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2019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在生活的场景中,有顺境也有挑战。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如“我太难了”,就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但从“蓝瘦香菇”,至U“扎心了,老铁”,再到“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此外,“996”对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融梗”与抄袭界限不清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临近年末,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其选择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流行语选择愈多才4、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摘编自《流行语中的时代活力》)材料三: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兴起,着实让网络变得沸腾起来,不断涌现的网络词语开始从网络走进生活,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也是一种进步,激活了网民的创新意识。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不少网络词语也被收录进词典,这让网友们更加热情高涨。市民陈小姐认为:“现在网络发展太过迅速,几乎每天都会有很多新词出现,平时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别人时不时会说一些比较潮的词汇,很多我都不太懂,然后就去网上搜索,有的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十动然拒‘,‘冏’、‘么么哒’等等,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才不会被淘汰,用网络词汇武装自己,看起来也很潮不是么?”网络词汇的涌现已经势不可挡,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这些词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新意与活力,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市民担忧,过度的简单化、碎片化、卡通化,是否对下一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呢?也有部分市民对此不以为然,市民易先生说:“就像古时候的成语一样,网络词语都是通过不断的积累而来,也有很多表达贴切,极具新意,如果能从中不断地吸收时代中好的部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部分词汇超越文化底线,好词、坏词能否“一刀切”?由于网络词语是在自由化的网络上产生的,所以,在“野蛮生长”的环境下,既存在积极正面的词汇,同时也存在很多并不文雅的词汇。这样不文雅的网络词语并非那么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摘编自《网络流行语来袭,传统汉语“伤不起”?》).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流行语具有接地气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来传播价值观,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B.流行语的沉淀与流失符合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在不能为语言系统注入新的生命力的时候,部分流行语就会选择快速流行随后快速消失的结局。C.流行语伴随网络文化普及而流行,已经成为使年轻人保持活力的新事物,这使得网友们也热情高涨地推动网络词语进入词典。D.流行语的流行和积累与成语有相似性,只要能从中不断吸收符合时代潮流的部分,就能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基础,具有包容特征,可以用来引领社会心态,帮助个人寻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B.材料一、二都强调流行语有宣泄情绪的作用,也都认为流行语有助于个人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C流行语有个人表达和宏大叙事两个,其中,“我太难了”属于低层次的个人表达,“文明互鉴”是高层次的宏大叙事。D.中国科技领域持续更新的流行语,既反映出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也折射出新中国不断取得的新成果和创造的新辉煌。.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教科书式”这一流行语源自一段上海民警街头执法的视频,其中记录的执法程序和现场指令都令人无可挑剔,具有教科书般的规范性。B.营造网络流行语不等于低俗的全民意识,主流媒体要做到坚决不用低俗流行语,鼓励全体网民主动抵制低俗流行语。C.驱散网络热词的负能量寒霜,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才能让语言的花园更美丽,让语言的城市更繁荣。D.若真想让年轻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坚实的语言力量,那么便有必要对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使用进行适当规范。.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如何辩证地评价材料二中画线句“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忆佩弦先生冯契读其文,想见其人,在中学里的时候,总以为朱先生是个翩翩佳公子,风华清靡,一如“荷塘月色”。后来进了清华,在迎新会上,有同学远远指给我看一个身材矮小,连走路的姿势都活像日本人的教授,说:“那就是朱自清先生!”这使我非常失望。我平时和朱先生根本没有接近的机会。但当时他住在清华园的东北角上,门前有个土山,长满绿草。我晚饭后,爱到那边散步。有一次,我经过他门前,见他挺在躺椅上,凸起腹,驾起腿,好像还歪着嘴巴剔着牙齿。十足的中年人的神态,我低头避开他的视线,却不想忽然听得他在叫我了。他怎么认识我?而当我走近去时,他却又夸奖了我一句:“听说你的白话文写得很不错!”白话文!