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浅析11000字(论文)】_第1页
【孟子“仁政”思想浅析11000字(论文)】_第2页
【孟子“仁政”思想浅析11000字(论文)】_第3页
【孟子“仁政”思想浅析11000字(论文)】_第4页
【孟子“仁政”思想浅析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仁政”思想浅析TOC\o"1-2"\h\u12980引言 1648一、孟子“仁政”思想的起源背景 26932(一)社会背景 25453(二)理论背景 31848二、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519231(一)政治层面 516420(二)经济层面 813785(三)教育层面 1020892三、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评价 1222049(一)先进性 125594(二)局限性 1312487结语 14引言孟子的“仁政”思想诞生于距离我们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但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过时而是继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如今我们的治国理政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政治思想,是针对君主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建议,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具体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转变的会过渡时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将人民置于君主之上,“民贵君轻”方勇.《孟子·尽心下》方勇.《孟子·尽心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89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仁政”思想的起源背景一种政治思想的诞生、完善乃至自成体系都需要它所处的时代、社会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所以要研究孟子的“仁政”思想,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进行研究探讨,寻找其出现的根源。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宝山空回。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大变革时代,争霸战争持续不断,各国加紧对外扩张,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趋势逐渐清晰。思想学术上出现了绝无仅有的百家争鸣局面,各种政治思想应运而生。(一)社会背景由于处于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家国一体,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各级宗主手中其中包括土地的支配权,所以宗族只有隶属于宗主贵族的“公田”,其他个人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是到了春秋时期,普通百姓开始在原有的“公田”之外开垦土地,这一行为严重影响了宗主贵族的利益,更打破了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这一现象导致各诸侯国不得不进行土地与税收改革,以保证诸侯国的赋税收入,例如齐国推行“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等。这些关于土地的改革虽然保证了诸侯国的赋税收入,但这一行为也代表着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同时页为后来新的阶级——地主阶级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后期地主阶级不断发展,逐渐在经济领域获得一席之地。接着为了巩固发展他们的经济实力以及提高社会地位,就必然要求拥有政治权利,这就使得宗主贵族的权利地位受到了威胁,从而导致阶级矛盾更加激烈了。周王朝建立以后,奴隶制发展达到顶峰,社会环境出现了一个较长的相对稳定的时期,给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与青铜器同时被广泛使用,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耕地面积日益扩大,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粮食增产人口增多。并且手工业和制造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大力发展,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与此同时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各诸侯国的现状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所以诸侯国开始发动战争兼并土地,争夺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于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分化日益加剧、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深入变革,社会结构与上层建筑发生变动,周王朝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威下降,统治根基被动摇,礼乐制度崩溃,稍微强大的诸侯国都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诸侯国纷纷开启掠夺战争,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周王朝已无力支撑天下共主的地位,天下变成诸侯割据的社会局面。这让文人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设想国家治理模式,希望能够为动乱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词,以承三圣者。”方勇.《孟子·滕文公下方勇.《孟子·滕文公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21页.理论背景首先来说孟子“仁政”思想是源自于孔子的“德政”思想。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孟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他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世之人将孔子与孟子并称为孔孟,尊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德政”是孔子的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以孔子的“德治”思想为基础,再结合自己的想法与社会现状进行完善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仁政”思想。他们的本质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重新建立社会伦理秩序,稳定动乱的社会。但是,由于孔子与孟子生活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二者的思想主张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孔子生活在周王朝礼制秩序瓦解,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时期,虽说礼乐正在崩坏,但当时的礼制秩序仍然有重新建立的可能,所以孔子以“复礼”为己任,强调修复崩坏的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统治。而孟子则生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一方,通过编变法强大自己,并且凭借国家武力和经济实力发动战争以扩充领土范围,社会变得更加动荡不安。这种战争现象让孟子意识到社会只能向前发展,周公和孔子所倡导的那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王朝已经全面崩溃,再也无法重构。因此,孟子在继承孔子的“德治”学说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种更为务实的态度构建自己的“仁政”学说。