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仿真卷03
语文
(考试时间:ISO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分)
L按要求填空。(5分)
(1)驾一叶之扁舟,o(苏轼《赤壁赋》)
(2),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4)李白的《蜀道难》中用动物难行来衬托蜀道之难的两句诗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对“三代某某人”不满的高音,对于电三代、油三代、烟草三代、银行三代的
吐槽声不绝于耳。;;O
①公众激烈情绪的背后是朴素的公平就业的诉求
②希望学会真本事,就能够找到好工作
③希望“背景”"资源”不再成为寒门子弟的上升的障碍
④这种适得其反的“正向宣传"成为了"低级红”的典型表现
⑤希望好工作不是小圈子里面的内部循环
A.①③②⑤④B.④③⑤②①C.④①②⑤③D.①④②⑤③
(2)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是带有遗书性质的家信。除了讲到遗产的具体分配方案外,作者还告诫儿子们
要互相友爱。全信语重心长,尤能体现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
B.柳宗元《鞭贾》和陆龟蒙《野庙碑》都有讽刺的意味。前者讽刺尸位素餐、不恤国事、盘剥压榨百姓
的官吏。后者讽刺官场上好高鹫远、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
C.王安石《太平州新学记》针对当世有些官吏不懂学而不已的现实,赞扬李仲卿教育为先、为政以德的
贤明之举;针对当世学者道散多讼的现实,勉励学子推行仁义到达圣人境界的为学之道。
P.左未生经历“《南山集》案”之祸后,挚友方苞不忍活着的朋友永远离散,故从江南赶到塞上,和左未
生朝夕相处。临别之际,方苞写下《送左未生南归序》,悼亡伤别,凄怆怫郁。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分)
材料一
《艺术的公共话语》自序(节选)
姜俊
①2。世纪6。年代德国学者罗伯特•尧斯开创了“接受美学”。与关注艺术创作的“生产美学"不同,”接
受美学”的核心就是从受众出发,从作品的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作品在没有被阅读之前只是一件半成品;
只有当它被人阅读,并进入讨论和批评,作品才得以成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②而在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艺术写作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它的基础正是在于从“观众"和“读者”
的视角出发,引导广大的公众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作品背后的那个“世界”的大门,或海德格尔
意义上“真理",从而在公共的对话、讨论和批判中看到艺术的意义。
(2022年7月6日)
材料二
《艺术的公共话语》序(节选)
余明
①由近及远,艺术的公共话语在其时间源流上有着多重起源。最近的,也是姜俊着力最深的,是伴随
着横亘整个2。世纪战争与经济危机而兴起的调节型艺术公共机制。为了让曾在世界性危机中躁动不安的
公众和艺术家能够重新获得稳定幸福感,政府试图释出某些可调节的社会空间,让公众的各种情感可以在
其中得到自由表达。比如,通过艺术作品和展览,让某些不可见的欲望或愤遭变得可见,就可以在一定意
义上纾解、安慰和转化这些情绪,从而让社会更持续健康地运行。
②但要求思考而后明的,是书中的另一重根源:在现代历史中,艺术的公共话语绝不可缺的批判性根源。
社会不同于家庭和国家,它是所有平等公民操持生活、交流交往,并可基于其相对自由的生活来形成共同
规范的所在。这就为一种现代公共话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人们可以从拥有平等身份者的日常交际及理性
2
协商出发,去追求自己所承认和要求的实践效果。这样一来,在整个现代开端时,对旧有权力结构(无论
那是神权的、王权的或父权的)的批判就有了充分理由。几乎所有启蒙艺术家和思想家都分享着这样的根
本信念: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去为自己的生活和规范主张做论证及辩护,并且重视他人运用公共话语对之进
行的反驳和批判。姜俊跟随哈贝马斯的传统,将书名定为《艺术的公共话语》时,他当然自觉地继承了这
一批判性的信念。
(2022年6月22日)
材料三
从《奇葩说》看公共对话机制的养成(节选)
姜俊
①《奇葩说》是被娱乐化了的辩论竞赛。今天我们期待一种可以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我
们希望尽量的隔绝权力对事实的改写,哪怕多么渺茫。在那里每一个主体都可以暂时悬置自己的权力,尽
可能的用语言去论述、表达、用逻辑的话语去理论,去争取对方的支持,同时可以耐心的倾听,去设身处
地为他人着想,即使无法求同存异的解决争端和问题,也可以使得问题在各个层面和角度被充分的展开。
②《奇葩说》中最为关键的是"说"字——话语、论证、批判。今天在智能算法的帮助下各种信息的
分类和定点推送把我们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只看到自己喜爱和熟悉的范围,它使得社会中各个群体被
隔离。人们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越来越放弃了想象他人生活的可能。通过娱乐的形式,《奇葩说》使得那些
习惯于被封闭在小圈子中唱着单一曲调的人们,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新开始流动,聚拢到这个
话语的公共平台中,跟着进入诠释的展开、观点的碰撞。
③我们在分析和展开中,打开了对于事物固化的认知,使得一切都在运动中重新链接,并获得想象力
到知性的扩展,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复杂的新诠释框架,即一种康德所谓的崇高,它不断推动着知性的提升。
这也是“丑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提升”的本质意涵。
④许多辩手的业余出身为所有人展示了某种可以通向独立思考的可能。他们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不
同的经历,以切身经验、话语和思维标示着“奇葩”这个符号。逻辑并未在这里成为一种唯一的标准,情感
的形式同样重要。使得共鸣在不同的切身故事中奏响。这迫使人们暂时放弃自己单一的认知,进入对他者
生活的想象,构成了一种跨个体性的链接。它提供了使得不可见者进入大众可见的状态,使得那种陌生的
话语和思想表达可以被听到,被重新评估。
⑤无论如何,作为游戏辩论的《奇葩说》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应该被赋予一种更高的期待,它在培育
一种新的健康的公众生活------公共领域,操练一种主体间平等、开放、理性的对话方式。
(本文选自《艺术的公共话语》)
3.与材料一第①段划线部分推理形式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8.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
