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文学类阅读小说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文学类阅读小说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文学类阅读小说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文学类阅读小说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文学类阅读小说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文学类阅读小说学案10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复习任务1.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事人称、视角与叙事方式。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征,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4九省联考《牵手》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叙事视角(单一角度)①小说叙事艺术分析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热点。②高考考查有单一与综合两个角度,以前者为主。单一考查主要放在文本的某一叙事方式及特征上。③命题者一般先给出叙事方式,重在分析“作用”“效果”。2022新高考Ⅰ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叙事人物改写(单一角度)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叙事方法(单一角度)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叙事特征(综合角度)2018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叙事方式(单一角度)(说明:“叙事艺术”与学案9中的“故事情节”内容有交叉、重合。)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叙事知识(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叙事人称常见的叙事人称有三种:(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2)第二人称: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3)第三人称: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所有人称的变化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不同人称的出现会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三种人称常常交叉使用,单纯使用一种叙述方法的文章比较少见。使用第一人称时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扩大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常有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2.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也叫叙事聚焦,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类。(1)全知视角,又叫外视角或零聚焦,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全知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空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叙事作品多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比如《水浒传》中这么写,“李逵想……”“宋江想……”,叙述者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袒露心声。但由于过多的叙事自由,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这就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剥夺了阅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大部分权利,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2)限知视角,又叫内视角,顾名思义,就是把视角限制在某个人物身上,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①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点。既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如《大卫·科波菲尔》就是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②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这也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作为目击者、见证人,此视角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有效,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作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为作者的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其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鲁迅《祝福》中的“我”。这种视角虽受到限制,但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也可以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叙事视角交织转换。每个叙事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使主题意蕴更丰厚深刻。3.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的区别(1)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不可简单对应。有时,叙事人称不变,但叙事视角却变化了。(2)有些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作者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也就是说从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角度看人看事。视角的转换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叙事动机和叙事效果。例如: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事视角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事视角却发生了变化,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情景,完全是从两个公人的眼中看到的。这种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这就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从某个人物看人看事。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这种变化往往被忽视,所以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1.结合所学课文,填写下表空缺内容。课文叙事者叙事者身份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好处(1)《祝福》我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见证人视角)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②见证并参与了祥林嫂的悲剧。③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同情与无奈。(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他作者(全知全能的上帝)第三人称/全知视角(3)《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我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②以孩子的视角展现社会环境与人物内心。③表现了大卫的“心灵成长”。特殊视角的好处(1)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儿童的特点是天真有趣,调皮可爱,善良纯洁,好奇心、想象力强。采用儿童视角,更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更能客观地表现世界,直抵人心或生活的本质,而且展现的儿童世界便于与成人世界相对比衬托,有利于形成温暖、活泼的表达风格。(2)女性视角叙事的好处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③塑造了×××女性形象,以其×××的心理,展示其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3)老人视角叙事的好处①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免不了会有一种怀旧情怀。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思考的意味,诸如对自身、民族、国家的思考。③老人经历世事很多,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4)动物视角叙事的好处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加客观、冷静、真实。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④突出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叙事人称与视角,不仅要了解其叙事好处,更重要的是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我”或“他”来叙述。例如《祝福》采用的是“我”的有限视角叙事。为什么要选“我”来叙事,换成鲁镇的其他人好不好?其实,原因是多重的。①“我”是一个返乡青年,对祥林嫂有更多的关注兴趣,换成鲁四老爷,则不屑于关注这样的小人物。②“我”是受新思潮影响的新派人物,对祥林嫂有一定的同情心,才会有灵魂有无的关键性对话。