如果说孔子还希望恢复稳定的周王朝社会,要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话,孟子则希望借助诸侯国的力量,通过劝说国君实施“仁政”,建立新的稳定社会。其次,如果说孔子的“德治”思想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那么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社会现状则为孟子“仁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思想环境。战国中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确实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各诸侯国也相应放松了在思想方面的禁锢,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大诸侯国希望在争霸斗争中取得支配性地位,小诸侯国希望在争霸中抓住机遇增强实力,免于覆亡。这使得各诸侯国看中士的作用,提高了士的地位,让士走上历史舞台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思想学派共同发展的百家争鸣的局面,都想要在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孟子看来不论杨朱的“为我”思想,还是墨翟的“兼爱”思想,以及后来法家的“法治”思想,都与儒家所主张的观念相违背,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下以孔子继承人自居的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自然也是要以发展儒家思想为己任的。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的社会环境为孟子提供了一个应用发展其政治思想的历史舞台。为了坚持自己的思想立场,为了儒家学说的发展在思想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再者,孟子所坚持的人性观为其提供了哲学根据。对于人性的看法,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主要有三种观点。一就是以儒家学派孔孟为代表所坚持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二是告子所认为的性无善恶论,人性是无法被断定善恶的。三是以儒家学者荀子和法家学者商鞅、韩非等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性善论强调统治者可以通过修养身心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外性善论还强调圣人对民众的指引与教导作用,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孟子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意识到,要维护儒家思想的地位、改变社会现状,必须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所以人性本善的观点是孟子“仁政”学说提出的前提依据。为此,孟子提出了“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方勇.《论语·颜渊篇》方勇.《孟子·公孙丑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9页,“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方勇.《孟子·公孙丑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9页.二、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方勇.《孟子·公孙丑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9页.他强调君主实施“仁政”,认为“仁者无敌”方勇.《孟子·公孙丑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9页.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8页.方勇.《孟子·梁惠王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5页.(一)政治层面1、民贵君轻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有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有关“民本”的政治主张,例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等。结合这些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我们清晰的知道这些“民本”思想提出的最终目的还是维护君主的统治,依旧以君主的利益为核心,人民只是君主被君主利用统治国家的手段。孟子生活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战国中期,也是人民受制于君主贵族的社会局面。而孟子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五子之歌》《荀子·王制》方勇.《孟子·离娄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36页.2、保民而王战国时期战火纷飞,各国不断地发动土地兼并战争,都想以暴力的方式统一天下。人民对于这样的战争早已厌恶之极,都期望着这种混乱的局面早日结束恢复社会的稳定。要求国家统一不仅是人民的要求,也是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普遍主张,毕竟,战争并不是一种能够赋予社会以秩序和安定的治理模式。孟子也主张天下应该统一,但他认为统一天下不能靠发动暴力战争,而是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0页.当时各国之间的局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方勇.《孟子·离娄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40页.百姓对战争已经麻木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国君不主张战争,不喜欢杀人,而是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国家统治百姓,那么天下人都会都会蜂拥而至,想要归顺与他接受他的统治,如此他就一定能够统一天下。然后孟子进一步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方勇.《孟子·公孙丑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65页.的理念,将战争的胜利与否归因于是否“得道”。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0页.方勇.《孟子·离娄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40页.方勇.《孟子·公孙丑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65页.3、与民同忧乐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方勇.《孟子·梁惠王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6-27页.一个君主如果不仅仅只顾自己享乐,而是给予他的百姓应有的幸福和快乐,那么百姓就不会对君主产生不满而是更加喜爱拥护君主的统治。孟子还引用了《诗经·大雅》中“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人民对文王的态度与《尚书·汤誓》中“时日害丧?予及汝皆亡!”人民对夏桀的态度的对比来说明与民同乐的重要性。文王与百姓同乐,百姓也以文王的快乐为快乐,相反夏桀只顾个人享乐,百姓就恨不得与他一同灭亡。所以说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国君应该乐民之乐,方勇.《孟子·梁惠王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6-27页.4、重仁义轻私利孟子开篇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就直接强调君主不要说私利,强调仁义就够了,“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页.。如果一个国君重视自己的私利,那么这个国君所统治的臣子和人民也会重视自己的私利,那么就会造成上下互相追逐争夺利益的局面,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陷入动荡不安。