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共9套)(共261题)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我国《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中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中国刑法。这体现了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刑法的空间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中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中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中国刑法。这种依据犯罪人的国籍来确定刑法适用范围(效力)的规范,体现了属人原则。故本题选B。2、下列关于危害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刑法》中最常见的犯罪行为形式是作为B、遗弃罪的行为,表现为不抚养无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属于不作为C、行为人因不作为而构成了法定犯罪行为本身应是作为的犯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D、如果行为人虽有防止结果发生的义务,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或其他原因而不可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也不成立不作为犯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危害行为。危害行为,是指在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之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禁止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可以划分成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积极的行为,即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某种被刑法禁止的行为。不作为,是指消极的行为,即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表现形式看,不作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看,不作为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如遗弃罪的行为,表现为不抚养无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没有按法律的要求尽抚养义务。由于刑法绝大多数是禁止性规范,如不许杀人、强奸、抢劫、盗窃等,所以最常见的犯罪行为形式是作为。A选项、B选项正确。不作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即不为某种行为,这种情况一般是不致危害社会的。因此,不作为构成犯罪相对于作为构成犯罪,需要具备以下的前提条件: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负有某种法律义务是不作为构成犯罪的前提;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人虽有防止结果发生的义务,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或其他原因而不可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也不成立不作为犯罪。D选项正确。C选项所列情形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纯正不作为犯(或称真正不作为犯),指行为人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如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不纯正不作为犯(或称不真正不作为犯),指行为人因不作为而构成了法定犯罪行为本身应是作为的犯罪,例如因不作为而构成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等。故本题选C。3、甲患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剌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对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抑郁症属于严重精神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C、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D、甲具有责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认定精神病人无刑事责任能力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医学标准,行为人患有精神病;(2)心理学标准,行为人在行为时完全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本题中,甲虽患抑郁症,但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这是在完全清醒的情形下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甲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故A、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至于D选项,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不是“应当”。故本题选C。4、下列关于正当防卫的说法,错误的是A、一般认为防卫过当是过失罪,事后防卫是故意罪B、防卫过当是法定(从宽)量刑情节,事后防卫也是法定量刑情节C、特别防卫首先必须具备成立正当防卫的起因、时间、对象、主观这四个基本条件,其次还必须具备特定的对象条件D、《刑法》对杀人、抢劫等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极为严厉的态度,对于遭到这类犯罪侵害的防卫人采取鼓励与保护的态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特别防卫、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条规定的就是特别防卫。这项规定表明刑法对杀人、抢劫等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极为严厉的态度,对于遭到这类犯罪侵害的防卫人采取鼓励与保护的态度。特别防卫首先必须具备成立正当防卫的起因、时间、对象、主观这四个基本条件,其次还必须具备特定的对象条件,即针对正在进行且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如果符合特殊防卫的条件,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也不认为过当。C、D选项正确。防卫过当,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认定防卫过当与“事后防卫”的关键是时间不同。二者在罪过形式、责任上也确有显著的差别,一般认为防卫过当是过失罪,事后防卫是故意罪;防卫过当是法定(从宽)量刑情节,事后防卫是酌定量刑情节。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本题选B。5、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犯罪预备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本题中,乙出于杀人的故意将毒药拌入菜中的行为属于准备工具的预备行为,之后乙放弃犯罪并积极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构成犯罪中止。因此,乙成立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故本题选B。需要说明的是,乙出于杀人的故意将毒药拌入菜中的行为之所以属于准备工具的预备行为,而不是实行行为,因为不会对其丈夫的生命造成现实的紧迫的危险。对于任何犯罪来说,“着手”行为都是对法益有现实、紧迫的危险的行为。6、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甲为劫财将陶某打成重伤,陶某拼死反抗。张某路过,帮甲掏出陶某随身财物。2人构成共犯,均须对陶某的重伤结果负责B、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要求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子。2人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C、丙明知李某低价销售的汽车系盗窃所得,仍向李某购买该汽车。2人之间存在共犯关系D、丁系国家机关负责人,召集领导层开会,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私分给全体职工。丁和职工之间存在共犯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A选项中,张某和甲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但张某无需对陶某的重伤负责。A选项错误。B选项中,乙某和黄某构成属于事中的通谋,成立共同犯罪。B选项正确。C选项中,丙某的行为属于事前无通谋的事后销赃行为,李某构成盗窃罪,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C选项错误。D选项中,丁所犯之罪为私分国有资产罪,本罪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普通职工并不构成该罪。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7、甲使用破坏性手段盗窃,同时触犯盗窃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甲的犯罪属于A、法条竞合犯B、想象竞合犯C、继续犯D、连续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法条竞合与法条竞合犯、第二节中的想象竞合犯。法条竞合,指刑法中有一些条文之间在内容上存在重复或交叉的情况。法条竞合犯,指一行为同时触犯存在法条竞合关系的数个法条的犯罪形态。例如,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乙50万元定金后逃匿。