换成柳妈的话,则无法达到这个高度。③“我”的模棱两可的回答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突出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无能又无可奈何。2.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主要是通过“我”的见闻完成的,“我”是有限视角的“主视角”,另有其他人物的“有限视角”加以补充。也就是说,《祝福》的有限视角有主次之分,更为丰富。请结合课文,填写下表空缺内容。次要视角祥林嫂的故事(1)祥林嫂的前半生,来鲁镇的原因(2)祥林嫂来鲁镇的两次肖像变化(3)祥林嫂捐门槛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节选片段中,作者采用了哪些叙事视角?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叙事视角,用意何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叙事方式常见叙事方式类别释义效果对话式对话体小说是基本上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一种小说类型。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中。②可以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地刻画和表现出来。③凸显主题。对比式对比是隐含在小说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结构,是小说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对比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分别显示出小说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①凸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②突出主题。③结构全篇。独白式独白式小说是以作者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的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①可以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③可以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作品多层次的内涵。重复式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③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片段式短篇小说往往人物少,情节简单,所以常常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见微知著。①小中见大,使叙事相对集中紧凑。②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心理。双线索式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暗线则是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双线索可分为明暗线、双主线、主次线。①共同完成主题的揭示。②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③突出人物形象。抑扬式又称褒贬式,是文章欲“扬”先有意“抑”,或欲“抑”先有意“扬”的一种叙事方式。这种方式以退为进,对人欲说善则先说不善,或欲说不善则先说善。在反差的变化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嵌套式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使叙事空间更广阔,人物表现更立体,主题表现丰富多元。(说明:历史与现实交织等其他叙事方式可参见学案13“前备知识”。)《祝福》采用了“嵌套式”叙事方式(故事中套故事),请加以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1.叙事顺序顺序作用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平叙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插叙与补叙的区别一是构成不同。插叙是暂时中断故事主线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若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的补充是基本事件发展的有机环节,若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二是内容不同。插叙的内容是有别于原叙述的另一段事情;而补叙的内容是原叙述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叙述中必不可少的人物、时间、原因、结果等要素。三是位置不同。插叙只能在篇中。补叙一般放在文末,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等作补充介绍。四是作用不同。插叙能够避免平铺直叙的冗长、平淡,而使得行文集中紧凑;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内容更丰富;衬托、表现人物形象;为后文做铺垫;突出文章的中心。补叙能够造成悬念,引起重视,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表现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根据茹志鹃《百合花》一文,填写下表空缺内容。顺序内容作用倒叙①令人震撼增加叙事波澜,避免平铺直叙,深化主旨插叙②突出其吃苦耐劳的品质补叙③印象鲜明2.叙事节奏叙事节奏是指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快”指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快速阅读,粗略品味。“慢”指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般细致地描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慢速阅读,细细品味。小说的阅读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的法宝。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叙述林冲寻敌时节奏较快,在叙述山神庙林冲痛杀陆虞候时节奏较慢。加速与减速的交织,使情节波澜起伏,既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有舒缓平和的情境,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叙事分析能力小说是一种叙事文体。如何叙事,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近年来小说考查的热点题型。(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1.下面是本文的情节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2.红色小说(见学案9“活动二”)一、综合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3.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分析叙事视角4.小说从王木匠的视角展开叙述,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事视角是小说叙事类的重点题型,对此,应该围绕这个“视角”人物,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1)这个“视角”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2)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对其他人物和主题起着怎样的作用。(3)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4)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5)这个“视角”人物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内心是如何想的,这些内容又将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起到怎样的作用。三、分析叙事方式5.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篇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讲述故事,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高考·类题延读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第6题)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叙事方式是小说叙事考查中的难点。有的题干已给出叙事特点,只要求分析艺术效果即可。答题时须紧扣题干要求分析具体效果,一要结合每一种具体叙事特点(或手法)的自身效果,二要结合文本具体展开。对于没有给出叙事方式(特点)的题目,需要借助整体阅读和知识储备,进行多方思考,尤其要熟悉一些特殊的叙述方式:(1)文体方面:①历史小说:真实与虚构。②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散文化笔法等。③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等。⑤科幻小说:夸张、想象、穿越等。(2)构思技巧方面:对话式,讲述式,对比式,蒙太奇式,意识流式,以小见大,历史与现实交织,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写景(心理)交织,重复强化式。对叙事方式(手法)的艺术效果分析,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1)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鲜明;烘托人物,体现感情。(2)情节结构:推动,串联;一波三折,戏剧性。(3)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4)小说主题:凸显,深化,升华,丰富。(5)读者感受:悬念——兴趣,空白——想象力,张力——回味等。四、分析叙事节奏7.八路军摆石门阵打退日本兵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一般而言,越是高潮部分,叙述者越需要适当地放缓叙述节奏。对此,作者是如何放缓小说高潮部分的叙述节奏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事节奏在考查中涉及较多的是节奏的平缓,而平缓的手法主要是反复(见第5题)和延宕,尤其是延宕手法。