他为什么不说文章,而要说白话文呢?我满心不快。不过此后路上碰见,就免不了要笑笑,点点头了。“一二•九”之后数月,宋哲元派大兵抄检清华园。很有几个榜上挂名的同学,躲在朱先生家里,得免于难。而且听说非常优待,夜里请同学睡沙发,早晨又是每人一个荷包蛋。这使我对他开始有了好感,虽然接近的机会还是不多。一直到昆明,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夏天,清华文科研究所成立,我才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跟朱先生在一起生活。研究所的教授和同学,合组一个伙食团。雇了个乡下人做饭,是个可爱的戆徒。人是忠诚极了,饭烧糊,菜没煮熟,也不忍责备他。有次异想天开,去田里提了许多蚂蚱,炸了捧到饭桌上来孝敬大家。弄得每个人摇头,他还笑嘻嘻地直说:“滋味好呐好!”而忽然谣传“有吏夜捉人”,我们这位戆徒就马上逾墙而走,常常数天甚至半个月不回来。于是一早起来,一群秀才手忙脚乱地生火,淘米,挑水,赶街子……终至于整个研究所翻身,弄得每个人垂头丧气。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吃点这样的苦,算不了什么。但是一个有病而又长期过惯家庭生活像朱先生这样的中年人,怎么受得了呢?然而,他在我们当中,是最不发怨言的一个。到过后方的人,都知道“公米”的味道。那是需要一个如鸡肫一般的胃来消化的。朱先生平时跟大家吃公米,只有当胃病发作的时候,才吃烤面包。那面包是用又黑又粗的配给面粉,自己在火油箱里烘成的。论滋味,并不比公米强,不过比较容易消化罢了。他瘦得厉害,“骨瘦如柴”不足以形容他。我从前见过的那种“凸起腹,挺在躺椅上”的神态,不用说,是再也没有了。为了营养,他每天早晨添个鸡蛋。这是早餐桌上常谈的话题之一;打碎煮好呢,带壳煮好?煮三分钟好,煮五分钟好呢?……但后来鸡蛋涨得厉害,这一点小小的滋补品,似乎也裁去了。过着这样的生活,大家在一个大房子里,在丛书、类书、经解、注疏……的围困之中,做着“抱残守缺”的工作。朱先生私人有几架书,也摆在研究所里。他的桌子后面,竖着一个同图书馆的目录柜似的旧柜子,一二十小抽屉里塞满卡片。内容如何,不得详知。只知道他写文章时,总要去查一查。有时拿出一两张来,远远瞥见,卡片上是蚂蚁一般的小字。我心里奇怪,要写满这么多卡片,得花多少时间啊?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那时闻先生正在考证伏羲是葫芦,女娲是个瓜;朱先生大概已开始写“诗话”。闻先生写文章,喜欢在落笔之前,先说出口来;衔着烟斗,喊:“佩弦,我有个很好的idea……”于是接着总是一场热烈的讨论。朱先生的习惯不同,他默默无声就脱了稿,捧着稿子交到闻先生面前,谦逊地说:“一多,请你看看,看有问题没有?”似乎只有一次例外。一天晚上,他握着笔,忽然抬头对大家说:“我觉得王静安的无我之境很难说。”为这问题,讨论很长久。我以一个门外汉的资格,也说了一点意见,大意是“无我即忘我”。还记得那次讨论,是以朱先生的谦逊的话语作结的,他说:“这样的讨论很有意思,我受益不浅。”朱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则。早晨总是他第一个起床,我爱睡懒觉,他到底几点钟起来,始终弄不清楚。只知道他洗漱之后,总要到大门外的晒谷场上跑两圈,练几节健身操。在乡下人看来,这是很有趣的。所以起初,常有些女人和孩子,远远地立定了看他,议论他。晚饭后,照例是一道在田野间散步,或者聚在晒谷场上聊天。聊些什么,多已忘记。只记得有次谈起清朝的汉学大师,数他们的年纪,一个个活到七八十岁。闻先生就说:“做汉学家可以长寿。”朱先生说:“是因为他们长寿,才做得到汉学大师。我身体坏,不敢存这妄想。你却行。”闻先生就笑起来:“能不能做大师,不敢说。活七八十岁,我绝对有把握。”言犹在耳,说有把握的竟遭毒手;自知身体坏的,到底也接着给穷困之手扼死了!朱先生著作俱在,平日的言论印在青年们的脑子里,也决不会磨灭,他对于民主与文学的功绩,尽人皆知,用不着我多说。草此短文,记琐事数则,驻笔低眉,倍觉黯然。(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自清掩护学生,照顾他们的起居,表现出一颗仁爱之心;整理知识卡片,以供写作参考,表现出其严谨认真。B.朱自清不认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这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作者也大胆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C初识时描写朱自清的悠闲自得,这与后文他因病而“骨瘦如柴”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作者的痛心惋惜。D.文章追忆了朱自清的几件琐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怀念之情。.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吏夜捉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文中借用此句是为了写出“戆徒”轻信谣言的憨厚可爱,表现出人们对他的喜爱。.“抱残守缺”一般比喻保守不知改进,文中是指作者等人进行的古籍研究工作,作者以此含蓄地表达了对枯燥工作的不满。C.伏羲和女娲都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人物,相传伏羲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炼石补天,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D.“说有把握的竟遭毒手”饱含作者的悲愤之情,所指为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做《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暗杀的事件。.文本中作者在与朱先生的交往中有怎样的心理变化?(4分).这是一篇深情回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回忆的内容琐碎,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她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日:“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她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被狃(贪),又将请她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她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日:“不如与之。”