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_第1页
汉川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_第2页
汉川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_第3页
汉川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_第4页
汉川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川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一、阅读理解

(2021九上·汉川月考)现代文阅读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定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的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加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1.请根据文章第①~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___→___→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___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②解释下面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

3.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1九上·汉川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引出说明对象,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作铺垫;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3段画线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说明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C.第⑦段加点的“部分"一词,表示范围,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都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部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文章针对人类为什么习惯于摸自己的脸部,主要说明了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语言学家的解释,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爱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5.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面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6.(2021九上·汉川月考)古诗文名句默写。

(1),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2)闲来垂钓碧溪上,___(李白《行路难》)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明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和生生不息活力的句子是“___,___”。

(4)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景抒情,表达思念家乡和英雄失路之悲的句子是“___?___"。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久谪归来,斯人已去,恍若隔世的感慨句子是“___,___”。

(6)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用白描写景的句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7)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中怜人即是怜己的句子是:寂寂江山摇落处,___。

(8)五岭逶迤腾细浪,___。

(2021九上·汉川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各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任选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甲】词【乙】诗都是托月寄情。请简析这两首诗词表达出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2021九上·汉川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希,完成各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王(指益王),帝(指宋太宗)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指姚坦)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置酒共观之()

王强使视之()

10.下列各句中的“其”,表示揣测语气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其喜洋洋者矣

C.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D.王惊问其故

11.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

1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13.选文乙中姚坦具有___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甲文中“___”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2021九上·汉川月考)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甲】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A,是徐伯荪的学生。

……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

……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A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14.下列对名著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诗选》中收录了著名诗人艾青的大量诗作,这些诗作的特点是情感力量雄浑,语言直截了当,意象强烈鲜明。

B.《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

C.取经成功,观音菩萨授唐僧为“金蝉子”,孙悟空为“金身罗汉”,猪八戒为“天蓬元帅”,沙僧为“斗战胜佛”。

D.《骆驼祥子》叙写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小说大量使用北京口语,还有一些关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

15.甲段文字的作者是,诗中的“礁石"象征了_________的人。

16.乙文段中的A是(人名),从选段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二、综合运用。

17.(2021九上·汉川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忧戚(qì)稍逊(sùn)怅惘(wǎng)姹紫嫣红(chà)

B.摇曳(yè)娉婷(pīn)妖娆(ráo)矫揉造作(jiǎo)

C.凝望(níng)飘逸(yì)鲜妍(yán)抑扬顿挫(yè)

D.柔嫩(nèn)枉然(wǎng)招徕(lái)脍炙人口(kuài)

18.(2021九上·汉川月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活得洒脱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拘谨的人,容易烦恼。

B.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C.近年来,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呼声不绝于耳。看来,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D.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利哈乔夫《论教养》)。

19.(2021九上·汉川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已经收到捐款4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冷梅同学后期康复的治疗费用。

B.课堂,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要铸造健康、优美的灵魂,抵御丑恶的腐蚀,必须课内外协同行动。

C.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D.2018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武大靖不光以39秒584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还为中国队获得本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

20.(2021九上·汉川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B.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C.在全场如雷贯耳的欢呼声中,该选手技高一筹,击败对手,加冕这次世界大赛的冠军。

D.三年的初中生活,大家在一起共处的一幕幕浮光掠影,将成为我们每个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21.(2021九上·汉川月考)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

B.“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还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C.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D.日常交际中,注意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分别用“告辞”,去到他家用“莅临”,送人出门称“留步”,麻烦别人说“叨扰"。

(2021九上·汉川月考)语文实践活动。

微博、微信正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2.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因为忙,很少陪母亲,也不太习惯当面表达对母亲的爱。而每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发了争议。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23.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针对这一现状,某班级准备就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正方反方展开辩论,请你选择一方,在辩论会上陈述观点。

