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古诗文欣赏
七年级上册:
10、《论语十则》译文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
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第二则:为人处事和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
聪明的。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
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
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
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第八则: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
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第九则:修身做人,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
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
行加于别人身上。”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
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
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
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成语
1、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2、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3、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4、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5、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6、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7、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9、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的人。
•通假字
1、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2、女通“汝”,表示你3、说通“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1、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3、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4、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6、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25、《世说新语》两则
七年级下册:
5、伤仲永(宋代王安石)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
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
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
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
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
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
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
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
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文章理解
1、题目理解:“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
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
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2、文体介绍:本文叙事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叙事一气贯通而又
层次分明,详细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指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
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
事,说的是何以可“伤”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3、方仲永的形象:天生神童,却因后天的不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4、思想感情: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
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5、文章的道理: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
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
6、主题:本文见闻得当,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
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
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
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7、文章层次
童年:才思敏捷,天资非凡——自是指物作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少年: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请参考}
15、孙权劝学(宋代司马光)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
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
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
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
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
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
活并成长。
▲写作特色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
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2、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
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0、口技(清代林嗣环)
▲创作背景
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生,从
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
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登进
士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
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
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
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
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
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
仿得像极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
子、器皿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
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
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
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
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
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
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
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鉴赏
1、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
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
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
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
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
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令人深
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全文紧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进行正面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
弛缓至紧张的三个场景,再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行文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
清新、感人的格调。
30、狼三则(其二)(清代蒲松龄)
▲创作背景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
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
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
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
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
异》。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有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
怕了,用骨头投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追赶,另一只狼仍旧跟从。又投骨头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
止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来了。骨头已经投完了,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非
常困窘急迫,担心受到狼的前后攻击。环顾四周看到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其中堆积了柴,覆盖成小山似
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它的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走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过了很久,那只狼似乎闭眼了,
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
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
(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鉴赏
1、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第二段分
两层:第一层(屠夫御狼)第二层(屠夫杀狼)。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
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2、道理
A、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
胜利。
B、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C、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
D、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
E、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F、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G、对付能把狡诈奸猾的狼杀死的“屠夫”,那就敬而远之吧。
H、永远不要向恶势力低头。
•10、木兰诗(南北朝)
▲译文
1、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2、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
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
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3、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
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
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
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
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5、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
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6、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
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
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
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7、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
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鉴赏
1、《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
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
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
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
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
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
回味。
2、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
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
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
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
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忠孝两全,深明大义。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
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3、相关成语
【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解释: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
以辨别清楚。造句:1、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2、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
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解释: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
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造句: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九年级上册:
21、陈涉世家(两汉司马迁)
▲创作背景
1、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
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
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
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2、写作背景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筑长城、修驿道,并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
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秦朝统治者还制订了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
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
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一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
义。二世元年七月大泽乡九百人走投无路的命运,正是全国劳苦大众处境的缩影,这也是大泽乡的星星之火
能点燃全国范围农民起义燎原烈火的原因。由于当时秦王朝的力量还很强大,加之陈胜本人不善于团结内部
和贪图王侯生活,脱离群众,这支起义军经过短短六个月就失败了,陈胜本人也被叛徒杀害。但在这次起义
的影响和推动下,各路起义军迅速席卷全国,使由秦始皇子孙万世统治中国的幻想破灭,秦王朝仅存在了
15年便被推翻。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
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境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
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
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
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
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
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
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
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
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
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
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
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
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
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
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
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成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
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
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
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
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
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
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靳县。攻下靳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
行新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锋、鄢、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
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
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
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
武器,讨伐不义的暴君,消灭残暴的秦朝,重建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
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
(的号召)。[2]
▲重点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翻译: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齐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翻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
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替他们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翻译:何况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来成就名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翻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么!
