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i.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
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
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
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观点。
2.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
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
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
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
根本问题。
3.简述实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⑴他们往往自称反对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与普通
人所具有的素朴实在主义有共之处。⑵他们把感觉、观念也看做是客观实在的,否认它们
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由此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论和反映论。⑶
他们又承认一般或共相的独立存在,因此乂有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实在主义的倾向。⑷在
批判唯心主义的理论而主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时,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唯物主义因素。因
此,实在主义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性质。
4.评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皮尔士:从主要倾向来说,他作为一个严肃的自然科学家经常企图对真理问题作出比较客
观的回答。他强调真理与实在一致,不以个别人或某些人的判断、思想为转移。他的确定
信念的方法也正是确定真理的方法;而他只主张以实在为依据的科学方法。当他像其他实
用主义者把效用、满足当做真理的标准时也往往企图用这种科学方法去加以限制。他在真
理观上未能超越唯心主义。他认为真理独立于个别人或某些人的思想,但并不独立于一般
思想。他对这种使人一致的东西的所是未作出客观回答。他有时把真理等同于人们对于对
象的信念,而信念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状态,并不一定有客观根据。
詹姆士:他的真理论其基本思想倾向与皮尔士也大体一致。但两人立论角度不同。皮尔士
注重以实际效果来确定概念的意义,詹姆士注重概念的实际效果对于具体的个人的作用。
詹姆士真理论的主观点是:……(四点)。他在阐述其真理论时,总是力图与理性派的真
理论对立起来。他在正确地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时,却又由于将其绝对化而倒向了主观主
义、相对主义。
杜威:他认为如果它们对达到们预期的目标有用,能使他们成功便是真理,否则便是谬
误。基本倾向与詹姆士儿乎一致。然而他把满足观念和行动的要求当做真理的标准,把满
足人的愿望和目的当做真理的标准,尽管他把对个人的满足改为对“大家”、“公众”的
满足,但也并无肯定科学的概念、观念是客观实在的反映的含义。他也像詹姆士一们由否
定真理的客观性而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倒向了相对主义。
5.试述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
主要有两个方面:⑴他认为作为笛卡尔哲学出发点的普遍怀疑实际上不能成立。在人们的
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没有正当理由加以怀疑的东西,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不能仅
仅是怀疑,而必需有一定的信念,要将认识和行动看做是一个具体和现实的探索过程,也
就是肯定它的现实性和时间性。⑵他认为被笛卡尔当做惟一不能怀疑的“我思”未能越出
自我的狭隘范围,由之出发来肯定知识和观念的确定性和绝对可靠性意味着认为个体意识
的直观具有确定性和绝对可靠性,认为“凡我清楚地确信的任何东西就是真的”⑶他在批
判笛卡尔传统时之援引中世纪经院哲学不是全盘否定笛卡以来近代西方哲学发展所取得的
进步,更不是要求从笛卡尔倒退到经院哲学。他只是认为笛卡尔没有从批判经院哲学中得
出正确结论,反而抛弃了经院哲学中本来存在的关于现实的人类精神活动的多样性的因
素,而后者则超越了绝对理性主义的局限性。总的说来,他对笛卡尔传统的批判主要是反
对其认识论的直观性和绝对性,特别是反对把知识看做是作为主体的个人的自我确定,而
强调应当将其看做是“共同体”中的不断商讨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实践
和探索过程。
6.为什么说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
笛卡尔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在理性旗帜下推动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转向。
他以普遍怀疑为手段对信仰的权威发动了挑战,并要求人们凭借自己生而固有的理性能
力、运用理性推理的方法建立无所不包的、确定的、绝对可靠的知识体系。笛卡尔以后的
许多西方哲学家的具体理论各有特点,但在要求建立确定和可靠的知识体系上大体上都走
的是笛卡尔所开辟的道路。皮尔士是较早察觉到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意义的西方重要哲学家
之一。他由此把笛卡尔看做近代哲学之父,认为大部分近代哲学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效仿
笛卡尔。因此他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批判。
七章实用主义论述题
7.简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对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义的超越及它的局
限性。
超越: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抓住了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主义在解决事物之间
的联系上所存在的片面性,他反对休谟主义者用心理联想、理性派唯心主义者用绝对理性
原则来解释这些联系是可取的。
局限性:否定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任何经验或理性原则为转移的客观联系。他把心物
等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结为经验内部的联系,并未能取消、更未能解决心物等之间的差异和对
立等关系的问题。由于经验往往局限于现象范围,而且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而他的彻底
经验主义并未能越出现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窠臼。
8.拉康与福科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基本思路)他们都着重于无意识的结构的探索,但他们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人的认识形
式的形成都着重于社会因素,企图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这在他们研究的领域中是有一
定的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本质上仍然是唯心的。
9.简述皮尔士的实用主义与康德关于实用的思想的重要区别。
⑴①康德尽管提出了“实用的信念”等观点,他对经验、实验等的解释以及他的整个认识
理论也都局限于现象范围,否定了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但康德在肯定先
验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时并没有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及其对经验的影响,也没有否定获得
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的可能性。②皮尔士不满康德的这种矛盾立场。他把一切知识
都归结为“实用的”信念,关于知识的问题被归结为确定信念以便使之成为行动的工具的
问题。⑵皮尔士也企图建立一个包括本体论、知识论和范畴论等内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但
这不同于康德的体系。他排斥本体论,明确指出实用主义“本身不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学
说,不试图确定事物的任何真理性。它只是一种发现现实的词和抽象概念的意义的方
法。”
10.弗雷格对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的区分,在分析哲学的
形成过程中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⑴这使逻辑研究摆脱了传统的心理学影响,使逻辑学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从而确立了
其独立地位;⑵他把语词的意义和被判断的内容看做是客观的、公共的,可以为所有的人
所掌握。这不仅保证了这些思想内容的可理解性,也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提供了
先决条件;⑶承认思想内容的客观性,意味着就确认了数学和逻辑对象的客观性,这为分
析哲学、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试图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哲学的理想提供了思想前提。
11.简述布拉德雷对“绝对”的精神性的含义的解释与黑格尔的不同?