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C.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D.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靶,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4.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内容推断,下列不可能是哈贝马斯观点的一项是()
A.应摆脱“科技理性”对人的控制,通过共同参与者讨论建构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基础。
13.交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由此保持的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C商谈是调节现代社会日常冲突的机制,用于修复更新共识,重建社会秩序的理性基础。
P.交往中应认清自我和他人的对立关系,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不轻易盲从迷信权威。
S.以下不符合材料内容文意的一项是()
A.生产美学是以艺术创作者为核心的美学观念。
B.旧有权利时代下难以产生艺术的公共话语。
C.《奇葩说》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打破人们的认知局限。
D.逻辑并不是《奇葩说》辩手打动观众的主要力量。
6.材料一中说“而在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艺术写作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以材料三为例,分析作者
是如何扮演这一角色的。
7.结合材料二中提到的“多重起源”,分析《奇葩说》这一节目产生与热播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柴火
4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
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火因此留了下来。后来往县城搬家时,又全拉了来,跟几根废铁、
两个破车枯辘,还有一些没用的歪扭木头一起,乱扔在院墙根。不像在黄沙梁时,柴火一根根码得整整齐
齐,像一堵墙一样,谁抽走一根都能看出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火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
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
③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
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
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
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④一般的人家要置办一辆车得好些年的积蓄。往往买了车就没钱买马了,又得积蓄好些年。我们到这
个家时,后父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火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
的柴火,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
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牯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
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⑤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火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
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
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火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火,
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火,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
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火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
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火,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⑥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待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
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
的叶子几乎把柴火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
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火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
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燃烧掉了。
⑦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
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
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⑧就像当我成一具尸的时候,你们也坦然地说,我们没有整这个人,没有折磨他,他自己死掉的,跟
我们没一点关系。那堵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前墙有门,后墙有窗户。那个坑说,
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只有一次,他不想绕了,栽了进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
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
