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9100字(论文)】_第1页
【大山的女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9100字(论文)】_第2页
【大山的女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9100字(论文)】_第3页
【大山的女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9100字(论文)】_第4页
【大山的女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91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山的女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目录TOC\o"1-2"\h\u26011《大山的女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110228摘要 123424一、绪论 116581(一)研究背景 1559(二)研究意义 222387(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2909二、核心理论概述 321054(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概念 310529(二)人物形象塑造的价值 326568三、叙事特色进行分析 432082(一)在平实的乡间故事里蕴蓄温暖 413796(二)在滚烫的脱贫事业中映现人物 46027(三)在忠诚的理想信念下传递精神 511184四、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人物形象塑造 629284(一)人物形象的风格特点 618824(二)人物形象的语言塑造 725678(三)人物形象的价值凸显 83484五、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时代价值阐述 922089(一)价值观的建构 923084(一)观念多元性的重塑 929107(二)时代精神的传承 919132总结 101335参考文献 10摘要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弘扬主流价值观和传递奉献精神的主题中,通过客观真实的叙事来塑造黄文秀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书写了广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生前感人的扶贫事迹,彰显了她崇高的人格,传递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该剧通过对真实人物的深度还原,对艺术品质的精雕细琢,对价值观念的有力塑造,整体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为当下主旋律人物传记剧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思路。关键词:《大山的女儿》;脱贫攻坚;人物形象;时代价值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不少优秀影视作品,《山海情》《觉醒年代》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今年播出的《大山的女儿》,以“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为原型,讲述了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美好青春诠释初心使命的故事。(二)研究意义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多部扶贫剧轮番上映。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讲述了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全心全意帮助当地村民寻找脱贫致富之路,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最终将生命奉献给伟大事业的奋斗故事。这部剧以个人事迹为缩影,描绘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用一个人的故事彰显了数百万参与基层扶贫工作的干部们的家国情怀。本文从典型人物的描写、影像的建构等角度具体分析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为表达时代楷模的人物精神和讲好新时代主旋律故事提供经验借鉴。(三)国内外研究动态1.国外研究综述Johnson(2022)认为《大山的女儿》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创作,向观众讲述了她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大山的女儿》在叙事上真诚细腻、独具匠心、娓娓道来,在平实的乡间故事里蕴蓄温暖,在滚烫的脱贫事业中映现人物,在忠诚的理想信念下传递精神,深情讲述了黄文秀返乡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故事,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初心使命。GreeneMJ(2022)通过分析《大山的女儿》叙事上洋溢着温暖、奋进的现实主义基调,全剧没有“高大全”的歌颂式赞美,而是有侧重地把叙事主体放到了百坭村村民从过去的贫穷、落后、愚昧到后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转变思想、积极探索、脚踏实地地朝着幸福生活共同努力的乡村变革之中,用平实、真诚、鲜活的乡野日常勾连起了百坭村脱贫攻坚的奋斗画卷。2.国内的研究动态国内学者对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叙事概述和人物形象有着较多的研究,刘长伟(2022)指出《大山的女儿》其叙事艺术性在于不是用人讲述人,不是用语言描述人,也不是用故事修饰人,而是将人返璞归真于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下,而后在交错的人物行动、观念转变、情感铺陈之间逐渐使黄文秀的外在形象和精神世界丰满起来。