宣子日:“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日:“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日:“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人见知伯日:“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日:“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日:“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注释:春秋后期,晋国内乱,主要有六家卿族,分别是知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和中行氏。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经常相互攻打,其中知氏实力最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邑”。B.釜: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如曹植《七步诗》中“豆在釜中泣”便是此意。C.三军: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将、下军将,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作为屏障,出入处仰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献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韩庚子、魏宣子二君,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被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书愤》中描写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诗句是“,”。(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3)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的凄凉与悲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都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也仍然是他们①的图景。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种场景。有的村子年久失修,破败消亡;有的村民一无所知,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冯骥才曾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的确,从《汉书》中“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形成,到《金翼》里“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②的使命,也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由竹竿和橡皮带所组成的框架结构”。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到今天,③的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固然需要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但同样也离不开历史文脉吸纳地气。因而,对村落留此存照,就成了回答“从哪里来”的标准答案,也成为标注“向何处去”的最佳注脚。.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C.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长津湖之战,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①:一是武器装备和战场保障远远优于自己的美军;二是朝鲜盖马高原50年一遇的严寒。美军住的是保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②,用以充饥的只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从华东紧急赶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第9兵团,不少官兵还身穿单衣。朝鲜战争之初,麦克可瑟是不被中国人放在眼中的。中国政府当作出出兵朝鲜决策的时候,国际舆论没有看好从废墟上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朝鲜战争期间,曾经有多少美国兵无法理解:面对空中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面对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弹炮,面对暴雨一样的自动武器射击,在尖利的军号和哨子声中,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击的中国军人,为什么能够镇定从容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躲闪地迎着死亡冲去?其实,③ ,从宋阿毛烈士留下的那张冻得几乎不能展平的纸条上就能找到答案: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四位弟子一起“言志”——畅谈人生理想的情形。人生就是一段前行的旅程,我们时常匆忙地低头赶路,而没有抬头看路,忽视了前行的方向。理想犹如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D2.C3.C4.①以具有辩证关系的三组词引出和总结强化论点,引导读者辩证看待流行语现象。②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各分论点从“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三个侧面,并列式展开论证,有较强的的说服力。③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5.①画线句的因果关系成立。流行语源自各个社会生活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发展,体现人们正面的精神和追求,说明中国向好发展。②画线句在逻辑上不严谨。产生于“野蛮生长”环境下的流行语,有的带有粗俗的特定含义,与时代进步相悖,对中国发展会产生负面作用。