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命题趋势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2016·江苏单科,T10)近代中国女性的发型变革及其影响1.该考点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当突出,每年必考,主要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考查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现代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等发生的变化。2.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兼顾非选择题。学生在备考时,要注意把本讲内容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注意从多个史观的角度来解读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革。(2015·江苏单科,T11)近代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2014·江苏单科,T6)断发运动体现的新旧观念的冲突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2017·江苏单科,T7)报刊及其作用(2016·江苏单科,T8)维新派创办报刊及其作用(2013·江苏单科,T6)报纸的教化功能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近代社会生活西方文化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 _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

,_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中山装吃西餐(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____________豪宅。(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__________”“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中西合璧断发易服反清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______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2)社会风尚:____________、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票证勤俭节约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社会风尚___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安居工程休闲娱乐【知识拓展】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过程考法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典例』

(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由“剪发齐眉,……实属有伤风俗”可知,新潮女性因梳西式发型,遭到警察厅的通令禁止,这从侧面说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对传统习俗构成了冲击,C项正确。其余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均排除。答案

C【方法突破】★明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抓关键

“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反映出政府对于风俗变化的态度。★定方法文字材料型选择题:重在读懂材料,结合问题找出关键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材料所涉及的相关教材知识相联系,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如本题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了政府的态度。【史论链接】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考法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典例』

(2014·江苏单科,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由漫画提供的信息,社会上某些人只剪辫梢(“崇尚西法”),不剪辫根(“保存国粹”),期望“发辫之将来”去梢不去根,说明这些人传统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项。A项仅反映漫画部分信息;B项错在“刻意保存”;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抓关键

“崇尚西法”“发辫之将来”★定方法解答漫画型选择题,第一步要把握漫画的情景,理解漫画的主题,分析漫画的寓意;第二步将漫画、题干要求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链接;第三步在对漫画和课本内容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选出正确答案。【史论链接】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考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______铁路。(2)新中国成立后宝成、______等铁路建成。(3)“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唐胥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______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2)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兰新上海3.水运 (1)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的垄断。 (2)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4.航空 (1)1909年,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__航线开通。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轮船招商局冯如北京至天津【知识拓展】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知识点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______,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_设立电话公司。 (2)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_________发送电子邮件。台湾上海互联网【方法指导】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考法交通工具变迁的影响『典例』

(2018·南通、扬州调研)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解析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答案D【方法突破】★明考点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抓关键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定方法在审清题干设问的前提下,依据设问要求仔细解读材料信息,全面提取与设问相关的信息,或是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历史史实补全题干隐含的信息,以便准确解答。细查备选项,筛选出正确答案。【史论链接】

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影响(1)积极: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2)消极: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发展知识点一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1.报刊事业的发展申报(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阵地。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_________》《红色中华》《新华日报》《____________》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5)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共产党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知识点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3)1931年中国成功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_____________》,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4)1935年《___________》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是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片。(5)建国后,反映___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上演。(6)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第一部获国际荣誉工农生活2.电视(1)1958年,______________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北京电视台知识点三互联网1.产生与发展(1)互联网诞生于__________________末期。(2)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__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3.影响(1)可以高度______,双向传授。(2)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3)不仅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20世纪60年代1994第四媒介互动生活方式【图解历史】

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法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作用[史料研读]史料一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中《中国编辑史》史料二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史料三2015年网络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成龙的“duang”“克强指数”“工业4.0”“新常态”“大数据”“能人腐败”“山头主义”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浪网1.史料一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2.史料二中“宣传正义”“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民报》的历史作用。3.史料三中媒体关注热词中有不少是丑闻曝光事件,如“能人腐败”“山头主义”等,这体现了大众媒体对政府工作部门的监督作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近代报刊的功能,并以《民报》为例阐述其历史作用。

提示:(1)功能:报刊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2)作用:《民报》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我们该如何认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提示:(1)神奇之处: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高度互动等。(2)影响: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利器,既可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史论归纳]报刊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8·连云港质检)1892年2月4日,《纽约时报》报道了光绪皇帝开始学习英语的新闻。美国人将其称为大清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并欣喜地认为“这种变化将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大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这一变化(

)A.结束了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B.进一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C.体现了光绪皇帝开始接受西方事物D.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解析

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国门被炮火轰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光绪皇帝开始学习英语的新闻”,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故B项正确;材料光绪皇帝学习英语的新闻,不能成为其接受西方事物的开端,故C项错误;早在洋务运动时便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故D项错误。答案

B2.(2018·苏州模拟)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B.传统习俗根深蒂固C.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D.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解析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政府想主导社会习俗,但没有成功,故A项错误;“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传统习俗对民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故B项正确;政府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尽管传统习俗根深蒂固,但社会在缓慢进步,故C项错误;国历的使用表明西方文明被中国接受,西方文明适应中国,故D项错误。答案

B考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3.(2018·盐城模拟)“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因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权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造成近代中国此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传统观念的束缚②列强对路权的激烈争夺③国家资金的匮乏④政府对铁路的一贯轻视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因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表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故①正确;“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表明列强对路权的激烈争夺,故②正确;“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表明国家资本的匮乏,故③正确,政府对铁路一贯轻视,材料没有涉及到,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答案

B4.(2017·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这反映出(

)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解析火警警报在时间上,电话效率高,材料中“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表明电话接警比重大,故A项正确;大力普及与材料中“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不符,故B项错误;基本使用公用电话与材料中“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表明上海也很少,更不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答案

A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5.(2018·南京、盐城调研)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社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政治性报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报纸”与“刊物”不分,贴近民众生活

B.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C.“维新”与“革命”论战,争取舆论支持

D.提倡民主科学,促进政治进步解析当时办的“报纸”与“刊物”兼顾了不同群体和不同行业的需要,贴近民众生活,A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C、D两项与材料中时间“1895年至1898年”不符合。答案

A6.(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的是近代国产早期影片以拍摄传统京剧剧目为主,体现国产电影与传统曲艺的成功结合,促进了电影在近代中国早期大获成功,故D项正确。A项错在“依赖”;材料信息显示的是国产电影,故排除B项;《定军山》等影片出品于晚清时期,而且材料也没有足够的信息证明政府扶植电影产业,故C项错误。答案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