甲的行为既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也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因为二者存在《刑法》上的法条竞合关系,导致甲的一行为不可避免地触犯这两个法条,属于法条竞合犯。而想象竞合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常见的例子有:盗割高压电线,同时危害电力安全的,触犯破坏电力设备罪,以较重的破坏电力设备罪论处;使用破坏性手段盗窃,同时触犯盗窃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的;使用暴力妨害公务,致人轻伤,同时触犯故意伤害罪和妨害公务罪的;经济犯罪中的制售伪劣商品同时触犯其他罪,如甲没有专卖许可证销售香烟,触犯非法经营罪;销售冒充中华香烟的注册商标的香烟,触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销售劣质香烟,触犯销售伪劣产品罪;丙用含有毒性物质的工业用盐冒充食用盐出售,销售额达到50万元,触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假如没有获得食盐专卖许可,还触犯非法经营罪,属于想象竞合犯。故本题选B。8、通过刑罚适用,可以有效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这直接体现了A、刑罚报应的观念B、特殊预防C、一般预防D、“因为实施了犯罪,所以要科处刑罚”的立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制定刑罚及对犯罪分子适用、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刑罚报应观念认为,刑罚是对犯罪的公平报应,在对犯罪科处刑罚的时候,不应当抱有防止犯罪等目的性的考虑。也就是说,即便没有防止犯罪的效果,也必须基于正义的要求而对犯罪人科处刑罚,而不得将对犯人科处刑罚作为“防止犯罪的手段”。与刑罚报应观念主张的“因为实施了犯罪,所以要科处刑罚”的立场相对,预防犯罪目的是基于“为了不再犯罪,所以要科处刑罚”的观念而提出来的。迄今为止所出现的预防犯罪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大类。特殊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一般预防,就是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尚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国家通过颁布刑法、适用刑罚,不仅直接惩罚了犯罪人,预防其重新犯罪,而且对社会上不稳定分子也起到了警戒和抑制作用,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以身试法。故本题选B。9、关于缓刑的适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再犯罪的,应当数罪并罚,且不得再次宣告缓刑B、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同时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C、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不得适用缓刑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缓刑。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适用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2)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且宣告缓刑不会对所居住社区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这是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它们必须同时具备。(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社会危害性较大。即使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A选项中,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再犯罪的不符合第二个条件,不得使用缓刑。人民法院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在宣告缓刑时可以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B选项正确。C选项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不符合缓刑的第三个条件,不得适用缓刑。C选项正确。《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三条规定,将第七十六条修改为: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据此可知,在此次修改中删除了原来由公安机关考察的规定,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10、犯罪分子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案件特殊情况,经______核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人,如有特殊情况,经______核准,实际执行未达13年的,可以假释;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由______核准,执行死刑;犯罪已经经过20年,如果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______核准。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A、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C、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减刑、第二节中的假释的条件,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追诉期限。根据《刑法》第63条、第81条、第50条、第87条的规定,本题选D。11、根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下列选项中符合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A、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B、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肇事者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C、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D、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交通肇事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的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该解释第6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A选项中的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和B选项中的被害人当场死亡,均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D选项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本题选C。12、杨某生产假冒避孕药品,其成分为面粉和白糖的混合物,货值金额达15万多元,尚未销售即被查获。关于杨某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不构成犯罪B、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C、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既遂)定罪处罚D、触犯生产假药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5万元以上的行为。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生产、销售假药罪是行为犯,即只要有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无论是否“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均构成本罪。本题中,杨某生产的假冒避孕药品虽是面粉与白糖混合物,但也成立生产、销售假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即15万以上),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本题中,杨某的行为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同时构成这两个犯罪的,择一重罪定罪处罚。故本题选D。13、为谋财绑架他人的,在下列情形下不应当判处死刑的是A、甲绑架并伤害被绑架人致其残疾的B、乙杀死人质后隐瞒事实真相向人质亲友勒索赎金10万元的C、丙绑架人质后害怕罪行败露杀人灭口的D、丁控制人质时因捆绑太紧过失致被害人死亡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绑架罪。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其中,致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故本题选A。14、不计数额,下列选项构成侵占罪的是A、甲是个体干洗店老板,洗衣时发现衣袋内有钱,将钱藏匿B、乙受公司委托外出收取货款,隐匿收取的部分货款C、丙下飞机时发现乘客钱包掉在座位底下,捡起钱包离去D、丁是宾馆前台服务员,客人将礼品存于前台让朋友自取。丁见久无人取,私吞礼品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侵占罪、职务侵占罪。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干洗店老板甲对委托其干洗的衣物及其衣物内的物品负有保管义务,甲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构成侵占罪。A选项正确。乙、丁是公司、企业中的员工,他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单位财物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而非侵占罪。