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_第1页
河北省大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_第2页
河北省大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_第3页
河北省大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_第4页
河北省大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大城一中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李淑颖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节选自《金史》)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领兴元尹领:兼任当要冲而城不可守当:阻挡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竟:最终决决:判决5.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B.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D.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5分)(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千秋岁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两个感恩节①的绅士欧•亨利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象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多谢你,先生,”他象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象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他们象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象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21)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22)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23)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24)“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注】①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小说讲述流浪汉皮特与老先生坚持“感恩节传统”,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被饿昏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B.“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从而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C.老先生“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并在细雪中“微微打战”“背朝着风”,这些描写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D.选文用词准确,第④段“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的“鼓”字,“簌簌地扭动着”中的“扭动”都形象地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E.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客观表达。这种写法更易使读者深入故事,引发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2)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3)第14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6分)(3)“感恩”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怎么不见徐悲鸿来?”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吴作人回忆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C.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2)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知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6分)(3)徐悲鸿“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4)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对此,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2\*ROMAN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B.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的宽敞,大气。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凡事预则立。为了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河北省新近出台了不少举措,旨在通过严加管理来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 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 D.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A.③①②⑤④⑥B.②⑤④⑥①③C.①②⑤⑥④③D.①③②⑤④⑥16.阅读下列文字,概括文段的内容要点。(不超过30字)(5分)央视《真相调查》栏目调查显示,其委托的国内一个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电子检测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目前市面售卖的金属纤维或银离子防辐射孕妇装足够抵挡单一来源的近90%的辐射;而模拟现实复杂辐射环境试验发现,电磁波在这些服装里有反射,相当于对信号有收集作用,这意味着都市准妈妈们所热衷的“标准装备”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防护作用,反而会令辐射强度变大。有学者称,现实环境中的辐射源非单一非单向,这些辐射会被接触电磁辐射的身体的任何部位吸收或反射;日常电器产生的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甚微;一个人只有穿着像宇航服那样的全封闭式屏蔽服,人体才有可能不接触电磁辐射。新闻要点: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江水奔流不息,炫出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炫出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炫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两天过去了,也不见有船只的影子。不得已,他好不容易在岛上建了一个简易窝棚安身。当他从树林里兜着一大堆果子回来时,却发现他的窝棚起火了,浓烟滚滚,他的心血全被熊熊的大火吞没了。他禁不住仰天长叹,沮丧的坐在海滩上,一直到黄昏。在夕阳的余辉下,一艘轮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他得救了,因为船上的人看见了岛上升起的浓烟,并把它当成了求救信号。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语文参考答案1.B(“坚持认为”错误。