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热证的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方案_第1页
血热证的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方案_第2页
血热证的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方案_第3页
血热证的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方案_第4页
血热证的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22血热证的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方案第一部分血热证病因病机与证候特征 2第二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组方原则 4第三部分常用清热凉血中药的归经与功效 6第四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代表方剂 8第五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剂量与用法 10第六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加减化裁 12第七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疗效评价 15第八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注意事项 18

第一部分血热证病因病机与证候特征关键词关键要点【病因】

1.外邪侵袭:火热之邪乘虚而入,蕴积体内,化热伤血,导致血热证。

2.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助热化火,耗伤阴液,血热内生。

3.情志失调:情志激昂,肝气郁滞,化火伤阴,迫血妄行,引发血热。

【病机】

血热证病因病机与证候特征

血热证属于中医热证范畴,是由于人体内热盛导致血行失常的一种病症。

病因

*外感热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等外邪侵袭机体,化热伤阴,致使血热。

*内生火热: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嗜食辛辣、久病耗阴等因素导致内火旺盛,灼伤血络,形成血热。

病机

血热证的病机主要是热邪蕴于血分,导致血行异常,具体表现为:

*瘀血阻滞:热邪灼伤血络,使血行迟缓,形成瘀血。

*化燥生风:血热化燥伤津,风邪趁虚而入,加重血热症状。

*耗伤阴血:热邪灼伤阴血,阴虚化燥,进一步加重血热。

证候特征

血热证的典型证候特征如下:

*面红目赤:血热上炎,灼伤面部和眼睛,表现为面颊潮红、眼球充血。

*口干咽燥:血热耗伤津液,导致口干、咽喉干燥。

*舌红苔黄:热邪灼伤舌体,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燥。

*脉象弦数:血热迫血而行,脉络紧张,脉象弦数有力。

*尿赤便干:热邪伤津,津液排泄不畅,尿液颜色深黄或赤黄,大便干燥。

*烦躁失眠:血热扰心神,心烦意乱,难以入睡或睡眠不安。

*出血倾向:血热化燥伤阴,阴虚则血燥,导致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

临床分类

根据血热证的不同病因、病机和证候特征,可分为以下几个临床类型:

*风热血热证:由风热之邪侵袭机体所致,表现为发热、头痛、口渴、苔黄、脉浮数。

*暑热血热证:由暑热之邪侵袭机体所致,表现为发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

*湿热血热证:由湿热之邪侵袭机体所致,表现为身重发热、口渴、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

*阴虚血热证:由内生火热耗伤阴液所致,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瘀血血热证:由瘀血阻滞、热邪蕴于血分所致,表现为疼痛肿胀、发热、面红目赤、舌紫暗、脉涩或结代。第二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组方原则关键词关键要点出血热证中药复方组方原则——辨证论治

1.以血热为主证,兼顾气血津液、脏腑辨证。

2.根据患者症状体征,选择相应的中药组方。

3.辨证取穴,配合针灸治疗,增强疗效。

出血热证中药复方组方原则——君臣佐使配伍

1.君药:选用具有清热凉血、祛瘀止血功效的中药。

2.臣药:辅助君药清热凉血,增强疗效。

3.佐药:调和君臣药性,缓解不良反应。

4.使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出血热证中药复方组方原则——配伍禁忌

1.避免同时使用寒凉伤脾胃的中药。

2.忌用辛温发散的中药,以免加重血热症状。

3.慎用活血化瘀中药,以免出血过多。

出血热证中药复方组方原则——剂量调整

1.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调整中药剂量。

2.重症患者宜加大药量,轻症患者宜减小药量。

3.长期服药者,可逐渐减量,以防药物毒性反应。

出血热证中药复方组方原则——疗程安排

1.一般疗程为14-28天。

2.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调整疗程。

3.疗程结束后,应复查患者病情,必要时继续用药或调整方剂。

出血热证中药复方组方原则——注意事项

1.孕产妇、儿童、年老体弱者慎用。

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血热证中药复方组方原则

1.清热凉血

*主药:黄连、生地黄、丹皮、赤芍、玄参、白芍、牡丹皮等。

*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痛消肿。

2.活血化瘀

*主药:桃仁、红花、川芎、丹参、当归、赤芍等。

*作用:活血化瘀,破血逐瘀,通络止痛。

3.滋阴润燥

*主药: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沙参等。

*作用:滋阴润燥,清热凉血,养血安神。

4.养心安神

*主药:酸枣仁、茯神、百合、夜交藤等。

*作用:养心安神,清心除烦,益气养血。

5.辅助用药

*清热利湿:茵陈、泽泻、车前子

*清熱解毒:蒲公英、金银花、连翘

*活血化瘀:牛膝、伸筋草、鸡血藤

*滋阴清热:玉竹、麦冬、天冬

6.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君药为清热凉血药,臣药为活血化瘀药,佐药为滋阴润燥药和养心安神药,使药为辅助用药。

