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厂火灾爆炸应急预案_第1页
化工厂火灾爆炸应急预案_第2页
化工厂火灾爆炸应急预案_第3页
化工厂火灾爆炸应急预案_第4页
化工厂火灾爆炸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工厂火灾爆炸应急预案TOC\o"1-2"\h\u6443第一章总则 3277141.1编制目的与依据 3237051.1.1编制目的 347181.1.2编制依据 3208211.1.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216591.1.4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100541.1.5快速反应,科学处置 311551.1.6社会参与,共建共治 327902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4294771.1.7概述 485341.1.8应急组织机构的组成 457661.1.9国家消防救援局 5129601.1.10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中心 5149791.1.11应急管理部队伍建设局 5247571.1.12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 5320651.1.13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 5246181.1.14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 571581.1.15概述 5205901.1.16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5315211.1.17应急响应级别调整 625508第三章预警与预防 6280191.1.18预警系统概述 6200801.1.19预警系统构成 658661.1.20一级预防 618131.1.21二级预防 7302011.1.22预警响应流程 7221631.1.23预警响应措施 710922第四章火灾爆炸应急响应 750291.1.24火灾爆炸等级划分的依据 751531.1.25火灾爆炸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 7242781.1.26应急响应启动 8243001.1.27应急响应级别 8122871.1.28应急响应措施 8130471.1.29人员疏散与救援 8186661.1.30现场控制 9261571.1.31调查与处理 932249第五章紧急疏散与救援 92641.1.32紧急疏散的启动 933171.1.33紧急疏散的流程 932201.1.34救援队伍的组建 9152231.1.35救援队伍的培训 1076121.1.36救援队伍的调度 104001.1.37救援物资的种类 10286371.1.38救援物资的储备 10272761.1.39救援物资的调度 1012518第六章调查与处理 1125873第七章信息报告与沟通 1229591第八章应急演练 13176351.1.40演练计划制定 1483461.1.41演练组织 1430881.1.42演练内容 14178071.1.43演练要求 14323501.1.44演练总结 15228471.1.45改进措施 1522820第九章安全生产培训与宣传教育 1516761.1.46培训目标 1569081.1.47培训对象 15235241.1.48培训时间 15250701.1.49培训方式 15274521.1.50培训内容 16235521.1.51培训方法 1617521.1.52宣传活动 16259451.1.53教育活动 1626991第十章应急资源保障 1621281.1.54人力资源 17195721.1.55物资资源 17304951.1.56技术资源 17177951.1.57信息资源 1751471.1.58设施资源 17195161.1.59应急资源储备 1711681.1.60应急资源管理 1751511.1.61应急资源调配 18275821.1.62应急资源使用 18551第十一章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1857751.1.63评审准备 1810611.1.64评审会议 18260891.1.65评审意见汇总 18581.1.66评审结果报告 19299171.1.67预案审批 1912491.1.68发布通知 1984451.1.69预案备案 19262031.1.70宣贯 1937381.1.71培训 197303第十二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9204091.1.72启动修订 2031731.1.73收集资料 20194641.1.74组织修订 207321.1.75征求意见 20146141.1.76审批发布 2047281.1.77定期更新 20116671.1.78不定期更新 20215551.1.79修订内容 20285271.1.80修订要求 21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与依据1.1.1编制目的本应急预案的编制旨在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指导思想、组织体系、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措施及恢复重建等内容,以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1.1.2编制依据本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第二节编制原则1.1.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应急预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预警监测,努力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影响。1.1.4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本应急预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保证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1.1.5快速反应,科学处置本应急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科学、有序地进行处置,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秩序。1.1.6社会参与,共建共治本应急预案强调社会参与,共建共治的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第三节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本地区、本单位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第四节应急预案的修订本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修订工作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负责,修订后的应急预案需经上级部门审批后实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为修订工作提供依据。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一节应急组织机构1.1.7概述应急组织机构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实施应急响应工作的部门或机构。根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我国应急管理部进行了职责、机构和编制的调整,以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1.1.8应急组织机构的组成(1)国家消防救援局:承担原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和森林消防局的职责,以及教育训练司承担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教育训练相关职责。