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15.1《我与地坛》创新教学设计甘肃靖远第四中学段明琳前置性学习内容:(提纲)一、知人论世:1、我所知道的史铁生。2、我眼中的史铁生。3、关于地坛4、关于这篇文章来源,及写作背景。二、我不认识的字词。谁来帮我解决。三、初次感知课文,给课文标注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内容。前置性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目标落实过程)1、我所知道的史铁生“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像那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史铁生如此解释他的名字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被网友评为“生前坐着,死后站着”。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那年18岁。1972年也就是他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史铁生也和千千万万遭受打击的人一样,曾经失望,曾经放弃,曾经想到一死了之。人们问他在病得最痛苦的时候,想过轻生吗?史铁生说:不是最痛苦的时候,是一开始就想轻生。得病时才21岁啊,那时候想,完了,这盘棋干脆别下了!那么,又是什么使他走出炼狱般的不幸的呢?2、我眼中的史铁生:清代学者洪亮吉说过:天不能司人之命。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了诗性的存在"。
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乐观面对,云卷云舒,快乐地活着,无论生命之花何时凋谢,都无悔。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这样的写作态度,让史铁生的文章展现了他想法和文字的明净,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温暖和宽厚,因为他是超越智和愚的存在。他常常省察自己内心,因为只有把自己看清楚了,才能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用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对自己的生命有着精神上要求的人,于是在著名的《我与地坛》里完成了个体生命对宇宙、有限对无限的对话。他实在是一个凡人,有着太普通的悲欢,我听得见他灵魂的喘息,被伤害者粗重的喘息伴奏着的、充满悲悯的祈祷声,足以令所有有良知的人落泪。史铁生在自己的思考里获得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只要祭坛的石门不倒,他的大道就永远铺满太阳的光辉。知识链接:关于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4、我所知道的写作背景及缘由:史铁生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地坛成为他生命再次出发、跋涉的起点。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作者“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二、我不认识的字词。谁来帮我解决。1、字音字形剥蚀(shí)恪守(kè)亘古(gèn)撅(juē)肆意(sì)坍圮(tānpǐ)窸窣(xīsū)譬如(pì)熨帖(yùtiē)猝然(cù)步履(lǚ)倔强(jué)隽永(juàn)颓墙(tuí)捋(lǚ)二、我不认识的字词。谁来帮我解决。沧桑:形容世事变化很大猝然:突然;出乎意料隽永:指(言语、诗文)意味深长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三、教情学情分析1.学生有一定的散文阅读经验,在前两课的已阅读和学习之后已经具备鉴赏景物描写的基本能力。2.对在大好的年纪忽而双腿残疾的作者所产生的生死思索较难达成共情,需要有效的引导。3.生死观尚不成熟的年轻人,可能对文章几处较为深刻含蓄的语句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四、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教学提纲)(一)常规性教学设计目标1、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2、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3、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二)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诵读能力,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难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四)、课堂导入环节(五)、出示学习目标(六)、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小问题(七)教考衔接(八)、当堂展示: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后,在挫折面前,我们如何正确面对?(九)、(后置性学习任务)课堂延伸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会经历像史铁生这样的人生苦难,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也许曾经的你与母亲,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五、教师激情导入新课:(正式上课,教学环节具体任务落实)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六、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师生共同探讨《我与地坛》标题的含义及关系。2、再读课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3、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师生共同探究欣赏,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4、课堂点睛升华,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5、师生共同探讨,生生互动讨论如下问题(师生共同课文研读,深入探究、任务合作小组。):(1)、初读课文,师生共同探讨《我与地坛》标题的含义及关系(2)、初次感知课文,给课文标注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内容。(3)、初次感知课文,初思考文章结构之间的存在的关系?(4)、“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5)、再读课文,找出第一部分中你喜欢的写景物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合作小组三,任务目标)(6)、在与地坛景物的“对话”中,“我”受到了怎样的影响?(7)、《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他思考了哪些问题?有怎样的感悟?(8)、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作者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9)、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0)、文章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当时“我”有什么感受?(11)、本文语言极富哲理性,情感真挚动人,请举例说明。(12)、当堂展示: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后,在挫折面前,我们如何正确面对?七、师生共同课文研读,深入探究、合作小组目标任务落实环节:学生初读课文思考,关于《我与地坛》题目解说: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我与地坛》全文共七部分,这里节选的是第一、二部分。略有改动。“我”指作者史铁生自己,一个双腿残疾的作家。“地坛”指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在北京市区北部。从本文题目来看,文章主要写“我”和“地坛”方方面面的关系。1、初读课文,师生共同探讨《我与地坛》标题的含义及关系《我与地坛》是一个表示关系的标题,在作者看来,“我”和地坛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2、初次感知课文,给课文标注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内容。(学生互动,讲台讲解展示。)第一部分(1—7段):写地坛给作者的人生感悟第一层(1—4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二层(5—7段):写“我”在地坛获得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8—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怀念,突出了母亲的爱时刻都陪伴着“我”。3.初次感知课文,初思考文章结构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学生互动,讲台讲解展示。)(1)本文前后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内容上有何联系?①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②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4、“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学生互动,讲台讲解展示。)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失魂落魄荒芜冷落被社会遗弃的人被人遗弃的古园5、再品读课文,找出第一部分中你喜欢的写景物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师生共同深度鉴赏景物,品“我”与地坛对话,教考衔接。)①景物描写高度契合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古园拟人化,写出了地坛的沉寂,沧桑同我灰暗的情绪相契合。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巨大苦难,“我”只想逃离这个沧桑喧嚣的世界,而地坛的宁静让我梳理纷乱的思绪。