士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⑨可是,我不会说。它们说完就全结束了。在世间能够说出的只有那么多。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
么说。
⑩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8.分析第①段记述两次搬家的作用。
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W.本文第⑧段由“柴火"联想到“我”,请分析其用意。
11.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聚星堂雪(并序)
苏轼
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客会饮聚星堂。忽忆欧阳文忠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
禁体物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
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又适在郡,故辄举前令,各赋一篇,以为汝南故事云。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缀。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12.从体裁上看,这是首。在形式上这首诗的特点是“禁体”,即序中说的“禁体物语”。请
6
根据"序"猜测"禁体物语”是O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窗前”"枯叶"在"暗响",再写“映空先集“,疑"有”疑"无",运用白描来写初雪。
8.“众宾起舞"用“风竹乱”喻舞姿,"老守先醉"用“霜松折”来喻醉态,比喻极为生动传神。
C.“欲浮大白”意为想要豪饮一场来乘兴追赏余景,可惜只是得到大风吹落片片小雪屑。
D.“汝南先贤”的故事指欧阳修雪中约客赋诗一事,“白战”(徒手作战)一词运用比喻。
14.清代文人纪购曾说:此诗体物神妙,但写情却更妙。请你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赏雪之情。
(四)阅读下文,完成1S—20题(20分)
①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世家眉山。
②自密徒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
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日:“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城。公履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铺以出,筑东
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用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③至登州,召为礼部郎中。时君实®为门下侍郎,惇②知枢密院。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
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公见子厚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
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日:'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
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子厚以为然。君实赖以少安。
④三年,公权知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便得尽其技。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
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省挞而逐之,士皆悦服。
⑤四年,知杭州。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明年春,即
减价累常平米力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熊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日:"杭,水陆
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橐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至
于今不废。
⑥四年秋,热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半哮出
涕。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瑞明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司马光,字君实。②章惇,字子厚。③常平米:汉宣帝时政府修建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购入,
谷贵时减价卖出,以平抑物价,称为“常平米”。
1S.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装病(2)无贤愚皆书哮出涕
16.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尾属于城()
A.隶属8.连缀C.亲属D.瞩托
(2)必以贱贤为基()
A.劳累13.堆积C.连及D.连续
17.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
28.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
2名第②③两段苏东坡的说话语气不同,请加以分析。
20纵观全文,概括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的原因。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小题(工1分)
谏论
苏洵
①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
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②夫君之太,天也;其尊,神也;其成,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
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日"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奥(软)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