(2)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中心:承担应急值守、政务值班等工作,加挂国家消防救援局指挥中心牌子,负责应急值守工作,接报处理灾情信息,按权限承办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调动事宜,参与协调和指挥调度重特大及突发灾害处置等工作。(3)应急管理部队伍建设局:原名教育训练司,调整相关职责。(4)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原名火灾防治管理司,调整相关职责。(5)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原名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调整相关职责。(6)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加挂港澳台相关职责。第二节职责分配1.1.9国家消防救援局(1)拟订消防员退出安置计划并组织实施。(2)指导地方建立健全应急联合指挥平台。1.1.10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中心(1)负责应急值守、政务值班等工作。(2)接报处理灾情信息。(3)按权限承办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调动事宜。(4)参与协调和指挥调度重特大及突发灾害处置等工作。1.1.11应急管理部队伍建设局(1)负责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教育训练工作。(2)承担队伍建设相关职责。1.1.12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1)负责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工作。(2)承担火灾防治相关职责。1.1.13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1)负责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工作。(2)承担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相关职责。1.1.14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1)负责国际合作和救援工作。(2)承担港澳台相关职责。第三节应急响应级别1.1.15概述应急响应级别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对应急响应工作进行分级的管理制度。1.1.16应急响应级别划分(1)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影响范围广泛,需要全国范围内动员和协调资源进行应急处置。(2)重大(Ⅱ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范围较大,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应急处置。(3)较大(Ⅲ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影响范围有限,需要在本地区进行应急处置。(4)一般(Ⅳ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影响范围较小,可由县级以下进行应急处置。1.1.17应急响应级别调整应急响应级别的调整应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由应急组织机构根据权限及时进行调整。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如发觉应急响应级别需要调整,应及时报告上级应急组织机构,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整。第三章预警与预防第一节预警系统1.1.18预警系统概述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监测、评估和预警,从而提前发觉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的系统。在恶性肿瘤防治领域,预警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发觉早期癌症信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发病风险。1.1.19预警系统构成(1)数据收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医院病例报告、健康体检等途径收集相关数据。(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规律和趋势。(3)预警指标: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确定预警指标,如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4)预警阈值:设定预警阈值,当指标超过阈值时,发出预警信号。(5)预警发布:将预警信息发布给相关机构和个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第二节预防措施1.1.20一级预防(1)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2)疾病筛查:定期进行肿瘤筛查,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症的筛查。(3)疫苗接种:针对某些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可接种HPV疫苗进行预防。1.1.21二级预防(1)早期发觉:通过预警系统发觉早期癌症信号,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2)规范治疗:对已发觉的恶性肿瘤进行规范治疗,提高治愈率。(3)随访管理:对治疗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复发。第三节预警响应1.1.22预警响应流程(1)接收预警信息:当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时,相关机构和个人应立即接收并关注。(2)评估预警级别:根据预警指标和阈值,评估预警级别,确定响应措施。(3)实施干预:针对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筛查频率等。(4)跟踪评价:对干预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及时调整预警系统和干预措施。1.1.23预警响应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癌症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预警意识。(2)提高筛查覆盖率:加大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力度,提高筛查覆盖率。(3)优化诊疗服务:提高医疗机构对早期癌症的诊疗能力,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4)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作,共同推进癌症防治工作。第四章火灾爆炸应急响应第一节火灾爆炸等级划分1.1.24火灾爆炸等级划分的依据火灾爆炸等级划分主要依据的性质、规模、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等因素进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火灾爆炸等级划分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1.1.25火灾爆炸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1)特别重大: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2)重大: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3)较大: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4)一般: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第二节应急响应程序1.1.26应急响应启动(1)事发单位应在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自救。