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通过七个部分,交代了创作缘由,纪念了以刘和珍君为代表的爱国青年,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梳理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同时,对文中的语句反复品味,感悟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脉络,分析语言,体会深刻的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态度及现实意义。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赏析爱国青年人物形象,分析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教训,树立正确的民族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却始终没有屈服,在救国的道路上抗争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们的精神被不断传诵。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记念刘和珍君》。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观看视频)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后改名周树人,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人物介绍

刘和珍(1904—1926/3/18),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她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3.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

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属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把他所率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同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公开出面援助奉系,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

任务二:梳理脉络,分析句子

1.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2.课文分析

请分析下列句子,并思考其含义。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④……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强调为生者而写,警醒世人,同时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的悼念。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这已经不像是一个人间了,所以说了又有何用。

③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愤怒的揭露敌人的真面目

④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勿忘血债,警醒庸人

任务三: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鲁迅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分别能反映刘和珍怎样的人物形象?

(1)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敢于斗争、勇于反抗

(2)和同学们偏安于宗帽胡同求学渴求知识、学习精神

(3)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责任感和使命感

(4)“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爱国热忱

(5)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双重"艰难

①个人的艰难。刘和珍出生于贫民家庭,13岁丧父,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学费是别人资助的。刘和珍虽然贫困,但订了一年的《莽原》。

②鲁迅办杂志的艰难。当时社会背景混乱,又因为鲁迅的杂志言论都是抨击社会现实的,经常掀起思想风暴,对此,保守势力不能容纳。

书中说:“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

在鲁迅的回忆中刘和珍经常带着怎样的神态?为何要反复出现这一神态?(作用)

内容:①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强调刘和珍的温和善良的性格。

结构:②与杀人者的凶残和庸人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

③为抒发悲愤之情奠定基础。

刘和珍形象总结

刘和珍是一个思想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反抗精神,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温和善良、爱国热忱的女青年学生。

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背部中枪,说明学生不是在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奋的。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卑劣与凶残。

作者对此的情感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文明人”、“惊心动魄的伟大"、“伟绩”、“武功"都是反语,“伟绩”是指灭绝人性的劣迹;“武功"是指凶残野蛮的暴行。

表达了作者对三个女子临难不惧的赞颂,对执政府的愤怒、憎恨和讽刺。

鲁迅对刘和珍和这些青年们的精神表达了肯定,那么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是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拓展延伸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鲁迅《空谈》

在第六、七节中找出作者总结“3·18"惨案事件意义的句子,并概括其意义。

①血不会白流,精神留在心中

②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③给苟活者希望,激励猛士前行

除刘和珍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人,如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第六节中的“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第七节中的“苟活者”。这些人分别指的是怎样的人?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

“哀痛者”“幸福者"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庸人”指平庸之人,容易忘记历史教训,不思反抗,苟且偷生。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的庸俗的市民,他们善于忘却,思想麻木,对爱国青年的斗争和牺牲冷眼旁观的人。

“有恶意的闲人”指所谓的学者文人,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人,他们散播无耻流言,是反动政府的帮凶。

“苟活者"指作者自己,也指那些有是非观,不忘烈士死难,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不敢斗争的民众。

思考问题:从鲁迅对刘和珍影响的视角探究鲁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鲁迅对进步青年的思想影响深远。他虽然弃医从文,但他没有放弃救国救民,他是在“医”千千万万人民的愚昧思想。他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改造国民性、改良中国社会。

毛泽东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还是革命家。鲁迅用他思想的光芒驱逐了人们心灵的黑暗,把人们从旧文化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中国教育出了一代由新文化熏陶出来的新人。

表现手法: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叙述: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

议论: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

抒情: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

总结全文

此文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除了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还述评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课堂结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