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1页
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2页
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3页
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4页
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课程名称:数学模型院系: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年级:2012级组员:胡霄宸学号:11151085指导教师:杨薇娜实验成绩:网络背景下的谣言传播问题摘要:对谣言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二战时期,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谣言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其传播手段、传播途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现在网络发展的黄金期,谣言的传播过程变得复杂,对于网络谣言的识别与控制成为公安舆情部门关注的问题。针对问题一,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谣言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而是更多的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进行传播。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不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中都有其身影的存在,网络谣言的泛滥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针对问题二,由Allport&Postman给出的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也就是说,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的产生几率和作用效应越大,重要性和模糊性其中一个要素趋向零,谣言不会产生,所以披露真相,破除模糊性,才可能消解谣言,现用可信度替代模糊性、用谣言的受众人群代替事件的重要信,简化问题,据此来建立谣言评价的数学模型。关键词:谣言传播受众人群事件可信度谣言危害问题重述在突发事件、乃至各种危机中,谣言的作用不可低估。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如果对一个一般谣言形象。不同点: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之"网络谣言"只不过因为其发布及主要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比起网络时代之前的谣言来,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英特网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而由于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发展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从传播速度来看网络谣言呈现一种加速度传播的状态。在这种速度下,网络谣言往往极为"短命",上午的谣言下午即消解并不罕见,网络谣言经常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问题二的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对网络谣言真假的判断,需要建立一个建立谣言可信度指标指数来对谣言的真实性进行评判,给出一个梯度判断依据会使对谣言真假的判断更符合实际,但对谣言危害的估计,需要结合其受众人群来判断。i通过网络人际关系传播的新增的听过谣言的人数A,每个听过谣言的人每天可使as(t)个未听过谣言的人变为听过谣言的人。因为听过谣言人数为Ni(t),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共有aNs(t)i(t)个听过谣言的人产生,即A=aNs(t)i(t)(其中a为每个听过谣言的人每小时有效接触的平均人数,N为在谣言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i(t)为听过谣言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s(t)为未听过谣言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ii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传播新增的听过谣言的人数B,每个传播谣言的信息平台在时间t内可以使宝石bs(t)个未听过谣言的人变为听过谣言的人。因为传播谣言的信息平台总数为M,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共有bMs(t)个听过谣言的人产生,即B=bMs(t)(其中b为每个发布谣言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每小时有效浏览的平均人数,M为传播谣言的信息平台总数)。6.1.1模型建立由5.1可得:其中:而所以6.1.2模型求解由上可得:查积分表并化简得:6.1.3在理论上对模型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在中易得M<<N,在极端情况下有:=1\*GB3①当在谣言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中听过谣言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0时,即时,;=2\*GB3②当在谣言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中听过谣言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1时,即时,;由=1\*GB3①、=2\*GB3②的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可得,此模型的求解结果有一定的可取性。6.2建立评价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谣言本身的性质,是难以直接根据数据判断,但可由谣言在人群中的受众范围来从侧面判断其影响力,即由的大小来划分其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谣言的受众范围有大有小,有时差别很大。一个谣言产生了,其受众范围不可能不存在,也不可能是全部人群,即或的情况不可能发生,为了使评价指标有区分度所以人为地将受众人群极小的I值定位1,极大时定为I定为7,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定为若干中间值(其中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如下表所示:评价指标区间I值受众范围极小00.11受众范围较小0.10.262受众范围小0.260.423受众范围一般0.420.584受众范围大0.580.745受众范围较大0.740.96受众范围极大0.9176.3建立谣言可信度指标指数6.3.1可信度的确定建立此指标体系的关键是考察各大信息发布平台所发布的信息中虚假信息所占的比例,若记x为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可信度,n为每次信息平台发布信息为虚假信息的数量,m为每次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总量,K为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总次数,则:6.3.2谣言可信度指标指数的建立由上可得每个信息发布平台都存在一个可信度x,必定存在最值、,即x(,),将此区间等分为若干区间,再对每个区间标定可信度指标指数(对谣言真假的判断真假梯度判断依据)x所在区间(从小到大)X值梯度描素第一区间1一定属于谣言第二区间2可能属于谣言第三区间3一定不属于谣言随着谣言所对应事件发生的可信度指数X的增大,信息就越真实,越偏离谣言的范畴。6.4建立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若记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为可信的指标指数的倒数,即为,结合问题一的结果建立: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并给出一个判断梯度予以参考(记为谣言危害估计指数):谣言危害估计指数Y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描述10~2.3危害较小或没有22.3~3.5危害一般33.5~5危害较大45~7危害严重建议如果要控制谣言传播,就要降低事件模糊性,官方快速公布准确信息。如果要扩散谣言传播,就要加大事件模糊性,官方不公布准确信息。对于公众而言,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时,要对信息发布的信息平台要有选择,尽量选择可信度高的信息平台,减少获取谣言信息的可能性;其次,对谣言或疑似谣言的信息尽量不传播,减慢谣言的传播速度,从而减少谣言的危害。八模型的优缺点分析模型优点:=1\*GB2⑴简化问题,运用到的数学处理方法比较少,整体比较简化;=2\*GB2⑵模型的建立比较直观;=3\*GB2⑶规定了各项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