(2)当地及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救援。1.1.27应急响应级别(1)根据等级,应急响应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2)应急响应级别的调整由当地及有关部门根据发展情况提出,报上一级及有关部门批准。1.1.28应急响应措施(1)事发单位应立即组织疏散人员,保证人员安全。(2)当地及有关部门应组织消防、卫生、环保、交通等部门参加救援,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应对。(3)设立现场指挥部,负责协调、指挥救援工作。(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场,防止扩大。(5)对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第三节应急处置措施1.1.29人员疏散与救援(1)事发单位应立即启动人员疏散预案,有序组织人员撤离现场。(2)当地及有关部门应组织消防、卫生等部门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保证伤者得到及时救治。(3)对受影响的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保证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1.1.30现场控制(1)当地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场,防止扩大。(2)对现场进行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3)对涉及的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防止次生发生。1.1.31调查与处理(1)当地及有关部门应成立调查组,对原因进行调查。(2)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对责任人进行追责。(3)对教训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第五章紧急疏散与救援第一节紧急疏散程序1.1.32紧急疏散的启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首先要启动紧急疏散程序。紧急疏散的启动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一旦发觉险情,立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保证人员迅速撤离。(2)安全性:在紧急疏散过程中,保证人员安全,避免发生踩踏等。(3)有序性:按照预定路线和顺序进行疏散,保证人员有序撤离。1.1.33紧急疏散的流程(1)启动紧急疏散信号:通过广播、警报等方式,向全体人员发出紧急疏散信号。(2)疏散人员组织:各部门负责人迅速组织本部门人员,按照预定路线和顺序进行疏散。(3)疏散通道保障:保证疏散通道畅通,如有需要,可设置临时疏导员进行指挥。(4)人员清点:在疏散过程中,各部门负责人要对本部门人员进行清点,保证无人遗漏。(5)集合地点报到:全体人员到达集合地点后,立即向现场指挥报到,并等待下一步指令。第二节救援队伍组织1.1.34救援队伍的组建(1)救援队伍的组成:救援队伍应由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相关人员组成,形成多元化的救援力量。(2)救援队伍的职责: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协调各方力量、提供技术支持等。1.1.35救援队伍的培训(1)培训内容:救援队伍的培训应包括救援技能、应急知识、团队协作等方面。(2)培训方式:采取理论培训、实战演练、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1.1.36救援队伍的调度(1)救援队伍的调度原则:根据险情等级、救援需求、队伍能力等因素,合理调度救援队伍。(2)救援队伍的调度流程:接到救援任务后,迅速启动救援队伍调度程序,保证队伍及时到达现场。第三节救援物资准备1.1.37救援物资的种类(1)生活类物资:包括食品、水、衣物、帐篷等生活必需品。(2)医疗类物资:包括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3)救援设备:包括救援车辆、无人机、通信设备等。1.1.38救援物资的储备(1)储备原则:根据本地区实际需求,合理储备救援物资,保证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用。(2)储备方式:采取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动态储备等多种方式进行。1.1.39救援物资的调度(1)调度原则:根据救援任务需求,合理调度救援物资,保证物资迅速到达现场。(2)调度流程:接到救援任务后,迅速启动救援物资调度程序,协调各方力量进行物资配送。通过以上措施,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组织紧急疏散和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第六章调查与处理第一节调查调查是保证处理公正、客观的重要环节。在发生后,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以下为调查的具体内容:(1)成立调查组:根据的性质和影响,成立由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组成的调查组,负责全面、系统地调查原因、过程、损失等情况。(2)现场勘查:调查组应迅速赶赴现场,对现场进行详细勘查,收集物证、提取痕迹,拍摄现场照片,为后续调查提供依据。(3)资料收集:调查组需收集与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设计文件、施工记录、操作规程、安全检查记录等,以便分析原因。(4)询问当事人:调查组应对当事人进行询问,了解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5)技术鉴定:针对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调查组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为原因分析提供技术支持。(6)原因分析:调查组应结合现场勘查、资料收集、询问当事人和技术鉴定等结果,深入分析原因,明确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7)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组需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损失情况、责任认定等内容。第二节处理处理是保证后果得到妥善解决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处理的具体步骤:(1)救治伤员:发生后,应立即组织救治受伤人员,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善后安置:针对造成的损失,应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证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3)赔偿损失: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对受灾群众进行赔偿,包括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失赔偿等。