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西藏拉萨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相比于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中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国”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宗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阿克塞尔·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阿克塞尔·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阿克塞尔·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连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B.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D.“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政治—道德”结构,即民情的基础。B.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到“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C.“家”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既是人类天然拥有的,也是家庭教化的结果。(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二作为论据的一项是()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B.《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木源,不可忘也。”(4)材料二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对于“家”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答案】(1)D(2)B(3)D(4)①论证结构:递进式。首先提出“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然后提出现代社会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和挑战;接着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破解西方社会认识“家”的盲区;最后论证“家”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这一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自由的权利》等中的话,更具权威性,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对比论证,将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5)①材料一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②材料二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认为其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家’的地位受到撼动”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即使20世纪初以来……‘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可知,“家”的地位并没有被根本撼动。B.“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错误,因果颠倒。材料二第一段中说的是“‘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C.“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错误。根据材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成为‘政治—道德’结构,即民情的基础”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可知,原文说的是“‘文化—心理结构’”是民情的基础。C.“‘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错误,“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可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是在“生存论”上和“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家”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既是人类天然拥有的,也是家庭教化的结果”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可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故选B。【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二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承担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爱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D.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没有体现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故选D。【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结构角度分析,材料第一段开篇指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开篇亮明观点;第二段主要阐述内容为“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第三段主要阐述内容为“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第四段“‘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和第五段“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则主要阐述了“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据此可知,首段点明观点,下文展开分析最后得出观点的现实意义,论证结构上属于层进式。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本文方法多样,原文第三段“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采用了举例论证;《大学》中“《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均采用了引用论证;文中把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采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充分。【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材料一、材料二中找出各自关于“家”的认识的文字,进行总结概括,然后分析二者认识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中的“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可知,材料一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根据材料二中的“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可知,材料二强调“家”的教化作用,认为其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截击孙犁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节选自《吴召儿》)(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既交代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示了人们为保卫家园而奋起抗日的原因。B.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的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C.