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病因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19/0E/wKhkFma-BymAVXt5AABjwtU8RTo060.jpg)
![中医护理学病因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19/0E/wKhkFma-BymAVXt5AABjwtU8RTo0602.jpg)
![中医护理学病因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19/0E/wKhkFma-BymAVXt5AABjwtU8RTo0603.jpg)
![中医护理学病因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19/0E/wKhkFma-BymAVXt5AABjwtU8RTo0604.jpg)
![中医护理学病因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19/0E/wKhkFma-BymAVXt5AABjwtU8RTo06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因
®RightsReserved中医护理学病因学习重点1.六气、六淫的概念及区别2.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痰饮、瘀血的形成和病证特点4.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中医护理学病因病因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金匮要略》有“千般疢(chen)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它将病因概括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中医护理学病因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包括:六淫、疫气、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痰饮和瘀血等。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是以病证发生的经过及其临床表现为依据,也就是通过观察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病态反应,加以分析归纳,推求病因,这种方法称为“辩证求因”。中医护理学病因一、六淫(一)六淫的基本概念淫:太过、浸淫之意,引申为不正常。六气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淫的概念:又称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中医护理学病因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2)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2、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
邪气之盛衰与人体正气之强弱
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中医护理学病因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途径:邪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风寒多伤于肌表,温邪多自口鼻而入。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暑邪;长夏—湿邪;冬天—寒邪。中医护理学病因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燥邪致病;东南沿海—湿邪、温邪致病;久居潮湿—湿邪致病;高温环境作业—火热燥邪。4、相兼性: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风邪为百病之长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火热伤阴可化燥;寒邪可郁而化热;热及生风等。中医护理学病因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②风邪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中医护理学病因风(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A.轻扬开泄——易犯肌表,使腠理开泄——多汗、恶风B.易袭阳位——易侵犯头部——头痛易犯肺——鼻塞、咽痒、咳嗽(2)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的特点。A.善行—行无定处—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风疹(荨麻疹)——此起彼伏(变化快)中医护理学病因风(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4)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长者,首也。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感致病的先导;风邪侵人致病最多。中医护理学病因寒邪
外寒分为内寒特点:卫阳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脾阳寒性凝滞
肾阳寒性收引寒性清澈伤寒:寒邪伤于肌表,困遏阳气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中医护理学病因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故寒邪属于阴邪,感受阴邪,最易伤及阳气A.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B.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主痛,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太阳伤寒,寒客于肌表,则身痛;寒痹,寒邪偏盛,关节痛。
寒中医护理学病因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可表现为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A.腠理收缩闭塞——无汗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4)寒性清澈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痰清稀
中医护理学病因暑暑为夏季主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中医护理学病因(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令火热之气所化,具有酷热之性,故暑为阳邪。阳热亢盛之证——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象洪数等。(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伤津,气随津泄,耗气。A.升散——腠理开泄——多汗B.伤津耗气——津气两伤的症状——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等气阴两伤之症。(3)暑气挟湿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发热、烦渴、四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中医护理学病因湿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一年之中湿气最重,故长夏多湿。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中医护理学病因(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与水同类,为阴邪。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特别是脾胃气机不畅——胸闷、脘腹胀满。B.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运化失权,水湿内停(泄泻,脘腹冷痛,水肿)“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2)湿性重浊A.重——沉重、着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倦怠等如:湿痹——关节重痛;青龙汤证。B.浊——混浊、秽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便溏泄,带下病中医护理学病因(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A.黏滞的症状——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B.病程的缠绵——疾病反复发作,时起时伏,缠绵难愈。如:湿温病、湿痹、湿疹等(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具有趋下、下注的特点。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中医护理学病因燥秋天主气,又称秋燥,分凉燥和温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中医护理学病因(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即干燥;涩,即涩滞。损伤人体的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2)燥易伤肺肺脏娇嫩,喜润勿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易从口鼻而入,易伤肺。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又因肺与大肠为表里,燥邪可循经络影响大肠,出现大便干结。中医护理学病因火(热)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燥灼,易耗气伤液生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肿疡火性躁动,易扰心神心肝胃中医护理学病因(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邪具燔灼躁动、升腾上炎之性A.出现阳热症状——高热、肌肤灼热、面红目赤、烦渴汗出、脉洪数等B、热邪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热邪上扰头部
