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1页
高中历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2页
高中历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3页
高中历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4页
高中历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点难点问题选讲 高考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点难点问题选讲1.(2024·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克林德碑之变迁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决定宣战,并照会各国使节,让他们在24小时内离京。德国公使克林德拒不撤离,反而要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当他乘轿带领士兵路经东单牌楼北面时,与巡街的清军发生冲突,克林德从轿内开枪,军官恩海开枪还击,克林德当场被击毙。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1901年8月,清政府派醇亲王魏让签士臣.赴德国赔礼道歉。从1901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清政府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克林德石碑坊,这个石碑坊成为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见证。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战败投降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胜利消息传来,人们认为克林德碑是国耻,就把它拆除了。这时候,协约国责令德国把已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再建一座新的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1952年10月2日,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为此把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摘编自王森《奇耻大辱——克林德碑的由来和变迁》以历史观察员的身份,围绕“克林德碑”变迁这一主题写一则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讲解】示例“主题:克林德碑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的变化。解说:克林德碑的变迁是20世纪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19世纪末20世纪初,贫弱的中国不断遭受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打死一事说明当时中外民族矛盾特别尖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克林德碑”的建立表明政府的软弱和国家的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得以将“克林德碑”改为“公理战胜坊”。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追求和平民主的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也赢得了爱好和平民主国家的支持,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了“保卫和平坊”。总之,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影响着克林德砷的变化,这一变化也映射出中国发展、民族复兴是时代的使命。(从“克林德碑”、“公理战胜坊”和“保卫和平坊”的任意角度或整体解说皆可)2.(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主张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著名诗句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从古到今,中国的有识之士都竭力宣传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统一、团结和安定,中国人民对于那些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总是称颂不已,众口皆碑;相反,对于那些制造矛盾坚持分裂的人,总是视他们为国家、民族的罪人,永远谴责和唾弃他们。可见主张大一统,已经成为皇帝和百姓、官员和布衣的共识。绝大多数的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只有江山一统,才能国泰民安。--摘编自杨松华著《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提出论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讲解】示例论点:大一统精神有利于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论证:大一统精神是国家理念的主流思想,是国家统一,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古代中国,在大一统精神的影响下,建立起汉、唐等封建王朝,这些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在近代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大一统精神的鼓舞下,无数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谋求民族独立、实现国家自强。在现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这一大一统精神,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结论:大一统精神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彰显。3.(2024·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文件内容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条,土地的分配方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第四条,土地分配的数量标准: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第二条,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是赞成民主改革的。故党的政策仅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更不是打击赞成民主改革的开明绅士。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八条,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195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第一条,农民这种在生产上逐步联合起来的具体道路,就是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二条,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多种执政理念,请从材料中提取一种执政理念,并运用其他史实加以阐释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讲解】示例:理念: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地主一致抗日,可见,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革命任务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土地政策,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根据美苏两大阵营对抗冷战的时代局势特征,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打开了中国外交局面,使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至于孤立,维护了新中国国家安全。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同时积极展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动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总之,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革命斗争时代还是新中国的建设时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也可以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灵活务实、实事求是、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4.(2024·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见证表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开展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1978年,新疆仅有1个民航机场、9条区内航线。2014年,已建成运营16个民航机场,开辟了155条航线,成为中国拥有机场数量最多,开通航线最长的省区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由国家整理出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2022年,在中央支持下,西藏接待旅游人数从1058.39万人次增加到3002.7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26.48亿元增加到407.07亿元截至2014年底,19个援疆省市共拨付援疆资金53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906个,依托援疆省市累计引进各类合作项目6482个,到位资金8277亿元截至2015年9月,新疆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0处2014年,新疆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达到305.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0.8部/百人,自然村通电话率98%,行政村通宽带率97%截至2023年11月,西藏累计建成5G基站超8700个,发展5G用户184万户,实现所有乡镇5G网络全覆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11月26日,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途经多个民族聚集地的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开通运营——整理自《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白皮书、《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见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讲解】示例: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见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新疆和西藏地区的进步见证了这一过程。党和政府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格萨尔王传》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该史诗的整理出版,有利于弘扬和发展藏族的文化事业。文物保护单位的设置,有利于新疆文物的保护。党和政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疆的机场建设、丽香铁路的开通,便利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促进了新疆、西藏和其他地区的联系。两地通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推动了当地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援疆资金和援疆项目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对西藏地区旅游业的支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加强了西藏与外地的联系。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助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言之成理即可)5.