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高二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夏商时期,王位世袭有“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两种方式。夏朝主要以“父子相传”为主,商朝两者并有。这些方式A.利于奴隶制国家的长治久安 B.奠定后世王位继承的原则C.促成了“家天下”观念的出现 D.容易导致统治集团的分裂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3.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4.下表为不同学者对秦统一条件的认识。据此可知(
)学者观点李学勤有的著作认为秦的社会制度比六国先进,但从秦人相当普遍地保留野蛮的奴隶制关系来看,事实毋宁说是相反。秦在技术层次的优胜,使得秦人最终“履至尊而制六合”。王子今秦国在水利1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动力革命等方面体现的优势,由此实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成为在军事竞争中势不可挡的重要因素。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秦的统一 B.先进制度是秦统一的关键C.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商鞅变法废除了野蛮奴隶制5.“秦统一后,平民的流动性进一步扩展到政府的结构,一种更理性化的国家管理组织结构得以建立。”这一国家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A.反映了“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B.体现了秦朝中央官制变动较频繁C.促使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6.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汉武帝即位后,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此后,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至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材料所述现象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内朝势力 C.限制丞相职权 D.维护国家统一7.秦汉制订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设官定责,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要求各级官吏严格依法执政,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保证行政机器的正常运转。这反映了秦汉时期,政府A.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B.实行建章立制,依法行政C.倡导“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D.强调官员清廉,相互制约8.汉、魏以来,州郡县等地方长官都是自选僚佐、属官。隋文帝定制:所有“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这一变化表明,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被完全限制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科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9.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使得一般平民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A.提升了士人的社会地位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10.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A.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 B.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 D.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11.北宋皇帝的指令,不论事情的巨细,原则上都要经过二府,否则不能施行;如果不经二府,直接由内官颁出,承受官署可以“执奏”,亦可加以抵制。这反映的实质是A.二府已成为北宋的中枢机构 B.北宋中央行政遵循一定程序C.北宋建立严密中央决策系统 D.君主专制受决策机构的制约12.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A.重视权力制衡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相矛盾弱化13.某著名学者指出,行省弥补了传统郡县制的不足,元中央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并以其内部特有的机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成熟、稳定的建制。该学者意在说明行省制A.借助分权与集权加强中央集权 B.细化了中央与地方权力C.聚集境内财富以提供中央需要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14.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说明明朝内阁A.政治效能的不断提高 B.成为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15.《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线索解读,学界普遍接受。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A.历史解释需多种史料实证 B.原始材料印证史实最可靠C.正史对史实的解读较模糊 D.历史解释是否科学难确定16.下表为唐、宋、明、清四朝皇帝与大臣关系变化情况简表,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朝代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唐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宋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明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清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宰相、大臣逐渐私窃皇权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政治决策的方式渐趋僵化17.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A.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18.在古代雅典,城邦的狭小使得城邦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烈,"公民概念以及相应的公民权利只有在城邦中才是可能的"。即使"城"毁了,只要"邦"仍然存在,这种认同和归属感就不会消失。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A."城"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B."邦"指的是公民集体C.政治平等是公民权利核心 D."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19.下面是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形成和发展衰落的过程。其中第二阶段应是A.梭伦改革雅典城邦萌芽 B.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C.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D.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0.学者芬利在谈到陶片放逐法时说,共同体将一个人的身体迁移且有效地阻止了他与其同胞思想上的交流。该学者意在说明陶片放逐法A.利于捍卫城邦公共意志 B.淡化了雅典的民族情感C.易产生少数人暴政现象 D.摧残了公民的参政意识21.伯利克里去世后,雅典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能够使民众信服的领导核心,不同派别的政治斗争分化了公民集体,个人利益开始超越国家利益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念。这说明古代雅典A.城邦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B.缺乏集体决策约束机制C.公民政治重视个人价值 D.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22.尽管罗马法中有谚云:“一切定义,在法学上都是危险的”,但仍然有学者指出,《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大于其本身的字面意义。可见,该学者对罗马法的观察视角是A.公民权益 B.私权保护 C.法律解释 D.社会稳定23.有学者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对于受压迫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该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A.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B.代表了平民的意愿C.适应了罗马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 D.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4.有学者说,查士丁尼编纂的《民法大全》“不加区别地为所有人服务,‘异邦人’的古典概念消灭了,出现了人与人彻底的统一,罗马法对于所有的人成为共同法”。这说明《民法大全》A.沿袭了习惯法传统B.贯彻了公民法理念C.借鉴了雅典的法律D.体现了万民法精神25.契约是罗马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文书契约是由家长登记账簿而发生效力的契约,它的缔结虽然不像要式口约那样采取一问一答的特定方式来进行,但当事人合意的内容只有载入各自的家庭收支簿并取得债务人的认同后,方为有效。这说明罗马法A.注重公民自我道德自律 B.实现了公民财产权的平等C.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D.