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三、第一节解析_第1页
《哲学》三、第一节解析_第2页
《哲学》三、第一节解析_第3页
《哲学》三、第一节解析_第4页
《哲学》三、第一节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编

隋唐五代的中国哲学8/16/20241从公元589年到公元960年,中国经历了隋朝、唐朝与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隋朝历史虽短,但在思想上采取“三教并用”的政策,使三教鼎立的格局在隋朝基本形成。唐王朝更加注意实施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政策。道教受到大力提倡,佛教发展出现强劲气势,儒家思想在治国中的地位依然如故。“安史之乱”使意识形态出现一些矛盾与冲突。五代十国,华夏恢宏气势烟消云散。8/16/20242第一章

隋朝至初唐政治哲学的主要建树8/16/20243政治哲学就是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对其政治体制以及治国方略进行论证的学说。就理论形态看,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独立的政治哲学,但在有关的著作中却大量涉及这个学科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隋朝至初唐的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有益的资料。之所以把隋朝与初唐联系起来,是因为隋朝尽管短促,但却在政治文化体制上为初唐的思想建设奠定了基础。就政治哲学的建树而言,隋朝的许多学者在研讨传统经学时往往花费诸多笔力以阐发自己的见解。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是王通的论著。8/16/20244一、王通的王道政治论

8/16/20245王通,字仲淹(580-617)约生于北周大象二年(一说生于隋开皇四年即584年),卒于隋大业十三年,门人称之曰“文中子”。8/16/20246(一)王通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王通的政治哲学的内容可能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8/16/202471、尚古的社会理想王通政治哲学的着眼点是他对社会制度的理想化。他说:

古昔圣王在上,田里相距,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是以至治之代,五典潜,五礼措,五服不章。人知饮食,不知盖藏。人知群居,不知爱敬,上如标枝,下如野鹿。何哉?盖上无为,下自足故也。(《中说》卷九)8/16/20248

紧接着对社会之更替进行对比性的说明:

昔舜禹继轨而天下朴,夏桀承之而天下诈。成汤放桀而在下平,殷纣承之而天下陂。文武治而幽厉散,文景宁而桓灵失。斯则治乱相易,浇淳有由。(《中说》卷九)8/16/202492、确立儒家正统王通的贡献在于,重新评估南北学派之中哪一家代表正统政权的儒教观念。他说:

晋制命者之罪也,苻秦何逆!昔周制至公之命,故齐桓、管仲不得而背也。晋制至私之命,故苻秦王猛不得而事也。其应天顺命,安国济民乎!是以武王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纣,齐桓不敢逆天命背人而黜周。故曰晋之罪也,苻秦何逆!(《中说》卷四)8/16/202410

他又说:乱离斯瘼,吾谁适归?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且居先王之国,受先王之道,予先王之民矣,谓之何哉?(《中说》卷七)8/16/2024113、儒为根基,三教可一的思想一方面王通强调,只有儒家思想是政权的根基,是不能动摇的。他说:吾视千载以上圣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焉。其道则一而经制大备,后之为政有所持循。吾视千载而下,未有若仲尼焉,其道则一而述作大明,后之修文者有所折中矣。(《中说》卷二)8/16/202412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三教可一”。他说:

子(王通)读《洪范谠议》,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程元、魏徵进曰:何谓也?子曰:使民不倦”(《中说》卷五)8/16/202413(二)王通政治哲学的素养基础王通之所以能够在那个时代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治哲学主张,是因为他有比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8/16/2024141、以儒为宗礼其皇极之门乎!圣人所以向明而节天下也,其得中道乎,故能辨上下,定民志。(《中说》卷六)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婚礼废,天下无家道矣。丧礼废,天下遗其亲矣。祭礼废,天下忘其祖矣。(同上)8/16/2024152、亲躬劳作王通因其居于庶民之地位,故颇看重体力劳作。比如:

子躬耕。或问曰:不亦劳乎!子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且庶人之职也。亡职者罪无所逃天地之间,吾得逃乎?(《中说》卷二)8/16/2024163、易学基础他的《中说》中关于“道”的学说,多源自对《易经》的解读:

薛收问一卦六爻之义。子曰:“卦也者,著天下之时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趋时有六动焉,吉凶悔吝所以不同也。”收曰:“敢问六爻之义。”子曰:“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谁能过乎!”

