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提升五 世界现代史-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1页
综合提升五 世界现代史-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2页
综合提升五 世界现代史-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3页
综合提升五 世界现代史-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4页
综合提升五 世界现代史-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综合提升五世界现代史一、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动欧洲实力一战前欧洲整体实力强大,拥有广阔海外市场与投资场所,向全世界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与制度。一战后欧洲各国实力受到削弱;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逐步走向联合。殖民体系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掀起新的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解体。国际组织国联与联合国由主权国家组成,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美苏长期处于国联之外,国联被英法操纵,权威性下降,“全体一致”原则极大地限制了国联的行动力。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权威性与强制力增强。国际格局由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2023湖南永州二模]作为《凡尔赛条约》的第一部分、也是构建凡尔赛秩序国际法基础的《国际联盟盟约》制定得非常仓促,在制定过程中根本没有顾及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盟约初稿仅在11天之内突击完成,被列入对德、奥、保、匈多国条约内,并分别成为其中的第一部分。这反映了(D)A.西方大国的协调机制取得显著成效B.巴黎和会工作效率极大提高C.列强在国际法运用中实行双重标准D.大国强权政治操纵国际秩序解析据材料“根本没有顾及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可知,《国际联盟盟约》由大国主导制定,没有顾及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操纵国际秩序,故选D项;材料表明该盟约并非协调的结果,而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仅在11天之内突击完成”可知,《国际联盟盟约》制定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其只体现了大国意志,并没有顾及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更容易激化矛盾,故并非巴黎和会工作效率高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列强在国际法运用中实行双重标准,排除C项。[2023河北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处理战败国日本的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这反映出(B)A.对日本的处理加剧了美苏冷战B.大国利益争夺影响了战后秩序C.苏联成为对抗美日的主要国家D.日本的侵略得到了应有的制裁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是美苏双方反复博弈、较量的产物,这说明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影响战后秩序,故选B项;“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说明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得到了苏联的同意,这在当时有利于缓和美苏关系,A项排除;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美国在单独占领日本期间,并未对日本的极右势力进行彻底清除,天皇制度也依然保留,D项排除。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政治上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取得成功。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提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民主社会主义”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4广东佛山南海区摸底]列宁指出:“在一个宣布为社会主义的共和国里,竟把一种非社会主义成分看得比社会主义还要高,还要优越,这在大家看来是非常奇怪的。但是……我们……充分认识到,俄国除了社会主义形式的农业之外……还有……最原始形式的农业。”基于此认识,苏俄(联)(C)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农业集体化C.实行新经济政策D.确立苏联模式解析据材料“把一种非社会主义成分看得比社会主义还要高,还要优越”可知,列宁强调在社会主义的俄国实行非社会主义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的核心是余粮收集制,具有“共产主义”特征,并未把非社会主义成分看得很重,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都确立于列宁去世之后,与列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1)特征: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原因: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3)表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4)影响:美国利用经济优势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大肆推行强权主义,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1)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原因:欧共体成立和发展,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日本经济起飞;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3)表现: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日、西欧的经济发展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苏联经济增长极为缓慢;新兴工业化国家出现。(4)影响: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2)原因: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冷战的结束。(3)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并发展。(4)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扩张,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但也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2023长沙长郡中学一模]下图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徽标。其中上方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形,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形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D)A.表达对世界分裂局面的担忧B.象征世界货币体系正在解体C.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D.