③画线句需要加上“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前提,才能严谨地表达出流行语对时代和国家发展的正面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利用这一优势来传播价值观,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错误。由原文“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可知,题干中的“价值观,,并未说明是何种价值观,不一定会产生选项所示的作用。B.“部分流行语就会选择快速流行随后快速消失的结局”错误。由原文“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可知,选文中说的是“无法逃脱”,而不是带有主动倾向的“选择”。C.“这使得”错误。由原文“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不少网络词语也被收录进词典,这让网友们更加热情高涨,”可知,"这,”指代的是“不少网络词语也被收录进词典”,才让“网友们更加热情高涨”,题干却是“网友们也热情高涨地推动网络词语进入词典”,颠倒了原文中的因果关系。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我太难了’属于低层次的个人表达,‘文明互鉴’是高层次的宏大叙事”错误。材料二提到“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在生活的场景中,有顺境也有挑战。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如‘我太难了’,就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由此可知,“从更大层面看”中的“大”指流行语适用对象相对于“个人表达”和“宏大叙事”更大,并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层次高低。如“文明互鉴”已经超越了“宏大叙事”的范畴,成为中国主张。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观点侧重从正面阐述流行语的选择和变化与时代进步的多样性和中国发展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A.侧重流行语的来源;B.侧重主流媒体对待流行语的态度;C.侧重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载体,能够体现时代进步;D.侧重流行语的规范问题。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文章结构的能力。材料二用“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开篇,是以具有辩证关系的三组词引出和总结强化论点,引导读者辩证看待流行语现象。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中间分论点并列式展开论证,二三两段是说“新与旧”,四五两段是说“小与大”,第六段是说“变与不变”,有较强的的说服力。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如“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是引用论证,“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但另一方面,有的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是对比论证,“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至『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等是举例论证。.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与“越说明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构成因果关系,说明流行语的选择多样性与快速变化,能给时代进步带来多样性,体现人们正面的精神和追求,说明中国向好发展。材料三中说到“在‘野蛮生长’的环境下,既存在积极正面的词汇,同时也存在很多并不文雅的词汇。这样不文雅的网络词语并非那么容易为社会所接受”,这说明产生于“野蛮生长”环境下的流行语,有的带有粗俗的特定含义,与时代进步相悖,对中国发展会产生负面作用,所以画线句在逻辑上不严谨。如果加上“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前提,就能严谨地表达出流行语对时代和国家发展的正面意义。.B7.D8.①初见时,因朱自清的外形与自己想象中的形象不符,作者非常失望。②相识时,因朱自清只夸赞自己白话文写得好,没有提及文章,而心有不满。③听到朱自清掩护照顾学生,对他生出好感。④交往加深后,对朱自清先生的学问和精神充满敬佩。⑤朱自清先生逝世后,作者满怀悲痛和思念。9.①选材典型。选取与朱先生交往中的典型事例,如朱先生讨论问题时的谦逊,谈论生死时的坦然,表达作者敬佩和怀念之情。②选材丰富。文章从为人处世、治学态度、生活习惯等多方面选材,全面展现了朱先生有血有肉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深情缅怀。③详略主次结合。文章既有对朱先生挺在躺椅上、吃公米的详写,也有对其优待学生,面对艰难的生活从无怨言的略写;文章还选取了“戆徒”“闻一多”等次要人物,与朱先生的形象交相呼应,凸显了朱先生让人感佩怀念的大师形象。【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及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朱自清不认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理解有误,朱自清并非不认同,而是认为很难说清楚。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借用此句是为了写出‘戆徒’轻信谣言的憨厚可爱,表现出人们对他的喜爱”表述错误,作者是借此暗示当时的社会动荡。.“作者以此含蓄地表达了对枯燥工作的不满”表述有误,这是作者的调侃之语,是贬词褒用。C.“伏羲开天辟地”错误,应是盘古开天辟地。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者心理的能力。结合“后来进了清华,在迎新会上,有同学远远指给我看一个身材矮小,连走路的姿势都活像日本人的教授,说:‘那就是朱自清先生!’这使我非常失望”,初见时,因朱自清的外形与自己想象中的形象不符,作者非常失望。结合“而当我走近去时,他却又夸奖了我一句:‘听说你的白话文写得很不错!‘白话文!他为什么不说文章,而要说白话文呢?我满心不快”,相识时,因朱自清只夸赞自己白话文写得好,没有提及文章,而心有不满。结合“很有几个榜上挂名的同学,躲在朱先生家里,得免于难。而且听说非常优待,夜里请同学睡沙发,早晨又是每人一个荷包蛋。