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乘想象之舟 品艺术之美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乘想象之舟 品艺术之美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乘想象之舟 品艺术之美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乘想象之舟 品艺术之美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乘想象之舟 品艺术之美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想象之舟品艺术之美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乘想象之舟品艺术之美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艺术之美"的人文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在内容上涵盖了音乐、绘画、戏曲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折射出浓厚的艺术魅力。同时“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也都紧扣这一主题,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感受艺术之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从纵向上来看,这是教材首次出现“艺术"这一人文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对艺术有初步的感知,能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发现、感受艺术之美,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阅读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学段的侧重点都不同。对于想象力的培养,低学段便已涉及,中、高学段也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下表:

册别单元阅读要素

三上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三上第四单元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下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三下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四上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四上第四单元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六上第一单元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六上第七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对“想象"这一要素的安排呈现螺旋式上升,对想象能力的要求从虚构“童话”的想象,逐步过渡到现实生活的想象(如“自然之美"),再到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艺术之美

的想象,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有了更深层次的递进。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主题是“我的拿手好戏",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

()

()

()

第七单元

技能方面的感悟。《月光曲》《京剧趣谈》这两篇课文从详略安排以及如何将艺术之美写得具体可感等两方面,为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本单元是典型的读写结合单元。

(学习任务群定位)

经过单元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单元的教材编写意图为:先引导学生阅读三篇涵盖音乐、绘画、戏曲这些不同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从多角度感受艺术的魅力,并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再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生活,并通过创作表达生活中的“艺术”。

从文学阅读的角度来看,本单元艺术主题鲜明,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相吻合,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同时,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文质兼美,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能让学生经由语言文字的学习,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提高审美品位。

从创意表达的角度来看,本单元从阅读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逐步过渡到生活中的艺术,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拿手好戏”,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这样由读到写便水到渠成,能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这也能够很好地实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功能和定位”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单元内三篇课文以及习作主题内容和要求,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以及学习内容的要求等,具有一致性。

(学习主题)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编排,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绘画、戏曲、书法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感受浓厚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基于以上的单元解析,设计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乘想象之舟品艺术之美”,以“举办班级艺术鉴赏会"为核心驱动任务,先从学习文本入手,领略不同艺术之美,然后迈向生活,以写作、绘画、手工作品等多样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艺术之美”。核心任务下的三个具体子任务:“漫步书山赏艺术"走进生活寻艺术”“奇思妙想秀艺术",是开放的、层递性的、贴近学生的,与教材内容主题紧密相连,在子任务下又设计了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收获感。这样的主题是将教材中“艺术之美”的人文主题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创造两项核心素养进行了有机统整,这样的核心任务更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班级艺术鉴赏会"这样真实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学习目标)

1.能用楷体正确书写14个生字以及11个词语,积累与艺术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理解文言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背诵《伯牙鼓琴》。

3.学会列提纲,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

4.能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有条理地表达,分点说明。

5.阅读时,能理解文章大意,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语文六年级(上)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1.能自主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能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做到正确美观,熟练运用。2.能积累关于艺术的四字词语、专业术语等。☆☆☆

阅读与鉴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理解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

能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并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艺术之美。☆☆☆

表达与交流能围绕一种艺术形式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能根据文章内容列提纲,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

梳理与探究能结合自身特长,展开想象,采用多种媒介辅助,举行“班级艺术鉴赏会”,以写作、绘画、手工作品等多样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艺术之美"。☆☆☆

第七单元

任务一:漫步书山赏艺术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理解大意,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关爱。

3.能根据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音乐的美妙。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京剧的资料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主题,开启任务。

1.“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我们发现这一单元的内容和“艺术"有关,那什么是艺术呢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小结艺术的内涵: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体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音乐、书画、戏曲等都叫艺术。

3.开启任务。我们要举行一次以“乘想象之舟品艺术之美”为主题的任务群学习活动,届时将举办“班级艺术鉴赏会",期待我们一起体会艺术之美,也期待同学们亮出自己的十八般才艺!

