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设计】灯笼

学习目标:

1.理思路,明确围绕结缘的“灯笼"写了什么。

2.品语言,体会“灯笼”寄寓的不同情感和内涵。

3.学写法,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思路,明确围绕结缘的“灯笼”写了什么。

2.品语言,体会“灯笼"寄寓的不同情感和内涵。

3.学写法,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显数副灯笼照片。一般什么时候会挂起灯笼?悬挂灯笼是我们节日的习俗,用以寄托美好的情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散文《灯笼》,看看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灯笼怎样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

怅惘褪色锵然燎原

思慕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

三、初读课文——理清“灯笼"之缘

文章以“灯笼”为题,写了很多与灯笼有关的事情,在第二段也写到了这样一句话:“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那么作者与灯笼结下了哪些缘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情呢?简要概括(3分钟)

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汉献帝;

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师:作者围绕灯笼写了一系列事情,看似零散,实际都有讲究,有角度的,我们一起来给这些事件分分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

提示:3、4、5段,主要讲的是日常生活中和灯笼有关的事,6、7、8、9段,可以归为乡村风俗类,10、11段写到了历史上与灯笼有关的事。

所有的事情都与灯笼有关,灯笼是一个联结点、寄托物,那么灯笼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本文的线索。

四、深入探究——品味“灯笼"之情

小小的灯笼,深深的情。每盏灯笼背后都蕴藏着独特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请同学们品读第3段—11段,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细细品味,作者借灯笼抒发了什么情感?

(1)祖孙深情

“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一个老人家,步行五里之遥,一去一整天,祖父应该怎样的?但是因为祖父爱我,所以看到疼爱的孙儿来接自己,虽然疲惫,但是也要打起精神来,给孙儿绘声绘色地讲个故事,体现了记忆中的祖孙情深。

(2)母子情深

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语言寄托情思,在动作上也能表达。这一接一递两个动词,在这样的小细节当中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3)灯笼上描字,乡俗中沉迷(9段)

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也可未始勾不起爱好来。这是一个特殊句式,“未始"是“未必”的意思,和“勾不起"两个词,构成了双重否定句,更加强了肯定语气;更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在灯笼上描字的喜爱。

2.作者写自己的往昔生活,每一个文字里都饱含了思亲的深情;记乡俗民情,灯笼里折射出醇厚的地方文化,但仿佛这不是作者最想抒发的情怀,你从哪一段里读出了不一样的情感?

11段主要讲了爱国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追问:什么是“马前卒"?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差役,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师:作者出生于书香门第,一个文人,为何想要同他们一样?

社会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强邻压境,领土被蚕食,人民屈辱地生活着。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

所以,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

他写下这篇文章,就是表达他想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抗击日寇、保家卫国,其实《灯笼》创作完成后不久,作者也便亲赴延安,参加革命。

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到了其他亮光,火把与探海灯的光以及能够燎原的烈火有何不同?

灯笼不足以言志,于是寻找更多的光源,作者希望更多的民众可以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侵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了作者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情感,齐读最后两段。

五、技法探究——感悟“灯笼”之美

课文读到这儿,你能读出作者情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吗?

课文所述之事琐碎,时间跨越千年,地域横跨千里,但作者在叙事时没有选取大事件、大人物来写,而是由一家一村然后延及天下,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就是好的散文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以小见大。

六、拓展延伸:

在《灯笼》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感受到他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