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问答题
1.三叉神经痛患者需进行局部阻滞麻醉以缓解疼痛,可在体表哪些部位进行?
2.、翼点在哪里?有何意义?
3.简述脑膜中动脉得体表投影。
4.面部出血在何处压迫止血?
5.面神经有哪几组分支?
6.、腮腺位于哪里?腮腺分为哪几部分?腮腺鞘就是如何构成得?有何意义?
7.简述腮腺管得体表投影。
8.穿经腮腺得结构有哪些?腮腺手术中最易损伤何结构?若发生损伤,会出现什么症状?
9.面部得间隙有哪些?
10.额顶枕区软组织分为哪几层?颍区软组织分为哪几层?
11.海绵窦位于哪里?穿经海绵窦得血管、神经有哪些?
12.颅顶“危险区”在哪里?有何意义?
13.试述垂体得位置、毗邻,垂体肿瘤时可累及何结构?出现何症状?
14.一女工在事故中头皮撕裂,累及了哪几层软组织?此时只缝合皮肤可以吗?为什么?头皮下
血肿发生在哪一层中?若发生感染为什么会向颅内扩散?
(四)问答题
1.眶上切迹(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眶下孔(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cm处)、须孔(在
距中线2、5cm得下颌体上、下缘连线得中点处)。
2.位于颤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聂页、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得缝。翼点就
是颅骨得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
上述动脉得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3.本干经过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交点;前支通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得交点;后支则经过后
垂直线与上水平线得交点。
4,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
5.、颠支、额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6.、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缘邻近额弓、外耳道与颠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邻咬肌、
下颌支与翼内肌得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得前缘。腮腺分为浅、深两部:浅部
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卵圆形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得浅面;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
支得深面,向内深至咽侧壁。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腮腺鞘有以下特点:①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隔为许多小
叶。因此,腮腺化脓时可形成多个散在得小脓灶,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个脓腔;②腮
腺鞘得浅层致密,深层薄弱且不完整,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部经此与咽旁间
隙与翼下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脓肿易穿过深层形成咽旁脓肿。
7.腮腺管得体表投影相当于自鼻翼与口角间得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得中1/3段。
8.腮腺内有血管神经纵横穿行:纵行得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颠浅动脉、颠浅静脉及耳
颠神经;横行得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及面神经得分支。上述血管神
经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颤神经。腮腺手术中最易损伤
面神经,可引起面瘫。
9.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舌下间隙。
10.额顶枕区软组织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与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与颅骨外
膜;颤区软组织分为皮肤、浅筋膜、颤筋膜、颤肌与颅骨外膜。
11、海绵窦位于蝶鞍与垂体得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颖骨岩部得尖端。海绵窦外侧壁
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通过,窦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外侧得展
神经通过。
12.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内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间隙内
有导静脉穿过,若发生感染,可经颅骨得板障静脉与颅内得硬脑膜静脉窦相通,继发颅骨骨髓
炎或颅腔感染,故临床上常称此层为颅顶部得“危险区”。
13.垂体位于蝶鞍中央得垂体窝内,借漏斗穿鞍膈中央得隔孔与第三脑室底得灰结节相连。垂
体前叶肿瘤可将鞍膈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垂体肿瘤向上突入第三脑室,
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向下生长可使垂体窝得深度增加,甚至侵及蝶窦;
向两侧扩展可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瘀血及脑神经受损得症状。
14.累及了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与枕额肌等三层软组织。不可以只缝合皮肤,因为头皮裂
伤如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由于枕额肌得收缩,伤口裂开较大,应将其仔细缝合,以减少
皮肤张力,有利于止血与创口得愈合。头皮下血肿发生在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若发生感染,
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间隙内有导静脉穿过,可经颅骨得板障静脉与颅内得硬脑膜静脉窦
相通,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
(四)问答题
1.简述颈部深筋膜得层次。
2.颈筋膜间隙有哪些?
3.简述颈动脉三角得构成及内容。
4.气管前间隙位于何处?内有何结构?
5.简述下颌下三角得组成及内容。
(四)问答题
1.颈部深筋膜即颈筋膜,可分为浅、中、深三层:颈深筋膜浅层亦称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
部形成一个封闭式得筒鞘状结构。该筋膜包绕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形成两个肌鞘,包绕腮腺
与颌下腺,形成两个腺体筋膜鞘,在胸骨与锁骨上分为二层,形成两个间隙。颈筋膜中层即气
管前筋膜亦称内脏筋膜,分两部分,一部分包绕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即形成颈动脉鞘;另一部
分包绕气管、食管与甲状腺,形成一个内脏鞘总鞘即第二封套,筑成保护脏器得第二道防线。
并伸入气管、食管与甲状腺间,分别形成气管、食管与甲状腺鞘。深层亦称椎前筋膜,即颈部
椎前肌得肌外衣,该筋膜向上附于颅底,向两侧包绕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并向腋腔走行,
形成腋鞘。
2,颈筋膜间隙主要有:
⑴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下部浅、深两层分别附着于胸骨柄得前、后缘所形成得筋膜间隙。
内含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颈前静脉弓、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⑵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含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
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向下与前纵隔交通。
⑶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向下与后纵隔相交通。
⑷椎前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向两侧至椎外
侧区,经腋鞘扩散至腋窝。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3.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与二腹肌后腹围成。其浅面为皮肤、
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三角内有颈总动脉
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
深淋巴结等。
4.气管前间隙就是位于气管与气管前筋膜之间得潜在间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结、
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静脉、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与左头臂静脉,幼儿得胸腺上
部也位于此间隙内。
5.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三角内主要结构有
下颌下腺,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与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与下颌下淋巴结。
(四)问答题
1.试述肌三角得层次结构及其内容。
2.颈椎结核脓肿通常在哪个颈筋膜间隙中?溃破后脓液可扩散至何处?
3.简述甲状腺得形态、位置与毗邻。
4.甲状腺肿大时,会压迫什么结构,出现什么症状?