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解析据材料“‘U’字形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并结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可以推知,这一设计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故选D项;材料与世界分裂无关,排除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属于贸易体系,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排除C项。[2023南京一模]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发动了全球化,却不能真正完成全球化,反而因其负面性和发展的局限性阻碍了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招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法依靠资本主义本身。该观点(C)A.论证了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依存关系B.否定了资本主义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C.指出了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D.揭示了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解析材料“反而因其负面性和发展的局限性阻碍了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无法依靠资本主义本身”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局限性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且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因此该观点指出了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故选C项。四、西方经济模式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1.自由放任——经济大危机(1)表现:政府基本不干预经济,企业自主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2)影响①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②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加快了西方对外殖民扩张,导致东西方贫富差距加大;到帝国主义阶段后,不适应性日益明显。2.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国家宏观调控内容影响罗斯福新政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①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威胁,经济逐渐恢复发展。②稳定了社会秩序。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④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国家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①缓和了社会矛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②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3.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20世纪80年代后资本主义的调整(1)内容①20世纪80年代:采用货币供给学派理论,实行新自由主义,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如出售国企,减少财政支出、福利补贴)。②20世纪90年代:采用“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发展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创造了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高经济增长率的奇迹。③21世纪初:美国金融危机后,再次加强国家干预。(2)影响①西方各国逐渐走出经济“滞胀”阴影,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出现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②未能根除经济危机。[2023山东联考]下图是美国人赫伯特·约翰逊于1936年所作的漫画《老树产量更高》。该漫画 (C)A.表明自由放任走向末路B.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政策C.质疑罗斯福新政的成果D.辩证地分析新政的利弊解析据材料“1936年所作的漫画《老树产量更高》”“新政”“自由经济制度”“新的‘计划’经济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正值罗斯福新政时期,漫画中“新政”之斧砍断了“自由经济制度”这棵老树,工人正在栽培一棵“新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小树,而漫画的创作者认为“老树产量更高”,因为图中的果实都是老树结出的,可见其认为自由经济才是最有效的,此画意在表达对政府政策的质疑,故选C项。[2023广东名校联考]20世纪初以来,美国前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之比经历了先升后降。1928年这一比例一度高达22.3%。二战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1970年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比例降至10.7%。二战后该比例下降主要基于美国(C)A.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B.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C.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增强D.通货膨胀得到一定控制解析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如利用税收杠杆机制对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进行调节、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弱势群体的生活等,缩小了美国的贫富差距,故选C项;A项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A项;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是材料反映的现象并非原因,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通货膨胀严重,排除D项。阐释、解释类非选择题解题技巧阐释、解释是指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所谓理性分析就是用史实进行论证,所谓客观评判就是在史料论证基础上分析其影响、意义等。合理解释一般以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来考查,在高考历史新题型中合理解释是一种命题方式。以下为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1.设问类型(1)谈谈对……的理解。(2)对材料……进行解读。(3)对……进行历史解释。2.解题步骤首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论述。如果材料中有关于人物的认识,那就要概括人物的观点,并阐述其观点。概括观点就是抓主干,阐述观点要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其次,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论证要注意从举措和影响(评价、作用、意义)进行阐述,注意使用历史性的专业术语,进行客观、深入地评价。3.答题模板是什么(内容/特点)+为什么+怎么做,根据材料要求,有侧重地写。[2022全国卷甲,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上述例题属于阐释类非选择题。解答时,首先明确时代背景,设问要求根据“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即确定了时代背景,可选取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期的国家发展面向或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的国家发展面向等进行思考。