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175-2014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_第1页
DBJ50-T-175-2014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_第2页
DBJ50-T-175-2014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_第3页
DBJ50-T-175-2014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_第4页
DBJ50-T-175-2014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DesignCodeforBuildingIntelligentSystemDBJ50/T-175-2014主编部门: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批准部门/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的通知现批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为我市工程建设推荐性标准,编号为:DBJ50/T—175-2014,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本规程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建设技术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二O一四年一月十四日关于同意重庆市《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等两项地方标准备案的函建标标备[2014]16号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你委员会《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备案的申请》(2014年1月20日),《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综合医院通风设计规范>备案的申请》(2014年1月24日)收悉。经研究,同意该两项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案号为:《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J12553-2014《综合医院通风设计规范》J12558-2014该两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O一四年一月二十七日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设计院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要求,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完成了本规范的编制工作。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内其他省市的相关标准,经过反复讨论、修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信息设施系统;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5.安全技术防范系统;6.信息化应用系源系统;11.防雷与接地。本规范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负责具体内容解释。在本规范的实施、应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交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标准科(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路69号7楼,邮编400015,电话63601374,传真63861277),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设计院参编单位:重庆市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建工第七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重庆星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天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周爱农赵辉黎明刘艺张胜强(以下按姓氏笔面排序)郭可莫天柱张凯张洪明杨勇 1 23信息设施系统 43.1一般规定 43.2通信与信息系统 43.3有线电视系统 6 2………63.5综合布线系统 73.6公共广播系统 83.7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9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4.1一般规定 4.2空调监控系统 124.3变配电监测系统 4.4照明控制系统 4.5给排水控制系统 4.6电梯监测系统 4.7能耗监测系统 5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5.1一般规定 5.2对讲系统 205.3入侵报警系统 215.4视频监控系统 225.5门禁管理系统 255.6停车场管理系统 275.7电子巡查系统 295.8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 6信息化应用系统 6.1一般规定 6.2物业管理系统 336.3智能卡应用系统 6.4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346.5会议系统 7智能家居系统 7.1一般规定 7.2家居通讯系统 7.3家居安防系统 7.4家居控制系统 8智能化集成系统 398.1一般规定 8.2系统功能配置 398.3系统构成及技术标准 9机房工程 4110供电电源系统 4510.1一般规定 4510.2应急电源 46 47 47 47 48 49引用标准名录 50条文说明 51 1 2 4 4 4 63.4InformationGuideAndDis 6 7 94BuildingAutomat 4.2MonitorSystemOfAirConditioner 4.3PowerDistributionMoni 154.5WaterDrainageContro 16 19 20 22 29 336.2PropertyManagementSystem 336.3SmartCardApplicationSystem 346.4InformationServicesSystem 6.5ConferenceSystem 347SmartHomeSystem 7.1GeneralProvisions 367.2HomeCommunicationSystem 367.3HomeSecuritySystem 7.4HomeControISystens 8IntelligentedIntegrationSystem 8.1GeneralProvisions 8.2SystemConfiguration 8.3SystemStructureAndTechnicalStandard 9EhgineeringOfElectronicEquipmentPlant 4110PowerSupplySystem 4510.1GeneralProvisions 4510.2EmergencyPower 4611LighthingProtectionAndEarthling 4711.1GeneralProvisions 4711.2LightningProtection 47 4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49ReferenceStandardsList 50ExplanationOfProvisions| 511.0.1为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和住宅等民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1.0.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贯彻国家关于节能、环保等方针政策,充分结合绿色建筑相关设计、评估要求,在绿色、低碳1.0.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与工程的功能需求和使用性质相适应,结合用户的具体需求及建设投资,选择最优的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案。1.0.5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和产品,增强建筑物的科技功能,提升建筑物的应用价值。