这使我对他开始有了好感,虽然接近的机会还是不多”,听到朱自清掩护照顾学生,对他生出好感。结合“但是一个有病而又长期过惯家庭生活像朱先生这样的中年人,怎么受得了呢?然而,他在我们当中,是最不发怨言的一个”“只知道他写文章时,总要去查一查。有时拿出一两张来,远远瞥见,卡片上是蚂蚁一般的小字。我心里奇怪,要写满这么多卡片,得花多少时间啊?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交往加深后,对朱自清先生的学问和精神充满敬佩。结合“朱先生著作俱在,平日的言论印在青年们的脑子里,也决不会磨灭,他对于民主与文学的功绩,尽人皆知,用不着我多说。草此短文,记琐事数则,驻笔低眉,倍觉黯然”,朱自清先生逝世后,作者满怀悲痛和思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选材典型。选取与朱先生交往中的典型事例,“还记得那次讨论,是以朱先生的谦逊的话语作结的,他说:’这样的讨论很有意思,我受益不浅”“朱先生说:’是因为他们长寿,才做得到汉学大师。我身体坏,不敢存这妄想。你却行’”,朱先生讨论问题时的谦逊,谈论生死时的坦然,表达作者敬佩和怀念之情。选材丰富。“只知道他写文章时,总要去查一查。有时拿出一两张来,远远瞥见,卡片上是蚂蚁一般的小字。我心里奇怪,要写满这么多卡片,得花多少时间啊?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朱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则。早晨总是他第一个起床,我爱睡懒觉,他到底几点钟起来,始终弄不清楚。只知道他洗漱之后,总要到大门外的晒谷场上跑两圈,练几节健身操”,文章从为人处世、治学态度、生活习惯等多方面选材,全面展现了朱先生有血有肉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深情缅怀。详略主次结合。“有一次,我经过他门前,见他挺在躺椅上,凸起腹,驾起腿,好像还歪着嘴巴剔着牙齿。十足的中年人的神态”“雇了个乡下人做饭,是个可爱的戆徒。人是忠诚极了,饭烧糊,菜没煮熟,也不忍责备他。有次异想天开,去田里提了许多蚂蚱,炸了捧到饭桌上来孝敬大家”,文章既有对朱先生挺在躺椅上、吃公米的详写,也有对其优待学生,面对艰难的生活从无怨言的略写;文章还选取了“戆徒”“闻一多”等次要人物,与朱先生的形象交相呼应,凸显了朱先生让人感佩怀念的大师形象。.D11.A12.C13.(1)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不要重视有才智的人了。(2)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14.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韩庚子听取了段规的建议,魏宣子听取了赵葭的建议。而知伯没有听取知过的建议,最终失败被擒。【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破赵”与“三分其地”为连动结构,其间不宜断开;排除AC;“亲之”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诸侯的封地叫‘邑’”错误。“邑”是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诸侯的封地叫“国”。故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错误,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三段“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阴约三军”是指秘密订立军事盟约,并不是张孟谈向他们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闻”,听说;“存”,使……保存;“安”,使……安定;“贵”,重视。(2)“乱”,混乱;“翼”,从两边;“将”,带领;“犯”,进攻;“禽”,通“擒”,活捉。.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根据“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韩康子能听取段规的劝谏。根据“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魏宣子能听取赵葭的劝谏。根据“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可知韩康子、魏宣子能听取张孟谈的劝谏。根据“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可知知伯不能听取知过的劝谏,最终失败被擒。综上分析可知,韩康子、魏宣子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听取别人建议。参考译文: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打算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得无厌而且凶狠固执,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对我们韩国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的国家去索要土地,别的国家不给,他必定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不打算给他。大臣赵葭劝谏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于是也派人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于是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战争开始。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并决开晋水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三年,城中百姓在高处搭棚架居住,吊起锅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要用完了,士兵疲倦病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城中力量用尽了,人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开城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请您放弃这种打算,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好。”