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4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主题概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1.中国的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2.中国的对外关系(1)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就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以来,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等均有往来;宋元时期,海路渐趋发达;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逐渐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①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②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③屯戍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6)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7)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四夷馆。①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②互市贸易: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③机构设置: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设置不同形式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8)清朝:设立理藩院。①对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等手段,巩固了北部、西北边疆。②对西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③对西南地区: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汉朝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通过海路,日本大量遣唐使来到唐朝,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抵达中国,后来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明清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1.思考·情境问题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唐代民族政策有什么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管理。2.图解·关键知识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3.阐释·核心概念[茶马贸易]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元朝曾衰,明初再恢复,清朝中期渐渐废止。知识点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1.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①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②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②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③中共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2.当代中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①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②外交活动:1954年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①改革开放初期的外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②21世纪初的外交: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外交布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国与国交往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全球治理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探索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1.图解·关键知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拓展·思维点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2)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3)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民族区域自治是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相结合的自治形式。3.思考·情境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中国外交怎样的趋势?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凸显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视角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材料汉武帝时期,匈奴部族降汉者为数不少,汉武帝对他们依势力大小授以侯爵、封地和封户,“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并建立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唐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羁縻府州,都督、刺史等职级高者为中央所任命的官员,而职级低的则多由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世袭。元朝管理少数民族的另一项政策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兴起于云贵地区,针对分散而世代聚集的少数民族部落,以招抚之策,凡率部归附者,即授予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职,使“各从其俗,无失常业”。——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兼论古代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标志》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由汉朝至元朝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俗而治;间接控制;笼络少数民族的统治阶层。视角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材料汉朝外交决策与执行基本上是一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交决策与执行的分合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向着两者分离的方向发展,这是外交制度成熟的表现。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汉朝外交权力有过分集中之缺陷,及至隋唐,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摘编自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等思考根据材料,概括隋唐外交管理体制成熟与完善的表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外交决策与执行的分离;专职外交机构的出现(外交机构的专业化);外交管理中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深化拓展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袭扰、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朝的“绍兴和议”册封如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羁縻政策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朝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高产农作物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开辟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朝海外贸易发达主题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视角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材料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摘编自《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旧中国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各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视角2当代中国的外交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共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改革开放后,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共十八大后,提出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影响:新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深化拓展1.家国情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2.历史解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不结盟中国不跟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确保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不会被盟国扯进对抗或战争中平等性中国的外交,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大国不欺负小国,强国不欺负弱国独立性中国的外交,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准则无附加条件在中国的外交手段中,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最显著特点(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答案D1.学习情境——汉朝边疆管理(2023·太原模拟)1973年在青海省上孙家寨村汉墓群一号墓中出土一枚铜印,铜印篆文为“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注:官职)”(如右图)。这枚印章可以解读出的历史信息有()A.印章中的“汉”指的是西汉王朝B.汉政权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C.篆书是汉朝时期使用的流行字体D.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是东汉政府发给南匈奴首领的一枚印章,体现了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D项正确;东汉时期,内迁的南匈奴归附了汉政权,印章中的“汉”指的是东汉王朝,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政权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排除B项;汉朝流行字体是隶书,排除C项。2.生活情境——明朝茶马贸易的影响(2023·六安模拟)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朝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答案C解析明朝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题干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故A项错误;B、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3.学术情境——清朝改土归流(2023·邢台模拟)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D解析清朝通过改土归流,促使落后的西南边疆地区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由原来的落后制度演进到先进的制度,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改变民族结构和边疆少数民族的态度,排除A、B项;材料是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角度而言,是从整体出发,而非单一部分,C项理解片面,排除。4.社会情境——中国海外受众媒体的创办(2023·忻州模拟)1981—1985年,中国主流媒体先后创办了综合性的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和《瞭望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当时新华社每天有300多条外语通讯稿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受众人数也达到百万。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中国()A.摆脱了美国对华的封锁包围B.意识形态外交已经不复存在C.积极塑造对外和平外交形象D.对外开放领域日益得到拓宽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981—1985年中国先后创办了一批面向海外受众的报刊和广播电台,这表明当时的中国积极对外塑造和平外交形象,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摆脱了美国对华的封锁包围,排除A项;通过材料推断不出意识形态外交不复存在,排除B项;创办一批面向海外受众的报刊和广播电台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领域发生变化,排除D项。1.秦汉边疆治理思想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但在汉初,对秦的边疆治理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例如,陆贾提出,“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其意指休养生息,边疆无为。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王化的范围之内。元帝以后随着儒生大批登上政治舞台,经学极盛时代的开启,回到“夷夏之防”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材料解读]秦汉时期,边疆治理受大一统、国力、边地与内地发展差异等因素影响。[命题方向]分析影响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因素。