5.简述甲状腺得血管及手术结扎血管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得神经。
6.试述气管颈部得位置、毗邻;气管切开术时需切开哪些层次到达气管?
7.颈根部解剖时,胸膜顶得毗邻有哪些主要结构?
8.简述颈部得淋巴结群。
(四)问答题
1.肌三角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其浅面得结构由浅入深依
次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与皮神经与颈深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三角内
浅层有胸骨舌骨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深层有胸骨甲状肌与甲状舌骨肌,在气管前筋膜深部
有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与食管颈部等器官。
2.颈椎结核脓肿常积于椎前间隙内,脓肿溃破后,可向两侧至椎外侧区,经腋鞘扩散至腋窝;
向下经咽后间隙至后纵隔。
3.甲状腺呈“H”形,分为峡部与两侧叶。甲状腺得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气管前筋膜包
绕甲状腺形成腺鞘,又称甲状腺假被膜。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
气管壁上。甲状腺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两侧叶位于喉下部与气管颈部得前外侧,上端
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6气管软骨。甲状腺得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
浅层、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两侧叶得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
侧叶得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4.甲状腺肿大时,如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可出现呼吸、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如向后外方
压迫颈交感干时,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
5.甲状腺得动脉有: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前壁,伴喉上神经外支行向前下方;甲
状腺下动脉就是甲状颈干得分支,沿前斜角肌内侧缘上行,发分支分别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
分布于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及食管等。甲状腺最下动脉较小,出现率约为10%,主要起自
主动脉弓或头臂干,沿气管上行至甲状腺峡,参与甲状腺动脉之间得吻合。甲状腺得静脉分
上、中、下三对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汇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汇入头臂静脉。两侧
甲状腺下静脉在气管前与峡部得属支吻合成甲状腺奇静脉丛。手术时,结扎血管应注意避免
损伤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喉上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在靠近甲状腺上极处分开,因此,结扎血
管应靠近甲状腺上极。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靠近甲状腺下极处关系复杂,因此,结扎血
管应远离甲状腺下极。
6.气管颈部得位置:气管颈部上与第6颈椎下缘接环状软骨,下方平胸骨颈静脉切迹移行为
气管胸部。气管颈部得毗邻,前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
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有甲状腺峡,峡得下方有甲
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与可能存在得甲状腺最下动脉。气管颈部得两侧为甲状腺侧叶,
后方为食管,二者之间得气管食管旁沟内有喉返神经,其后外侧为颈动脉鞘与颈交感干。气管
切开术时切开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
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
应注意得问题:保持头部位置正中,防止气管左右移位。注意10%得人可能存在得甲状腺最
下动脉。幼儿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等可高出胸廓上口,因此,幼儿行气管切开术,一
般不低于第5气管软骨。(与问题无关,删除本段)
7.胸膜顶得前方有前斜角肌、锁骨下动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以及左颈根部得胸导管;后
方有颈交感干、第1、2肋与第1胸神经前支;外侧为臂丛与中斜角肌;内侧邻气管、食管及
左侧尚有胸导管与左喉返神经。
8.颈部淋巴结数目较多,除收纳头、颈部淋巴外,还收集胸部及上肢得部分淋巴。按部位可分
为颈上、颈前与颈外侧淋巴结群。颈上部淋巴结沿头、颈交界处由后向前作环状排列,收集
头面部淋巴,直接或间接注入颈外侧上深淋巴结;位置表浅,分为5组:下颌下淋巴结,须下淋
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颈前淋巴结位于颈前正中,分为颈前浅淋巴结与颈
前深淋巴结。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颈外侧淋巴结群以颈筋膜浅层为界分为颈外
侧浅淋巴结(沿颈外静脉排列)与颈外侧深淋巴结(沿颈内静脉排列)。颈外侧深淋巴结又分为
颈外侧上深淋巴结与颈外侧下深淋巴结,其中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得淋巴结称为
Virchow淋巴结,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可累及该淋巴结。
1、试述左、右肺根得毗邻。
2、简述女性乳房得淋巴回流。
3、简述肺与胸膜前界得体表投影。
(四)问答题
1、左肺根得前下方为心包隆凸;前方有左膈神经与心包膈血管;上方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后方有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左交感干、内脏大神经等。右
肺根得前下方为心包隆凸;前方有右膈神经与心包膈血管;上方有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
腔静脉、气管与食管;下方有下腔静脉;后方就是食管、右迷走神经、奇静脉与右交感干等。
2、乳房外侧部与中央部得淋巴注入腋胸肌淋巴结;乳房上部得淋巴注入尖淋巴结、锁骨上淋
巴结;乳房内侧部得淋巴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乳房淋巴管相吻合;乳房内下部得淋巴
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并与腹前壁上部及膈下淋巴管相吻合;乳房深部得淋巴经乳房后间隙穿
胸大肌注入胸肌间淋巴结、尖淋巴结。
3、胸膜前界为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得返折线。起自锁骨内侧1/3上方2〜3cm处,经
胸锁关节后方至第2胸肋关节高度两侧靠拢,在中线偏左垂直向下,右侧直达第6胸肋关节移
行为下界。左侧至第4胸肋关节高度略转向外下,在胸骨侧缘外侧2〜2、5cm下行,达第6
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为下界。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向上、下分开,形成
两个三角形切迹。上方者为上胸膜切迹(胸腺三角)。下方者为心切迹(心包三角)。
(四)问答题
1、试述气管胸部得位置与毗邻。
2、试述食管得分段'食管胸部得毗邻。
3、简述纵隔得境界与位置。
4、简述上纵隔得主要器官及其分层排列情况。
5、试述胸导管得起止及行程。
(四)问答题
1、气管胸段位于上纵隔后部正中,上端平颈静脉切迹与颈部相续,于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
主支气管。气管胸部得前方为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心丛。头臂
干由前向右跨越气管,左颈总动脉由前向左跨过;后方有食管,后外有喉返神经;左侧有左迷
走神经与锁骨下动脉;右侧有奇静脉弓,右前方有右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
2、食管分为颈部、胸部与腹部。食管胸部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
右肺动脉、心包、左心房与膈;后方有脊柱胸段及食管后间隙,间隙内有奇静脉、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胸主动脉与右肋间后动脉;左侧为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
脉弓、胸主动脉、胸导管上段与左纵隔胸膜;右侧有奇静脉弓、右纵隔胸膜。此外,在食管两
侧有迷走神经绕肺根后方下行,左侧者向下至食管前面,右侧者至食管后面,分别形成食管
前、后丛。
3、纵隔就是左右纵隔胸膜间得器官、结构及其间得结缔组织得总称。位于胸腔正中偏左,
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腔与肺。前界为胸骨、肋软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
膜;上界为胸廊上口;下界为膈。
4、上纵隔得主要器官由前至后分三层: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动脉,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
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与胸导管等。
5、胸导管起自乳糜池,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后纵隔,在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
胸椎高度斜行向左,沿食管左缘与左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平第7颈椎弯向前上,注入左
静脉角。
(四)问答题
1.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膜腔,需经过哪些结构层次?