三、写作表达。

24.(2021九上·汉川月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一:幸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很多时候,幸福又是非常真实的存在,只是你未必知道而已。读懂幸福,是需要借助某种事物或场景的,更需要用心去体会。请你以“我从▲中读懂了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

③卷面整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④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二:阅读下面几则材料,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一】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习近平

【材料二】2020年9月8日,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三人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向他们颁授勋章奖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主题;

②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600字左右;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父亲分鹅毛,剧烈喘咳;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父亲垒起泥屋,咳喘缓解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鹅绒"比作“流云”,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鹅绒的情状,睹物思人,表达了作者对已逝父母的怀念之情。②“寒冬"表层含义是指那个寒冷的冬天,深层含义是指一家人面临的贫病交加的艰难处境。

3.表达了作者对父母之爱的赞美以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文段中作者情感的理解。理解文段中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段落中的景物描写或人物心理描写的词句来分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依据①-⑧段的内容,“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是对第②段内容的概括,“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是对第⑥段内容的概括,③-⑤段,“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等关键句,仿照给出情节的句式概括,格式为人+事,填写第一个空,即:父亲分鹅毛,剧烈喘咳。“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是对第①段内容的概括,研读第③段,结合关键句“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概括填写第二个空,即:父亲垒起泥屋,咳喘缓解。据此分析,根据提示和理解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父亲分鹅毛,剧烈喘咳

2、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

3、父亲垒起泥屋,咳喘缓解

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仔细阅读画线句,将“一小窝的鹅绒”比作“经年不散的流云”,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生动地描写出这一小窝的鹅绒的状态,另一方面,作者看到“一小窝的鹅绒”就想到了父母,而父母已逝,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怀念之情。

②本题考查词语在句中含义。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据此分析,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鹅绒"比作“流云”,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鹅绒的情状,睹物思人,表达了作者对已逝父母的怀念之情。②“寒冬"表层含义是指那个寒冷的冬天,深层含义是指一家人面临的贫病交加的艰难处境。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依据原文可知,父亲当年患有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干不了重活,每到冬季就走村串屯地去收鹅毛,父亲晚上回家,就着冷风分拣鹅毛,气喘和咳嗽得更严重。在父母的艰辛劳动下,一家人总算熬过了艰难的时光。父母相继去世后,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睹物思人,“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年被鹅毛压得喘的原因,也懂得了父母当年所受的苦。作者通过对父母辛苦劳作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父母之爱的赞美,也表达了对故去的父母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对父母之爱的赞美以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答案】4.B

5.材料中参与者受到噪音干扰后,触摸自己的面部动作增多说明了人会通过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所以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面部的次数。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4.本题考查说明文方法及作用。ACD.正确;

B.有误。第三段划线句“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内容“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可知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所以材料中的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面部的次数。

6.【答案】(1)槲叶落山路

(2)忽复乘舟梦日边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雾凇沆砀

(7)怜君何事到天涯

(8)乌蒙磅礴走泥丸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本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的重点字“槲、畔、赋、砀、磅、礴”的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不能添字、少字;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7.示例一:此句采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写了白露时节的清露和月亮,在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明明是普天之下的一轮明月,却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更明,这实际上是诗人深切思念故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写景生情,情随景变,有很强的感染力。示例二、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夜是白露节气,那天上的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此联在炼句上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稍作变化,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示例三、这两句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是白露时节。"月是故乡明"在写景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怀。

8.相同:两首诗词都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情感。不同:甲词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乐观旷达的胸怀,乙诗表达了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此句可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本题考查名句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苏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借月的阴晴圆缺表达面对种种生活际遇的旷达胸襟和乐观情怀。杜诗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地深切思念。

故答案为:相同:两首诗词都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情感。不同:甲词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乐观旷达的胸怀,乙诗表达了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怀。

【答案】9.在…之前;没有;置办;让

10.C

11.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

1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我)只看见了血山,哪里看到什么假山!