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曾多次明确“驱蒋纳我”,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立场。下面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有关该提案的投票情况简表。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针对“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表时间通过反对弃权总票数赞成百分比1961年38483011633%1965年47472011441%1971年76351712859%[材料解读]支持新中国提案的赞成票逐渐提高;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命题方向]指出“驱蒋纳我”提案的发展趋势;说明“驱蒋纳我”的实质和直接结果。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临沂模拟)西汉在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如在西域设立“都护”,在北方设立“中郎将”,在东北设立“校尉”等官驻地镇守。这些管理措施()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B.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C.意在防范匈奴对中原的侵扰D.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西汉在不同的地区设立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B项;西汉对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并不能防范北方匈奴的侵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与“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无关,排除D项。2.(2023·保定模拟)两汉时期,在边郡普遍实施了属国都尉(主民政军事)、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和部都尉(主掌兵马)制度。东汉时,“乌桓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朱廆为亲汉都尉”。这一做法()A.消解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C.强化了人们的家国意识D.有利于边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通过在边郡设置都尉,以及还将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都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中原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能消解族群之间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反映两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人们的“家国意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3.(2023·广州一模)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说明的是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的交融,而非门第观念,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4.(2023·深圳一模)在唐朝,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D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吐蕃是独立的政权,不是唐朝中央的地方行政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无法得出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的结论,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指中国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5.(2023·衡水三模)明初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除了与内地一致的府、州、县之外,还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行政机构。而到了清朝,此类机构的设置大大减少,如云南省就由明朝洪武九年(1376)的50个减少到清朝雍正末年(1735)的13个。这一调整旨在()A.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B.加强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C.实现西南与内地管理一体化D.变革边疆地区地方管理机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羁縻性质的土司机构,从明初至清朝其数量的减少是清朝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结果,此举加强了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西南地区早在秦朝时就已经纳入中国的版图,排除A项;西南地区与内地的管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并没有完全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是边疆地区管理机构的重大变革,但是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6.(2023·衡水模拟)明朝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除了封授一定官职外,还给予丰厚赏赐,仅仅一匹中等马,明廷就会回赐三百银两。使者返藏时会获赐携带茶叶、布匹等,贡使们往往会将赏赐品带回当地市场交换。材料中明朝藏区的朝贡行为()A.完善了元朝的民族政策B.具备了政治经济双重意义C.调整了明朝“海禁”政策D.降低了对边疆的管理成本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朝贡行为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根据“贡使们往往会将赏赐品带回当地市场交换”可知,朝贡行为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明朝藏区的朝贡行为具备了政治经济双重意义,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朝对元朝民族政策的继承,得不出完善了元朝的民族政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藏区朝贡的信息,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明朝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给予了丰厚的赏赐,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边疆的管理成本,排除D项。7.(2023·厦门模拟)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加之宪法等成文性法律规范在内,以其内在公正之道,集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一体,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A.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多元化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C.实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D.社会主义基层自治在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等可知,我国重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化,反映出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自治机构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实现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涉及基层自治,排除D项。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答案C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是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的具体表现,故选C项;“五个认同”是2015年提出的理论,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是题干所述行动出现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排除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排除D项。9.(2023·德州模拟)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申明:“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这表明()A.外交政策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C.“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被否定D.睦邻友好政策得到重视答案A解析据材料“已经获得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外交政策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A项正确;当时中美关系并未走向缓和,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外交政策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排除C项;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并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D项。10.(2023·黄冈模拟)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指出,“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次会议()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冲击了美苏在亚非的霸权C.有利于朝鲜问题和平解决D.推动中国外交取得新成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为新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A项;亚非会议冲击的是殖民主义而非美苏霸权主义,且此时苏联并未在亚非实施霸权行径,排除B项;亚非会议不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排除C项。11.(2023·扬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该学者意在强调()A.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B.构建务实的国际关系体系C.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答案B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基于亚洲集体安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在构建务实的国际关系体系,B项正确;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不相符,排除A项;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首次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排除C项;中国打破西方外交独立政策的标志是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12.(2023·邯郸模拟)据统计,1978-1980年国家领导人对发达国家出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7%,是增幅最快的;对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出访年平均增长率为41%,位居第二。同时,这一时期出访次数增长最快的是科技、经济和教育代表团,并邀请相关专家来华讲座,召开学术会议以巩固学习成果。这些外交活动()A.主要立足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B.推动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C.意在拓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D.说明中国外交实践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答案C解析这一时期我国为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通过领导人出访和开展学术会议等外交活动不断吸取外国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经验,意在拓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2023·武汉模拟)(14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材料一羁縻府州制度的好处是控制了部族首领就等于控制了全部族,但是如果某些首领背叛或与唐廷发生矛盾,也就变成所属州府的整体行为。东突厥灭亡后,漠北崛兴了薛延陀势力,它试图取突厥而自立,并欲趁太宗东封之际向南用兵,这引起唐朝的警觉,于是唐将在西域设置的都护府体制转用到北部,设置了燕然、瀚海二都护府。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兼职财务人员聘用合同
- 2024年住宅租赁代理合同
- 2024年全球贸易合同新准则
- 2024年创新版公司资产转让合同
- 2024年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合同
- 快递行业物流运输合同示例
- 2024年亚洲至欧洲货物买卖合同蓝本
- 2024年兼职教师聘用合同样本
- 2024年公共交通运营优化合作协议
- 2024年城市治安监控设备合同
-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汇总
-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单元教材解读
- 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函数的单调性》课件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四年级上册 单元作业设计《为父母分担》
- 核酸的生物合成 完整版
-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 天然气巡检记录表
- 食品进货台账制度范本(3篇)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临床应用
-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完整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车牌识别一体机安装调试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