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一第五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含答案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出现频率都比较高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资料创设综合情境与学术情境,注重考查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如(2023·湖南卷,5)明代赐书朝日;(2023·全国乙卷,27)明代基层治理;(2023·北京卷,5)清代奏折制度;(2023·辽宁卷,5)乾隆谕旨;(2023·山东卷,16)棚民案;(2022·湖南卷,5)南书房行走;(2021·湖南卷,6)清朝《冰嬉图》3.核心考向: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整体感知知识点一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1.政权更迭(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明清易代:女真族建大金(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极称帝)→清军入关(1644年,迁都北京)→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3)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4)危机初显: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衰象更加明显,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废除宰相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设置内阁明成祖时期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2)清朝奏折制度特点是迅速、机密,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文化专制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1.图解·关键知识明清中枢机构2.挖掘·教材信息阅读纲要上“问题探究”中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指出黄宗羲是如何评价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黄宗羲认为这一做法破坏了天下君臣共治的局面;断绝贤能宰相弥补皇权不足的可能;扩大皇帝至高无上、大权独揽、素质要求高与皇位世袭、选择面窄的矛盾。3.警示·易错易混内阁的性质与作用(1)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2)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知识点二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1.明朝(1)内陆边疆蒙古族筑长城防御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战争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曾包围北京,俘虏明英宗和议与册封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贸易交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藏族封授称号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机构管辖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女真族设机构管辖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封授官号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概况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影响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给政府造成较大的财政负担打击倭患背景起于元末的“倭寇”和明朝前期朝廷的严厉禁海导致东部沿海倭乱盛行对策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②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意义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背景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表现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2.清朝(1)边疆治理中央机构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治理特点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经略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击败郑氏后裔,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反击沙俄康熙时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管理西北平叛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行政管理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管理西藏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机构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改土归流原因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概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世袭制度,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乾隆年间基本完成意义强化中央政府统治,减轻西南人民负担,促进边疆开发,改善民族关系(2)对外交往——闭关锁国西方侵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表现清初,四口通商→保留广州一处,设广州十三行;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挖掘·教材信息教材第二目“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成本,难以长期持续;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斗争使之只能消极应对倭寇及欧洲殖民者的侵扰。2.拓展·思维点拨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3)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3.思考·情境问题明朝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结合所学知识,促成这一状况的因素有哪些?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应对倭寇问题的频发;保卫都城的安全;加强对边疆事务的管理。4.阐释·核心概念[金瓶掣签制度]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5.警示·易错易混“海禁”与“闭关锁国”的不同(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主题一中枢异化——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强化视角制度变化——明清时期国家政治体制材料一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材料二18世纪,汉族精英在内的社会主流要求强化皇权的思潮兴起。同时期的清王朝则面临着欧洲列强越来越逼近国门、满汉民族矛盾难以化解、社会骚动等诸多难题。在此背景之下,康雍乾三帝靠着“实行”和“武略”两大法宝,在漫长的政治体制变革路上如密折制、密谕、“廷寄”、军机处、秘密立储等,举凡国家权力机构、政治制度有所兴革。就这样,持续百年,历尽坎坷,终于在改造传统宰相制和前明内阁制的基础上,创建出最便于人主乾纲独断的新型政治体制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摘编自郭成康《18世纪清朝国家政体变革再思考》解读材料一中明确了内阁在不同时期职责的变化,分析了内阁大学士“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的原因。