头痛,耳鸣、咽痛、齿衄。(2)火性燥灼,易耗气伤液火热易化燥,伤津耗气,出现气津两伤A.耗伤人体的津气——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B.热邪迫津外泄——多汗“壮火食气”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中医护理学病因(3)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急迫,是火热致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生风,是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燔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又称热及生风。动血,是火热邪气伤人,灼伤经络,迫血妄行。A.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B.动血——热邪可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出血证(便血、尿血、吐血、衄血、崩漏)中医护理学病因(4)火性躁动,易扰心神A.轻者——心神不宁——心烦失眠B.重者——心神被扰——狂躁不安、神昏谵妄(5)火毒结聚,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血,营血阻遏,血瘀肉腐,化腐为脓,而生痈肿疮疡。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红肿热痛)中医护理学病因
1.风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搔痒、风疹块此起彼伏,四肢抽搐,面肌痉挛、麻木或口角歪斜、头痛。(2)常见的临床证型——外风证,荨麻疹(瘾疹),风痹,伤风感冒六淫致病临床表现与病症类型中医护理学病因
2.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2)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中医护理学病因
3.暑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1)临床表现——高热、面赤、口渴喜饮,汗多,四肢困重,胸闷,气短乏力、便溏不爽。(2)病证——暑温病、伤暑、中暑
中医护理学病因
4.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痢、水肿、面垢、尿浊、带下(2)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湿困脾胃
中医护理学病因
5.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2)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
中医护理学病因
6.火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1)临床表现——恶热、高热,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妄。(2)病证——实热证,温热病,胃热证中医护理学病因
内生五邪: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中医护理学病因二、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具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的特点。自然灾害气候反常与环境卫生有关预防措施社会因素有别于六淫,最突出的是具有强烈传染性中医护理学病因三、七情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脏腑精气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异常可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中医护理学病因(一)1.七情的概念: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化,是人体对外界事物不同刺激的反应。2.“内伤七情”的概念: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为致病因素,称为内伤七情。
中医护理学病因(二)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相应的内脏)
(1)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2)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志为思,肾志为恐,肺志为悲。(3)正常的七情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调畅。(4)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乱。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他脏,故,心在情志致病中占主导地位。七情致病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中医护理学病因
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1)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头胀而痛,面红目赤(2)喜则气缓——心气缓散——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3)悲则气消——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嗽(4)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5)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6)思则气结——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3、影响病情
一般来说,心平气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而剧烈的情绪波动,则能加重病情,故,临床治疗中,心理疏导尤为重要。中医护理学病因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饮食所伤,主要病及脾胃,累及其他脏腑,发生他病。食复——大病后,余邪未尽,脾胃虚弱,饮食没有节制,导致疾病复发。饮食失宜中医护理学病因
过饱食滞不化(疳疾)过饥气血两虚饮食不洁:生熟不分、不良卫生习惯生冷:月经痛、月经不调饮食偏嗜辛辣:痔疮、出血饮食失宜饮食不节中医护理学病因(一)饥饱失常1、过饥——气血不足2、过饱——脾胃损伤(二)饮食不洁(不清洁、陈腐变质、有毒食品)
食入不洁之品——肠胃损伤——腹痛吐泻,甚者死亡(三)饮食编嗜1、五味偏嗜五味偏嗜日久伤及相应的五脏,过食甘伤脾,过食咸伤肾。。。2、寒热偏嗜(1)过食寒凉之品——脾胃阳气损伤,寒湿内生——腹部冷痛,泄泻,纳呆。(2)过食辛温燥热之品——胃肠积热——口臭,腹满胀痛,便秘,或痔疮下血。3、偏嗜饮酒饮酒过量——湿热内生,损伤脾胃——脘腹胀满,口苦口腻。
中医护理学病因劳逸失度劳力:伤气,久则神疲消瘦过劳劳神:耗伤心血,损伤脾气房劳:伤肾精过逸:气血运行壅滞脾胃虚弱中医护理学病因可致病的病理产物1、病理产物的概念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因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又产生的一些不利于脏腑气血活动的有害物质。2、病理产物病因的概念病理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形成新的病证时,则成为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的分类水湿痰饮、瘀血、结石中医护理学病因痰饮有形之痰痰:稠厚痰饮无形之痰
饮:清稀中医护理学病因1、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是人体的津液在输布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和饮同源而异流,以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为痰。湿聚——水——饮——痰中医护理学病因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的概念(1)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之痰饮,多停于肺,如咳嗽咯痰,喉中气道痰鸣。(2)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但表现出痰饮在致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头晕、舌苔腻,所以仍可确定为痰饮病证。中医护理学病因2、痰饮的形成(1)形成的主要因素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2)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肺、脾、肾、肝、三焦、膀胱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3)痰饮侵犯的部位
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
中医护理学病因3、痰饮的致病特点:(1)病证复杂:随气机升降,病症多。1)
水饮逆于上——眩晕2)
水湿注于下——足肿3)
饮停于肺(支饮)——咳喘4)
饮停于胸胁(悬饮)——胸胁疼痛,咳唾加剧(2)病情缠绵——具有重浊粘滞的特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3)多见滑腻苔、滑弦脉
中医护理学病因瘀血
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
包括阻滞于血脉的不畅之血
脏腑内运行不畅之血
中医护理学病因1、瘀血的基本概念:又称“恶血”“蓄血”,指体内血行不畅,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2、瘀血的形成(1)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外邪闭阻、情志郁结、痰饮内停等→气机不畅或阻遏脉络,血行不畅→瘀血(2)气虚致瘀→无力行血致瘀或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行迟滞或血溢脉外→瘀血(3)血寒致瘀→寒性凝滞,血得寒则凝→寒邪入脉或阴寒内盛,脉道挛缩,血液运行凝涩→瘀血(4)血热致瘀→外感火热之邪或体内阳盛化火,血与热互结,煎熬津液成瘀;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出血留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安全饮用水施工方案
- 人行道砖铺设冬季施工方案
- 英语语法精讲
- 志愿者证申请书
- 加入学习部的申请书
- 初一期中学习报告
- 青海省海东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广西河池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怀孕调岗申请书
- 国外大学申请书
- MOOC 中外铁路文化之旅-华东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电力系统自动化运维综合实》课件-通信设备接地线接头制作
- 国际标准《风险管理指南》(ISO31000)的中文版
- 2023年4月自考00808商法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高中物理 选修1 第四章 光(折射反射干涉衍射偏振)(2024人教版)
- 中医外科疮疡病
- 计算机安全弱口令风险
- 舜宇集团2024测试题
- 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报告文学原文
- 中央经济会议2024原文及解释
- 教育培训机构的组织架构与各职位的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