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五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_第1页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五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_第2页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五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_第3页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五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_第4页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五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足阳明经络与脸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腌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阳明经脉、足阳明络脉、足阳明经

别和足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其络脉、

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腌穴,首穴是承泣,末穴是厉兑,左右

各45穴。

第一节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

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向上

联络头项,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经别上通于心,循咽,出于口,系目系。经筋结于髀枢,

聚于阴器。

一、足阳明经脉

(一)经脉循行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

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一一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附,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灵枢•经脉》)。

【注释】

[1]^:音遏,指鼻根凹陷处。

[2]约:原误作“纳”,此指与足太阳经交会于眼睛。

[3]却循颐后:去卜退却;颐,下颌部。

[4]客主人:即上关穴。

⑶额颅:指前额正中部。

[6]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7]胃下口:即幽门部。原作“胃口,下","下"字属下句。

[8]足跑:即足背。

[9]中指内间:“指”通“趾内间,指中趾与次趾间。

[10]以下入中指外间:“以”字据《甲乙》、《脉经》、《太素》、《千金》、《素问•阴阳离

合论》王冰注引文及《铜人》、《发挥》补。此支应是从足三里分出,下经丰隆,出于中指外

侧端。

[11]大指间:指大趾与次趾之间。

足阳明胃经,①起于鼻(会迎香),②交鼻根部,与旁边足太阳经交会(会睛明),③向

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中(巨醪),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水

沟),向下交会于颁唇沟(会承浆);④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

车),上耳前(下关),经额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

神庭)。

面部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⑤经颈动脉部(人迎),沿着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

大椎),⑥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⑦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上脱、中院),联络于脾

脏。

⑧缺盆部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

乳根),向下夹脐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

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腹内支脉,⑨从胃口向下,沿腹里,⑩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外行主干会合。由此下行,

经髓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能中(犊鼻),⑩胫

骨外侧前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

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胫部支脉,⑥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

末端。

足部支脉,⑥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

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J骨干厥。

膝膑肿痛;循膺、孚L、气街、股、伏兔、肝外廉、足跑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

胃中寒则胀满(《灵枢•经脉》)。

【注释】

口]牖:音友,指窗口。

[2]±:《素问•阳明脉解》作“登”,《素问•脉解》作“乘”,义同。

[引贲响:当指胸膈肠胃部作响,肠鸣之症均属此。

[4]肝厥:指足胫部气血阻逆。

[5]主血:胃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之气而为血,其经脉多气多血,故主血所生病。

[6]温淫:指热性病症。

[7]唇脍:脍与疹通,指唇疡。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漫涅颤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面黑。病发时,

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户门、遮塞窗户而睡。严

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

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穴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

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

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二、足阳明络脉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

经之气,下络喉啜。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瘩。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灵枢•经

脉》)。

【注释】

“]卒瘩:卒,通作猝,突然;瘩,失音,音哑。

⑵足不收,胫枯:指下肢弛缓、松软无力,胫部肌肉萎缩,气血亏虚的见症。

足阳明络脉,名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

向上联络头项部(会大椎),与各经的脉气相会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

其病症:气厥逆,就会患喉部肿痛,突然音哑。实证,发生癫病、狂病;虚证,见下肢

弛缓无力,胫部肌肉萎缩。可取足阳明络穴治疗。

三、足阳明经别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短卓,

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灵枢•经别》)。

【注释】

口]腹里:腹腔之内。

[2]^卓:安乳鼻根;卓,眼眶下部。参见前注。

[引目系:眼后内连于脑的组织。

足阳明经别,在大腿前面从足阳明经分出,进入腹腔之内,属于胃腑,散布到脾脏,向

上通连心脏,沿着食道浅出于口腔,上达于鼻根和眼眶下部,回过来联系到眼后与脑相连的

组织(目系),仍旧合于足阳明经。

四、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跑上;邪(斜)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

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肝,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

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顺,下.结

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引,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腹筋急,引缺盆及