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2.A(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非“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3.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在文中无证,也与事实不符合。)4.B(当:处于。)5.B6.C(不是归附宋朝,是被迫留在宋朝;而返回金朝则没有被迫的成分。)7.(1)统计跟从作乱的百姓有数千人,张中彦只是给为首的论罪并处死了他。(籍:登记,统计,1分;“民之从乱者”定语后置2分,论:论罪,治罪,1分;句意1分。)(2)这些羌人服从反叛没有常性,如果不是我中彦亲自前去,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决。(服叛:服从,反叛,1分;不常,没有常性,1分;若非:如果不是,1分;自行:亲自前往,1分;势必:(这种)形势一定,1分)。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9.“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6分。)10.(1)鹏之徙于南冥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11.(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B项“从而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应该是从侧面表现;D项“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错。C项太绝对;)(2)老先生是一个曾经体面现在落魄的绅士形象(2分)。又高又瘦,年过花甲(2分);富有爱心;坚守传统美德(2分)。(3)本段语言幽默,作者在调侃的描写中,表达了对皮特的赞扬(2分);用夸张修辞手法,写皮特吃饭,用“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这种夸张(2分),并长短句的综合使用(1分),描述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来成全老先生善心的行为(1分)。(3)参考角度:对“感恩”的理解,2分;联系文本谈认识,2分;联系实际进行分析,2分;行文思路、语言表达2分。示例:我们人应该具有感恩的心,并付诸行动。(观点、理解2分)①从斯塔弗的行动看,斯塔弗为了感谢那位老人的好意,不说自己吃得非常饱,而说自己非常饥饿,以及随老人去吃饭,说明都是为了感恩对方,并有具体的行动。②从老人行动看,老人自己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却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了感恩请别人吃饭,这也说明把感恩付诸行动。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这样去做(联系实际,言之成理)。12.(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中“贯彻写实主义原则”“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是徐悲鸿对艺术学院教员的希望;另外,齐白石的画作也不“都贯彻写实主义原则”,“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虚无缥缈的较少”;C项中的“顶峰”之说不符原文,也不合事理;E项的表述弄错文章的表意重点。本文重点表现徐悲鸿是齐白石的“知己”。)(2)①赞赏齐白石画作及艺术见解,三邀出身低微的齐白石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②为扩大齐白石的影响,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出版了《齐白石画集》,亲自编辑并写序评价;③携带齐白石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齐白石及其作品。(每点2分,共6分。答其他者酌情扣分)(3)(6分)①画中扶杖老人是齐白石自况,诗中说的徐熙以其姓徐暗喻徐悲鸿,以此表明了两人的知己关系;②齐白石通过画和诗,表达了对徐悲鸿“三顾茅庐”的感激和他们再难相聚的伤感;③诗后附字含蓄表达了对“知己”徐悲鸿南下境遇的忧虑,诗画及附字表现力二人深厚的友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4)(8分)答案示例:观点一:大学应当“兼容并包”,大学讲堂也应有“通俗”的一席之地。①大学不是象牙塔,它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胆魄和兼收并蓄的胸襟,始终与大众同行,与时代同步。②学术、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俗流行文化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给校园增添一种新鲜与活力。③今日通俗的东西,也许就是未来的艺术珍品,大学应有阔达的胸襟和独特的眼光,包容和接纳它们,为其提供展示的舞台。观点二:大学讲堂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还是远离通俗的东西为好。①大学应该坚守其精神和价值观的独立性和神圣性,远离通俗流行的东西能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②通俗流行文化大多无深刻内涵,缺少长久生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文化的洗礼。③通俗流行文化登上大学讲堂可能冲击学术研究,会破坏严谨之风,助长浮躁之气。(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给6分)13.B(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符合句意。A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而不能说歌舞。C.一语成谶:就是“不幸而言中”,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感情色彩有误。室如悬磬:屋里像挂着的石磬一样,下面无所有。形容家贫如洗,一无所有。)14.B(A.搭配不当。“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不当;C.结构混乱,开始的主语为“美国民众”,最后分句的主语暗换成了“占领华尔街活动”;搭配不当,“抗议……问题”动宾搭配不当。D.成分赘余。“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应改为“国人无不为它骄傲”。)15.A(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处应填③。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①。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然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16.(5分)央视调查显示市面售卖的金属纤维防辐射孕妇装有害无益。【“央视调查发现”“市面上售卖”“金属歼维防辐射孕妇装”“有害无益”(或“愈防愈甚”“越防愈厉害”)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17.(每句2分,从贴切、修辞“拟人”、句式方面酌情赋分)草原纵横千里,炫出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蓝天空旷无垠,炫出的是自己明净的苍穹大海浩瀚渺远炫出的是自己苍茫的壮美18.思路点拨:①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次的偶然,有的给你带来不幸,有的给你带来好运。不幸也好,好运也罢,我们都要坦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②幸与不幸之间仅隔了一层纸的距离,正面是幸反面不幸。附文言文译文:张中彦,字才甫,张中孚的弟弟。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宋朝为官。担任泾原副将,掌管德顺的军事。金睿宗进军陕西的时候,张中彦投降,被金任命为招抚使。后又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同时任本路兵马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