材料二中清朝政治体制变革是在国内外诸多难题的背景下开展的,这些变革的目标在于实现人主乾纲独断。思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内阁逐渐“势重”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阁臣是否真的“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因:有了票拟权。分析: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并没有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18世纪清朝国家政体变革的社会因素及政治体制组织架构的特征。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社会因素:清初舆论环境有利于强化皇权;满洲集中和务实(或称“实行与武略”)传统的影响;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压力。特征:继承性:延续后金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明朝内阁制;创新性:皇帝以新创的军机处为中枢,处理国家紧急、重大、机密的军政要务;保密性:创行密折制度、廷寄、秘密立储制度;专制性:目的是维护专制皇权。深化拓展1.唯物史观——君主专制下的内在矛盾及原因内在矛盾原因①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并具有分散性、保守性的特点;②封建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③法家倡导的“集权”理论,是中国专制政治出现的重要原因2.历史解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空前强化措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决策权发生变化由外朝转向内廷,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宰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本质上反映出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主题二帝国余晖——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视角1民族交往——军事防御与联姻材料一秦汉长城及障塞位置图明长城位置图——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材料二清代的满蒙联姻是五代以后次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和亲。满蒙联姻从一开始即有一个明确目的:与对方结成政治性联盟,进而将蒙古打造成一支清朝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直接借助的力量。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满洲贵族每与一支蒙古部落接近或通婚,都要继以政治性盟约来约束对方。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君臣身份的政治结盟关系,联姻关系是连续发展还是就此中止等等,无一不以王公额附对清廷效忠的程度为转移。——崔明德、林恩显《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解读材料一呈现的是秦汉长城与明长城示意图,仔细观察障塞位置与长城走向。材料二围绕满蒙联姻这一主题展开,材料从联姻目的、入关前后满蒙联姻关系发展演变等角度展开。思考(1)根据材料一,提炼明长城和秦汉长城的一处不同并阐释其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不同之处:秦汉长城不是一条密封的界墙,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城墙。原因:从秦汉长城的遗址来看,秦汉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而是纵深布置,这种布局在战争时期,有利于秦汉军队对北方游牧民族发动进攻,同时在和平时期,也有利于中原地区民众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贸易往来;而明代长城则是一条封闭的城墙,这体现了统治者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心理,反映出明朝内敛、保守的精神面貌。示例二不同之处:秦汉长城的障塞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而明长城的障塞则主要集中在北京附近的华北地区。原因:障塞分布不同主要是受政治中心的影响,关中平原的咸阳和长安是秦汉时期的都城,也是当时的政治重心;明成祖时期,北京成为明朝都城。(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朝为何重视满蒙联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因:政治上,通过满蒙联姻结成政治联盟,约束对方,利用蒙古军事力量,将其变成清政府建立和巩固统治的盟友;经济上,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接近;两族文化心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接近;历史上,两族保持了长期的紧密联系。视角2对外交往——明清海洋政策材料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时间政府政令洪武二十三年“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永乐三年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永乐四年“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顺治十八年“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乾隆二十四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摘编自胡林梅、文绪武《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解读材料列举了从明太祖到乾隆皇帝时期的海洋政策,其中关键信息有“私相交易者”“三处市舶司”“私通外境”“内迁”“设界防守”“粤海关行商”等。思考根据材料,剖析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梳理明朝以来海洋政策的当代启示。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历史趋向:对外政策从开放到保守的转变;海防政策逐渐走向僵化,海洋意识呈现政治集权化趋势;海外贸易的控制机制逐渐保守化。启示:政府要制定适时的方针政策积极进行海洋开发;政府要及时调整海洋管理机制。深化拓展1.历史理解——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新旧交替明朝时期,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开始侵扰中国,西学传入中国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体现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政治优先朝贡贸易体现明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重政治轻经济优势明显在与西方贸易中,中国占据绝对优势,处于出超地位,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2.历史解释——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措施的特点(2022·湖南卷,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1.历史理解——从奏折制度运行看清代国家治理(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2.史料实证——从乾隆皇帝谕旨看清代民族关系(2023·辽宁卷,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答案B解析乾隆皇帝强调蒙古、汉人都是一样的臣民,不应该加以区分,意在加强各民族心理认同,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材料属于民族关系,排除A项;从题干可知,该谕旨目的不是调整民族关系,而是加强民族认同,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只是形式,不是谕旨的意图,排除D项。1.[史料文本·新素材]明洪武十年设中央机构通政使司,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该机构的设立旨在()A.