第二处景物描写句子的效果①比喻,将蜂儿比作成“一朵小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蜂儿停在空中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的美②拟人,赋予蚂蚁、瓢虫等小动物人的情态。③以动衬静、夸张,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④夸张,用摔开与万道金光,夸张地突出了露珠坠地时的灿烂第三处景物描写句子的效果落日的灿烂雨燕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泥土的气味落叶的味道六个譬如的排比铺陈,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地坛中的景物,从灿烂的夕阳、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验证着活着的意义。由此,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永恒,获得了活着的勇气和力量。6、在与地坛景物的“对话”中,“我”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师生共同深度鉴赏景物,品“我”与地坛对话,教考衔接。)地坛重新给予了我富于感性的鲜活的生活触角,让一个精神垂死、万念俱灰的人重新获得了对这世界敏感入微的感受。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史铁生①作为园林景象的自然;②作为亲情联结的纽带;③作为世俗生活的观察点;④作为写作之地;⑤作为自我观照的处所;⑥作为不可名状的精神家园。“我”与地坛的缘分7、《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他思考了哪些问题?有怎样的感悟?(师生共同深度鉴赏景物,品“我”与地坛对话,教考衔接。)①关于生死。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设定的过程,任何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②关于残缺。生命的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③关于生命、人生。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到达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8、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作者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师生共同深度鉴赏景物,品“我”与地坛对话,教考衔接。)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她又是一位坚韧的母亲。这是一个心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毫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她是坚韧的、伟大的。9、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师生共同深度鉴赏景物,品“我”与地坛对话,教考衔接。)①隐忍宽容。忍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儿子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却害怕触碰到儿子那颗敏感又脆弱的心灵。②坚忍聪慧。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运用恰当的方式呵护儿子。③体贴关怀。心思细腻,知道儿子需要一个独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每次儿子消失在视线之外,她又悄悄寻找,只为确保儿子的安全。10、文章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当时“我”有什么感受?(师生共同深度鉴赏景物,品“我”与地坛对话,教考衔接。)(1)失落与惆怅。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2)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性。“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11、本文语言极富哲理性,情感真挚动人,请举例说明。(师生共同深度鉴赏景物,品“我”与地坛对话,教考衔接。)①“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告诉人们“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而对当时还未走出残疾阴影的作者来讲,死亡的来临无疑也是痛苦的解脱。②“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都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寓着这样的哲理:生命充满劫难,历经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12、当堂展示: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后,在挫折面前,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学生一、《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充满哲思和力量的散文集。书中,作者以地坛为背景,讲述了他在经历人生困境后,与地坛相伴、与生命对话的故事。先生在20岁时因病双腿瘫痪,一度陷入绝望。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地坛,这个承载着他生命苦难和希望的地方。在地坛,他感受到了自然的温暖和生命的坚韧,也逐渐找到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力量。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坛四季变换的景致,以及他在地坛中遇见的各种人物和事件。这些看似平凡的描写,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作者笔下,地坛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场所,更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生命的希望和力量,象征着人类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12、当堂展示: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后,在挫折面前,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学生二、《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书。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苦难,也不要放弃希望,要勇敢地去面对和挑战。生命是宝贵的,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史铁生先生在双腿瘫痪后,一度陷入绝望。但他最终选择了坚强地活着,并在地坛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是宝贵的,即使面对苦难,也不要放弃希望,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命运是无法抗拒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史铁生先生深知命运的无常,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选择积极面对命运,并用自己的笔书写了生命的坚强和美丽。命运是无法抗拒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我们可以选择勇敢地面对挑战,也可以选择在逆境中寻找希望。苦难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强。史铁生先生将苦难视为人生的财富,他认为苦难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强。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幸福,更加热爱生活。八、教师做本节课总结: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九、后置性学习(课堂延展)对接高考训练:1.对画线部分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母亲祈求“我”不要自寻绝路,要活下去。)B.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既可以通过日出日落感受时间,也可以凭借地坛的钟或其他的计时器了解时间的早晚。)C.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母亲爱“我”但不明说,不做出来给别人看,而是蕴藏在心中,或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中表现出来。)D.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作者说地坛中有许多东西由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而发生改变,但太阳每天的升没却永不改变,以变与不变构成对比,增强沧桑之感,以日的恒久反衬人世的变迁,这种手法在古代诗词中也常见,如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B解析:B项中对“时间”理解得太表面化了,作者表达的是对生命长度的感悟。2.下列各项中,对《我与地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第一部分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写地坛的景色,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废弃的古园”,更是被作者视为精神栖息地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地。B.作者所谓的“宿命的味道”,就是指“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废,“我”残废。C.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上经历了一个由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D.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B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