(二)字词学习,归类指导。

1.初读课文,简单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几篇课文涵盖的不同艺术形式。

2.课件集中出示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小组内互相交流易错笔画。

3.全班交流容易写错的字,教师点评总结。

4.归类进行书写指导:哉、巍、曝、矣、盲、陶等。重点强调:“哉”是半包围结构,“戈"字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巍”是上下结构;“曝"右下的部件不要写成“水”。

5.学生自主练习写字,教师相机指导。

6.出示本单元要求识记的词语,学生自主认读,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情况。活动一:听·音乐之雅

《伯牙鼓琴》

(一)初读古文,疏通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重点提示“少"汤”的读音。指名读并正音。

2.启发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提示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指导学生抓住“志"善哉”“巍巍"汤汤”几个关键词理解第二、三句的意思,强调“哉、乎"都是表

语文六年级(上)

示赞叹的语气词,无具体意义。

3.启发学生根据文意、句意,恰当停顿,读准重音。如: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教师小结:遇到语气词,要根据情感用重读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

4.学生自由练读。

5.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的故事。

6.指导背诵。引导学生抓住“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这几个表示时间的顺序词,背诵课文。

(二)反复朗读,想象画面。

1.借助关键语句展开想象。

创设伯牙和锺子期相遇的情境,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角色朗读。想象锺子期听到音乐后会如何赞赏,想象伯牙听到赞赏后的心情又是如何。同时,抓住“方”“少选"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读出两人相逢相知的欢喜。

2.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想“太山”“流水"的画面,想象巍峨高耸的高山,想象大而急的流水,用语言尝试描摹音乐所描绘的画面,想象伯牙正在演奏着什么样的音乐,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2)采用教师范读、师生对读、情境引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乐曲之美和知音相遇之喜。

(三)借助“资料袋”,感悟知音。

1.小组交流,说一说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理解。

2.自读课后“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拓展积累与“知音"有关的其他诗句。《月光曲》

(一)听歌识曲,激发兴趣。

1.聆听《月光曲》的部分片段,欣赏钢琴曲。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贝多芬。

课件出示: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

3.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关注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1.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边读边做课堂笔记。

2.展示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要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

提示学生:(1)有疑问处,需要继续思考或者查找资料的,可以记下来。

(2)可以把听课过程中的想法记录下来。

3.围绕对话,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文中的三次对话:

(1)皮鞋匠兄妹俩: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

第七单元

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通过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兄妹俩深厚的感情,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又善解人意的品质。

(2)皮鞋匠和贝多芬: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教师介绍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被贫穷却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感动,因同情而弹琴。

(3)盲姑娘和贝多芬: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盲姑娘痴迷音乐,不仅听出了弹奏的纯熟和作品的情感,还猜出了弹奏者是谁。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首。贝多芬因同情而弹琴,因觅到知音而再次弹琴,体会贝多芬此时激动的心情。

4.通过教师范读、配乐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进一步感受贝多芬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得遇知音的喜悦与激动。

(三)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感受音乐的美妙。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仿佛浮现了哪些画面尝试用小标题概括这几幅画面,注意抓住月亮的位置和此刻海面的风景。

2.师生共同拟定小标题。

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边读文字,边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的、丰富的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来推测声音的特点和变化,读出恰当的语气变化。

(1)第一幅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月亮初升,海面洒满银光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贝多芬弹奏时的轻柔、音乐的舒缓柔和,再朗读体会。

(2)第二幅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越升越高”这个关键词,感受景象的变化,音乐的气势也越来越强,朗读时要读出乐曲旋律逐渐加强的语气。

(3)第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大风"巨浪”“涌过来"等词语,在朗读中体会音乐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强的变化,读出高昂激荡的语气。

句子语气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舒缓柔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明快有力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

语文六年级(上)

4.教师追问:第9自然段是直接描写乐曲的吗明确:是通过听乐曲时产生的联想来描写乐曲。

5.采用教师范读、师生对读、情境引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乐曲之美。

(四)联系拓展,学以致用。

1.过渡:将听到的声音通过联想进行表达,这样的句子我们学过很多。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

句子1: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山中访友》

句子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山雨》

2.教师小结:运用联想,对声音的描写就更具体可感了,能将声音变成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3.聆听乐曲,尝试表达。

