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时一、二教材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壮丽景色的深刻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宇宙、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深邃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选择、磅礴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语言风格,成为了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意义,通过细致的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激荡与对未来的憧憬。同时,通过对比分析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如《天狗》,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郭沫若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其在不同作品中的体现。这样的教材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还能激发他们对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学情分析对于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然而,由于诗歌语言的抽象性和象征性,学生在深入解析诗歌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特点,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深入诗歌内部,理解其深层的象征含义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理解进行诗歌再创作,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学情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语言特色,体会其磅礴气势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语言特色,体会其磅礴气势和进取精神。难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行为: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壮丽景色的图片或视频,如山川、海洋、日出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简述诗人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创作契机。学生行为:观看图片或视频,感受地球的广阔与壮美。聆听教师介绍,对诗人和诗歌产生初步兴趣。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我觉得地球好大,好美,好壮观!”教师:“是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它孕育了无数生命和奇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的作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宏大的视角和磅礴的气势,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吧!”二、初读感知(10分钟)教师行为:播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朗诵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随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语调以及诗人的情感。学生行为:聆听朗诵,尝试在脑海中构建诗歌的画面。自由朗读诗歌,尝试模仿朗诵者的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听完朗诵,大家有什么初步的感受?你们觉得这首诗想要传达什么?”学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有力量,好像是在呼喊,在歌颂什么。”教师:“对,你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感。这首诗确实是在呼喊,在歌颂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现在,请大家自己朗读一遍,看看能不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这种力量。”三、精读分析(20分钟)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段精读,分析每一段的意象和情感。提出具体问题,如“诗歌中的哪些意象体现了自然的力量?”“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这种磅礴气势的?”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行为:分组精读诗歌,记录关键意象和情感点。小组讨论,准备分享讨论结果。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我们来看第一段,‘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这里的‘怒涌’一词,你们觉得诗人想要表达什么?”学生:“我觉得‘怒涌’表达了白云翻滚、气势磅礴的景象,就像是大海在咆哮一样。”教师:“非常好,你抓住了意象的精髓。‘怒涌’一词确实生动地描绘了白云翻滚的壮观景象,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内心激昂的情感。那么,接下来的‘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你们又怎么理解呢?”学生:“我觉得这句诗表达了太平洋的浩瀚与力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教师:“没错,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太平洋的无限力量和诗人的豪迈情怀。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其他段落。”四、创作启发(15分钟)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思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尝试创作一段简短的诗歌或散文,表达对自然或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学生行为: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创作灵感。在草稿纸上自由创作,尝试运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师生示例对话(此部分由于创作过程的个人化,对话示例较为灵活):

教师:“同学们,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你们有没有被诗歌中的自然力量所震撼?有没有想起自己曾经见过的某个壮观景象,或者感受到的某种生命的力量?”学生:“我想起了去年去爬山时看到的日出,那一刻太阳从山后升起,光芒万丈,我觉得整个世界都被照亮了。”教师:“那真是个美妙的瞬间!你可以尝试把这个景象写成一段诗或散文,表达出你当时的感受和对生命的热爱。”(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轻声巡视,给予个别学生鼓励和建议。)五、课堂分享与互评(10分钟)教师行为:邀请第一位学生上台分享作品,同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聆听,并准备从意象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给予反馈。在学生分享时,教师适时点头表示肯定,或轻声重复学生的精彩词句,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行为:第一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并简要说明创作灵感和意图。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准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师生示例对话:学生(分享者):“我写的是关于日出的诗,题目叫《晨光破晓》。‘山巅之上,夜色轻退,一抹红晕悄然探头,万籁俱寂中,它缓缓升起,如勇士般划破黑暗,光芒洒满大地,万物苏醒,生命之歌再次奏响。’”教师:“非常棒的作品,你用‘勇士’来形容日出,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日出的力量和希望。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听众):“我觉得他的诗很有画面感,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日出那一刻的壮观。而且他用词也很准确,‘悄然探头’、‘缓缓升起’都很有动感。”教师:“很好,你注意到了他用词的精准和生动。那么,在情感表达上,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另一位听众):“我觉得他的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就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教师:“非常到位的评价。确实,无论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还是你们的创作,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接下来,我们请下一位同学继续分享。”(按照此模式,邀请多位学生上台分享,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反馈。)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行为: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重要性,以及创作过程中个人感受与表达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本课所学应用到其他诗歌的鉴赏和创作中。