B、D选项均错误,不构成侵占罪。C选项中,丙下飞机时发现乘客钱包掉在座位底下,捡起钱包离去,构成了对航空公司占有权的侵犯(原因在于,飞机是个封闭的场所,乘客的钱包掉落后转归航空公司占有),构成盗窃罪。故本题选A。15、甲欠乙10万元久拖不还,乙向法院起诉并胜诉后,甲在履行期限内仍不归还。于是,乙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当法院的执行人员持强制执行裁定书到甲家执行时,甲率领家人手持棍棒在门口守候,并将试图进入室内的执行人员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A、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B、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C、妨害公务罪D、故意伤害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在认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时,要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区分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看行为人是否属于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二是看是否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还要注意因使用暴力方法拒不执行判决、裁定造成执行人员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本题中,当法院的执行人员持强制执行裁定书到甲家执行时,甲率领家人手持棍棒在门口守候,并将试图进入室内的执行人员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本题选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9题,每题1.0分,共9分。)16、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东北某地农村,电影放映员某甲和车夫某乙从县城取来电影胶片后,两人一同将胶片搬进屋内,顺手放在火炉边,把胶片当凳子坐着烤火。不久,两人都离去。后来,胶片被炉火烤燃,发生火灾。下列关于本案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犯罪过失。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相似之处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二者的区别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在意外事件中,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不可能预见的;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应当预见、并且是能够预见的,只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在这两种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责任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前者不是犯罪,后者则构成过失罪。在本案中,电影放映员知道胶片具有易燃性,因此应当认识到把胶片放在火炉边可能引起火灾,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以致胶片被烤燃引起火灾,说明他具有过失。而车夫没有胶片易燃性方面的知识,不可能认识到把胶片放在炉边的危险性,也不应当要求他具有这种知识,认识到把胶片放在炉边的危险性,因此车夫对发生火灾没有过失,对他而言,是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故本题选AB。17、关于单位犯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单位犯罪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为限。单位既可能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也可能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即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两罚”原则。刑法分则有特别规定只实行“单罚”的,依照规定。从刑法现有的规定看,在单罚的场合一般只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故本题四个选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本题选ABCD。18、下列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以下四种情况:(1)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或者主刑是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2)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3)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4)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相应的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故本题选ABC。19、关于数罪并罚,下列选项符合《刑法》规定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数罪并罚。《刑法》第69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第70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第71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根据以上三个法条仔细分析,选项A、B、C、D均正确。20、我国《刑法》的分则部分采取大类制方式,将犯罪划分为十大类。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刑法各论的体系。我国刑法分则采取大类制方式,将犯罪划分为十大类。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大类的主要依据是犯罪的同类客体,对十大类犯罪进行排列的依据主要是以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大小为序,由重至轻依次排列:各类犯罪中的具体犯罪的排列依据是以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由重至轻排列为主,兼顾罪与罪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对十大类犯罪进行排列的依据主要是以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大小为序,由重至轻依次排列”是从总体上各种类犯罪的相比较来说的,并不表明排在第八类的贪污贿赂罪就比排在前几类某一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小;同样,“各类犯罪中的具体犯罪的排列依据是以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由重至轻排列为主”也不表明排在故意伤害罪之后的强奸罪就比前者对个人损害轻。一定要从立法的精神上去理解和把握刑法各论的体系。故C选项错误。本题选ABD。21、《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一款与第二款分别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关于该条款的理解,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非法拘禁罪。我国《刑法》第238条规定的是非法拘禁罪。法定量刑情节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量刑情节。很显然第一款所称“殴打、侮辱”属于法定量刑情节。A选项正确。结果加重犯是指法律对重结果规定了升格的法定刑。B选项正确。行为人在非法拘禁的过程中对被拘禁人使用暴力方法造成其重伤或者死亡的,不再以非法拘禁罪定罪,而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C选项错误。第二款规定的“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是指非法拘禁行为之外的暴力致人伤残、死亡。否则就不构成非法拘禁罪了,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ABD。22、甲潜入他人房间欲盗窃,忽见床上坐起一老妪,哀求其不要拿她的东西。甲不理睬而继续翻找,拿走一条银项链(价值400元)。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抢劫罪、盗窃罪。抢劫罪是采用暴力、胁迫等方式压制被害人反抗,然后取得被害人的财产,甲并未采取足以压制老妪反抗的方法取得财物,不构成抢劫罪。A选项正确。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关键区别在于是秘密取得财物还是公然取得财物:秘密取得财物的是盗窃,公开取得财物的是抢夺。依据这一观点,甲当着被害人的面取得被害人的财产,属于抢夺;如甲作案时携带了凶器,则对甲应以抢劫罪论处(《刑法》第267条)。B选项正确。如果依据上述学者的观点,由于甲作案时未携带凶器,也未秘密窃取财物,又不符合抢夺罪“数额较大”的要件,无法以侵犯财产罪追究甲的刑事责任。C选项正确。近年有学者提出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抢夺罪必须是采用一定的力量夺取他人紧密占有之物;采用和平的方式夺取他人财物或者夺取他人未紧密占有之物,都不构成抢夺,属“公开盗窃”。按照这一观点,甲的行为属于入户盗窃,可按盗窃罪追究甲的刑事责任。D选项正确。故本题全选。本题难度较大,对于考生认真深入理解盗窃罪的特殊情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3、下列说法错误的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寻衅滋事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扰乱法庭秩序罪。寻衅滋事罪是指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进行扰乱破坏,情节恶劣的行为。