1.0.6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0.1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intelligentedsystem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2.0.2信息设施系统informationtechnologysysteminfrastruc-ture适应信息通信科技发展,对建筑物内各类具有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予以整合,形成实现建筑的业务及管理等综合应用功能之统称。2.0.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将建筑物(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通风、给排水等机电设备或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综合系统。通常为分散控制与集中监视、管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2.0.4建筑能耗监测系统meteringsystemofenergyconsump-tion能耗监测系统是指通过对建筑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重点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统称。2.0.5安全防范系统securty&protectionsystem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它相关产品所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2.0.6信息化应用系统inform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sys-tem3为满足建筑物使用需要,以信息设施系统为基础,具有各类专业化业务门类和规范化运营管理模式的多种类信息设备装置及应用操作程序组合的应用系统。2.0.7智能家居系统smarthomesystem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个子系统(如:家居安防、家居控制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化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的综合系统。2.0.8智能化集成系统intelligentedintegrationsystem为实现对建筑物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目标,基于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具有信息汇聚、资源共享及协同管理的综合应用功能系2.0.9机房工程engineeringofelectronicequipmentplant提供各智能化系统设备装置等安装条件,并建立确保各智能化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地运行与维护的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43信息设施系统3.1一般规定3.1.1信息设施系统应为建筑物的使用者及管理者创造良好的信息应用环境。3.1.2信息设施系统应根据需要对建筑物内外的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综合处理,并提供符合信息化应用功能所需的各种类信息设备系统组合的设施条件。3.1.3信息设施系统提供的各类业务及其业务接口,应能通过建筑物内布线系统引至各个用户终端。3.2通信与信息系统3.2.1信息网络系统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数据网络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3.2.2通信接入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根据用户信息通信业务的需求,将建筑物外部的公用通信网或专用通信网引入建筑物内。2公用通信网的有线、无线接入系统应支持建筑物内用户所需的各类信息通信业务。3可根据用户具体使用的需求,将通信光缆延伸至部分特殊用户工作区。3.2.3电话交换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交换机端口应按需求配置,并预留不低于10%的裕量。2交换机系统设备的出入中继线数量,应在充分分析话务量等因素基础上确定,并预留余量。53建筑物公共部位宜配置公用的直线电话、内线电话和无障碍专用的直线电话和内线电话。3.2.4信息网络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以满足各类网络业务信息传输与交换的高速、稳定、实用和安全为规划与设计原则。2宜采用以太网等交换技术和相应的网络结构方式,按业务需求规划二层或三层的网络结构。3系统桌面用户接入宜根据需要选择配置100/1000Mbit/s信息端口。4建筑物内流动人员较多的公共区域或布线配置信息点不方便的大空间等区域,宜根据需要配置无线局域网络系统。5应根据网络运行的业务信息流量、服务质量要求和网络结构等配置网络的交换设备。6应根据工作业务的需求配置服务器和信息端口。7应根据系统的通信接入方式配置路由器。8应配置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设备。9应配置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3.2.5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克服建筑物的屏蔽效应阻碍,保证与外界通信畅通。2应确保建筑的各种类移动通信用户对移动通信使用需求,为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综合性发展预留扩展空间。3对室内需屏蔽移动通信信号的局部区域,宜配置室内屏蔽系统。4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环境电磁卫生标准》GB9175等有关的规定。3.2.6卫星通信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满足各类建筑的使用业务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信息通信的需求。2应在建筑物相关对应的部位,配置或预留卫星通信系统6天线、室外单元设备安装的空间和天线基座基础、室外馈线引入的管道及通信机房的位置等。3.3有线电视系统3.3.1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3.3.2应根据功能需求,选择适合的信号传输介质。3.3.3系统可采用无干线系统、独立前端系统、有中心前端系统三种基本模式。3.3.4有线电视系统前端设计宜限制送人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邻频传输的系统输出口的电平及视频设备的信噪比。3.3.5接收天线设计应考虑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向上的阻挡物和周围的金属构件等干扰源。当接收信号较弱、反射波较多或干扰较大时,宜采用高增益天线、加装低噪声天线放大器或采用特殊型式的天线。3.3.6干线传输设计应限制干线放大器输入电平的最低值及输出电平的最高值以保证干线部分的设计指标满足要求。3.3.7分配网络设计应考虑分给分配网络部分的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指标,宜在分配网络部分的桥接放大器和各延长放大器上均等分配。3.3.8有自办节目站的前端,应设置单独的前端机房。3.4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3.4.1应能向建筑物内的公众或来访者提供告知、信息发布和演示以及查询等功能。3.4.2系统宜由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播控、信息显示和信息导览系统组成,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配置及组合。73.4.3信息显示屏应根据观看所需的范围、距离及具体安装的空间位置和方式等条件合理选用显示屏的类型及尺寸,各类显示屏应具有多种输入接口方式,设计承重应满足结构荷载要求。3.4.4宜设专用的服务器和控制器,宜配置信号采集和制作设备及选用相关的软件,能支持多通道显示、多画面显示、放和支持多种格式的图像、视频文件显示及支持同时控制多台显示屏显示相同或不同的内容。3.4.5系统的信号传输宜纳入建筑物内的信息网络系统并配置具有专用网络适配器或专用局域网的传输系统。3.4.6系统播放内容应顺畅清晰,不应出现画面中断或跳播现示间隔等应满足播放质量的要求。