张铄(2022)提出《大山的女儿》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一心帮助村民早日实现脱贫的外来驻村干部,有责任心但又夹带私心的村干部形象,以及生活贫困且需要引导的农民形象,他们共同构成了整部电视剧的群体人物形象。苏佃(2022)以精彩的故事、生动的细节、鲜活的语言,塑造既有理想又脚踏实地、既有精神高度又有文化内涵的新时代青年黄文秀形象来描述《大山的女儿》中的人物形象。二、核心理论概述(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概念塑造人物是电视剧创作过程中的最高艺术追求,人物形象塑造对整个影片呈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品中,创作者往往通过人物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内心活动等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并且经过人物故事情节、互动对话等生动刻画出人物形象。但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电视剧不单单只是通过文字表达或抽象性地描述,而是真实、直观地以画面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人物形象在电视剧中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影片聚焦于真实人物,这样的电视剧往往由真实人物的本色出演进行拍摄;二是扮演,人物的扮演者以剧本演绎的方式将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融汇于影片的声画表现形式当中。将镜头聚焦于真实人物,通过镜头运用,画面景别及视听语言等影视化表现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同时通过具体的故事化策略将人物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现出来,构造立体、独特的人物形象。(二)人物形象塑造的价值1.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美是生活,任何事物,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拍摄素材很多源于人物的真实生活,通过影像呈现使得观众可以看到并感受到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通过影片中的人物重新审视对照自己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再者,成功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能更大程度上感染观众。通过艺术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后期处理,在视听方面给观众带来一定的享受,体现了电视剧的艺术价值。2.人文关怀及社会价值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大致反映出整个群体的生活面貌,以此来呼吁社会对其关注。这正是人物形象刻画的人文关怀及社会价值所在。创作者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呈现出当下传承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让更多人注意和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呼吁社会给予更多帮助,试图为其解决现如今传承人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三、叙事特色进行分析(一)在平实的乡间故事里蕴蓄温暖《大山的女儿》在叙事上洋溢着温暖、奋进的现实主义基调,全剧没有“高大全”的歌颂式赞美,而是有侧重地把叙事主体放到了百坭村村民从过去的贫穷、落后、愚昧到后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转变思想、积极探索、脚踏实地地朝着幸福生活共同努力的乡村变革之中,用平实、真诚、鲜活的乡野日常勾连起了百坭村脱贫攻坚的奋斗画卷。该剧一开始,面对刚刚毕业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无论是村两委干部还是村民都是抱着怀疑态度的,百坭村的落后消极现状,再加上村民们的不信任、不配合,扑面而来的重重阻力写实地向观众展示了脱贫攻坚基层工作的艰巨和复杂。该剧没有急于表现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绩,而是先用解决邻里乡亲们的大事小情作为“引子”,构建了黄文秀得以和村民们面对面交流的“对话场”。面对见人就跑、消极生活的“懒汉”黄元军,黄文秀带领村干部帮他打扫屋子、洗衣服,帮他树立自信,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这是她用关爱重燃生命之光。面对14岁的龚连升因家庭贫困辍学外出打工,黄文秀联合各方力量找到孩子,没有打骂和责怪,一句朴实的“因为我不能让你失学,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困难而放弃理想”让人感动落泪。《大山的女儿》没有刻意营造和沿袭以往宏大的样板式的英模叙事风格,反而将切口不断收缩,聚焦百姓关于吃饭、收入、教育、养老的实事,从生活入手、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以情感为纽带解决最真实、最质朴的乡村脱贫攻坚的基础民生问题。黄文秀发自内心地把村民当成家人,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影响人、感化人,情感的积聚为接下来的叙事找到了合适的突破口。(二)在滚烫的脱贫事业中映现人物《大山的女儿》以百坭村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滚烫的乡村振兴变革为叙事动力,展现了黄文秀等人脱贫路上的勇气、担当和敢为人先。《大山的女儿》用全景式、生活化、自然态的语式将镜头对准了脱贫中的田间地头、工厂农舍、村委社区,以主人公身上无所畏惧的魄力和知难而进的勇气推进叙事。没有合适的场地,黄文秀就发动党员干部一起垒猪圈、盖牛棚、围鸭舍;没有技能,就“外引内培”派驻村干部和贫困户一起去邻村学习养殖技术;没有启动资金,就联合农村信用社办理扶贫小额贷款。