(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为新中国国庆节期间的外交活动简表(部分)。年度外交活动1951苏联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亚洲近邻国家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在印中友好协会组织下,印度加尔各答等地市民举行了盛大庆祝会,欢庆新中国国庆1954参加国庆观礼的有苏联商务代表、意大利贸易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商务代表团等1956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印尼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600多人出席招待会1957日中友协东京联合会为庆祝中国国庆节和纪念“日中友好月”,举行有800人参加的晚会中国驻英国代办在伦敦召开庆祝中国国庆招待会,英国政府官员1000多人应邀参加1959哥斯达黎加、智利等拉美友邦庆祝中国国庆十周年,哥斯达黎加计划出版有关中国建设的小册子,智利智中文化协会也举行了有关中国国庆的报告会1962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阿尔及利亚政府多名官员等出席招待会1964马里共和国总统、刚采共和国总统应邀来华参加国庆观礼——摘编自周游《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1949-1966)国庆纪念的外交功能》围绕“国庆外交”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讲解】论题:新中国初期国庆外交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阐述: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包围。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按照“一边倒”方针,新中国与苏联以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缅甸等国建交。因此,1951年苏联以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这种外交活动有利于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1953年后,中国国内实施“一五”计划,在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赞同。1954年意大利贸易代表参加中国国庆观礼,有助于西方国家了解新中国。1955年中国出席亚非会议并促成会议成功,中国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1956年印尼官员出席中国国庆招待会等活动,有利于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促进中外交流。总之,新中国初期的国庆外交,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新中国,拓展了新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如有其他讲解,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6.(2024·安徽池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建构完善国家形象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重点建构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红色中国”的形象;第二阶段(1979—2008年),重点建构的是顺应全球化大潮的“开放中国”的形象;第三阶段是(2009—2019年),重点建构的是负责任大国的“全球中国”的形象。围绕材料,选择一种或多种国家形象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讲解】示例:题目: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内部“一穷二白”,外部美苏“冷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巩固政权,新中国积极建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红色中国”形象,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新中国努力建构“开放中国”的新形象,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打造负责任大国的“全球中国”形象,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总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7.(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梁启超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已过去120多年。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政治面貌的人们所广泛认同。中华民族”概念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现代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中、在中国面对世界并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过程中,中国人产生了自我凝聚和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客观要求。事实十分显著,“中华民族”是中国在面对世界时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一个自我称谓,也包含着中国各民族在世界文化坐标中的定位。——摘编自石硕《从“世界之中国”认识“中华民族”概念》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达清晰)【讲解】论题:“中华民族”概念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阐述: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近代史上不断出现,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运动日益高涨。无论是自发的民众运动,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斗争,都提升了民族自觉性,增强了民族团结,壮大了民族力量。尤其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在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的过程中融化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取得的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深深认识到共同命运,开始由“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转化。

进入现代,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来到新时代,日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种族融合体,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国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其他参考论题:“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共同创造的大家庭;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8.(2024·黑龙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部分年份《泰晤士报》涉华报道高频词年份关键词及其出现次数1921年日本(176),日本人(150),会议(九国公约会议)(106),远东(81)1949年共产主义(336),政府(261),英国(226),共产党(191),民族主义者(187)1971年联合(172),北京(170),美国(99),国家(97),击败(75)1972年美国(139),尼克松(100),英国(90),访问(85)1979年贸易(81),发展(68),百万(66),越南(65),国外(64)2001年国际(56),美国(56),奥林匹克(43),布什(40)2010年增长(108),贸易(108),经济(94),全球(93),世界(89)2017年总统(117),北京(107),特朗普(100),韩国(96),贸易(68)2020~2021年全球(96),贸易(93),冠状病毒(85),爆发(84),英国(84)——摘编自张亚男等《中国百年发展的外媒形象建构》根据材料,围绕整体或部分关键词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讲解】示例:论题:《泰晤士报》涉华关键词变化反映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改变。阐述: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被国内外各股复杂势力撕裂,在国际社会中也处失声的、被凝视的角色。1921年“日本”“会议”“远东”等词反映出列强对中国国内内部大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并不关心,反而出于各自利益以强者姿态欲安排中国的未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扫清了西方列强的在华特权。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也与西方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共产主义”“民族主义者”等词反映出西方世界对中国共产主义道路充满质疑和担忧。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先后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及与美国关系逐渐正常化,这推动了中国与西方世界邦交的正常化。“联合”“尼克松”“英国”“访问”等词,反映出中国逐渐重回世界主流政治舞台。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促进了综合国力的发展,增强了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贸易”“发展”“国际”“经济”“全球”等词不仅反映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还反映出中国已完成由近代地缘小国向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大国的华丽转型。总之,近代以来《泰晤士报》涉华关键词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映像,它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9.(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时间主要研究内容19世纪中后期埃及、土耳其等国的亡国史研究20世纪初世界各国革命史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史研究20世纪50—70年代各国人民友谊史研究1978年以来全球史研究——据于沛《学术史研究是建构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特点,并选择其中两个阶段加以说明。【讲解】特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重点受国情影响而变化。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各国人民友谊史研究;1978年以来:全球史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和敌视,世界史研究焦点转移到各国人民友谊史,希望从中获得相关经验启示,以便指导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加强对外国的了解,而要真正了解外国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不能不追溯其历史根源,从而为我国世界史研究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全球史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重点受国情影响而变化。10.(23-24高二上·安徽滁州·期末)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本性淳善,完美地契合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频繁“走出”国门,增进中国与他国的友好关系,被称为“熊猫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panda”(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