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基础。(24分)

1.(2022八下·汕头期中)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挑兮达兮,。(《子衿》)

(2),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4)《诗经·关雎》首章借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以兴起淑女陪君子联想的诗句是:,。

(5)补充默写完整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答案】(1)在城阙兮

(2)俶尔远逝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5)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答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阙、俶、蒹葭、雎鸠、洲、楫"等词语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1)在城阙兮;

(2)俶尔远逝;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4)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2.(2022八下·汕头期中)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种熙熙然庭院的jìngmù(),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2)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jiānmò()。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shēngnìjì()。

(4)当它jiáránérzhǐ()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答案】(1)静穆

(2)缄默

(3)销声匿迹

(4)戛然而止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1)静穆:安静庄严。注意“穆”字的书写。

(2)缄默:闭的口不言。注意“缄"字的书写。

(3)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注意“销”“匿"字的书写。

(4)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注意“戛”字的书写。

故答案为:(1)静穆;

(2)缄默;

(3)销声匿迹;

(4)戛然而止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3.(2022八下·汕头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纷繁冗杂的信息,这个高水平的团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工作。

B.他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幸亏小李从中斡旋,才得以缓和。

C.汕头六月的天气周而复始:有时骄阳似火,热浪扑人;有时乌云密布,暴雨浇城。

D.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冗杂:繁杂。这里用来形容信息的繁多。

B.斡旋:调解;扭转僵局。这里指小李调解两人之间的矛盾。

C.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这里形容天气变化多样,不合语境。

D.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这里形容两位姑娘配合完美。

“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4.(2022八下·汕头期中)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A.“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将“尽管"改为“不仅”)

B.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去掉“目的"或“为了”)

C.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把“提升"改为“提高”,或把“素养"改为“能力”)

D.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C修改不正确。缺少宾语,应在“尤其是读经典名著"后加“的习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的病因大概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成分多余或残缺。修改方法是补法,删法和换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5.(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鸿雁传书或以鸿雁比游子,抒发思乡怀亲之情的,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也有以鸿雁喻漂泊的人生际遇的,如杜甫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苏轼的“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还有以鸿雁翱翔天际喻自由的精神境界的,如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另外,古诗词中大雁还有爱情专一、团结忠诚的象征意味。总之,“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展翼寄乡愁离情孤雁抒凌云壮志鸿鹄鸣天

【答案】(1)雁”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2)示例:鸿鹄展翼抒凌云壮志孤雁鸣天寄乡愁离情

【知识点】诗歌对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材料是总分总的结构,由总起句“‘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总结句“总之,“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可提炼得出主要内容:“雁”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2)短语中的“鸿鹄"和“孤雁”都是名词,可以相对应;“展翼"是“鸿鹄”的动作,常形容鸿鹄有展翅飞天的志向;“鸣天"有朝天悲鸣之意,与大雁孤独的形象相契合,所以“鸣天”是“孤雁"的动作,两者可以相对应;“鸿鹄之志”指的是鸿鹄有飞跃千里的志向和能力,也比喻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抒凌云壮志"应该接在“鸿鹄展翼”之后。“寄乡愁离情"正是“孤雁鸣天”的情绪表达,应接在“孤雁鸣天"之后。再根据上仄下平的原则,故上联为:鸿鹄展翼抒凌云壮志,下联为:孤雁鸣天寄乡愁离情。

故答案为:(1)“雁”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2)示例:鸿鹄展翼抒凌云壮志孤雁鸣天寄乡愁离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二、阅读(46分)

(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刚③洵:确实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仿佛若有光(_________)

未果,寻病终()

便要还家(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油油然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其中往来种作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哀转久绝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

啼笑鸡鸣犬吠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6.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寻:不久;要:通“邀”,邀请

7.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田野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

②渔人出了桃花源,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8.A

9.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

10.都写出了人们生活和睦,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讽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这些文言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___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___(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_________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乙】