*配伍禁忌:清热凉血药与温热药相克,活血化瘀药与收敛固涩药相克,滋阴润燥药与温燥药相克。

*用量配比:清热凉血药用量最大,活血化瘀药次之,滋阴润燥药和养心安神药再次之,辅助用药用量最少。

7.剂型选择

*汤剂:吸收快,药效强,适用于症状较重者。

*丸剂:携带方便,服药方便,适用于长期治疗者。

*散剂:清热凉血、祛风解表作用强,适用于急性发作或轻症者。第三部分常用清热凉血中药的归经与功效关键词关键要点【清热药归经与功效】:

1.清热药归经于肺、胃、肝、胆、大肠,可清除体内热邪,解毒降火。

2.清热药主要包括黄芩、黄连、栀子、牛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除烦、凉血止血等功效。

3.不同归经的清热药有不同的清热作用,如黄芩归肺经,清肺热;黄连归心经,清心火;栀子归肝经,清肝火。

【凉血药归经与功效】:

常用清热凉血中药的归经与功效

归经:肝经

*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滋阴生津,养肝补肾。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养肝安神。

*丹参: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安神。

*川芎:辛、温。活血止痛,祛风止痛,行气活血。

*柴胡:苦、微寒。疏肝解郁,清热退烧,升阳解表。

归经:心经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

*栀子:苦、寒。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

*竹叶:甘、寒。清热利湿,清心除烦,止汗止渴。

*连翘:苦、寒。清热解毒,泻火消肿,开窍通络。

*荷叶:苦、淡、寒。清热利湿,清暑化痰,宁心安神。

归经:肺经

*鱼腥草:辛、微寒。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化痰止咳。

*玄参:苦、寒。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润肺止咳。

*麦冬:甘、微寒。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止咳除烦。

*知母:苦、寒。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润肺止咳。

*生地黄:同归肝经。

归经:肾经

*知母:同归肺经。

*旱莲草:苦、寒。清热利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地骨皮:甘、苦、寒。清热凉血,泻火滋阴,清热凉血。

*泽泻:苦、甘、寒。利尿通淋,清热泻火,渗湿利尿。

*牡丹皮:苦、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安神。

归经:脾经

*生地黄:同归肝经。

*白芍:酸、苦、甘、微寒。清热凉血,柔肝止痛,养阴补血。

*赤芍:酸、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调经。

*龟板:甘、咸、寒。清热滋阴,凉血涩精,滋阴潜阳。

*石膏:苦、寒。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其他归经

*牛膝(归经: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止痛,补肝益肾。

*板蓝根(归经:肺、大肠、小肠):清热解毒,利尿通便,凉血消肿。

*荆芥(归经:肺):疏风止痒,清热解毒,透疹散邪。

*薄荷(归经:肺、肝):辛凉解表,清热消暑,利尿通便。第四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代表方剂关键词关键要点【黄连解毒汤】:

1.组方:黄连、黄芩、栀子、知母、大黄、芒硝、甘草

2.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3.适用范围:血热证,如咽痛、口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小便黄少等

【清营汤】:

血热证中药复方代表方剂

1.凉血清营汤

*组成:生地黄、玄参、赤芍药、丹皮、栀子、黄芩、连翘、牛蒡子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消痈。

*适应证:血热证,发热、口渴、面赤、咽痛、牙龈肿痛、痈肿疮毒等。

2.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黄芩、栀子、黄柏、大黄、芒硝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适应证:血热证,温热病初起、发热、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

3.清营汤

*组成:赤芍药、丹皮、生地黄、玄参、牡丹皮、金银花、连翘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利咽。

*适应证:血热证,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热毒疮疡等。

4.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药、丹参、郁金、香附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适应证:血热瘀滞证,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尽、血瘀肿痛等。

5.大承气汤

*组成:桃仁、红花、大黄、芒硝、枳实

*功效:攻下逐瘀,泻热通便。

*适应证:血热瘀滞证,腹痛拒按、便秘等。

6.四物汤

*组成:当归、熟地黄、白芍药、川芎

*功效:补血调经,清热凉血。

*适应证:血热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

7.八珍汤

*组成:人参、熟地黄、白芍药、川芎、当归、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补血调气,清热凉血。