2.阑尾切除术可选择什么切口?经过哪些层次可到达阑尾?
3.腹腔穿刺时常在何处进行?在行阑尾切除术时,如需向外侧延伸切口,应注意勿伤何结
构?
4.腹股沟直疝与斜疝得疝囊各通过哪些途径到达阴囊或大阴唇皮下?
5.试述腹股沟管得位置、内容与组成。
(四)问答题
1.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膜腔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
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与壁腹膜。
2.阑尾切除术可选择通过脐与右骼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并与此线垂直得斜切口。经过
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与壁腹膜。
3.腹腔穿刺时常在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连线得外上方进行。在行阑尾切除术时,
如需向外侧延伸切口,应注意勿伤及旋骼深动脉。
4.腹股沟斜疝通过:腹环t腹股沟管T皮下环-阴囊或大阴唇皮下。腹股沟直疝通过:腹股沟
三角T皮下环T阴囊或大阴唇皮下。
5.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约一横指处,与之平行。男性有精索与骼腹股沟神经,
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有两口四壁:内口为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就是
腹横筋膜外突形成得一个卵圆形孔;外口为浅环,就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
得三角形裂隙。前壁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在管得外1/3处有腹内斜肌得起始部;后壁为
腹横筋膜,在管得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得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
韧带。
1.何谓“胃床”?
2.简述胃得动脉供应及来源。
3.胃得周围有哪几条韧带?
4.十二指肠分为哪几部?由何血管供应?
5.简述十二指肠上部得毗邻。
6.简述十二指肠降部得毗邻。
7.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三个重要结构得位置关系如何?
8.简述胰得动脉供应。
9.简述肝门静脉得合成、属支。
10.一急腹症患者,原有胃溃疡病史,考虑为溃疡穿孔,行剖腹探查,胃前壁未见穿孔,腹腔内
未见漏出得胃内容物,请回答:
(1)剖腹探查术选择经左腹直肌切口,打开腹膜腔经过哪些层次?
(2)胃可能在什么地方穿孔?如何进一步寻找暴露穿孔?
(3)为什么腹膜腔内未见漏出得胃内容物?如果胃内容物增多可能流向何处?
(4)若需行胃大部切除术(仅保留胃底部1/3),需处理哪些腹膜形成物?结扎哪些血管?切
断胃壁时,在大小弯侧得标志就是什么?
11.胆囊炎、胆石症患者需做胆总管探查术,请考虑:
(1)肝外胆道由哪些结构组成?
(2)胆总管分为哪几段?
(3)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常在哪一段进行?
(4)进入腹膜腔后如何寻找胆总管?
(5)若需切除胆囊,如何寻找结扎胆囊动脉?若发生动脉出血,可指压何处暂时控制出血?
(四)问答题
1.胃后面隔网膜囊与胰、左肾、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结构承托了胃,
称为胃床。
2.胃得动脉供应及来源:胃左动脉:由腹腔干发出;胃右动脉:由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发出;
胃网膜左动脉:发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胃短动脉:发自脾动脉;
胃后动脉:出现率70%,发自脾动脉。
3.胃得周围有:肝胃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胃膈韧带,胃胰韧带。
4.十二指肠按走向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与升部四部。十二指肠得动脉主要有胰十二指肠
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5.前上方:肝方叶、胆囊。后方:胆总管、胃十二指肠血管、肝门静脉及下腔静脉。下方:胰
头与胰颈。
6.前方:横结肠及其系膜。后方:右肾门、右肾血管及右输尿管。外侧:结肠右曲。内侧:胰头、
胰管与胆总管。
7.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三个结构得位置关系就是:胆总管在右、肝固有动脉在左、两者得后方
为肝门静脉。
8.胰头由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供应。胰体与胰尾由右至左分别由胰背动脉、胰下动脉、脾
动脉胰支与胰尾动脉供应。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发自
肠系膜上动脉。其余分支均发自脾动脉。
9.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属支有7条:胃左静脉、胃右静
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胆囊静脉与附脐静脉。
10.(1)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膜腔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
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与壁腹膜。(2)胃可能在后壁穿孔。在胃大弯下方约1cm
处横行切开胃结肠韧带,将胃翻向上方,可寻找暴露穿孔。(3)因胃内容物流入网膜囊内,故
腹膜腔内未见漏出得胃内容物。如果胃内容物增多可能经网膜孔流向肝肾隐窝T右结肠旁沟
T右骼窝T盆腔。(4)胃大部切除时,需处理:肝胃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胃胰韧带。
结扎胃左、右血管,胃网膜左、右血管,胃后血管。切断胃壁时,在大弯侧得标志就是胃网膜
左动脉得第1胃壁支与胃短动脉间,在小弯侧得标志就是胃左动脉得第1、2胃壁支间。
11.(1)肝外胆道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与胆总管组成。(2)胆总管分为四段:十二肠
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与十二指肠壁段。(3)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术常在十二肠上段进
行。(4)进入腹膜腔后在小网膜右缘得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寻找胆总管。(5)若需切除胆囊,
在胆囊三角内寻找结扎胆囊动脉。若发生动脉出血,可指压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得肝固有动脉
暂时控制出血。
(四)问答题
1.肠系膜上动脉有哪些分支?结肠由哪些血管供血?