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重仁义轻私利,那么这个国家的臣民也会学习他们的君主重仁义轻私利,上行下效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上下一心稳定发展。“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方勇.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页.方勇.《孟子·离娄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44页.5、选任仁贤“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方勇.《孟子·尽心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89页.孟子认为,一位贤明的君主也需要有才能的臣子辅佐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孟子理想的朝堂局面是“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方勇.《孟子·公孙丑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7页.,他说“尊贤使能,方勇.《孟子·尽心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89页.方勇.《孟子·公孙丑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7页.方勇.《孟子·公孙丑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8页.方勇.《孟子·梁惠王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32页.(二)经济层面1、“制民之产”“制民之产”是从民本思想中直接引申出来的内容,“制民之产”就是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有恒心。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关注人民生计,使人民有安定富足的生活。而在战火频繁、群雄争霸的战国,孟子认为惟有“制民之产”保护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之后,人民对君主才没有怨言,愿意生活在这样给予恒产的国家。正是基于对“制民之产”重要性的认识,孟子进一步认识到了“藏富于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在经济生活中,要处理好人民个体和国家整体的经济关系,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优先考虑人民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水平,让人民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4页.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4页.2、“正经界”孟子认为“制民之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恢复井田制。在春秋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分封制,阶级层次鲜明,权利和土地层层分封。只不过宗主贵族分到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而普通人分到的只是食禄权和使用权。到了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土地买卖以及地主阶级的兴起使得这种制度被逐渐打破。面对这种情况,孟子提出了“正经界”这一主张。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91页.经界就是指田地间的分界。孟子所说的“正经界”就是指恢复井田制。具体办法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91页.一百平方里的土地划为一块井田,每一块井田分为九个部分,每部分一百亩。中间的一百亩是公田由八个家庭共同照顾,其他八百亩地八个家庭每个家庭一百亩,每个家庭只有公田的是事情干完,才能处理自己私田的事情。公田的收获归公,作为他们向国君纳的税,而各个家庭的私田的收获归自己所有。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奴隶社会中土地就是百姓的生命、是地方官吏的依仗、是国家的财政来源。而土地允买卖、兼并,一方面会使一些人积累大量的财富、扩大势力,这势必会威胁到宗主贵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会使许多普通百姓失去生活来源、流离失所。所以在这一社会现象下,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合理分配土地,禁止土地买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政策。并且这里重要的不是恢复井田制的主张,而是孟子这一主张中的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所反映出的给民恒产的仁政思想。孟子主张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不仅仅将人民留在了土地上,提高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91页.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91页.3、不违农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页.不违农时也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意思,孟子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引导,按照规律进行生产活动,并注意合理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便资源可持续发展。在适宜的时节种植粮食,那么就不会缺少粮食吃饭;不要用细密的渔网捕捞,那么就不会缺少鱼鳖食用;不砍伐没有成材的树木,那么就会一直有木材可以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不要只顾眼前局部利益,要注意长远利益。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但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自然规律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所有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遵循规律肆意妄为任意挥霍,就很容易造成山穷水尽弹尽粮绝。所以孟子提倡不违农时,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孟子提倡农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充分利用资源。所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4页.如果拥有五亩宅院,除了住以外还可以种桑养蚕,饲养家禽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页.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4页.4、轻徭薄赋孟子主张通过降低税收来发展工商业。孟子认为重罚、暴税,是历代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的矛盾焦点,也是历代统治者最终覆亡的原因。为此,孟子提出了“省刑罚、轻税敛”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8页.的赋税政策,劝说统治者实施“仁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善待民众。孟子认为“省刑罚,轻税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让更对人愿意在土地上劳作。通过减轻赋税来培养更多的税收来源,国家能够得到更多的税收,充实国力。并且这样的税收都是人民愿意,而不是国家强制征收的税务。而且适度减轻赋税有利于获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让人民愿意依附于国家的统治,最终有利于统治者对内施行“仁政”,对外施行“王道”。孟子说“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方勇.