填补废除宰相后的权力真空B.奠定监察制度设立的民意基础C.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D.建立制约内阁权力的重要机构答案C解析据材料“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可知,通政使司集中管理奏章,上传下达,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故选C项;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宰相,排除A项;材料中的通政使司并非监察机构,排除B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排除D项。2.[学习情境·新认知](2024·高州一模)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会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据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B.呈现了近代议会制的雏形C.易于得到汉族官僚的支持D.实际权力等同于明代内阁答案A解析“诸王大臣会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选A项;议政王大臣会议属于贵族会议,不是民主政治,排除B项;该会议维护的是满洲贵族的利益,排除C项;明朝内阁进一步强化皇权,而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排除D项。3.[时空观念·新角度]1728年,清政府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重新确认了之前《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所规定的中俄东北段和中段边界,并规定清廷需开恰克图为口岸与俄通商,俄国在恰克图、尼布楚两地进行的贸易免除关税等内容。《恰克图条约》的签订()A.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发展与稳定B.表明清政府开始放弃锁国政策C.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典型体现D.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对华掠夺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看,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重新确认了之前条约所规定的中俄边境,进一步明确了中俄边境贸易规则,其签订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发展与稳定,故选A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一直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才是丧权辱国的条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1861年改革之后才开始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1.明清政治体制在封建社会晚期这样的特定时期,高度专制可能有助于贯彻政令,发挥国力,促进统一,但也必然造成专横暴虐,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和镇压,甚至助长昏愦和腐败,激化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解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需要辩证看待。[命题方向]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代废宰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明清时期国家治理等。2.明清中国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势力,明清时期的中国当政者从军事、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采取了以“自主限关”为主要特征的限制性政策。这一政策没有阻断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但造成了消极防御和漠视西方先进科技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陷入被动挨打局面埋下了伏笔。——摘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材料解读]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命题方向]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殖民掠夺与中国社会转向等。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4·贵州部分学校联考)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 B.加强中央集权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 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由材料“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可知大学士对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交由皇帝处理,这样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排除A项;废宰相体现皇权加强,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集体参与决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2.(2023·洛阳模拟检测)明初,宗藩地位尊崇,统重兵以镇边塞,只要是朱氏子弟,便有尊崇显赫的地位;宣德后,逐渐出现“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和“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等规定。这一变化()A.说明边疆威胁逐渐减弱B.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难以维系C.立足于皇权稳固的需要D.显示出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变化体现的是明代藩禁严格,结合所学可知,对朱氏子弟的严格限制是出于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边疆威胁并非逐渐减弱,排除;材料中对宗藩地位虽然多有限制,但并未废除,朱氏子弟依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国家供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排除D项。3.永乐七年,朱棣派遣郑和出使时下发诏旨称:“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据此,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A.加强对南洋、西洋国家的控制B.促进与南洋、西洋的贸易往来C.抗衡西欧国家的殖民侵略活动D.怀柔海外诸国,维护国际秩序答案D解析据材料“循理安分,勿得违越”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怀柔海外诸国,维护国际秩序,故选D项;加强对南洋、西洋国家的控制与材料“庶几共享太平之福”不一致,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排除B项;此时西欧国家的殖民活动尚未开始,排除C项。4.(2024·洛阳调研)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甚至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明朝的这种现象()A.使内阁制度取代宰相制度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侵夺六部权力,一度膨胀,这是由于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且明太祖时已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5.(2024·河南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调研)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吏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曰:“臣所闻见,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这主要体现了()A.