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③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日:能跳而越,此谓之勇,
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日: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
8
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
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口。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
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攵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
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
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
④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
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有删节)
2工.概括第②段的意思。
2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B.矣C耳D.欤
23.第③段使用了多种论证的手法,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24.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本文写作针对的社会现实和希望实现的写作意图。
三作文7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
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工)自拟题目;(2)不少于80。字。
答案解析
一积累运用(1O分)
L按要求填空。(S分)
(1)驾一叶之扁舟,。(苏轼《赤壁赋》)
(2),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4)李白的《蜀道难》中用动物难行来衬托蜀道之难的两句诗是:,。
【答案】举匏樽以相属无边落木萧萧下情郁邑余伟僚兮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
猱欲度愁攀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匏樽、属、性、郁邑、件像、猱、度。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对“三代某某人”不满的高音,对于电三代、油三代、烟草三代、银行三代的
吐槽声不绝于耳。。,;;0
①公众激烈情绪的背后是朴素的公平就业的诉求
②希望学会真本事,就能够找到好工作
③希望“背景""资源”不再成为寒门子弟的上升的障碍
④这种适得其反的“正向宣传"成为了“低级红”的典型表现
⑤希望好工作不是小圈子里面的内部循环
A.①③②⑤④8.④③⑤②①C.④①②⑤③P.①④②⑤③
(2)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是带有遗书性质的家信。除了讲到遗产的具体分配方案外,作者还告诫儿子们
要互相友爱。全信语重心长,尤能体现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
8.柳宗元《鞭贾》和陆龟蒙《野庙碑》都有讽刺的意味。前者讽刺尸位素餐、不恤国事、盘剥压榨百姓
的官吏。后者讽刺官场上好高鹫远、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
10
C.王安石《太平州新学记》针对当世有些官吏不懂学而不已的现实,赞扬李仲卿教育为先、为政以德的
贤明之举;针对当世学者道散多讼的现实,勉励学子推行仁义到达圣人境界的为学之道。
P.左未生经历“《南山集》案”之祸后,挚友方苞不忍活着的朋友永远离散,故从江南赶到塞上,和左未
生朝夕相处。临别之际,方苞写下《送左未生南归序》,悼亡伤别,凄怆怫郁。
【答案】O)c
(2)C
【详解】(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
通读全段话可知,它主要写网络上出了一些对“三代”不满的声音。题干中的句子是总分结构,④句总写“三
代”的“正向宣传"成为了“低级红”的典型表现,①②③⑤句分写公众不满的声音,①句写公众激烈情绪的
背后是朴素的公平就业的诉求,②③⑤句写公众的诉求,所以①应在④后,据此可排除AI3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除了讲到遗产的具体分配方案外”错误,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没有讲到遗产的具体分配方案。
后者讽刺官场上好高鹫远、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错误,陆龟蒙《野庙碑》讽刺的是尸位素
餐、不恤国事、盘剥百姓的官吏。
D”左未生经历‘《南山集》案'之祸后,挚友方苞不忍活着的朋友永远离散,故从江南赶到塞上,和左未生
朝夕相处”错误,应是左未生从江南赶到塞上和方苞朝夕相处。
故选C。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工6分)
材料一
《艺术的公共话语》自序(节选)
姜俊
①2。世纪6。年代德国学者罗伯特・尧斯开创了“接受美学”。与关注艺术创作的“生产美学"不同,“接
受美学”的核心就是从受众出发,从作品的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作品在没有被阅读之前只是一件半成品;
只有当它被人阅读,并进入讨论和批评,作品才得以成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②而在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艺术写作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它的基础正是在于从“观众"和“读者”
的视角出发,引导广大的公众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作品背后的那个“世界”的大门,或海德格尔
意义上“真理",从而在公共的对话、讨论和批判中看到艺术的意义。
(2022年7月6日)
材料二
《艺术的公共话语》序(节选)
余明
①由近及远,艺术的公共话语在其时间源流上有着多重起源。最近的,也是姜俊着力最深的,是伴随
着横亘整个2。世纪战争与经济危机而兴起的调节型艺术公共机制。为了让曾在世界性危机中躁动不安的
公众和艺术家能够重新获得稳定幸福感,政府试图释出某些可调节的社会空间,让公众的各种情感可以在
其中得到自由表达。比如,通过艺术作品和展览,让某些不可见的欲望或愤遭变得可见,就可以在一定意
义上纾解、安慰和转化这些情绪,从而让社会更持续健康地运行。
②但要求思考而后明的,是书中的另一重根源:在现代历史中,艺术的公共话语绝不可缺的批判性根源。
社会不同于家庭和国家,它是所有平等公民操持生活、交流交往,并可基于其相对自由的生活来形成共同
