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止血第四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二节红细胞的形态和生理第五节血型与输血第4章血液
第五章血液
概述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循环于心血管系统内。它将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氧输送至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不需要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以排出体外。血液还对入侵机体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以及其他有害物质发生反应,保护机体免遭损害。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4章血液
一、体液1、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60%。2、体液组成
(1)细胞内液:约2/3,约占体重40%。(2)细胞外液:约1/3,约占体重20%。组织液:约3/4,约占体重15%。血浆:约1/4,约占体重5%。淋巴液:少量胸膜腔、脑脊腔及关节腔内液体第4章血液二、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作用血液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与其他细胞外液都保持相通。血液中水分、盐类、营养物质的含量、渗透压、温度、以及血细胞的数量都相对恒定,以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也是保持组织兴奋性和全身器官正常机能活动的必要条件。组织细胞可将其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水分、CO2和其它代谢产物,不断地排到周围的组织中,但组织液的流动范围非常局限,必须靠血液及时运输,才能避免由于这些物质过量堆积而给组织细胞造成损害。第4章血液三、血量
1.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一个体重60kg的人约有4200~4800ml的血量。
2.循环血量在安定状态下,人体绝大部分血液是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3.储存血量
体内还有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和小静脉等处,称为储存血量。第4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特性一、血液的组成及功能(一)血液组成
1、组成:
血浆(液体成分55%)——呈淡黄色的液体(由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等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第4章血液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变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第4章血液3、血浆:从正常人体的内抽出的血液,放入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4、血清: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浆块、血浆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明的液体为血清。5、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它血浆蛋白质,但又增加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第4章血液(二)血液的机能
1.运输机能:机体所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水分及电解质,通过血液运输送到组织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CO2及尿素、尿酸、肌酐等通过血液运输而排出体外。
2.保持酸碱度的相对恒定。血液对内环境某些理化性质的变化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主要是几个缓冲对物质的作用完成。
3.体温调节作用:因为血液比热大,通过运输作用而调节体温。
4.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浆中许多免疫球蛋白,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血小板的作用。第4章血液血细胞第4章血液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一)血浆蛋白
1、血浆蛋白的分类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γ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第4章血液2、血浆蛋白的功能:(1)形成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对于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2)运输作用:血浆球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如一些激素、维生素、钙离子和铁离子等可与球蛋白结合,许多药物和脂肪可与白蛋白结合血液中进行运输。(3)缓冲作用:白蛋白和它的Na离子组成的缓冲对一起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第4章血液(4)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球蛋白(α1、α2、β、γ等)含有多种抗体能与抗原(如细菌、病毒或异种蛋白)结合从而杀灭致病因素。(5)生理止血功能:纤维蛋白和凝血酶等因子是引起血液凝固的主要成分。(6)营养作用:正常人体3L左右血浆,约含200g蛋白质(白蛋白),起着营养储备作用。第4章血液(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功能。(三)不含氮有机物
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简称为血糖。其含量与糖代谢有密切关系。正常人血糖含量比较稳定,约在80mg~120mg/L。血糖过高称为高血糖,过低称为低血糖,都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第4章血液(四)无机盐
血浆中的无机盐,绝大部分以离子状态存在,阳离子中的Na+浓度最高,还有K+、Ca2+和Mg2+等,阴离子中以Cl-最多,HCO3-次之,还有HPO42-和SO42-等。各种离子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第4章血液(一)粘滞性(全血的粘滞性和血浆的粘滞性)1.粘滞性
液体在流动时,由于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而形成的相互粘连性叫粘滞性。通常以血浆或血液与纯水比较的相对粘滞性来作为它们的粘滞性。正常人血浆的相对粘滞性在1.6~2.4之间,全血的相对粘滞性在4~5之间。2.全血的粘滞性
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比容。三、血液的理化特性第4章血液3.血浆的粘滞性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含量。水、酒精等所谓“理想液体”的粘滞性是不随流速改变的。而血液在血流速度很快时(如在动脉内)其粘滞性也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流速度小于一定限度时,则粘滞性与流速成反比关系(由于红细胞叠连)。