由当事人自行抉择和裁定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摘编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最终实现国富兵强,这体现了他“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已难以支配社会生活,强权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次变革在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秦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该变法的积极一面在于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把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思想都引入一种轨道式的模范。但此次变法对法律过度的依赖,比如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却也撕裂了人伦亲情;“轻罪重刑”使司法行为恐怖化;“不赦不宥”使“犯罪分子”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这些繁密的法令使秦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渐渐降至仅仅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线。——摘编自许鸿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与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践行“务实功利”价值追求的主要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三、论述题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公元前450年,罗马贵族和平民各推举5人组成十人委员会,赴希腊考察法制。在深入研究希腊法制的基础上,罗马终于制定出著名的《十二铜表法》,使罗马政治和社会生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到帝国时代的罗马的“和平时期”,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国内外贸易都极为发达,罗马人已经超越了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创造性的法律才干,在这一时期,罗马法学家工作卓越。在共和时期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需要,帝国又制定和颁布了适应罗马境内所有公民的法律。——整理自《古罗马法律发展的思想历程》材料蕴含了罗马法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1.D【解析】【详解】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题干中“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这两种王位继承方式均没有明确规定由谁来继承王位,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王位埋下巨大隐患,故A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嫡长子继承制奠定后世王位继承的原则,与题干中“兄终弟及”、“父子相传”等信息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禹建立夏朝,禹死启继,中国开始“家天下”的历史,与材料夏商时代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2.A【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4.A【解析】【详解】李学勤认为秦的统一是由于技术层次的优胜,而王子今认为秦人综合国力的上升成为军事竞争中势不可挡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们都认为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秦的统一,故选A;二人都认为秦统一的关键是技术层次的优胜,而不是先进的制度,排除B;CD项由题意均无法体现,排除。5.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一种更理性化的国家管理组织结构,D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中央官制变动不频繁,排除B项;C项“根本解决”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故选D项。6.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的政治。由“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章奏……先送至尚书台”可知,尚书令职权的扩大有利于削弱相权,使原属于宰相的权力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上,宰相的职权发生了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尚书令属内朝官员,制衡的是外朝势力,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7.B【解析】【详解】从材料“秦汉制订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设官定责,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要求各级官吏严格依法执政……保证行政机器的正常运转”可以看出秦汉时期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保证严格依法执政,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A错误。材料是制定行政法规,不是治理国民,所以不能体现“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官员清廉,相互制约,D错误。8.B【解析】【详解】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材料表明,汉、魏以来,地方长官自选属官,这样容易形成地方势力集团,威胁中央统治,而隋朝地方属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隋朝把官僚选任权收归中央,没有体现地方官员的权力完全被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科举制的内容,故C项与材料无关;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故排除D项。9.B【解析】【详解】材料“科举制......使得一般平民......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体现的是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材料强调的是平民可以通过科举制做官,没有强调士人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科举制考试做官的特点,不能体现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10.B【解析】【详解】按照唐制﹐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材料即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说明唐代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相权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唐代中枢决策的时效性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事堂对君主违规乱命的制约,而不是宰相间的相互制衡,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政事堂对君权的制约,掌握最高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政事堂,排除D项。11.C【解析】【详解】“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材料反映北宋严格政令的决策系统,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A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北宋严格政令的决策系统,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2.A【解析】【详解】从“中央机构多重叠设咒”“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体现同级机构的相互制衡,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加强仅能概括地方机构互不统属的目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宋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3.A【解析】【详解】据材料“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成熟、稳定的建制”和所学可知,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同时又拥有军事、财赋、监察等权力,这就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故A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行省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权力大而不专,而非细化中央权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行省聚集财富供中央所需,故C选项错误;“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A。14.A【解析】【详解】材料“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体现的是内阁掌握票拟权,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内阁是皇权膨胀的产物,制约皇权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5.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线索的解读,需要结合《明实录》等原始材料的实证,否则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这说明历史解释需要多种类型的史料进行实证,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将原始史料和其他类型的史料进行对比,不具有可比性,B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明史》对巡抚制度解读的有所缺失,不能反映其他正史对巡抚制度的解读状况,因而得不出C项;材料并未说明历史解释的科学性问题,D项错误。