规范的所在。这就为一种现代公共话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人们可以从拥有平等身份者的日常交际及理性
协商出发,去追求自己所承认和要求的实践效果。这样一来,在整个现代开端时,对旧有权力结构(无论
那是神权的、王权的或父权的)的批判就有了充分理由。几乎所有启蒙艺术家和思想家都分享着这样的根
本信念: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去为自己的生活和规范主张做论证及辩护,并且重视他人运用公共话语对之进
行的反驳和批判。姜俊跟随哈贝马斯的传统,将书名定为《艺术的公共话语》时,他当然自觉地继承了这
一批判性的信念。
(2021年6月工2日)
材料三
从《奇葩说》看公共对话机制的养成(节选)
姜俊
①《奇葩说》是被娱乐化了的辩论竞赛。今天我们期待一种可以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我
们希望尽量的隔绝权力对事实的改写,哪怕多么渺茫。在那里每一个主体都可以暂时悬置自己的权力,尽
12
可能的用语言去论述、表达、用逻辑的话语去理论,去争取对方的支持,同时可以耐心的倾听,去设身处
地为他人着想,即使无法求同存异的解决争端和问题,也可以使得问题在各个层面和角度被充分的展开。
②《奇葩说》中最为关键的是“说”字——话语、论证、批判。今天在智能算法的帮助下各种信息的
分类和定点推送把我们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只看到自己喜爱和熟悉的范围,它使得社会中各个群体被
隔离。人们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越来越放弃了想象他人生活的可能。通过娱乐的形式,《奇葩说》使得那些
习惯于被封闭在小圈子中唱着单一曲调的人们,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新开始流动,聚拢到这个
话语的公共平台中,跟着进入诠释的展开、观点的碰撞。
③我们在分析和展开中,打开了对于事物固化的认知,使得一切都在运动中重新链接,并获得想象力
到知性的扩展,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复杂的新诠释框架,即一种康德所谓的崇高,它不断推动着知性的提升。
这也是“丑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提升”的本质意涵。
④许多辩手的业余出身为所有人展示了某种可以通向独立思考的可能。他们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不
同的经历,以切身经验、话语和思维标示着“奇葩”这个符号。逻辑并未在这里成为一种唯一的标准,情感
的形式同样重要。使得共鸣在不同的切身故事中奏响。这迫使人们暂时放弃自己单一的认知,进入对他者
生活的想象,构成了一种跨个体性的链接。它提供了使得不可见者进入大众可见的状态,使得那种陌生的
话语和思想表达可以被听到,被重新评估。
⑤无论如何,作为游戏辩论的《奇葩说》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应该被赋予一种更高的期待,它在培育
一种新的健康的公众生活------公共领域,操练一种主体间平等、开放、理性的对话方式。
(本文选自《艺术的公共话语》)
3.与材料一第①段划线部分推理形式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8.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
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C.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D.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靶,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4.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内容推断,下列不可能是哈贝马斯观点的一项是()
A.应摆脱“科技理性”对人的控制,通过共同参与者讨论建构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基础。
8.交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由此保持的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C.商谈是调节现代社会日常冲突的机制,用于修复更新共识,重建社会秩序的理性基础。
D.交往中应认清自我和他人的对立关系,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不轻易盲从迷信权威。
5.以下不符合材料内容文意的一项是()
A.生产美学是以艺术创作者为核心的美学观念。
8旧有权利时代下难以产生艺术的公共话语。
U《奇葩说》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打破人们的认知局限。
P.逻辑并不是《奇葩说》辩手打动观众的主要力量。
6.材料一中说“而在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艺术写作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H以材料三为例,分析作者
是如何扮演这一角色的。
7.结合材料二中提到的“多重起源”,分析《奇葩说》这一节目产生与热播的原因。
【答案】3.B4.BS.C6.①作者通过写作,创造出作品,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
域的平台,公众可以不受局限的进行阅读。
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论证、批判,公众阅读之后可以与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进行碰撞。
③作者呈现出作品,公众可以通过想象力,进行不同的解读,使得作品的意图都在运动中重新链接。
④由于公众的背景、经历、经验的不同对作品不仅仅注重作品的逻辑,而是更注重与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
7.①《奇葩说》可以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
②《奇葩说》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新开始流动。
③《奇葩说》使得那种陌生的话语和思想表达可以被听到,被重新评估。
④《奇葩说》它在培育一种新的健康的公众生活,是时代的需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理解和推理的能力。
第①段划线部分推理形式:必要条件推理。
A.归纳推理。
8.必要条件推理。
14
C.类比推理。
D排除法。
故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倾向的能力。
保持的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错误,由原文“去追求自己所承认和要求的实践效果”“公开运用
