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生活生活_第1页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生活_第2页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生活_第3页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生活_第4页
新潮冲击下的生活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二、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向合身得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以旗袍为代表。一.竞尚洋装1、概况: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礼义廉耻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主义以文治国三省吾身嘉庆以后,女子服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女装,与男子长袍相仿。对于这种波澜不兴的惨状,才女张爱玲曾发过如下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旗袍2、原因:①受西式服饰的影响,实质是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根本原因)②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行,使之流行起来!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传统中国的服饰有什么内涵(功能)?清官定服饰制度:

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清代文官补服清代文一品补子仙鹤清代文二品补子锦鸡清代文三品补子孔雀

思考

传统服饰与新式服饰体现了什么不同的思想观?新式:则透露着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传统:体现了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人讥笑。“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孙中山认为“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有一个大多数,是全世界都知道才行。”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1.“断发”

时间

概况

结果

同治、光绪年间

戊戌维新期间

1910年清政府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

中国留学生“改装去辫”

政府禁止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

因变法失败未实现

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法令

影响不大

颁布《剪辫通令》强制剪发彻底革除新时尚发型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裹脚”是清朝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们提出“废止缠足”;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颁布法令禁止裹脚。三寸金莲

2.不缠足运动

组织(人)措施结果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晚清政府维新派人士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害处

成效不大

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但屡禁不止女权运动

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

蔚然成风但昙花一现电影演员阮玲玉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右一为林徽因,左为她的表姐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报刊有哪些社会作用?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立言议政,舆论监督。三、读报刊与看电影1、近代报刊(1)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3)《申报》(1872年)出版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号称“中国的《泰晤士报》”。(4)《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5)1895年中国大陆有75家报馆。(6)四大小说期刊。(7)维新运动中,政治斗争的武器。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8)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国人不可或缺的内容。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等发起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他主编的《时务报》,为变法改革作了广泛的宣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也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朱执信章炳麟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新青年》。《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务报》;——《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电影与民众文化生活(1)传入中国:19C末(2)自摄影片:1905年《定军山》(第一部)1913年《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3)30年代电影业的发展A、1931年《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B、电影院上海C、电影明星阮玲玉大光明电影院阮玲玉《难夫难妻》首映时的海报《难夫难妻》剧照1793年82岁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1、日常礼仪的变迁中国古代:等级森严民国:平等、自由三跪九叩、长拜作揖等鞠躬、握手四.礼仪的革新2、婚俗的变迁(1)变迁的推动力量: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2)婚姻观念的变迁:自由结婚(3)新式婚礼婚礼的演变清末民初的结婚照。“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史变迁(图)●第一次婚姻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父母之命婚姻:旧式●第二次婚姻(1902年元旦,蔡元培迎娶黄仲玉

)一幅画结缘作画人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就是意见不合可以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第三次婚姻

(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迎娶周峻

)相差24岁的师生恋

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蔡元培与周峻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北大校园里的蔡元培塑像

“毛泽东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葬礼(funeralrites)

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

直系亲属披麻带孝,在死者的坟前行跪拜礼。地上的白色小棍是用来驱鬼“哭丧棒”。给死者焚烧纸钱。丧礼的演变198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为刘少奇举行国葬和追悼会。丧礼的演变3、丧葬礼俗的变迁厚葬简洁、文明邓小平同志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的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丰厚遗产。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2、先进中国人及政府推动3、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