3.4.7信息导览系统宜用触摸屏查询、视频点播和手持多媒体导览器的方式浏览信息。3.5综合布线系统3.5.1综合布线系统应为开放式网络拓扑结构,应满足建筑物或建筑群内信息通信网络的布线要求,应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业务等信息的传输。3.5.2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传输通道。设计时,应根据各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功能、环境安全条件以及按用户近期的实际使用和中远期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系统布局和管线设计。3.5.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宜按下列七个部分进行设计:工作区、系统。3.5.4对于建筑群主干布线及建筑物主干的布线子系统,数据传输宜采用多模或单模光缆布线。83.5.5建筑物内配线子系统数据传输宜采用光缆、六类或超五类双绞电缆,语音传输宜采用超五类双绞电缆。3.5.6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各子系统的铜芯对绞电缆、光缆最大长度应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进行设计。3.5.7综合布线系统采用铜芯对绞电缆或光缆,其传输链路的类别支持不同等级传输频率的应用。3.5.8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根据语音、数据以及图像等弱电信号的传输速率和传输标准要求适度超前地进行综合考虑,并应以语音、数据信号传输为主。3.5.9当设计屏蔽的布线系统时,各个布线链路的屏蔽层在整个布线链路上必须是连续的,屏蔽布线系统中所选用的信息插座、对绞电缆、连接硬件、接插软线或跳线等布线器件应具有良好的屏蔽特性,工作区布线中连接用户终端设备的线缆以及用户终端设备上接口的接插器件也应具有良好的屏蔽特性。3.5.10建筑物进线间或总配线间内,当地信息通信部门应在公用通信网络设备接口处,配置自身所需并与大楼内布线系统相匹配的高质量布线器件,使建筑物内外构成一个完整优良的信息传输通道。3.6公共广播系统3.6.1公共广播系统设计应在安全、环保、节能和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合理需求。3.6.2公共广播系统应根据建筑类型及业务需求要求进行设3.6.3一个公共广播系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广播用途,各种广播用途的等级设置可以互相不同。3.6.4公共广播一般可分为三类:1业务性广播系统;2背景广播;3紧急广播。93.6.5当系统信号传输距离在3km以内时,广播传输线路宜采用普通线缆;当系统信号传输距离大于3km,且终端功率在千瓦级以上时,广播传输线路宜采用五类线缆、同轴电缆、光缆。3.6.6公共建筑宜设广播控制室。当建筑物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如多功能厅、咖啡厅等)需单独设置扩声系统时,宜设扩声控制室,但广播控制室与扩声控制室间应设中继线联络或采取用户线路转换措施,以实现全系统联播。3.6.7有线广播的分路,应根据用户类别、播音控制、广播线路路由等因素确定,可按楼层或按功能区域划分。当需要将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和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合并为一套系统,或共用扬声器和馈电线路时,有线广播分路宜按建筑防火分区设置,且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应具有备用电源。3.6.8公共广播系统,宜采用定压输出。采用定压输出的馈送线路,输出电压宜采用70V或100y。3.6.9功率馈送回路应采用二线制。当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和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合并为一套系统时,馈送回路宜采用三线制。3.6.10火灾应急广播与业务性广播、服务性广播合用系统在发生火灾时,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的扩音设备应强制自动切换至火灾应急广播状态。3.6.11公共广播的功率传输线路不应与通信线缆或数据线缆共槽。3.7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3.7.1系统宜从外界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硬件、介质等方面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基本的后台支持和保证。3.7.2系统应为信息系统能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运行提供支持,确保网络系统安全运行,提供有效的网络服务。3.7.3系统应能提供安全的操作系统和安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3.7.4系统应能实现用户安全需求所确定的安全目标。3.7.5系统宜全面关注信息系统中存储、传输、处理等过程的数据的安全性。3.7.6系统宜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健全各项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各类人员进行不同层次要求的安全培训等,从而确保系统所设置的各种安全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7.7系统应遵循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的“木桶原则”,对信息均衡、全面地进行安全保护。3.7.8系统宜遵循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做好安全防护、监测和应急恢复。3.7.9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应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合法用户的操作活动。3.7.10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以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升级。3.7.11安全与保密系统的设计应与网络设计相结合,在网络进行总体设计时考虑安全系统的设计。3.7.12网络安全产品宜具有自主权和可控性。3.7.13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宜遵循权限分割、互相制约、最小化原则。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4.1一般规定4.1.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做到运行可靠安全、节省能源、节省人力、易操作,满足建筑环境的舒适度。4.1.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整体架构应由现场设备、数字控制器(DDC)、网络管理设备、监控中心设备等构成。系统结构应具有开放性、模块化、可扩展性特点。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模式应采用集散或分布式控制的方式,由管理层网络与监控层网络组成,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和控制。2监控中心端宜采用网络化管理,可通过互联网对其实现实时远程监控管理。3系统应设计为24小时连续工作,系统部件宜对故障容错和数据备份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4系统应具有良好的中文人机交互界面。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实时采集,记录设备运行的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6所有现场设备应满足现场安装环境和媒质的温度、湿度、压力等要求。4.1.3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监控系统与设备应采用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的网络通讯协议。2服务器与工作站宜采用基于B/S的系统访问体系结构。3当建筑设备各子系统采用分别自成体系的专业监控系统时,应通过通信接口纳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4.2空调监控系统4.2.1冷热源系统监控包括主机、蝶阀、冷冻泵、冷却泵、冷却塔等的开机联动和保护及停机联动和保护,宜具备以下监控功能:1机组内部设备的自动控制与安全保护由机组自带的控制系统监控,宜由机组供应商提供通信接口,接入建筑设备监控系2机组运行台数应根据负荷侧的变化自动增加和减少,实现机组运行的群控管理。