自己的理性去为自己的生活和规范主张做论证及辩护,并且重视他人运用公共话语对之进行的反驳和批判。
姜俊跟随哈贝马斯的传统”可知,不是“保持的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而是自由性和批判性。
故选8。
S.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最主要的价值……”错误,由原文”打开了对于事物固化的认知,使得一切都在运动中重新链接,并获得
想象力到知性的扩展,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复杂的新诠释框架,即一种康德所谓的崇高,它不断推动着知性
的提升”可知,打破人们的认知局限是其价值之一,最重要的目的和价值是形成“康德所谓的崇高”。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和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我们期待一种可以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我们希望尽量的隔绝权力对事实的改写,哪
怕多么渺茫”可知,通过写作,创造出作品,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的平台,公众可以不受局限
的进行阅读;
由原文”《奇葩说》中最为关键的是“说”字一一话语、论证、批判”和“《奇葩说》使得那些习惯于被封闭
在小圈子中唱着单一曲调的人们,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新开始流动,聚拢到这个话语的公共平
台中,跟着进入诠释的展开、观点的碰撞。”可知,作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论证、批判,公众阅
读之后可以与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进行碰撞;
由原文“人们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越来越放弃了想象他人生活的可能”可知,作者呈现出作品,公众可以通过
想象力,进行不同的解读,使得作品的意图都在运动中重新链接;
由原文“许多辩手的业余出身为所有人展示了某种可以通向独立思考的可能。……情感的形式同样重要。使
得共鸣在不同的切身故事中奏响“可知,由于公众的背景、经历、经验的不同对作品不仅仅注重作品的逻
辑,而是更注重与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
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奇葩说》是被娱乐化了的辩论竞赛。……即使无法求同存异的解决争端和问题,也可以使得问题
在各个层面和角度被充分的展开。”可知,《奇葩说》可以实现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公共领域;
由原文“《奇葩说》使得那些习惯于被封闭在小圈子中唱着单一曲调的人们,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
体重新开始流动,聚拢到这个话语的公共平台中,……”可知,《奇葩说》打破了封闭的聚合,使得个体重
新开始流动。
由原文”这迫使人们暂时放弃自己单一的认知,进入对他者生活的想象,构成了一种跨个体性的链接。它
提供了使得不可见者进入大众可见的状态,使得那种陌生的话语和思想表达可以被听到,被重新评估。”
可知,《奇葩说》使得那种陌生的话语和思想表达可以被听到,被重新评估;
由原文“《奇葩说》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应该被赋予一种更高的期待,它在培育一种新的健康的公众生活
一一公共领域,操练一种主体间平等、开放、理性的对话方式。”可知,《奇葩说》它在培育一种新的健康
的公众生活,是时代的需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1题。(共IS分)
柴火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
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火因此留了下来。后来往县城搬家时,又全拉了来,跟几根废铁、
两个破车枯辘,还有一些没用的歪扭木头一起,乱扔在院墙根。不像在黄沙梁时,柴火一根根码得整整齐
齐,像一堵墙一样,谁抽走一根都能看出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火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
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
③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
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
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
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④一般的人家要置办一辆车得好些年的积蓄。往往买了车就没钱买马了,又得积蓄好些年。我们到这
16
个家时,后父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火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
的柴火,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
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牯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
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⑤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火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
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
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火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火,
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火,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
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火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
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火,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⑥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待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