⑴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在布拉德雷那里,绝对指的是绝对经
验。从布拉德雷把绝对经验当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说,他仍倾向于黑格尔式的客观唯
心主义;当他认为绝对经验只能存在于众多的个人的经验之中时,他的理论又有明显的主
观唯心主义色彩。⑵黑格尔关于绝对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泛理性主义,而布拉德雷的绝对唯
心主义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他所谓绝对经验中,不仅包含了通过感觉而得到的
经验,也包括了主观的情感意志以及神秘的本能体验,后者甚至被认为是更重要的,起决
定作用的东西。
12.简述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是如何继承和改造黑格尔哲学的?
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既继承了黑格尔主义的传统,又吸取了非理性主义等同时代其他西方
哲学流派的一些观点,表现在⑴①他们与同一时期的大多数其它派别一样对传统形而上学
采取了批判态度,但往往又不要求取消或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关于世界的基础、本
质、本原等所谓本体论问题,甚至并不讳言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与黑格尔哲学相似的唯心主
义。②他们大都同黑格尔一样把精神性的“绝对”当做万物之源,却又超越了黑格尔对
“绝对”的泛理性主义解释,而把经验主义及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某些思想成分融入其内,
把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绝对理性改造成了某种具有非理性和经验特征的精神性存在。⑵其
次,他们大都接受了黑格尔辨证法的一些概念,对旧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特别是机械
论和独断论的片面性有所批判;但又接受了同时代一些西方哲学家强调生活和行动在哲学
中的决定意义的观点,以此重新解释黑格尔辨证法。⑶他们既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保
守性最强的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精神,特别是黑格尔关于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的观点,但
又企图将其与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强调的理论调和起来。
13.柏格森的“直觉高于理性”。
柏格森以其“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流”的唯心主义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他的直觉主义的
认识论。他认为,既然生命是“真",物质是"假",那么认识的对象绝对不是物质世
界,而应该是物质世界的本质的生命之流:意识和精神。理性、科学的理智的认识不能认
识生命之流,只能获得作为假象的自然知识,他们永远不能表达活生生的精神和生命,不
能把握生命的整体,其结果必然是疏漏了实在的真正本质一一绵延。因此,理智、科学只
能认识物质世界,认识假象,获得暂时的生命和绝对真理,得不到生命的、永恒的、绝对
的真理和世界本质。要认识宇宙的本质及生命和绝对真理,只能依赖于自我的内省,用自
我的生命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生命之中,以达到生命之流的交融。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神秘
的活动,即“直觉”。其神秘主义的直觉主义是反理性、反科学的。
14.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
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以时间取代空间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他认
为,在哲学史上,各种哲学都把时间和空间置于同一层次,用研究空间的方法来研究时
间。形而上学模仿科学,用空间的语言来谈论时间,而这种语言又为常识的习惯所支配。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由于采用和科学一样的理智的方法,导致在时间、运动和变化以外,
因而也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以外去寻求事物的实在性。结果,它只是或多或少人为地安排
概念,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假设的构造。柏格森认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综合,它决不
能像实证科学那样把心灵生活和内在生命与空间中的物质对象等同对待。它应当有一个与
实证科学不同的对象,这个对象即是时间一一真正的绵延。
15.柯亨等马堡学派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改造?
柯亨等马堡学派对康德哲学的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从先验方法出发,重新解释“自在
之物”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①
柯亨等人并不排除“自在之物”概念,只是排除为外部客观实在的意义,发挥其他意义,
特别是发挥其不可知论倾向的意义。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就是不可认识之物。它必然处于数
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其它科学范围之外,因为人们不能用数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科学的方法
达到自在之物。人的认识以经验为限,一切被认为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其实并未越出经验范
围;如果超出这一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既然自在之物要
求具有经验以外的实在性,它就只能是不可知的东西。②发挥了康德关于灵魂、世界、上
帝等理性理念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思想,因为人的理性在企图论证它们时必然陷入
矛盾,它们超出于人的知识能力范围以外。③经常把'‘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它
联结经验材料,调整人的认识,但它本身并不提供认识;它只是一种观念,而非实在。把
“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也就是把它当做一个界限概念,它表明人为自己的认识设
定的一种目标、界限。④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并不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感觉不是认识的
起点,思维是不从感觉发展起来的,思维从其本身开始。全部认识都是纯粹思维本身的活
动。在认识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由思维所规定的,也没有任何东西不能为思维所规定。任
何经验的规定同时又是思维的规定。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是纯粹思维本
身所创造的范畴,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现纯粹思维活动的结果。换言之,纯粹思维的创造
通过作为它本身的产物的时空等范畴表现出来。
16.简述尼采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
尼采反对叔本华把人的意志归结为自我保存,而主张要增长、改善、超越、创造自身。他
认为,如果把生命意志仅仅归结为自我保存,那就会使人因循苟且、无所作为、逆来顺
受,最后必然悲观厌世。而如果把“增长”,“改善”,“超越”本身当做意志的本质,
那就会使人积极主动。尼采认为人不能满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人
不能庸庸碌碌,苟且偷安,而应当奋发有为、创造进取。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于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
权力意志并不朝向某种确定的目的,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扩张、增长的生命力、冲动并
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确定的存在物、实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不
断的生成、变化的活动、倾向而存在。权力意志的存在就是这种活动、倾向的展开。而这
一点正是它不能是一种单纯追求自我保存,即求生的意志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只是单纯
的自我保存、求生,那倾向、活动就会停滞,生命就会终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尼采
不满达尔文进化论,因为进化论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并且过分地强调了外在因素的作
用。
17.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道路三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
享乐、甚至是粗野的肉欲,其中充满了各种混乱、腐败堕落、道德败坏、厚颜无耻的行
径,但有时也被诗人涂上浪漫色彩。第二阶段为伦理阶段,它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
支配,倾听理性的呼声,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遵守具
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赞美善、正直和仁爱等美德,趋善避恶、崇尚理想,甚至
愿意为了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第三阶段是宗教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为
信仰所支配。在此,人不仅不再追求审美阶段所追求的享乐,从而摆脱了世俗的、物质的
东西的束缚,也不再崇尚伦理阶段所崇尚的理性,从而摆脱了普遍道德原则和义务的制
约。人在此是作为他自己而存在,他所面对的只是上帝。
18.皮尔士是怎样改造传统形而上学的?
