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俗剖析_第1页
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俗剖析_第2页
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俗剖析_第3页
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俗剖析_第4页
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俗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讲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俗一、中国古代宗教

(一)宗教的本质

(二)中国远古宗教

(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四)佛教的中国化及中国化佛教

(五)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二、中国古代礼俗(一)宗教的本质1、什么是宗教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文化学家泰勒:“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马克思主义: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自然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一)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中的“菩萨”、道教中的“神仙”。人们信仰这些神秘的偶像,谋求心灵安慰与心理平衡,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一)宗教的本质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1)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魔术说”“灵魂说”“生气说”(2)宗教的发展与各种文化现象有联系。(二)中国远古宗教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1、自然神崇拜神话:羲和浴日后羿射日2、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3、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道教信仰宗旨与其他宗教不同,相信经过一定修炼可长生不死,成为神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经典,对《道德经》进行宗教性阐释。(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1、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2、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3、道教的神仙体系4、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东汉张陵:五斗米道,天师道张角:太平道,黄巾军魏晋葛洪:《抱朴子》,丹鼎派江东地区:天师道张陵(东汉)(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南北朝陆修静、陶弘景:南天师道寇谦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转变为官方宗教唐宋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箓全真道:排斥咒术,倡导三教合一,注重内修明清:日渐衰落(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2、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1)信仰特征道:出自老子《道德经》,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因之而生”,五行因之而成。德:道之在我者即为“德”。“修道养德”(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最终目标:“得道成仙”,即经过“修道养德”能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最终成为神仙。成了神仙就能灵魂常在,肉体永生。代表:八仙(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修炼方法:丹鼎派、全真派:通过内修(吃丹)炼养,即可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符箓派、正一道:符箓咒语和气功就可以消灾求福、祛病延年。(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具体的修行方法:道功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养性、存思、抱朴。道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加上服食神丹、药饵即可。(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2)基本教义基本教义:长生久视,全性保真方法:采取自足的生活态度学会守气,关闭自身感觉通道(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3、道教的神仙体系最高神“三清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皇大帝、风雨雷电、土地、灶君、门神、财神等历史上的圣哲贤才和中孝英烈,如关羽、岳飞等三清尊神

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4、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化学:常年的炼丹活动和著书立说医学、药物学:葛洪著《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

陶弘景著《视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药总诀》、《肘后百一方》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