故选A。16.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相权的制约;但到明清时期,皇帝任命亲信大臣参与决策,且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宰相制度已被废除,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皇帝与大臣关系变化,未涉及“政治决策的方式渐趋僵化”,故D项错误。17.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的个人智慧与能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强调的是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的情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康乾盛世的功绩;C选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高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并未涉及皇帝勤政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8.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小国寡民城邦的基础上,“城”是土地之城,雅典人生产生活的地方,“邦”是公民集体,即使“城”毁了,但只要有众多公民集体存在,人们的城邦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不会消失,故选B项,排除A项;政治平等是公民权利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但材料反映不出这一信息,排除C项;“本固邦宁”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19.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A说法错误,雅典城邦萌芽是第一阶段,A排除;C是第三阶段,D是第四阶段,故排除CD。20.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将一个人的身体迁移且有效地阻止了他与其同胞思想上的交流”可知,芬利强调陶片放逐法将威胁雅典民主政治之人放逐到国外,阻止被放逐之人继续干预雅典城邦政治,从而有效维护雅典民主政治,这就捍卫城邦公共意志,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材料中共同体的这一做法易产生多数人暴政现象,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对威胁雅典民主政治之人具有威慑作用,刺激公民积极参政,维护城邦利益,D项错误。21.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雅典之所以能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一个重要前提是公民以国家利益为重,而当公民越来越多地考虑个人利益时,民主也就容易成为无政府主义的代名词了,故选B项。材料强调直接民主要以政治权威为前提,和城邦存在与否无必然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主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过分推崇个人利益会使城邦陷入分裂,故排除C项;激发了公民参政热情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D项。22.C【解析】【详解】根据“《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大于其本身的字面意义”可知该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使的贵族不能够再随意解释法律,其意义影响深远,所以观察的视角应该是法律解释,而非是公民权益、私权保护和社会稳定,故选C,排除ABD。23.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反对贵族滥用职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的世界意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A项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维护贵族既得利益。故B项不符合题意;适应罗马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万民法,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24.D【解析】【详解】由材料“‘异邦人’的古典概念消灭了”“罗马法对于所有的人成为共同法”可知,《民法大全》体现了万民法精神,将外邦人纳入到了罗马法律体系内,故选D。社会习惯风尚经国家确认,具有法律效力,但无条文规定的,称“习惯法”,显然材料没有体现出习惯法的特点,排除A;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不包含外邦人,排除B;罗马法继承和发展了雅典的法律,但是将法律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外邦人是罗马人的创新,不算借鉴,排除C。本题学生需根据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的不同特点与材料进行对应,然后再作出判断,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异邦人’的古典概念消灭了”“罗马法对于所有的人成为共同法”等关键词句。25.C【解析】【详解】考查罗马法。结合材料中的"虽然不像要式口约那样采取一问一答的特定方式来进行“当事人合意的内容只有载入各自的家庭收支簿并取得债务人的认同后,方为有效”等信息说明,文书契约仍注重形式,故选C项;道德自律与材料无关,属于口头契约精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财产,故排除B项;罗马实行法律至上,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26.(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原因:①中国:大陆文明;大一统帝国;集权思想;农业立国。②雅典: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主;工商业发达。(2)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雅典:成为人类政治民主的源头,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三中的内容可分析出罗马法律注重平等理念,保护商业。第(3)问,首先根据题意对黑格尔观点进行阐述,然后结合罗马法演变的史实进行简单解释。【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概况;第二问学生结合古代中国、雅典的自然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来回答即可。(2)本题学生分别答出古代中国专制制度、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弊端,本题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难度适中。中国政治的利弊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容易导致腐败评论;雅典政治的利弊从民主有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角度回答。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特点及利弊;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特点及利弊27.(1)主要举措: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制定《秦律》,轻罪重罚等。(2)简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偏执的价值追求,使人性巾的好恶被利益诱引,逐渐呈现出重现实利益轻伦理道德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转向功利;严酷的法律也会激化社会矛盾。【解析】【详解】(1)主要举措:根据“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得出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根据“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得出实行什伍、连坐制;根据“繁密的法令”“轻罪重刑”得出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根据所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也是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2)简评:根据“使秦国迅速富强起”得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得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根据“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艺术学院《西方视觉艺术发展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理性色彩训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汽修厂合作协议书范本
- 吉林师范大学《重唱与表演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大学生团购协议书模板范本
- 吉林师范大学《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选讲II》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万达商家入驻协议书范文
- 202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B类)及答案解析
- 农业合作社稽核管理制度创新
- 吉林师范大学《和声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解读
- 广东省2020年中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EBO管理体系与案例分享
- 拦砂坝施工设计方案
- GB/T 20934-2016钢拉杆
- 教研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复习ppt
- S曲线和技术进化法则TRIZ专题培训课件
- 铜矿普查简报铜矿
- 消防设施定期检查、检测、维修保养记录
- 小学数学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 数图形的学问 省一等奖
- 运算放大器知识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