⑴一方面他强调要把逻辑当做形而上学的基础,由逻辑结构引出存在结构。他把本体论的
基本范畴与他提出的逻辑范畴联系起来,由后者来说明前者;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形而上学
应以经验观察为基础。⑵他企图调和建立形而上学的这两种矛盾,当他肯定形而上学要建
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时,他所指的是现象学和规范科学所进行的经验观察。在他看来,
现象学是这样一种考察经验的方法,它从经验中抽取其最一般的、绝对必然的特征,这是
一种达到普遍范畴的方法,这些范畴同样可能通逻辑程序而获得。因此二者只是重点不
同,结论则一致。⑶经验观察观点着重于形而上学的思维的“物质”方面,逻辑观点着重
于“形式”方面,它表明范畴学说得自逻辑反省。由于他不懂得由特殊经验得出一般结论
的辨证法,他实际上无法真正把二者统一起来。
19.蒯因整体主义的知识论(对人类知识整体主义的观点)
蒯因认为,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整体,是一个人工构造的,它只是沿着边缘同经验紧密
接触,或者,整个科学是一个立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他认为,科学知识是一个有
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所组成的经纬交错的整体性的大网络,这个网络的
四周与经验事实直接接壤。奎因强调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的观点是正确的,它反映了现代科
学一体化或整体的新趋向。这是一种实用主义同整体主义相混合的知识论,它标志着逻辑
实证主义的衰落,并使人们重新重视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其整体性。
20.阿尔图赛的“结构的马克思主义”;
法国哲学家阿尔图赛等人,主张把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用结构主义
的理论和方法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是对马
克思主义的歪曲,其许多观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
21.福科的结构主义的历史学(文化史)的基本思想;
福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历史,不论其现象如何凌乱复杂,他们都受内在的深层结构
所制约。他称这种结构为“知识型”。他认为“知识型”结构决定着社会文化及其历史现
象。就象科学和技术一样,也都依赖于“人心”的抽象的范畴。由于结构不同,他们的文
化表现也就不同。
22.简述拉康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拉康把来源于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无意识”的研究
联系起来。他认为,“无意识”也是一种“言语”。它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通过零碎的
言语,按其内在的结构组织起来,以体现其内在的精神结构。
23.简述伽达默尔作为实践哲学的释义学。
伽达默尔认为,实践哲学是释义学的归宿。他认为释义学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理解、
解释和应用,由此表示了一种不同于近代哲学的知识态度,真正的知识不是客观的表象或
反映,而是改变事物,在讨论应用概念时,它创造的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概
念。哲学释义学也不知追求争取的解释,而同样注重实践的推理。释义学不仅在它的历史
起源和形态上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它作为人文科学的理论内容和任务上,
也和传统实践哲学有着众多相似。
24.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
所谓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指是理解者所处的不同于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
和历史地位,这些因素必然要影响和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古典释义学认为,历史性是应
予以克服的主观的偶然因素。但,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
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的嵌入了历史性之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
是去正确的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
25.此在内在的先天结构。
此在的存在必是在世的存在,而在世必然要与其它存在者、他人打交道,即必然处于一定
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必然受到体现常人的统治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舆论、法令法
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等的约束。人们不能不生活于日常生活中,而日常
生活意味着此在的沉沦和异化。
26.简述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一在世。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叩生存的原始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
sein,简译“在世”)对在世的分析是他的基础本体论的主要内容。此在不能孤立的、单独
的存在。他总是处于一世界中,和其世界不可分割。此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其世界处于一
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空间关系。
27.为什么说新实在主义是从实证主义,而非唯物主义立场来反对唯心主义的?