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
的叶子几乎把柴火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
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火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
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燃烧掉了。
⑦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
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
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⑧就像当我成一具尸的时候,你们也坦然地说,我们没有整这个人,没有折磨他,他自己死掉的,跟
我们没一点关系。那堵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前墙有门,后墙有窗户。那个坑说,
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只有一次,他不想绕了,栽了进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
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
士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⑨可是,我不会说。它们说完就全结束了。在世间能够说出的只有那么多。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
么说。
⑩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8.分析第①段记述两次搬家的作用。
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W.本文第⑧段由“柴火”联想到“我”,请分析其用意。
11.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答案】8.两次搬家都没有把柴火扔掉,反映了柴火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不仅是生活物资,更代表着
过去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精神寄托;与下文写柴火最终消亡的命运做了对比,引发人们对于命运的
思考。9.运用拟人手法,写柴火被遗弃而终至于消亡的命运,传达出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W.由柴火的命运过渡到人的命运,揭示二者的相似性;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
的感悟。11.文章通过描写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
细微生命的关注,对人的命运的思考。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第①段记述两次搬家,"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
了元兴宫村”“后来往县城搬家时,又全拉了来,跟几根废铁、两个破车轮辘,还有一些没用的歪扭木头一
起,乱扔在院墙根”,两次搬家,柴火都没有被丢掉,尽管后来我们用不到它,“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
做饭都烧煤”,仍然舍不得扔掉,足见柴火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它是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资,是“家力的
象征”,更代表着过去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如此重要的柴火,后来却“乱扔在院墙根”,慢慢腐朽,终于“静悄悄地自己燃烧掉了”;后面被忽视、被遗
弃的命运与第①段的重视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命运的思考。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燃烧掉了“,“独自过了许多年”“自己燃烧掉了”运用
拟人的手法,写出柴火被遗弃之后的孤独和寂寞,最后终于消亡了;而这个过程中,“我”是旁观者,“我
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
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但“我”
却什么也没有做,也没法做,只能看着它消失,句子中饱含着"我”对柴火的同情与无能为力的自责、无奈。
W.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构思技巧的能力。
第⑧段属于由物及人,由柴火的命运过渡到“我”,也就是人类的命运,写出了二者的共同点:“我们一直
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
18
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就像当我成一
具尸的时候,你们也坦然地说,我们没有整这个人,没有折磨他,他自己死掉的,跟我们没一点关系。那
堵墙说……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随时间过去,柴禾也渐渐失去了生命
力,柴禾的命运也就象征着人的命运,即,人的生命也是这样不可改变的慢慢随时间消逝的。死人没法讲
话,是一种无奈;我没有听柴禾说,是另一种无奈;柴禾的命运的不可改性和宿命性,以及与人的命运的
相似性,则是所有生命的无奈。
总之,由“柴火"联想到"我”,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思想意蕴的能力。
刘亮程通过《柴禾》一文中柴禾的命运,为我们道出了生命从繁华到衰败最后再到消失的无可奈何。作者
以柴禾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了整篇。作者从“取暖做饭都烧煤”的时候写起,柴禾在当时象征着家力。家
力的兴衰与命运紧密联系,”这些好东西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
全对在一起“,好东西不仅要有,还要全有,那自然是只能凭运气了。有的人家有好牛没有好车,有的人
家有好车没有好牛,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了”。这是对于命运的无奈在文中的第一次
体现,即好东西没有办法凑在一起,没法使家力强盛的无奈。
接着,作者写到了柴禾开始变得无用的时候,也就是由于不可阻挡的技术发展,人们开始用煤的时候。柴
禾不再是家力的象征了,它们只是被码在墙边,唯一的作用是给人心灵上的慰藉。人们甚至已经忘了如何