2.阑尾得常见位置有哪几种?阑尾炎时,何处常有明显压痛?手术时,寻找阑尾得标志就是
什么?
3.左、右结肠旁沟内积液可能流向何处?
4.何谓腹膜后间隙?主要有哪些器官位于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间隙得感染向上、向下经过何
结构蔓延到何处?
5.试述肾得位置与肾前面得毗邻。
6.肾蒂内包括哪些结构?肾窦内有哪些结构?
7.主动脉腹部得成对脏支有哪些?下腔静脉得主要属支有哪些?
8.阑尾炎患者,需作阑尾切除术,请回答:
⑴如何确定阑尾得体表投影?
⑵如何确定手术切口?依次切开哪些结构?
⑶如何寻找阑尾?若在右骼窝未发现阑尾,应注意在哪些位置寻找?
⑷在何处寻找结扎阑尾动脉?
⑸阑尾穿孔,因体位不当,脓液可能流到哪些地方?
(四)问答题
1.肠系膜上动脉得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与空、
回肠动脉。结肠由肠系膜上动脉得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得
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供血。
2.阑尾常见得位置有:①回肠前位;②盆位;③盲肠后位;④回肠后位;⑤盲肠下位。阑尾炎时,
脐与右骼前上棘连线得中、外1/3交界处(McBurney点)有明显压痛。手术时,寻找阑尾得标
志就是盲肠前得结肠带。
3.左结肠旁沟内积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右结肠旁沟内积液向上可流入肝肾隐窝,向下可经
右骼禽流入盆腔。
4.腹后壁得腹膜与腹后壁得腹内筋膜之间得间隙称为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间隙内得主要器官
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胰、腹部得大血管、神经与淋巴结等。腹膜后间隙得感染向上经
腰肋三角蔓延到纵隔后间隙,向下蔓延到盆腔得腹膜后间隙。
5.肾位于脊柱得两侧,贴附于腹后壁。左肾高于右肾半个椎体,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端平
第2腰椎;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下端平第3腰椎。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得中部,右肾后面
得上部。肾门相当于第r2腰椎高度,其体表投影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得交角处。右肾
前面与肝右叶、结肠右曲、十二指肠降部相邻,左肾前面与胃、胰、脾门、结肠左曲、空肠
相邻。
6.肾蒂内结构有肾血管、肾盂、神经与淋巴管。肾窦内结构有肾静脉及其属支、肾动脉及其
分支、肾盂、肾大盏、肾小盏、结缔组织、神经、淋巴等。
7.主动脉腹部得成对脏支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或卵巢动脉。下腔静脉得主要属支
有骼总静脉、右睾丸(卵巢)静脉、肾静脉、右肾上腺静脉、肝静脉、膈下静脉与腰静脉。
8.(1)阑尾得体表投影在脐与右潞前上棘连线得中、外1/3交界处。(2)阑尾切除术可选择通
过脐与右骼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得斜切口。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与壁腹膜。(3)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以
盲肠前得结肠带为标志,向下追踪可找到阑尾根部。若在右骼窝未发现阑尾,应注意在肝下、
小骨盆腔内等处寻找。(4)在阑尾系膜游离缘寻找结扎阑尾动脉。(5)阑尾穿孔,因体位不当,
脓液向上可流入肝肾隐窝,向下可流入盆腔
(四)问答题
1、手术时切断哪些肌肉可造成大便失禁?
2、简述输尿管盆部得走行及其毗邻关系。
3、女性腹膜腔借何通道与外界相通?
4、子宫得固定装置有哪些?
(四)问答题
1、肛门外括约肌得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得下部等,环绕在
肛管与直肠得交界处,共同构成肛直肠环,对肛门有重要得括约作用,手术时若不慎切断此环.
可引起大便失禁。
2、输尿管盆部于骼血管处续输尿管腹部,在骨盆上口处,左输尿管越过左骷总动脉末端得前
方入盆,右输尿管则越过右骼外动脉得起始部入盆。输尿管盆部沿盆腔侧壁经骼内血管,腰吸
干及能骼关节前方,继而在脐动脉起始段与闭孔血管,神经得内侧经过,至坐骨棘附近向前穿
入膀胱旁组织中,继而⑴男性:输尿管于输精管得后外方,经输精管壶腹与精囊之间达膀胱
底。⑵女性:输尿管由后外向前内,经子宫阔韧带基底部至子宫颈外侧约2cm处,有子宫动脉
从其前上方跨过,两者距离很近,在施行子宫切除术,结扎子宫动脉时,切勿损伤输尿管。
3、女性腹膜腔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4、子宫得固定装置除韧带外,还有盆膈、尿生殖膈及阴道得承托,周围结缔组织牵拉等因素。
子宫得韧带主要有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能子宫韧带、耻骨子宫韧带。
(四)问答题
1、采用局麻行会阴部手术时,应如何进行麻醉?为什么?
2、手术时切断哪些肌肉可造成大便失禁?
3、前尿道与后尿道损伤引起得尿外渗有何不同?