一年时间,百坭村先后成立了烟草合作社、养殖合作社等,特色产业带动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该剧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明线”,以不同人生活和心态的变化为“隐线”,“明隐交织”共同串联起乡村振兴中人物、产业、家园的互联关系和日新月异,连贯性地抛出了火热变革中的内在叙事动力,让不同人物、故事的转换之间有黏合、有渗透、有碰撞,进而在多维的时空叙事关系之中舒展且有节制,并创造性地以“全景+剪影”的形式凸显了脱贫攻坚事业的艰难曲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昂扬斗志。《大山的女儿》在结构布局上以黄文秀及党员干部推动的几次关键性乡村变革为主要叙事动力,但是全剧也在有意识地淡化个人英雄形象,努力在复杂的环境、事件、人物之中还原个体的“主体性”。剧中,黄文秀在现实压力、重重阻力之下不是无所不能的,在脱贫路上她也有自己的困惑、无助和两难,但是她知道如何运用智慧、如何把握扶贫政策、如何结合多方力量去解决问题,生动地呈现出“成长性”。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产业发展与百姓生活作为“前景区”,黄文秀承上启下的纽带功能作为“中景区”,国家脱贫攻坚的号角作为“背景区”,三区层次分明又彼此相连。剧中的黄文秀不是主动“出击”的,剧作没有急于泼墨去渲染她的事迹和形象,而是把人还原至火热的脱贫攻坚真实语境之中,在典型环境、真实故事里描摹与勾勒人物的外在形象,在“前景”与“背景”的相互作用之下点亮与唤醒人物的精神世界,在“上引”与“后推”的合力之间塑造人物的形与神。因而,我们看到剧中黄文秀的人物呈现没有刻意为之,其叙事艺术性在于不是用人讲述人,不是用语言描述人,也不是用故事修饰人,而是将人返璞归真于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下,而后在交错的人物行动、观念转变、情感铺陈之间逐渐使黄文秀的外在形象和精神世界丰满起来。(三)在忠诚的理想信念下传递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对当代青年提出期望:“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鼓励广大青年扎根基层、贡献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发展不懈奋斗。黄文秀等一大批时代青年正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选择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们选择向下扎根,感受泥土的芬芳,浸润雨水的滋养,在忠诚与奉献之间彰显平凡的伟大,用青春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百色这座小城是生养黄文秀的热土,学生时代,黄文秀依靠社会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该剧在叙事推进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去达成一种观众接受心理的平衡,因而留出了必要的笔墨以闪回、独白等方式,观照并回应了黄文秀的内心世界——她始终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回报这片土地,去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贫困群众,这给后续故事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在百坭村,黄文秀走遍各个屯实地考察了解产业发展情况,联合村两委和广大党员群众寻出路、谋特色、定方案、跑销路。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在繁华都市与贫困山区之间,她带着感恩与牵挂奔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到深度贫困村建功立业,为百坭村的千亩良田努力,践行着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下乡之路充满艰辛,但剧中我们总能从黄文秀和党员干部身上看到一种坚守、担当与仁爱,他们在脱贫攻坚的“长征路”上传递着当代青年蓬勃向上、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奋斗精神,闪耀在画面中的“红马甲”就是黄文秀和广大党员行走在乡野间最美的足迹。她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研,给老乡们耐心地讲道理、说政策,帮群众解决困难。她认真对照“百坭村发展战役图”努力帮助群众攻克难关,仅一年的时间,全村88户418人实现脱贫,给百坭村带来了新的生机。她将对人民的忠诚化作一股股暖流,面对80多岁的空巢老人“韦奶奶”,黄文秀坚持每周来给老人做饭、洗头发,陪奶奶唱歌、聊天,她的举动也带动了更多村民用真心与诚意去关爱独居老人的生活。在黄文秀和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逐步转变了落后思想,调动了生活热情,激发了创业勇气。四、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人物形象塑造(一)人物形象的风格特点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演绎的是脱贫攻坚的时代故事,以真实细腻的手法将镜头聚焦于深度贫困的百坭村,在记录黄文秀扶贫生活的基础上融合艺术书写,塑造了以黄文秀为中心的多维立体的人物群像。黄文秀是一位现实生活中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物,她的故事早已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电视剧创作的初衷是记录和歌颂黄文秀扎根基层,牺牲小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伟大事业的无私精神。对于这样一部电视剧,多维度、立体化塑造人物形象尤为关键。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现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脱贫致富是集众人之力才能完成的伟大事业。