例如,在人体内因某种疾病使微循环血流速度显著减慢时,红细胞在其中叠连和聚集。对血流造成很大阻力,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这时可以通过输入血浆白蛋白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红细胞分散,并增加血流速度,从而降低血液粘滞性。第4章血液(二)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占主要)胶体渗透压1.正常值:300mOsm/L,相当于7个大气压,或5790mmHg。2.血浆晶体渗透压(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其次为NaHCO3和葡萄糖)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中与组织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血浆晶体渗透压占99.5%。(2)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十分重要。第4章血液3.血浆胶体渗透压(1)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其次球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其数值较小,不超过25mmHg,占0.5%。由于胶体物质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直接影响血液与组织间液间的水分交换。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第4章血液4.等渗溶液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的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5.等张溶液
在临床上,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所谓张力实际上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例如NaCl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所以0.9%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但尿素因为它能自由通过细胞膜,1.9%的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红细胞置于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第4章血液6.水肿当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时,进入毛细血管的液体量减少而留在组织液中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液量上升,导致水肿。第4章血液(三)血浆的pH值
1.正常值:约7.35~7.45,较稳定2.来源:血液中的缓冲对
NaHCO3/H2CO3为主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pH相对稳定,对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pH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各种酶活性从而引起组织细胞代谢紊乱,其生理功能和兴奋性都会异常。第4章血液第二节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多能干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中碱酸)、单核、淋巴细胞(T、B)第4章血液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正常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盘形,周边较厚具有弹性和可塑性,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含血红蛋白因而血液呈红色。其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2%。成年男性450~550万个/mm3
成年女性380~460万个/mm3
新生儿600万个以上/mm3第4章血液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是实现红细胞功能的重要成分。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血红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亚铁血红素为红色)。血红蛋白与CO结合的亲和力比氧大210倍,在空气中CO浓度上升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因而丧失运输氧的功能,可危及生命称为CO(或煤气)中毒。第4章血液Hb有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第4章血液3.红细胞生理特性(1)红细胞渗透脆性①红细胞溶血如将红细胞置于低渗的NaCl溶液中,水进入红细胞,细胞膨胀为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②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第4章血液(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以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②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③叠连
许多红细胞能较快地相互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这种情况叫做叠连。红细胞叠连起来,其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血沉加快。第4章血液(3)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血液中的红细胞在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时,会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plasticdeformation)。红细胞的可塑变形能力取决于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此比值越大,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愈强。如双凹圆盘形细胞比球形细胞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故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远大于球形红细胞,后者只在异常情况下才会出现。此外,衰老、受损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4章血液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部分衰老的血细胞被破坏同时又有一部分新生的血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同位素测定: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寿命更短,生存期限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这两个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因此,正常人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第4章血液(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人体所有的红细胞都是在造血器官内产生并发育成熟的。成人的造血器官是红骨髓,此外还有脾和淋巴结等器官,婴儿时期红骨髓广泛分布于各类骨髓腔内,到了成人则局限在长骨的骨骺端,以及不规则和扁骨的骨松质内。
红骨髓是各种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第4章血液(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组织缺O2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缺O2能促进肾脏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此酶作用于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激素),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作用于原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此外雄性激素不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造血组织,加速红细胞生成,而且还能作用于肾脏使红细胞生成酶的活性提高从而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第4章血液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示意图雄激素缺O2肾脏红细胞生成酶肝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原负反馈红细胞生成增多骨髓造血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第4章血液(3)红细胞的破坏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增加,主要在血液流经脾和肝脏时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4)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