_________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路,看见四周田野里的禾苗绿油油的(很茂盛),老少男女都在田间耕耘劳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户农家,这家男主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正(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前有豆棚瓜架,又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了以后很羡慕这种温馨的田园生活,认为在这家里,有那种万物各得其所的真意,遗憾自己远不及这一家人这样(幸福)。

6.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据此可知这几个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不久;同“邀”,邀请。

故答案为: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寻:不久;

要:通“邀”,邀请

7.重点词:(1)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悉:全,都。

(2)既:已经。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志:做标记。

故答案为: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田野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

②渔人出了桃花源,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8.A“……的样子";B.于是,就/竟然;C.代词,代指桃花源/代词,代指这户农家;D.与外界隔绝/消失。

故答案为:A

9.这句话的意思是:门前有豆棚瓜架,又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有豆棚瓜架”和“又有树数株郁郁"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断开。“儿女啼笑”和“鸡鸣犬吠"也都是作者看到的景象,中间应该断开。所以停顿应该是: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

故答案为: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

10.分析甲文,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甲文描绘的桃花源环境优美,安乐宜居;由“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这里的百姓生活悠闲适意,幸福美满,民风淳朴。

分析乙文,由“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可知,乙文中的田园风光美丽,百姓勤奋踏实;由“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可知,这里的自然风光怡人,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和睦。

综合上述内容可知,甲乙两文都写出了人们安宁和睦的生活,也表现出了他们淳朴的民风。两位作者都以文字来描写百姓的安宁美满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黑暗生活的不满与讽刺。

故答案为:都写出了人们生活和睦,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讽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

“冠”之礼法知多少

曹保顺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代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须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11.选文②至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___、___、___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13.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关于“冠”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答案】11.重要场合必须戴冠;身份不同“冠"不同;场合不同“冠”不同

12.B

13.“冠"是古代男子身份的象征;加了“冠”,男子要摒弃儿时的玩性,社会和家庭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2分)男子本身,也会因为加了“冠"而对自己要求更高。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点评】(1)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

(2)本题考查阅读说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①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②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③掌握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严密的特点,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赏析;④筛选与选项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较,判断选项是否与原文相符。

(3)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理解概括。解答这道题,需要阅读全文,寻找相关段落,提炼关键信息解答。

11.A根据第④段“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可以概括出:重要场合必须戴冠;根据第⑤段“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可概括出:身份不同需戴不同的冠;根据第⑥段“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可概括出:不同场合戴不同的冠。

故答案为:重要场合必须戴冠;

身份不同“冠"不同;

场合不同“冠”不同

12.B.“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②段“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次加皮弁"最后加爵弁”可知,选项中“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13.结合第②段“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和材料一“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可知,加“冠"后就不再是懵懂的孩童,要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冠”的意义重大。结合材料二“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可知,加冠后的男子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担负的责任也更重。结合材料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可知,古代男子成年后,应树立高远的志向,提升修养。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冠"是古代男子身份的象征;加了“冠”,男子要摒弃儿时的玩性,社会和家庭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2分)男子本身,也会因为加了“冠"而对自己要求更高。

(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

相背而行

陈敏

①儿子在前,孙子在后,母亲在儿孙中间走着。是从医院回家的路上。

②儿子抱怨:“妈,这次你尝到滋味了吧,一次感冒就花了600元,这要你卖多少双鞋垫才能赚回来?你这是给自己找苦吃,给儿孙丢面子。需要钱我给你就是,何必整天待在风雨里卖那些没人待见的鞋垫?晚上熬到半夜,看看你的那双手,跟老鹰爪子有啥区别?”

