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1页
初中语文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2页
初中语文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3页
初中语文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4页
初中语文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经典,寻找爱。

2.研词句,理解爱。

3.忆往事,学会爱。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

晨曦起炊烟升,背上书包变学生,是孩提时父亲送你初入学时的小小背影;

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是少年时父亲送你返学校时的轻狂背影;

每一次离别,被望的总是子,何不凝眸回顾,子也来望望父

中国著名作家李广田曾说过:“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今天,让我们带着子对父的回望,走进这篇《背影》。

(一)为爱起航

下面,老师想通过填空题的形式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知背景,导向爱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什么触动作者的回忆,写下这篇文章?

朱自清此时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他理应熟知父亲的身体状况,为什么只能从心中得知呢?

资料链接:

《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_________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后来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数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光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由此可知,父子间存在了一些隔阂,最终父子二人有没有冰释前嫌?是什么让父子间关系重归于好的呢?父亲读过文章后有怎样的反应?

(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

很明显,父亲被朱自清的文字打动了,那文章有哪些可以体现父爱的句子?

(三)品经典,寻找爱

品读全篇,寻找父亲爱儿子的痕迹。

(要求: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方面进行思考;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小组交流讨论三分钟分享看法。)

(从文字中我们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无微不至的关爱,正是这种他特殊的爱才让父子冰释前嫌,老师准备了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那深沉的爱。)

(四)研词句,理解爱

作者对父亲的态度从始至终有没有发生转变?研读词句,我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1.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跟随视频,深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五)忆往事,学会爱

你的爱,我看得见——

我看见了,

你亲手为我做纸风筝时额头上的汗珠

我看见了,

为了我们家你在台灯下彻夜不眠的身影

我看见了,

你低头为我整理衣角时额头上的皱纹

……

在那个孩子心中,爸爸无所不能,没有什么是爸爸做不到的。

请同学们回忆往事,参照语段进行仿写。

(有一位父亲,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父亲,请你原谅爸爸的不完美。”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一种体会,“高大英俊"“器宇轩昂”“玉树临风"“刚毅儒雅”这些词其实说的都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父亲。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亲都是普通人,他们的身上会有弱点,甚至也会有一些不堪。也许,我们的父亲平凡啰嗦、暴躁邋遢,他们或“迂"或“怂”或“丧",但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他都不会忘记“爱”。这份爱,就是我们未加装饰的生活,是人世间原本的模样。)

希望同学们学习本文后都能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爱、敢于表达爱的人!

四、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传统写父子亲情的文章,那浓重的背影凝聚着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动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现在的孩子,因时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难融入这篇文章,为此我设计了以情导学的几个环节,让学生们自己从文中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从品味语言入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父子亲情。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从而体悟情感,并学会运用语言之法。

在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磨课,力求把课上到最好。磨课之后,师父张平老师、张萍老师、曲慧英老师、贾学东老师、赵文静老师等多位老师也对我进行了指导,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是进入课堂要直入主题,以教学重难点为依据,设计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衔接要自然,有意识的去积累经验,并且提升自己的教态。在语文的教学中,离不开听说读写,特别是要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去感受文章的魅力。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按初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发现,有自己个性见解,品析感悟语言特点。因此,整个教学程序的展开都是围绕阅读这一目标进行的,通过学习、体悟文章语言所饱含的父子亲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其次,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成了本节课重中之重。直入主题后,只以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从点滴语言中感悟到子对父的思念、牵挂等情感。这也激发了我与他们一起去探究质疑的兴致。这一预设的探究过程,使我与孩子们一起回读文本,更加深刻地体味出文字间所蕴含的绵绵不尽之意。

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情感却力透纸背。因此,在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这一环节。从品词品句入手,最后要能理解文章中的动词并且把他们精确地运用。品味人物描写也是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品析人物描写,挖掘其内在的感彩。在这个环节中他们极尽能力,品出词语含义,具体再现情感,也融入了文章的情感中。有些学生做的还不错,能动情地描述生活中无痕的亲情,将文字化成真正的情感体验,但是在教学环节中也有尚待提升的地方,课堂氛围积极性有待增加,未能够从语言风格上很好地分析这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