3同类设备发生故障时,备用设备应自动投入工作。4根据制冷机组对冷却水温度的要求,监控系统宜按与制冷机适配的冷却水温度自动实现冷却塔台数控制或风机转速调速。5宜具备冷热源切换控制功能。4.2.2对于有锅炉或高温、高压的热水系统,应在线监测锅炉、水泵、蝶阀等设备状态和故障检测及热交换机两侧温度和压力。4.2.3新风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新风机与新风阀应设连锁控制。2新风机启停控制应设置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3当发生灭灾时,应接受消防联动控制信号连锁停机。4应根据送风或室内温度设定值,比例积分连续调节水阀开度,保持送风或室内温度在设定值。5宜根据送风或室内湿度设定值,开关控制或连续调节加除湿装置,保持送风或室内湿度在设定值。6新风机组宜设置过滤器阻塞自动报警功能。7新风机组可设置由室内CO2浓度控制送风量的自动调节系统。8应检测一、二次供回水温度、压力、流量。9自动调节系统应使二次侧出水温度保持在设定范围。10宜设置二次供回水恒定压差控制。4.2.4空调机组应满足以下要求:1空调机组应设置风机、新风阀、回风阀连锁控制。2空调机组启停控制应能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当发生火灾时,应接受消防联动控制信号连锁停机。3应根据回风或室内温度设定值,比例积分连续调节水阀开度,保持回风或室内温度在设定值。4宜根据回风或室内湿度设定值,开关控制或连续调节加除湿装置,保持回风或室内湿度在设定值。5应设置根据回风或室内CO2浓度控制新风量、调节新回风阀的自动调节系统。6宜设置过滤器阻塞自动报警功能。7宜设置室内温、湿度测量与空气质量检测。4.2.5变风量(VAV)系统控制宜满足以下要求:1宜采用总风量、定静压、变静压控制实现对风机频率、最小风量、最小新风量的调节控制。2应具有冷/热水盘管、加湿器或蒸汽阀开关控制功能。3应具有回风温度、过滤网两侧压差监测功能。4风机、电动水阀、电动风阀、加湿器等设备宜具有联动控制功能。5变风量末端(VAVBOX)自带控制器时宜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联网,以确保控制效果。4.2.6对于多联空调系统(VRV)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的运行参数宜用通讯接口的方式监测并接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4.2.7普通送排风机宜能启停控制、故障报警、显示运行状态。地下车库风机的启停应与空气质量监测联动。4.2.8在不影响舒适度的情况下,温度设定值宜根据昼夜、作息时间、室外温度等条件自动再设定。4.2.9在建筑物内环境温度预冷或预热期间,按照预先设定的自动控制程序停止新风供应。4.2.10风机盘管是与新风机组配套使用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监控应满足以下要求:1风机盘管宜由开关式温度控制器自动控制电动水阀通断,手动三速开关控制风机高、中、低三种风速转换。2风机启停应与电动水阀联锁,两管制冬夏均运行的风机盘管宜设手动控制冬夏季切换开关。3控制要求高的场所,宜由专用的风机盘管微控制器控制。4微控制器应提供以太网或现场总线通信接口。4.3变配电监测系统4.3.1变配电系统的监测控制设计应具有保障运行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和能耗分析功能。4.3.2系统的构成应简单明确,减少电能损失,并便于管理和维护。4.3.3系统应设置下列监测功能:1对供配电系统的中压开关与主要低压开关状态进行监视和故障报警。2对中压与低压主母排的电压、电流及功率因数进行测量。3对系统的有功、无功电量进行测量。4对备用及应急电源的手动/自动状态、电压、电流及频率进行监测。5对主回路及重要回路的谐波进行监测与记录。6对系统回路接地故障进行实时监控报警。4.3.4发电机内部的运行参数宜通过标准通讯接口进行在线监测,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4.3.5宜设置变压器线圈温度显示、超温报警、运行时间累计及强制风冷风机运行状态显示。4.3.6柴油发电机组宜设置下列监测功能:1柴油发电机工作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2日用油箱油位显示及超高、超低报警。3蓄电池组电压显示及充电器故障报警。4.3.7在保证供配电系统安全运行情况下,宜根据用电负荷的大小手动或自动控制变压器运行台数。4.3.8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有关规定。4.3.9热电联供系统的监视包括初级能源的监测、发电系统的运行状态监测、蒸汽发生系统的运行状态监测及能耗累计。4.4照明控制系统4.4.1大空间、门厅、走道、广场、停车场等公共场所或室外照明宜采用时间程序控制或自动光控装置控制(值班照明除外)。4.4.2航空障碍照明应24小时开启。4.4.3对于偶尔有人员经过的位置,如楼梯间等照明宜采用红外探测或声控开关等控制方式。4.4.4建筑物内照明系统的监控宜采用下列节能措施:1工作时段设置与工作状态自动转换。2工作分区设置与工作状态自动转换。3在人员活动有规律的场所,采用时序控制和分区控制二种组合控制方式。4在可利用自然光的场所,采用光电传感器的调光控制方4.4.5在进行设计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4.5给排水控制系统4.5.1生活给水系统的监控应满足以下要求:1当建筑物顶部设有生活水箱时,应设置液位计测量水箱液位,其高、低I值宜用作控制给水泵,高、低Ⅱ值用于报警。2当建筑物采用变频调速给水系统时,应设置压力变送器测量给水管压力,用于调节给水泵转速以稳定供水压力。3应设置给水泵运行状态显示、故障报警。4生活给水泵故障时,备用泵应自动投入运行。5宜设置主、备用泵自动轮换工作方式。6系统控制器宜设置手动、自动工况转换。4.5.2排水系统的监控应满足以下要求:1当建筑物内设有污水池时,应设置液位计测量水池水位,其上限信号用于启动排污泵,下限信号用于停泵。2应设置污水泵运行状态显示,故障报警。3污水泵故障时,备用泵应能自动投入。4系统的控制器应设置手动、自动工况转换。4.5.3系统应监测减压阀组的阀后压力。4.6电梯监测系统4.6.1垂直升降电梯、自动扶梯、自动步道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具有对电梯、自动扶梯、自动步道工作状态进行监视,故障报警记录的功能。2应对电梯、自动扶梯、自动步道运行参数进行统计报表分3垂直升降电梯的运行参数可以用通讯接口的方式监测并接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4电梯故障报警、电梯内人员求救信号指示或语音对讲。5应具备本地存储和远程数据调用功能。4.6.2当监控电梯群组运行时,电梯群宜分组、分时段控制。4.6.3宜对每台电梯的运行时间进行累计。4.6.4电梯监测系统与火灾信号应设有连锁控制。当系统接收火灾信号后,应将全部客梯迫降至首层。4.7能耗监测系统4.7.1能耗监测系统设计应遵循《重庆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4.7.2能耗监测系统设计应结合建筑物用途和特点、用能类别和用能设备实际进行,应满足上级数据中心的要求。4.7.3能耗监测系统应包括建筑物内水、电、燃气、空调冷量等各类能源消耗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无法自动计量的耗能(如燃煤等),系统应允许人工录入耗能数据。4.7.4系统应具有能效分析功能,在一个或多个运行周期后为建筑物节能运行提供改进措施依据。4.7.5能耗计量表具选用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4.7.6能耗计量装置可通过有线为主、无线为辅的传输方式将采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数据处理端。4.7.7能耗监测管理由数据采集、处理和发送三部分组成,应满足以下要求:1能耗数据采集模块应具有下列功能:提供各计量装置静态信息人工录入功能,应能设置各计量装置与各分类、分项能耗的关系;配置各计量装置通讯协议、通讯通道以及计量装置名称、安装位置等基本属性;能在线检测系统内各计量装置和传输设备的通信状况,具有故障报警提示功能;设置系统内各采集设备数据采集周期。2能耗数据处理模块应具有以下功能:将除水耗量外各分类能耗折算成标准煤量、以自动或人工方式进行各分类、分项总能耗运行参数采集、显示、查询和打印;各分类分项能耗和单位面积能耗进行分析;能预置、显示、查询、打印常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3能耗数据发送模块应符合下列规定:将建筑基本信息、各类分项能耗数据向上级数据中心申报;通过NTP/SNTP协议与上级数据中心时间同步;采用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方式与上级数据中心通讯和传输数据。5安全技术防范系统5.1一般规定5.1.