③母亲不吱声,默默地跟着走。

④母亲年轻时,当过村长,她一辈子争强好胜。父亲去世后,她一个人过着,不用晚辈们照顾,也从不用晚辈们的钱。晚辈们逢年过节给她的零花钱,她都攒着,等攒得差不多了,找个由头给他们送回去。她微笑而去,含笑而归,离开后,那些他们送给她的钱会整齐地放在他们的茶几上或枕头下。如今,母亲渐渐老去,她的衰老和她的爱好一样重,儿女对她的疼爱和亏欠一样多。

⑤母亲曾经有很多爱好,她剪纸、绣花、做花馍,还能画画,样样在行,是村里有名的“巧娘"。到了晚年,她将所有的爱好合并成一项:纳鞋垫。

⑥母亲虽腿脚不大灵便,但耳聪目明,身板依旧硬朗。

⑦夜里,灯光昏暗,母亲纳好鞋垫四周的边沿;白天,在充足的光线下,于针脚空出的地方绣上一朵花,或牡丹,或玫瑰,或海棠,有时候也绣“百年好合”“莲年有余"竹报平安”等吉祥图案,或十二生肖。她不太灵活的手绣出的图案惟妙惟肖。

⑧如今,热衷于手工鞋垫的人并不多,但只要她往街角一坐,每天都能卖出四五双。当然,他们买鞋垫并非全都用来垫脚,有些人只是喜欢她绣在鞋垫中央的那些花儿、猫儿、老虎、小猪等图案。他们明白,传统的手工艺如今已不再多见,买下来做个藏品也并非不是件好事。为此,母亲的鞋垫只能愉悦为数不多的人。但母亲却从不放弃,无论酷暑严寒、春夏秋冬,她天天摆摊于西街桥头的拐角处,她一针一线绣出的花儿也只为过往行人中有慧眼的少数人绽放。

⑨这个冬季,冷空气频频来袭,母亲染了风寒。这次,风寒来势凶猛,让她不得不去镇子里的诊所挂吊瓶。几天吊瓶挂下来,好几张大票子哗啦一下就没了,心疼呀!她终于答应儿子,准备歇工几天,安生一段时日,享受一下现世的安稳与宁静。不过,在开始享清福之前,她说她得将手头上剩余的垫子卖完,不多,大概还有三十来双。

⑩儿子得知消息时,心里一轻,母亲终于肯停下来了。只要母亲身体好,冬天不感冒,不生病,就是他做儿子的天大的福分。他妥协了一步,同意母亲的想法和做法。第二天,母亲的鞋垫摊前来了好几个少年,这个买一双,那个买两双。第三天,少年们又来买,母亲的鞋垫两天内便销售一空。

母亲脸上荡漾着不曾有过的欣喜。一周不到,收获了500元,成了她卖鞋垫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

“我的鞋垫全卖完了,是被一帮我孙子般大小的孩子买去的。他们说,要拿这些鞋垫做展品,还说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下,我可有前途了,我得加班加点,多赶制一些出来!你瞧,我的感冒一下子全好了,一点儿也不咳嗽了,腿脚都灵便了,身子轻快多了!"母亲敲着自己的脑袋,兴奋地对进门看望她的儿子说。

成功的喜悦激励着母亲,她的双眸闪闪发光,脸笑出了一朵花,像极了她鞋垫子上绣的花儿。

儿子和孙子共同设计的那套“计谋”似乎根本没有被母亲识破,儿孙俩对自己的弄巧成拙哭笑不得,但最终还是笑出了声。

儿子终于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或许,人们对她手艺的珍视和需求才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吧!

.儿子没有再阻止母亲卖鞋垫,而是在母亲常待的西街桥头的拐角处,撑起了一顶户外伞,一顶防风遮雨的火红色的户外伞。

14.请简要概括能体现母亲“争强好胜"的表现。

15.根据要求回答。

①下面是小玲同学标注的朗读心得,你同意她的理解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母亲不吱声,默默地跟着走。(批注:朗读时声音应平静,语速稍快,重音在“走”字)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她的双眸闪闪发光,脸笑出了一朵花,像极了她鞋垫子上绣的花儿。

16.在小组谈论时,有同学觉得第段其实是多余的,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意见及理由。