⑴他们肯定“自我中心困境”的存在,从而肯定人在与事物的认识关系中不可能证明事物
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也和贝克莱一样,把人所认识的对象同人关于对象的观念混为一谈。
⑵新实在主义者虽然反对唯心主义关于认识对象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命题,主张认识的对象
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
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
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
28.简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
在方法论上,费耶阿本德反对单一、独断、不变以及“普遍适用”的教条方法:主张开放
性、创造性和自由选择的方法,也就是“怎么都行”的方法。这就是他的多元方法论的根
本原则。其他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一方法论原则展开的。主要有:选择法、历史回顾法及非
理性方法。
29.简述分析哲学之间的共同特征。
⑴分析的方法。分析哲学家都关心如何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⑵反心理主
义。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中分离开来。⑶抛弃形而上
学。分析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先天综合真理的可理解性,否认纯
理智能单独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⑷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对语言表达式意义的描述和解
释,是分析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分析哲学的重要标志,因而,“分析哲学”通常也被称
做“语言分析哲学”。
30.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如何拒斥形而上学?
⑴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折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
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①他们将有意义的命题分为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类。分析命题
也就是逻辑命题,包括重言式和矛盾命题,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的形式本身,与外在实
在无关;综合命题则是经验命题,它们对实在有所陈述,其真假也必须由经验加以检验。
②而形而上学命题的出现是错误地使用日常语言语法的结果:或者是句子中包含了一个被
误认为有意义但实际上并没有意义的词;或者是由有意义的词构成但却违反了逻辑句法的
句子。这样,逻辑实证主义者相信,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就可以从根本上清除一切形
而上学。
⑵他们认为,形而上学不具有认识意义,但却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产生这种混淆的原
因,正是由于形而上学命题具有一般命题的外表形式,似乎对实在有所断定,提供了关于
实在和世界的知识。所以,只要严格区分了不同的命题形式,使一切命题都符合逻辑句
法,我们就会很容易地从一切命题中清除形而上学。
31.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着哪些‘'家族相似性”?
⑴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⑵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
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
答,而是通过分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明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或是违反了
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⑶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
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
32.维特根斯坦后期对他前期思想的批判,是对他前期思想中所反映的以往哲学共有的一
些根本性观念的批判,包括哪几个方面?
⑴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即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作为世界本质结构最基
成分的简单对象的看法,指出了对象存在的相对性,由此也否定了世界本质的存在,用
“家族相似性”概念取代了“本质”概念。⑵放弃了对语言意义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
的观察,并最终否定了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而把意义概念本身也归结为
对它的不同使用。⑶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
系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
究;最后又进一步提出,哲学其实正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因而,哲学研
究的任务就是如同治疗疾病一样,这是一种理智上疾病,而一旦这个疾病得到了治愈,哲
学也就消失了。
33.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与前期哲学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
⑵对逻辑原子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
种形而上学的根源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⑶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与实在
之间的同构关系和关于命题及其他所描述的事实之间关系的整个看法;⑷否定了逻辑形式
的存在,强调日常语言表达式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⑸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
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哲学的任务应当是对日常语言的语法规则的研究,仔细考
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同用法,并根据它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
34.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如何澄清哲学史上的“存在”问题的?
过去把“存在”当做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的“存在”一一虚无一一
变化的思辩。在摹状词理论中他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两类;专名
和摹状词。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逻辑命题
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
的符号,不代表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因此,专名和摹状
词的逻辑地位根本不同,摹状词不能作命题主词,只能作谓词,只有专名才能作主词。一
旦专名作主词出现,其指称物的存在也就不言而喻地蕴涵于其中了。所以,在严密的逻辑
句法中,专名与“存在”不能联在一起,即“存在”不是谓词。在这里,我们看出了历史
上把存在作为谓词的根本错误,“存在”根本不表示一种性质或动作。由于“存在”不能
作谓词,罗素由此认为,科学史上所有关于“存在”所做的思辩统统是错误的,而且是严
格意义上的错误,这是把存在看做一种性质,视为谓词所产生的。
35.简释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分析哲学的影响。
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
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
代表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
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
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关
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基本论点。
36.简述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异同。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在理论视界上仍有所不同。首先,从非理性主义是对近现代理性
主义的超越来说,它偏重于认识层次上的意义,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蕴含着相应的本体论的
论断;而唯意志主义除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以外,往往蕴含着某种以情感意志
为中心的本体论,甚至以情感意志来解释整个世界的存在。其次,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
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而非理性主义倾向并不一定接受唯意志主义,而可以采取其它
理论形态。
37.海德格尔“此在”的含义。
“此在”(又译“亲在”、“纯存在”),是海德格尔给了人这个独特的存在者的一个专
用名称。海用它专指现象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
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人们对Dasein既不可能有具体的、确定的感觉,又不可能有
一般、抽象的概念,而只能有关于人存在在此(Da)的原始和混沌的意识,即对人的存
在、显现的直接领悟。正是由于对自己的存在有这种领悟,才使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于其
它一切存在者区分开来。
38.简析希腊哲学中“神”的含义。
希腊哲学中“神”的概念集中体现在“理性神”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宗教神话是古
希腊哲学的温床。
希腊哲学家总是在哲学之知识与宗教之隐秘智慧的诱惑之间犹豫不决,在对传统多神论及
神人同形同性观念进行了抨击的过程中出现了理性神的萌芽。继苏格拉底试图建立理性的
一神宗教之后,柏拉图指出,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关系,中间有
巨大的鸿沟。除了“迷狂体验”,一般人的理解力是达不到它的。宗教意识和哲学思维、
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这里获得了一致的形式。柏拉图学说中的太阳之喻、迷狂说,也可
以在后来的否定神学和神秘主义者那里看到影子,成为西方具有经典和特殊意义的宗教语
言。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逻辑学、本体论、神学三位一体的形而上学体系,这里的神并非是
人格神,而是最高的实体、最后的原因和目的、最后的智慧,与柏拉图的理念相差无几。
在晚期希腊哲学中,斯多雅派、犹太-基督哲学家斐洛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对理性
神概念有所发展。
理性神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从泰勒开始的对本原的探讨,到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的理性神,已经显示了西方哲学演进中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希腊哲
学使人摆脱传统宗教,引发了人们的理性,与此同时,又诱导着一种新的信仰,为一神论
的犹太-基督教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