《大山的女儿》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一心帮助村民早日实现脱贫的外来驻村干部,有责任心但又夹带私心的村干部形象,以及生活贫困且需要引导的农民形象,他们共同构成了整部电视剧的群体人物形象。《大山的女儿》剧中的人物没有单纯的好坏之分。他们都性格朴实、心地善良,虽然个别人偶有私心,但所有人都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朝着脱贫致富、改变生活的方向努力。典型人物回归现实生活,以平凡的形象加以呈现,而社会主流价值观凝聚在他们的言行之中。今时不同往日,塑造正面的典型人物不再是一味地歌颂人物在苦难中表现出的崇高品行。他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拥有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和日常生活,完美到无可挑剔的特定人设不复存在。比起高大上的完美典型人物,平凡的小人物形象自带亲切感和熟悉感,能够在无形之中带领观众自然地进入故事情节。典型人物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当遭遇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他们从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大山的女儿》表现了扶贫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的客观事实,以及人在巨大灾难面前的渺小,更展现了黄文秀书记和其他驻村干部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遇到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时,他们会努力寻求各方力量的帮助;面对村民的不信任和不理解时,他们选择挨家挨户地走访劝说;道路泥泞,运输车辆无法通行,黄文秀书记带领全村人用箩筐把几万斤的枇杷背出大山。山高林密,人们结伴举灯前行,星星点点的灯光照亮了大山。正如黄文秀书记所言,这就像长征一样。暴风雨可以摧毁树木,却打不倒扶贫干部的坚定信念,洪水可以冲毁房屋,却抵不过共产党人战胜困难的坚强决心。(二)人物形象的语言塑造《大山的女儿》不仅在视觉场景上营造到位,而且在人物语言方面也令人耳目一新。扶贫剧的真实性不单体现在布置场景和情节设定上,人物语言也是渲染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能更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道具是演员表演之外的展示,而语言是剧中人物最能直接传递情感的表达。为了贴近黄文秀这一人物原型,尽量还原她扶贫的偏僻山区,在让观众可以听懂的前提下,全剧采用广西方言和普通话交融的语音语调,台词生活化,符合剧中不同人物群体的身份背景。例如,黄文秀书记常年在外求学,因此她的口音已不再是纯正的广西方言腔调,大多混杂着普通话的语音。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语言的重要性在扶贫剧中更加突出。身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却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显然不符合实际生活。时至今日,那里的人民群众日常交流还是以方言为主,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处处可见。这些与众不同的方言口音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理应受到重视,并在电视剧中以恰当形式加以呈现。人物语言的精心设计能让观众不会感到跳脱出戏,乡音的环绕增添了代入感和真实性。黄文秀书记曾在驻村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剧中特意展示了这段小故事。刚来到百坭村的时候,黄文秀书记需要村支书的翻译才能听懂村民说的话,后来她很快学会了桂柳话,和村里人的交流顺畅了许多。语言层面的相互认同会自带亲近感,从而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台词生活化、语言陌生化,再辅以特色的方言,让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扶贫剧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有着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能较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近年来涌现的扶贫剧都深刻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大山的女儿》描绘的正是广西各族人民脱贫攻坚的壮乡奇迹,剧中真实的人物形象和先进事迹更是让这部剧在众多脱贫攻坚剧中脱颖而出。(三)人物形象的价值凸显《大山的女儿》中,创作者抓住了黄文秀身上最突出的品质,即勇于奉献、甘于平凡的崇高人格进行塑造,使这个人物身上闪耀着平凡而伟大的光芒。黄文秀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北师大研究生,如果留在北京,不久就能过上稳定的大城市生活。然而当她看到广西农村落后的面貌,回想起自己受资助才能上学的经历,强烈的责任感从心中涌出,面对唾手可得的大城市生活,黄文秀主动选择了放弃。“崇高是高尚心灵的回声”,在去与留之间,黄文秀崇高的人格得到了真实的彰显。《大山的女儿》将倾慕黄文秀的同乡韦明杰与黄文秀进行了对比呈现,他们二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韦秉持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个人奋斗精神,渴望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黄文秀则怀揣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即使自己力量微薄。黄文秀作为出生于大山里的贫困学生,却拥有如此高远脱俗的精神境界,着实令人敬佩。