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

缓不胜收,故僻(《灵枢•经筋》)。

【注释】

口]中三指:中间三趾之意,即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

[2]纲:原作“网”,此据《甲乙》、《太素》改。

[引脚跳坚:下肢跳动,感觉僵硬不舒适。

[4]颓疝:音颓。因疝气下颓,故名。

[5]口僻:指口角歪斜。

足阳明经筋,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

膝外侧;直行的上结于大转子部;向上沿胁部联系脊柱。直行的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

之筋结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经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部而聚会于阴器。上向腹

部而分布开,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部,夹口旁,会合于鼻旁额部,向下结于鼻,向上

并合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为“目下纲”(下睑)。另一支,

从面颊结于耳前部。

其病症:可出现足中趾掣强,胫部筋肉痉挛,下肢跳动、僵硬不舒,股前筋肉拘紧,股

前部肿,疝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掣到缺盆和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则掣

引眼睑不能闭合;有热则筋松弛使眼睑不能睁开。颊筋有寒,则使筋肉紧急,牵引面颊和口

角;有热则筋肉松弛,不能胜过对侧收缩,所以口歪。

第二节足阳明腌穴

本经一侧45穴,12穴分布于头面颈部,18穴在胸腹部,15穴在下肢的前外侧面和足

部。

本经腌穴主要治疗胃肠、头面、五官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治疗胃肠

病常用天枢、梁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梁丘和内庭;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地仓、

颊车、四白、头维、下关、内庭和解溪;治疗神志病常用解溪、厉兑和内庭;丰隆有祛痰的

功能;水道穴有利水的功能;足三里有强身保健的作用。针刺承泣穴应注意角度与深度;胸

部穴以斜刺或横刺为主,避免伤及心肺。

1.承泣足阳明、阳跻、任脉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眼轮匝肌f眶脂体一下斜肌。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

神经的额支。深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眼睑隅动。

【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于眶下缘和眼球之间缓慢直

刺0.5〜1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目不明,泪出,目眩普,瞳子痒,远视疣疣,昏夜无见,目明动,与项口

《外台秘要》:''禁不宜灸,无间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长桃许大,至三十日

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铜人》:“禁不宜针,针之令人目乌色,可灸三壮,炷如

大麦,忌如常法。”

【现代报道摘录】

近视眼选用30号1.5寸毫针,在承泣穴进针,以300角向睛明方向斜刺,当刺入1.0

寸左右,眼区周围有酸胀感或流泪时,轻轻捣刺3〜5次,留针10分钟,出针后按压局部1〜

2分钟。

调整心率针刺承泣穴可减慢心率。

2.四白

【定位】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眼轮匝肌、提上唇肌一眶下孔或上颌骨。浅层布有眶下神经

的分支,面神经的额支。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静脉和神经穿出。

【主治】①目赤肿痛,目翳,眼睑明动,近视。

眩晕。

【操作】直刺0.3〜0.5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古代文献摘录】

《铜人》:“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

《甲乙经》:“目痛,口僻,戾目不明,四白主之。”

【现代报道摘录】

面肌痉挛用30号1寸毫针直刺四白穴,边捻边进,深0.2〜0.3寸,有麻电感放射至上

唇及口角即停止捻转,留针10〜15分钟,出针后用特制报针从原针孔刺入,胶布固定5〜

6天出针。隔2〜3日,如上法再治,5次为1疗程。

胆道蛔虫症针刺四白透迎香穴,强刺激,留针30分钟行针1次。

3.巨骼足阳明、阳跻之会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提上唇肌一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面神经的

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

【操作】直刺0.5〜0.8寸。

4.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口轮匝肌一降口角肌。布有三叉神经的颊支和眶下支,面动、

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迎香、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口缓不收,不能言语,手足痿壁不能引,地仓主之。”

动不止,瞳子痒,迹视充血,昏夜无见。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频针灸,以取尽风气。口

者,以正为度。”

【现代报道摘录】

周围性面瘫针地仓透下关、四白透颊车,配双侧合谷和阳白透鱼腰,针刺得气,行提插

捻转手法,新病行泻法,久病行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单纯性流涎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单纯性流涎(排除其他口腔疾病所致的流涎)。

5.大迎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降口角肌与颈阔肌一咬肌前缘。浅层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

颌神经的颊神经,面神经的下颌缘支。深层有面动、静脉。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或斜向地仓方向刺。