选官制度的变革 B.阶级矛盾的激化C.皇帝权力的旁落 D.晚明官场的腐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可知,明朝末年,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官场腐败,故D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科举制度仍然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该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项。6.(2023·保定高三开学检测)明代的马政,实行内地与边镇两种不同的牧养马匹的方式,两京太仆寺负责管理内地民间牧养,而北部边防地区设立行太仆寺和苑马寺,负责所属各卫所、监苑的马匹牧养等相关事务的管理。明代的马政举措旨在()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形成民族交融局面C.促进边疆畜牧业的繁荣D.提高内地军事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实行内地与边镇两种不同的牧养马匹的方式,因地制宜,加强国防力量,从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A项。7.(2024·扬州调研)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据此推知,“贡回市茶”()A.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D.终结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获利丰厚,且入贡的道路渐渐与茶马古道合流,体现了中央与藏区政治往来与商业交流的加强,这有利于促进藏区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茶叶交易,无法促进整个地区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明朝对藏区主要实行封授制度,并未直接管理,排除B项;材料“终明世无番寇之患”体现了藏区在明朝没有威胁中央,但不代表其他地区未威胁中央,排除D项。8.(2023·宜春模拟检测)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并接受明朝的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反映出经济交流促进了蒙汉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北部鞑靼与明朝关系,但明朝边境还有其他地区,排除B项;元朝时,蒙古草原地带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与鞑靼间的关系,与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D项。9.(2024·大理统测)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反映出清朝前期()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行政决策效率提高C.国家疆域不断扩大 D.延续北方民族传统答案D解析据材料“北方一些民族……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可知,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延续了北方民族传统,故选D项;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重大军事政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排除A项;议政王大臣会议能够制约皇权,减少决策的失误,而非提高效率,排除B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属于国家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与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无关,排除C项。10.(2024·石家庄高三月考)清代雍正帝时,开始实行廷寄制度。凡有关机要谕旨,如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等,不便由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用寄信的形式,直接传达给受命的执行部门,取消了传统行政中的封驳权、副署权等。由此可知,实行廷寄制度的实质在于()A.提高行政效率 B.消弭失密环节C.强化皇帝集权 D.削弱内阁职权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廷寄制度是将关键的谕旨直接送达执行机构,执行的是皇帝的指令,其实质是强化皇帝集权,故选C项;据材料“直接传达给受命的执行部门”可以得出提高了行政效率,但这是作用并非本质,排除A项;廷寄制度有利于保密性,但“消弭”的表述过于绝对,且并非实质,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职权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11.下表反映了清朝康熙初年至道光初年人口、耕地及人均耕地的变化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时间人口(百万)耕地(万顷)人均耕地(亩)康熙元年(1662年)42.53485.226.34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81.65555.956.76雍正十二年(1734年)109.42820.357.50乾隆十八年(1753年)183.68677.583.69嘉庆十七年(1812年)333.70727.082.18道光二年(1822年)372.46696.921.82A.粮食亩产呈现增长趋势B.封建盛世里潜伏着危机C.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D.广大民众生活富足安逸答案B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康熙元年至道光二年,人口激增及人均耕地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人口急剧增长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故B项正确;表格中未提及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排除A项;该时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排除C项;“富足安逸”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12.(2024·郑州调研)1759年,乾隆举办“定西域祀典”。其中,博克达山系(今新疆境内),素来为关外之民所重,尊之为“灵山”与“圣山”,犹“东岳”之于西域,故首先被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系之中,与三山五岳等同列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A.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B.反映出宗教文化受到了政府重视C.表明华夷之辨旧观念瓦解D.意在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乾隆举办“定西域祀典”时,把关外人民看重的博克达山系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系之中,这是对边疆地区民族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故选A项。13.(2024·济宁邹城模拟)考证学在清代初期稍稍起步,在清代中期发展到全盛。考证学者的格言是“确凿证实然后信之,无稽者决不轻信”。其为学全然是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经世致用的观念被搁到一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文化出现信仰危机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考证学发展变化C.西学东渐冲击传统文化D.