4、简述坐骨直肠窝得位置,构成及其内容。
(四)问答题
1、会阴手术时常将麻药由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得中点,经皮下注射至坐骨棘得下方行阴部神
经阻滞。因会阴部得感觉神经就是阴部神经,该神经在行程中绕坐骨棘进入坐骨直肠窝,此位
置较恒定,易操作。
2、肛门外括约肌得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得下部等,环绕在
肛管与直肠得交界处,共同构成肛直肠环,对肛门有重要得括约作用,手术时若不慎切断此环,
可引起大便失禁。
3、1前尿道损伤:尿液可外渗至会阴浅隙,并向前蔓延至阴茎、阴囊,向上可达腹前外侧壁得
scarpa筋膜深面。2后尿道损伤:尿道膜部损伤,尿液仅渗入会阴深隙中,并不向外蔓延;尿道
前列腺部损伤,尿液可渗入盆筋膜间隙,如耻骨后隙。
4、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与坐骨之间,为一对呈楔形得腔隙,左、右各一,位于肛管两侧,其外
侧壁为坐骨结节,闭孔内肌下部及其筋膜,内侧壁就是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及其筋膜,前界
为尿生殖膈后缘,后界就是嵌结节韧带与臀大肌下缘,底朝下,为皮肤与浅筋膜,顶向上由盆
膈下筋膜与闭孔内肌筋膜会合处构成。在外侧壁坐骨结节下缘上方2〜4cm处,有由闭孔筋膜
形成得阴部管又称Alcock管,管得后端有阴部内动脉与阴部神经进入。在坐骨直肠窝内,除
血管,神经与淋巴管外,有大量脂肪与纤维隔称为坐骨直肠窝脂体,具有弹性缓冲作用,在排
便时允许肛管充分扩张。当肛管周围感染时可引起此窝内得炎症与脓肿。感染可经过肛管前
方或后方扩散到对侧或穿过肛提肌蔓延至盆腔。
(四)问答题
1、简述脊肋角得位置与临床意义。
2、简述在腰上三角处做肾脏手术时由浅入深到肾脏得层次结构有哪些?
3、简述腰下三角得位置、境界及临床意义。
4、简述腰上三角得位置、境界、内容及临床意义。
5、简述枕下三角得境界及通过得结构。
6、简谓胸腰筋膜?分几层?各层得位置怎样?
7、简1腰椎棘突旁2、5厘米处切口,由浅入深到肾脏得层次有哪些?
8、简述听诊三角得位置、境界及临床意义。
9、何谓Luschka关节?其易引起什么病变?
10、脊髓表面得被膜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四)问答题
1、脊肋角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下缘之间得夹角,肾脏位于该角得深部,就是肾囊封闭
常用得进针部位。
2、腰上三角处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腹横肌腱膜、肾筋膜后层、肾
脂肪囊、肾纤维囊。
3、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下界为骼崎,外上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为背阔肌前下缘,底
为腹内斜肌,此三角就是腹后壁得一薄弱区,易形成腰疝。
4、腰上三角位于第12肋下方。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下界为腹内斜肌,上界为下后锯肌,底为
腹横肌腱膜,三角内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骼腹下神经、骼腹股沟神经通过。肾脏手术腹膜
外人路必经此三角,也就是腰疝好发得部位。
5、枕下三角得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内有枕下神经、
椎动脉、枕大神经通过。
6、胸腰筋膜就是背部深筋膜得深层,分为前、中、后三层。前层位于腰方肌前面,中层位于
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后层位于竖脊肌后面。
7、皮肤、浅筋膜、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胸腰筋膜中层、腰方肌、胸腰筋膜深层、肾后
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8、听诊三角位于肩胛骨得内侧,下界为背阔肌,内上界为斜方肌,外侧界为肩胛骨,底为第6
肋间隙、脂肪组织、筋膜。就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得部位。
9、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由第3〜7颈椎得椎体上面侧缘明显向上突起得椎体钩与下位
椎体得相应部位呈斜坡样得唇缘所组成,椎体钩得后方为脊髓、脊膜支与椎体得血管,后外侧
部邻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推动静脉与交感神经丛。椎休钩常出现骨质增生,可能压迫脊神经或
椎血管。
10、脊髓得表面有三层被膜,从外向内为硬脊膜、蛛网膜与软脊膜。三层被膜及椎管骨膜围
成硬膜外腔、硬膜下腔与蛛网膜下腔。
硬脊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形成一张筒状得硬脊膜囊。上方附于枕骨大孔边缘,
与硬脑膜相续,向下在平第2舐椎高度形成一盲端,并借终丝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薄而半透明,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向下平第2能椎高度成一盲端。此膜发出许多
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
软脊膜柔软并富含血管,与脊髓表面紧密相贴。在脊髓两侧,软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形成齿状
韧带,与硬脊膜相连。
1、颅顶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有何结构特点?
答:颅顶软组织得由浅入深得层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
缔组织、颅骨外膜5层。皮肤——厚而致密,血供好;浅筋膜——内有纵向行走得纤维
束,连接皮肤与深层得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与额枕肌一一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得纤维束
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与帽状腱膜称为头皮;腱膜下疏松组织——范围大,出血
易广泛蔓延,头皮亦极易从此层分离,炎症可经此层得导静脉与颅骨得板障静脉与颅内
得硬脑膜窦相通,故称此层为“危险区”;颅骨外膜——薄而致密。
2、试述颈深筋膜得层次与组成结构?
颈筋膜:就是位于浅筋膜与颈阔肌深面得深筋膜。分为浅、中、深3层。
浅层即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包绕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在下颌下三角与腮腺区分
两层,包裹下颌下腺与腮腺,形成两腺体得鞘。中层,又称气管前筋膜,包裹咽、喉、气
管、食管与甲状腺等器官。前下部覆盖于气管前称为气管前筋膜,后上部称为颊咽筋膜。
气管前筋膜分2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后部增厚,连于喉软骨及上位气管软骨,
形成甲状腺悬韧带。深层又称椎前筋膜,包裹锁骨下A/V,臂丛。
2.甲状腺得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
甲状腺呈“H”形,分为左、右两侧叶及其相连得甲状腺峡。两侧叶位于喉下部与气管
颈部得前外侧,上端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6气管软骨;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得
前方。甲状腺前面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覆盖,两侧叶得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
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得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交感神经干相邻。
1.某患者需做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根据您巳学过得解剖学知识,试回答:(1)从皮肤到
达甲状腺组织、要经过哪些层次?,(2)需结扎哪些血管?(3)应注意什么问题?