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一般由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和相关子系统组成。1安全技术防范较常用的子系统包括:对讲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建设标5.1.2安全技术防范设防区域宜包括:周界、周域、通道、出人1周界:指围绕建筑物四周圈定的自有占地范围边界线,如物理隔离的围栏、围墙,开放边界的隔离绿地、绿化带等。作为内外的分界线,安防系统在特定时段应能探测到跨越周界的入侵行为。2周域:周界到建筑物外墙的区域,防范等级较高的功能建筑,如看守所,安防系统在特定时段对于进入周域的入侵行为进行探测并保持戒备。道分段隔离门。5重要目标区域:要害功能区,如机要科室、重要设备机房205.1.3应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针对不同的防范区域选择恰当的防范等级。5.1.4应根据建筑的功能和防范等级需求选择恰当的防范技术或综合使用多种防范技术。5.1.5安防布线应满足《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要5.2对讲系统5.2.1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群)使用功能与需求,综合考虑系统结构、系统规模等因素,构成先进、可靠、经济、适用、配套完整的对讲系统。5.2.2根据网络形式,可设计独立型对讲系统或联网型对讲系统;根据视频传输分类,可选用可视对讲系统或非可视对讲系统;根据信号传输形式,可选用数字对讲系统、数模结合对讲系统和模拟对讲系统。5.2.3对讲系统应采用不间断供电设计。5.2.4对讲系统采用总线结构时系统线路宜单独放管敷设。5.2.5具有独立总线的对讲系统,当与语音线共管敷设时,应控制总线长度,特别需要检测数据线对语音线的干扰,避免影响通话质量。5.2.6对讲系统采用数字系统结构时,视频应采用H.264、音频应采用G.711以上编解技术,确保音视频同步。局域网宜采用智21能化专网,确保系统传输带宽满足系统要求。5.3入侵报警系统5.3.1应针对防范区域,根据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防范等级部署入侵报警系统,实现指定时段内非法入侵、设防区域遭遇入侵即时报警与联动。5.3.2人侵报警系统由入侵探测器、传输网络、报警控制主机三部分组成。5.3.3入侵探测器应满足以下要求:1可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测器或探测系统,也可选择入侵及行为异常智能分析系统。2入侵探测器的灵敏度应满足设防要求,且宜可进行调节。3被动红外探测器的防护区内,不应有影响探测的障碍物。4紧急报警按钮的设置应隐蔽、安全并便于操作,并应具有防误触发、触发报警自锁、人工复位等功能。5系统应自成网络独立运行,应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联动,宜具有网络接口、扩展接口。6根据需要,系统除应具有本地报警功能外,还应留有异地报警的相应接口。7系统可按时间及布防区域进行设防和撤防,并能进行任意编程。8系统应具有自检功能、设备防拆报警和故障报警功能。5.3.4传输网络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传输网络接入方式包含分线防区接人、总线编址的接入方式,以及经由私密处理的计算机网络(VPN)接入设备组织管理前端的探测设备的接入方式。2短程无线网络接人包括自定义频段主从网络方式,也包括物联网PAN结构无主网络的汇聚节点方式,如WiFi接人、22LAN接入。3周界振动电缆、振动光纤、行为异常报警的智能分析设备需开放第三方接口,协议方式共享报警事件,通过第三方协议接口接入报警控制主机。4报警控制主机针对传输网络描述的传输方式,应具备至少一种标准化网络接入接口。5.3.5报警控制主机应满足以下要求:1系统报警时,监控中心应有声光报警信号,并应在模拟显示屏或电子地图上准确标识报警的周界区域。2报警控制逻辑要做到设防状态无漏报,报警状态需手动复位,紧急防区不设撤防状态。3周界报警系统可与室内报警系统共用报警主机。4探测器、传输网络、电源破坏和故障状态应报警。5正常情况,或断电、上位机脱离情况,报警主机应能完成所有必须和基本的报警、联动、声光报警功能。6接警软件应具备分层报警地图,记录报警事件,可编程报警和联动处置功能。5.3.6防范区域探测器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1公用通道宜部署微波多普勒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双鉴探测器、超声多普勒探测器等。2公众活动区宜部署微波多普勒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双鉴探测器、紧急报警装置,宜冗余部署两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探测器。3重要目标区宜部署微波多普勒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双鉴探测器、超声多普勒探测器、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振动入侵探测器、紧急报警装置,宜冗余部署两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探测器。5.4视频监控系统235.4.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包括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处理/控制设备和记录/显示设备四部分。5.4.2视频监控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视频监控系统应对需要进行监控的建筑物内(外)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电梯、重要部位和区域等进行有效的视频探测与监视,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2前端设备的最大视频(音频)探测范围应满足现场监视覆盖范围的要求,摄像机灵敏度应与环境照度相适应。3辅助照明联动应与相应联动摄像机的图像显示协调同4系统的信号传输应保证图像质量、数据的安全性和控制信号的准确性。5同时具有音频监控能力的系统宜具有视频音频同步切换的能力。6系统所有功能的控制响应时间、图像信号的传输的实时性应满足安全管理要求。7系统应自成网络运行,并宜与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摄像机辅助照明装置联动,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时,监控中心的图像显示设备应能联动切换出与报警区域相关的视频图像,并全屏显示和自动录像。8系统由多台数字录像设备组成并同时运行时,在确保图像不丢失的前提下,宜配置统一时钟源对所有数字录像设备进行时钟同步。9系统应配置数字录像设备,对系统所有摄像机摄取的图像进行24h记录。数字录像机设备应符合《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GB20815-2006标准中Ⅱ、Ⅲ类A级机的要求。10系统的画面显示方式应能任意编程,自动或手动切换,在画面上应叠加动态注释文字,包括摄像机编号、摄像机部位、时间、日期等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回放效果。2411系统应能与计算机安全综合管理系统联网,计算机系统能对视频监控系统集中管理和控制。12视频监控图像应能清晰显示目标,确保目标可识别;建筑出入口、楼梯出入口、电梯厅处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13系统宜根据需要选择智能化视频分析处理技术,具有虚拟警戒、目标检测、行为分析、视频远程诊断、快速图像检索等功能。14系统应具备多路报警显示和画面定格功能,并能任意设定视频警戒区域。15通用型建筑物摄像机的设置部位应符合表5.4.2的规定。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总服务台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重要机房或其出人口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检票检查处☆☆大☆大大大☆△☆☆☆☆△大☆☆△☆☆△☆大255.4.3图像记录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1记录图像的回放效果应满足资料的原始完整性,视频存储容量和记录/回放带宽与检索能力应满足管理要求。2系统应能记录下列图像信息:1)发生事件的现场及其全过程的图像信息;2)预定地点发生报警时的图像信息;3)用户需要掌握的其他现场动态图像信息。3系统记录的图像信息应包含图像编号/地址、记录时的时间和日期。4对于重要的固定区域的报警录像宜提供报警前的图像记录。5根据安全管理需要,系统应能记录现场声音信息。5.5门禁管理系统5.5.1门禁管理系统适用于设置权限的出入口、公用通道的管制节点,重要目标区的限制卡口。