合成DNA必需有VB12和叶酸作为辅酶。(5)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
①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高达600万/ml以上时,称之为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可使血液粘滞度增加,使微血管易于阻塞,循环阻力加大,心脏负担加重。第4章血液②贫血: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均称为贫血,造成原因:
a.生成原料缺乏:常见的是Fe2+缺乏,为缺铁性贫血。其次是VB12缺乏、叶酸缺乏使红细胞不能分化成熟为恶性贫血。
b.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某些化学毒物或射线的辐射作用破坏了造血器官功能,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c.红细胞破坏增加:某些病原虫或药物等因素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而造成贫血。第4章血液二、白细胞
1.数目: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个/mm3
,平均7000个/mm3
2.分类(1)根据形态差异,细胞内有无特殊的颗粒中性粒细胞
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3~5%吞噬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5~1%
单核细胞
25~30%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
7%免疫细胞
第4章血液(2)从免疫功能特点分
吞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第4章血液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主要是靠吞噬来处理异物,并参与变态反应,由于这些功能不具有针对某一类异物的特殊性,常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受到某入侵异物的作用而激活后产生的抗体或局部细胞反应都具有针对某一类特异性抗原的特征,所以称为特异性免疫。抗原:就是指能激活淋巴细胞,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入侵异物称为抗原。如:细菌,异体蛋白等。第4章血液3.白细胞的主要功能(1)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很强,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聚集,并将其吞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其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a首先吞噬细胞聚集于入侵异物的所在部位
b吞噬细胞识别异物与“自身物质”并粘着异物
c吞入和消灭异物第4章血液(2)特异性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
裸细胞(另一类淋巴细胞:K细胞和NK细胞)第4章血液
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差异分为:
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70-80%):占80-90%,在骨髓中产生的淋巴系血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15%):可能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称为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第4章血液①细胞免疫:(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通过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与某一种特异抗原(异物)之间的直接互相作用而实现的免疫功能称为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4章血液a.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b.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c.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第4章血液②体液免疫
(B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依靠免疫细胞生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即各种免疫球蛋白)以对抗某一种异物称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对付细胞外的抗原物质。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各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第4章血液③裸细胞
除T细胞和B细胞之外,在血液还要另一类淋巴细胞。根据其细胞表面的标志,称为裸细胞,约占5-10%。这类细胞又分为杀伤细胞(K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K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抗原依赖性的,但其抗原是非特异性的。至于NK细胞,虽然也有杀伤作用,但不依赖于抗原和抗体的存在,对杀伤肿瘤细胞起重要作用。第4章血液(3)嗜碱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①嗜碱性粒细胞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为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第4章血液②嗜酸性细胞含有溶酶体和较小的特殊颗粒。这类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如感染裂体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第4章血液4、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白细胞的生成各种白细胞都是在骨髓中由多潜能干细胞产生的。(2)白细胞的破坏一般地说白细胞寿命比较短,但其确切时间较难测定。单核细胞寿命较长可为数星期,进入组织内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寿命可达数月。粒细胞一般在骨髓内约需8-12天发育成熟,进入血液仅在血液中逗留6-12小时,就穿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进入组织的粒细胞生存1-2天,在组织中衰老死亡。
B淋巴细胞寿命较短,生存数日至数月。
T淋巴细胞寿命较长,生存数月至数年。第4章血液
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示意图