13.关心百姓,敢于直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4)文言文句子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同时还要兼顾句子的通顺。

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了。先,在…之前。

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

③置办酒席共同观赏假山。置,置办。

④益王强迫他看(假山)。使,让。

1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译文:他一定说:“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这里“其”,语气副词,表揣测,一定。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句句意为:放置酒使人们一起欣赏,人们都赞叹它的美丽。故断句为: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译文:建成以(益主)召集同僚下属,置办酒席共同观赏假山。故断句为: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

1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本句中关键得分点是:互文“不以物己而喜悲";“但”只;“安"疑问语气词哪里。翻译: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我)只看见了血山,哪里(怎能)看到假山?

13.本题是对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的考查,需要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从原文: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可以看出他关心百姓,敢于直言。这与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致。

【答案】14.C

15.艾青;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

16.范爱农;孤傲正直、坦荡率真、外冷内热、追求革命、爱国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2)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阅读原文,结合关键句子进行分析。

14.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作家作品常识、人物、主要情节等进行全面的把握。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即可。ACD.正确;

B.有误,唐僧的封号是“旃檀功德佛”,孙悟空的封号是“斗战胜佛”,猪八戒的封号是“净坛使者”,沙僧的封号是“金身罗汉”;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能力。《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在诗人的笔下,“礁石"具有无比坚定的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任凭“无休止”的狂风恶浪吹打,依然昂首挺胸;尽管“脸上和身上"留下了“象刀砍过”的累累伤痕,却毫无畏惧、决不退缩,照样岿然不动,并且还“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带着必信的信心和无比乐观的精神,笑迎更猛烈的挑战,承受更严峻的冲,是一个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显然,这“礁石”有着象征性。可以是象征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中华民族,还可以是象征“遇到连续的迫害"、“要求生存的权利”。

16.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作家作品常识、人物、主要情节等进行全面的把握。根据对《朝花夕拾》的积累可知,这个人是范爱农他最突出的特征是高大身材,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范爱农是个性格倔强、落落寡欢、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鲁迅与范爱农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的,并且有过激烈争吵。原因是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被反动政府杀害,浙江籍留日学生召开同乡会,就是否给北京政府发电,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发生了分歧。鲁迅主张发电声讨,范爱农则主张不必发电,理由是“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正是这争吵,说明范爱农生性倔强,对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完全丧失了信任。辛亥革命使范爱农变得兴奋和勤快,说明他是个具有强烈反清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最后这样倔强的知识分子被逼上绝路,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所造成的这一悲剧。

17.【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根据具体语境确定。

A.有误,“稍逊”中的“逊"应读“xùn”;

B.有误,“娉婷"中的“娉”应读“pīng";

C.“抑扬顿挫”中的“抑"应读“yì”;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字音。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课后读写,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读音易错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不同字音代表的意义。

18.【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

A.有误,“活得洒脱的人,容易幸福"和“活得拘谨的人,容易烦恼”构成并列关系,所以“幸福"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B.正确;

C.有误,两个问句为整句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问号均改为逗号;

D.有误,句末的句号应该放在括号的前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标点符号的使用比较复杂,尤其要注意顿号、问号、分号这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平时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累。

19.【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

A.有误,动宾搭配不当,“用于”与“费用"搭配不当,删除“费用”;

B.正确;

C.有误,两面对一面,“……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两面对一面,在“做出”前加“是否"。

D.有误,成分赘余,去掉“不光”和“还为"。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病句。辨析并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找出句子主干,找出病因。

20.【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

A.“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所以与语境不符;

B.正确;

C.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与语境不符。

D.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1.【答案】D

【知识点】递进关系;名人事迹;称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法和文化常识。

中华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去到他家用“叨扰”,送人出门称“慢走”,麻烦别人说“打扰”,