政治问题影响了考证学的发展方向答案D解析据材料“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经世致用的观念被搁到一边”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清代文字狱的兴盛,导致学者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只能埋头在书房里对古代各种典籍的语句进行考证,故选D项;考证学的主要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是研究传统文化学术最基本的方法,其兴盛并不是因为传统文化出现信仰危机,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会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但与考证学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明末清初开始的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但不是考据学兴起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4.(2022·嘉兴高三选考)清朝某王公言:“国家宠幸黄僧,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诸部敬信黄教已久,故以神道设教,藉仗其徒,使其诚心归附以障藩篱,正《王制》所谓‘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这一论述()A.说明了册封“班禅”的政治目的B.论证了对各民族地区的分而治之C.揭示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D.折射出康熙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答案C解析清朝对蒙古地区设立了盟、旗两级机构进行管辖,改变了其政治,而尊重了蒙古地区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故选C项;清朝在藏族地区册封“班禅”的政治目的是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政教合一”体制的领导,排除A项;清朝时期边疆地区民族管理的特点是因俗而治,并非分而治之,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儒家文化的内容,排除D项。15.(2024·安徽皖东名校检测)在尼布楚谈判之时,中俄两国统治者都感受到语言隔阂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开始着手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俄国既在国内兴办满蒙文学校,又向北京派遣东正教布道团和留学生,全面展开对华语言研究工作。清朝则拒绝派遣留学生赴俄,仅在国内开设学馆培养俄语人才。这反映出()A.沙俄政府钦慕中国文化而主动向清朝学习B.清朝的外交惰性催生出其天朝上国的观念C.清俄交涉初期即体现中国社会转型的阻力D.语言人才是国家外交政策成败的决定因素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7—18世纪中俄对待彼此交涉中存在语言隔阂的不同态度。清朝拒绝向俄派遣留学生,仅在国内培养俄语人才,总体上对俄持保守态度,社会转型阻力大,故选C项;沙俄钦慕中国文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天朝上国观念造成清朝外交惰性,B项因果颠倒,排除;“决定因素”说法夸大,排除D项。16.(2023·潍坊四县模拟)下表是关于明清海禁政策的不同记述。据此可知()内容出处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还颁布“迁海令”。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教科书中国清代前期实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接受了这一观点百度百科1684年康熙皇帝诏告天下:“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1787年《皇朝文献通考》A.中西方对海禁政策的认识不同B.明清厉行海禁维护小农经济C.海禁政策实施状况需全面论证D.西方操作导致海禁观点盛行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历史教科书的表述、百度百科的记述与《皇朝文献通考》记载不一致,所以海禁政策的实施状况需全面论证,故选C项;表格内容述及的是不同来源的史料对明清时期是否实施海禁政策有不同的观点,并没有涉及中西方对海禁政策的“认识”,排除A项;据《皇朝文献通考》记载,康熙帝主张“出洋贸易”,并没有厉行海禁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述及西方操作导致该观点的“盛行”,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12分)17.(2023·日照三模)(12分)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第三次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三年(1415)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材料二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第一次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第二次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第三次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第四次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剌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剌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五次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第六次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第七次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4分)(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做出说明。(8分)答案(1)材料二更加可信。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2)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的政治、军事行动,反阶段贯通4宋元时期微专题1唐宋之际社会的重大变化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经济方面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军事方面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城市发展打破市坊的界限,草市更加普遍;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文化方面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发展社会习俗方面科举制度开放了社会等级,各阶层流动加快;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对点训练1.(2023·河北衡水中学测评)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答案D解析程朱理学反映的是士人阶层的价值取向,宋代小说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排除A项;科举制的完善促进了宋代社会门第观念的淡化,体现为士人阶层的不断壮大,排除B项;印刷术只能影响宋代小说的推广范围和市场供应量,不能影响小说的主题,排除C项。微专题2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传入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3)文学:宋词、元曲的平民化、世俗化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发商车库买卖合同模板
- 合同审计的主要方法
- 租赁合同可否自动续期
- 退货协议书模板简版
- 2024版健身房管理与经营合同
- 卖设备后2024年度施工合同
- 幼儿园劳务合同范本标准版可打印
- 鱼塘经营权转让协议书完整版
- 二零二四年文化艺术品展览与交流合同
- 南京市2024年度二手房购买合同(标准版)
- 企业形势任务教育课件
- 南航订座系统培训-详细版课件
- 最新如何进行隔代教育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 端子压接规范标准
- 学校工程管理制度5篇
- (内容完整)六年级上册关联词复习课件
- (完整版)单板硬件调试报告
- 常用工具规格含义及使用的方法分解课件
- 化妆师技能理论考试题库大全(汇总版、600题)
- 2022新闻联播播报PPT通用模板
- 电杆组立及拉线安装单元评定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