5.5.2门禁管理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必须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的相关要求,并经法定机构检测或认定合格。2根据防范区域、防范等级、管理要求、环境条件和工程投资等因素,确定系统规模,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出入目标数量、出入权限、出入时间段等因素来确定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3供电中断时系统闭锁装置的开闭状态应满足管理要求。4执行机构的有效开启时间应满足出入口流量及人员、物品的安全要求。5系统设备选型与设置,应满足现场环境和抗破坏、抗技术开启的要求。6系统宜具有纳入“一卡通”管理的功能,当与一卡通系统联合设置时,必须保证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要求。267系统兼容性应满足设备互换的要求,系统可扩展性应满足扩容和集成的要求。8设置在安全疏散口的门禁管理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在紧急情况下应自动释放门禁管理系统,安全疏散门在门禁管理系统释放后应能随时开启。9重要通道应设置门禁管理系统,且系统应具有非法进入报警功能。10系统前端识读装置与执行机构,应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宜具有防尾随、防返传措施。11系统管理主机宜对系统中的有关信息自动记录、打印、存储,并有防篡改和防销毁等措施。12当系统管理主机发生故障、检修或通信线路故障时,各出入口现场控制器应能脱机正常工作。现场控制器应具有备用电源,当正常供电电源失电时,应可靠工作24h,并保证信息数据记忆不丢失。13系统宜独立组网运行,并宜具有与入侵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等集成或联动的功能。14系统应具有对强行开门、长时间门不关、通信中断、设备故障等非正常情况的实时报警功能。15根据需要可在重要出入口处设置X射线安检设备、金属探测门、爆炸物检测仪等防爆安检系统。5.5.3系统应由目标识读装置,传输网络,门禁控制器,管理软件四部分构成,如图5.5.3所示。1、健盘5.5.4目标识读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传统目标识读装置宜采用密钥键盘、识读载体判读器(如RFID读卡器);防范等级较高时,可选用双重判读的带键盘读卡器。2人体生物特征识别设备可采用指纹仪、掌纹仪,防范等级较高时可选用眼纹仪、人脸识别仪等。3物品卡口识别传统方式宜采用(二维)条码仪、RFID电子标签。4短程无线网络(PAN)组织的物联模块可以跟踪定位目标物,宜用于重要目标的卡口控制。5.5.5传输网络应满足以下要求:1传输网络接入方式包含分线防区接入,总线编址的接入方式,以及经由以太网接入设备组织管理前端的识读装置的接入方式。2短程无线网络接人包含自定义频段主从网络方式,也包括物联网PAN结构无主网络的汇聚节点,如WiFi接入,LAN接3基于先进防范技术的人体生物特征识读设备,指纹仪,掌纹仪,眼纹仪,人脸识别仪等的智能分析设备需开放第三方接口,通过第三方协议接口接入门禁控制主机。5.5.6门禁控制器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1应具备主流识读装置的电气接口和协议识别能力;2具备逻辑管理功能:一是角色管理功能,即门禁级别控制功能,限定授权人进出授权区域;二是规则控制功能,即限定被授权人在限定时间,以限定方式出入指定卡口。3重要目标区的门禁管理系统可采用规则自定义门禁系统,即基于语言的可编程门禁管理系统,如梯形图门禁管理系统。4门禁控制器除了检测门状态、控制门的开闭之外,应能以继电方式或协议方式控制指定外部设备,实现联动控制需求。5.6停车场管理系统285.6.1停车场管理系统适用于露天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地下停5.6.2如图5.6.2所示停车场管理系统应由停车场管理系统(软件)、车辆入口/出口放行系统两部分组成且系统满足以下要1车辆入口放行系统在道闸进入一侧应设置车辆感应装置以触发入口放行设备进入工作状态。2车辆入口放行设备具备吐卡器(临时卡)、RFID读卡器,应选用附带对讲装置的放行设备。3车辆出口放行系统的选择与入口设备雷同。人工收费卡口的RFD读卡设备设在工作台面上,储值卡允许自助方式操作道闸开启。4停车场管理系统(软件)基于车辆识别代码,根据专有的门禁逻辑,控制入口放行设备的准入/拒绝,出口放行设备的放行,同时记录所有车辆的数据和图像资料。5.6.3系统应根据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及用户的实际需1入口处车位信息显示、出口收费显示。2自动控制出入道闸。3车辆出入识别与控制。4自动计费与收费管理。5出入口及场内通道行车指示。6泊位显示与调度控制。297保安对讲、报警。8视频监控。9车牌和车型自动识别、认定。10多个出人口的联网与综合管理。11分层(区)的车辆统计与泊位显示。5.6.4有快速进出停车库(场)要求时,应配置远距离感应读卡装置,以使车辆快速通过。有一卡通要求时应与一卡通系统联网设计。5.6.5系统应具备先进、灵活、高效等特点,既可利用免费卡、计次卡、储值卡等实行全自动管理,亦可利用临时卡实行人工收费管理。5.6.6系统可根据停车数量及出入口设置等具体情况,采用出口处收费或库(场)内收费两种模式。并应具有对人工干预、手动开闸等违规行为的记录和报警功能。5.6.7停车场管理系统宜独立运行,亦可与安全管理系统联网。5.6.8对建筑内部空间复杂,容易引起位置识别困难的大型停车场,宜设置反向寻车自助查询功能。5.6.9大型停车场宜设计智能泊位引导系统,且宜满足以下要1车库信息显示系统,显示牌体系能显示车库车位、行车路标;显示屏体系能动态显示车库车位、空位、行车诱导路标。2停车状况信息采集包括进场车辆数、出场车辆数、空闲泊位、预定泊位、协议泊位等信息。信息系统宜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3对于泊位采集及泊车诱导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宜根据实际需要理性评估,把关做到技术成熟,应用方便。5.7电子巡查系统305.7.1电子巡查系统分离线式和在线式两种。5.7.2巡查人持巡查装置按要求接触或接近巡查节点匹配装置时应能获得巡查点信息,巡查点读取有抗复读能力。5.7.3巡查路线、时间应能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和修改。5.7.4能通过电脑查阅、打印各巡查人员的到位时间,具有对巡查时间、地点、人员和顺序等数据的显示、归档、查询和打印等功5.7.5应具有巡查违规记录提示;信息读取装置在断电情况下,巡查信息不会破损。5.7.6读取装置在与巡查管理系统交换数据时应自动校准自身时钟。5.7.7在线式电子巡查系统宜独立设置,应具有在巡查过程发生意外情况及时报警的功能,宜作为出入口控制系统或入侵报警系统的内置功能模块而与其联合设置,配合识读器或钥匙开关,达到实时巡查的目的。5.7.8独立设置的在线式电子巡查系统,应与安全管理系统联网,并接受安全管理系统的管理与控制。5.7.9离线式电子巡查系统应采用信息识读器或其他方式,对巡查行动、状态进行监督和记录。巡查人员应配备可靠的通信工具或紧急报警装置。5.7.10巡查管理主机应利用软件,实现对巡查路线的设置、更改等管理,并对未巡查、未按规定路线巡查、未按时巡查等情况进5.7.11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644的规定。5.8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5.8.1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分集成式、组合式、分散式三种。315.8.2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集成式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1)安全管理系统应设置在禁区内(监控中心)。应能通过统一的通信平台和管理软件将监控中心设备与各子系统设备联网,实现由监控中心对各子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与监控。安全管理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各子系统的运行;某一子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其它子系统的运行。2)应能对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应能对系统运行状况和报警信息数据等进行记录和显示。应设置足够容量的数据库。3)应建立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信息传输系统。应能对信息传输系统进行检验,并能与所有重要部位进行有线和/或无线通信联络。