雨夜放哨交谈,说明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D.小说穿红棉袄、翻红棉袄的细节,既丰富了内容,又突出了吴召儿人物形象。(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的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B.小说善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C.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了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D.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吴召儿的性格特点。(4)有人说孙犁的小说大多有着近似诗歌散文一样的艺术魅力,是“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是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却没有同题材作品的血腥残酷。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C(2)C(3)①机智敏捷。了解敌情,知道改走山梁;截击时反穿红棉袄,不惹眼,体现机智。行动敏捷,像一只逃散的小白羊,在乱石尖上跳跃前进。②热情负责。面对危险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总是有说有笑,冲在前面,洋溢着热情,体现责任感。③勇敢无畏。她带领战士们躲避敌人扫荡,带头冲锋陷阵,截击敌人,丝毫没有女性的柔弱。(4)①情节方面,充满温情的日常生活写得多,战争场面写得少。(或者答:日常生活与革命生活的融合。如做午饭、赶羊,这些乡村的日常生活,与截击敌人融合在一起,淡化战争的血腥。)②人物形象方面,人物的塑造突出活泼热情、乐观勇敢的性格特点。通过吴召儿与她姑父及战士有说有笑的对话描写,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敌人来犯,她只身前往截击,展现了女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人物形象方面,小说没有重点表现战士的英勇善战,而是借吴召儿、姑父等形象反映军民一家的淳朴之美)③语言方面,注重简洁优美的诗意化表达。如明明是狂风暴雨,却说“像钻进了水帘洞”;又如坐在平石上,“像活在天空里”。④环境描写方面,注重营造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如开头对吴召儿姑家庄园的描写。(山村庄园、星夜放哨、雨中夜谈等场景的环境描写营造出浓郁的诗情画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说明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错误。吴召儿常遇到暴雨天气,“今天更不会害怕”说明以前也不害怕,雨夜放哨交谈判断不出是否已经成为成熟的战士。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了……”错,“‘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是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文本中没有姑父的心理描写。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全文来看,吴召儿是一个农村抗日女青年。她知道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为了保险改“走山梁”,可见她了解敌情。截击敌人时发现红棉袄容易暴露目标,就“把棉袄翻过来”,伪装起来,可见她聪明机智。“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在截击敌人时她“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可见她行动敏捷。虽然是在反扫荡的情况下,而且生活在高高的黑石山上,自然环境恶劣,吴召儿总是和大家有说有笑,表现出她开朗热情的一面,如即使是去截击敌人,她“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由“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可见,为了掩护战士们转移她主动去截击敌人,说明她有责任心。“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做事情总是冲在前面,可见她勇敢无畏,丝毫也没有女性的柔弱。【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及语言特色的能力。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先写了吴召儿给“我们”准备拐杖;然后写了“我们正要做下午饭”时姑父来报信,提到姑父在羊圈时看到吴召儿的情节;接着写“我”和吴召儿放哨时谈论山里的暴雨;再写发现敌人时姑父赶着羊逃,吴召儿去截击敌人……全文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以乡村日常生活为主体,而且这些生活充满了生活气息,带着温情,这就淡化了小说中的战争的气氛。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吴召儿是一个农村女青年,故事发生在鬼子大扫荡时期,吴召儿当时生活在“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山中,带领一群战士反扫荡,虽然时时面临危险,自然环境恶劣,但她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战士们都有说有笑,活泼热情;而且她面对敌人丝毫不畏惧,说“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敌人进攻时,她让战士们转移,自己挺身而出截击敌人,可见这是一个勇敢乐观的女英雄形象。从语言特点来看,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小说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本文也是如此,如“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等,把恶劣的自然环境描写得充满诗意。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对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进行了描写,这里本来是一个“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地方,但在作者笔下,“泉水,冒着水花”“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一块块小小的农田里“庄稼长得那样青,那样坚实”,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鲁穆公①问于子思曰:“吾闻庞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对曰:“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厉伯入见,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皆君之所未尝闻。”自是之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也。或曰:鲁之公室②,三世劫于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赏之,求奸而诛之,其得之一也。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赏誉之所及也。不以奸闻,是异于上而下比周于奸者也,此宜毁罚之所及也。今子思不以过闻而穆公贵之,厉伯以奸闻而穆公贱之。人情皆喜贵而恶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此鲁君之所以劫也。且此亡国之俗,陬、鲁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独贵之,不亦倒乎?(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材料二鲁缪公问于子思、子服厉伯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韩子闻之,以非缪公,以为明君求奸而诛之,子思不以奸闻,而厉伯以奸对,厉伯宜贵,子思宜贱。今缪公贵子思贱厉伯失贵贱之宜故非之也。夫韩子所尚者,法度也。人为善,法度赏之;恶,法度罚之。虽不闻善恶于外,善恶有所制矣。夫闻恶不可以行罚,犹闻善不可以行赏也。非人不举奸者,韩子之术也。使韩子闻善,必将试之;试之有功,乃肯赏之。夫闻善不辄加赏,虚言未必可信也。若此,闻善与不闻,无以异也。夫闻善不辄赏,则闻恶不辄罚矣。闻善必试之,闻恶必考之。试有功乃加赏,考有验乃加罚。虚闻空见,实试未立,赏罚未加。赏罚未加,善恶未定,未定之事,须术乃立,则欲耳闻之,非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篇》有删改)【注】①鲁缪公:战国时鲁国君主。