17.选文的标题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简析其含义及妙处。

【答案】14.①不用晚辈们照顾,也从不用晚辈们的钱。②晚辈们彭年过节给他的零用钱,他都攒着,等涨得差不多了,找个由头给他们送过去。③辛辛苦苦纳出来的鞋垫并不受欢迎,却从不放弃,风雨无阻地四季坚持;④即便生病也要坚持将手头上剩余的三十多双鞋垫卖完才肯罢休;⑤有了意外的收获后就打消了休息的念头,继续坚持制作和售卖鞋垫。

15.①不同意。此句朗读时声音应低沉,语速缓慢,重音在“默默地跟着"上。)因为此时母亲情绪低落,似乎感觉到坚持卖鞋垫是不明智的。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笑容比作一朵花,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因为一笔意外的收获打消了休息的念头,决定继续制作和售卖鞋垫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16.示例一:是多余的。因为这一段主要写儿子对母亲态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完全可以从最后一段的描写中看出来。而且,删去第段能使文章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示例二:是必要的。因为第段写儿子对母亲态度的变化,尤其是儿子理解了母亲的坚持是因为“人们对她手艺的珍视和需求”。这充分体现了儿子疼爱母亲、孝敬母亲的特点,突出了中心。

17.含义:表面指母亲的行为总是与儿孙的希望背道而驰,儿子最后支持的行为与之前的行为相反。妙处:充当线索,贯穿全文;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选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母亲倔强的个性和儿孙孝敬的特点;;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子女不仅应该在物质层面,更应该从精神层面去上关心、赡养老人。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①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就应该重读。②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表达的感情。

(3)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14.结合第④段“父亲去世后,她一个人过着,不用晚辈们照顾,也从不用晚辈们的钱"晚辈们逢年过节给她的零花钱,她都攒着,等攒得差不多了,找个由头给他们送回去”可知,这些是母亲好强的表现,可概括为:她一个人过着,不用晚辈们照顾,也从不用晚辈们的钱;晚辈们逢年过节给她的零花钱,她都攒着,等攒得差不多了,找个由头给他们送回去;结合第⑧段“母亲的鞋垫只能愉悦为数不多的人。但母亲却从不放弃,无论酷暑严寒、春夏秋冬,她天天摆摊于西街桥头的拐角处"可知,这是母亲好强的表现,可概括为虽然鞋垫不好卖,但她从不放弃,坚持四季摆摊;结合第⑨段“她终于答应儿子,准备歇工几天,安生一段时日,享受一下现世的安稳与宁静。不过,在开始享清福之前,她说她得将手头上剩余的垫子卖完”可知,这是母亲好强的表现,可概括为:即使生病也要坚持将手头上剩余的垫子卖完;结合第段“这下,我可有前途了,我得加班加点,多赶制一些出来!"可知,这是母亲好强的表现,可概括为:有了意外的收获后就打消了休息的念头,继续坚持制作和售卖鞋垫。

故答案为:①不用晚辈们照顾,也从不用晚辈们的钱。②晚辈们彭年过节给他的零用钱,他都攒着,等涨得差不多了,找个由头给他们送过去。③辛辛苦苦纳出来的鞋垫并不受欢迎,却从不放弃,风雨无阻地四季坚持;④即便生病也要坚持将手头上剩余的三十多双鞋垫卖完才肯罢休;⑤有了意外的收获后就打消了休息的念头,继续坚持制作和售卖鞋垫。

15.①结合第②段“儿子抱怨……”可知,“母亲不吱声,默默地跟着走"是母亲在听着儿子的抱怨而不吱声,觉得儿子说得也有道理,自己是不是应该听儿子的,不要去卖鞋垫了,此时母亲的心情应是低落的,朗读时应用低沉的声音表现,语速也应缓慢,重音应落在“默默地跟着走”,以此体现母亲低落的情绪。所以批注的意见“朗读时声音应平静,语速稍快,重音在‘走’字"是不恰当的,不应同意。

