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十讲+狂人日记_第1页
《大学语文》第十讲+狂人日记_第2页
《大学语文》第十讲+狂人日记_第3页
《大学语文》第十讲+狂人日记_第4页
《大学语文》第十讲+狂人日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鲁迅的《呐喊》与《彷徨》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898年,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生平与思想发展阶段

(1)童年、少年家道中落(2)求学生涯(3)东渡日本与弃医从文(4)回国后留日期间,与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他先后出版有小集

《呐喊》(1923新潮社)《彷徨》(1926北新)、《故事新编》(1936文生),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未名社),散文诗集《野草》(1927北新),杂文集《热风》(1925北新)、《华盖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1927北新)、《坟》(1927未名社)、《而已集》(1928北新)、

《三闲集》(1932北新)、《二心集》(1932合众书店)、《伪自由书》(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1934同文书局)、《准风月谈》(1934兴中书局)、《花边文学》(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1936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三闲书屋)等。鲁迅、蔡元培与萧伯纳《呐喊》、《彷徨》小说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并在其手中成熟。《呐喊》集结了鲁迅1918至1922年15篇小说,后抽出1922年写的《不周山》一篇改名《补天》,放入《故事新编》,于1936年1月出版。共14篇小说,1923年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呐喊》。为什么以“呐喊”命名?《呐喊·自序》/link?url=zcGJu7rv9iPUCaIxAvguik-gh4Qy4P2WmORUXaRFZYQX7dXl2DT9YkOQQkCIWziJr5NKg3RL6-n-n-7uTd_rNa#1《彷徨》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录写于1924―1926年的小说11篇。鲁迅说:“只有我一个人还在战壕里”,“落了一个作家的头衔,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成了游勇,布不成阵,只有还是做小说。结集为《彷徨》,愿以后不在这样”。他为《彷徨》的出版题了几句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2、《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

(1)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比如《狂人日记》、《白光》、《祝福》、《长明灯》、《离婚》等。(2)对于“国民性”的猛烈抨击,如《风波》、《阿Q正传》、《故乡》、《肥皂》、《高老夫子》等。(3)对于思想启蒙的矛盾心态,如《药》、《孤独者》、《酒楼上》、《伤逝》等。《呐喊》与《彷徨》正是以这三方面比较统一的故事叙事,生动地传达了五四时代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追求启蒙现代性过程中的亢奋、犹豫、茫然与沮丧的复杂而痛苦的精神历程。《野草》序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故事新编》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采用幽默、讽刺和戏仿和游戏拼贴等手法。将历史与神话进行现代化处理。《理水》中的学者们对于大禹是人是虫的讨论;《补天》中女娲粗壮的大腿下那个穿西装的小人的设置;《起死》中对避世的庄子进行了讽刺;《铸剑》中塑造了复仇者宴之敖。3、《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之作,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和启蒙主义深刻反思的集中体现。我们需要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具体的文本释义出发,全面解析《狂人日记》“启蒙无效论”的悲剧寓言与反讽叙事,进而呈现出鲁迅本人对于文化历史变革的绝望情绪与忧患意识。小说内容介绍《狂人日记》不长,一共分成十三段。一开始就用了日、月、时辰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作为全篇气氛的暗示。第一段还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但是,此时已经暗藏了危机,“须十分小心”。第二段就因“全没月光”而“知道不妙”了。第三、四两段还有“早”、“晚”,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第十段豁然出现了“大清早”,而第十一段则彻底变成“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了。这些天气与时辰全是有意设置的。《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与文本释义