8/16/202417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谓也。8/16/202418二、社会变迁与《贞观政要》的由来8/16/202419在王通之后,《贞观政要》应该算比较具有政治哲学内容的著作。《贞观政要》是历史变迁的产物。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政治哲学理念,是隋唐社会更替的历史教训的总结。8/16/202420(一)反思隋朝灭亡教训隋朝之建立,结束了300余年之南北分治局面,国家重新获得统一。尽管隋朝的统治只有短短的不到40年时间,但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却多为唐朝所因袭。8/16/2024211、御民过甚,民不聊生杨坚卒,杨广即位,颇有中兴之志,但他御民过甚,史称其大兴土木,开运河,营建洛阳宫殿,修筑长城,发动战争,造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十月中,“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成皋,北至洛阳,相望于道。”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官方遂严酷镇压,而8/16/202422突厥人乘机俘掠,以致“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至唐朝初年,全国人口未及隋朝时三分之一。直到公元632年(贞观六年),自伊洛以东,及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难。8/16/2024232、统治者的反思李世民反思隋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徵求不已。兼东西徵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8/16/202424(二)书名与书义

《贞观政要》之书名,与其书中的旨义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书名也颇有一番由来。8/16/2024251、书名成因贞观者,唐太宗表年之号也。《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犹言天地之文理主于正,以示人也。政要者,唐史臣吴兢类辑贞观间君臣之嘉言善行、良法美政之大要也。唐史本纪曰:“太宗姓李,讳世民,陇西成纪人,为凉武昭王八世孙,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贵人也,必有贵子。’及见8/16/202426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既去,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及长,聪明英武,有大志,能屈节下士,结纳豪杰,佐高祖以定天下之乱,功业日隆。隋义宁元年,高祖以唐王受隋禅,国号唐。明年,改元武德,封世民为秦王。九年,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听政。是年八月,即皇帝位。明年,改元贞观。在位凡二十三年,为一代之贤君。其言行之美,政治之盛,与夫任贤使能之方,从谏乐善之道,大略皆聚此书也。(《贞观政要》卷一)8/16/2024272、书义之要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惜8/16/202428乎是书传写谬误,窃尝荟萃众本,参互考订,而其义之难明,音之难通,字为之释,句为之述,章之不当分者合之,不当合者分之,自唐以来,诸儒之论莫不采而辑之,间亦断以己意,附于其后,然后此书之旨颇为明白。8/16/202429二、贞观君臣的治国理论与方略8/16/202430《贞观政要》一书凡十卷,内容包括:君道、政体、任贤、求谏、纳谏、择官、封建、尊敬师傅、仁义、忠义、孝友、诚信、儒学等诸多方面内容。8/16/202431

(一)修身是治国的基础崇尚修身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贞观君臣也把这一点比作木之根本、流之泉源。8/16/2024321、修身为本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学术一向崇尚修身,《中庸》九经,修身为先,《大学》八目,修身为本。故《贞观政要》多有发挥。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朕每8/16/202433

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政要》卷一《君道》)8/16/2024342、身国一源唐太宗与魏徵之对答既以国学修身之大道,以为为君之根本。关于此等思想,魏徵在一篇奏疏中有进一步发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远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8/16/202435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欲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贞观政要》卷一《君道》)8/16/2024363、修身与政体修身之理念不仅为君道之要,而且灌注于政体问题的讨论中: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圭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8/16/202437

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贞观政要》卷一《政体》)8/16/202438(二)处理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太宗君臣从历史经验中体会到民心的重要性,以为国之兴衰全在于民心之归向。8/16/2024391、体察民情欲使“君位”常保,天下平安,即需体察民情: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8/16/202440

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贞观政要》卷一《政体》)8/16/2024412、治乱在理政魏徵议论自古理政得失,认为大乱之后,将求致理。他说:五帝、三王,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8/16/202442

颛顼徵之,既克之后,不失其理。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即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邪?8/16/202443(二)处理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与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和理论思考是不无关系的。8/16/2024441、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贞观三年,李世民对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8/16/2024451、君为元首,臣作股肱贞观十四年,魏徵上了一篇奏章,论君臣事颇详:臣闻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8/16/202446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8/16/2024473、选贤举能关于选贤举能,贞观元年李世民对房玄龄等说: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贞观政要》卷三《择官》)8/16/202448

选贤自然就有标准,所以魏徵上疏举证《说苑》所提出贤、不肖的“六正”与“六邪”:

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四曰明察成败,早8/16/202449

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家国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何谓六邪?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浮沉,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8/16/202450如此者,諛臣也。三曰内实险陂,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妬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辨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迁之乱,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擅权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佞邪,陷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贞观政要》卷三《择官》)8/16/2024514、明君与贤臣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贞观政要》卷一《君道》)8/16/202452李世民也以此标准自觉要求自己。他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政要》卷二《求谏》)8/16/202453

而臣贤多在于君明,对此李世民曾对封德彝说: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贞观政要》卷五《诚信》)8/16/202454(三)处理家国之事的原则

处理家国之事的原则是政治哲学向政治实践领域的转化,也是政治理想走向现实的努力。8/16/2024551、公平原则这是太宗君臣讨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贞观政要》载: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姐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8/16/202456

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这世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贞观政要》卷五《公平》)8/16/2024572、近君子远小人在封建社会宦官当政而使国中不平之事发生。魏徵对此颇为不满:

贞观十一年,时屡有阉宦充外使,妄有奏,事发,太宗怒。魏徵进曰:“阉竖虽微,狎进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无此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太宗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