39.简述叔本华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①在西方哲学家中,他较早提出主客分立只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不应当把认识论的范畴本
体论化,把主客体割裂开来当做独立的存在;②他不是把实体(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实
体)概念当做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代之以活动概念。他不是把被当做自在之物的意志当
做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做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③对绝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
判。
40.简述斯宾诺莎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性是首先保存自己,而人的趋乐避苦的情欲、追求私利的幸福的欲
望,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所做的努力。在他看来,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不但不是乱祸的根
源,反而是道德的基础。因此,斯宾诺莎反对把情欲、追求私利本身看作目的。人类保存
了自己,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寻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人人都追求共同的利益或福
利,尽可能努力去保持自己的存在。凡是受理性指导的人,即善于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
欲,以理性为指导寻求自己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
西。所以,他们都是道德上公正、忠诚而高尚的人。在斯宾诺莎看来,道德不否定个人追
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对于资财、荣誉和快乐的追求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加以适
当的节制,这不但没有什么妨碍,而且能够促进目的的实现。
41.简述斯宾诺莎对实体本性的分析。
实体是斯宾诺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他的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存的东西;实体
也无需借助于他物而得到说明,而是通过自身而得到种种规定。对实体的特征作了分析:
(1)、实体是“自因”。实体本身就是存在的原因,而无需借助于他物而获得自己的存
在。排除外因论,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认为世界
万物都处于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切可以通过因果规律得到说明,反对神学论。
(2)、实体是唯一的。斯宾诺莎看来,如果存在多个实体,那么势必会出现一个实体依赖
于另一个实体,一个实体只能借助于另一个实体才能得到说明,而这就违背了定义,因
此,实体只能有一个。
(3)、实体是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那么实体就必须依赖于别的事物,受到别的事
物的限制,并通过别的事物而得到说明,这就和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4)、实体是永恒的。因为实体既然独立自存,是自因,那它就不可能是被产生的东西,
它的存在不可能有开端,也不可能有终点,因为必定是永恒的。
42.简述笛卡尔的怀疑方法。
笛卡尔认为“理性”是人人生而具有的一种辨别真假的能力。那么如何排除障碍,发挥理
性的权威,笛卡尔用普遍怀疑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他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
中尽可能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只是为了消除成见和谬误以
获得真理。在笛卡尔看来,通过普遍怀疑,人们可以摆脱一切成见,以便运用理性弄清楚
理性,为整个知识大厦建立可靠的基础。笛卡尔的这种普遍怀疑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启蒙作
用。
43.简评阿奎那“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
托马斯通过存在与本质的区分,证明和论证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存在”的意义
来自动词“是”,“是"本身的意义并不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它首先表示被感知的现实性
的绝对状态。因为“是”的纯粹意义是“活动”,因而才表现出动词形态。“是”的动词
主要意义表示的现实性是任何形式的共同现实性,不管它们是本质的,还是偶然的。托马
斯所说的现实性即纯粹活动,“存在”的本来意义指活动本身,它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
并不指某一个或一类事物。托马斯把亚里士多德关于现实与潜在关系的学说运用于存在与
本质的关系。他进一步说明,任何事物,形式或本质在未获得存在之前都只是一种潜在,
一种可能性。存在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它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按照现实与潜
在的关系理解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存在高于、优于本质:本质依赖于存在,没有存在,就
没有实在的本质。他批判了把存在与本质属性的观点和本质关于并决定存在的观点,说:
“我在这里把存在理解为最高的完善性,因为活动总比潜在更完美,形式若无具体存在。
将不会被理解为任何现实的东西一一显然,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存在是一切活动的现实
性,因此是一切完善的完善性。”托马斯第一次对“是者”的意义作了存在与本质的区
分,并以一种存在论的实体学说代替柏拉图主义的本质说。
44.简评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康德后来称之为“本体论的证明”,即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
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照安瑟尔默看来,人人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
念的意义,就能理解上帝必然存在的证明。这就是他所说的充足的证明的意思。证明被表
述为下面一个推理: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
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实际存在;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前提中“被
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思想中
的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在此,安瑟尔谟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
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
明的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假使它仅仅在心中存
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更加伟大了。所以,如果说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
西仅仅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与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是相同
的,但这根本不可能,因此,某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毫无疑问既存在心中,
又存在于现实中。”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
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不管他把这个东西称作什么,
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45.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认为知识有四个阶段:最低的一个阶段是
感性,它与想象力结合起来,只能产生混乱的印象。比感性高一级的是理智,它的功能是
分析感性材料,从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事物,在数量上进行诱导、指称一个事物。理智在矛
盾律的支配之下,使对立保持它们的区别。第三个阶段的认识是理性,它认为对立面是可
以调和的。尼古拉认为最高的一种知识是直觉的知识,是神秘的理性认知能力。在直觉之
中,对立面在无限的统一中取得了一致。尼古拉认为,感觉与理智的知识就像多边形,直
觉的知识就像是圆,多边形的边再增加得多,也不可能与圆相等,因此,对于上帝,我们
是否会有真实的知识的,人们只能通过“有学识的无知”而逐渐认知上帝。
46.霍布斯是如何分析“自然法”产生的根据的。
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
“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
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所以,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
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
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之间是有矛盾的,前
者需求无限制的自由,要求占有能够占有的一切,后者则具有约束性。到最后,是用“自
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律。
47.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立场。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以存在和本质关系的学说为枢纽,对实体的等级、构造与差别作了全面
论述。他把实体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实体。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帝是存在于存在者
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第二类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存在活动不同于他们的本
质,因为它们的存在活动不是固有的,而是获得的。他们获得存在活动接受能力被自身的
本质所制约、限定。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活动,它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它限制
实体接受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多少现实。精神实体之中存在与本质,或与潜在的区分意味
着,它们不可能完全地、充分地接受或分享纯粹存在。这一点把它们与上帝区别开来。第
三类是物质实体。它包含着存在与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在由质料和形式
组成的实体中,活动与潜在有双重组合,一是实体的组合,即质料和形式的组合;二是已
经成为复合物的实体与存在的组合。”“托马斯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入手,把实体
看作由高到低的等级系统,上帝没有存在与本质区分,精神实体含有存在本质区分,物质
实体含有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双重区分。区分越多,对现实性的限制越大,完善性越
小。
48.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
休谟坚持人们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研究因果性的问题。他认为在经验中,我们关于因果关
