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硬核素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硬核素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硬核素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硬核素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硬核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作文硬核鲜素材

【主题:文化自信】

背景资料:

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

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

一、名句篇

1.“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

业。”(习近平)

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

信。”(习近平)

4.“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

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

5.“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习近平)

6.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

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

7.“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

果。”(习近平)

8.“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

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

9.“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

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

10.“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

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

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

11.“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

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习近平)

12.“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1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

13.“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

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

14.“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

明新形态。”(习近平)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

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

16.“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

近平)

17.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18.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19.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0..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高擎中华文明火炬,走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以凄续传统、面向未来的精气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

出贡献。

21.只有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更好理解中国,才能明确今后的发展

方向。

22.我们要用手中的笔不断创作优秀作品,廖续文脉,让古老的书法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24.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廖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25.要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发扬光大的同时,做到与

时俱进。

26.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7.历史是精神的大写与展开,思想是文明的凝结与升华。

28.长河浩荡,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

把握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

29.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

30.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

31.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

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

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32.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定民族

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

二、名段篇

01.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中

国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和示范者。

立足日新月异的现在,从北京冬奥盛会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到

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再到北京中轴线、京杭

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绽放新韵……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今天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

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迈向光明宏大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

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站在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眺望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的壮阔前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

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02.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

蘸着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热播;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

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

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03.这是沉淀历史智慧的精神瑰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是

伟大创造精神的集中表达;“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是伟大奋斗精

神的庄严宣示;“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

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是伟大团结精神的一脉相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

3

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伟大梦想精神的时代共鸣。结晶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淀的

历史河床之上,蕴藏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中,中国精神必将在复兴征程上不断

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天行健、如地势坤。

04.浩浩江河水,巍巍民族魂。”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千磨万击还坚劲”,映照自

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彰显高尚坦荡的精神境界;“留取

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昭示忠诚坚贞的理想信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

民族形成了秉持仁、义、礼、智、信,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导向。

05.巍巍华夏,壮丽山河。翻开历史长卷,在水墨丹青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在

龟甲木牍里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一种文明“亘古亘今”,一

个民族“日新又新”,能量正蕴于此,奥秘正藏于此。

三、美文篇

01.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节选之(五)】

升平修典,盛世修文。2022年金秋时节,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出版发行。皇皇巨

著,致敬一代代仁人志士追寻复兴的百年求索;字字千钧,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铿

锵足音。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习近平总书

记亲自为《复兴文库》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

音。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立足于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立足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这个大局。新征程上,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

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

值,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4

以奋斗扬志气,书写复兴伟业的新篇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

任重道远,越要志存高远;越是万水千山,越要壮志如山。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以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

壮志,勇于战胜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跨越复兴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

不管是雄关险隘,还是风高浪急,都压不垮奋斗志,难不倒中国人!

以斗争壮骨气,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

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今天,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

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发扬“越是艰

险越向前”的精神,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本领,在有

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

以发展强底气,创造无愧时代的新业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以

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我们都为自己是中

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时与势在我们一

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树立和坚持

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

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

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身处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善于

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

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

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奋进新征程,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4

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

自信的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

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

5

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

一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增强中华

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奋进新征程,让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

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文化既

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

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守正创新

的正气和锐气,摩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

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好中国声音,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

文明百花园嫡紫嫣红、生机盎然。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这是一个国家澎湃恢弘的文化气象,这是一个民族矢

志复兴的精神图景。

02.人民网评:充分认知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结提炼中华文明具有

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当下,面

向未来,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

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

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如果不从源远流

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

未来中国。悠远的历史,深厚的大地,这是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管是典籍典故,还是发明创造,无不饱含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在几千年历史长

6

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思想工匠、伟大科技成果、伟大文艺作品,涵

养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事实证

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文明是具有创新进取特性的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

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

一起”,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

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

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

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

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突出的包容性,从

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

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和传承的理念,

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

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

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深刻

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我们就一定能筑牢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

稳脚跟的根基,凝聚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03.人民网评:霹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作出擘画:“在

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

文化使命。”迈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引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奋发有为,以文化的繁荣兴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读懂中国。在历史长河的纵坐标上,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坚

7

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才能廖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

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故宫跑”“文创热”“非遗热”见证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持续升温,国产电影、国产电视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历史文化遗产为

城市发展注入新气质、新动能……盘点新时代伟大变革中的文化建设成就,文化自信是一个醒

目标识。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

升为中国理论,必能让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通流畅、源远流长,不断实现精神上的

独立自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

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从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到大唐万邦来朝,再到

宋元贸易广布海外,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

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了中

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

来文化本土化,才能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守正才能把握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

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两个结合”,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

精神追求真理;另一方面,立足时代特征和人民需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发

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华文脉弦歌不辍,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

化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麋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能获得势

不可挡的磅礴精神力量。

04.青平:汇聚文化之光照亮复兴梦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

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的起点上,

只有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优秀特色文化的研究和优秀红色文化

的廖续,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扛起担当使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阔

步前行。

挖掘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养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

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生生不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我们要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通过广泛有力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自觉用中华传统文化培

根铸魂、启智润心,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

保护地域文化,抓实根脉传承。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这句话,充分说明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有的文化是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

强保护,有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代代传承,这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历史价

值巨大。我们要加强地域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的保护力度,让这种文化“香火”不断、历久弥

新。要把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让优秀的地域文化为时代所用,保留住源远流长的文化基

因,保护好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态,守护好积淀深厚的文化根脉。

彰显特色文化,强化品牌塑造。文化润物无声,它既有着无比强大的活力,更如取之不竭

的''古井",有着无穷的潜力。在中华大地上,各个地方、各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文化,

这既是一座座“宝藏”,更是一座座“金山”。我们要潜下心来,精心研究本地的特色文化,

充分挖掘各类田园景观、民居民俗、文物古迹、特色工艺等特色文化底蕴,融合时代科技元素

加以创新,在不断提升特色文化知名度、美誉度的基础上,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要将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文旅产业、风貌打造有机结合起来,塑造过硬的文化品牌。

弘扬红色文化,凝聚奋进动力。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

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

涵。中国共产党从“一叶扁舟”成长为巍巍巨轮,红色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我们要糜续红色血

脉、传承红色基因,用红色文化砥砺责任担当,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05.【光明论坛】传承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

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

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

9

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的新阐释,提出的新要求,

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中国延续而来。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必须知晓我们民族过往的历史,以及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

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

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首先要对我们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这需

要站在时代高度、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对久远历史的缺失处和模糊处认真考索,拾遗补

阙,使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加完整清晰,另一方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措,

使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古籍得以妥善保管和传承。近些年来,国家启动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

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早期脉络,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演化的漫长旅程,在廓清一些迷雾和偏颇的同时,获得了越来越

明晰的认识。而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建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实

施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等,则对不同历史时期珍贵典籍资料的搜集整理做了卓有成

效的工作,为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史学根基。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家底进行摸排清点和保护展示,还要对浩

瀚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我们震续中华文明的历史,并非只是为着发思

古之幽情,翻箱底、晒老账,说明过去如何阔绰和辉煌,而是在摸清和了解过往历史进程的同

时,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唐代思想家和史学家魏征说: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