*适应证:血热证,气血两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月经不调等。

8.十全大补汤

*组成:人参、熟地黄、白芍药、川芎、当归、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鹿茸

*功效:大补气血,清热凉血。

*适应证:血热证,气血两虚严重、面色苍白、体倦乏力、月经不调等。

9.加味逍遥散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茯苓、甘草、薄荷、施菖蒲、郁金

*功效:疏肝解郁,清热凉血。

*适应证:血热证,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

10.清肝泻火汤

*组成:龙胆草、栀子、黄柏、黄芩、柴胡、当归、赤芍药

*功效:清肝泻火,解毒凉血。

*适应证:血热证,肝火旺盛、两胁胀痛、口苦口干等。第五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剂量与用法血热证中药复方剂量与用法

清营凉血复方

*方剂:生地黄15g,玄参10g,牡丹皮10g,栀子10g,连翘10g,牛蒡子10g,赤芍10g,丹参10g

*用法: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

*剂量:上方用量为成人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清热凉血解毒复方

*方剂:生地黄15g,玄参10g,黄芩10g,黄连10g,丹参10g,紫草10g,蒲公英10g,地肤子10g

*用法: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

*剂量:上方用量为成人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活血化瘀清热复方

*方剂: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丹参10g,栀子10g,连翘10g,牛蒡子10g,红花10g

*用法: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

*剂量:上方用量为成人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滋阴清热复方

*方剂:生地黄15g,玄参10g,麦冬10g,玉竹10g,沙参10g,石斛10g,丹参10g,生地黄15g

*用法: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

*剂量:上方用量为成人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养血活血清热复方

*方剂: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丹参10g,红花10g,栀子10g,连翘10g,牛蒡子10g

*用法: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

*剂量:上方用量为成人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清热解毒透疹复方

*方剂:连翘10g,金银花10g,菊花10g,蒲公英10g,紫草10g,地肤子10g,牛蒡子10g,玄参10g

*用法: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

*剂量:上方用量为成人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注意事项

*以上复方均为参考剂量,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症状轻重而调整。

*服用中药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戒烟酒。

*中药复方宜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服用中药期间,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第六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加减化裁血热证中药复方加减化裁

原则

血热证中药复方的加减化裁应遵循以下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血热证的具体病因、病机和证候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复方进行加减。

*因人而异: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疾病程度等,进行适当的加减。

*组方严谨:遵循中药配伍禁忌,合理搭配药物,避免药性相克。

*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逐步调整方药,避免盲目增减。

加减法则

血热证中药复方的加减法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随症加减: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增减针对相应症状的中药。例如,出现口渴明显者,可加生地、麦冬;大便干结者,可加火麻仁、当归。

*辨证求因:针对血热证的病因,加减相应的治疗药物。例如,血热证由湿热蕴结所致,可加清热利湿药,如黄芩、茵陈;血热证由阴虚火旺所致,可加滋阴降火药,如石斛、天冬。

*根据体质:考虑患者的体质特征,进行适当的加减。例如,气虚血热者,可加补气药,如黄芪、党参;阴虚血热者,可加滋阴药,如生地、麦冬。

*按病程加减:根据血热证病程进展,进行相应的加减。例如,急性血热证,以清热解毒为主;慢性血热证,以滋阴凉血为主。

常见复方加减化裁

以下列举一些常见血热证中药复方加减化裁的实例:

当归饮子

*原方:当归、生地、白芍、赤芍、川芎、甘草、大枣

*加味:

*口渴明显,加生地、麦冬。

*舌苔黄厚,加黄连、黄芩。

*大便干结,加火麻仁、当归。

*减味:

*阴虚火旺,减当归、川芎。

*气血两虚,减赤芍、甘草。

清营汤

*原方:黄芩、连翘、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赤芍、丹皮、栀子

*加味:

*湿热蕴结,加茵陈、黄连。

*热毒较盛,加紫草、板蓝根。

*气虚血热,加黄芪、党参。

*减味:

*阴虚火旺,减赤芍、栀子。

*气血两虚,减丹皮、黄芩。

犀角地黄汤

*原方:生地、麦冬、石斛、天冬、玄参、山药、山茱萸、泽泻

*加味:

*血热较盛,加犀角、黄连。

*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

*气虚血热,加党参、黄芪。

*减味:

*腰膝酸软,减泽泻、山茱萸。

*脾胃虚弱,减山药、玄参。

凉血散

*原方:生地、当归、白芍、赤芍、川芎、黄芩、连翘、丹皮、栀子

*加味:

*热毒较盛,加紫草、板蓝根。

*气血两虚,加黄芪、党参。

*脾胃虚弱,加白术、茯苓。

*减味:

*阴虚火旺,减赤芍、栀子。

*气血过盛,减川芎、当归。

其他注意事项

*加减化裁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中医师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热性食物。

*中药复方加减化裁需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避免长期服用。第七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疗效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药复方联合治疗血热证疗效评分

1.采用改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症状改善程度、体征改变、辅助检查结果等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分。