(1)皮肤T浅筋膜T封套筋膜T舌骨下肌群T气管前筋膜T甲状腺
(2)①需结扎甲状腺上动脉,结扎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②需结扎甲状腺下动脉,结
扎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③需结扎甲状腺上、中、下静脉及其她临近小血管。
(3)①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在距甲状腺上极约1cm处,二者又分
开,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音;
②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③手术
时应防止损伤或切除甲状旁腺。
腮腺与面神经得关系?
面神经穿经腮腺分为三段:第一段为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得一段,此
段长1〜1、5cm,在腮腺覆盖下,向前经过茎突根部得浅面进入腮腺。第二段为腮腺内
段,面神经进入腮腺内分为颠面干与颈面干,自干再发出9~12条分支,彼此交织成丛,
最后形成题支、题支,颊支、下颌缘支与颈支五组分支。第三段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
后得部分,面神经得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得上缘、前缘与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
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正常情况下面神经易于分离,
气管切开手术途径那些层次?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前方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得静脉弓、舌骨下肌群与
气管前筋膜与气管前间隙。气管颈部上端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二者之间得气
管食管旁沟内有喉返N上行。其后外侧有颈交感干与颈动脉鞘。气管切开时应注意2-4
气管软骨前有甲状腺峡,峡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与可能存在得甲状腺
最下动脉、高位胸腺存在。
颈动脉三角得境界与内容?
境界: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与二腹肌后腹组成。
内容: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与部分颈深淋
巴结
肌三角得境界与主要结构?
境界: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浅面有皮肤、浅筋膜、
颈阔肌、颈前静脉、封套筋膜,深面为椎前筋膜。
内容;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
椎动脉三角得境界与主要结构?
答:内界:颈长肌外界:前斜角肌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第六颈椎
横突前结节
内容:椎动脉、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与颈胸神经节等。
胸部得境界与分区:
境界:胸部上界以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端、肩峰与第7颈椎棘突得连线与颈
部分界;下界以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与第12胸椎棘突得连线与腹部
分界;上部两侧三角肌前后缘与上肢分界。
分区:胸壁分为胸前壁、胸外侧壁、胸后壁(背区),胸腔中部被纵隔占据,左右就是胸膜
腔与胸膜、肺。
胸壁得层次?
胸壁得层次结构及手术入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与肋间肌以及
胸内筋膜。浅筋膜内含有浅血管、淋巴管与乳腺。
乳房得淋巴引流?
⑴.乳房外侧部及中央部得淋巴,向外上注入腋淋巴结得胸肌淋巴结,这就是乳房淋巴
回流得主要途径;
⑵.乳房上部得淋巴管穿胸大肌向上注入腋淋巴结群得尖淋巴结与锁骨上淋巴结;
⑶,乳房内侧部得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4)深部得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5)内侧
部得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得淋巴管交通⑹.乳房内下部得淋巴管可通过腹壁与膈下得
淋巴管与肝得淋巴管交通。
左右肺根得结构与相邻关系?
肺根内自前向后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自上而下:左肺根为左肺A,左主支气管,左肺V(AOV);
右肺根为右肺叶支气管,右肺A,右肺V(OAV)o
4、纵膈如何划分?各有哪些重要器官与结构?
解剖学中通常采用四分法,以胸骨角与第4胸椎体下缘得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膈与下纵
膈:下纵膈又以心包得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上纵膈:上纵膈得结构与器官由前向后可分为三层:前层内有胸腺、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
中层有主动脉及其分支、膈神经与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与胸导管等。下纵隔:
分为前,中,后纵膈。
前纵膈:前纵膈位于胸骨后面与心包前壁之间,内有胸腺下部、纵膈前淋巴结与疏松结缔
组织。中纵膈:中纵膈内有心包、心、出入心得大血管根部、膈神经与心包膈血管等。
后纵膈:后纵膈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
神经、交感干与纵膈后淋巴结等。
食管后隙得内容?
位于食管与脊柱胸段之间得疏松结缔组织,内有奇静脉、副半奇静脉与胸导管等。食管
后间隙向上与咽后间隙相通,向下通过膈得潜在性裂隙与腹膜后隙相通
阑尾切除术做麦氏切口,其切口标志与其依次要经过哪些层次才能到达?术中如何寻找
阑尾?
①切口标志:脐与又潞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交点处
②依次经过得结构:皮肤T浅筋膜T深筋膜T腹外斜肌腱膜T腹外斜肌T腹内斜肌T
腹横肌■♦腹横筋膜T腹膜下脂肪一壁腹膜T腹膜腔T阑尾
③3条结肠带得交点就是阑尾根部得体表投影,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就是寻找阑尾得可
靠办法
试述脐以下腹正中切口需要经过哪些层次可达腹膜腔。
答: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一腹膜外组织一壁腹膜一腹膜腔。
13、胆总管分段与各段毗邻
胆总管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
胆总管位于肝固有动脉得右侧,肝门静脉得前方。可分为4段:
1)十二指肠上段:从胆总管起始处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此段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得
右缘下行。
2)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之后,在下腔静脉得右前方。
3)胰腺段:在胰头实质内或胰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下行。
4)十二指肠壁段:斜行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在此处常于胰管汇合扩大成为
肝胰壶腹。
6、如何寻找胆囊管与胆囊动脉?胆囊手术出血时应该如何止血?
答:胆囊位于肝下面右纵沟前部得胆囊窝内,沿着胆囊颈即可找到胆囊管;胆囊管、肝总
管与肝脏下面构成得三角区称为胆囊三角,胆囊动脉即位于此三角内,自肝右动脉发出。
胆囊手术出血时在术中一定不要盲目钳夹,很容易造成胆囊及周围脏器得损伤,可局部
压迫,一般小得出血会停止。较大得出血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找到出血部位后钳夹止血,
肝床得出血压迫都可奏效,不可盲目电凝止血,胆囊体部容易损伤肝中静脉,颈部容易损
伤门静脉。
8、腹股沟管得两口,四壁?