故答案为:D。

【点评】平时阅读、学习中,多多积累一些谦辞、敬辞,语法知识要掌握扎实,语言表达措词应注意: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答案】22.示例一: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缺少陪伴母亲的时间,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示例二:这是年轻人在作秀,是表演。且不说母亲们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陪伴。

23.示例一:大家好!我支持正方观点。我认为碎片化阅读优势明显:能够随时随地及时获取大量信息;有效提高零散时间的利用率。示例二:大家好!我支持反方观点。我认为碎片化阅读存在极大弊端,理由如下:一是降低了阅读效果;二是缺乏深度思考;三是阅读者获得的信息是零星的,不系统,不严谨。

【知识点】见解表述;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点评】(1)考查观点表述。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2)考查见解表述。在辩论会上陈述观点,就是考查说话能力的,能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说出得体的话来,是这类题的考查重点。其命题形式,一般都是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在回答的时候,要求要切合某种的特点的环境或语境;有的在回答的时候,要求要用上一定的修辞格等。

22.本题考查发表观点。分析材料可知,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年轻人很少陪父母,所以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但是孝敬父母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要从生活上照顾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据此解答即可。

23.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具体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的能力。可以从正方和反方任一的一个角度出发进行观点陈述。首先明白话题中心是:移动终端可以获得海量碎片化信息。那么正方的观点就应该肯定获取信息量大而便捷的好处。反方就应该针锋相对,指出阅读的零散,缺乏深度阅读,更没有深度思考。一句话碎片化阅读只是让人消遣和娱乐等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大家好!我支持正方观点。我认为碎片化阅读优势明显:能够随时随地及时获取大量信息;有效提高零散时间的利用率。示例二:大家好!我支持反方观点。我认为碎片化阅读存在极大弊端,理由如下:一是降低了阅读效果;二是缺乏深度思考;三是阅读者获得的信息是零星的,不系统,不严谨。

24.【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

题目一:本题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我从_____懂了幸福”。审题可知,题目的关键词就是要补充的内容,从“哪里"你懂得了幸福呢?可以从妈妈的唠叨中懂得了幸福,从爸爸的沉默中懂得了幸福,从朋友的关怀、帮助中懂得了幸福,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懂得了幸福。总之要把让你体会到幸福的某种事物或场景,认真地写出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要选取生活中的小事,选取适合自己的擅长的文体,采用合理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真情实感,一以此来吸引读者。行文构思中,可以采用题记式,可以层层深入式,可以总分总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文中多采用细节描写,适当加入修辞方法,避免平铺直叙。

题目二:

本题以“英雄”为话题,同时提供了两则材料,一个是习总书记的金句,一个是钟南山等人物分获“共和国勋章"人民英雄勋章”。英雄是令人敬仰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英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英雄的品质。要有事例,不能满篇假大空的赞词。

【立意提取】

1.从妈妈的眼神中我读懂了幸福。通过妈妈给“我"的系列关爱中,我明白了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就在妈妈慈爱的眼神中。

2.争做时代的英雄,创造新时代的奇迹。

【点评】(1)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泛,但是我们写作者必须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切口、小角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话题作文试题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题目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1/1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一、阅读理解

(2021九上·汉川月考)现代文阅读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定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的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加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1.请根据文章第①~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___→___→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___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②解释下面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

3.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父亲分鹅毛,剧烈喘咳;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父亲垒起泥屋,咳喘缓解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鹅绒"比作“流云”,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鹅绒的情状,睹物思人,表达了作者对已逝父母的怀念之情。②“寒冬"表层含义是指那个寒冷的冬天,深层含义是指一家人面临的贫病交加的艰难处境。

3.表达了作者对父母之爱的赞美以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文段中作者情感的理解。理解文段中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段落中的景物描写或人物心理描写的词句来分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依据①-⑧段的内容,“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是对第②段内容的概括,“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是对第⑥段内容的概括,③-⑤段,“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等关键句,仿照给出情节的句式概括,格式为人+事,填写第一个空,即:父亲分鹅毛,剧烈喘咳。“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是对第①段内容的概括,研读第③段,结合关键句“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概括填写第二个空,即:父亲垒起泥屋,咳喘缓解。据此分析,根据提示和理解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父亲分鹅毛,剧烈喘咳