4)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应留有向接处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5)应留有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各子系统的主机,应能连接上位管理计算机,以实现更大规模的系统集成。2组合式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1)安全管理系统应设置在禁区内(监控中心)。应能通过统一的管理软件实现监控中心对各子系统的联动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各子系统的运行;某一子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其它子系统的运行。2)应能对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应能对系统运行状况和报警信息数据等进行记录和显示。可设置必要的数据库。3)应能对信息传输系统进行检验,并能与所有重要部位进行有线和/或无线通信联络。4)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应留有向接处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325)应留有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应能连接各子系统的主机。3分散式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1)相关子系统独立设置,独立运行。系统主机应设置在禁区内(值班室),系统应设置联动接口,以实现与其它子系统的联动。2)各子系统应能单独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并能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和管理所需要的报警信息。3)各子系统应能对其运行状况和重要报警信息进行记录,并能向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所需的主要信息。4)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应留有向接处警中心报警的通信接口。336信息化应用系统6.1一般规定6.1.1信息化应用系统宜包括物业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子系统。6.1.2信息化应用系统应能提升建筑物的拥有者(管理者)及建筑物内的使用者对建筑物的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并提供快捷有效的办公信息服务。6.1.3信息化应用系统应能提供与建筑物中其他系统的相关接口,实现后台的集中控制和管理。6.1.4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应具有进行各类公共服务的计费管理、电子账务和人员管理等功能。6.1.5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应具有集合各类共用及业务信息的接入、采集、分类和汇总的功能,并建立数据资源库,向建筑物内公众提供信息检索、查询,发布和导引等功能。6.1.6用户应根据信息网络系统承载的业务、服务和数据安全需求自主保护。6.2物业管理系统6.2.1物业管理系统宜具有以下功能:人事管理、房产信息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租赁管理、租赁合同管理、收费管理、工程设备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保安消防管理、保洁环卫管理、采购库存管理、能耗管理、资产管理、集团办公管理、合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维护管理等。对于专业型办公建筑,其物业管理系统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应按其特定的业务需求,建立专用物业管理系统。346.2.2物业管理系统包括楼宇自控系统、门禁考勤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巡查管理系统等的集中后台控制和管理,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6.2.3物业管理系统应具有集合各类共用及业务信息的接人、采集、分类和汇总的功能,并建立数据资源库,向建筑物内公众提供信息检索、查询、发布和导引等功能。6.3智能卡应用系统6.3.1智能卡应用系统宜具有作为识别身份、门钥、重要信息系统密钥,并具有各类服务和消费计费、票务管理、资料借阅、物品寄存、会议签到、访客管理等管理功能。6.3.2智能卡应用系统应考虑与城市卡、居民卡及其他卡的整合和接口。6.3.3智能卡应用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系统安全防范措施。6.3.4智能卡应用系统应具有建筑物的IC卡门锁及门禁子系统、停车收费管理子系统、智能小区一卡通子系统等子系统。6.4公共信息服务系统6.4.1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包括门户网站、邮件系统、账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便民服务类系统等。6.5会议系统6.5.1会议系统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相传送,达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以完成会议的目的,目前建设模式分为基于C/S架构的客户端的视频会议、基于B/S架构的WEB视频会议、支持B/S和C/S两种架构并存的融合型网35络视频会议。宜采用基于B/S架构的WEB视频会议。6.5.2会议系统包括扩声系统、显示系统、会议讨论系统、会议表决系统、同声传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等子系统。6.5.3扩声系统应使观众席能达到足够的响度,具有良好的声扩散性,达到足够的清晰度和保真度,不应有明显的回声、长延时、反射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和声共振等声学缺陷存在。一般宜采用数字声音处理设备。6.5.4显示系统应根据整个会场环境进行选择,宜满足显示屏播映亮度高,画面分辨率高,彩色还原性好,放映保真度好。6.5.5会议讨论系统宜根据会议厅的规模采用手动控制、半自动控制、全自动控制方式。6.5.6会议表决系统终端应设有至少三种选择的按钮:同意、反6.5.7同声传译系统的信号输出方式一般分为有线、无线和两者混合方式,无线方式可分为感应天线和红外线两种,具体选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设置固定式座席或有保密要求的场所,宜采用有线式。2不设固定座席的场所,宜采用无线式。3红外辐射器布置安装时应有足够的高度,保证对准听众区的直射红外光畅通无阻,且不宜面对大玻璃门窗安装。4特殊需要时,宜采用有线和无线混合方式。6.5.8大中型会议系统宜采用中央控制系统,对声、光、电等各种设备进行集中控制。目前建设模式主要用无线及有线两种方式。7智能家居系统7.1一般规定7.1.1对要求设立智能家居系统的住宅项目可设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家居可分为家居通讯子系统、家居安防子系统、家居控制子系统。7,1.2智能家居系统应具有可视对讲、燃气泄漏报警、非法入侵报警、紧急报警与求助、照明/窗帘控制等功能,宜具有数据及语音网络、家居门禁、空调控制、地暖控制、家居监控、新风控制、背景音乐及家庭影音等功能。7.1.3智能家居系统应能够集成多种第三方子系统和产品。7.1.4智能家居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并充分考虑物联网的发展应用趋势,可成为物联网在住宅中的扩展应用。7.1.5智能家居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现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并经法定机构检测或认定合格。7.2家居通讯子系统7.2.1家居通讯子系统是指通讯外网(电视TV/语音/数据)传输信号通过家庭光纤(同轴电缆)入户箱设备转换后的内网部分。7.2.2子系统应有在线的网络服务,保证居家与互联网随时相连。7.2.3智能信息家电宜能直接从制造商的服务网站上自动下载、更新驱动程序和诊断程序,实现智能化的故障自诊断、新功能7.2.4考虑智能家居系统的集成性和扩展性,智能家居系统的37主控设备/中心设备宜采用TCP/IP协议实现联网接人。7.3家居安防子系统7.3.1家居安防子系统包括家居报警子系统、家居门禁子系统。7.3.2家居安防子系统应实现计算机集中管理。7.3.3系统报警应与小区管理中心进行联网,可向管理中心自动发出报警、求救信息以及收发物业管理信息,能自动切断报警。7.3.4家居安防子系统网络传输方式应满足以下要求:1住宅内入侵探测器报警信号宜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2紧急报警信号应采用有线方式传输。