②“她的双眸闪闪发光,脸笑出了一朵花,像极了她鞋垫子上绣的花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笑容比作“一朵花”,比作“她鞋垫子上绣的花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鞋垫全卖完了,收获了她卖鞋垫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的喜悦心情,表达了母亲感到人们对她手艺的珍视和需求时的高兴之情。

故答案为:①不同意。此句朗读时声音应低沉,语速缓慢,重音在“默默地跟着"上。)因为此时母亲情绪低落,似乎感觉到坚持卖鞋垫是不明智的。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笑容比作一朵花,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因为一笔意外的收获打消了休息的念头,决定继续制作和售卖鞋垫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16.结合第段“儿子终于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或许,人们对她手艺的珍视和需求才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吧!”可知,本段写的是儿子对母亲的态度的变化,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即使很少人买也要坚持做鞋垫卖鞋垫,那是因为“人们对她手艺的珍视和需求才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在这一刻,儿子终于理解了母亲,理解了母亲的情感需求,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顺与体贴。从这个层面上讲,这一段不能删去,是必要的。

结合第段“儿子没有再阻止母亲卖鞋垫,而是在母亲常待的西街桥头的拐角处,撑起了一顶户外伞,一顶防风遮雨的火红色的户外伞”可知,这一段通过写儿子的行动来表现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支持,对比之下,第段的解说显得太过直白,没有留下读者想象的空间,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一段显得有点多余。

故答案为:示例一:是多余的。因为这一段主要写儿子对母亲态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完全可以从最后一段的描写中看出来。而且,删去第段能使文章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示例二:是必要的。因为第段写儿子对母亲态度的变化,尤其是儿子理解了母亲的坚持是因为“人们对她手艺的珍视和需求"。这充分体现了儿子疼爱母亲、孝敬母亲的特点,突出了中心。

17.小说的标题就是“相背而行”,全文紧扣题目写母亲与儿子在卖鞋垫一事上的矛盾冲突,题目就是小说的线索。“相背而行"还会让读者产生为什么会相背而行的疑问,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一探究竟。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还要抓住表层义和深层义来理解。表层义:“相背而行”,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在小说中指儿子和母亲两个人的刚开始想法是相反的。结合②段“妈,这次你尝到滋味了吧,一次感冒就花了600元,这要你卖多少双鞋垫才能赚回来?你这是给自己找苦吃,给儿孙丢面子。需要钱我给你就是,何必整天待在风雨里卖那些没人待见的鞋垫?晚上熬到半夜,看看你的那双手,跟老鷹爪子有啥区别?"可知,儿子对母亲卖鞋垫的事情是反对的,话里话外不仅有对目前的抱怨,还有对母亲“风雨里卖那些没人待见的鞋垫”“熬到半夜"的心疼。而母亲“争强好胜”,结合第④段“从不用晚辈们的钱"晚辈们逢年过节给地的零花钱,她都攒着,等攒得差不多了,找个由头给他们送回去”可知,她不愿意亏欠儿子太多,想要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深层义:小说的最后,“母亲"因卖鞋垫染病,治病花了不少钱,她心疼,不得不接受“儿子”的意见,“儿子"派人去收购“母亲”的鞋垫。当母亲因为自身的价值被肯定而“荡漾着不曾有过的欣喜"时候,结合第段“人们对她手艺的珍视和需求才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吧!”可知,儿子终于明白也最终理解了母亲,“儿子"不再阻止“母亲”卖鞋垫,而是为“母亲"撑起了一顶户外伞。小说揭示子女不仅应该在物质层面,更应该从精神层面关心、赡养老人的主旨,应该多陪伴父母。这也是标题的作用,暗示了文章主旨。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含义:表面指母亲的行为总是与儿孙的希望背道而驰,儿子最后支持的行为与之前的行为相反。妙处:充当线索,贯穿全文;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选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母亲倔强的个性和儿孙孝敬的特点;;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子女不仅应该在物质层面,更应该从精神层面去上关心、赡养老人。