换句话说,只有“情节恶劣”的才会被定寻衅滋事罪处罚。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293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要注意区分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因寻衅滋事而致人轻伤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则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所以,A选项表述错误、B选项表述正确。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法定,隋形的行为。法定行为包括:(1)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2)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3)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4)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本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可见,致使用户信息泄露的情形,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定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C选项表述错误。D选项所述情形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罪。所谓扰乱法庭秩序罪是指以法定方式实施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本罪的行为包括如下几种:(1)聚众哄闹、冲击法庭的;(2)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3)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不听法庭制止,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4)有毁坏法庭设施,抢夺、损毁诉讼文书、证据等扰乱法庭秩序行为,情节严重的。故本题选ACD。24、国家工作人员甲与民办小学教师乙是夫妻。甲、乙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达300万元。甲、乙拒绝说明财产来源。一审中,甲交代300万元系受贿所得,经查证属实。关于本案,下列选项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第十八章第二节中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一审中,甲交代巨额财产300万来源于受贿所得,并经查证属实,不再认定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而应以其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性质认定,即甲构成受贿罪。A、B选项正确。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乙不构成该罪。C选项正确。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本题中,乙只有拒绝说明其来源的行为,这一行为并不是隐瞒行为。况且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要求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从题目的情形来看,乙不一定知道这些钱是受贿所得。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BC。三、简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5、简述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关系。标准答案: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点:(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其他合法权利。(2)前提相同:都必须是在合法权益正在受到紧迫危险时才能实施。(3)责任相同:在合理限度内给某种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都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如果超出法定限度造成损害结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1)危害的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害来源非常广泛,既可以是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等,而正当防卫的危害来源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2)行为所损害的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损害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3)行为的限制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迫不得已时,即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的情况下才能实行,而正当防卫则无此限制。(4)对损害程度的要求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合法利益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利益,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大于不法侵害者可能造成的损害。(5)主体的限定不同。正当防卫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而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同是排除犯罪的事由,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重要的考点,考生务必理解掌握。26、简述假释与监外执行的区别。标准答案:假释与监外执行不同:(1)适用对象不同。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监外执行则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2)适用条件不同。假释适用于执行了一定刑期,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已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监外执行适用于因法定特殊’隋况不宜在监内执行的犯罪分子。(3)收监条件不同。假释只有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生法定情形,才能撤销;监外执行则在监外执行的法定条件消失,且刑期未满的情况下收监执行。(4)期间计算不同。假释犯若被撤销假释,其假释的期间,不能计入原判执行的刑期之内。监外执行的期间,无论是否收监执行,均计入原判执行的刑期之内。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假释概述。假释是有条件地提前释放,还存在着收监执行余刑的可能。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没有《刑法》第86条规定的情形,即没有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这与刑法上的监外执行不同。提醒考生注意掌握。27、简述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标准答案:非法拘禁罪是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二者的区别在于:(1)绑架罪须以勒索财物为目的,非法拘禁罪则无此要求。(2)客体不同。绑架罪侵犯的是人身权和财产权,非法拘禁罪侵犯的是人身权。(3)客观方面不同。绑架罪行为人一般都采取超强度的暴力等手段,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无法反抗和不敢反抗,一般在被害人掳离住所置于偏僻荒野之处,给被害人的心理造成极大恐慌。而非法拘禁罪一般表现为行为人低强度限制人身自由。(4)特殊情形的处理不同。如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构成非法拘禁罪,而非绑架罪。再比如偷到婴儿的行为若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可以构成绑架罪。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绑架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和非法拘禁罪都限制了受害人的自由,但两者在目的、客体、客观方面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考生应认真掌握。28、简述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与徇私枉法罪的区别。标准答案: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在刑事诉讼中,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其受到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二者的区别有:(1)行为指向的对象不同。前者针对的是民事、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后者针对的是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2)行为发生的场合不同。前者发生在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中,后者限于发生在刑事诉讼活动中。(3)构成犯罪要求的情节条件不同。前者以情节严重为要件,而后者无此要件的限定。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和徇私枉法罪都是在司法过程中的渎职犯罪。二者的区别在于行为指向的对象不同、行为发生的场合不同、构成犯罪要求的情节条件不同。希望考生认真掌握。