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课文研读】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有如下特点:

文章结构严谨。整篇文章表现出严密的结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顺序,文章具

有清晰的条理性。就全文来说,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3段,从一年四

季的物候变化谈起,自然地引出什么叫物候及物候学。第二部分为4-5段,以具

体的事例生动形象地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6-10段,采用举例

子的方法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一一纬度、经度、高下及古今。

第四部分为11T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这篇文章从大自然

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开始,有序地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

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等。可以说,全文层

层深入,结构自然精巧。

就文章的主体部分来说,由“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一句引

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按主次顺序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

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其实就是“总

说"。“首先”“第二”“第三”“此外”是“分说”。这一部分呈“总分”结

构,条理十分清晰。

就某一段落来说,如课文的第一段,它层次明朗,全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

层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一年之中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第二层用概括说

明的方法点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物候规律,可谓思路严谨。

说明顺序清晰。就全篇来说,运用了逻辑顺序,就局部来说又运用了时间

顺序和空间顺序。第1段,从“立春过后”写到“转入炎热的夏季”“到了秋

天”再写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按“春、夏、秋、冬”的时序进行描

述与说明。6-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一一纬度、经度、高

下及古今。“首先”一段,说的是北寒南热的普遍现象,所以放在第一位。“第

二”一段,说的是同纬度沿海和内陆地区物候现象差异,范围小多了,所以次之。

“第三”一段,说的是山区、同一个地点物候现象的高下差异,范围更小,因此

再次之。“此外”一段,说的是要经过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观察到物候现象的差

异,于是放在最后。所以,这一部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逻辑顺序非常严

密,条理非常清楚。

说明方法丰富。运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用举例

子的方法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

还有古今的差异;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还有作比较等,说

明方法生动丰富。

语言生动准确。作为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在具有条理性的同时,也具有

文学性。文章高雅语汇的大量运用,使语言准确严谨且生动优美。“从沉睡中苏

醒过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冬天的悄然离去与春天的欣然到来;“冰雪融

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地描述大地的“苏醒”,显现出一片扑面

而来的春色;“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翩然归来”写出了

燕子的轻灵快乐;黄叶“簌簌”地落下来,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

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

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作者把大自

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

一幅四季风光画卷。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查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

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时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

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这些具体的数字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以阅读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由粗到细的了解内容、把握结构、品读语言,

从而进行知识积累、能力训练、情感熏陶,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

态度,求真的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和主要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

度。

教学方法

默读法、批注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夏秋冬,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现象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来临

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要研究这些现象?今天我们走起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

言》去寻找答案。

二、教学铺垫

学生小组内交流《语文预习卡片》,主要是字词和文学常识,然后找两个代表在

班上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交流表达的潜能。掌握基本知识,为更好地

学课文做铺垫。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

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

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

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

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

学界的一代宗师。

2.词语积累。

萌发(m6ngfa):这里指草木在春天里开始显露生机。

次第(cidi):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

翩然(pidnra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unyu):这里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xidoshengniji):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衰草连天(shudicaoliantia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f©ngxuezaitu):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zh6uerfushi):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caozhangylngfe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

莺:黄鹏。

三、学习课文(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筛选信息理解事理理清顺序

一、初读全文,在横线上填写文章关键信息,并分析材料这四部分内容之间的

关系

(1—-3)引出物候和物候学一(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

(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多方面意义

1.教师呈现阅读要求

2.学生带着要求阅读课文

3.展示

4.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恰当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能力,理清本文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二、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观测在气候影响下的“活生生的生物”的变化很重要,这些物候现象的来临

首先决定于纬度,其次是经度,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是古今的差异。

物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就在于综合运用气象、地理、生物、

农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有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物候学的多方面意

义。重视观察和准确记录,多学科联系,综合探究产生变化的原因,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文章先从现象入手,提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继而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意

义,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各因素,最后指出物候学研究的重要价值。这

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概括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

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

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

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

首先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

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

同的山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细读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部分是采用怎样的顺序

来说明的。

步骤①老师呈现阅读要求②学生带着要求阅读,寻找关键词③展示④评价与补充

活动二:举例说明课文说明事理运用了怎样的方法

说明方法1一一举例子

例句: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10、西府海棠、

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

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

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

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作用: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说明方法2——作比较

例句: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

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里主要从“作比

较”来分析)

作用:把“济南苹果开花时间”与“烟台的”做比较,突出地说明了经度时决定

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说明方法3--一列数字

例句: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说明方法4——引用

例句: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

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

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用:真实具体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活动三: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一、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

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

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

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

如是,周而复始。

哪些词语用的好,在书上勾画出来,写出自己的感悟。

二、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1.止匕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

录,拿1741到1750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这一段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查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

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时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

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这些具体的数字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

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左右”“五六天”表示概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北京山桃、杏花等这些

植物的花期比1961、1960年迟到的时间略有不同。“左右”“五六天”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问题探究

第7段(130页)“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句话表达得严密

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①培养学生质疑精神②积累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

爱大自然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收获(回答导语中的问题,自己在科学态度及精神方面的启示)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收获,培养学生总结表达的能

力。

五、布置作业

必作:

1.词语积累

下列词语注音和书写全正有误的一项是()

A.翩然差异次第风雪载途(zdi)

B.孕育(yun)簌簌消声匿迹(ni)

C.呈现萌发(meng)融化衰草连天

D.苏醒物候(h6u)草长莺飞年年如是

2.语言品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

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一句中“左右”能删去吗?为什么?

3.利用所学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

选作:

4.利用所学知识,运用逻辑顺序,举例子或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现象,

字数200--3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分层次作业,照顾不同层次学生。作业布置的角度主要是基础知识的

积累、语言品析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查。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则科学小品文,是介绍物候学的,作者是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竺可桢。一节课结束,有些地方超乎想像的顺利,有些地方却不尽人意,

可以说有得有失,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我个人认为本节

课较以前的公开课有所进步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一篇课文要找一个突破口,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

点和归宿,我能在课堂中紧紧把握本课的目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条理分明的说

明物候学的特点,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教学;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堂课很好地完成

了这些目标。

(二)从教学程序上看

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

织和处理,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本课从情境导入,到最

基本的字词检查预习,然后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快

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解释物候和物候学2.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让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的思路有了整体的感知,然后用非常直观的板书

进行强调,理出本文的写作顺序一一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接着精读6-10

自然段,研究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并且指出了从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的

的说明顺序。重点突破后老师马上就进行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引用白居易的诗

《大林寺桃花》,请学生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学生们进

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得出了高下差异的结论。老师适时的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用“左右”、“极”、“常”、“约”这几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接

着进行了比较阅读,再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