(1)教师播放乐曲,请学生仔细聆听。

(2)分小组交流自己根据音乐联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3)回家后可再听一遍,并把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五)主题延伸,丰富积累。

1.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与“艺术"有关的四字词语,了解四字词语所描写的艺术内容。

2.启发学生说说由相关词语想象到的画面,进一步感受艺术的魅力,并相机补充其他描写艺术的词语。

3.拓展描写艺术的四字词语等,引导学生了解其意思并诵读积累。活动二:观·画中学问

《书戴嵩画牛》

(一)初读课文,疏通大意。

1.初识文体—题跋。题跋即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重点提示“处”“曝"数”等字的读音。

3.启发学生根据文意、句意,用“/"标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圈画出来。

4.指名读,正音。教师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5.学生练读课文。

6.提示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插图,梳理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物品,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指导学生抓住“搐”“掉"这两个关键动词理解牛尾的状态。

(二)展开想象,讲好故事。

请学生分别画出描写杜处士和牧童人物形象的词语、句子,想象两个人物当时的表现,试着表演一下。

第七单元

1.品“程度词”想象画面。

(1)理解“尤所爱"中“尤”字的意思,并联系上文“所宝以百数",想象杜处士书画之多,但最钟爱《牛》这幅作品,以此凸显此画的独特之处。

(2)请学生想象杜处士的表现,试着选择下面的一种句式,进行描述:

①他可能这样赞美这幅画……

②他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

③他还可能……

2.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想象画面。

(1)抓住“拊掌大笑”这一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请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当时牧童的样子。

(2)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笑而然之",他又是怎么笑的呢请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写一写杜处士的表现。

(3)自由练读,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4)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要求:

①用讲故事的语气,流利、完整地讲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②故事符合原文意思,可加入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

③还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会更加亲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学生自主展示讲故事,交流评价。

(三)再读课文,思考学问。

1.交流牧童为何而笑。教师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牛“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这两种情形。

引导学生理解,牧童的观察是细致的,而杜处士受获取知识经验的渠道所限,未见到两牛相斗的不同情景。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尝试补充填空: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画牛当问___。当问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自主交流:会“问"就足够了吗从这个故事和苏轼的评价中,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四、课后拓展

1.阅读其他的题跋作品,和伙伴分享你的收获。

2.查阅资料,了解后人对戴嵩画作的评价。

活动三:探·戏曲趣味《京剧趣谈》

(一)借助资料,了解京剧。

1.播放京剧片段,学生欣赏。

2.学生自主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京剧资料,教师适时补充。课件出示:

京剧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是中国的国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剧本表演上,善于以实带虚,以虚托实,表现人物更重传神。

语文六年级(上)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介绍京剧的。学生交流并明确:课文是从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两方面来展开介绍京剧的。

(二)细读《马鞭》。

1.研读词句,初识马鞭。

(1)默读第1自然段,完成表格。

马鞭

出现原因有趣之处

(2)反馈交流。

(3)研读马鞭的“有趣之处”。课件出示:

①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先指名读,引导学生关注“可以……可以……可以……可以……"这个句式,通过同桌互相读,感受京剧表演的自由。

②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指名读,先请学生谈谈感受,再进行拓展练习。

③京剧中,不同人物通常会使用不同颜色的马鞭。猜一猜,下面这些人物分别会使用哪种颜色的马鞭连一连。

皇帝项羽吕布刘备穆桂英红色粉色黄色黑色白色

④引导学生从身份、性别、坐骑的颜色来判断马鞭的颜色,交流反馈:皇帝一般执黄色马鞭,项羽骑乌骓马用黑色马鞭,吕布骑赤兔马用红色马鞭,刘备骑的卢马用白色马鞭,穆桂英骑桃花马用粉色马鞭……

2.了解京剧中的道具艺术。

(1)将道具分类。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圈出文中介绍的道具,尝试给道具分分类。

(2)交流反馈。

真实道具:马鞭、鞋底、酒杯、酒壶虚拟道具:马、针线、饭菜

(3)全班交流京剧中道具的艺术特色,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京剧善于运用虚拟的道具让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虚实相生”。