气功(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2)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小说——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许多作品深受道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唐代:唐传奇,如《枕中记》明清小说:余象斗等人的《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冯梦龙的三言,凌梦初的二拍,《聊斋志异》、四大古典名著诗歌——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3)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崇拜祭祀道教神仙,如城隍、土地、灶君等影响了传统节日民俗,如春节(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综上所述,道教是本土教,它源于中国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道教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问题都能在道教中找到答案。鲁迅先生曾指出了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砥之所在”。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鲁迅《致许寿裳》(四)佛教的中国化及中国化佛教1、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佛教的东传(1)佛教的基本教义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缘起说——前世因果、六道轮回、十二因缘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教派——大乘、不乘(四)佛教的中国化及中国化佛教(2)佛教的东传据有关史料,佛教在东汉明帝的倡导下,开始在中国传播,在范晔的《后汉书》和晋代袁宗的《后汉纪》中有以下记载:初,东汉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印度)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图其形像焉。(四)佛教的中国化及中国化佛教2、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主张“神不灭”魏晋:佛教与玄学合流,出现心无派、即色派、本无派等,慧远、梁武帝、竺道生隋唐:佛教的鼎盛期,出现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宋代:《大藏经》“无路不逢僧”辽代:华严宗元代:喇嘛教明、清:尊崇佛教,修建佛寺(四)佛教的中国化及中国化佛教3、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宋明理学(2)佛教对艺术的影响文学:谢灵运、王维、刘勰书法、绘画:王维、法常(南宋)、石涛(清)雕塑: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佛教的中国化及中国化佛教(3)佛教与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求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求平安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求德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求发展(4)不同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藏传佛教课堂作业1、如何从佛教传入中国这一事件理解多种文明交流的必要性?2、中国佛教和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要求:1、任选一题作答,字数不限2、时限:45分钟3、尽量发表自己的看法二、中国古代礼俗(一)何为“礼俗”(二)礼俗的起源与形成(三)几种重要礼俗的内容与意义(四)中国古代礼俗的特点(一)何为“礼俗”礼仪: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际等各种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规则规范需要一定的礼节和形式来表现。礼俗:种种礼节规范累月经年,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风俗,又称之为礼俗。礼与俗(二)礼俗的起源与形成1、礼俗的起源我国古代形成系统的礼俗是在周朝,但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时期。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记•礼运》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许慎•《说文解字》(二)礼俗的起源与形成2、礼俗的形成(1)统治者的强化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礼记•礼运》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强国》(2)思想家的倡导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六艺”之首(三)几种重要礼俗的内容与意义1、成年礼俗(1)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子进入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士冠礼:缁布冠-黑麻布-治家、治人皮弁冠-白鹿皮-服兵役爵弁冠-葛布/丝帛-红中带黑-祭祀诸侯:在士冠礼三加的基础上,再加玄冕(诸侯祭祀林、泽、坟和四方百物的冠冕)天子:在诸侯四加的基础上,加衮冕(天子祭祀先王所用的冠冕)(三)几种重要礼俗的内容与意义(2)笄礼笄礼,是古代女子年满15岁时举行的成年礼。改变幼时的发式,将头发挽成发髻,之后用丝绸将发髻包裹,并用笄将发髻固定主持者:女性家长加笄者:女宾开脸(三)几种重要礼俗的内容与意义2、婚姻礼俗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礼记•昏义》云:“昏礼者,礼之本也。”媒聘婚,即经过明媒正娶的婚姻形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三)几种重要礼俗的内容与意义3、丧葬礼俗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丧葬礼仪。据记载,最早从周代开始,丧葬就有了一套完整而繁杂的程序。(1)丧仪丧葬礼仪是人的最后的“脱离仪式”。其仪式主要有:属纩、复、沐浴、入殓、殡、出殡等。(三)几种重要礼俗的内容与意义(2)丧服与居丧丧服的区别由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的远近而决定。丧服共分为五等,俗称“五服”,根据《仪礼•丧服》的记载,其名称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居丧的时间分为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等。斩衰质地:粗麻布,不得缝边居丧期:三年,实际为25个月或27个月使用: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子为父(系粗麻腰带,手执孝棒)、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出嫁的女子为父亲齐衰质地:粗麻布,缝边较为整齐。居丧期:(1)齐衰三年:父亲已逝而为母亲、母亲为长子(2)齐衰一年“杖期”:父亲在而为母亲、夫为妻子“不杖期”:男子为伯父母、叔父母、兄弟、其他儿子,女子为娘家父母、媳妇为公婆,以及孙子孙女为祖父母(3)齐衰五月:为曾祖父母(4)齐衰三月,为高祖父母大功质地:熟麻布居丧期:九个月使用:男子为姐妹、姑母、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娘家兄弟、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公婆为嫡子之妻小功质地:熟麻布居丧期:五个月。使用:男子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堂姐妹、外祖父母;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姐妹及兄弟媳妇缌麻质地:较细熟麻布居丧期:三个月使用:为较远的亲属,如曾伯叔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岳父母、女婿、外甥、外孙等都服缌麻。(三)几种重要礼俗的内容与意义上述丧服的等级差别,清楚地显示了如下特点:父系、母系有别亲疏有别男女有别嫡庶有别丧服制度既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又反过来使宗法制度更加严密,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三)几种重要礼俗的内容与意义(3)葬式葬式,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办法,即用什么样的方式安葬死者。各种葬式分别实行于不同的地区,用于不同的情况的死者。各种葬式都有一些礼节仪式,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和民间风俗。土葬火葬天葬悬棺葬塔葬(四)中国古代礼俗的特点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其特点是: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第二,传统礼俗的调和性。第三,传统礼俗的规范性。缘起说缘起说是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世间万物万事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前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六道轮回: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阿修罗、人、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故称轮回。十二因缘:佛教以十二缘起为理论观察和解释人生,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及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途径。认为人生死轮回的因果链条包括十二环,即①无明②行③识④名色⑤六入⑥触⑦受⑧爱⑨取⑩有⑾生⑿老死。苦谛苦谛---是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间的一切,包括生、老、病、死等,本质都是苦。生苦——生活之苦老苦——老来难病苦——得病是肉体上的痛苦死苦——死之苦求不得苦——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爱别离苦——与自己喜爱的人与事别离之苦怨憎会苦——与自己讨厌的人或事相处之苦五取蕴苦——由于把五蕴和合之假身执着为真实之存在所造成的痛苦。五蕴就是色、受、相、行、识。由于人体的色、受、相、行、识活动能力太盛,由此招致痛苦。集谛集谛---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是说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势必造业,造业就得受轮回之苦。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是由“三毒”引起的,即“贪”、“瞋”、“痴”。人在“三毒”当中挣扎,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此即为“惑”,有了“烦恼惑障”,就使得身、口、心做出不善之业,结果是在天上、人间、地狱三界轮回,或六道轮回。灭谛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这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认为只有消除欲望,入涅磐界,才能消灭苦因,得到解脱。佛教认为涅磐界是一种超越因缘、超出三界、超越时空、不生不灭、无差别相、圆满清净、无限妙乐的永恒存在。人们追求解脱的最高境界是涅磐界。道谛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佛教认为只要按照佛法修行,就能跳出生死苦海,到涅磐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