四、法条分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9、《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请分析:(1)该条规定的是什么原则?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该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1)该条规定的是罪刑法定原则。基本内容是:a.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这里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令,通常是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对于已废止的法律,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犯罪行为发生之后生效的法律,对其生效前发生的犯罪行为,只有在其处罚轻于犯罪行为发生时生效的法律的场合才能适用于该行为。b.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根据法定化和明确化的要求,禁止采用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对被告不利的法律)、不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罚等。c.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采用过分的、残酷的刑罚。(2)罪刑法定原则主要体现在:a.在刑事立法方面,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的一般定义、共同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刑罚运用的具体制度等;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刑,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明确、完备的法律标准。b.在刑事司法上,废除了刑事司法类推制度,要求司法机关严格解释和适用刑法,依法定罪处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1、某住宅突发大火,甲急忙逃跑,跑到楼下想起自己的孩子还在屋子里睡觉,但火势太大甲无法返回,最终导致孩子死亡。甲的行为()A、构成失火罪B、构成遗弃罪C、构成故意杀人罪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是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不作为犯罪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甲虽然有作为的义务,并且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了危害后果,但由于火势太大,甲没有作为的能力,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的犯罪。并且,甲也没有实施作为的行为,所以本题选择D,甲不构成犯罪。2、甲拒绝抚养有严重残疾的女儿,将其丢弃于火车站,致使其冻成重伤。甲构成遗弃罪。在本案中,甲违反了()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B、业务上要求的义务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本题中甲拒绝抚养自己的女儿,将其丢弃,违反了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构成遗弃罪,本题选A。3、甲架好枪支准备杀乙,见已患绝症的乙踉跄走来,顿觉可怜,认为已无杀害必要。甲收起枪支,但不小心触动扳机,乙中弹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A、仅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仅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过失致人死亡罪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1)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2)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在本题中,甲见乙可怜认为已无杀害必要而收起枪支,属于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即“能达目的而不欲”,成立犯罪中止。之后不小心触动扳机,乙中弹死亡,该结果违背了甲的意愿,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4、甲送给工商局长100万,让工商局长对自己生产假冒爱马仕皮包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工商局长属于任意共同犯罪B、甲和工商局长属于必要共同犯罪C、甲和工商局长属于复杂共同犯罪D、甲和工商局长属于特殊共同犯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必要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构成法律规定其犯罪主体是二人以上、必须采取共同犯罪形式的犯罪,包括对向犯(如贿赂犯罪、重婚罪等)和众多犯(如集团性犯罪和聚众性犯罪)。5、下列选项中,关于死刑的说法正确的是()A、犯罪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B、对于不适用死刑的人可以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C、死刑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D、对于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我国虽然没有废除死刑,但限制死刑适用对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是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因此是“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而不是“犯罪时”怀孕的妇女,A选项错误。为了贯彻少杀、慎杀的政策,对于不适用死刑的对象,既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B选项错误。为了更好地控制死刑的数量,刑法规定,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注意死刑立即执行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不是高级人民法院。如果是死刑缓期2年执行则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C选项错误。注意《刑法修正案(九)》的重要改动: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D选项正确。6、甲因在学校食堂投毒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服刑期间,甲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关于甲的假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否假释,由检察机关决定B、可否假释,由执行机关决定C、服刑4年以上才可以假释D、不得假释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81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甲犯投放危险物质罪,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在服刑4年以上后符合假释实质条件的可以假释。7、2012年4月5日,储某作为某工地的负责人,明知王某无吊车操作证,仍让王某操作吊车。在明知吊车线控不灵的情况下,为赶工期,强行让王某进行吊车施工,违反吊车安全操作规定,造成吊车出轨倒塌,导致两死一伤的后果。储某的行为构成()A、重大责任事故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C、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是指强令他人违章进行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的行为主体是自然人,包括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员。本题中储某作为对作业负有组织、指挥、管理职责的人,明知吊车存在安全隐患且操作人员无证,仍然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强制王某违章作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储某的行为构成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C选项正确。8、甲误将乙从事恐怖活动的犯罪所得当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犯罪所得转移至境外,甲的行为构成()A、洗钱罪B、窝藏罪C、包庇罪D、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被告人将洗钱罪规定的某一上游犯罪的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误认为洗钱罪上游犯罪内的其他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不影响洗钱罪的认定。洗钱行为也是窝藏、包庇罪以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刑法已经将洗钱行为单独规定为一种犯罪,所以,洗钱行为只以洗钱罪定罪。9、关于故意伤害罪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非法经营尸体器官买卖的,成立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B、医生明知是未成年人,虽征得其同意而摘取其器官的,成立故意伤害罪C、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并不从中牟利的,不成立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D、组织者出卖一个肾脏获取15万元,欺骗提供者仅取得了5万元的,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法》第234条之一第3款规定:“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条(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罪)的规定定罪处罚。”