干细胞↓白系祖细胞↓定向白系祖细胞↓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骨髓IL-1、内毒素、Ca坏死因子↓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生成、释放)-集落刺激因子(CFS)乳铁蛋白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直接抑制或抑制CFS释放)第4章血液三.血小板1、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a.形态:体积很小呈圆盘状,但有时可伸出促伪足,无核但有完整细胞膜。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离下来的小块细胞胞质,不具有完整结构的细胞。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
b.结构:血小板细胞质内容含有多种细胞器、线粒体、致密体、类溶酶体和各种分泌小泡。血小板膜含有丰富的脂蛋白及磷脂化合物,磷脂化合物即血小板因子,血小板因子参与凝血过程。
c.数量:正常人:10-30万个/mm3
平均:15.6万个/mm3
如血小板减少到5万/mm3以下时机体某些组织易出血。第4章血液2、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过程(为两段)
a.第1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
b.第2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3、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a.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止血是指血管破损出血得到制止。凝血是指血液凝固成块。
b.血小板的营养和支持作用:血小板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同位素实验证实血小板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互粘连与融合从而填补不断脱落的内皮细胞,使红细胞不致透出血管外。当体内血小板数目锐减时上述功能难以完成,红细胞容易溢出可发生自发性出血现象,出现紫斑。第4章血液4、血小板生成与调节及破坏
(1)生成:血小板是由骨髓中巨核血细胞发育而成的。(2)调节:巨核细胞受调节的情况类似于红细胞系生成的调节,也是受至少两种调节因子分别在两个分化阶段进行调节。这两个调节因子是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TPO)。(3)破坏:平时寿命只有7-14天。一方面在参与止血凝血过程和修补毛细血管时被消耗。另一方面衰老的血小板绝大部分流经脾、肝和骨髓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和破坏。第4章血液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止血
血液在心血管中经常处于液体状态,这是保持血管不断循环流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当血管壁受到损伤,血液流出血管时或血液从机体抽出到体外时,血液很快凝固成块(凝胶状态)。血块还能堵住受伤血管壁起到止血作用。因此凝血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连锁反应。需要有一系列的物质(凝血因子)参与的。血液凝固的过程就是使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网住血细胞形成血块。第4章血液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按国际命名法,将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凝血因子按发现时间的先后次序的罗马数字统一命名,作为国际上通过的名称从因子Ⅰ到Ⅷ(1-13)。其中因子Ⅵ(6)是因子V(5)的激活物,不是一个独立的凝血因子。已被取消。故目前凝血因子实际只有12个,其中除因子Ⅳ(4)为Ca++外,其余都是蛋白质。因子Ⅲ由组织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组织中,故也称为组织因子。其余因子均在于血浆中。它们大多数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第4章血液
有些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并无活性,须经过水解作用,在其肽链的一定部位切下一个片段,以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呈现活性。这个过程谓之激活。激活的凝血因子常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a”字以示区别。此外研究又发现: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也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4章血液1、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血液凝固是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其最终结果是血浆中一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即形成血纤维。
第4章血液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示意图ⅩXa,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Ⅱa(凝血酶),②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Ⅱ(凝血酶原)Ⅰa(纤维蛋白),③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Ⅰ(纤维蛋白原)Ca2+(V+Ca2+)第4章血液(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可经两个途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不是一种单纯物质而是一组复合物,形成后第二步、第三步相继完成,血液也就凝固了。根据反应起点的凝血因子和复合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第4章血液a.内源性凝血系统:完全依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形成:具体过程是,血浆中凝血因子Ⅻ与受损伤血管壁内胶原或基膜接触后,就被激活成Ⅻa,它再催化因子Ⅺ成为Ⅺa,Ⅺa继而催化因子Ⅸ成为Ⅸa,与因子Ⅷ,Ca2+和血小板磷脂等共同催化因子Ⅹ成Ⅹa,Ⅹa与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b.外源性激活途径:由于外伤或其它原因组织释放出的组织因子(Ⅲ)混入血液,在Ca2+的参与下,使Ⅶ与因子Ⅹ都结合于因子Ⅲ所提供的磷脂上,以便因子Ⅶ催化因子Ⅹ的有限水解,形成Ⅹa。第4章血液(2)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原无活性,在Ca2+与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使其转变为凝血酶。(3)血浆纤维蛋白生成阶段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被切除四个小肽然后两个分子纤维蛋白便联结成二聚体后在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Ⅷa)和Ca2+的参与下逐渐形成牢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即不溶于水的血纤维。第4章血液第4章血液三、抗凝系统作用正常血液中含有各种凝血因子与血小板,而为什么血管内不发生凝血呢?除血管内皮释放前列腺素,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外,主要由于正常血管内皮是完整而滑润的,没有组织因子的释放,也不存在凝血起始因子Ⅻ接触激活与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的条件。另一方面就是体内存在着很多抗凝血物质。1、抗凝血酶血液中的抗凝血酶以抗凝血酶Ⅲ(AT-Ⅲ)最重要,它几乎占血中整个抗凝血酶活性的50%左右。它能与凝血酶以1:1形成等分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Ⅱa)丧失活性。第4章血液2、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尤以血浆、肺和肝中含量最多。肝素与AT-Ⅲ结合可使后者与凝血酶的亲合力增加约2000倍,并使两者结合得更快、更稳,从而使凝血酶失去活性。此外肝素尚能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所以肝素是高效能的抗凝物质。3、其它血液中尚含有a2-巨球蛋白和蛋白C等各种抗凝物质。(蛋白质C,激活后可水解灭活VⅢa和Va,抑制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近年来颇受重视。)第4章血液四、体外延缓或防止凝血过程