3住宅与监控中心的报警联网信号应采用专线方式传输。7.3.5小区监控中心报警主机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具备支持多路报警接入、处理多处或多种类型报警的功能。2应有密码操作保护和用户分级管理功能。3应留有与属地区域安全防范报警网络的联网接口。7.3.6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相关规定。7.4家居控制子系统7.4.1家居智能控制子系统指通过智能中控主机上的各类接口及模块连接灯光/窗帘、温度控制、新风系统、影音控制、场景控制、背景音乐控制、安防控制、可视对讲系统控制、家电控制等项目中需要控制的各类智能化子系统,实现集中控制的控制管理系统。7.4.2家居智能控制子系统宜支持通过wifi的无线移动终端设38备对各个设备进行集中控制。7.4.3家电应能智能控制和远程控制,如对灯光照明进行场景设置和远程控制、以及电器的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等。7.4.4宜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现智能家电的声控功能;通过各种主动式传感器实现智能家居的主动性动作响应。7.4.5宜实现环境自动控制,如家庭中央空调系统。398智能化集成系统8.1.1应按照建筑分类、功能需求和发展规划等具体要求及系统配置,确定需要集成的子系统。8.1.2宜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8.2系统功能配置8.2.1系统应采用统一平台,完成数据通信、信息采集及联动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的设备跟踪处理和全方位的能耗统计分析和优化的节能管理。8.3系统构成及技术标准8.3.1系统的设计,应从建筑业务及综合管理的要求出发,并应满足以下要求:高效的管理模式和系统间的联动要求。3系统设计基于开放结构,并符合标准的通信协议和接口。8.3.2系统的功能配置,应从建筑业务及综合管理的要求出发,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系统应具有记录、保存历史数据的功能,提供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和综合信息管理的能力。2宜提供图形化界面。3应提供对各子系统的监视及相应子系统的控制。8.3.3系统应实现建筑设备信息与专用设备信息的互连互通,从而有机整合,实现全方位的建筑信息的数据分析。419机房工程9.0.1机房工程范围宜包括信息中心机房、数字程控交换机系统机房、通信系统总配线机房、消防监控中心机房、安防监控中心机房、智能化系统总控室、通信接入系统机房、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弱电间(电信间)和应急指挥中心机房及其他智能化系统的设备机房。9.0.2机房工程内容应包括机房配电及照明、机房空调、机房电源、防静电地板、防雷接地、机房环境监控和机房气体灭火等。9.0.3根据机房的规模和管理的需要,宜设置机房安全防护装置,配置视频监控系统、门禁和入侵报警设备。1对供配电、UPS、空调、漏水检测、防雷、视频监控、门禁等系统进行综合监控,将各种监控功能集中到统一的计算机界面上。2地面应采用防静电材料(其中防静电地板的安装高度不低于25cm),吊顶后机房净高应满足设备安装的要求。3由室外引入机房的线缆应采取电源浪涌防护器、过电压保护器等保护措施。9.0.4机房工程建筑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通信接人交接设备机房应设在建筑物内一层或在地下一层(当建筑物有地下多层时)。中控室机房不宜设在地下室,应与物业管理中心临近;机房面积应根据各系统设备机柜(机架)的数量及布局要求确定,并宜预留发展空间。独立机房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2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广播系统可集中配置在智能化系统设备总控室内,各系统设备应占有独立的工作区,且相互间不会产生干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机及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备均应设在其中相对独立的空间内。3通信系统总配线设备机房宜设于建筑(单体或群体建筑)的中心位置,并应与信息中心设备机房及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设备机房规划时综合考虑。弱电间(电信间)应独立设置,并在符合布线传输距离要求情况下,宜设置于建筑平面中心的位置,楼层弱电间(电信间)上下位置宜垂直对齐。4各设备机房不应设在水泵房、厕所和浴室等潮湿场所的正下方或贴邻布置。当受土建条件限制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有效防水措施。对于机房内设有空调系统或供暖系统,在空调机四周、暖气四周、线管沿线等处敷设漏水传感系统。5重要设备机房不宜贴邻建筑物外墙(消防控制室除外)。6与智能化系统无关的管线不得从机房穿越。7机房宜采用防静电架空地板,架空地板的内净高度及承重能力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和所安装设备的荷载要求。8应留有与接处警中心联网的接口,配置可靠的通信工具,发生警情时能及时向接处警中心报警。9监控中心应设置电视墙、控制操作台等。10机房应根据使用需要分割成多个独立功能区,包括:消防气瓶室、UPS电池室、计算机网络设备区、安防监控区、值班工9.0.5机房工程电源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按机房设备用电负荷的要求配电,并留有余量。2电源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或所配置设备的技术要求。3电源输入端应设浪涌保护装置。4机房内设备应设不间断或应急电源装置。9.0.6机房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1消防控制室的照明灯具宜采用无眩光荧光灯具或节能灯具,应由应急电源供电。2机房照明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4乙43GB50034有关的规定。9.0.7机房设备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建筑物共用接地时,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2当采用独立接地极时,其电阻值应符合有关规范或所配置设备的要求。3接地引下线应采用截面16mm2或以上的铜导体。4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电子信息设备应进行等电位联结,并应根据电子信息设备易受干扰的频率及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和规模,确定等电位联结方式,可采用S型、M型或SM混合型。9.0.8机房的背景电磁场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有关的规定。对电磁骚扰敏感的信息中心设备机房、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设备机房、通信系统总配线设备机房和智能化系统设备总控室等重要机房不应与变配电室及电梯机房贴邻布置。9.0.9机房应设专用空调系统,机房的环境温、湿度应符合所配置设备规定的使用环境条件及相应的技术标准。9.0.10电信间(弱电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信间的数量应按所服务的楼层范围及工作区面积来确定。如果该层信息点数量不大于200个,水平缆线长度在90m范围以内,宜设置十个电信间;当超出这一范围时宜设两个或多个电信间;每层的信息点数量较少,且水平缆线长度不大于90m的情况下,宜几个楼层合设一个电信间。2电信间应与强电间分开设置,电信间内或其紧邻处应设置缆线竖井。电信间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m2,也可根据工程中配线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容量进行调整。3电信间应采用外开丙级防火门,门宽大于0.7m。电信间内温度应为10~35℃,相对湿度宜为20%~80%。如果安装信息网络设备时,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9.0.11防火安全1智能化系统机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2采用管网式洁净气体灭火系统和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主机房,应同时设置两种火灾灭火探测器,且火灾报警系统应与灭火系统联动。3凡设置洁净气体灭火系统的主机房,应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