②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缪公A贵B子思C贱D厉伯E失F贵G贱H之宜I故J非之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是“这”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是者不彰”中的“是”意思相同。B.“恶”是厌恶之意,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中“恶”意思相同。C.“亡”是灭亡之意,与墨子《兼爱》“故不肖不慈亡”一句中的“亡”意思不同。D.“闻”是“使……知道”之意,与《五石之瓠》“客闻之”中的“闻”意思不同。(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思以君子举善、小人识过的说法得到穆公的赏识;而子服厉伯却因实言以对而遭到穆公轻视:可见穆公未免喜贵恶贱。B.出于给子服厉伯正名的目的,韩非子对“以善闻”和“以恶闻”进行了类比,认为两种做法都是应该得到奖赏和赞誉的。C.王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认为韩非尚“法”却未依“法”否定穆公,这与其主张相违背。D.王充《非韩》篇,态度鲜明,论理充分,于清晰逻辑中让我们认识了韩非子理论的不足之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②非人不举奸者,韩子之术也。(5)王充“非韩”,他与韩非在“闻善”“闻恶”的认识上有何不同?【答案】3.CEI4.A5.B6.①把好事上报给君主的人,就是和君主同样喜欢好事的人。②指责别人不检举坏人坏事,是韩非的主张。7.韩非:闻善与闻恶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王充:闻善不能立即奖赏,要经过考核或审查才能决定是否奖惩。【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鲁缪公看重子思,而瞧不起子服厉伯,这违背了贵贱的应有的位置,所以韩非指责鲁缪公。“贵子思”“贱厉伯”结构对称,皆为动宾结构,在CE处断开;“故非之也”,“故”表结果,一般位于句首,在I处断开。故在CEI三处断开。【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能力。A.错误。这/对、正确。句意:从此之后。/自以为正确的反而得不到彰显。B.正确。句意:人的心情都是喜欢受尊重而厌恶被鄙视的。/没有羞耻心。C.正确。灭亡/通“无”,没有。句意:况且这种亡国的风气。/因此不孝顺不慈祥的人就没有了。D.正确。使……知道/听说。句意:子思不揭发坏人坏事让国君知道。/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故选A。【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出于给子服厉伯正名的目的”错误。韩非子借穆公问子思、子服厉伯的故事阐发议论,目的是引出自己的观点:闻善与闻恶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不是为了给子服厉伯正名。故选B。【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善行、好事;“闻”,上报;“说”,通“悦”,喜欢;“……者,……也”,判断句。(2)“非”,指责;“举”,检举,揭发;“术”,思想、主张;“……者,……也”,判断句。【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赏誉之所及也”可知,韩非认为闻善与闻恶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由“夫闻善不辄赏,则闻恶不辄罚矣。闻善必试之,闻恶必考之”可知,王充认为闻善不能立即奖赏,闻恶也不能马上惩罚,要经过考核或审查才能决定是否奖惩。参考译文:材料一鲁穆公向子思询问道:“我听说庞氏的孩子不孝顺,他的行为怎么样?”子思回答说:“君子尊重贤人来崇尚道德,提倡好事来给民众作出表率。至于错误行为,那是小人才会记住的,我不知道。”子思出去了。子服厉伯进见,穆公问他庞氏孩子的劣行,子服厉伯回答说:“这孩子的过错有三条,都是穆公不曾听说过的。”从此以后,穆公看重子思而看轻子服厉伯。人说:鲁国的君权,三代都被季孙氏控制着,不是应该的吗?明君发现好事就给予赏赐,发觉坏事就给予惩罚,两者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把好事上报给君主的人,也就是和君主同样喜欢好事的人;把坏事报告给君主的人,也就是和君主同样厌恶坏事的人: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人。不把坏事报告给君主,是和君主离心离德而和坏人紧密勾结的行为,这是应该贬斥处罚的。现在子思不把庞子的过错告知穆公,穆公却尊重他;厉伯把庞子的过错告知穆公,穆公却鄙视他。人的心情都是喜欢受尊重而厌恶被鄙视的,所以季氏已酿成祸乱了,却没人向上报告,这就是鲁君被挟持的原因。况且这种亡国的风气,是陬、鲁地方的人自我欣赏的东西,而穆公偏偏予以推崇,不是弄反了吗?材料二鲁缪公问子思、子服厉伯以后,鲁缪公看重子思而瞧不起子服厉伯。韩非听说这事,而指责鲁缪公,他认为明智的君主应该找出坏人并杀掉他们,子思不揭发坏人坏事让国君知道,而子服厉伯揭发了坏人坏事并告诉了鲁缪公,子服厉伯应该受到重视,而子思应该被轻视。如今鲁缪公看重子思,而瞧不起子服厉伯,这违背了贵贱的应有的位置,所以韩非指责鲁缪公。韩非所崇尚的,是法制。人做了好事,按法制要奖赏他;做了坏事,照法制得惩罚他。君主即使没有听见宫外的好事与坏事,根据法制这些好事和坏事都会得到处理。听见坏事不能就进行惩罚,就像听见好事不能就进行奖赏一样。指责别人不检举坏人坏事,是韩非的主张。假使韩非听到好事,他一定要考核,考核确实有功绩,才肯奖赏。听见好事不能立即给予奖赏,因为没有事实根据的话未必可信。像这样,听见好事跟没有听见,无区别。听到好事不能立即奖赏,那么听到坏事也不能马上惩罚。听到好事一定要考核,听到坏事也一定要审查,考核有功才能给奖赏,审查有证据才能实行惩罚。听见不实际的,看见不真实的,经过核实不能成立,奖赏与惩罚就不能进行。奖赏与惩罚不能进行,那么是好事还是坏事也不能确定。没有确定的事情,需要有一套办法才能确定它,那想靠耳朵听到的情况就进行奖赏与惩罚,是不对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苏轼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美好氛围。B.颔联写景状物生动,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5.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手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4.B5.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月下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有误,“水中明月卧浮图”的意思是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因此“浮图”非实景,应为喻体。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身而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李白通过曹植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梦中还乡后,四目相对,无语泪崩的生死相隔之痛。【答案】①.为仁由己②.而由人乎哉③.陈王昔时宴平乐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相顾无言⑥.惟有泪千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恣、谑、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物质匮乏年代的货郎担、卖布头,社会转型期的看相算命、江湖跌打师,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甚至难免鱼龙混杂。老行当,扎根生活,一招一式,总能给人以启迪。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中记录了经过两个打箔人6—8小时约3万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的制箔过程,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不但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和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蕴含在老行当中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永远不会过时。职业因时而变。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随着网络资源愈发①,播放露天电影的放映员越来越少:这正是新陈代谢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②,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①触手可及