A选项错误。《刑法》234条之一第2款规定:“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处罚。”B选项正确。《刑法》第234.条之一第1款规定:“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主观方面不要求具有牟利的目的,因此即使行为人并未从中牟利,只要具有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就可以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C选项错误。只要他人出于真实意思表示,捐献或出卖人体器官的,就不属于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至于具体价款等方面的欺骗,不构成刑法上该罪的欺骗,D选项错误。10、张某是某“黑砖窑”的承包经营者,2007年雇用多名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男孩下井作业,并长期超时劳动,情节严重。张某的行为构成()A、非法拘禁罪B、重大责任事故罪C、强迫劳动罪D、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是指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本题中,张某明知雇用对象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还要求其从事井下作业,且长期超时工作,情节严重。张某的行为构成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D选项正确。11、甲与乙约定,甲窃取了财物后,由乙负责窝藏、销售赃物。乙的窝赃和销赃行为,构成()A、窝藏罪B、窝藏、包庇罪C、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D、盗窃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甲和乙属于事前有共谋的犯罪活动,其共谋就是进行犯罪的分工,因此,应该成立共同犯罪。甲实施了盗窃行为,成立了盗窃罪,因此,乙也成立盗窃罪。12、甲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甲的行为()A、不构成犯罪B、构成赌博罪C、构成开设赌场罪D、构成非法经营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赌博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行为。应当注意的是,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构成开设赌场罪,而不是成立赌博罪,C选项正确。13、2014年6月19日,梁某故意将一捆定时炸弹仿真玩具(该玩具用牛皮纸卷好的7管疑似爆炸物品,还有一红一黑两条导线在外面,疑似电起爆爆炸装置),放置在地铁站b1出口通道的广告牌下面后离开现场。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该疑似爆炸物后遂报警,民警接报到现场实施布控,关闭了地铁站b1出口,并封闭了站前广场和地铁通道,建立警戒区域进行排爆工作,直到次日才对现场解除警戒。梁某的行为构成()A、爆炸罪B、变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C、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D、投放危险物质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行为人故意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所谓“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必须在外形上让一般人感觉到行为人投放了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邮寄、放置、丢弃等方式,将外观上类似于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置于他人能够发现的场所。行为是否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要从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心理恐慌、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程度等方面进行判断。本题中,梁某故意将疑似爆炸物放置在地铁口出口,造成地铁口关闭,警方动用大量警力进行排爆工作。梁某的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C选项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14、下列选项中,属于特别刑法的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刑法的形式又称刑法的存在形式,或者表现形式、形式渊源。刑法分为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既包括刑法典,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狭义刑法即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一对概念是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就是指刑法典。《刑法修正案(九)》属于刑法典的组成部分,是狭义刑法、普通刑法,因此A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司法解释,无论是立法解释,还是司法解释,都不是刑法的表现形式,而是为了正确理解、适用法律,而对刑法的含义进行阐释,因此B错误。特别刑法是指适用于特定的情况的刑法,当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条文时,应适用特别刑法优于普通刑法的原则,在我国即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单行刑法是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某一事项的法律。目前我国仅有一部生效的单行刑法,即199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因此C正确,当选。附属刑法是指经济、行政等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规定的一些关于犯罪与刑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如在《海关法》《环境保护法》《票据法》中规定的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附属刑法没有对犯罪与刑罚的新规定,全部都是重申刑法典的内容,因此D正确。15、下列犯罪中,属于必要共同犯罪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必要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构成犯罪规定其犯罪主体是二人以上、必须采取共同犯罪形式的犯罪,包括对向犯(如贿赂犯罪、重婚罪等)和众多犯(如集团性犯罪和聚众性犯罪)。聚众性犯罪是常见的必要的共犯,如聚众哄抢罪,聚众持械劫狱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武装叛乱、暴乱罪等。集团性犯罪包括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因此本题选ABC。D选项是任意共同犯罪。16、下列情形属于吸收犯的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吸收犯的构成条件是:(1)有数个犯罪行为;(2)数个犯罪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罪名;(3)数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吸收犯包含三种形式:(1)一行为是另一行为的必经阶段;(2)一行为是另一行为的组成部分;(3)一行为是另一行为的当然结果。非法持有枪支的行为是非法制造枪支的当然结果,为非法制造枪支行为所吸收,属于吸收犯,A选项正确。牵连犯是指两个犯罪具有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并且这种牵连关系需要具有通常性。骗取保险金是目的,杀害被保险人是手段行为,二者有着通常的、类型化的牵连关系,因此属于牵连犯,并且属于牵连犯中法律明确规定需要数罪并罚的情形。B选项错误。伪造发票上的印章是伪造发票的组成行为,被伪造发票行为所吸收,只需要以伪造发票罪论处。C选项正确。非法持有毒品是行为人制造毒品的当然结果,为制造毒品行为所吸收,只需要以制造毒品罪一罪论处。D选项正确。17、下列选项中,属于酌定量刑情节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酌定情节,是指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审判人员在量刑时灵活掌握、应酌情适用的各种事实情况。常见的酌定情节有:(1)犯罪的动机。例如,同是抢夺犯罪,有的是追求奢侈生活,有的是基于家庭生活困难,前者的主观恶性大于后者。(2)犯罪的手段。如使用一般强制方法实施的强奸犯罪,与采用惨无人道、极端野蛮的手段完成的强奸犯罪相比,前者的情节明显轻于后者。(3)犯罪的时间、地点。如发生于天灾人祸之时的盗窃、抢劫等犯罪,就比平时所发生的同类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4)犯罪侵害的对象。如侵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怀孕妇女的犯罪,就比侵犯其他对象的相同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5)犯罪造成的损害后果。例如,同是侵犯财产利益的犯罪,犯罪人所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害程度,就是在量刑时应予以考虑的因素。(6)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如平时遵纪守法者犯罪,与有违法犯罪记录前科的犯罪人相比,后者就应受到相对较重的处罚。(7)犯罪后的态度。如真诚悔过、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等表现,较之于毁灭罪证、意图逃避罪责等表现,前者应当受到相对较轻的处罚。ABC选项正确。《刑法》第67条第3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因此,坦白是法定从宽处罚情节,而不是酌定量刑情节。D选项错误。