其次,材料所介绍的国家面向有“科学国家”“战争国家”“社会国家”等,若以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的国家发展面向为例,可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扩展、工业化启动与扩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等维度拟定为“革命国家”“工业国家”“殖民国家”,并运用相关史实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在阐释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示例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的国家发展面向在资产阶级大展宏图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西方国家普遍具有以下三个面向。革命国家,目的在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掀起了新一轮资产阶级革命浪潮,19世纪上半期欧洲大陆革命风暴频发,封建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意大利、德意志先后完成统一大业,法国历尽艰辛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体制,沙皇俄国则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工业国家,资产阶级建立大工厂,雇用工人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动力技术上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19世纪中后期,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殖民国家,它专注于为本国商品、资本寻求市场及投资场所,并将本国所需的原材料及消费品从海外输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方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综上所述,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三个发展面向并列发展,资产阶级携其雄心壮志改写了世界历史发展面貌。(12分)综合训练五世界现代史一、选择题1.[2024湖南岳阳月考]下图所示是一战期间美国军队的宣传海报,画面显示戴着普鲁士头盔的野兽威胁着大西洋彼岸的自由女神。该海报旨在(A)A.为美国战争政策辩护B.宣传美国的中立政策C.揭示战争爆发的原因D.防备来自德国的侵略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军队的这幅海报极力丑化德国,强调德国对美国的威胁,以此论证美国参战的合理性,即为美国战争政策辩护,A项正确;该海报体现不出美国的中立政策,排除B项;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美德两国的利益冲突,不是美国受到德国威胁,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没有侵略美国,排除D项。2.[情境创新/2024江苏镇江期中]1923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造成德国企业停工,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大企业不得不动用火车发工资,孩子们把一捆捆马克当积木玩。由此可知(C)A.德国反战和平运动高涨B.协约国企图瓜分德国C.强权政治孕育国际冲突D.凡尔赛体系维护和平解析由材料可知,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动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属于强权政治的表现,而这一行为给德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孕育着国际冲突,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德国反战和平运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对德国的瓜分,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实行强权政治的工具,并未真正维护和平,排除D项。3.[2023广东惠州二调]1920年,苏俄召开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大会最突出的主题就是俄罗斯的工人阶级和东方的各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此外,苏维埃政府公布密约,放弃沙皇领土要求,将土耳其、波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刻转化为和英国殖民主义的民族矛盾。这些举措(C)A.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涨B.着眼于改善苏俄的外部环境C.加速了世界非殖民化的进程D.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解析苏俄召开会议呼吁共同反帝,公布密约积极推动“土耳其、波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刻转化为和英国殖民主义的民族矛盾”,这说明十月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苏俄积极推动世界其他国家的反帝斗争,加速了世界非殖民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4.[2024江西名校摸底]由下图中的信息可以推知 (D)1913—1937年俄国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A.革命是影响俄国经济下降的主要因素B.苏联国民经济实现了均衡且快速增长C.苏联模式使苏联经济出现畸形态势D.经济管理体制变革影响了工业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都通过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从而对苏俄(联)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D项正确。1913—1917年影响俄国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仅从题目信息无法得知苏联国民经济是否实现了均衡且快速增长,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推断苏联经济是否出现畸形态势,排除C项。5.[2024广东六校联考]苏俄(联)时期,列宁曾说:“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10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7年底,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0.8%。这表明(C)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联盟亟待巩固C.农业集体化的基础相对薄弱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根据材料中“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7年底,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0.8%”可知,到1927年底,真正参与到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农民人数过少,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过低,苏联当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对农业的投资很有限,而农业生产又非常落后,这说明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不包括农业集体化,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开始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联盟已经得到巩固,排除B项;造成苏联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是苏联模式,其开始实行的时间是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6.