6.颊车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咬肌。布有耳大神经的分支,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1.5〜2.0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颊肿,口急,颊车骨痛,齿不可以嚼,颊车主之。”

《针灸大成》:“中风口噤不开:颊车、人中、百会、承浆、合谷。”

,,

O

【现代报道摘录】

题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以针刺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为主穴,配承浆、听会、翳风、

太阳。

镇痛针刺颊车对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敏细胞的诱发放电有明显抑制作用。

7.下关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额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取法:在颤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牌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腮腺一咬肌与颍骨额突之间一翼外肌。浅层布有耳颗神经的

分支,面神经的额支,面横动、静脉等。深层有上颌动、静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脑膜

中动脉和翼丛等。

【主治】①耳聋,耳鸣,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0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失欠,下齿踽,下牙痛,出页肿,下关主之。”

《图翼》:“耳鸣耳聋,痛痒出脓。”

【现代报道摘录】

三叉神经痛用30号2.5寸毫针针刺下关穴,进针后针尖以80o角向后下方,朝对侧乳

突方向深刺2寸左右,用紧提慢按手法,不捻转,使针感向下颌方向或四周扩散,留针30〜

60分钟,每10〜15分钟,用提插手法行针1次,出针前再予提插手法行针30秒,每日1

次,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

下颌关节炎下关配合谷,针后加灸,每次灸30分钟,每日1次。

8.头维)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

【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颗肌上缘的帽状腱膜一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一颅骨外膜。布

有耳颗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颗支,颍浅动、静脉的额支等。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目痛,迎风流泪,眼睑喝动。

【操作】向后平刺0.5〜0.8寸或横刺透率谷。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头维主之。”

《玉龙歌》:“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医宗金鉴》:“头维、攒竹二穴,主治头风疼痛如破,目痛如脱,泪出不明。”

【现代报道摘录】

脱发取头维配百会、风池、通天、阿是穴,穴位注射三磷酸腺甘,每日1次,10次为1

疗程。

眩晕针头维配印堂、太阳点刺放血,随眩晕消失的同时病人的收缩压均有所下降。

带状疱疹后遗症疱疹愈后,遗留左侧前额及头顶前部针刺样疼痛,取头维、神庭为主穴,

头临泣、百会、合谷为配穴。留针30分钟,间歇性行针2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9.人迎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定位】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一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前缘一颈固有筋膜深

层和肩胛舌骨肌后缘一咽缩肌。浅层布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甲状腺上动、静脉

的分支或属支,舌下神经神的分支等。

【主治】①咽喉肿痛,胸满喘息,瘪疡,瘦气。②头痛,眩晕。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3~0.8寸。慎灸。

10.水突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一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一颈固有筋膜深层及

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浅层布有颈横神经。深层有甲状腺。

【主治】①咳嗽,哮喘。②咽喉肿痛,瘦瘤,瘪疡。

【操作】直刺0.3〜0.5寸。

1L气舍

【定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一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浅层布有锁骨

上内侧神经,颈横神经的分支和面神经颈支。深层有联络两侧颈前静脉的颈前静脉弓和头臂

静脉。

【主治】①咳嗽,哮喘,呃逆。②咽喉肿痛,瘦瘤,瘪疡,颈项强痛。

【操作】直刺0.3〜0.5寸。

12.缺盆

【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一锁骨与斜方肌之间一肩胛舌骨肌(下腹)与锁骨下

肌之间一臂丛。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颈横动、静脉,臂丛的锁骨上部等重要结

构。

【主治】①咳嗽,哮喘。②缺盆中痛,咽喉肿痛,凛疡,颈肿。

【操作】直刺或向后背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

13.气户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胸大肌。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腋动脉和它的分

支胸肩峰动脉。

【主治】①咳嗽,哮喘,呃逆。②胸胁胀满。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库房

【定位】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胸大肌一胸小肌。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肋间神经的皮支。

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和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咳嗽,哮喘,咳唾脓血。②胸胁胀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屋翳

【定位】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胸大肌一胸小肌。浅层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

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咳嗽,哮喘。②胸胁胀满,乳痈。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膺窗

【定位】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胸大肌一肋间肌。浅层布有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