三、作文(50分)

18.(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那一片乐土是理想的生活,那一场腰鼓是民俗的赞歌,那一个灯笼是家国的情怀,那一只大雁是生命的思索;那一段青春是岁月驻留的痕迹;那一抹微笑是慰藉,令你温暖如春;那一缕阳光有温度,激励你不断前行…人生的旅途中,总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悉心珍藏。

题目:请将“那一▲”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③不抄袭,不套作,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结合材料“人生的旅途中,总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悉心珍藏"可知,写的是成长过程中的记忆,是美好的值得珍藏的记忆,既然值得珍藏,这些记忆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自信、勇敢等等,而横线所填的便是与这些回忆有关的事与物,可以补题为:那一道目光、那一支钢笔、那一抹微笑、那一句“你可以”、那一封信……这些都是亲人们爱的表达,在这一举一动之间,都可能给予我们内心温柔的触动;也可以写朋友之间的故事,“酒逢知己千杯少”,人在一生中能得挚友实乃幸事。在我们孤单寂寞时,朋友那一封信陪伴着我们;在我们伤心失落时,朋友那一道目光鼓励着我们;在我们倾泻情绪时,朋友那一个拥抱支撑着我们。他们给的温暖,一针一线地缝纫在岁月里,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可以写师生之间的故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教授我们知识也塑造着我们的灵魂。那一个严厉眼神,告诉我们规矩不可逾越;那一个温柔的抚摸,教会我们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一句温暖的话语,点亮我们的校园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附加题(10分)

(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㈠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㈡亲爱的爸爸妈妈:真想不到能在香港和你们通电话,你们的声音口气,和以前一点没有分别,我好像见到你们一样。当时我心里的激动、辛酸,是欢喜又悲伤,真是非言语所能表达。……

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其实我自己认为尽管用到做人上面难些,常常上当,我也宁可如此。

东南亚有我特有的听众,许多都是从来没有听过西方音乐的,可是我可以清清楚楚的感觉到,他们尽管是门外汉,可是他们的感受力和直觉强得很,我敢说我的音乐透入他们的内心比西方一般最世故的听众更深。我这次最强烈的印象就是这一点。我觉得我有特殊的任务,有几个西方艺术家有这种与听众的精神沟通的体会呢?这并不是我的天才,而是要归功于我的东方的根。西方人的整个人生观是对抗性的,人和自然对抗,人和人对抗,艺术家和听众也对抗。最成功的也只有用一种用个性去强迫区中接受他所给的东西。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们是要化的,因为化了所以能忘我,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乐合一,和听众合一,音乐、音乐家、听众都合一。……而我们的诗词,画,甚至建筑,或者是章回小说,哪一样不是horizontal[水平式]呢,总而言之,不是要形似,不是要把眼前的弄得好像显微镜里照着那么清楚,而是要看到远处,看到那无穷无尽的远景,不是死的,局部的,完全的,而是活的,发展的,永远不完全所以才是真完全。

19.选文来自《傅雷家书》,信中有对儿子生活的引导,更多的是艺术与人生的谈论、教育。

选文㈠,在儿子面临挫折时候告诉他要“____________”(用选文中句子回答);选文㈡,傅聪已经成长为父亲傅雷所期望的:是一个“,"的艺术家(根据文意回答)。

20.《傅雷家书》中,不仅是傅雷写给儿子信的爱子之情,傅聪写给父母的信也浸透着真挚的情感,选文㈡中表达了傅聪哪些方面的情感?

