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赤壁赋
苏轼你对苏轼的了解有哪些?推荐视频、文章视频:《百家讲坛》(北师大教授康震讲苏轼)
《康震评说苏东坡》康震中华书局传记:林语堂《苏东坡传》文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评论:《<赤壁赋>历代名家汇评》……苏轼洞庭秋色赋苏轼赤壁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竹石图东坡肉东坡帽东坡巾
回忆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所讲过的苏轼其人以及写作背景,你还记得多少?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
蔡襄苏黄米蔡(宋四家)三苏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颜、柳、欧、苏”古楷书四大流派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散文“欧苏”:欧阳修,苏轼宋诗“苏黄”:苏轼,黄庭坚宋词“苏辛”:苏轼,辛弃疾宋书法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写作背景《前赤壁赋》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我检测:字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自我检测1、壬戌(rénxū)10、酾酒(shī
)2、桂棹(zhào
)11、横槊(shuò)3、余音袅袅(niǎoniǎo)12、渔樵(qiáo)4、幽壑(hè
)13、扁舟(piān
)5、嫠妇(lí
)14、匏樽(páo)6、愀然(qiǎo)15、蜉蝣(fúyóu)7、山川相缪(liáo)16、无尽藏(zàng)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jí)9、旌旗(jīng)18、枕藉(jiè)自我检测:文学常识苏轼,字(),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苏轼的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轼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黄州时期,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二赋,即()、()、()。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小知识赋的文体汉代大赋:铺张扬厉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六朝律赋:注重对仗工整宋代文赋:介乎诗和文之间,整散结合,灵动灵活。《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翻译课文,积累字词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平静。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自由漂流,越过那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陶醉于赤壁月夜美景的喜悦之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一、理解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表达作者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一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江水明月让他们有了飘然欲仙的感觉。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思慕,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由喜转悲。来自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于“美人”在天一方之叹。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作者遭受贬谪后建功立业的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
二、理解课文第二段,思考: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唱出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这里既可以说是君主(宋神宗),也可以说是苏轼的美好理想——政治抱负。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的快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关于“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关于“客”
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是一种自问自答,都是作者内心的剖白。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洞箫声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箫声?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几句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通感、想象、侧面描写等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抽象为具体,表现箫声低沉幽咽,凄恻动人,缠绵悠长,婉转动人,极力渲染箫声悲凉,使人如闻其声,使人可感其神,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相互交错,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像蜉蝣一般在天地之间寄托短暂生命,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般渺小。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余音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客人的“悲”由三方面原因构成:
三、理解课文第三段,思考:“客”的“悲”从何而来?你对“悲”又是如何理解的?①“而今安在哉”由古代英雄与现实的自己对比而生悲。
②“哀吾生之须臾”由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
③由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知不可乎骤得”的现实对比而生悲。
其实,本段以“苏子愀然”“问客”,引出的是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论辩。一主一客都是作者的独白,反映了他陷于苦闷而又希望摆脱苦闷的矛盾心理。第三段:客感慨人生无常、自我渺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1.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4.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简直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水虽然流去但还是水,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还是月亮,作为个体的人,虽然生命是短促的,官职地位是可以变化的,但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从“不取与取”的角度,因为“物各有主”所以“虽一毫而莫取”也就是要摒弃曾经有过的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明月清风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可以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所以要取。
四、理解课文第四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第四段:集中表现苏轼豁达的心胸,作者通过阐释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宇宙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和客人们高兴地笑了起来,点燃蜡烛再次饮酒。菜肴和水果都已经吃完,杯子和盘子都一片狼藉。我与客人们相互枕着在船里睡着了,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五、理解课文第五段,思考: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其中蕴含的深义?结尾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进一步写出了他精神超脱之后的愉悦,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想一想,结尾处的“喜”与开篇的“喜”有没有不同呢?文章开头的快乐是陶醉于具体的景致,而结尾的快乐是对人生的一种豁达。第五段:客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而眠。
需要指出的是,苏轼一生执著追求的是为国出力,为民效劳,而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更不是游山玩水的乐趣。因而,从文章的结尾,我们既要看到作者在拥抱自然中寻求解脱的旷达乐观,又要看出这旷达乐观中所蕴涵着的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无奈。从那水光接天而又雾气横江的朦胧景色中,从那杯盘狼藉、主客醉卧的场面中,难道我们不能感受到几分这种苦涩的无奈吗?积累字词、句式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②冯虚御风“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冯”通“凭”,乘。2、古今异义词①七月既望古义农历每月十五;今义常用希望义。②纵一苇之所如古义往、到;今义常用适合、如同④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凌空;今义常用空虚义。③冯虚御风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3、一词多义歌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词。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词。之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间不译。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助词,的。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句式和词的活用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凌万顷之茫然。()3、渺渺兮予怀()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5、侣鱼虾而友麋鹿()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夫水,智者乐也。()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9、而今安在哉()10、何为其然也()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倒装句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宾语前置11、桂棹兮兰()12、羽化而登仙()13、乌鹊南飞()14、不知东方之既白()15、顺流而东()16、下江陵()17、肴核既尽()名词作状语,用桂树,用兰树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攻占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8、旌旗蔽空: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9、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10.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11.冯虚御风:意思是无所凭借,能驾风飞翔。1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13.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
课文中又写了怎样的“水月”景象?思考探讨: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欣赏文中水月的描写水
月
人变不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前赤壁赋》怎样体现了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儒家入世,道家避世,释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前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了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佛教虚无主义色彩。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流于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情感线索(内在线索):乐-悲-乐时间线索(外在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文章的思路、手法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先写月夜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标采购合同管理的案例研究
- 简单付款协议合同范文
- 碎石黄砂供应商合同
- 课件背景图文字
- 高速公路建设分包劳务合同模板
- 房屋买卖合同贷款版模板
- 严谨分析项目咨询服务合同
- 航空器交易合同
- 工期保证协议
- 上门美容服务合同
- 专题10 议论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
- 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 净水设备采购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学校(幼儿园)每周食品安全排查治理报告(整学期16篇)
- 想象作文课件
- 2022年反洗钱阶段考试试题库
- GB/T 31989-2015高压电力用户用电安全
- 贵州省2023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卷
- 儿童百分位标准曲线图
- 六宫格数独100题(经典实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