的属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三肋间神经和第三肋间

后动、静脉。

【主治】①咳嗽,哮喘。②胸肋胀痛,乳痈。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乳中

【定位】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乳头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胸大肌。浅层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下组织内男

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只有腺组织的迹象,而无腺组织的实质。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

分支,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操作】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穴位的定位标志。

18.乳根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胸大肌。浅层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第五肋间神经,第五肋

间后动、静脉。

【主治】①咳嗽,哮喘,胸闷,胸痛。②乳痈,乳汁少。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不容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

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六、七胸神经

前支的肌支。

【主治】①呕吐,胃痛,腹胀。②食欲不振。

【操作】直刺0.5〜1.0寸。

20.承满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

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六、七、八胸

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①胃痛,腹胀,食欲不振。②吐血。

【操作】直刺0.5〜1.0寸。

21.梁门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

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

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操作】直刺0.5〜1.0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胁下积气结痛,梁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现代报道摘录】

胃溃疡电针梁门穴可以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增强机体

免疫力。

调节胃电针刺梁门穴,对复合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的体表胃电,均有不同程度

的良性调节作用。

22.关门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

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

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①腹痛,腹胀,肠鸣,泄泻。

②水肿。

【操作】直刺0.5〜1.0寸。

23.太乙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

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

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①胃痛。

②癫狂,心烦。

【操作】直刺0.8〜1.2寸。

24.滑肉门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

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

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①胃痛,呕吐。②癫狂,吐舌。

【操作】直刺0.8〜1.2寸。

25•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

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吻合支,第九、十、十

一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①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泄泻,痢疾。②^痕,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直刺1.0〜1.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月重感

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

《针灸大成》:“妇人女子^瘤,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现代报道摘录】、

慢性腹泻隔姜灸双侧天枢穴,每日每穴7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月经过多取双侧天枢穴,用30号1.5寸毫针,针尖略向外侧刺,留针40分钟,行补法,

于经前5天开始至经期结束为1疗程。

调整肠道功能电针急性痢疾患者的天枢穴,在针后3分钟内即有肠鸣音的显著变化,

15〜30分钟后肠鸣音明显降低,停针后又恢复到针前水平。这与临床报道针刺天枢对急慢

性肠炎、菌痢泄泻、便秘等疾病均有减轻症状、加快康复的治疗作用相吻合。

26.外陵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

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十一、

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腹痛,痛经,疝气。

【操作】直刺1.0-1.5寸。

27.大巨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

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动脉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①小腹胀,小便不利,疝气。②遗精,早泄。

【操作】直刺1.0~1.5寸。

28.水道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一腹直肌外侧缘。浅层布有第十一、十

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腹壁浅动、静脉。深层有第十一、十

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小腹胀满。②痛经,不孕,疝气。

【操作】直刺1.0〜1.5寸。

29.归来。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一腹直肌外侧缘。浅层布有第十一、十

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

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①腹痛,疝气。②闭经,月经不调,阴挺,带下。

【操作】直刺1.0〜1.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奔豚,卵上入,痛引茎,归来主之。”

《针灸大成》:“主小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妇人血脏积冷。”

【现代报道摘录】

尿潴留以归来、委阳为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为配穴。针刺得气后,有尿

意者留针5分钟,对尿潴留时间较长者,可加艾灸神阙(隔盐、葱白)。

慢性附件炎取归来、足三里、关元。针刺前排空膀胱,针刺得气后,将2〜3cm长的艾

条套在针柄上点燃,燃尽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0.气冲

【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外斜肌腱膜一腹内斜肌一腹横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

脉,第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

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骼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主治】①腹痛。②阳痿,阴肿,疝气。③月经不调,不孕。

【操作】直刺0.5〜1.0寸。不宜灸。

31.髀关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t宾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

外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一股直肌一股外侧肌。浅层布有股

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股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下肢痿痹,腰膝冷痛。②腹痛。

【操作】直刺1.0〜2.0寸,局部酸胀,或酸胀感向膝部传导。

32.伏兔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t宾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馥底上6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股直肌一股中间肌。浅层布有股外侧静脉,股神经前皮支及

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股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腰膝冷痛,下肢痿痹,脚气。②疝气。