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或继续完善自己的创作作品。学生行为: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课的学习收获。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未来的学习中。记录课后作业,准备完成。师生示例对话: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还学会了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语言特色。更重要的是,我们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热情和探索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学生:“谢谢老师!我们一定会的!”七、课后反思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行为: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诗歌鉴赏和创作中的收获与不足。布置具体的课后作业,以巩固课堂所学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行为: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后反思提示,准备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记录课后作业,规划完成时间和方法。师生示例对话:教师:“在结束今天的课程之前,我想提醒大家,课后反思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请大家在课后抽出一点时间,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想想自己在诗歌鉴赏和创作中学到了什么,又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记住,每一次的反思都是进步的阶梯。”“同时,我也给大家布置了两项课后作业。第一项是阅读郭沫若的另一首诗歌作品,比如《天狗》,并尝试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进行对比,看看两位诗人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深度上有何异同。第二项作业是继续完善你们刚才创作的诗歌或散文,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建议进行修改,也可以加入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让它更加丰满和动人。”“记住,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交差,更是为了提升自己。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把每一次练习都当作是向更高水平迈进的一步。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学生:“谢谢老师!我们明白了,一定会认真完成作业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行为:使用PPT展示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诗歌的主要意象、情感表达等。提问几位学生,请他们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要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学生行为:观看PPT,回忆上节课内容。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分享个人感受。师生示例对话: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你对这首诗中‘怒涌’的白云和‘提起全身力量’的太平洋的理解?”学生:“我觉得‘怒涌’的白云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磅礴气势,而‘提起全身力量’的太平洋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教师:“很好,你抓住了意象的精髓。那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这首诗,探索更多的奥秘。”二、深入解析(15分钟)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取诗歌中的一个或几个意象进行深入探讨。提供讨论框架,如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诗歌中的作用等。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学生行为:小组讨论,记录讨论要点。派代表准备分享讨论结果。师生示例对话:教师:“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比如你们可以选择‘壮丽的北冰洋晴景’这一意象,思考它除了直接描绘自然景观外,还象征了什么?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学生代表:“我们认为‘壮丽的北冰洋晴景’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美,还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激荡和对未来的憧憬。它作为诗歌的开篇,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教师:“非常精彩的解读!你们不仅理解了意象的直接意义,还挖掘出了其深层的象征含义。”三、对比分析(15分钟)教师行为:发放郭沫若的另一首诗歌《天狗》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天狗》,并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对比分析的角度,如意象选择、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学生行为:认真阅读《天狗》,记录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异同点。小组讨论,准备分享对比结果。师生示例对话:教师:“现在请大家阅读《天狗》这首诗,并与我们之前学习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进行对比。你们认为两首诗在哪些方面相似?在哪些方面又有所不同?”(学生阅读并讨论后)学生代表:“我们认为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但在意象选择上有所不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更多采用自然景观作为意象,而《天狗》则通过神话传说中的天狗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想象。”教师:“很好,你们从意象选择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那么,在情感表达和语言风格上呢?”(学生继续分享)四、再创作与分享(15分钟)教师行为:鼓励学生结合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及《天狗》的理解,进行诗歌再创作。提供创作提示,如可以选择相似的意象、情感或主题进行创作。邀请学生自愿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给予反馈。学生行为:思考并创作诗歌或散文片段。自愿上台分享作品,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师生示例对话:(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后)教师:“你的作品很有创意,尤其是这一句‘星光下的海洋,涌动着不息的梦’,既延续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对自然力量的描绘,又融入了你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行为: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和创作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如继续阅读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并撰写读后感。学生行为: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课学习收获。记录作业,准备课后认真完成。六、拓展阅读与讨论(10分钟)教师行为:引入郭沫若的另一首代表作《凤凰涅槃》的片段,通过多媒体展示其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及《天狗》在主题、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凤凰涅槃》的初步感受和理解。学生行为:认真阅读《凤凰涅槃》的片段,尝试捕捉其中的意象和情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个人见解,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师生示例对话:教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郭沫若的另一首杰作《凤凰涅槃》的片段。请大家注意,这首诗与前两首在哪些方面有所相似,又在哪里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学生:“我觉得《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象征着一种重生和变革的力量,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对自然力量的赞美有相通之处,但更加侧重于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教师:“你的观察很敏锐。那么,在情感表达上呢?与《天狗》相比,它又有何不同?”(学生继续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七、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