系的观念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的。首先,人们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关系,因此
只有在时间上和学问上接近的东西才能相互作用,其次,人们看到两个对象在时间上的先
后关系,因先于果,果接续因,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是我们形成两个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
必要条件,但还不能由此提出一个完善的因果性观念,即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
联系。这是因为,观念即对象总是特殊的、各别的。我们从经验中最多只能看到两个对象
之间的接近或接续关系,但是,我们永远看不到它们中间有任何纽带”,即必然联系,看
不到原因中存在着某种必然产生结果的能力。休谟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
西,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觉得因果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是因
为这种观念是从对象的恒常会合中引出来的,是对象恒常会合在人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
49.简述智者运动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智者打破以往狭隘的学派界限,让哲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提高公民的实践能
力,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产生的一次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他们的学说可以分为四个
层次:首先是同他们的教育实践有直接关联的修辞、论辩和语言的学说;其次是他们的论
辩和教学必然涉及的有关经验、法律、人神关系、城邦奴隶制等社会学说和人生哲理;第
三是观察这些社会问题的基本历史观;第四是指导他们言行的哲学准则。
智者学派终结了希腊哲学传统的以宇宙生成论为主体的自然哲学,开阔了以研究人和社会
为中心的新的哲学领域。智者提倡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与怀疑论助长了社会的破坏和堕
落。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智者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不过他们以人的
普遍理性取代了人的感觉和体验。
智者提倡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经过小苏格拉底学派、犬儒学派和昔勒尼学派
以后,到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人生哲学和宗教哲学中又重新出现。
50.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所谓质料是指现实主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的运动着的事物,形式是指逻辑意义上的实
体,即实体以定义表达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世界的一•切具体实体都有形式和质
料,实在和谐在两个方面构成,这种观点后被称作“型论”。
根据形式和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的不同的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实体
的质料或潜在性越多,则形式或现实性越少,所处的等级也就用越低;反之则处在较高的
等级。实体沿着形式或现实性越来越多的方向上升,最后到达没有任何质料或潜在性的纯
形式、纯粹的现实性。
51.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
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按照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
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
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
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
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
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52.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
艺中最高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三:
(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
不能够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
善。
(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
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道德的可教性。“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论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
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
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53.简述德谟克利特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
原子论的宇宙是机械论的、决定论的,任何事情都有原因,而原因必然产生结果,基此,
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与碰撞和运动等同起来,这样碰撞和运动便取代了传统上归之于必然
性的决定力量,而这种决定力量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神圣之力。于是,没有什么是纯
粹的碰巧发生,不可能有偶然的事件。在偶然性上,德谟克利特把最初的一切宇宙漩涡的
形成归因于偶然性。宇宙形成论的原子运动也是随意的。偶然性不是任何事物的原因,对
特殊类型的事物和个别事件的解释是由如下原则支配的:不存在偶然的事件,但也无法给
出对根本的宇宙过程本身的解释。
54.简述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学说。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
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
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而意见之路却
“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主张遵循真理之路,但却没有完全否定意见,他说,应该学习从真理到意见的一
切,直到如何把不真的、但被相信的意见变成确定的、无所不在的道理。
55.米利都学派是如何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的。
米利都学派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这三位哲人都以
朴素的思想来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
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元素,另
一方面又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表现的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而生化万物而且
始终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的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在“无定”和万物生成的关系上,他认为生成起
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的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包含着热与冷、干与
湿等对立物。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
物。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
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为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
余的一切。
56.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认为上帝被造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使人可以通过认识被造事物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托
马斯强调,关于上帝的存在的证明必须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
“先天证明”。按照这样的想法,托马斯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个理由,其中前三个证明被
康德归为宇宙论证明。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的运动。这个证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些事
物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
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
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
第二证明是事物的动力因。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每一个事物都以在
先的事物为动力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这个动力因就是上帝。第三个
证明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由于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
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57.简述康德对理性能力的分析。
康德认为,人们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综合形成知识,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此,
他们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达到自在之物,这种认识能力就是理性。理性的先天形式是理
念,功能是推理。康德将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宣言推理推向极端就是理性的三个理念:
灵魂、世界和上帝。理性的作用是调整知识,进一步完善成为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理
想的统一”而不是“现实的统一”,传统观念就是把前者误认为后者,因而陷入了“先验
幻象”。
58.简述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阐述。
在赫拉克利特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学说中,逻格斯是事物之间转化的根本原则,是对立面
之间对立统一的原则。对立面之间有以下关系:(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朝向
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
的关系:对立的状态和相反性质的共存,产生出和谐。(3)、同一的方面:对立面是同一
事物的不同方面。(4)、相对的关系:对某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
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59.斯宾塞是如何调和宗教与科学的?