出于改变节奏、制造波澜的需要,作者常常故意“延迟”情节进展,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节奏的延缓,有利于表现人物和环境,有时与节奏的急速形成对比,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跌宕起伏。五、综合分析叙事特征8.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高考·类题延读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第12题]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这是一个大的概念,该如何入手呢?我们可以通过追问,谁在讲故事——人称、视角、身份,根据自己的追问去文本中寻找答案;还可以追问怎么讲故事——叙事顺序、节奏、腔调、叙事方式与情节安排等,去文本中寻找答案。其中,“叙事方式”即该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这一点往往是命题者最看重的,也是赋分最高的。要判断其独特的叙事方式,除参照第5题的“点拨关键”外,第一位的还是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阅读时要善于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尤其是隐约点明叙事特点的词语、句子。如文中会有插入性回忆文字,可以联想到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文中有不真实的情节发生,可能是魔幻式;文中有一个中心象征物,可能采用的是隐喻手法,等等。总之,圈点出特征性词句,勾联起平时的积累,就能判断出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学案11分析环境描写——研读“风景”,聚焦人物复习任务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的特点和作用,尤其能认识环境与人物的互动关系,并能掌握环境题的答题要点。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浙江卷《麦子》第二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4分)自然环境作用(综合分析)①环境是轮考点。②重点考查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作用,“作用”是重点中的重点。③值得关注的命题动向是分析环境与人物、主题之间的关系。2019全国Ⅱ卷《小步舞》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自然环境作用(定向分析)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自然环境作用(综合分析)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社会环境特点(家庭环境定向分析)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自然环境作用(定向分析)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环境知识(一)理解社会环境特点和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也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它有大有小,大的有城市、地域等,小的有居所、家庭等。它有硬有软,“硬”是指看得见的,如建筑器物等;“软”是指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请温习课文《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填写下表空缺内容。人物小说时代背景小说中反映时代特征的语句反映的环境特征环境描写作用祥林嫂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然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仍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困住他们的精神枷锁。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1)①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封建思想依旧。②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③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封建礼教思想对底层百姓,尤其是女性的精神迫害特别严重。(2)林冲《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当时皇室衰颓、腐败。宋徽宗贪图享乐,穷奢极侈,并任用奸臣蔡京为宰相,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致使盗贼四起。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3)(4)(二)理解自然环境特点和作用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霜雨雪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篇课文都描写了“雪”,其特点与作用有异有同。请温习课文,填写下表空缺内容。课文小说中描写雪的句子景物特点描写作用《祝福》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年底到鲁镇时)(1)①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对社会环境的作用)②渲染“我”心绪的烦乱。(对人物的作用)③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做铺垫。(对情节的作用)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听闻祥林嫂的死讯后)沉寂(2)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结尾)(3)①寄托“我”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作者的情感)②将“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对读者的作用)③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对主旨的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草料场途中)大而猛(4)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林冲沽酒途中)(5)①突出风猛雪大的环境特点。②暗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环境分析能力(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苞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年5月(有删改)1.下面是本文的情节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2.乡土小说(见学案8“活动二”)一、综合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2.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分析自然环境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去梨花屯的路途中自然景色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高考·类题延读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2018年江苏卷《小哥儿俩》第14题)答案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做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关联高考·类题延练(2021·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麦子红柯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下文写老头(老兵)接受团里任务,与老婆婆一起长期坚守边疆、种麦子的故事。](有删改)第二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文中的自然环境,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文字。自然环境描写文字不像社会环境描写那样分散,而是相当集中,多集中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偶尔中间也有。要全面找出描写时令、天气、地点、景物等的文字。第二步:分析概括自然景物的特点(寓意)。分析概括景物的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那些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以及一些表示情感的词语,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注意审题上“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答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第三步:分析概括自然环境的作用。(1)扣住特点,打开角度,分析作用角度作用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结构完整。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2)结合位置,分析作用位置作用开头①给全篇定下感情基调;②营造特定的意境,渲染特定的气氛;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人物出场前导引人物出场。人物描写中①交代人物身份;②暗示人物命运;③表现人物性格;④突出人物地位;⑤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主背景象征主题。中间①推动情节发展;②烘托人物形象或性格;③前后照应。结尾①深化主旨;②照应开头;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另外,要注意两点:(1)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结合具体内容具体把握。(2)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很容易格式化、套路化,因而最容易答得笼统、空泛。为此,特别强调答题要与文本“这一个”特定内容的把握结合起来,作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的文字。只有读得好,才能答得好。三、分析社会环境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所体现的农村社会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