5、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约1、5cm处,斜行4-5cm,就是腹外斜肌腱
膜与腹横筋膜之间得裂隙。有4壁2口。内容:男性精索;女性子宫圆韧带
腹股沟管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腹股沟管上壁: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下缘腹股沟管下壁:腹股沟韧带
内口: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
外口: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得一个三角形裂
隙)
肝外胆道系统得组成及胆总管得行程与结构特点
组成: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与胆总管。
胆总管行程:十二指肠上部上方一上部后方一降部与胰头之间〔或胰头之后〕与穿十
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一于此与胰管汇合一肝胰壶腹一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试以解剖学知识解释胰头癌患者为何出现十二指肠扩大(可梗阻)、阻塞性黄疸'腹水与
下肢浮肿?
胰头位于第2腰椎得右侧,就是胰最宽大得部分,被十二指肠从上方、右方、下方“C”
形环绕,因其紧贴十二指肠壁,故胰头部肿瘤可压迫十二指肠弓形成梗阻,在胰头得下
部有一向左后上方得钩突,将肝门静脉起始部与胰上A、V夹在胰头与钩突之间,胰头肿
瘤可压迫门静脉起始部,影响其回流,可出现腹水。脾肿大等症状,胰头后面有有下腔静
脉,右肾V及胆总管,胰头肿瘤压迫这些器官可引起血液回流障碍及胆汁排出障碍,形
成浮肿及阻塞性黄疸。
1、根据解剖学形态学特点,如何鉴别腹股沟斜疝、直疝及股疝?
答:腹股沟斜疝就是从腹壁动脉外侧得得深环进入腹股沟管,病程长者可进入阴囊,回纳
后压内环,疝块就不再出现;直疝则少见,直疝就是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与腹股
沟韧带内测版围成得腹股沟三角突出体表,无论病程长短始终不进入阴囊,压迫内环疝
块仍脱出,股疝出现于腹股沟韧带得内下方,与前两者在解剖位置上有较大差距。斜
疝股疝得嵌顿率高,直疝一般不发生嵌顿。疝块得外形:腹股沟疝块常呈椭圆形或梨形,
其上方似有蒂柄,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股疝也呈半球形,但在平卧或回纳内容物后,
疝块并不完全消失且咳嗽时冲击感也不如前两者显著。
7、简述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疝囊要穿行得途径,为什么腹股沟区容易发生疝?
斜疝:脏器经腹壁下动脉得外侧(深环)突出,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外环降至阴囊,疝囊
在精索得前方。且脏器包在精索得3层被膜内。直疝:脏器经腹壁下动脉得内侧(直疝
三角),穿腹股沟管外环,在精索后方突入皮下,甚至降至阴囊。且疝囊在精索被膜之
外。
腹股沟区特点即薄弱原因使之容易发生疝,(1)腹外斜肌在此移行为较薄得腱膜,
(2)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内侧部无肌肉遮盖,(3)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腹股沟管形成现在裂隙。
1、经络系统得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
经脉得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络脉包括十五络脉与难以计数得浮络'孙络等。
2、简述十二经脉得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得循行方向就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其交接规律就是相表里得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得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得传注次序。
十二经脉得传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
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得系统。
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得分布规律就是什么?
十二经脉中六阴经在四肢内侧与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下肢内侧位足三阴经;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与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
经。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得体位,将上下肢得内外侧均分为手足前、
中、后3个区域,十二经脉在四肢得排列为: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
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
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5、奇经八脉有何生理特点及功用?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其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属关系。但与奇恒
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其作用特点:一'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得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得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
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得作用;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溢与渗灌得作用,奇经八
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犹如江、河之水。
6、十二经脉得脏腑络属关系。
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太阴经属脾络
胃,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少阴经属
肾络膀胱,手厥阴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经属胆络肝,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
1、简述胸穴得治疗作用。
力俞穴得治疗作用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与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就是指腌穴可以治疗所在部位与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得疾患。
远治作用就是指十四经穴不仅可以治疗所在部位与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得
疾患,还能治疗经脉循经所过远隔部位脏腑、组织、器官得疾患。
特殊作用就是指某些胸穴具有特殊得治疗作用,主要指双向调节作用与治疗得相
对特异性。
2、常用得胸穴定位方法有哪几种?
常用得肺穴定位方法有4种。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
寸定位法与简便取穴法。
3、胸穴一般分为哪几类?