[2024四川宜宾开学考]一战爆发后,甘地曾诚恳地向英国当局表示,要募集印度人医疗队和印度士兵到前线服务,并认为战争结束后,印度将得到一个自治政府。然而1919年英国政府的高压政策让甘地深感失望,他意识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是不道德的,“如果(印度)人民对此宽容而不抗争,我们将永远不会进步”。这反映出(D)A.国大党萌发民族独立意识B.甘地放弃非暴力不合作策略C.英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D.甘地的斗争思想发生了转变解析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至一战结束后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态度的转变,他认识到如果不与殖民者抗争,印度是无法获得民族独立的,说明甘地追求民族解放的斗争思想发生了转变,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了甘地思想的转变,并且1919年甘地尚未确立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排除A项;甘地并未放弃非暴力不合作策略,排除B项;二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排除C项。7.[2024湖北联考]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这实质上反映美国(B)A.开始推行门罗主义B.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控制C.改善与拉美的关系D.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解析针对德国的渗透,罗斯福政府对拉美的政策由政治军事控制改为改善与拉美的关系,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这是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控制,B项正确。美国于19世纪上半期开始推行门罗主义,排除A项;改善与拉美的关系是表象,排除C项;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排除D项。8.[2024河南名校检测]在1935年英国大选期间,工党指责保守党政府重整军备的决定是对“世界和平和本国安全的威胁”。部分工党党员要求“关闭征兵站,解散军队,解除空军的武装”“废除整个可怕的战争设施”。这些言论(C)A.承认法西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B.是对一战后世界发展蓝图的规划C.难以有效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D.强调了全球军备竞赛的严重危害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下,欧洲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积极扩军备战,而英法实行绥靖政策,1935年工党对保守党的指责反映了工党寄希望于对法西斯势力的妥协来换取世界和平和本国安全,这难以有效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党对英国保守党重整军备的指责,排除A项;工党的言论针对的是英国国内政治,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扩军备战,英国工党对英国重整军备可能带来战争表示担忧,排除D项。9.[2024江西九校联考]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D)A.废除了除领事裁判权外的英美在华特权B.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解析英、美两国取消了一部分在华特权的做法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这有利于团结中国军民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从而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D项正确。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材料讲的就是中英、中美签署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C项。10.[2023广西柳州一模]1953年,美国在联邦德国的美占区投入约400万美元改进广播电台设备,每年的广播电台日常运营费用约300万美元,广播电台几乎可以覆盖到民主德国的每一个角落,很多民主德国人甚至把美占区广播电台当作自己的电台。据此可知,当时美国(C)A.重视提升联邦德国的科技水平B.加大了对民主德国的援助C.将心理战作为冷战的重要方式D.强化了对西欧国家的渗透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联邦德国的美占区改进电台,目的就是加强对民主德国的舆论攻势,这可以反映出当时美国将心理战作为冷战的重要方式,C项正确;美国在联邦德国改进电台主要是出于冷战需要,并非重视提升联邦德国的科技水平,排除A项;美国援助的是联邦德国,而非民主德国,排除B项;美国在联邦德国改进电台强化了对东欧国家的渗透,排除D项。11.[2023吉林调研]1960年,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共同合作与安全条约》,以取代1951年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美国有权继续在日本驻军和使用军事基地;在日本领土上,日、美任何一方遭受武装进攻时,双方将“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并且删去了旧条约中有关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的“暴动和骚乱”的条款。该条约(C)A.体现出日本已经成为政治大国B.反映中间地带力图摆脱美国控制C.折射出世界政治格局的新趋势D.根本上改变了美日间不平等关系解析从1960年美、日签订的条约的主要内容来看,美国对日本内政的干涉有所减少,体现出日本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折射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排除A项;日本不属于中间地带,排除B项;“根本上”说法错误,排除D项。12.[2024江西景德镇一模]如图为1850—1990年的英国职业人数结构图。该图反映出英国(A)英国按部门分类的职业人数结构图(1850—1990年)A.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B.从男权社会向女权社会转型C.国家干预经济的逐步加强D.“福利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850—1990年,英国服务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制造业和农业人口比重下降,这说明英国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从男权社会向女权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职业人数的变化,与“福利国家”制度无关,排除D项。13.[2023河南安阳模拟]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成立工业重组集团的目的是为工业企业提供贷款以助力企业发展。但在经济环境不安全、不稳定的情况下,政府宣布该集团停止运营。同时,全国价格与收入理事会以及收入政策都被英国政府弃之不用。这些调整表明英国(D)A.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B.采取了保守主义政策C.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D.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之路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重组集团”“全国价格与收入理事会”等组织体现的是英国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这些组织的停止运营反映出英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之路,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并未体现“保守主义”,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国际竞争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14.