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践智慧语文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具备基础性与文化性的核心学科。而语文教师实践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探寻我国悠久文化底蕴,解析传统思想美德的教学过程。实践智慧则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是新理念,是新方向,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发展而展开的具体行为。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响应新课标与新思想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借助反思实践、积淀文化、建构理论以及德育教育激发语文教学的内在功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素质。结合实践智慧的界定,探析实践智慧的社会意义与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实践智慧教育改革策略。 关键词:实践智慧;语文教师;教育改革 语文教育是培养崇美、向善、求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人才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探索的意识、构建自由心灵以及提高道德水准,更能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教学基础,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此,学校应深入把握语文教学内涵,专注实践智慧在语文教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在新课改语境下,这不仅是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学理论应对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据此,在语文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应将实践智慧融入教育改革中,利用新的制度、新的思想,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质量,为我国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一、当代实践智慧的内涵界定 实践智慧植根于古希腊语,主要指在实践领域发挥作用的思想与智慧。亚里士多德在相关著作中针对实践智慧进行了集中论述,并将其界定为:“对人类社会活动有害或有益的事物,所采取的真实的、积极的、夹杂理想的功能状态。”国内学者根据实践智慧的原始意义及社会效用,对其做出不同的释义。李小红、邓有韵(2017)将实践智慧植根于教学领域,并具体指出是学校教师对当前教学环境的顿悟、辨别、感知;对教学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追求,以及对道德品质的体现。而范国真、赵晨(2018)则认为教师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对教学价值的不断追求,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掌控、创新性驾驭、敏锐感悟、深度思考、深刻洞悉及运用灵活机制面对问题的复合能力,是艺术高度与教育科学的有机产物,是学校教师在探寻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长期反思、感悟、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校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道德情感与教学风格、教学机智、教育价值观等多层面素养的个性化彰显。然而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学机智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机智是基于教育学领域的天赋和机智,能够促使教学工作者将没有益处、没有希望、没有成效的情境转变为具备教育积极意义的实践。而教师实践智慧主要指教师在特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灵活化、方法化与具体化。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实践智慧具备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不可传导性等特征。可以说,假若教师缺乏充足的实践智慧将难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语文教学与实践智慧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教学角度,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性发展。要构建健全人格和创造人才,必须针对学校传统语文教育强调片面化知识、纯语言教学的弊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探寻教学的本质意义。在教育改革层面,学校应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及教师教学的现状为基础,深入挖掘语文教学在新时展中的意义[1]。 二、实践智慧在教育发展中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我国新课程改革迎来全新的挑战,在观念上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学目标相融合,实现教学活动与学生成长相统一,相融合。在方法上,要摒弃传统纯语言教学弊端,将实践融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然而在引入新技术、新理念的过程中,我国语文教师普遍将教学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教学技术,难以掌握本质。而在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偏差则又是当代语文教师缺失理性思考与实践智慧的客观表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在相关文献中指出,理论智慧是对不变事物的应变思想,是主观分离的本能认识,在把握生命实践行为中难以发挥效用[2]。然而实践智慧却是与生命实践相融合的行为,是将生命实践对象作为研究客体的具体表现。通常来讲,理论是已存在的、一般的、抽象的。实践是生成的、情景的、具体的。语文教师借助普遍规则应对动态的课堂;用固定模式制衡多变的、复杂的、丰富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缺乏实践智慧是制约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语文教学活动并非是对技术的简单运用。张启权(2017)在相关著作中指出:语文教学活动是在相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中,对具体问题的实践性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高层次的选择、判断以及思考的能力。而教师个人发展并非是植根于行为主义与工具理性基础的能力本位发展,是以认知情景为基础,以实践智慧为前提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生命和基础,必须在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实践智慧,不断反思语文教学实践,以此应对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并在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中迎接当代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进教师职业的成熟与发展。此外,在课堂教学层面。在以往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侧重于将诸多理论移植到语文课堂中,并强制教师执行,严重忽视了语文教师根据自身实践、反思、感悟、体验所形成的教学作用。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语文教师茫然无助、无所适从,致使语文课程失去原有的生命力。所以将纯语言课堂、知识课堂转向为实践课堂与生命课堂是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若想真正激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师则要充分发挥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智慧。通过追问“为什么”的价值与意义,将学生的灵感、思维、经验、知识都激发出来,参与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以此为学生营造拥有充实感和快乐体验的教学环境。因此,实践智慧又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3]。 三、提升语文教师实践智慧的路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语境下,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同时也是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表现。不仅是对教师的管理制度的改革,更是对教师相关理念、素养的转变。(一)内部因素。1.教师德性根基。实践智慧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实践的根基是德性。德性是社会属性的人对社会优良文化的传承,并保持良好行为规范的习惯。具备德性的语文教师必然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在相关著作中指出:教学工作的核心,可以总结为———道德。