去烧它们,“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的炉子了”,由于不可改变的时代
变迁,柴禾的光环开始褪去,这是文章中第二次体现命运的无奈一一由于不可抵抗的外部因素,柴火的地
位由高转低,变得无用。尽管人们固执的带着它搬家,希望能留住它的地位,使它变得有用,可实则人们
所做的不过是无用,人们依旧在遗忘柴禾。这便是对于命运的无力。最后,作者写到2。年后柴禾消亡的
命运,“静悄悄的自己朽掉了“,“变成了一堆灰”。
总之,作者通过柴禾的命运,即它消亡的过程,为我们阐释了宿命,也就是命运中的无奈与无力,传达了
对细微生命的关注,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同时,“柴火”也代表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柴火的消亡恰恰代表着
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暗含着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22-14题。(8分)
聚星堂雪(并序)
苏轼
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客会饮聚星堂。忽忆欧阳文忠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
禁体物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
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又适在郡,故辄举前令,各赋一篇,以为汝南故事云。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缀。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22.从体裁上看,这是首。在形式上这首诗的特点是“禁体",即序中说的“禁体物语”。请
根据"序"猜测"禁体物语”是。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窗前”"枯叶"在“暗响",再写“映空先集",疑"有"疑“无”,运用白描来写初雪。
B.“众宾起舞"用"风竹乱”喻舞姿,"老守先醉"用"霜松折”来喻醉态,比喻极为生动传神。
C“欲浮大白"意为想要豪饮一场来乘兴追赏余景,可惜只是得到大风吹落片片小雪屑。
D.“汝南先贤”的故事指欧阳修雪中约客赋诗一事,“白战”(徒手作战)一词运用比喻。
14.清代文人纪购曾说:此诗体物神妙,但写情却更妙。请你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赏雪之情。
【答案】12.古体诗避俗就新的写作方法13.C工4.①生动描写出诗人望雪、喜雪、
赏雪的喜悦之情;②诗人与百姓同忧同喜,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工2.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诗歌的句数以及押韵情况来看,这是一首古体诗。
结合小序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可推测,“禁体物语”是诗歌创作的手法,而且应
该是创新的,不落俗套的手法,以至于出现"艰难""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等语。由此概括出:
20
避俗就新的写作方法。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写作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CF可惜只是得到大风吹落片片小雪屑"错,“幸有回飙惊落屑”意思是惊喜旋风还吹落点点未化的雪屑。可
见诗句表达的是惊喜之情。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着意写出宾客与诗人由雪引发的豪迈的酒意诗情,以及无限喜悦的心情。
起句写"窗前”"枯叶"在"暗响",再写“映空先集“,疑"有”疑"无”,纯属白描,正是初雪。欲落未落,“作
态斜飞”,使人待之焦急,刻画尤为入神。这不仅把雪写活,而且写出望雪心情。
久旱得雪,大家欢喜,“众宾起舞”,“老守先醉”,便是这种心情的生动表现。“恨无翠袖”,即《醉翁亭
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的意思。“横斜”是梅态也是舞姿,亦复语含双关。“微灯”写宴罢之后,灯光
微淡,才能见雪;微雪时止时降,故望去若明若灭。纪的说,此诗“体物神妙”是不错的。但此诗之妙,主
要还在于写出心情。“归来"卧听“更鼓”,因更鼓知夜永,由夜永推知雪势(一般说来,雪多落于夜间,苏
轼诗即有“夜静无风势转严”句)未停,所以欢喜。即使冷到衣裳像长了棱,也不以为嫌。
人虽就寝,心在雪上,急欲了解雪下了多少,故第二天清晨不待铃索唤醒,而已起床。这时最怕是雪晴”初
阳”出。但事实上只是一场小雪。可是他还想对“余雪”再赏一下。从桧树顶上到瓦沟,一一注视;对疾风
吹落下来的“余屑”也感到惊喜。这就加倍刻画出望雪、喜雪的心情。
杜甫说“忧国望年丰”。“雪兆半年",望雪即望丰年。这种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表现。欧阳修诗中说:“乃
知一雪万人喜”,这种忧喜是与广大人民一致的。
(四)阅读下文,完成工5-20题(20分)
①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世家眉山。
②自密徒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
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城。公履履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铺以出,筑东
南长堤,首起戏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垃圾日清合同
- 汽车无偿赠与合同
- 企业投资决策咨询服务协议
- 医疗器械使用风险与责任豁免协议
- 工业机器人应用研发合作协议书
- 9《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 第六单元写作 《“劝学”新说》-议论的现实针对性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外籍人士租房备案专项协议
- 法拍房租赁权冲突处理协议
- 接处警流程培训
- 《法律法规常识讲解》课件
- 《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解读
- 呼吸专科护士年终总结汇报
- GB/T 15934-2024电器附件电线组件和互连电线组件
- CQI-23模塑系统评估审核表-中英文
- 情志护理方法
- 重庆七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零诊测试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药店入股合同协议书
-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计划
- 2024年征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