1、物理因素如果把血液置于极为光滑的容器内或放在温度较低的环境里(5-10°C)前者可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因子Ⅻ的激活;后者可以减慢反应的速度达到延缓凝血过程的目的。
2、化学因素常用来作为体内外抗凝的化学物质被称为抗凝剂。最常用的方法是除去血浆中的Ca2+。如柠檬酸钠与血浆中Ca2+结合成为不易解离的可溶性的柠檬酸钠钙。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后,血液即不再凝固。另一种抗凝剂是肝素。
第4章血液五、促进或加速凝血过程当机体有内外出血时,或在手术过程中,需加速凝血有利于止血。手术中常用纱布、明胶海绵按压伤口,使血浆中因子Ⅻ与粗糙面接触而成为Ⅻa。继而发生一系列的凝血连锁反应,形成小血块,堵塞小血管创伤而止血。适当地加温也能加速反应速度,加速凝血过程。有些中草药也具有止血或加速凝血作用,如云南白药、三七、仙鹤草等。第4章血液
第四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它和血凝过程一样,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对体内血液经常保持液体状态与血管畅通起着重要作用。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激活物纤溶酶抑制物第4章血液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血纤维蛋白溶解是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血浆中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它在激活物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它能促进整个纤维蛋白分子分割成很多的可溶性小肽,小肽不再凝固。
激活物(组织激活物和尿激活物)↓(+)
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第4章血液
基本过程示意图_激活物t-PAu-PA抑制物抗活化素抗纤溶酶纤溶酶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_++第4章血液1、纤溶酶原的特性纤溶酶原是一个单链ß球蛋白,分子量约为8-9万,它在肝、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和肾中合成然后进入血液。2、纤溶酶原的激活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纤溶酶原是无活性的。只有在激活物的作用下,它才能转变成具有催化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原的激活物质存在于血液、各种组织和组织液中,也可以由微生物产生。主要有两类:第4章血液(1)组织激活物(t-PA):血液中主要的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由血管内皮细胞中合成释放入血。(2)尿激活物(u-PA):尿液中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称尿激酶。它是肾脏及泌尿道上皮细胞释放的。(3)其它:某些细菌也含有激活纤溶酶原物质,如链球菌中含有链激酶,葡萄球菌中含有葡激酶,故机体感染这些细菌后,也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第4章血液3、纤维蛋白的降解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但其特异性较差,它可以水解肽链上各个赖氨酸-精氨酸相连的部位,从而逐步将整个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分子分割成很多可溶性的小肽,这些小肽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此降解产物一般不再凝固。血管内出现血栓时,纤溶作用主要局限于血栓发生部位,从不扩展到周围血液。其原因可能是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分子可吸附大量纤溶酶激活物,且血浆中有大量抗纤溶物质。第4章血液4、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血浆中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统称为纤溶抑制物,它们存在于血浆组织及各种体液中。根据作用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称为抗活化素。另一类是抑制纤溶酶的作用叫抗纤溶酶。
纤溶的激活物和抑制物以及纤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总称为纤溶系统。在正常的情况下,血液中的抗纤溶酶的含量高于纤溶酶的含量,因而纤溶酶的作用不易发挥。但在血管受损发生血凝块或血栓后由于纤维蛋白能吸附纤溶酶原和激活物而不吸附抑制物,因而纤溶酶大量形成和发挥作用,使血凝块或血栓发生溶解液化。第4章血液二、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正常情况时,体内形成少量纤维蛋白后,由于纤溶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随即溶解。从而使血液保持流动通畅。如果血管受损首先发生血凝块或血栓以达到止血,后来由于纤溶系统的作用,则血凝块或血栓可以溶解、液化、使血管再通畅。这样两方面保持着动态平衡。
第4章血液
如果平衡遭破坏,则出现病理现象。如果纤溶过弱,就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沉积过多现象,形成微血栓。有人认为心肌梗塞和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纤维蛋白沉积过多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可以试用提高纤溶作用的药物来防止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如果纤溶过强,或血液凝固过程有障碍都会影响止血功能。
机体出现出血和渗血现象的原因:①由于纤溶酶水解一些凝血因子,而使凝血因子不足所致。②此外,由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也增强了抗凝血作用。③在血管受损处凝血块溶解过早,这也是纤溶亢进时创面容易渗血的原因之一。第4章血液
第五节血型和输血
目前已知红细胞血型有15种,其中包括ABO、Rh、P等,在临床实践中意义最大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为Rh血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血型就是红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人力资源服务合同服务内容与服务人员3篇
- 2024年度网络服务器租赁合同3篇
- 全新2024年度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开发合同2篇
- 2024年区域性人力资源加盟合作框架协议2篇
- 二零二四年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维护合同
- 2024年度股权转让与投资合同台帐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文化艺术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跨国商品购买合同2篇
- 2024年市场推广与代理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度租赁物业管理服务合同2篇
- 第四章-光电信号检测电路一
- 完整挺膺担当团课(2023)微课件
- 三年级群文阅读《古代儿童的智慧》课例
- 退货申请表(文本)
- 人身损害起诉状(殴打)
-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D70-2010 )【可编辑】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2500字范文
- 项目投资测算表模板(含成就共享模型、成本管理科目)
- 聚氨酯混凝土地坪施工方案
- 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入库考试
- 网络管理员备考资料网络管理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