【操作】直刺1.0〜2.0寸。

【古代文献摘录】

《千金方》:“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铜人》:“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

《金鉴》:“伏兔主刺腿膝冷,兼刺脚气痛痹风。”

【现代报道摘录】

血尿针刺伏兔穴可治血尿、毛细血管出血。调节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针刺伏兔、梁

丘穴,对家兔超负荷运动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一定影响。

33.阴市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能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骰底上3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一股中间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

支和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和股神经肌支。

【主治】①腹胀,腹痛。②腿膝痿痹,屈伸不利。

【操作】直刺1.0〜1.5寸。

34.梁丘郑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能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骸底上2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一股中间肌腱的外侧。浅层布有股

神经的前皮支和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和股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急性胃痛,乳痈。②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操作】直刺1.0〜1.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大惊乳痛,梁丘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现代报道摘录】

急性胃痛梁丘为主穴,病邪犯胃加内关、公孙;肝气郁结加太冲;胃热盛加内庭,采

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0.5〜1.0ml。

急性腹泻取左侧梁丘穴,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每壮灸至患

者感觉发热时拿掉,每次7〜9壮,每日1次。

35.犊鼻

【定位】屈膝,在膝部,能骨与骸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骸韧带与骸外侧支持带之间一膝关节囊、翼状皱裳。浅层布

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隐神经的能下支和膝关节动、静脉网。深层有膝关

腔。

【主治】膝肿痛。

【操作】屈膝90度,向后内斜刺1.0〜1.5寸。

36.足三里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胫骨前肌一小腿骨间膜一胫骨后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

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乳

痈。②虚劳赢瘦,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头晕。③失眠,癫狂。④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水肿。

【操作】直刺1.0〜2.0寸。

【古代文献摘录】

《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

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圣惠方》:“凡人三十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赢瘦”;“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现代报道摘录】

高血压病取双侧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用1.5寸或2寸毫针刺入,得气后在针柄上放艾

炷如杏核大,用火点燃,每次灸3〜5壮,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

增强机体免疫力针足三里可促使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提高,对免疫球蛋白中的IgG、IgA

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和DHA值,从而控制发病。还有报道表明,针刺入兔的“足

三里”穴能使血中裂解素、调理素及白细胞吞噬指数均有显著增加,从而增强了机体免疫力。

调节血细胞针刺足三里,对脾性全血减少症、营养不良性贫血病人的红细胞减少和血

红蛋白减少以及放疗或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均有调整作用,针足三里等穴后1~2周均见其

上升,说明针刺本穴对血液成分有一定影响。

37.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胫骨前肌一小腿骨间膜一胫骨后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

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和腓深神经。如深刺可能刺中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

【主治】①肠中切痛,肠痈,泄泻,便秘。②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1.0〜1.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大肠有热,肠鸣腹满,夹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千金方》:“骨髓冷疼痛,灸上廉七十壮。”

《针灸大成》:“主脏气不足,偏风脚气,腰腿手足不仁,脚胫酸痛屈伸难,不久立,风

水膝肿,骨髓冷疼,大肠冷,食不化,飨泄,劳瘵,夹脐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气上冲

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伤寒胃中热。”

【现代报道摘录】

过敏性肠炎治疗过敏性肠炎,取两侧上巨虚,穴位注射654-2,每穴注射1ml,隔日1

次,5次为1疗程。

急性阑尾炎针刺上巨虚,用强刺激手法,使针感直达右下腹。

38.条口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法:仰卧,在上巨虚穴下2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胫骨前肌一小腿骨间膜一胫骨后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

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和腓深神经。如深刺可能刺中腓动、静脉。

【主治】①下肢痿痹,跑肿,转筋。②肩臂痛。

【操作】直刺1.0〜2.0寸,可透承山。

39.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胫骨前肌一小腿骨间膜一胫骨后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

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和腓深神经。

【主治】①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②泄泻,痢疾,乳痈。③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L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

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

虚下廉。”

《甲乙经》:“乳痈惊痹,胫重,足时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

【现代报道摘录】

急性乳腺炎据报道,取下巨虚、行间,疼痛同侧、双侧均可,针刺得气,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