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单元目标检测卷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淌B.为平民入仕开拓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心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阻碍了平民进入仕途,这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合理流淌,故A项正确,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依据,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心,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故D项错误。2.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朝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墓志以郡望署名。这种改变表明()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唐朝旧的门阀政治渐渐走向衰落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唐朝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世代把持政权,墓志体现籍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唐朝实行科举制,旧的门阀政治走向衰落,因此墓志体现郡望的较少,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故C项错误;官绅墓葬与平民无关,故D项错误。3.下表是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领袖的描述,这说明当时()少数民族领袖概况匈奴族刘聪通读经史,综览诸子百家之言。对草书、隶书及写文章都非常擅长羯族石勒爱好文学,在行军时,也常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鲜卑族慕容宝崇尚儒学,擅长争论和写文章A.少数民族领袖的文化素养高B.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趋势明显C.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D.儒学成为增进各民族联系的纽带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匈奴族刘聪”“通读经史,综览诸子百家之言”“羯族石勒”“爱好文学,在行军时,也常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鲜卑族慕容宝”“崇尚儒学,擅长争论和写文章”,可知少数民族的领袖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说明原有的游牧民族文化受到了冲击,故选C项。4.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愿签署,导致该敕书最终作废。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君权B.三公九卿制度发展到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养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愿签署,导致该敕书最终作废”,可知门下省对君权形成肯定程度的制约,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解除B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门下省负责审议,解除C项;题干材料与科举制无关,解除D项。5.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此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中心集权C.避开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避开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君权,故选C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分割相权,未涉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解除A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分割相权的目的在于加强君权,而非加强中心集权,解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未涉及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解除D项。6.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因战乱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的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起先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据此可知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士族势力膨胀B.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客户与本地人员之间的冲突D.发展经济实现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的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可知南迁人口没有正式户籍,因此不向国家交纳赋役,据此可知东晋时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是为了使其负担国家调役,扩大赋役来源,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的“客籍户”主要指北方南迁而来的居民而非士族家中躲藏的人,因此土断政策与抑制士族无关,解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北方南迁的客户与本地人员之间的冲突,解除C项;当时东晋统治者实行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而非推动南方经济发展,解除D项。7.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商品交易突破坊市限制B.农户负担沉重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木兰不仅要替父从军,还要自备武装,反映了当时农户负担较重,故选B项;宋朝商品交易突破了坊市限制,解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解除C项;元杂剧标记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解除D项。8.《文献通考·田赋考》记载唐朝中期的社会状况:“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社会缘由是()A.两税法实行,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峻B.商人对社会财宝的大量侵占C.战乱频仍,政府限制的户籍削减D.唐中期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家境富有者缴纳赋税较少,而家境贫困者缴纳赋税较多,这是由于当时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不是按土地和资产收税,故选D项。9.下面为唐朝三省的位置图(太极宫为皇宫)。由图中信息可推知,唐朝()A.尚书省在三省中权力最大B.三省之间的横向联系较松散C.三省体制能有效制约皇权D.中书门下两省协助皇帝决策答案:D解析:依据图示,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设置在皇宫的左、右两侧,目的是便于皇帝宣召,由此可推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协助皇帝决策,故选D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议政职能,没有反映出尚书省的地位,解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没有体现出三省之间的横向联系,解除B项;在君主专制的社会,皇帝驾驭决策权,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制约皇权,解除C项。10.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躲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A.崇尚神学迷信B.汲取道家学说C.提倡学以致用 D.动摇儒学正统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魏晋玄学是当时社会动荡变革的产物,但是玄学并不崇尚神学迷信,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躲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封建士大夫躲避现实,而不是学以致用,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仍是正统,故D项错误。11.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这表明()A.儒、道起先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教与道教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须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可知道教主动汲取儒家思想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须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道教对儒家思想的汲取,并不是儒、道之间相互融合,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故B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的宗旨,故D项错误。12.下图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兰亭集序》的局部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作品的字体()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B.字体方正,规则严整C.工整清楚,飞洒活泼D.改变丰富,奔放跃动答案:C解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行书工整清楚,飞洒活泼,故C项正确;篆书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A项错误;楷书字体方正,规则严整,故B项错误;草书改变丰富,奔放跃动,故D项错误。13.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依据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样。他在千福寺的壁画中,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意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他(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样。他在千福寺的壁画中,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14.下图为唐朝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探讨唐朝()A.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D.对外交通路途与对外贸易答案:D15.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忱接待。这说明唐朝()A.重视中外文化沟通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答案:A解析:日本僧人来到中国研学佛法属于中外文化沟通,该僧人“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忱接待”说明唐朝重视中外文化沟通,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解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化简表时期录用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朝进士录用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朝录用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用权由皇帝干脆驾驭明朝起先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依据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用出贡生后,再统一参与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说明,只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学问,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详细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用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改变。科举取士的录用数量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家经典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这表明儒家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制度与学校教化相结合,殿试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干脆驾驭。这些都表明科举考试的改变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示例二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阐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用数量和方式渐渐发生改变。唐朝中叶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化教化事业发展。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朝为平静北方士人的心情,实行“南北榜”。示例三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阐述:自唐朝到明朝,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朝时期,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朝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科举制度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日益僵化没落。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材料三年份人口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约4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约5291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材料四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趁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叛乱。……叛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摘编自文征明主编《中国历史2000问》(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主动作用?(3分)(2)依据材料二,唐太宗相识到了什么问题?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实行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3分)(3)依据材料三,从649年至755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缘由有哪些?(5分)(4)材料四中的“叛乱”指的是什么?这场叛乱导致唐朝由强盛走向衰亡,结合所学学问,你认为统治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3分)参考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主动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削减政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2)相识:人民群众的力气是强大的。措施: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夫安定生活。(3)趋势:649年到755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缘由: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接着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4)叛乱:安史之乱。教训:统治者要疼惜百姓,关切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意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爰暨季叶,斯道陵替。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材料二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民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户”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需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们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摘编自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均田令的详细内容。(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均给天下民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并分析其实施的影响。(8分)参考答案:(1)背景: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生活困苦;土地荒芜;社会动荡。详细内容:国家将限制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贫民,受田农夫担当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肯定的徭役。(2)目的:将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税收;为中原地区实行按人口收税确立依据。性质:具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多重性质。影响:肯定程度上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原;未能完全抑制土地兼并,旧的剥削关系照旧存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项目隋朝和唐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吊车使用安全协议2篇
- 钢筋交易双方2024年度合作协议3篇
- 酒类购销合同范本
- 《票据基础》课件
- 托育入职培训
- 个人的合作协议书范本
- 《线路保护介绍》课件
- 体机电脑定制化采购与安装2024年度合同
- 2024年度乳制品冷链仓储服务合同3篇
- 《案例之凡客》课件
- 小学六年级数学趣味竞赛试题(课堂PPT)
- 小学作文假如我是(课堂PPT)
-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真题作文及参考范文
- 课件-秋妈妈和果娃娃
- 中国银行境外汇款申请书打印模板(新)
- 《交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安防消防防雷计划书
- 人武部年终工作总结
- 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难点及应对措施_1
- 半导体专业术语(中英对照)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