18、关于追诉期限的规定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刑法》第87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19、关于洗钱罪的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中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的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指的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恐怖组织实施的全部犯罪的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因此也包括侵犯财产犯罪的所得。A选项正确。将毒品犯罪所得误认为贪污犯罪所得,仍然属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不影响洗钱罪“明知”的认定,依然成立洗钱罪。B选项正确。上游犯罪尚未依法裁判,但查证属实的,或者上游犯罪事实可以确认,因行为人死亡等原因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影响洗钱罪的认定。C选项正确。上游犯罪事实可以确认,依法以其他罪名定罪处罚的,不影响洗钱罪的认定。单位贷款诈骗的事实已经确认,即属于洗钱罪上游犯罪中的金融诈骗犯罪,即使因某种原因需要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的,不影响洗钱罪的认定。D选项错误。20、贪污贿赂罪的构成特征表现为()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贪污贿赂罪的客体为公务活动的廉洁性,因而A选项正确。贪污贿赂罪的主体多为特殊主体,但是行贿罪和介绍贿赂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因而B选项错误。贪污贿赂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因而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三、简答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1、简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标准答案:(1)从认识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2)从意志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明显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对结果是积极追求的态度;间接故意则是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是积极追求的态度,而是任凭事态发展。(3)特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直接故意的场合,即使追求的特定危害结果没有实际发生,通常也应当追究预备、未遂的罪责;在间接故意的场合,如果没有实际发生特定危害结果,就无所谓犯罪的成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简述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标准答案:(1)起因条件: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2)时间条件: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3)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4)主观条件:防卫必须是基于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5)限度条件: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简述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标准答案:(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接受监督;(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3)按照执行机关的规定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请执行机关批准;(6)遵守人民法院的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禁止令。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共同特征。标准答案:(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安全。(2)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自然人,且多数犯罪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的心理状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报复陷害罪的构成要件。标准答案:(1)犯罪客体:公民的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3)犯罪对象:只限于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4)犯罪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主观方面:直接故意,且具有报复陷害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构成要件。标准答案:(1)犯罪客体:国家对文化出版物品的管理秩序和社会的善良风俗。(2)客观方面:传播淫秽物品。(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单位也可构成本罪。(4)主观方面:故意,具有牟利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1、关于洗钱罪的认定,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刑法》第191条虽未明文规定侵犯财产罪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但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侵犯财产罪,依然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B、将上游的毒品犯罪所得误认为是贪污犯罪所得而实施洗钱行为的,不影响洗钱罪的成立C、上游犯罪事实上可以确认,因上游犯罪人死亡依法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影响洗钱罪的认定D、单位贷款诈骗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合同诈骗罪不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为单位贷款诈骗所得实施洗钱行为的,不成立洗钱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洗钱罪。洗钱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采用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方法,从而使其“合法化”的行为。洗钱罪规定的是明知七大类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不是仅指这七个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A选项中的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就包括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侵犯财产的犯罪,其实施的侵犯财产罪仍然可以构成洗钱罪的上游犯罪。A选项正确。行为人对上游犯罪的性质认定错误并不影响该罪的构成,只要犯罪所得仍然属于法律规定的七种犯罪,都可以成立洗钱罪。B选项正确。实施洗钱犯罪的是下游的人,上游犯罪的行为人死亡并不阻碍追究实施洗钱行为的人的刑事责任。C选项正确。贷款诈骗为金融诈骗中的犯罪,只因单位不能成立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因此,对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行为以合同诈骗罪进行处罚。但其犯罪行为本质上仍然是对银行贷款的诈骗,为其所得实施洗钱行为的,成立洗钱罪。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2、张某窃得同事一张银行借记卡及身份证,向丈夫何某谎称路上所拾。张某与何某根据身份证号码试出了借记卡密码,持卡消费5000元。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张某与何某均构成盗窃罪B、张某与何某均构成信用卡诈骗罪C、张某构成盗窃罪,何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D、张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何某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法定方法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这些方法包括:(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3)冒用他人信用卡的。(4)恶意透支的。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根据有关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定盗窃罪。本题中,张某窃得同事一张银行借记卡并使用构成盗窃罪。何某以为信用卡是捡来的,他的行为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因此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他的主观上没有盗窃的故意,也没有盗窃的共同故意。故本题选C。3、杨某生产假冒避孕药品,其成分为面粉和白糖的混合物,货值金额达15万多元,尚未销售即被查获。关于杨某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不构成犯罪B、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C、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既遂)定罪处罚D、触犯生产假药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5万元以上的行为。