他承认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是各种信念的对立中最古老、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对立。
随着科学的进步,宗教越来越失去其地盘,特别是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事物的解释上,科
学越来越取代了宗教。宗教不得不把自己局限于对作为整体的宇宙的存在作出解释。即使
在这个领域内,宗教也面临着科学的挑战。斯宾塞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泛神论和
上帝创世说一类有神论都站不住脚了,但是通过把最高和最后的实在当做不可知的东西,
宗教和科学就可以得到调和。科学的终点(即不可知的东西)就是宗教的起点。只要肯定
了科学只能及于现象领域,而不能及于作为现象的原因的实在,那这个实在自然就可以成
为宗教的领域。只要肯定科学的基本概念不过是不可知的实在的符号,不能解释作为整体
的宇宙的秘密,那就为宗教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地盘。科学和宗教可以并行不悖。斯宾塞由
此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哲学一宗教学说”。
60.斯宾塞的普遍进化学说的局限性.
斯宾塞的普遍进化学说具有某些积极因素。但它并未真正摆脱旧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这主
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物质和运动对立起来了,认为物质的进化与其运动方向相反,进化意味着运动的
消散,进化达到顶点、处于平衡状态意味着失去了运动。他显然没有看到作为事物运动变
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他虽然也谈到事物的内在本性、本质,但又把它们与
运动割裂,他所谓进化实质上是指由外力推动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援引伽里略和牛
顿的机械运动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进化。
第二,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归结为量的进化,而排斥了质的飞跃。在他那里,进化的过程是
由不确定到确定、从分散到凝聚的过程,这些是指量的渐变过程。在谈到社会的进化时,
他认为只能“通过完全不可观察的阶段”、即通过点滴改良来实现。他认为革命行动不仅
不会导致社会的进步,反而会造成无政府状态,导致社会的退化和解体。
第三,他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节奏性、均衡性作了不少论证,有些论证不无合理之
处。但他把均衡性、节奏绝对化了。
总的说来,斯宾塞的普遍进化理论不同于旧的形而上学,但又与辩证法相对立。它后来既
为许多反对保守和反动势力、要求进步和改革的人们所援引,但往往又成了许多反对革命
变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人的理论工具。
61.简述穆勒归纳法的局限性。
穆勒的归纳法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首先,这种方法仍是比较简单的、初步的方法,它只
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适用。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特别是遇到有着各种复杂联系和矛
盾、变化和发展中的情况,仅仅用这种方法就很不够了。为了更深刻认识世界必须掌握辩
证法,而这正是穆勒的方法所缺乏的。其次,穆勒的方法没有越出经验主义、现象主义的
范围。问题在于,他对因果联系的理解仍然是沿袭了休谟的心理联想主义,没有把因果联
系看做是事物之间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而看做是现象之间的前后相继。他在强调
因果性时却否定必然性,认为后者是形而上学的、神秘的概念。这种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
使他必然倒向不可知论。
62.简述实证主义的基本内容。
①就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的理论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这表现
在他们仍然把经验当做全部哲学的基础,但认为经验应是按照实证自然科学的要求获得
的,具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能为科学所检验。②他们企图以此克服传统经验主义哲学的
思辩性和抽象性,以便不仅不会像传统经验主义那样被理性派思辩哲学驳倒,反而可以驳
倒这种思辩哲学。③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休谟的现象主义,不仅要求把哲学局限于现象(经
验)范围,否定认识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而且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
界的基础、本质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不过他们又企图通过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
元对立来避免或冲淡休谟过分的怀疑论色彩,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
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④在方论上,他们大都抛弃了17世纪一18世纪哲学家从力学所
移入的机械论,接受了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方法。他们承认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变化,但
他们主要是用当时在自然科学中有较大影响的进化论来解释运动变化,反对黑格尔主义相
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⑤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一般避免公开站在保守、反动的方面,
表示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又不赞成各种形态的革命理论。
63.简述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四种规定的论述。
费尔巴哈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四种规定的论述,力图说明人是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基础和主
体。
第一,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能够认识自然。在他看来,人绝不是基
督教创世说或某种哲学构思的产物,而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作为自然界产物的人,仍然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处于不可分离的联系中。
第二,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个以肉体为基础的,肉体和精神统一的实体。只有以这样统
一的实体为基础和主体,才能谈得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第三,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只有以这样的统一体
为基础和主体,理性才能找到通向客体的道路。
最后,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独的“自我”或“主体”,任何一个人只有作为人类
的一分子才能存在,只有依靠人类才能认识世界。
64.简述黑格尔关于认识是由抽象到具体发展的过程的学说。
黑格尔认为,具体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完整的认识
过程的第一阶段,完整的直观表象蒸发为抽象规定;第二阶段,用抽象规定重建思维具
体,在这一阶段开始时,出现的是“纯存在”。“纯存在”是一个最贫乏最抽象的概念,
从“纯存在”出发,随着范畴的向前推演,“理念”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质”的
范畴,“质”使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较之“纯存在”就丰富多了。然后由
“质”到“量”,又由“量”到“度”。认识的层次不断深入,不断丰富起来.黑格尔关
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想实际上揭示了人类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
发展过程。
65.简述霍布斯的运动观。
霍布斯指出,运动是物体可有可无的特性,它既可以产生,也可以消灭。“任何一件静止
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
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
动。”在这里,霍布斯把力学中的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到哲学。不过,霍
布斯仍承认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按霍布斯的观
点,机械的运动是唯一的普遍的运动形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机械运动的原理来解
释。自然界是一部大机器,其中每一个物体是它的一个部件,都按照机械运动的法则不停
地运动。
66.简述黑格尔关于哲学与经验科学的论述。
黑格尔在论述如何考察自然的问题时,提到了哲学与经验科学的关系。他指出,自然哲学