《孟子·公孙丑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8页.在市场上,提供储存货物的地方而不征税,国家按照法定价格征购滞销的货物;在关卡上,只进行检查不征税;在田地上,人们只须耕种公田而不必交纳租税;在居住地,人民不需要缴纳役税和地税。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到这里来。本国的百姓心悦诚服,他国的百姓心向往之,如此便可称王于天下。孟子轻徭薄赋的思想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不过在战国社会环境下他的思想没有被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8页.方勇.《孟子·公孙丑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58页.教育层面孟子认为,结束混乱建立稳定的秩序,人民拥有稳定的生活,只是“王道”的初始步骤,对人民进行教化才能确保“王道”的完成,所以孟子十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方勇.《孟子·尽心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63页.他认为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育能得到民心。把国家治理的好能够得到人民的敬畏,而使人民得到好的教育却能够从本质上获得人民喜爱。因此孟子认为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施好的教育。“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方勇.《孟子·离娄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28页.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教育,人民的思想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的行为就没有规矩,可能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无礼。所以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安定更要重视教育的作用,。因此,在给出政治经济层面层面的主张之后,孟子又在“仁政”思想中提出了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措施就是设立学校。“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91页.夏代称校,殷商称序,周朝称痒,都是教人民明事理、懂人伦以及建立相关价值观念的机构。孟子在“仁政”中提出的这种创办教育机构的主张,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百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给他们基本的价值观念,让他们能够“明人伦”。孟子有关“明人伦”的主要说法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96页.对于百姓,“明人伦”的具体要求是让他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孝顺父母、忠于君主、诚实守信。除了正经的机构教育外,孟子还主张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主动在休息的时候学习方勇.《孟子·尽心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63页.方勇.《孟子·离娄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128页.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91页.方勇.《孟子·滕文公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96页.方勇.《孟子·梁惠王上》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8页.方勇.《孟子·尽心下》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2(2020.11重印),290页.三、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评价(一)先进性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并没能够为孔子提出一套系统的仁政学说的提供条件,孔子依然期望于恢复西周奴隶制盛世。但到了战国中期,诸侯割据争霸、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民不聊生。基于这种社会现状,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总结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最终从人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放弃了孔子恢复周王朝统治而结束战乱统一天下的思想,而提出了只要是实施“仁政”的诸侯国就能称王于天下的主张,打破了孔子的思想束缚而提出了更加现实且系统的结束战乱的政治思想。而“以民为本”是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他向君主提出的各方面的相关措施都是以此为依据展开的。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民本”这个词最早记载于西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一种关注民生,将人民的利益视为根本利益,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将人民视为安邦定国的核心的政治学说。它看重并承认了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西周初期,“敬天保民”思想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命,而把民情视为反映天命的镜子。之后春秋时期,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民为邦本”之类的话,但是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他的政治主张中还是很突出的。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加凸显民本思想,突破了时代的桎梏,将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将民众、社稷和君主进行位置排序,将君主置于最后一位,人民排在第一位。将人民的地位置于君主之上,颠覆了当时人们心中关于人民与君主的地位的看法。人民的地位在孟子这里得到重视,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并通引用商汤、周文王行仁政,爱护百姓,得到民众的拥护,最终得到整个天下;夏桀、商纣对民众过于残暴,从而引起人民的不满,失去民心,失去整个天下,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民心向背与国家兴亡的关系。孟子这一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证实,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除了人民的地位被提高重视之外,孟子还比较重视民生问题。他的轻徭薄赋、给民恒产等都是根据现实中人民最迫切的需要所提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百姓丰衣足食。时至今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孟子重视民生的想法不谋而合。千年前的思想在如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这足以证明孟子思想的先进性。总而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仅在战国中期将民本思想发展带一个新的阶段,而且还超越了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二)局限性孟子“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他联系现实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君主描绘了一副国泰民安、称王于天下的蓝图,为君主提供些许治国理政的主张。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