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生产、销售假药罪是行为犯,即只要有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无论是否“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均构成本罪。本题中,杨某生产的假冒避孕药品虽是面粉与白糖混合物,但也成立生产、销售假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即15万以上),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本题中,杨某的行为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同时构成这两个犯罪的,择一重罪定罪处罚。故本题选D。4、赵某多次临摹某著名国画大师的一幅名画,然后署上该国画大师姓名并加盖伪造印鉴,谎称真迹售得收入六万元。对赵某的行为应A、按诈骗罪和侵犯著作权罪,数罪并罚B、按侵犯著作权罪处罚C、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处罚D、按非法经营罪处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侵犯著作权罪。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2)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3)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4)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本题中,赵某的行为属于上述第四种情形,按侵犯著作权罪处罚,故B项正确。5、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甲以欺骗手段骗取银行贷款,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贷款诈骗罪B、乙以牟利为目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转贷给某企业,从中赚取巨额利益的,构成贷款诈骗罪C、丙公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虚假的项目骗取银行贷款。该公司构成贷款诈骗罪D、丁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银行贷款后携款潜逃的,构成贷款诈骗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法定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法定方法包括:(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5)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A项属于借贷纠纷,并不构成贷款诈骗罪。B项中乙的行为明显构成高利转贷罪,所谓高利转贷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因此B选项错误。《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单位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刑法第30条和第193条的规定,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中丁有使用虚假证明文件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故丁构成贷款诈骗罪,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D。6、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罪、强制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侮辱罪、诽谤罪。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捏造并公开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与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A选项中,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既符合强制猥亵罪、强制侮辱妇女罪的成立要件,也符合侮辱罪的成立要件。属于想象竞合犯关系,应从一重罪处罚。A选项错误。B选项中,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并没有捏造具体的事实,因而不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C选项中,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构成诬告陷害罪;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媒体告发,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C选项错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侮辱罪、诽谤罪属于相对的亲告罪,通常情况下,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7、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罪的论述,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强行与卖淫幼女发生性关系,事后给幼女500元的,构成强奸罪B、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剥夺、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伤害、侮辱、虐待等犯罪行为的,分别依照有关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侮辱罪等规定处罚,并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进行数罪并罚C、雇用16周岁未成年人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构成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D、收留流浪儿童后,因儿童不听话将其出卖的,构成拐卖儿童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强奸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拐卖儿童罪。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其发生性交或者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行为。可见,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行为均构成强奸罪,无论是否为卖淫幼女。A选项正确。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是指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依照强奸罪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进行数罪并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剥夺、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伤害、侮辱、虐待等犯罪行为的,分别依照有关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侮辱罪等规定处罚,并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进行数罪并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拐卖妇女、儿童罪定罪处罚。B选项正确。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是指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据此可知,需要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本罪,该项中缺少“情节严重”的条件。C选项错误。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工业大学《测量学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金华市2024年中考数学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 喀什大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警官学院《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筑摄影初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理工学院《线天线与面天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考物理模拟测试题(有答案)
-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地理研究方法与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乡土文化与乡村教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自来水维修员年度工作总结
-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中英版)课件
- 导电铜浆及其制备方法、应用与流程
- 批量订购车辆合同范本
- 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案例
- 农业合作社全套报表(已设公式)-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
-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共25张PPT)
- SB/T 10863-2012家用电冰箱维修服务技术规范
- 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康复评估课件
- 检验科危急值项目范围考核试题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