2、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

3、父亲垒起泥屋,咳喘缓解

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仔细阅读画线句,将“一小窝的鹅绒”比作“经年不散的流云”,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生动地描写出这一小窝的鹅绒的状态,另一方面,作者看到“一小窝的鹅绒”就想到了父母,而父母已逝,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怀念之情。

②本题考查词语在句中含义。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据此分析,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鹅绒"比作“流云”,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鹅绒的情状,睹物思人,表达了作者对已逝父母的怀念之情。②“寒冬"表层含义是指那个寒冷的冬天,深层含义是指一家人面临的贫病交加的艰难处境。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依据原文可知,父亲当年患有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干不了重活,每到冬季就走村串屯地去收鹅毛,父亲晚上回家,就着冷风分拣鹅毛,气喘和咳嗽得更严重。在父母的艰辛劳动下,一家人总算熬过了艰难的时光。父母相继去世后,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睹物思人,“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年被鹅毛压得喘的原因,也懂得了父母当年所受的苦。作者通过对父母辛苦劳作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父母之爱的赞美,也表达了对故去的父母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对父母之爱的赞美以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021九上·汉川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引出说明对象,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作铺垫;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3段画线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说明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C.第⑦段加点的“部分”一词,表示范围,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都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部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文章针对人类为什么习惯于摸自己的脸部,主要说明了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语言学家的解释,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爱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5.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面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答案】4.B

5.材料中参与者受到噪音干扰后,触摸自己的面部动作增多说明了人会通过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所以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面部的次数。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4.本题考查说明文方法及作用。ACD.正确;

B.有误。第三段划线句“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内容“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可知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所以材料中的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面部的次数。

6.(2021九上·汉川月考)古诗文名句默写。

(1),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2)闲来垂钓碧溪上,___(李白《行路难》)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明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和生生不息活力的句子是“___,___"。

(4)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景抒情,表达思念家乡和英雄失路之悲的句子是“___?___”。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久谪归来,斯人已去,恍若隔世的感慨句子是“___,___"。

(6)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用白描写景的句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7)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中怜人即是怜己的句子是:寂寂江山摇落处,___。

(8)五岭逶迤腾细浪,___。

【答案】(1)槲叶落山路

(2)忽复乘舟梦日边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雾凇沆砀

(7)怜君何事到天涯

(8)乌蒙磅礴走泥丸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本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的重点字“槲、畔、赋、砀、磅、礴”的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不能添字、少字;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021九上·汉川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各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任选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甲】词【乙】诗都是托月寄情。请简析这两首诗词表达出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答案】7.示例一:此句采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写了白露时节的清露和月亮,在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明明是普天之下的一轮明月,却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更明,这实际上是诗人深切思念故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写景生情,情随景变,有很强的感染力。示例二、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夜是白露节气,那天上的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此联在炼句上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稍作变化,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示例三、这两句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是白露时节。"月是故乡明"在写景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怀。

8.相同:两首诗词都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情感。不同:甲词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乐观旷达的胸怀,乙诗表达了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此句可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本题考查名句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苏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借月的阴晴圆缺表达面对种种生活际遇的旷达胸襟和乐观情怀。杜诗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地深切思念。

故答案为:相同:两首诗词都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情感。不同:甲词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乐观旷达的胸怀,乙诗表达了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怀。

(2021九上·汉川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希,完成各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王(指益王),帝(指宋太宗)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指姚坦)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置酒共观之()

王强使视之()

10.下列各句中的“其”,表示揣测语气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其喜洋洋者矣

C.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D.王惊问其故

11.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

1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13.选文乙中姚坦具有___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甲文中“___”这句话的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