应综合策划语音、数据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引入设备的空间,减少链路跳线的距离和合装的可行性。8.6.2 设备间内的所有总配线设给定唯一的标识符,用色标区别途的配线区并加设防尘装置。8.6.3 设备间位置及大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佳中心等因素虑确定。宜设于建筑物中心位置,靠近弱电间,且应避开电磁源的干扰。8.6.4 设备间应提供不少于两路交流
带保护接地的单源插应预留进线通道和良好的接地条件。设备间内应有足够备安装空间,其面积不应小于
10m²。8.6.5 设备间室内温度应为
10℃~35℃,相对湿度应为
%%,并应有良好风。8.6.6 综合布线与外部通信和信息网连接时,应预留安装相应接入设备和适配器的位置。8.7 进线间8.7.1
进线间宜靠近建筑物边缘室外进线端,设置在一地下一层设置,应按照进线间的进局管道最终容量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设计。应考虑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安装入口设施等设备的面积。8.8 管理8.8.1 管理应对设备间、电信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插座等,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8.8.2 较为复杂或大型的综合布线系统宜设置智能配线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工作和故障配线设备和缆线的编号,缆线走向和使用局域网的结构,速率、终端设备位置及状况,占用硬件编号、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参数特征,链路的完好状况,故障记录等内容。8.8.3 在系统设计时,所选用的配线电缆、、配线设备、跳线分级、、等级必须相一致。如果采用屏蔽系统时,整个系统必须按屏蔽设计并屏蔽层的连续性。8.9 建筑群子系统8.9.1 建筑群子应由连接各物之间的综合布线缆群配线设备(CD)和跳线等组成。8.9.2 系统中干线大对数电缆、主干光缆的交数多于两次。从楼层配线架(FD)到建筑群配线架(CD)之间应通过一个建筑物配线架(BD)。8.9.3 建筑群干缆、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包括天线馈线)等室外缆线进入建筑物时,应转换成室内缆应设入设备,以及必装置。引入设备宜单独设置房间,如果条件允许时可与
BD
或
CD
合设。引人设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版权买卖合同的交付与支付条款2篇
- 电动门订购安装合同
- 代为垫付研发费用的协议(04版)
- VI设计合同书范本
- 二手房地产交易信息化服务合同
- 北京市某打桩公司2024年度承包合同
- 2024年度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综合版)
- 二零二四年风力发电项目开发与合作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材料采购与贷款协议3篇
- 2024坟墓修建合同范本
- 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4年第4季度(总第60期) 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货币政策踏上正常化之路 -中国银行
- 日间化疗管理制度
- 国开2024年秋《生产与运作管理》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2024至2030年工业软件系列专题之中国先进过程控制(APC)产业链全景与机会洞察专题研究报告
- 多个居间人的居间合同范本(2024版)
-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2024年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T/CFLP 0027-2020
- 网课智慧树知道《生理学(宁波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GB/T 17215.301-2024电测量设备(交流)特殊要求第1部分:多功能电能表
- 19物质结构式元素推断解题模型(原卷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