第七单元

(三)自学《亮相》。

1.自主学习,填写表格,并进行反馈交流。

2.体会京剧艺术“动静结合"的特点。

介绍的内容作用有趣之处

()亮相

()亮相

(1)学生自由练读。课件出示:

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2)配鼓点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小结:京剧表演艺术还有动静结合的特点。

(4)交流感受:对京剧之美有了什么更深的体会

(四)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1.展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先与同学交流词语的意思,再选一两个造句。教师拓展其他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2.搜集脸谱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思维导图,向同学介绍;还可以尝试制作一个脸谱,向同学展示、讲解。(选做)

3.搜集相关的剧目与唱词,选择一段学唱,也可以写一下观后感。(选做)任务二:走进生活寻艺术

学习目标

1.能有目的地搜集、分类、整理、筛选资料,选择一种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进行调研。

2.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能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法作品

2.学生准备:搜集不同艺术的相关资料,完成调研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访·艺术门类

(一)聚焦艺术形式,开展主题调研活动。

1.创立小组,合作研讨。

语文六年级(上)

2.确定主题,开展调研。

3.资料分类,成果汇报。

走进生活寻艺术

调研记录表

艺术形式

代表人物

著名作品

人物(作品)故事

活动照片

活动感受

4.教师小结:通过主题调研活动,引导学生对艺术形式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仅为单元口语交际及习作打下基础,也能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二:赏·书法意蕴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一)名作激趣,明确话题。

1.课件出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请学生谈谈感受,体会书法艺术之奇丽。

2.简要了解王羲之及《兰亭集序》。

3.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和要求。

(1)师生共同归纳:书法家的故事、书法作品鉴赏、学习书法的感受、学习书法的益处四个主要话题。

(2)明确交际要求:表达清楚、有条理,可以分点说明;表达要生动,可以使用图片、实物等进行辅助。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二)讨论发言方式。

1.以《兰亭集序》为例,讨论怎样表达更有条理、更生动。

2.梳理发言内容,交流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分点说明;列提纲;画思维导图;先表明观点再举例。

第七单元

3.对王羲之感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交流,可以提问、补充资料、补充故事、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等,也可以采用图片、实物等增强表达效果。

(三)分组展开交流,点评反馈。

1.学生根据前期的调研表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分组交流。

2.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提问补充。

3.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评,提醒学生注意听者的反应,尽量采用对话或聊天的语气和同学分享。

4.请几位有一定书法水平的同学谈一谈学书法的趣事及感受等,为习作奠定基础。任务三:奇思妙想秀艺术

学习目标

1.学习列提纲,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2.习作语句通顺,重点清楚。

3.能展开想象,展示自己的一项才艺。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习作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赛·拿手好戏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一)揭题明意,启发思路。

1.学习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1)明确要求,自主阅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2)请学生对照图片,找一找小台灯哪里做错了,把说明书中写得不清楚的部分画出来,再改一改。

引导发现图片错误:“灯泡"的位置。

明确做法错误:说明书中第3点“铅丝的头上”,改为“在乒乓球内靠近底部的地方"。

(3)全班交流如何把说明书写清楚,共同总结:确保步骤完整;顺序清楚;用词要准确等。

2.交流分享。

(1)创设“拿手好戏”大比拼的情境,在纸条上写下自己最拿手的特长,并让同桌猜一猜。

(2)全班交流自己的“拿手好戏"。

(3)把汇总的“拿手好戏”按照类别进行分类,补充拓展。

3.聚焦教材,明确要求。

(1)自主阅读习作要求。

(2)师生共同总结。

写的内容:练习过程+故事。

语文六年级(上)

顺序:先写+后写。

安排:明确重点,详略得当。

(二)借助提纲,构思结构。

1.观察习作中的例子《三招挑西瓜》提纲,交流:提纲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列的重点部分如何罗列清楚

2.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列提纲的要领:以简要的语言总体列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顺序清晰;重点部分的提纲要详细写。

3.仿照习作范例,也可利用“我的拿手好戏介绍卡",拟定习作提纲。

我的拿手好戏介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