21.《傅雷家书》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在傅聪长大成材的道路上,作为父亲的傅雷,从哪些方面给予儿子悉心指导?请结合选文内容或原著具体分析。

【答案】19.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德艺俱/兼备;人格卓越

20.①对父母的深切思念之情;②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③对父亲教导的感恩之情;④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1.①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得大奖不骄傲。例如选文㈠就是对面临挫折的儿子的细心引导,引导他走出低潮。②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例如选文㈡中的傅聪就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心怀祖国,热爱艺术的人。③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2)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感情态度的能力。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2)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19.根据“选文(一),在儿子面临挫折时候告诉他要"定位到选文(一)的结尾部分,由“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可提炼出: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

根据“选文(二),傅聪已经成长为父亲傅雷所期望的"定位到选文(二)的第②段,由“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和“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可提炼:德艺具备;

由选文(二)第②段“其实我自己认为尽管用到做人上面难些,常常上当,我也宁可如此”可提炼:人格卓越。

故答案为: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

德艺俱/兼备;

人格卓越

20.由选文(二)第①段“真想不到能在香港和你们通电话,你们的声音口气,和以前一点没有分别,我好像见到你们一样。当时我心里的激动、辛酸,是欢喜又悲伤,真是非言语所能表达"可知,这部分表现了傅聪对父母的深切思念之情;由第②段“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可知,这里表现的是傅聪对父亲教导的感恩之情;由第③段“我觉得我有特殊的任务,有几个西方艺术家有这种与听众的精神沟通的体会呢?这并不是我的天才,而是要归功于我的东方的根"和“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乐合一,和听众合一,音乐、音乐家、听众都合一”可知,这部分表现了傅聪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由第③段“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们是要化的,因为化了所以能忘我,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乐合一,和听众合一,音乐、音乐家、听众都合一"和“要看到远处,看到那无穷无尽的远景,不是死的,局部的,完全的,而是活的,发展的,永远不完全所以才是真完全”可知,这部分表现的是傅聪对音乐的纯粹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①对父母的深切思念之情;②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③对父亲教导的感恩之情;④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1.结合选文(一)中“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可知,傅聪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循循善诱引导傅聪理性面对学习生活,积极走出人生的低谷。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可知,傅雷教导傅聪要为人谦虚,做事严谨,胜不骄败不馁。

傅雷在家书中还寄语傅聪:“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由选文(二)中第①段“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可知,傅聪明悟了父亲的话,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从选文(二)第③段“这并不是我的天才,而是要归功于我的东方的根"和“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乐合一,和听众合一,音乐、音乐家、听众都合一”可见,傅聪还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心怀祖国,热爱艺术的人。

再联系家书内容,由傅雷对傅聪的这些话语“孩子,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要遇到,但很快会过去的。游子思乡的味道你以后会常常会有呢。"、“孩子,希望你对实际事务多多注意些,应办的即办,切勿懒洋洋的拖宕。夜里摆龙门阵的时间,可以打发不少事情呢。宁可准备好了再玩”和“遇到每一笔非生活必需开支,都要冷静地想一想,是否确实必不可少,我平时看到书画、文物、小玩意儿(连价钱稍昂的图书在内),从不敢当场就买,总是左思右想,横考虑竖考虑,还要和妈妈商量再做决定,很多最后就打消了"、“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温柔的人有时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于专制……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可知,傅雷会关心儿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既有对儿子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的告诫,又有对儿子理财观的教育,还是对儿子正确处理婚姻恋爱问题的提醒,可见傅雷对傅聪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故答案为:①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得大奖不骄傲。例如选文㈠就是对面临挫折的儿子的细心引导,引导他走出低潮。②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例如选文㈡中的傅聪就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心怀祖国,热爱艺术的人。③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1/1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基础。(24分)

1.(2022八下·汕头期中)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挑兮达兮,。(《子衿》)

(2),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4)《诗经·关雎》首章借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以兴起淑女陪君子联想的诗句是:,。

(5)补充默写完整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2.(2022八下·汕头期中)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种熙熙然庭院的jìngmù(),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2)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jiānmò()。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shēngnìjì()。

(4)当它jiáránérzhǐ()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3.(2022八下·汕头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纷繁冗杂的信息,这个高水平的团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工作。