黄文秀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却以自身微小却坚定的力量立志改变贫困山村的面貌,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大山的女儿》通过对比演绎将黄文秀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表现了出来。《大山的女儿》通过对复杂乡村的全方位展示,如实彰显了黄文秀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过硬的工作能力,也表现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艰难性。黄文秀所在的广西百坭村作为老牌贫困村,不仅经济落后,背后还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利益往来和人际关系,大到种枇杷、养猪等事件,小到村办的卫生、停车问题,可以说,黄文秀的工作既普通琐碎又矛盾丛生,但身处复杂环境中的她总是以耐心的姿态与理性的方式去面对。正如她所说,她不是来镀金的,是来帮乡亲们脱贫的。《大山的女儿》通过对乡土环境的如实刻画,显示了国家开展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凸显了黄文秀帮百坭村脱贫所作出的感人贡献,黄文秀的个人形象也得到了立体呈现。五、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时代价值阐述(一)价值观的建构荧屏上的黄文秀形象,知行合一、立体丰满。她从乡亲们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也向乡亲们传播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这部关于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影视作品,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大山的女儿》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以精彩的故事、生动的细节、鲜活的语言,塑造既有理想又脚踏实地、既有精神高度又有文化内涵的新时代青年黄文秀形象,再次唱响了青春之歌。《大山的女儿》充分发挥电视连续剧的独特优势,着力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既具思想深度又具感染力度和人性温度。其家国情怀、忠孝情结,感人至深。(一)观念多元性的重塑从女性角色在主旋律叙事中的风格演进来讲,“新世纪主旋律电视剧中女英雄形象的嬗变主要体现在性别的回归、个性的凸显和时代的变迁三个方面”。而黄文秀的新女性叙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她回归性别本位的同时又代表着时代赋予女性的新内涵;她在展露个性的同时又成就了时代的集体命题;她来自时代的印刻却突破、创新于时代之外。就如英模叙事的研究者所言:“在现实生活中,英模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价值取向的引导者和时代精神的标杆。”黄文秀无疑堪当这一时代“新女性”的精神标杆。透过剧作独特的空间结构与饱含深意的性别叙事,可以看见她所凝聚的当代语境下对女性观念多元性的期许与重塑。(二)时代精神的传承《大山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向世人展示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20世纪80年代末,影视创作领域出现了“主旋律”创作热潮,涌现了一大批主旋律影视剧。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宣传党的思想,自觉肩负起传播意识形态、倡导主流文化、传递人民心声、守护文化自信和描摹时代蓝图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主旋律影视剧频频火爆出圈,创作主题与时俱进,叙事方式不断创新,满足了当前消费群体的多元化审美需求,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扬。与此同时,主旋律电视剧在叙事话语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更加贴合青年受众群体,在题材选择和思想传递上,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当代青年。主旋律电视剧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呈现人物形象,主流思想与青春理想共同汇集在丰富多样的情绪之中,借助主旋律影视剧特有的宏大叙述背景,逐步实现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青年人感受到国产影视剧引领着当下的艺术潮流。如今的中国正在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而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在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形下,国产影视剧需要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的持续热播反映出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重要影响,在讲好中国故事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总结近两年来,一些现象级新主流电视剧的出现,打破了观众以往对主旋律电视剧模式化、不好看的刻板印象。《大山的女儿》通过对真实人物的深度还原,对艺术品质的精雕细琢,对价值观念的有力塑造,如实地还原了第一书记黄文秀感人至深的扶贫事迹,整体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为观众呈现了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人物传记题材佳作。参考文献[1]赵娟.挚情倾荧屏真诚动人心[N].广西日报,2022-07-07(008).DOI:10.28292/ki.ngxrb.2022.004128.[2]刘超.《大山的女儿》讲述扶贫一线的动人事迹[J].电视研究,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