必须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黑格尔说:“哲学与自然经验不仅必须
一致,而且哲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经验物理学为前提和条件。”(《自然哲学》)
67.简述叔本华是怎样消解主客二分的哲学构架。
叔本华不把主体和客体当做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
因此,他强调作为他的理论的出发点的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体于一体的表
象。“我们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的。表象是意识上最初的事
实,表象的第一个本质上所有的基本形式就是主客体分立。客体的形式又是寓于各种形态
内的根据律。”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叔本华坚决排斥唯物主义以及一切肯定在人的意识之
外存在客观对象的观点,认为它们的错识都在于把主客分立这个认识条件实体化,即把客
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尽管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对对象的认识,蕴含着主客分
立;但这种分立并没有本体论意义,不意味着对象可以离开主体独立存在。对象总是主体
在一定的观点、一定的角度所观察的对象,即主体用其先天的充足理由原则构造出的对
象,总是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主体就不能存在。
68.简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
康德为了解决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康德认为,知
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的宾词蕴含在主词当
中,具有普遍必然性,但不能给我们提供新的知识,经验知识属于综合判断,宾词不包含
在主词中。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必有两个来源:感官提供的后天质料和头脑中固有
的先天认识形式。具有这种特征的判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命题可以分为
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
69.简述谢林的历史观。
第一,谢林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二,谢林认为,矛盾是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他说:“对立在每一刻都重
新产生,又在每一刻被消除。对立在每一时刻都这样一再产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运
动的根据。
第三,谢林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他认为人类历史乃
是一个有意识的自由创造的过程,但正如无意识的必然的自然界中存在着有意识和自由一
样,在有意识的自由的社会历史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着无意识必然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
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第四,谢林认为,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意志的自由性和规律的必然性根源于
“绝对同一性”,整个历史都是对这种绝对的启示和表露。
70.简述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费希特知识学简单说来,以三条原理为中心内容。
第一原理,“自我建立自我”。自我建立自我是基于自我反省的认识。在认识之前,假定
有一个绝对的自我,绝对自我通过主体的自我反省建立起来,于是设定自我。自我在设定
自我时,把自我作为认识对象,与认识事实不同,它是一种直觉,还没有规定,没有限
制。
第二原理,“自我建立非我”。自我在认识“自我”时,由于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看待,
必然产生一种对象意识,即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这就是“非我”。但非我并不是唯
物主义所说的“自然界”,它是“自我”建立起来的,是自我能动的创造物。
第三原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
在,精神与物质都统一于自我意识之中,相互限制,相互决定。这种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统
一关系即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这三个阶段是辩证发展的,自我在不断创造非我时不断丰富自己,自我的创造过程也是自
我的认识过程,自我不断丰富着对非我的认识,从而对自我的认识也丰富了。
71.简析爱尔维修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人是环境的产物,理性支配环境。爱尔维修从感觉和人的智力天然平等的原则出发,提出
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命题。他认为,人身上有两类感情,一类是自然直接赋予我们
的,如饥渴、冷热等;一类是由于建立社会而得到的,如妒忌、骄傲、贪婪、野心等。前
者是人的机体结构的本能需要,后者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后天获得的。人们的才能和美
德、人们之间的才能和道德上的差异,决不是机体结构的结果,而是环境、教育的产物。
爱尔维修所说的“环境”主要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他所理解的社会环境不
是指决定整个社会面貌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而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人们之间相互交
往、生活方式、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以及所读的书籍等等。人们之间的性格、才能和道德上
的差异都是由于人们接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的不同而造成的。爱尔维修认为,在上述因素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由此可知,爱尔维修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断定,人是
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的理性决定法律,观念决定环
境。
72.简述“人是机器”这一命题的方法论意义。
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征。”为了彻底否定“精神实体”,论证物
质是唯一的实体,拉美特利着重研究了人的肉体和心灵的关系。我们知道,物质和精神的
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世界是否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精神实体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人
的心灵是否独立于肉体的问题。在宗教神学者看来,人的灵魂是上帝所赋予的,因而上帝
的存在是灵魂不朽的前提。拉美特利对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研究。拉美特
利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汽车销售合同范本
- 2024陕西智能制造行业劳动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品牌加盟店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施工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高温高压管道材料购销合同2篇
- 专用仓储物流仓库建设施工协议模板版B版
- 二零二五版国有企业员工劳动合同解除与经济补偿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购房贷款担保与房屋权属登记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代生产加工服务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餐饮品牌加盟保密合同范本3篇
- 山西省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五年(2020-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专题12区域发展解析版
- 酒店会议室设备安装及调试方案
- 2024年新疆(兵团)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20220807013156
- 英语代词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 GB/T 4732.1-2024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第1部分:通用要求
- 《采矿工程英语》课件
- NB-T31045-2013风电场运行指标与评价导则
- NB-T+10488-2021水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设计规范
- 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