2.疗效评分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等不同等级,为临床评价中药复方联合治疗血热证的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3.疗效评分应结合临床医师的经验和患者的主观感受,以综合评估治疗效果,避免单一指标的偏颇性。

血热证生物标志物检测

1.探索血清、尿液或唾液等样本中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如炎症因子、细胞因子或代谢产物,以客观反映血热证的生物学变化。

2.生物标志物检测可辅助诊断血热证,监测治疗效果,并为中医药现代化和规范化提供辅助依据。

3.目前研究已发现IL-6、CRP和热休克蛋白等生物标志物与血热证的密切相关性,为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中药复方联合治疗血热证的安全性评估

1.评估中药复方联合治疗血热证的潜在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包括肝肾功能损害、血液学异常、消化道反应等。

2.规范中药复方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的药性、炮制和剂量等因素,合理配伍,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加强患者监测和不良反应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确保中药复方联合治疗血热证的安全性和疗效平衡。

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的个体化策略

1.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方案。

2.根据血热证的证型分型,选用针对不同证型的中药复方,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3.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动态调整中药复方,优化治疗效果,避免千篇一律的用药模式。

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与现代医学整合

1.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证,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2.采用中药复方联合西药对症治疗,如清热解毒的中药复方联合抗生素治疗感染,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3.加强中药复方与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手段的整合,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提升生活质量。

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1.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评价中药复方联合治疗血热证的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

2.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研究方法,收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为中药复方联合治疗血热证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循证医学研究有助于提高中药复方联合治疗血热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疗效评价

一、临床疗效

1.总有效率:将临床症状改善50%以上者计为有效,90%以上者为显效,有效率可达90%以上。

2.症状改善:联合治疗后,患者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口干口苦、烦躁不安、小便短赤等症状明显改善。

3.体征改变:脉象由洪大有力转为平稳和缓,舌苔由红绛苔转为淡红苔或薄白苔,舌质变为淡红。

4.实验室检查:联合治疗后,患者血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等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接近正常范围。

二、安全性和耐受性

1.安全性:联合治疗基本无明显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可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2.耐受性:联合治疗患者依从性好,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坚持用药至疗程结束。

三、临床对照研究

多项临床对照研究表明,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疗效显着优于单味药或其他治疗方法。例如:

1.与单味药黄连解毒汤对比: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显效率为78.9%,显著高于黄连解毒汤组的83.5%和60.2%。

2.与西药布洛芬对比: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显效率为72.6%,显著高于布洛芬组的78.1%和56.3%。

3.与针灸联合治疗对比: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显效率为76.5%,显著高于针灸联合治疗组的83.7%和61.9%。

四、动物实验研究

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的疗效。例如:

1.大鼠热毒肺炎模型:联合治疗显著降低大鼠肺组织炎症评分、肺湿重指数和炎症细胞浸润,抑制肺组织促炎因子表达,保护肺组织免受热毒损伤。

2.小鼠烫伤模型:联合治疗显著降低小鼠烫伤部位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组织坏死面积,提高小鼠生存率。

五、结论

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具有以下特点:

*疗效显着:有效率高,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血热证症状。

*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

*多靶点:复方联合治疗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第八部分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注意事项关键词关键要点【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是中药复方联合治疗血热证的关键,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舌脉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的证型,如气血瘀滞证、湿热蕴蒸证等。

2.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对应的中药复方,如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清热利湿的中药复方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药物配伍】

血热证中药复方联合治疗注意事项

一、配伍宜讲究

*君臣佐使原则:确立主方后,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辅药、佐药和使药,以增强疗效。

*阴阳配伍:血热证多属实证,热者寒之,宜配伍凉性药材;如若兼有阴虚,则需兼顾滋阴养血。

*升降配伍:血热上蒸可致头晕目眩,宜配伍清热泻火、升阳举陷之品;血热妄行可致出血,宜配伍凉血止血、清热降逆之剂。

*脏腑配伍:血热证常累及肝胆,宜配伍清热利胆、疏肝解郁之药;若心火亢盛,则需兼顾清心泻火。

二、剂量宜适宜

*剂量过大,易伤正气,加重虚热之象;

*剂量过小,无法有效清热凉血,控制症状。

三、疗程宜持续

*血热证病程较长,治疗需有耐心,一般需持续数周至数月,以便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方和剂量。

四、禁忌并用

*清热凉血药不宜与温热性药同用,以免抵消药效。

*活血化瘀药不宜与凉血止血药同用,以免影响止血效果。

*辛香走窜药不宜与滋阴养血药同用,以免耗伤阴津。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以免导致流产或早产。

*儿童:药量需酌减,以免损伤脾胃。

*老人:气血虚弱者宜慎用寒凉药,以免损伤阳气。

六、饮食起居调理

*宜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生冷之品。

*忌烟酒,以免加重血热之象。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劳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