(4)整改措施: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制定整改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范类似的再次发生。(5)宣传教育:通过案例,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第三节责任追究责任追究是对责任人依法进行惩处的重要环节,以下为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1)行政责任追究:对中的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等。(2)刑事责任追究:对构成犯罪的责任人,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纪政务处分:对中的员干部,依法给予纪政务处分。(4)责任追究程序:责任追究应依法进行,保证程序公正、合法。(5)公开透明:责任追究的过程和结果应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第七章信息报告与沟通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报告与沟通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章将围绕信息报告程序、信息沟通渠道以及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节信息报告程序信息报告程序是保证信息准确、及时、有序传递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信息报告程序的主要步骤:(1)信息收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组织相关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2)信息筛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去除无关和重复的信息,保留有价值的信息。(3)信息整理: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形成结构化的信息。(4)信息报告:将整理好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5)信息反馈:根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反馈,对信息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6)信息跟踪:对报告后的信息进行跟踪,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第二节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渠道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以下几种沟通渠道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1)正式沟通渠道:包括会议、报告、请示、汇报等,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正式性。(2)非正式沟通渠道:包括电话、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具有便捷性、灵活性和高效性。(3)线上沟通渠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实现跨地域、跨部门的沟通。(4)线下沟通渠道:通过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沟通的互动性和实效性。(5)多媒体沟通渠道: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丰富信息传递的内容和形式。第三节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是组织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下两个方面值得重视:(1)信息发布:根据组织需求和外部环境,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对外发布信息。信息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a.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b.注重信息发布的时机和场合;c.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采用多种发布方式;d.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互动,提高信息传播效果。(2)舆论引导:通过引导舆论,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舆论引导应遵循以下原则:a.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b.注重舆论引导的策略和方法;c.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掌握舆论主动权;d.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化解舆论风险。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报告与沟通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信息报告程序、沟通渠道以及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第八章应急演练第一节演练计划与组织1.1.40演练计划制定为保证应急演练的顺利进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演练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演练目的:明确演练的目的,包括检验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队伍能力、磨合应急机制等。(2)演练时间:确定演练的具体时间,保证各参演单位、人员能够参加。(3)演练地点:选择合适的演练场地,满足演练需求。(4)演练范围:明确演练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范围。(5)演练内容:根据应急预案,确定演练的具体内容。(6)演练方式: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演练、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7)演练组织机构:设立演练指挥部、参演单位、观摩人员等。1.1.41演练组织(1)成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总体协调、指挥和监督。(2)各参演单位根据演练计划,组织参演人员进行培训和准备工作。(3)观摩人员由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对演练进行观摩、评估和总结。(4)演练前召开预备会议,明确演练任务、要求和注意事项。第二节演练内容与要求1.1.42演练内容(1)预案启动:模拟突发事件发生,启动应急预案。(2)应急响应:参演人员按照预案要求,迅速采取应急措施。(3)现场处置:针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救援、处置和协调。(4)信息报告:及时向上级报告事件情况、应急措施和处置进展。(5)应急结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应急响应结束。1.1.43演练要求(1)真实性:演练过程要真实模拟突发事件,提高参演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2)完整性:演练内容要涵盖应急预案的各个环节,保证应急预案的完整性。(3)协调性:参演单位之间要密切配合,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4)安全性:保证演练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设备完好。