6.籍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守边塞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詈鱼腹中。翻译: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翻译: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翻译:(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间:私自,暗中。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11.苟富贵,无相忘。翻译:如果有朝一日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
1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翻译: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
而死,好吗。
▲赏析
1、《陈涉世家》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文中真实、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
的原因、经过和结局,表现了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
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陈涉世家》一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和起义前的谋划,
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脉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
动机,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
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浩大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
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唐雎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望安陵君一定要答应
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
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
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
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
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
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区区的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
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
“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墙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gui)的时候,一
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
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
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
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存在,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解析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
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
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
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
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
熠熠生辉。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
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
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
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
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
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
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
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
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
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
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这是斗争的结局。
本文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唐睢沉着镇静、不畏强暴的精神。
23、隆中对(魏晋陈寿)
▲创作背景
1、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
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
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
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
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
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
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yu6)毅相比,当
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是确实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可如同
一条卧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
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
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
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智慧与谋略浅薄不足,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
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
比,声望小人又少,然而曹操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
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
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
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用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
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是否有占
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
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
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
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
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
州的军队到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拿着饭和水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
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深厚起来。
关羽、张飞等不高兴,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这
样的话了。“关羽、张飞才不说了。
▲相关成语
1、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2、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3、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4、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5、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6、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
有专长的贤人。
7、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迫。
8、度德量力:度:估量;德:德行。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
9、不可胜数: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24、前出师表(魏晋诸葛亮)
▲创作背景
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
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
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
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2、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
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
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
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ning),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
师表》。《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
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
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
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
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
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
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
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
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
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
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
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
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
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
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己经
有二H■■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
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
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
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
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
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
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
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内容理解
1.《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
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一部分又可
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亲贤远佞),这是三条建议
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
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
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3.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
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一一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一一出师目标------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③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3.分析形势:
①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
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相关成语
1、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2、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3、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4、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5、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6、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7、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8、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多用于讽刺。9、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10、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11、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12、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13、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14、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古诗)观刈麦(唐代白居易)
▲创作背景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
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
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2、创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盔屋(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
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
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
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
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
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
长一些。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
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现在
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
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赏析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作品对造
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
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
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
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
2、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正
面描写收麦劳动。"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
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
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九年级下册:
17、公输(《墨子》)
▲写作背景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
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公输》写
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兼爱”思想,和墨子高超的辩论技巧。《公输》一文是记载墨子
以实际行动贯彻他的,,非攻,,主张的一篇动人故事。主要讲墨子设喻说理,指责楚国对宋国的侵略企图,深刻
地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和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
▲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走了
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助您的力量杀掉他。”公输盘不高
兴了。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千金。”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
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
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
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
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公输盘说:“不能,因为我已经对楚王说过
了。”墨子说:“(您)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抛掉自己
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抛掉自己的白米肥肉,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
的人呢?"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患了偷窃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楚国有云梦泽,那里满是犀兄、麋鹿之类,长江、汉水里的爬行动物多得天下无比,宋国真像人们说的那样,
是个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像白米肥肉和糟糠相比。楚国有松、梓、楠、樟这些大树(名
贵树种),宋国却没有什么大树。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的官吏去攻打宋国,正和
这个患偷窃病的人一样。”楚王说:“对呀!虽然是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
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技穷了,但他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
可是我也不说。"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
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
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楚王说:“你说得对!我不攻打宋国了。”
▲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形式,记叙了墨子用道理说服公输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段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树人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 文创公司投资计划书
- “读”“解”“品”“拓”: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四个维度
- 关于成立化工公司创业计划书
- 江西公务员面试模拟5
- 天津申论模拟23
- 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 水电施工合同26篇
- 吉林公务员面试模拟17
- 2024年院感安全注射培训
- MOOC 商务英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Welcome Unit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必修一单元整体教学
- 武汉大学介绍PPT
- 配件供应技术服务和质保期服务计划方案
- 建筑物维护管理手册
- 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培训
- 2024年教育事业统计培训
- 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计划
- 制药纯化水系统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