[角度创新/2024湖南师大附中阶段检测]1982年开始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曾指出:“所有制方面的变革绝不会是一次性的行动”“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的、不应该简单化的过程”“将‘我的’,即私有制的,变成‘我们的’,即公有制的,并非一件易事”。这一观点(A)A.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大空间B.突破了高度集中体制的限制C.改革重点逐渐由经济转向政治D.实现了对传统经济模式改造解析据材料可知,安德罗波夫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阻力较大,需要经过长期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这一观点有利于为苏联改革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社会支持,故选A项。苏联的改革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外,都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体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改革,并未涉及政治改革,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苏联经济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多方面努力,由此推不出这一观点实现了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造,排除D项。15.[2024皖江名校联考]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指责苏联企图把“新的民族主义潮流汇合到它们自己的运动中,这使得总的挑战来势更加猛烈。亚洲、非洲和其他非工业化的国家正式成为冷战的主要战场”。杜勒斯提出此论的背景是(D)A.第三世界国家已走向联合斗争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美苏争霸的战略重心发生转移D.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即冷战时期,杜勒斯指责苏联利用新的民族主义配合其冷战战略的背景是,二战后,拉丁美洲、亚洲、非洲众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D项正确。第三世界国家联合斗争始于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美苏争霸的战略重心一直在欧洲,并未发生转移,排除C项。16.[2023兰州一模]20世纪最初兴起的反全球化浪潮大多来自国际秩序中的一些弱势国家和群体,主要目的在于抵御西方的冲击。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强劲的反全球化势力,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体现为排外、反移民和脱欧等现象。由此可知 (D)A.全球化发展面临停滞危机B.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反全球化主力C.世界秩序的重建迫在眉睫D.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面对全球化中西方的冲击,在一些弱势国家和群体中兴起反全球化的浪潮,但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强劲的反全球化势力,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冲击,发达国家采取排外、反移民和脱欧等方式应对这种冲击,因此反全球化势力的变化体现出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故选D项;当今世界全球化在不断深入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强劲的反全球化势力”,但不能说明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反全球化主力,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世界秩序的重建迫在眉睫,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2023安徽淮北一模,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60年代,虽然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依附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单一外向型经济并未随着独立而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中心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快、程度高,而边缘地区资本积累的速度慢、程度低,这意味着非洲的发展是建立在剥削自己之上的。宗主国控制着原材料价格,通过压低价格、转嫁危机使非洲只能处于被剥削的依附状况。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西方国家两次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西方国家在国际市场蓄意压低农矿产品价格,制造关税壁垒,限制非洲产品进入西方市场。1972年非洲用38吨剑麻或7吨棉花可换回一辆卡车,1980年用138吨剑麻或28吨棉花才可换回一辆卡车。独立后这种单一的外向型经济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还被不断强化,与此同时非洲进一步贫困化。——摘编自马汉智、杨宝荣《非洲社会主义运动与当代非洲的道路选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非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简析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非洲发展道路谈谈你的认识。(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信息问题“依附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单一外向型经济并未随着独立而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单一外向型经济,缺乏竞争力;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心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快、程度高,而边缘地区资本积累的速度慢、程度低,这意味着非洲的发展是建立在剥削自己之上的”缺乏资本积累,发展模式落后等。第(1)问第二小问,可从非洲被殖民的历史、国际环境、非洲国家政局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具体分析如下:材料和所学知识认识“20世纪60年代,虽然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和所学知识非洲的贫困化有深刻的历史原因,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是非洲长期贫困化的根源。“依附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单一外向型经济并未随着独立而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所学知识非洲需要提高自身治理水平,改变自身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才能从内部解决贫困化问题。“西方国家在国际市场蓄意压低农矿产品价格,制造关税壁垒,限制非洲产品进入西方市场”和所学知识当前国际经济与政治体系仍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弊端丛生,只有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非洲发展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答案(1)问题:单一外向型经济,缺乏竞争力;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缺乏资本积累,发展模式落后等。(每点2分,共6分)原因:西方的殖民统治与掠夺;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根深蒂固;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