B.他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幸亏小李从中斡旋,才得以缓和。

C.汕头六月的天气周而复始:有时骄阳似火,热浪扑人;有时乌云密布,暴雨浇城。

D.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4.(2022八下·汕头期中)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A.“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将“尽管"改为“不仅”)

B.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去掉“目的"或“为了”)

C.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把“提升"改为“提高”,或把“素养"改为“能力”)

D.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5.(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鸿雁传书或以鸿雁比游子,抒发思乡怀亲之情的,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也有以鸿雁喻漂泊的人生际遇的,如杜甫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苏轼的“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还有以鸿雁翱翔天际喻自由的精神境界的,如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另外,古诗词中大雁还有爱情专一、团结忠诚的象征意味。总之,“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展翼寄乡愁离情孤雁抒凌云壮志鸿鹄鸣天

二、阅读(46分)

(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刚③洵:确实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仿佛若有光(_________)

未果,寻病终()

便要还家(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油油然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其中往来种作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哀转久绝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

啼笑鸡鸣犬吠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

“冠”之礼法知多少

曹保顺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代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须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11.选文②至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___、___、___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13.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关于“冠”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2022八下·汕头期中)阅读

相背而行

陈敏

①儿子在前,孙子在后,母亲在儿孙中间走着。是从医院回家的路上。

②儿子抱怨:“妈,这次你尝到滋味了吧,一次感冒就花了600元,这要你卖多少双鞋垫才能赚回来?你这是给自己找苦吃,给儿孙丢面子。需要钱我给你就是,何必整天待在风雨里卖那些没人待见的鞋垫?晚上熬到半夜,看看你的那双手,跟老鹰爪子有啥区别?"

③母亲不吱声,默默地跟着走。

④母亲年轻时,当过村长,她一辈子争强好胜。父亲去世后,她一个人过着,不用晚辈们照顾,也从不用晚辈们的钱。晚辈们逢年过节给她的零花钱,她都攒着,等攒得差不多了,找个由头给他们送回去。她微笑而去,含笑而归,离开后,那些他们送给她的钱会整齐地放在他们的茶几上或枕头下。如今,母亲渐渐老去,她的衰老和她的爱好一样重,儿女对她的疼爱和亏欠一样多。

⑤母亲曾经有很多爱好,她剪纸、绣花、做花馍,还能画画,样样在行,是村里有名的“巧娘”。到了晚年,她将所有的爱好合并成一项:纳鞋垫。

⑥母亲虽腿脚不大灵便,但耳聪目明,身板依旧硬朗。

⑦夜里,灯光昏暗,母亲纳好鞋垫四周的边沿;白天,在充足的光线下,于针脚空出的地方绣上一朵花,或牡丹,或玫瑰,或海棠,有时候也绣“百年好合"莲年有余”“竹报平安"等吉祥图案,或十二生肖。她不太灵活的手绣出的图案惟妙惟肖。

⑧如今,热衷于手工鞋垫的人并不多,但只要她往街角一坐,每天都能卖出四五双。当然,他们买鞋垫并非全都用来垫脚,有些人只是喜欢她绣在鞋垫中央的那些花儿、猫儿、老虎、小猪等图案。他们明白,传统的手工艺如今已不再多见,买下来做个藏品也并非不是件好事。为此,母亲的鞋垫只能愉悦为数不多的人。但母亲却从不放弃,无论酷暑严寒、春夏秋冬,她天天摆摊于西街桥头的拐角处,她一针一线绣出的花儿也只为过往行人中有慧眼的少数人绽放。

⑨这个冬季,冷空气频频来袭,母亲染了风寒。这次,风寒来势凶猛,让她不得不去镇子里的诊所挂吊瓶。几天吊瓶挂下来,好几张大票子哗啦一下就没了,心疼呀!她终于答应儿子,准备歇工几天,安生一段时日,享受一下现世的安稳与宁静。不过,在开始享清福之前,她说她得将手头上剩余的垫子卖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