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教案
《芣苢》教案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与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一、导入新课
图片引入
二、了解背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
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
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
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
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常识积累
芣苢:植物名称,即车前子,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蛤蟆衣。全草和种子皆可入药。三国时期陆玑曰其叶可鬻作茹。北宋苏颂说它“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如鼠尾。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五月五日采,阴干。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然今人不复有啖者,其子入药最多”。
四、创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准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苯莒》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五、朗读诗歌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掌握字音
芣苢(fúyǐ)掇(duō)捋(luō)
袺(jié)襭(xié)
六、文本研读
句意理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茂盛的样子。旧解多作动词,但《诗经》没有以重叠词为动词的明确例证。
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一说是“急匆匆的样子”,“薄”意谓“急迫”,“言”是类似于“然"的后缀。
有:藏。一说为“若”字之误;若,择取。
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luō):用手握物而脱取。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xié):兜入衣襟扎并将衣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急急忙忙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匆匆忙忙摘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拾取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七、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试用简练的语言简要概括。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3、反复诵读,体会《芣苢》在句式上的特点。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苯莒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自然质朴,且饶有趣味。
4、《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苯莒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课外了解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习近平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芣苢》
2、补写一段运用重章叠唱手法的作文段落,主题词为“劳动”。
劳动是一种锻炼,——————————;
劳动是一种修养,——————————;
劳动是一种美德,——————————。
《插秧歌》教案
杨万里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导入新课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家作品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士、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朝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谥号文节。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创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朗读诗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本研读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兜(dou)鍪(m6u)蓑(suo)胛(jia)
渠(qu)朝(zhao)霎(sha)莳(shi)
匝(za)
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古代战土戴的头盔。___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____________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_________莳:移植。
匝:遍;满。____________照管:照料,照看。
句意理解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文本研读
1、诵读诗歌,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3、这首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4、“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对比、承上启下)
5、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事实上,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6、分析诗歌的特色。
(1)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