道德是展开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感化学生的必要手段。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人的培育,是实现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局限于对技术知识的传承与运用中。要以道德为基石,引领学生走向“善”,以此实现对学生全面性、多维度构建的目的。具备道德品质的语文教师具有足够的实践智慧,能够促使学生的不完善性、不确定性得到稳固,得到发展,得到完善以及确定。语文教育在实践形式上是技能教育,在实质上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体包括智慧、思想、心灵、性情。促使学生充分吸收知识营养,充实人生内容,获得社会经验。因而,学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品德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或文化活动,提升教师的德性,触发教师的实践智慧。2.形成建构理论。语文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其既包含实践应用,又涵盖理论综合,而彰显在实践教学中的智慧,则是以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作为支持的。学科理论是建立在诸多学科的基础上的,教师应对多学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升和优化自身的教学素质。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完整的课程。在语文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教师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的存在即是课程的存在。然而大部分教师扎扎实实地教、勤勤恳恳地干,教学经验虽丰富,却依旧是个“教书匠”,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无法成为综合型、智慧型、实践型的教师。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部分教师难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跨越不了窠臼,缺乏完整的理论研究。在教育学领域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富于动态性的过程,教师要对知识、课堂及学生形成崭新的认识,切实认识到体会、体验、互动、对话等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并努力将其变成属于自身的实践行为,不断与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相互融通,促使其升华、整合为语文教育的实践智慧。3.坚持文化积累。教育部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语文学科,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力度与教学质量,能够有效传承并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因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为,侧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判断与现实应用,只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才能有效促成实践智慧的生成。汲取个性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意义与价值积淀、选择及内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生成的实践智慧必将牢牢地扎根于内在的文化心理当中,并构建在传统文化的一体化和统一性的前提下。简而言之,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情感方式、思维方式,都是在特定心理结构中凝结、萌生及孕育的,以此形成教师智慧发展的文化模式。可以说,文化积累是语文教师塑造与智慧的过程,是教师智慧发展与生成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更是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文化资源。赵德勇(2017)认为,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是教师利用教材与情景,引述或列举相关传统文化的总结。4.形成反思机制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取决于教学经验及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部分具备多年执教经验的教师,虽然教学经历在不断地丰富,但经验却在不断重复,并没有通过反思将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洗礼,以致难以从感官层面上升到客观理性层面。简而言之,反思是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对已有的教学行为或教学实践进行审视,探寻偏差、总结成因的过程。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行动中发展实践知识、研究实践理论,生成实践智慧的过程。在形式上,教师可利用书写日志、建立档案、摄制录像、观摩分析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反思能够促使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彰显化,通过评价、分析其适当性与合理性,在借鉴与扬弃的前提下,解构新的理论,以此提升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智慧。因此,学校可利用制度的手段,督促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或通过其他教师点评的形式,引起教师对个人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的反思。也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活动中,促使教师在学习中反思已有的理论经验。(二)外部因素。1.构建人文、自由、民主的管理制度。优秀的语文课程是具备个性的课程,是有智慧的课程,同时也是焕发创造力的课程。语文教师要构建以此为导向的属于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然而传统的管理制度却运用强硬手段,不讲艺术性、特殊性,盲目管理,致使语文课程陷入理科化教学管理困境。培养语文教师的实践智慧,应注重对和谐民主的管理制度的构建,通过创立新的管理体制,激发语文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主体性,使教师有能力、有机会在实践教学中彰显主见,形成自己的教学决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缩减限制教师个人发挥的行政监督,增添灵活多变的评价机制,唯有如此,语文教师方能从容不迫地进行语文教学创新,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情景中,语文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以此生成引领语文教学发展的实践智慧。2.确立基于实践智慧的语文教学常规。实践智慧并非理论基础,也非技术手段,无法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习得而获得,其主要源于教师的执教经验,是从教学体验过程中内化、提升而得的。在语文教育改革中,部分从西方教学领域引进的理论并不适应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及规律。譬如综合学习、合作研究及跨领域活动等。从合作学习角度出发,语文课程是个性化的教学,并不适宜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其根本原因在于写作、阅读都是教师或学生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运用干预手段,破坏学生对文化的体验及感受。通常情况下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只停留在形式上,难以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学常规需要具备充足的“弹性”,以此促使语文教师在具体运用相关理论时,能够自觉生成实践智慧。此外,在教师引用国外先进理论时,应将理论与自身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将理论运用技巧、方法及体系融合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中,从而以自身经验为基准,构建个性化、富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学体系。 语文教学是助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培养具有创造力、思维能力、满足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人才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语境中,学校应从道德、文化、理论、反思角度出发,构建语文教师实践智慧,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及创新性,促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活力、有生命力、有智慧的教学平台。同时,构建完整的管理制度及教育常规,为语文教师生成实践智慧营造良好的行政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