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接下来就轮到你们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讲仁爱,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就会被他知道,那么灾祸必然降临,该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进入我一个人的耳朵里,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两位国君立刻与张孟谈秘密联合三国军队,约定好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次表示感谢。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了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再见知伯了。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魏的国君说:“约定今天晚上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魏的军队从两边夹击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A16.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此地并非“幽僻而苍凉”另外,诗歌第三、四句并未写景。故选A。.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书写:“洲”“渡”“蓉”“露”“腓”“稀”。.①魂牵梦绕/挥之不去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19.A【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指在都市的人对乡村的恬淡意境非常思念,无法忘却。可以用“魂牵梦绕”或“挥之不去"。“魂牵梦绕”,形容万分思念。“挥之不去”,(事务)压在心头,无法排解;指某些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但没有办法挽回,但一直会在脑海中回想,怎么也忘不掉。第②空,语境指中华文明,修饰的是“使命”,可以指文明悠久、深厚,也可以指文明不断繁衍,可以用“源远流长”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第③空,语境指城镇化正在发展,进展迅猛,可以用“如火如荼”或“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伸向天际”把高楼大厦当作树来写,具有树的动作。A.“恋”“思”运用比拟手法,把“羁鸟”“池鱼”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情感。与例句相同。“羁鸟”“池鱼”也运用了比喻修辞,比喻“处于官场的人”。B.运用对偶。“艰难”对“潦倒”;“苦恨”对“新停”“繁霜鬓”对“浊酒杯”。C.“譬如朝露”运用比喻,把短暂的人生比作早晨的露水。D.“管弦”运用借代手法,代指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运用互文,指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故选A。.①志愿军将士同时面对两个凶残的对手②而同一战场上的志愿军③这样的疑问21.①“面对……面对……面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集中写出了美军武器的精良和进攻的猛烈。②“如潮水一般”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向敌军进攻的视死如归、汹涌澎湃的气势。③末句运用设问修辞手法,提示读者注意,引发读者去思考志愿军为何不惧牺牲(不惧牺牲的缘由)。22.朝鲜战争之初,麦克可瑟是不把中国人放在眼中的。事实上,当中国政论作出出兵朝鲜决策的时候,国际舆论似乎也并没有看好刚刚从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注意冒号,说明这里是总领句,而后文谈到“一是……的美军”“二是……严寒”,这是志愿军战士要面对的两个凶残的“敌人”,据此写:志愿军将士同时面对两个凶残的对手;第二空,此处是把美军的情况与志愿军对比,“美军住的是保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此处应用“而”转折,“用以充饥的只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此处为了对比鲜明,可强调他们是在同一战场上,据此写:而同一战场上的志愿军;第三空,前面是美国兵的疑问,“面对空中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为什么能够镇定从容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躲闪地迎着死亡冲去?”,后面是从烈士留下的纸条上能得到答案,此处应用“这样的疑问”衔接。.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面对空中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面对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弹炮,面对暴雨一样的自动武器射击”,采用排比句式,用三个“面对”说明了志愿军面对是怎样的进攻;“空中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弹炮”“暴雨一样的自动武器射击”,从空中到地面,集中写出了美军武器的精良和进攻的猛烈。“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击”,运用比喻手法,把志愿军战士的攻击比喻成潮水,并用“一波又一波”修饰,,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向敌军进攻的视死如归、汹涌澎湃的气势。“为什么能够镇定从容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躲闪地迎着死亡冲去?”,这是美军的不解和疑问,而后面从烈士留下的纸条上得到了答案: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这样就构成了设问的修辞,而美军的疑问能够提示读者注意,引发读者去思考志愿军为何不惧牺牲(不惧牺牲的缘由)。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麦克可瑟是不被中国人放在眼中的”不合逻辑,改为“麦克可瑟是不把中国人放在眼中的”;二是“中国政府当作出"语序不当,改为“当中国政府作出”三是“从废墟上刚刚诞生”语序不当,改为“刚刚从废墟上诞生”。可修改为:朝鲜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