第三节演练总结与改进1.1.44演练总结(1)演练结束后,组织参演人员进行总结会议,总结演练经验教训。(2)各参演单位提交演练总结报告,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演练指挥部对整个演练过程进行评估,形成演练总结报告。1.1.45改进措施(1)根据演练总结,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2)针对演练中发觉的问题,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3)完善应急设备、物资和技术保障。(4)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和可用性。第九章安全生产培训与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与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防范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本章内容概述:第一节培训计划1.1.46培训目标(1)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2)保证员工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培养员工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1.1.47培训对象(1)全体在岗员工。(2)新入职员工。(3)管理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1.1.48培训时间(1)定期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体员工的安全培训。(2)新员工培训:入职后一个月内完成安全培训。(3)管理人员培训: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管理人员培训。1.1.49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讲座、视频、网络课程等形式进行。(2)实践培训:组织员工进行现场操作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第二节培训内容与方法1.1.50培训内容(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政策。(2)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安全生产基础知识。(4)案例分析及预防措施。(5)应急处置与救援知识。1.1.51培训方法(1)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业讲解,使员工系统了解安全生产知识。(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3)演练:组织员工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考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员工掌握所学知识。第三节宣传教育活动1.1.52宣传活动(1)制作宣传海报、横幅、展板等,悬挂于企业内部显眼位置。(2)利用企业内部网络、群等平台,定期推送安全生产知识。(3)举办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激发员工学习兴趣。1.1.53教育活动(1)组织安全生产讲座,邀请专家为企业员工讲解安全生产知识。(2)开展安全生产主题活动,如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周等。(3)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通过以上培训与宣传教育活动,企业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员工安全素质,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十章应急资源保障第一节应急资源种类应急资源是指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所需的各类物质、设备、技术、信息等资源。根据其性质和用途,应急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54人力资源(1)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地震救援、水上救援等;(2)志愿者队伍:参与救援、物资发放、心理疏导等;(3)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1.1.55物资资源(1)救援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毛毯等;(2)生活物资:如水、电、燃料等;(3)特殊物资:如防疫物资、抗灾物资等。1.1.56技术资源(1)通信技术:如卫星电话、无人机等;(2)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3)航空技术:如直升机、无人机等。1.1.57信息资源(1)应急预案:包括救援方案、物资调度、人员疏散等;(2)预警信息:如气象、地质、水文等;(3)现场信息:如受灾情况、救援进展等。1.1.58设施资源(1)救援设施:如应急避难场所、临时医疗设施等;(2)交通设施:如道路、桥梁、港口等;(3)通信设施:如基站、光缆等。第二节应急资源储备与管理1.1.59应急资源储备(1)储备原则:合理规划、分类储备、动态调整;(2)储备形式:实物储备、合同储备、能力储备;(3)储备范围: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要行业。1.1.60应急资源管理(1)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国、省、市、县四级应急资源管理体系;(2)管理制度:制定应急资源储备、调度、使用等管理制度;(3)管理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应急资源动态管理。第三节应急资源调配与使用1.1.61应急资源调配(1)调配原则: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合理调配;(2)调配方式:行政调配、市场调配、协议调配;(3)调配程序:预报预警、启动预案、调度指令、执行调度。1.1.62应急资源使用(1)使用原则:遵循预案、合理使用,保证救援效果;(2)使用方式:直接使用、间接使用、租赁使用;(3)使用监管:建立健全应急资源使用监管制度,保证资源合理使用。应急资源保障是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环节,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应急资源储备、管理与调配,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使用各类资源,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第十一章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第一节评审程序1.1.63评审准备(1)确定评审时间、地点和评审人员;(2)收集应急预案相关资料,包括预案文本、编制依据、风险评估报告等;(3)准备评审表格、记录工具等评审用品。1.1.64评审会议(1)介绍应急预案的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2)逐章逐节对预案文本进行审查,保证内容完整、合理、可行;(3)对预案中的关键要素,如应急组织架构、应急响应流程、应急资源等进行分析和讨论;(4)针对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5)记录评审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1.1.65评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