人体得胸穴大体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与阿就是穴三类。十四经穴,就是指归
属于十四经得腌穴,有固定得名称、固定得位置与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症得共同
作用。奇穴,就是指既有一定得名称,又有明确得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
四经系统得穴位。阿就是穴,既无固定得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就是以压痛点或
其她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1、写出风府'睛明、肝俞得针刺方法与注意事项。(5分)
风府,正坐,头微前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
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睛明,患者闭目,医者右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
57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捻转与提插。禁灸。
肝俞,斜刺0、5-0、8寸。不能向内部直刺,深刺,防止伤及肺脏。
2、写出上肩井、风池得定位,主治及针刺操作
肩井定位:在肩部,当大椎与肩峰连线得中点。
主治:颈项强疼、肩背痛、上肢不遂、难产、乳汁不下、乳癖、瘪痛
操作: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风池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得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中风、感冒、口眼歪斜、头痛、颈项强疼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7、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七'论述题
1、杨某,男,26岁,司机。睡眠醒来时,突然感觉一侧面部肌肉板滞,耳后乳突部
疼痛,口角向右侧歪斜,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左侧眼睑不能闭
合并流泪,左侧额纹消
诊断:面瘫。
治法:以取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
得方法。初起宜浅刺,1周后酌予平刺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
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
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涡斜
最为有效。
2、甘某,女,56岁。因劳累后受凉右肩部疼痛,向上肢放散至肘关节,肩关节内旋
外展活动受限,局部有明显压痛,甚则夜间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有所减
轻。
诊断:肩周炎。
治法: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肩骨禺、肩醪'肩前、阿就是穴、条口,阳陵泉。
方义:肩骨禺、肩醪'肩前、阿就是穴就是近部取穴,义在疏通局部经络,而达到止
通得效果。条口、阳陵泉为循经远取,以疏导经络之气,达到通则不痛得效果。
3、张某,男,23岁。因劳累,突然出现左侧臀部疼痛并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
向足部放射,烧灼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环跳、承山、委中等处有明显压痛点,左侧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左跟腱反射减弱,病情呈逐渐加重趋势。
诊断: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治法:取足太阳与足少阳经穴为主,一般均用泻法,亦可配合灸法或拔罐。
处方:肾俞、气海俞、腰3〜5夹脊,次髅、秩边、环跳、阿就是穴。
方义:坐骨神经痛常沿足太阳经循行部位.从腰至足出现疼痛。上述穴位合用,既
强腰固肾,又疏通足太阳经气,以达到解除坐骨神经痛之目得。
4、某男,40岁。索喜饮酒及食辛辣之品,近日出现牙痛,其痛剧烈,齿龈红肿、痛
过颊腮、口臭异常,每饮冷水可缓解,舌质红,苔黄口渴,脉弦数。
诊断:牙痛。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
处方:合谷、颊车、内庭、下关。
方义:手足阳明经脉循行入上、下齿,阳明郁热,循经上扰而发牙痛。取合谷清手
阳明经之热,颊车'内庭、下关疏泄足阳明经气,通经止痛。
5、郭某,男,49岁,农民。3年前耕田时不慎扭伤腰部,导致腰疼,当时未予
以治疗,十余天后减弱。由于三伏天收割,工作劳累,腰痛举发,腰椎两侧触之
僵硬、压痛,患者有牵制感,不能转身,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生理反射存在,
未引出任何病理反射。
诊断:腰痛(腰肌劳损)。
治法: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根据证候虚实,酌用毫针补泻,或平补平泻,
或针灸并用。
处方:肾俞'委中'夹脊、阿就是穴、膈俞'次醪。
方义:肾脉贯脊,取肾俞可调益肾气,灸之能祛除寒湿。膀胱之脉,挟脊抵腰络
肾,循经取委中,以通调足太阳经气,夹脊穴、阿就是穴属近部取穴法,可疏通
局部经筋、脉络之气血。膈俞为血会,委中为血郑,合次髅以疏利膀胱经气,消
络中瘀滞,腰肌劳损者宜之。
6、司某,女,51岁。平素体质虚弱,经常多梦。因生气之后,感觉右侧胁肋部
刺痛,咳嗽,喷嚏或活动时疼痛加重。
诊断:胁痛。
治法: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方义:肝与胆相为表里,厥阴、少阳之脉,同布于胁肋。故取期门、太冲。循经
远取支沟、阳陵泉以疏泄肝胆经气,使气血通畅,奏理气止痛之功。佐以足三里
与降胃气,而消痞满。
7、陈某,男,30岁,职员。平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厚味辛辣,导致皖
腹胀痛,痛不可触,暧腐吞酸,恶食,大便泄泻,泻后腹痛减轻,舌红苔腻脉
滑。
诊断:腹痛(饮食停滞)。
治法:取任脉与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并灸。
处方:中皖'天枢'气海、足三里。
方义:本法取中皖、天枢'气海、足三里通调胃肠功能,数穴合用,使消化与传
导功能得以恢复。
8、某女,38岁。因家中琐事与丈夫争吵,突然昏厥在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
口唇青紫,牙关紧闭,手足厥冷,手足阵阵抽搐,脉微。
诊断:气厥。
治法:苏厥醒神。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合谷、太冲。
方义:水沟位居任督交接之处,督脉入脑上巅,取之接续阴阳经气,有开窍醒
神之功。中冲调节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厥证要穴。涌泉引气下行,开窍醒神。
足三里补气血而与中,以资气血之源。合谷、太冲为四关穴,为治厥证主穴,具
有开窍醒神作用。
经络月俞穴学,简答题
1、十二经脉就是如何命名得?
【正确答案】:
答:十二经脉得命名就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得。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得不同,
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脏腑,表示经脉脏腑得属性.阴阳表示
经脉得阴阳属性及阴阳气得多寡。
2、说明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得分布规律。
【正确答案】:
答: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得头面、躯干与四肢,纵贯全身。凡属六脏得经脉称为阴经,分
布于四肢内侧与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得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与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以人体正立姿式,两臂下垂拇指向前得体
位为准。将上下肢得内外侧均分为前、中(侧八后三个区域,则手足三阳经在四肢得排列就是:阳明在前,
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在四肢得排列一般就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侧)、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
经在足内裸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则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3、说明十二经脉得流注次序。
【正确答案】:
答:十二经脉得流注顺序就是从肺经开始,然后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得连接依次相传,具体顺序就是:肺
经T大肠经T胃经T脾经T心经T小肠经T膀胱经T肾经T心包经T三焦经T胆经T肝经,再传回肺经,
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得流注系统。
4、简述经络得作用。
【正确答案】:
答:经络得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就是能联系内外、网络全身。二就是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三就是
能抗御外邪、反映病候。四就是能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5、试述十二经别得分布特点及作用。
【正确答案】:
答: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得支脉。其名称以所别出得经脉名
称而直接命名。十二经别得循行分布,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得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与头部,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7 生命最宝贵(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三年级上册
- 上海市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七年级生物下册 4.6.4《激素调节》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
- 深龋护理查房
- 线上教学作业设计与管理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 三 表内乘法(一)第4课时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苏教版
- Module 9 Unit 1 Are you going to run on sports da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论文摘要与答辩准备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学设计 冀教版
- 23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2025年浙江省建设工程检测技术人员(道路工程)认证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一建港航实务知识点
- 新形势下照相馆行业快速做大市场规模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3CSCO儿童及青少年白血病诊疗指南
- 大别山精神完整版本
- ChatGPT过去现在与未来
- 互联网医院建设与运营模式
- 《质谱分析方惠群版》课件
- 【MOOC】学术英语演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大班春天《我们找到的春天》课件
- 专业钢结构拆除方案(完整详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