②推陈出新(2)无论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3)①比喻,把“老行当”比喻为“老酒”,生动形象地强调了老行当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②拟人,“守望着……”赋予老行当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地再现了老行当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了老行当是国人共同的记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和句子分号,可知此处的两个句子是对称结构,因为“普及”“趋于绝迹”是一对反义词,所以第一处所填的成语和“越来越少”,根据后文“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可知此处语境形容网络资源的使用越来越方便,所以此处可填“触手可及”。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第二处,结合上下文“职业因时而变”“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推断此处是说“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要不断创新,所以此处可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1)搭配不当,“不但……和”不能搭配,应改为“无论……还是”。(2)成分残缺,“都凝结着……朴素的人生”缺宾语中心语,在“人生”后加宾语“哲理”一词。【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1)从“老行当……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可知,使用了比喻,把“老行当”比作一壶历久弥香的“老酒”,使对“老行当”的阐述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形象地强调了老行当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突出了“老行当”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2)从“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可知,使用了拟人,“守望着……唤醒了……”,让“老行当”拥有了人的情态、动作和思想感情,更加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老行当与民众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了老行当是国人共同的记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不惜从网上高价购买所谓的“聪明药”。网传的“聪明药”叫利他林,其主要成分就是哌甲酯——目前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推荐药物之一。哌甲酯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并使囊泡单胺转运蛋白重新分布。对于多动症儿童,它可以通过使大脑兴奋起到提高注意力的治疗作用,不会①。利他林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第一类精神药物,除了②,不能用于其他非医学目的。滥用这些药物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且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很多家长和学生③,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盲目相信所谓的“聪明药”,在这一时期,贸然使用哌甲酯类药物,可能对个人后期的人际关系、学术成就和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本文第一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说杂交稻“三不稻”——“米不养人,糖不养猪,草不养牛”。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D.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脑——他还有更宏伟的设想……【答案】(1)①让正常孩子变得更聪明②用于适应症的治疗外③缺乏对哌甲酯的认识(2)A【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网传的‘聪明药’叫利他林,其主要成分就是哌甲酯——目前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推荐药物之一……对于多动症儿童,它可以通过使大脑兴奋起到提高注意力的治疗作用”,可知哌甲酯对于非多动症儿童并不能增进记忆力或分析能力。所以此处可填“让正常孩子变得更聪明”。第二处,根据前文“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第一类精神药物”和后文“不能用于其他非医学目的”,可知这类药物使用应该是有严格限制的,只能用于治疗相应的病症。所以此处可填“用于适应症的治疗外”。第三处,通过第二、三段内容我们已知哌甲酯“无节制地滥用这些药物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此空后文也有“最终导致药物依赖”,可知家长和学生对哌甲酯认识并不全面才会盲目使用。所以此处可填“缺乏对哌甲酯的认识”。【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段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声音的延长。C.表示话题转换。D.表示递进。故选A。四、写作(60分)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被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或庞大或渺小的事物都在时间的淘洗下逐渐消失踪迹,而孤独却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的一生中,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它如影子般存在于生命一隅,常伴于我们左右。面对这位特殊的终生伴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急速变化的时代下,当孤独逐渐占领生活,灵魂的空虚成了其最大的病因。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为了抵御孤独而作出各种努力。古人为了摆脱孤独,创造了坊市勾栏,供人娱乐消遣;随着科技的发展,收音机、电视机应运而生,让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有了欢声相伴。然而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交流开放,信息普及,人们在无数爆梗笑点的狂轰滥炸下逐渐麻痹,失去本真的快乐。昔日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笑作一团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如今千万博主使尽浑身解数却难“博君一笑”。喧嚣中的寂寞才更感孤独,精神空虚成了如今人们最大的伤痛。因为心中没有真正的追求与热爱,所以只能在漫天娱乐选择中沉沦麻木。然而一颗空乏的内心,就如一个无底的杯子,“快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教师考核表个人述职报告范文【7篇】
- 结算工作总结模板4篇
- 竞聘演讲稿(集合15篇)
- 元旦晚会有感心得5篇
- 春天周末经典祝福语
- 见习护士自我鉴定集锦15篇
- 消化工作计划合集6篇
- 煤矿岗位工作标准
-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井都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篇填空与补全对话专项练习测试卷(含答案)
- 村屯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总结(4篇)
- 青年产业园铝灰和废酸资源化综合利用试验项目环评报告表
- 2024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
- GB/T 44312-2024巡检机器人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 统编版九下全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 【市质检】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物理试卷(含答案)
- CJT 195-2004 外层熔接型铝塑复合管
- 工程图学及计算机绘图习题集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大单元教学设计)
- DBJ50-T-417-2022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防治安全技术标准
- 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案-Unit 4 Lesson 21 What Year Is It-冀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