鲁迅对于《狂人日记》,曾有过两次明确释义:1918年8月20日在给许寿裳的信中,他第一次说道:“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1)1935年3月2日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他第二次说道:“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2)毫无疑问,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鲁迅对于“食人”现象的强烈关注,都集中体现着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五大难题:1.“狂人”究竟是“谁”或象征“谁”?2.“狂人”为什么会陷入启蒙绝境?3.“狂人”为什么会从“反叛”走向“皈依”?4.“狂人”想救“孩子”而“孩子”可救否?5.怎样看待“狂人”与“狼子村”的关系?如何去理解“狂人”形象的真实寓意?“战士”与“疯子”?李今女士指出:“‘狂人’之‘狂’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并不单指丧失了理智,病态的疯狂之‘狂’。还有‘狂大’‘狂狷’‘狂妄’‘狂放’‘狂怒’‘狂热’‘狂言’‘狂想’之‘狂’,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之态。而且这后一层意义更是中国士人一个传统的表征。”(3)鲁迅本人曾直言不讳地说:“五四运动之后,我没有写什么文字,”(5)此言绝非是一种自谦之词。仔细查阅一下《鲁迅全集》,从1917年到1922年(新文学的初创期,),五年时间所写文字,主要有杂文集《热风》和小说集《呐喊》,总共只占鲁迅著述的不到二十分之一。至于人们所理解与接受的“弃医从文”,以及崇尚思想启蒙的精神诉求,那是鲁迅留日期间的人文理想(以其四篇文言论文为证),与“文学革命”中鲁迅“麻木”与“冷漠”的情感维度,恰好构成了截然相反的鲜明对照。“寂寞”与“悲哀”鲁迅并不掩饰自己当年的绝望情绪:“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么样的热情。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7)其实,鲁迅因“绝望”而“颓唐”的低迷情绪,我们完全可以从《<呐喊>自序》中得到验证——一篇仅有三千余字的叙事短文,竟出现有“寂寞”九次、“悲哀”五次,由此可见鲁迅当年的确是“颓唐得很了”。对于文化变革的怀疑态度他一方面意识到“文学革命”在“表面上却颇有些成功”,另一方面也感到了先驱者的孤独与寂寞;他坦言自己完全是以同情与怜悯的“被动”姿态,在“金心异”的劝说下才加入了新文学阵营,“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在“没有怎么样的热情”中,“被动”地去创作《狂人日记》,那么“狂人”的浮躁与偏执,应被视为是一种“贬义”,它强烈暗示着作者对于文化变革的怀疑态度——因为在鲁迅看来,“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搬动,能改装。”(11)鲁迅曾反复强调说,“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12)“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13)我们既可以将其看作是鲁迅本人的沮丧心情,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对先驱者的逆耳忠告:“新青年”阵营的分化鲁迅对“新文学家所鼓吹之新式”,甚至带有些不屑一顾的讥讽意思——1920年他在写给青年学生的回信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肺腑之言:“仆以为一无根底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惜此又非今之学者所乐闻也。”(14)反对“空谈”而主张“苦读”,这种观点过去常常被人们用来批判胡适的改良思想,而出现在鲁迅的文字里则多少带有点反讽意味。在高呼猛进的五四时代,鲁迅却强调青年学子寒窗“苦读”,未免显得有些背离思想启蒙的环境氛围;但当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先驱者们“高升”或“退隐”(15)的思想分化,不正是对鲁迅当年启蒙忧虑的最好验证吗?狂人“怕得有理”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结构的清醒认识:民众虽然是社会与家族的被压迫者,同时也是社会与家族的牢固基础;民众与传统所自觉形成的强大联盟,为一切革新者编织好了一张巨大而无形的死亡之网(“无物之阵”)。“狂人”看到了这张死亡之网的客观存在,并且悲哀凄凉地意识到了自己思想启蒙的命运归宿——“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狂人”之“怕”使其一出场就面临着两难选择:1.固执己见坚守信仰,继续去进行徒劳无益的启蒙言说,最后落得个被“吃”的悲惨下场;2.回心转意悬崖勒马,自我麻痹并逐渐依附于传统文化的守旧势力,成为无聊的“看客”或“吃人”的帮凶。鲁迅让“狂人”选择了“病愈”且“候补”,这就意味着鲁迅明确表达了他对思想启蒙的绝望态度。

“我”究竟是“谁”?“我”与“狼子村”究竟是何关系?“我”究竟又在反抗些“什么”?“狂人”越是发力去攻击传统,越是感到自己被传统所重重包围;“狂人”越是猛烈抨击“吃人”,越是感到自己与“吃人”摆脱不了干系。“狂人”陷入了内心世界的巨大恐惧“文化”与“我”“狂人”劝说“大哥”要做“真人”,并希望整个“狼子村”都由“野蛮人”变成“真人”,这是“狂人”进化论思想的一种体现;但是“狂人”所讲的“真人”与“野蛮人”,分明是指“域外文明”和“传统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所以“狂人”必然会遭遇到前所未有过的思想困境:首先,如果“狼子村”是“吃人”文化,“我”是“狼子村”一员,自然也属于“吃人”文化哺育出来的“野蛮人”之列,那么“我”有什么资格去对他人启蒙?其次,假如“吃人”就是几千年来“狼子村”赖以生存的真实历史,成为了全体村民不可或缺的民族习性,那么让其放弃“吃人”传统而获取“真人”形态,不就意味着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自我否定吗?再者,“狂人”义无返顾地去攻击传统文化,毫不留情地去消解传统文化,可传统文化无论是其优点或弊端,都是造就“狼子村”“野蛮人”的精神食粮,如果不假思索随心所欲地将其全部摧毁,试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狂人”用“吃人”二字去形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表现出了他以偏概全的思想狂妄;而其用“真人”文化去取代“野蛮人”文化的天真幻想,则更是暴露出了他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狂人”终于意识到了他“不可为而为之”的盲目“反抗”,几乎如同“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想要离开地球一样”(20)难以实现。于是“狂人”大彻大悟: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这是“狂人”良心发现的深深忏悔,也是“狂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四千年”、“狼子村”和“狂人”,构成了一个意义完整的精神联络,无论在情感上是否愿意接受,都必须去承担起“吃人”文化的象征符号和这其中的血缘联系。既然“我”与其他“吃人”者并无本质区别,那么“我”的反抗也就变得徒劳无益。所以,“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